⑴ 唐朝的時候一兩黃金等於多少銀子 一兩銀子等於多少銅錢
唐朝有穩定的貨幣政策,所有的貨幣摺合成錢來算:進制都是10。
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有金、銀、銅三種都以十位進制。即是銅幣一個稱為一文,100個銅幣為一錢,十為一兩銀子,十兩為一金。而從這時開始,我國的衡法兩以下不再以銖為計算單位(唐以前是用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而是改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其中一錢為3.73克,即指開元通寶一枚錢的重量,十錢開元通寶等於一兩。
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提供一些唐朝的物價資料吧:
唐朝建立初期,一枚足值五銖錢重4克,每斗米合今7.8市斤,以唐前期最低糧價米斗兩錢計,每克銅幣可購米0.98市斤,每文通寶可購米3.9市斤。
這是盛唐時期的物價:
米一斗:約20文錢
白面一斗: 37文
生絹一匹: 470文 [最常用的布料]
火麻布一匹: 400文 [常見中高檔麻布]
細綿綢一匹: 1880文 [高級綿織物]
粗棉布一匹: 440文
紫熟綿綾一匹: 2640文 [高級絲織品,可能為三品以上官員官服的原料]
絲割一匹: 1440文 [中等絲織品]
棉鞋一雙: 27文
細鞋一雙: 100文 [估計是絲綿鞋]
鋤一個: 50文 [鐵或鋼制的農具]
鑌鐵橫刀一口 石鉸:2000文 [貴重的鑌鐵刀器]
梓霸刀子一鑌劍:200文 [含鑌鐵甚少的刀器]
普通鋼或鐵質刀:75文左右
波斯公駱駝一隻:15510文
突厥敦馬一匹: 9400文
普通母馬一匹: 4320文
細健牛一頭: 4200文 [高等公牛]
次健牛一頭: 3200文 [次等公牛]
中等酒: 約為150~300文一斗
⑵ 超級QQ黃金一級每月領取多少黃金斗
樓主你好,超Q一級每月110個金豆。
誠心為你解答,謝謝你哈
⑶ 唐朝一斗米是多少一百錢,一文錢,一兩銀子、一兩黃金的等價是多少
1、回答問題前,你需要先明白幾個事情:唐朝歷史其實很復雜。唐朝歷史289年,但是我們說的「盛唐」,也就是相對穩定的時間也就100年左右。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就算是毀了。唐朝商業交易並不發達,商品買賣不多,實物交換是主要的交易方式。也就是說,錢,基本沒用。唐朝就連政府收稅,都不收錢,收糧食、絲絹。除了地方官員俸祿有一部分錢。京官,朝廷都不發工資的,只給你一塊土地,叫「職分田」。政府機構也不給辦公費用,也是給你這個部門一塊土地,叫「公廨田」。自己耕種、請人耕種、或者出租收益。
2、糧食價格是跟氣候、政局緊密關聯的。唐貞觀三年,斗米3錢《貞觀政要》、開元十三年,斗米15錢《通典·食貨志》,唐大中斗米50錢《太平廣記》
3、一文錢,基本能當做現代一塊錢用。銀子,到明清才是合法貨幣。之前的時代並不能用來交易。而黃金,一直以來都不是中國的合法貨幣。不要被小說電視劇忽悠了。白銀與銅錢的兌換率也是波動的,就像股票一樣。唐朝一兩白銀一般可以當現代400塊錢左右
⑷ 一錢等於幾克怎麼有多種答法到底准確的是什麼
一錢等於3.125g。
建國初期,一斤等於16兩,一兩等於十錢。「錢」換算為「克」,人們普遍採用的換算方式是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錢)。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
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葯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這樣,從明代到1979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
(4)黃金一斗是多少克擴展閱讀:
公制:
1斤 = 10兩 = 100錢1錢 = 5克市制: 1斤 = 16兩 = 160錢
兩 是市制的重量單位。
1兩 = 0.05千克(公斤) = 50克
1斤 = 10兩 舊時,1斤等於16兩,故有成語「半斤八兩」,表示不分上下。
1斤 = 0.5千克(公斤) = 500克。
⑸ 一錢到底等於多少克
一錢究竟相當於多少克? 有人說一錢等於5克,這對不對?現在的重量和以前葯房用的重量是不一樣的,以前一斤等於16兩,一錢不等於5克,應該是3.125克。我父親生前是一名老中醫,所以我對這些換算比較熟。一斤是十六兩,一兩是十錢,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錢=3.125克。 通常來說,一公斤等於兩市斤,也就是說一斤等於500克,一兩等於50克,一錢等於5克,查詢《現代漢語詞典》,「計量單位表」中,斤、兩、錢的換算關系就是這樣的。讀者說的以前一斤等於十六兩,也是對的,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么來的。那麼,把「錢」換算成「克」究竟該怎麼算? 一斤等於十六兩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關於秦朝制定斤兩的十六進位制,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准,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准,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准,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誰知這一標准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開始 一斤等於十兩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中葯計量仍襲舊制不變。 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葯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一錢相當於多少克? 「錢」換算為「克」,人們普遍採用的換算方式是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錢),一些中醫院校教材中也是這樣的,跟昨天打進電話的讀者的說法一致。實際上,這個換算方法也是有紕漏的。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葯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這樣,從明代到1979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 而此前的漫長時期內度量衡變動很多,又需要根據當時一斤等於多少克來換算,查看《歷代度量衡簡表》,如秦代至西漢1斤相當於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
⑹ 黃金聖鬥士的聖衣是純金的不一般一件有多重
看動畫片哪兒有追究這個的啊
本來就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純金的密度大,很重,但是金的硬度小,根本就不適合做戰衣
動畫片里用黃金是因為黃金貴重,取他高貴,至高無上的意思,哪裡能管這些啊
⑺ 黃金一錢等於多少克
有人說一錢等於5克,這對不對?現在的重量和以前葯房用的重量是不一樣的,以前一斤等於16兩,一錢不等於5克,應該是3.125克。我父親生前是一名老中醫,所以我對這些換算比較熟。一斤是十六兩,一兩是十錢,500克÷16÷10=3.125克,所以一錢=3.125克。
通常來說,一公斤等於兩市斤,也就是說一斤等於500克,一兩等於50克,一錢等於5克,查詢《現代漢語詞典》,「計量單位表」中,斤、兩、錢的換算關系就是這樣的。讀者說的以前一斤等於十六兩,也是對的,成語半斤八兩就是這么來的。那麼,把「錢」換算成「克」究竟該怎麼算?
一斤等於十六兩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南宋楊輝有首「斤價化兩價」的歌訣:「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6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關於秦朝制定斤兩的十六進位制,還有個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准,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准,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准,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誰知這一標准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1959年開始
一斤等於十兩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在全國推廣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為十兩為一斤。」中葯計量仍襲舊制不變。
從1979年1月1日起,中葯計量單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不用「兩、錢、分」等。
一錢相當於多少克?
「錢」換算為「克」,人們普遍採用的換算方式是500g(1斤)÷16(舊制十六兩為一斤)÷10(舊制十錢為一兩)=3.125g(1錢),一些中醫院校教材中也是這樣的,跟昨天打進電話的讀者的說法一致。實際上,這個換算方法也是有紕漏的。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9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應特別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葯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這樣,從明代到1979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95÷16÷10,1錢約等於3.72克。
而此前的漫長時期內度量衡變動很多,又需要根據當時一斤等於多少克來換算,查看《歷代度量衡簡表》,如秦代至西漢1斤相當於258.24克,隋代初期668.19克,末期222.73克等。
⑻ 隋煬帝時期的一兩黃金是現在的多少克呢當時京城名醫出症一次100兩黃金,換算下是多少人民幣。
我們常常說的「金條」就是整整一斤,一克黃金價格在三百元錢、 《500克為一斤》100兩就是十斤等於3000多元
⑼ 有一個成語「日進斗金」 斗金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
「斗」其實是古代用來量穀物的量具,後來漸漸固化為體積的計量單位,所以這條成語的本意是「收錢和收稻子一樣快」。
關於「斗」的定義,變化幅度比較大,漢朝約2000ml,唐朝分大、小量制2000ml、6000ml,明清時達到10000ml,也就是10L…先保守的用2000來計算,。
介於古代的金銀少有純品,先查了下唐朝「開元通寶」的大致成分(質量比):70%金、5%銀、25%銅,粗略的算出體積比為:52%金、7%銀、41%銅。所以密度也出來了:0.52×19.3+0.07×10.5+0.41×8.8=14.38(克/立方厘米)。
直接乘上2000ml似乎不太合適。畢竟錢幣、元寶是有形狀的,不能按照液體計算,所以在這里乘上個0.7的系數來減小堆疊密實度的影響。那麼質量的最終結果就算出來了:2000×0.7×14.38=201320克,也就是20公斤的金元寶,400兩摺合成古代兩便是640兩「金子」。
按照牌價算價值肯定不對,那就做個假定「糧食的價值是古今一致的」。史書有載,開元二十八年(安史之亂擾亂了米價,故取之前的價格),「西京、東都米斛直錢不滿二百(文)」。1斛=1石,1石=10斗=120斤,也就是200文錢換120斤大米——摺合成今日的大米收購價,剛好也差不多在220元。所以,1文約等於1元。
640兩金=6400兩銀=6400貫=640萬文=64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