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鑄幣平價和金平價的區別
兩者之間沒有區別,因為鑄幣平價就屬於金平價。
鑄幣平價是在金本位制下,各國根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單位貨幣含金量之比,它是決定匯率的基礎,也是金平價的一種表現形式。金鑄幣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波動界限是黃金輸送點,匯率比較穩定。
這種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的自動調節機制使得匯率保持了比較穩定的狀態。兩國貨幣間的比價要用其各自所含的含金量來折算。兩種貨幣的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鑄幣平價是金鑄幣本位制度下決定兩國貨幣匯率的基礎。
(1)黃金平價理論擴展閱讀:
鑄幣平價的體現:
1、如果當一國由於貿易收支逆差導致其以匯票支付的成本高於黃金輸送點時,該國就會轉而輸出黃金。
2、如果當一國由於貿易收支順差導致其以匯票收入的收益成本低於黃金輸入點時,該國就會轉而輸入黃金。
3、這種金本位之下,各國貨幣的自動調節機制使得匯率保持了比較穩定的狀態。
B. 關於國際金融利率平價理論的一道題
這里要計算一個均衡匯率,根據均衡匯率來計算英國銀行應向顧客所要多少英鎊.
計算前提:存貸利率一樣,交易費用不計
計算思路:借1英鎊,期限3個月(到期需要償還1*(1+10.5%/4)),即期兌換成美元,並存三個月,取出本利再兌換成英鎊剛好與借英鎊的本利一樣,這時的匯率即為均衡匯率(R).
即有:1*(1+10.5%/4)=2.06*(1+7.5%/4)/R
R=[2.06*(1+7.5%/4)]/(1+10.5%/4)=2.0449
在不考慮交易費用和存貸利差的情況下,英國銀行賣出3個月遠期美元,20,600美元,英國銀行應向顧客索要英鎊=20,600/2.0449=10073.84
補充:我的計算是一種比較精確而科學的計算.在這里將你的補充內容解釋一下:
英國銀行賣出遠期美元,如果是現在賣出價格為2.06,也就是付2.06美元可得到1英鎊,而遠期賣出美元,收到的英鎊就少了(利率平價理論是即期利率低的貨幣遠期在遠期升值,也就是匯率下降了,不到2.06了),英國銀行會遭受損失,損失值就是利率的差值,損失率為年3%,三個月為3%*3/12,這個損失需要與客戶交易中得到彌補,也就是遠期交易匯率也要年下降3%,即三個月下降3%*3/12,即為:2.06*(1-3%*3/12)=2.04455,20600/2.04455=10075.57
C. 金平價 外匯匯率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它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後兩者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度下,流通中金幣的價值與所含的等量黃金相同,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與熔化,紙幣可以自由兌換金幣,金幣與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入國境。
金幣本位制下,各國均規定了本國金幣的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兩國間的貨幣比價要用各自的含金量來折算,兩種貨幣的含金量之比稱為鑄幣平價(Mint Par)。鑄幣平價是決定兩國貨幣匯率的基礎。例如,一次世界大戰前,各國普遍實行金本位,英國規定每一英鎊含純金7.3224克,美國則規定每一美元含純金1.504656克。這樣,英鎊對美元的鑄幣平價為7.3224/1.504656=4.8665,或者說一英鎊的黃金價值是一美元的4.8665倍,因此一英鎊摺合為4.8665美元。但是,鑄幣平價只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實際的市場匯率並不一定就是1英鎊=4.8665美元,而是會圍繞著鑄幣平價上下波動。在金幣本位制下,匯率的波動不會漫無邊際,其波動幅度受到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s)的限制。這是因為黃金可以自由輸出入,當匯率對一國不利時,它就不用外匯,而是改用運輸黃金的辦法來結算,從而改變了外匯的供求關系。所謂的黃金輸送點是指兩國間的鑄幣平價加減兩國間的運金費用。其中,鑄幣平價加上運金費用為黃金輸出點,是匯率波動的上限;鑄幣平價減去運金費用為黃金輸入點。對英鎊而言,假設在英美之間運輸一英鎊的黃金費用為0.03美元的話,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將在4.8365和4.8965之間波動。例如,美國進口商從英國進口價值10萬英鎊的商品,付款時英鎊匯率為1英鎊=4.9500美元,那麼用英鎊支付摺合495000美元,直接用黃金支付只需10萬×(4.8665+0.03)= 489650美元,可以節省5350美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進口商都會用黃金支付而不願意美元兌換英鎊支付。對英鎊需求的減少,將使得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回落到黃金輸送點之內。反之,黃金的流動也會使得低於黃金輸送點的匯率回升到黃金輸送點之內的。
在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下,黃金並不流通,也不能自由輸出入國境。決定兩國貨幣匯率的基礎是黃金平價(Gold Par)。所謂黃金平價是指兩國紙幣的法定含金量之比,也稱為法定平價。但是由於紙幣不能自由兌換黃金,黃金也不能自由輸出入,黃金輸送點便不復存在,對匯率波動的客觀限制也隨之消失了。匯率的波動幅度主要靠政府的規定加以維護,因而匯率的穩定程度大大降低了,是一種很不穩定的匯率。
(二)信用紙幣流通制度下的匯率決定
現代信用紙幣本位制下,各國政府已經不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了,黃金也不再是直接的國際支付手段,因此也就不能用金平價來決定貨幣的匯率了。
那麼,紙幣流通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什麼呢?按照馬克思貨幣理論的觀點,紙幣是一種價值符號,代表著一定的價值量。因此,可以用兩國紙幣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之比來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基礎。一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量對國內表現為紙幣購買力,對國外則表現為匯率了。
D. 根據鑄幣平價理論,當本國外匯市場上的外匯升值,且升值幅度大於兩國間黃金運輸費
比如說美元兌英鎊,美元兌黃金,英鎊兌黃金來看,我們基數是不變的,如果說美元升值,那麼相對而言是不是英鎊跌了?那麼英鎊兌黃金來說,本國的黃金是不是也跌?而美元來說黃金是不是也會跌?那麼要維持這個基數不變,是不是只有本國的黃金大量外拋?
E. 簡述在連續支付紅利條件下的現貨—期貨平價定理是什麼
看漲期權價格-看跌期權價格=標的資產的價格-執行價格的現值,這種關系,被稱為看漲期權-看跌期權平價定理,利用該等式中的4個數據中的3個,就可以求出另外1個。
看漲期權是期權賦予持有人在到期日或到期日之前,以固定價格購買標的資產的權利。其授予權利的特徵是購買。看跌期權是期權賦予持有人在到期日或到期日前,以固定價格出售標的資產的權利。其授予權利的特徵是出售。
(5)黃金平價理論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要在交割期錢引退(交割月合約持倉者多為機構、企業,個人屬弱勢群體)
2、不要任意改變事前計劃(用黃金分割評判洗盤及反轉,輔以量能分析,防止正反打嘴巴)。
3、只選擇熱門合約進行操作(熱門合約參與者多,易進出)。
4、行動迅速(在最有利時點介入可為下步操作留有最大餘地)。
5、注重時間周期共振(明確您的最大持有期及交易性質)。
F. 什麼是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是決定匯率學說之一,它的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
(l)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金本位制崩潰,匯率波動劇烈,鑄幣平價說和外匯供求說已經無法解釋匯率的決定,於是瑞典人卡塞爾提出購買力平價說。
(2)購買力平價說包括絕對購買力平價說和相對購買力平價說。絕對購買力平價說指在每一個時點上匯率取決於兩國一般物價水平之比。相對購買力平價說是指當兩國都有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過去的匯率×兩國通貨膨脹之比。
(3)如果有甲、乙兩國,甲國有通貨膨脹,而乙國的物價不變,那麼,甲國的貨幣在乙國的地位下降。
(4)匯率決定於兩國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取決於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取決於各自的貨幣數量。其他條件不變時,外幣的匯率和本國的物價水平成正比,與外國的物價水平成反比。
(5)購買力平價說在外匯理論中佔有重要地位。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是對內價值的體現。該理論在各國放棄金本位制的情況下,指出以國內外物價對比作為匯率決定的依據,說明貨幣的對內貶值必然引起對外貶值,揭示了匯率變動的長期原因。
但是,它仍有缺陷:
第一,從理論基礎上看,購買力平價說的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卡塞爾認為兩國紙幣的交換,決定於紙幣的購買力,因為人們是根據紙幣的購買力來評價紙幣的價值的,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事實上,紙幣代表的價值不取決於紙幣的購買力,相反,紙幣的購買力取決於紙幣代表的價值。
第二,它假設所有商品都是貿易商品,忽視了非貿易商品的存在。
第三,它還忽視了貿易成本和貿易壁壘。
第四,它過分強調了物價對匯率的影響,匯率的變化也可以影響物價。
第五,它忽視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所產生的沖擊。
第六,它只是一種靜態或比較靜態的分析,沒有對物價如何影響匯率的傳導機制進行具體分析。
G. 如何理解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評價說分為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PPP).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應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利,研究和比較各國不同的貨幣之間購買力關系的理論.瑞典學者較早就研究了購買力平價方面的問題.瑞典於1745--1777年曾脫離鑄幣平價而實行過浮動匯率,此後匯率劇烈波動.政府企圖通過干預保持匯率的穩定,但屢遭失敗.另外,由於瑞典參加了長達7年的英法戰爭,使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在這種背景下,以克里斯蒂爾尼為代表的非官方經濟學家提出了匯率貶值是因貨幣購買力下降所致的觀點.這是購買力平價的早期觀點.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利,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購買力平價的早期理論.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在一定的時點上,兩國貨幣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如果用一般物價指數的倒數來表示各自的貨幣購買力的話,則兩國貨幣匯率決定於兩國一般物價水平的商.用公式表示為:R = PA/PBR為絕對購買力平價下的匯率;PA、PB為A、B兩國的一般物價水平.
相對購買力平價在表示一段時期內匯率的變動時考慮到了通貨膨脹因素.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各國在戰爭期間濫發不兌現銀行券,導致了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這促使經濟學家對絕對購買力平價進行修正.他們認為,匯率應該反映兩國物價水平的相對變化,原因在於通貨膨脹會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各國貨幣的購買力.因此,當兩種貨幣都發生通貨膨脹時,它們的名義匯率等於其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用公式表示為:
R1 = R0IA/IB
R1購買力平價理論產生以來,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這使它成為現在最重要的匯率理論之一.購買力平價理論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兩國貨幣的購買力可以決定兩國貨幣匯率,這實際上是從貨幣所代表的價值這個層次上去分析匯率決定的.這抓住了匯率決定的主要方向,因而其方向是正確的.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如果商品價值量既定,則兩國紙幣購買力的差異實際上代表了兩國貨幣所體現的價值量的差異.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就是兩國貨幣價值量之比.因而兩國貨幣兌換的匯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表現出來.
購買力平價決定了匯率的長期趨勢.不考慮短期內影響匯率波動的各種短期因素,從長期來看,匯率的走勢與購買力平價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購買力平價為長期匯率走勢的預測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