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我國的商品價格改革

我國的商品價格改革

發布時間:2021-11-04 19:35:45

① 我國價格改革進入攻堅階段了嗎

發改委表示,根據具備競爭條件的商品和服務價格一律放開的原則,到目前為止,中央層面已經放開下放80多項政府定價項目,政府定價只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網路型自然壟斷環節。

在電力、天然氣等能源領域,目前已經全面完成了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改革,市場交易電量佔到電網企業銷售電量的23%左右。理順了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占消費總量80%以上的非居民用氣價格主要由市場主導形成。長輸、短輸、配氣等天然氣全產業鏈和輸配電價格科學化、精細化監管框架已基本建立。

在農產品方面,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已經進行了五年,我國棉花、大豆已經實施了目標價格改革,油菜籽、玉米已經取消了臨時收儲政策。採用最低收購價制度的水稻與小麥也正在研究水稻去庫存政策,今後水稻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將會更有彈性,反映市場需求變化。

同時,我國還穩健推進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探索出一條農產品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新路子,激發了生產、加工、流通、紡織全產業鏈活力,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實踐經驗。

發改委日前頒布了新修訂的政府制定價格行為規則,並將於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對比之前的內容,新修訂的規則進一步縮小定價范圍,強調定價機制化。將政府制定價格的范圍進一步縮小為「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和服務」,明確了授權市、縣政府制定有關價格決定的制發許可權。同時,逐步推進政府制定價格機制化,強調政府應當根據不同行業特點,逐步建立商品和服務的定價機制,實現商品和服務價格調整的機制化、透明化,盡可能減少直接制定具體價格水平。

對此,發改委表示,通過制定定價機制推動價格調整的機制化、透明化,盡可能減少直接制定價格水平。未來,發改委還將根據行業特點,在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領域通過建立定價機制逐步實現價格調整機制化,最大限度減少自由裁量權,提高政府決策公信力和水平。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價格改革的方向將會進一步朝著有利於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方向探索,價格調整將更加機制化、透明化、動態化,最大限度減少自由裁量權,進一步提升政府制定價格的科學性。而能源、農產品、醫療等作為價格改革的重要帶動力量,仍將是未來改革的重點。

②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的成就

建國初期,為迅速集中資源、重建經濟,穩定物價,國家對利率進行了嚴格管理,並靈活調整利率水平、實行差別利率,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文革期間,受對利率認識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影響,利息被看作某種資本主義的東西,利率管理也向簡化檔次、降低水平的方向發展,利率在國民經濟中的調控作用不斷弱化,但利率集中管理的體制仍然沒有改變。

1978年以後,隨著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確立,國民經濟管理逐步由實物管理轉向價值管理,調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控制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利率在國民經濟宏觀調控中的重要性重新顯現出來,利率管理體制也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在外幣利率管理方面,1984年以來,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公布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2000年,人民銀行改革了外幣利率管理體制,放開了境內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上的大額存款利率,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由人民銀行對外公布。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境內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4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34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完善利率管理,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並通過人民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其實就是資本的價格,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中,資本是連接生產、銷售、消費等環節的基本要素,利率提高,資金就會流向銀行,導致消費和投資下降,經濟增長速度就要放緩;反之,資金就會倒流,消費和投資就要擴張,經濟增速就將加快。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在價格領域,尤其在商品價格領域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利率仍然受到管制。
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利率市場化已經成為了金融市場改革的主要內容。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引導,各種利率保持合理利益和分層有效傳導的利率體系。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中國要實現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須將人民幣利率問題、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匯率問題、資本項目開放問題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如果國際資本完全開放,匯率就應該自由化,這必然要求人民幣利率市場化,以調節匯率。而利率是金融市場適應開放形勢的核心要素,為適應這一開放形勢,我國現行的利率體系走向市場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

1.從國際實踐的角度來看。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已成趨勢,美國於1986年3月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日本於1994年10月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通過國際視角利率市場化的實踐、經驗與教訓的比較,已經證明利率市場化在實現內外均衡、保證金融資源優效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已被世界各國所採用。我國的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要轉變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就必須揚長避短,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

2.從加入WTO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國加入WTO後,在5年後取消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服務限制,並可以經營銀行零售業務,銀行業的所有業務將徹底放開。如此,中國的銀行將最先面臨外資銀行的空前挑戰。入世"後,在華外資企業和外資銀行可以到國際資本市場進行低成本融資,部分中資企業也可以向外資銀行融資,這就促使了本幣和外幣的融通以及國際資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難度。而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面對的現實情況是沉重的歷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資產、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國人民銀行實行利率管制政策和欠發達的金融市場,這不利於商業銀行吸收大額存款和到資本市場去融資,從而提高了資金成本和降低了資本邊際效應,喪失了資本來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商業銀行執行由中央銀行按期限長短確定的法定存貸款基準利率,貸款利率水平與貸款風險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機制--銀行貸款利率偏低,創利空間狹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儲蓄吸收的存款兌付,使應付息形成大量赤字,形成不少銀行實際虧損,從根本上制約了金融發展→金融創新→資本擴張→資本積累→資本再擴張的發展思想。面對內憂外患,中國銀行業又談何容易在加入WTO後與外資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展開新一輪較量,不在改革中"創新"就在競爭中"淘汰",為適應這一開放形勢,我國現行的利率體系走向市場化是勢所必然。

3.從外匯管理的角度看。從理論上說,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不僅境內和境外的外幣利率不應當存在穩定的利率差,而且人民幣利率和境內外幣利率和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之間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利率差。首先,如果境內外幣利率低於境外利率,必然推動境內外幣資金的外流。其次,人民幣利率和境內外外幣利率的差額,也會誘導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資金轉換和境內外的資金流動,特別是境內外幣利率與人民幣利率的差異,必然誘使居民在毋需承擔資本外逃的成本和風險的條件下設法將本幣轉換成外幣。這樣,本幣利率與境內外幣利率之間的穩定的利率差就難以存在。因此,有效的外匯管理是近年來,特別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保持人民幣利率、境內外幣利率和國際市場利率之間較大的、比較穩定的利率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外匯管制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國際經驗表明,目前還不存在一種在長期內持續有效的外匯管制政策措施。因此,通過外匯管制維持本外幣之間的穩定的利率差只能視為在特定經濟發展階級的特定政策的產物。隨著中國即將加入WTO,境內外資金流動的規模更大,流動方式更為復雜,繼續依靠簡單的外匯管制措施可能難以繼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這個階段,不失時機去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縮小本外幣利率差額的同時,也會減輕實施外匯管制的政策壓力,使得積極穩妥地放開更多的本外幣溝通的渠道成為可能。

4.從中小企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國的中小企業(包括國有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小企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產業升級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央最近提出給予中小企業"國民待遇原則",為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目前的利率管制政策,也不利於中小企業融資的要求。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雖然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做過調整,但由於上浮幅度擴大,下浮幅度未變,結果是中小企業的借款成本仍大大高於大型企業,嚴重阻礙和制約了中小企業的正常發展。如何克服這一瓶頸,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成為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高科技企業發展與創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成為眾望所歸。

③ 為什麼隨著社會的進步,商品價格反而越來越高

您可以參閱《中國物價》,該刊創刊於1988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市場與價格研究所主辦的貿易經濟類學術期刊。

刊登內容
《中國物價》宣傳中國物價政策,刊登有關物價改革與價格理論體系研究的論文,以及物價法規和調價信息、中國國內外重要工農業產品價格和服務收費動態、市場調查、預測、基層物價工作動態等。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④ 試述我國的利率體制改革過程,並解釋為什麼說我國當前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種改革發展的必然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

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

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

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

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

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4)我國的商品價格改革擴展閱讀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機上的缺陷

鑒於利率有其特殊性,從理論上講, 它的形成應當是計劃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 利率作為國家實施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杠桿, 要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有計劃的調整, 反映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

二、利率構成體繫上的缺陷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 因而利率構成尚不完整。表現在一是國家計劃制定的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多數, 專業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 圍繞基準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動的非基準利率部分佔絕對少數, 或者說, 中央銀行政策允許的、合法的浮動利率貸款極少。

⑤ 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重大改革列舉兩項

全面脫貧
抓貪官

⑥ 我國價格改革的目標是

A、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8751851.html

⑦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內容有哪些,有哪些利,哪些弊

進一步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逐漸提出來的。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同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都對利率市場化的方向作了原則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和201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及2001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五」計劃綱要,均明確提出「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要求。
為什麼要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市場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我們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場配置資金這一稀缺資源的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提高人民福利。在現代經濟中,市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過貨幣來表現,貨幣流向引導資源的流向。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經濟實物系統的絕大部分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由市場決定,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已經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但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即利率的形成機制雖然近幾年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總體上遠遠不如商品和勞務價格具有競爭性,因而由資金引導的資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資金的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經濟增長的潛力還有待發揮。經濟運行的實物系統與貨幣系統之間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實物系統價格絕大部分已經實現市場化的條件下,貨幣系統的資金價格即利率客觀上也有了市場化的需要。利率市場化是經濟市場化的必然要求。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還在於加入WTO以後國內金融市場將面臨的新形勢。加入WTO意味著我們承諾按國際通行規則管理經濟,雖然對中國金融市場我們仍然可以實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資金融機構大量湧入中國金融市場,由此帶來大量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國貨幣和金融監管當局的監管難度。很有可能我們會在與其的市場博弈中非常被動地接受變相的市場利率化,即接受市場利率實際上、某種程度已經自由化的現實。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我們對境內中資金融機構的利率仍然管制過於嚴格,中資金融機構過於缺乏在利率市場化環境中進行競爭的經驗,其結果可能會使他們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處於某種劣勢,這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⑧ 試述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建國初期,為迅速集中資源、重建經濟,穩定物價,國家對利率進行了嚴格管理,並靈活調整利率水平、實行差別利率,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文革期間,受對利率認識的局限和左的思想的影響,利息被看作某種資本主義的東西,利率管理也向簡化檔次、降低水平的方向發展,利率在國民經濟中的調控作用不斷弱化,但利率集中管理的體制仍然沒有改變。

1978年以後,隨著經濟建設中心地位的確立,國民經濟管理逐步由實物管理轉向價值管理,調控方式逐步由以指令性計劃為主的直接控制轉向以經濟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利率在國民經濟宏觀調控中的重要性重新顯現出來,利率管理體制也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

198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加強利率管理工作的暫行規定》,首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進行了專門規范,初步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主體地位和管理范圍。1990年人民銀行下發了《利率管理暫行規定》,對人民銀行利率管理的職責范圍進行了全面的界定,並明確了人民銀行各級機構在利率管理中的職責。此時,人民銀行對利率管理的范圍覆蓋了幾乎涉及所有資金價格和對計息規則的管理。在完善利率管理制度的同時,通過適度擴大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和下放利率浮動權的形式,對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進行了積極嘗試。

1996年隨著統一的銀行間市場的建立,利率管理體制改革邁上了新台階。金融機構間的批發業務利率逐步放開,人民銀行管理的利率范圍不斷縮小,利率管理種類不斷簡化;人民銀行針對不同性質資金和不同行業制定的差別利率政策逐步減少,利率管理承擔的財政職能逐步弱化,而對宏觀經濟靈活調控的職能不斷增強。1998-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並統一了不同期限檔次利率的浮動政策,使金融機構的定價權逐步擴大。

1999年3月2日,人民銀行修訂並下發了《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強調了利率杠桿對國民經濟的調節作用,進一步簡化了利率管理的種類,明確了人民銀行利率管理和金融機構自定利率的范圍。使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以規范的形式明確下來。目前,我國利率管理基本上是在該《規定》的框架內進行。

在外幣利率管理方面,1984年以來,人民銀行授權中國銀行公布境內外幣存貸款利率。2000年,人民銀行改革了外幣利率管理體制,放開了境內外幣貸款利率和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上的大額存款利率,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幣)以下的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由人民銀行對外公布。2002年3月,人民銀行統一了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境內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回顧1996年以來利率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國人民銀行累計放開、歸並或取消的本、外幣利率管理種類為114種,目前,人民銀行尚管理的本外幣利率種類有34種。今後,隨著金融機構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人民銀行將不斷完善利率管理,擴大金融機構的利率定價自主權,並通過人民銀行的間接調控,引導利率進一步發揮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作用。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其實就是資本的價格,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礎。在市場經濟中,資本是連接生產、銷售、消費等環節的基本要素,利率提高,資金就會流向銀行,導致消費和投資下降,經濟增長速度就要放緩;反之,資金就會倒流,消費和投資就要擴張,經濟增速就將加快。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在價格領域,尤其在商品價格領域的改革是有目共睹的,但利率仍然受到管制。

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利率市場化已經成為了金融市場改革的主要內容。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它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引導,各種利率保持合理利益和分層有效傳導的利率體系。利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產業走向市場的重要步驟之一,也是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轉變到市場經濟上來的基本標志之一。中國要實現對外開放,參與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必須將人民幣利率問題、人民幣自由兌換問題、匯率問題、資本項目開放問題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如果國際資本完全開放,匯率就應該自由化,這必然要求人民幣利率市場化,以調節匯率。而利率是金融市場適應開放形勢的核心要素,為適應這一開放形勢,我國現行的利率體系走向市場是多方面外部因素作用而成的必然。

1.從國際實踐的角度來看。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市場化已成趨勢,美國於1986年3月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日本於1994年10月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通過國際視角利率市場化的實踐、經驗與教訓的比較,已經證明利率市場化在實現內外均衡、保證金融資源優效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已被世界各國所採用。我國的國民經濟運行體制要轉變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來,就必須揚長避短,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先進生產方式和管理經驗。

2.從加入WTO的角度看。一方面,中國加入WTO後,在5年後取消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業務的地域和客戶服務限制,並可以經營銀行零售業務,銀行業的所有業務將徹底放開。如此,中國的銀行將最先面臨外資銀行的空前挑戰。入世"後,在華外資企業和外資銀行可以到國際資本市場進行低成本融資,部分中資企業也可以向外資銀行融資,這就促使了本幣和外幣的融通以及國際資本的流入和流出,也加大了利率管制的難度。而另一方面,我國銀行業面對的現實情況是沉重的歷史包袱、高比例的不良資產、盈利能力差等,再加上中國人民銀行實行利率管制政策和欠發達的金融市場,這不利於商業銀行吸收大額存款和到資本市場去融資,從而提高了資金成本和降低了資本邊際效應,喪失了資本來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商業銀行執行由中央銀行按期限長短確定的法定存貸款基準利率,貸款利率水平與貸款風險不相匹配,形成利率倒逼機制--銀行貸款利率偏低,創利空間狹小,加上以前高利率和保值儲蓄吸收的存款兌付,使應付息形成大量赤字,形成不少銀行實際虧損,從根本上制約了金融發展→金融創新→資本擴張→資本積累→資本再擴張的發展思想。面對內憂外患,中國銀行業又談何容易在加入WTO後與外資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展開新一輪較量,不在改革中"創新"就在競爭中"淘汰",為適應這一開放形勢,我國現行的利率體系走向市場化是勢所必然。

3.從外匯管理的角度看。從理論上說,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不僅境內和境外的外幣利率不應當存在穩定的利率差,而且人民幣利率和境內外幣利率和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之間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利率差。首先,如果境內外幣利率低於境外利率,必然推動境內外幣資金的外流。其次,人民幣利率和境內外外幣利率的差額,也會誘導人民幣與外幣之間的資金轉換和境內外的資金流動,特別是境內外幣利率與人民幣利率的差異,必然誘使居民在毋需承擔資本外逃的成本和風險的條件下設法將本幣轉換成外幣。這樣,本幣利率與境內外幣利率之間的穩定的利率差就難以存在。因此,有效的外匯管理是近年來,特別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保持人民幣利率、境內外幣利率和國際市場利率之間較大的、比較穩定的利率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外匯管制需要付出相當大的成本。國際經驗表明,目前還不存在一種在長期內持續有效的外匯管制政策措施。因此,通過外匯管制維持本外幣之間的穩定的利率差只能視為在特定經濟發展階級的特定政策的產物。隨著中國即將加入WTO,境內外資金流動的規模更大,流動方式更為復雜,繼續依靠簡單的外匯管制措施可能難以繼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這個階段,不失時機去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在縮小本外幣利率差額的同時,也會減輕實施外匯管制的政策壓力,使得積極穩妥地放開更多的本外幣溝通的渠道成為可能。

4.從中小企業發展的角度看。我國的中小企業(包括國有中小企業、鄉鎮企業、私營企業等)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小企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增加就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產業升級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央最近提出給予中小企業"國民待遇原則",為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目前的利率管制政策,也不利於中小企業融資的要求。近幾年中國人民銀行雖然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做過調整,但由於上浮幅度擴大,下浮幅度未變,結果是中小企業的借款成本仍大大高於大型企業,嚴重阻礙和制約了中小企業的正常發展。如何克服這一瓶頸,利率市場化改革將成為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高科技企業發展與創新的助推器,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成為眾望所歸。

閱讀全文

與我國的商品價格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證券營業部年度總結 瀏覽:862
外匯投資第一通話術 瀏覽:888
黃金etf持倉量變化說明了什麼意思 瀏覽:456
高回報p2p交易 瀏覽:384
金融公司司歌 瀏覽:800
外匯指標雲帶怎麼使用 瀏覽:970
建行的外匯有杠桿嘛 瀏覽:568
貸款的每期14 瀏覽:116
美元的匯率現在是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72
管理外匯的銀行卡 瀏覽:944
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微信 瀏覽:595
現貨黃金怎樣才會爆倉 瀏覽:916
融資租賃踩雷 瀏覽:188
外匯年檢不合格 瀏覽:530
金元期貨評級 瀏覽:945
倫敦金交易 瀏覽:498
貸款終審找人 瀏覽:412
山煤集團宮來喜2017 瀏覽:901
交通銀行同業理財產品 瀏覽:240
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 瀏覽: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