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產出高於潛在產出時,通貨膨脹將上升
上面回答的都不對。
原因是:超過潛在產出,需要工人加班、資本過度損壞,企業生產的邊際成本高,所以會導致價格上升(通貨膨脹)。
② 產出短期上漲為什麼會導致物價上漲
現在人民幣應該是明顯低估,這點應該沒有多少人懷疑的。在人民幣低估下,中國的製造業的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太強勁了,出口遠超過進口,外貿順差驚人,由於央行不願意一次性的升值,小步慢跑,由此造成的代價也是驚人的
在人民幣明顯低估下,改變的方式要麼是在價格不變下,名義匯率升值;要麼是名義匯率不變,國內發生通貨膨脹,導致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要麼是兩者一起變動。
教科書上說,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其匯率應該是貶值的。即對內貶值也會導致輔貳滇荷鄄沽殿泰東駿的對外貶值。但這說的是根據購買力評價決定的匯率的長期趨勢。即兩國剛開始處於平衡狀態,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本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實際匯率上升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由此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逆差,在逆差的情況下,本幣名義匯率遲早會貶值。
現在來回答為什麼人民幣現在的情況是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嚴格來說,對內貶值指的是國內物價上升,對外升值指的是對美元的匯率上升。實際上,如前所述,當一國國內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貨幣對內是貶值的,但是本國的實際匯率會上升,也就是說,對內貶值本身確實會導致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本幣實際匯率升值。這樣一來,人民幣趨向於均衡匯率的升值壓力就被減輕了。
而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在於對人民幣的強烈預期升值下,對人民幣的強烈需求增加,央行不願意名義匯率升值這么快,只能造成人民幣供給總量的被動擴展,被動擴張自然會造成國內物價上升。央行為了防止國內物價上升過快,又反過來使用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發行央行票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回收基礎貨幣降低貨幣供應量。
所以,匯率升值與國內的通脹是當前央行不願意一次升值造成的。匯率升值當然會造成國內製造業和國內出口加工業的衰退,由此造成失業增加。根據簡單的總供求模型,匯率升值會導致總需求降低物價降低。也就是說,如果要降低當前的物價上漲壓力,匯率最好是一次性的升值。也就是說,如果央行的目標是幣值的對內穩定,那就應該棄守匯率,通過匯率的變動來保證人民幣對內的穩定。像目前這種小步慢跑,可能對內對外都穩定不了。在這點上,我覺得德國的經驗更值得學習。現在對匯率升值的擔憂及擔心升值後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阻止了央行採取更為大膽卻更為合理的政策。
如果匯率一次性的升值完畢,不僅是物價會降下來,資產價格包括房價也會降下來。因為這時候已經沒有升值的預期,那些獲利的購買樓盤的外資會回吐,對人民幣的需求降低對美元的需求會增加,此時房價會降下來。
當然一次性的升值,代價可能也會很大。但是,中國經濟的不均衡已經積重難返,現在不是一個魚和熊掌的取捨問題,而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不管怎樣,都會有成本。名義匯率升值物價不變實際匯率升值當然會有成本,但是名義匯率不升通過物價上升造成的實際匯率升值同樣有成本。哪一個成本更小呢?我傾向於前者。
③ 總需求高於潛在產出水平,為什麼存在價格上漲的壓力
存在價格上漲的壓力指的就是會導致價格上漲,很好理解啊。
比如,「我受到了高考的壓力」,這句話的意思不就是,我有高考的傾向嗎。
有價格上漲的傾向,就是會導致價格上漲啊。
④ 為什麼增加產出會增加物價水平
在受到原材料價格(比如石油)上升的不利的供給沖擊時,物價上漲的同時,伴隨著失業增加.會出現結構性通貨膨脹.產品定價上升擠出了需求,導致實際的產量小於充分就業的產量.
這里,實際工資下降,最終導致實際購買力整體下降,沒有了需求,廠商當然不會增加產量了
短期的供給沖擊導致供給曲線一次性左移,價格水平立刻上漲,就業量和產量立刻下降.而長期來看,因為產量降低,偏離充分就業產量,會使工人名義工資不斷下調,直到產量不在偏離,達到充分就業.在這個過程中,名義工資下降,到充分就業點時,價格不變,所以,工人實際工資下降.至此,供給沖擊的影響全部轉嫁到工人身上.
在adas模型中,需求的沖擊,包括貨幣政策的沖擊和財政政策的兩種沖擊.假定,沖擊前都為充分就業.
貨幣政策沖擊帶來的短期影響是產量增加,就業增加,然而,隨著物價上漲,會使產量再逐漸減少,直到原來貨幣政策之前的充分就業的產量點.長期來看,並不增加產量,反而會使物價上漲,從而引發通貨膨脹.
財政政策沖擊帶來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和貨幣政策是一樣的.都引發了一場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舉個例子,可能就更好理解了.從整體將,需求沖擊是一個封閉環境里,本來很好的經濟體,但是統治者雄心勃勃,想使經濟更好.方法是印鈔或者財政.而兩者從長遠來看,效果都是恰恰相反.而供給沖擊相當於,一個封閉環境里.原來很好的經濟體,突然收到外部的影響(原材料價格上漲),外部影響是干什麼的呢,肯定是來賺錢的.必然,這個經濟體要有資金外流.長遠來看,這種影響竟然完全被轉嫁到了工人身上.
⑤ 產出高於長期水平,價格為什麼會上升
按我理解,產出和價格是短期和長期受到影響的兩個因素,有先後順序,但沒有什麼因果聯系。
第一個問題是可以看圖,在Keynesian-cross短期中平衡點沿SRAS曲線向右移動,所以說產出(Y)高於原來的長期產出,之後平衡點又沿總需求曲線上移,價格水平上升。
第二問也可以參考第一問,看Keynesian-cross。
如果不滿意,那就這么說吧,貨幣供給增加,市場上有更多的貨幣,人們手裡有更多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推動了產品需求,企業在短期也有更多資金加大產出。但是從長期看,貨幣供給提高,導致通貨膨脹,這時資金回籠到企業手裡,但產品原材料成本提高了、員工的工資也提高了,這些因素制約產出回到原來的水平。
如果你不喜歡這個答案也沒轍,曼昆的中級宏觀在你這階段,能聯系價格和產出的就只有這張圖了。
⑥ 為什麼總產出大於總產出的自然率水平,物價就要上漲
1、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物殊商品。簡單的說,貨幣也就是錢,是用來交換商品的;2、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一般來說是一個常數,除了滿足社會交換的一般需求外,其增量在理論上應當反映全社會商品產出的增量;3、理想狀態下,社會貨幣量應當滿足社會供求關系。貨幣供給量超過社會商品總量,即出現商品供不應求,導至物價上漲……;反之亦然。4、現代社會,貨幣發行權一般控制在一個國家的央行手裡,在美國控制在美聯儲手中。貨幣流通量除了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外,還與國家間對外貿易、外匯需求、外幣投機和沖擊等多種因素有關;5、社會貨幣流通量還與一國的社會性質、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狀況有極大的關系;同理,也與一國商品生產水平、商品生產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國家地理優勢、國家所佔有的特殊資源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總之,LZ命題所表達的,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般的,理論上的結論。在現實中,如美聯儲近十多年來,已超發了幾萬億貨幣,用於兩場戰爭和政府支出,但這些貨幣絕大部分都轉化為可以永遠不還的國債,對國內商品市場沖擊並不明顯;又例如在中國,近十多年來,國家超發了約十萬億人民幣,但由於中國基尼系數全球居高,貧富差距較大,少數人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大多數人消費能力有限……。使中國超發的貨幣在大量用於國家基本建設外,沖擊市場的能量也有限,而極少數富人消費除了轉至國外,大部分超發的錢還是呆在銀行里……。對於執政者集團來說,只要貨幣超發不引政權崩潰,盡可以放心睡大覺。
⑦ 通貨膨脹對產出的影響
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在短期,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可促進產出水平的提高,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卻會導致產出水平的下降。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是清楚的,它會刺激就業、減少失業;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在通常情況下,會減少就業。在長期,上述影響產量和就業的因素都會消失。
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是建立在各個產業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不同的基礎之上的,是以犧牲某些行業和部門的利益為代價的,從總體來說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因此適當的通貨膨脹只能是刺激經濟增長的葯引子,而不能長期實行.否則帶來的將是通貨膨脹的財富再分配效應,從而整體上刺激經濟的下滑.當貨幣當局宣稱將採用某個通貨膨脹目標時,該通貨膨脹目標是事前最優的,它使得政府的損失函數達到最小。如果公眾相信政府承諾,並按照這個承諾形成通貨膨脹預期,隨之設定名義工資,那麼在給定名義工資下,先前所宣稱的通貨膨脹目標對貨幣當局而言就不再是最優的了,因為非預期的通貨膨脹可以提高產出,相機抉擇的貨幣當局可以違反自己的承諾,採用更為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增加就業,即貨幣政策存在時間不一致性問題。但是公眾在形成通貨膨脹預期時也會考慮到政府違約的可能性,從而提高通貨膨脹預期,使得政府所宣稱的通貨膨脹目標從一開始就無法操作,最終導致通貨膨脹偏差的出現:均衡時相機抉擇下的通貨膨脹率要高於固定法則下的通貨膨脹率,但兩者的產出水平相同。
⑧ 由於貨物和服務產出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和價格上漲的變化有何區分
生產總值增加肯定有利於國家的發展。
⑨ 宏觀經濟中為什麼價格水平上升會導致短期供給曲線左移啊
說反了。應該是短期供給曲線左移會導致價格水平上升。
價格水平上升,供給量增加,供給曲線不會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