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基金 > 美國杠桿貸款違約指數

美國杠桿貸款違約指數

發布時間:2021-12-22 03:58:14

❶ 美國次級債的原因及對世界各國金融的影響

應該說美國次級抵押貸款產生的出發點是好的,在最初10年裡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994~2006年,美國的房屋擁有率從64%上升到69%,超過900萬的家庭在這期間擁有了自己的房屋,這很大部分歸功於次級房貸。在利用次級房貸獲得房屋的人群里,有一半以上是少數族裔,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這些人由於信用記錄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無法取得普通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為低收入者提供了選擇權,而不是直接拒絕為他們提供房貸。

但次級抵押貸款的高風險性也伴隨著其易獲得性而來。相比普通抵押貸款6%~8%的利率,次級房貸的利率有可能高達10%~12%,而且大部分次級抵押貸款採取可調整利率(ARM)的形式,隨著美聯儲多次上調利率,次級房貸的還款利率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拖欠債務比率和喪失抵押品贖回率的上升,釀成今日的危機。

放貸沖動

2001~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成了信用條件達不到優惠級貸款要求的購房者的選擇。

放貸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催生了多種多樣的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如只付利息抵押貸款,它與傳統的固定利率抵押貸款不同,允許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幾年中只付利息不付本金,借款人的還貸負擔遠低於固定利率貸款,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紛紛入市購房。但在幾年之後,借款人的每月還款負擔不斷加重,從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後可能無力還款的隱患。

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如工資條、完稅證明等。弗吉尼亞州的一家咨詢機構-住房抵押貸款資產研究所(Mortgage Asset Research Institute)2006年4月對100筆此類「零文件」貸款進行了一項跟蹤調研,調研者比較了貸款人在申請貸款時申報的收入,同其提交給國內稅務署(IRS)的稅務申報比較,發現90%的貸款人高報個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虛報收入超過實際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稱,在2006年發放的全部次級房貸中,此類「騙子貸款」佔到40%,而2001年的比例為21%。

這些新產品風靡一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住房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借款者低估了潛在風險;另一方面是貸款機構風險控制不到位,競爭的加劇使貸款機構只顧極力推廣這些產品,而有意忽視向借款人說明風險和確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環節。美聯儲數據顯示,次級貸款佔全部住房抵押貸款的比例從5%上升到2006年的20%。

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過去兩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並未因此而停住腳步。

在進行次級抵押貸款時,放款機構和借款者都認為,如果出現還貸困難,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進行抵押再融資就可以了。但事實 上,由於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的程度。這時,很自然地會出現逾期還款和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案例。案例一旦大幅增加,必然引起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悲觀預期,次級市場就可能發生嚴重震盪,這就會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進而波及整個抵押貸款市場。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價格也會因為房屋所有者止損的心理而繼續下降。兩重因素的疊加形成馬太效應,出現惡性循環,加劇了次級市場危機的發生。

「獵殺」放貸

200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參院銀行委員會舉行題為「房貸市場危機:原因與後果」的聽證會。會上,消費者代表Jennie Haliburton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幾年前借貸時,她對貸款員說只能每月付700美元,貸款員勸這名退休人士每月湊出800美元,她接受了貸款,毫不知月付是會上升的。「後來我才知道,我每月要付100美元。」消費者伊格說,他要求30年固定利率,「但當我簽署文件時,發現自己得不到固定利率。貸款員說別著急,利率也可能下降。」結果他眼看著月付從不到2100美元升到超過2300美元,擔心還要繼續上升。

同大多數行業一樣,大多數次級房貸專業人士的確是誠實體面的好人,很多借貸者的問題也的確是由於自己的疏忽或不負責任的消費沖動導致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過去幾年中,業內一些害群之馬為了多掙傭金,利用家訪、電話、郵寄資料、電子郵件、互聯網彈出廣告等各種方式,通過種種欺詐手段,包括故意隱瞞信息、提供虛假信息、慫恿甚至代替消費者虛報收入等等,誘騙消費者上鉤,而「咬鉤」的受害者往往是弱勢群體中最弱勢的:貧窮、教育程度低下、高齡、單身母親、少數族裔、新移民等--他們的財務狀況可能被徹底毀掉,徹底失去自己的房子,甚至自己的「美國夢」。次級房貸放款中的不良行為林林總總,蔚為大觀,但歸納起來大體有兩類:

■ 獵殺放貸(predatory lending):貸款機構或其代理沒有依照美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向消費者真實、詳盡地披露有關貸款條款與利率風險的復雜信息。在此類案件中,受害者往往是消費者;

■ 貸款欺詐(mortgage fraud):由職業罪犯導演的騙貸犯罪,受害者一般是貸款機構。

所謂「獵殺放貸」,照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參議員Christopher J.Dodd的說法就是:

「近年來,主導次級房貸市場的貸款種類是混合型可調整利率房貸(ARM),通常頭兩年為固定利率,此後每半年上調一次。上調幅度通常很大,很多貸款人無力負擔月供,只得以更高成本再融資,賣掉住房,或停止還款。任何一種貸款都不應該強迫借款人陷入這樣一種魔鬼般的兩難處境。在發放這些貸款時,貸款機構依據的是房產價值,而非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這就是『獵殺借貸』的基本定義。」

美國國會早在1968年就通過《誠實借貸法》(Truth in Lending Act of1968),旨在保護消費者。該法要求貸款機構清晰披露貸款交易的所有條款與成本。換句話說,在放貸時,貸款中介如果提供錯誤信息,或未能完整地向消費者解釋貸款的所有風險,應以欺詐罪論處。

鑒於在美國,住房抵押貸款中介主要由各州監管,聯邦政府沒有關於該行業欺詐和違規行為的總體統計,因此其分布狀況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但據聯邦調查局(FBI)公布的數字,由銀行和其他貸款機構報告的「疑似」房貸欺詐案件的數目在2004~2006年間翻了一番。法律界人士認為。隨著次級抵押貸款危機愈演愈烈,相關的刑事和民事訴訟亦將大幅增長。

當前美國最類似「房貸警察」的機構是聯邦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總督察長辦公室,該機構有約650名偵查與審計人員負責追查房貸欺詐與「獵殺借貸」案件。過去3年中,該機構對房貸機構和中介進行了190起審計,起訴1350起,追回損失 13億美元。但即便該機構也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接觸到問題的核心。總督察長Kenneth Donohue在接受 MSNBC 采訪時稱:

「你幾乎得有一個預卜未來的水晶球才行。我們現在看到的到底是整個冰山,還是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現在言之還為時尚早。」實際上,從通過google能夠找到的資料看,至遲自1999年開始,關於次級房貸市場上「獵殺放貸」和其他種種非道德、乃至依照美國法律已構成刑事犯罪的行為,就已偶爾見諸報端。由此,引發我們的下一個話題:這一段時期以來,金融監管者在做什麼?

監管缺位

2007年3月22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銀行委員會「房貸市場危機:原因與後果」聽證會上,委員會主席Dodd對美國金融監管部門,特別是美聯儲的不作為作了聲色俱厲的指責:

「我們的金融監管部門本來應該是枕戈待旦的衛士,保護勤勞的美國人免遭不負責任的金融機構的傷害。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他們一直袖手旁觀。」這里我要列舉金融監管機構是如何長期不作為的:

金融監管者告訴我們,他們最先在2003年底注意到信貸標准降低,其時惠譽評級機構(Fitch Rating)早已將一家主要次級房貸機構列入「信用觀察」名單,表示對該機構次級房貸業務的擔憂。

聯儲理事會收集的數據明確暗示,到2004年初,貸款機構開始放鬆貸款標准。

「盡管存在這些預警信號,2004年2月,聯儲領導層似乎在鼓勵開發並使用可調整利率房貸,而今天正是這類貸款壞賬累累,並導致眾多借款人喪失抵押品贖回權。而當時聯儲主席在對全國信用社管理局(,簡稱NCUA)的一次演講中卻說:『如果貸款機構提供比傳統固定利率更好的另類房貸產品,美國消費者可能會從中獲益。』」此後不久,聯儲連續17次加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至5.25%。

「因此,一言以蔽之,早在2004年春天,金融監管部門已經開始關注貸款標準的放鬆。與此同時,聯儲一邊持續加息,另一邊卻繼續鼓勵貸款機構開發並銷售可調整利率房貸。在我看來,正是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造就了當前席捲數百萬美國住房所有者的大風暴。」

2005年5月,媒體開始報道,經濟學家對新增房貸的風險發出警告。

同年6月,格林斯潘主席稱他本人也擔心新型房貸產品的泛濫。

但直到2005年12月,金融監管部門才開始擬議推出監管指引,旨在遏制不負責任的放貸行為。直到9個月後,到2006年9月,這份姍姍來遲的指引才最終定稿。

「但甚至直到現在,監管部門的反映仍是不完整的。

它的影響
·第一塊:引發放貸機構收回房產
·第二塊:所有非政府債券資信下降
·第三塊:通過杠桿放大百倍對沖基金
·第四塊: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倉
·第五塊:美及其它國家消費者信心受挫
·第六塊:套息交易恐慌性結利
·第七塊:股市一度出現恐慌性拋售
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
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總體上看,次貸對於中國的影響甚少,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幾乎是對外隔絕的。中國五大銀行投資美國次貸的數目甚少,目前估計他們總共的損失大概才50億人民幣,所以理論上對中國的影響甚微。但仍然要注意的是,如果次貸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即便中國自身的直接損失很少,但外部環境導致美元的幣值,流動性波動極大,對國內的影響也不容低估

❷ 很想詳細了解下美國次貸危機

首先,說聲抱歉,對於次貸危機,我知道,但是字數太多了,就只好給你復制了……
其中有許多專業名詞,你不清楚的再問我。
http://ke..com/view/1256938.htm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杠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Leverage)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CDO合同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100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CDS市場 (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違約互換)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O單子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 這樣一來,CDO被劃分成一塊塊的CDS,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炒,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炒到了62萬億美元。
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減去G收到這500億保險金,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8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2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7倍(四捨五入之後)。如果說美國government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government就要賠出20.7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1,A22,A23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說明:CDS合同和次貸都屬於金融衍生產品,而CDS市場就是現在金融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金融交易體系。
美國政府向來以不幹預市場為宗旨,尤其是美國共和黨政府一般推行自由主義的不幹預市場的政策。但常常以此教訓發展中國家的美國政府,這次卻提出8000億美元的政府幹預方案。美國政府有時也指責發達國家,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日美經濟摩擦時,美國政府指責日本對外關閉市場,要求日本進行自由主義改革,開放市場。隨後新自由主義思想迅速普及,卻產生了不曾預想的種種副作用。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日本年收入不足200萬日元的貧困階層就增加了200萬人,達到1000萬。曾經被稱為日本特色的「中流社會」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出現問題,犯罪增加。原本以凝聚力而自豪的日本社會急劇分化,「人情」和「溫暖」消失,日本社會安心、安全的神話被新自由主義完全摧毀。 對於美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一般看法都認為,這場危機主要是金融監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那些貪婪無度的華爾街投機者鑽制度的空子,弄虛作假,欺騙大眾。這場危機的一個根本原因在於美國近三十年來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所謂新自由主義,是一套以復興傳統自由主義理想,以減少政府對經濟社會的干預為主要經濟政策目標的思潮。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開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經濟滯脹危機,內容主要包括:減少政府對金融、勞動力等市場的干預,打擊工會,推行促進消費、以高消費帶動高增長的經濟政策等。 一、為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消費。 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歷來重視通過消費促進生產和經濟發展。亞當斯密稱「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導源於一種以城市享樂生活為特徵的高度世俗化」,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奢侈消費在表面上促進了生產。 二、社會分配關系嚴重失衡,廣大中產階級收入不升反降。 近三十年來,美國社會存在著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是美國老百姓超前消費,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收入卻一直呈下降態勢。據統計,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美國的平均小時工資僅僅與35年前持平,而一名30多歲男人的收入則比30年前同樣年紀的人,低了12%。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的流入到富人的腰包,統計表明,這幾十年來美國貧富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美國經濟在快速發展,但收入卻不見增長,與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來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密切相關。 三、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新自由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執政以後,美國一直通過制定和修改法律,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所謂的金融創新。例如,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給與儲蓄機構與銀行相似的業務范圍,但卻不受美聯儲的管制。根據該法,儲蓄機構可以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購買垃圾債券。 另外,美國國會還先後通過了《1987年公平競爭銀行法》、《1989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等眾多立法,徹底廢除了1933年《美國銀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的基本原則,將銀行業與證券、保險等投資行業的之間的壁壘消除,從而為金融市場的所謂金融創新、金融投機等打開方便之門。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國華爾街的投機氣氛日益濃厚。特別是自90年代末以來,隨著利率不斷走低,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速度不斷加快,加上彌漫全社會的奢侈消費文化和對未來繁榮的盲目樂觀,為普通民眾的借貸超前消費提供了可能。特別是,通過房地產市場只漲不跌的神話,誘使大量不具備還款能力的消費者紛紛通過按揭手段,借錢湧入住房市場。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對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也造成嚴重影響。 有學者指出,「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1]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當地人很少全款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在這里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買房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准,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 由於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借款人,如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後收回銀行貸款。但由於房價突然走低,借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 一個兩個借款人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於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通常採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相結合的還款方式,即:購房者在購房後頭幾年以固定利率償還貸款,其後以浮動利率償還貸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於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平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進而引發「次貸危機」。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宣布業績,並額外增加在美國次級房屋信貸的准備金額達70億美元,合共105.73億美元,升幅達33.6%;消息一出,令當日股市大跌,其中恆生指數下跌777點,跌幅4%。 。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2007年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2007年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2007年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旗集團也宣布,2007年7月份由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不過目前的花旗集團的股價已由高位時的23美元跌倒了現在的3美元多一點,也就是說目前的花旗集團的身價相當於一家美國地區銀行的水平,根據最新排名花旗已經跌至19名,且市值已經縮水百分之九十,且其財務狀況也不樂觀.

❸ 美國的杠桿債券牛市是怎樣崩盤的

高收益債在70-80年代的盛行也催生了資產泡沫。80年代末,關於高收益債的負面新聞開始鵲起,高收益債市場受到情緒、監管、信貸緊縮等一系列因素影響,其市場承受了巨大的拋壓,另外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並且經濟也同時出現減速現象,這也成為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並且債券違約率也迅速攀升。整個80年代,高收益債的平均違約率僅僅不到4%,到了1991年,高收益債的違約率躥升至11%左右的空前高位。
在90年代垃圾債泡沫崩塌之前,儲貸機構的風險已經開始發酵。早在1984年,就因之前的高利率和放寬存戶利率的政策使儲貸機構出現了一系列破產事件,尤其是田納西州和加州,由於這兩個州對儲貸行業監管比較松,且當地的經濟都存在比較嚴重的泡沫,因此當時的儲貸機構的資產端本身就醞釀著比較大的風險。
而到了1986年,聯邦儲貸機構存款保險公司為當時54家破產的儲貸機構的存戶提供了約160億美元的賠償,但尚有相當一部分儲戶得不到賠付,並且隨著經濟狀況的進一步惡化,行業中的半數機構已經陷入危機。
隨著垃圾債的違約率的爬升和垃圾債危機的出現,90年代初儲貸機構的危機也一並達到了頂峰,當時新成立的清算信託公司分別在1989年和1990年賠付儲貸機構的家數高達318和213家。
1990年,高收益債券的平均交易價格只有面值的66%。大幅折價導致高收益債券市場發行量降到了10年來最低,10年來首次出現負回報。在經濟景氣階段,垃圾債的高收益很容易讓人忘記它的「垃圾」本質,但是一旦經濟減速,垃圾債的違約情況就會急劇上升。在這場危機的倒逼下,美國政府為此付出了1660億美元的救助,1800餘家儲貸機構破產,數百人入獄。美國的1981-1990年最終被形容為「貪婪的十年」。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造成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

❹ 美次貸危機對中國信貸行業有沒有影響

信貸緊縮隨次貸危機接踵而至
中國國際招標網 時間:2008.02.14 來源:在線國際商報 作者:張銳
通脹壓力迫使許多央行對沖操作

由次貸危機導致的花旗、美林等華爾街金融明星的巨虧正在進一步加劇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短缺,與此同時,通貨膨脹的全球性蔓延迫使許多國家中央銀行不斷加強「關住貨幣水龍頭」的對沖操作。信貸緊縮將明顯無誤地成為遏制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迫於對次貸危機和金融市場有可能繼續惡化的擔憂,美聯儲已經連續啟動減息政策。從理論上講,美元的降息應該同時引起全球許多貨幣的共振,但截止目前,除了英國、加拿大等少數國家貨幣跟隨著美元的移動步伐外,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反向政策操作。

亞洲地區貨幣可以說是因美元貶值所承受壓力最大的幣種,但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中央銀行幾乎都啟動甚至將連續啟動加息政策。這種政策的趨向主要源於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如2007年中國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了4.8%,同期韓國是4.6%,印度是6.7%,越南是8.1%、印度尼西亞是6.9%,即使剛剛從通貨緊縮中爬出來的日本,其物價上漲也出現了不斷攀高的勢頭。日本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日本2007年12月CPI同比增長0.8%,成為最近10年來上漲最快的一個月。

與亞洲國家一樣,拉美地區通貨膨脹形勢不容樂觀。2007年拉美地區的通貨膨脹率高達6%。由於該地區是全球能源和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地,在享受通貨膨脹所帶來的高利潤的同時,當地居民的消費成本也在同時抬高。而為了抑制後者的負面作用,拉美各國央行在2008年全面選擇加息已成定局。

歐元區一方面面臨著被次貸危機傳染的威脅,另一方面還承受著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2007年歐元區通貨膨脹達到3.1%,為2001年5月以來最高水平。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通貨膨脹將是今年歐元區經濟的主要威脅之一。歐洲央行未來選擇加息政策的可能性正在被不斷放大。

市場風險直接加劇銀行惜貸

華爾街金融機構既是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也是次貸危機的最大受害者。花旗集團公布的最新財報顯示,去年四季度花旗虧損98.3億美元,同期美林巨虧98.6億美元。如此罕見的虧損導致了華爾街金融機構相關資產的大幅減記,並致使商業銀行信貸能力受到巨大鉗制,正常的資金供給鏈條出現斷裂。

目前恢復商業銀行信貸功能的最簡單做法就是美聯儲等中央銀行不斷向商業銀行注入資本。然而,央行注資行為卻沒有改變信貸緊縮的局面。

一個直接的證據就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與3個月的同業拆借利率(LIBOR)之間的息差越來越大。在去年8月之前,上述息差一直維持在20個基點以內,而到目前,息差已經拉大到80至100個基點。由於3個月的同業拆借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貸款來源之一,因此息差拉大反映了信貸緊縮的局面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有所惡化。

其實,抑制商業銀行信貸功能的根本力量並不在其內部,市場風險的放大直接加劇了商業銀行對信貸的厭惡程度。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估計,美國金融機構因次貸危機遭受的損失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今年還將有大約8900億美元次貸利率進入重設。據經合組織(OECD)計算,假設今年重設的次貸所擔保的債券有14%損失,提供融資者還將損失125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為了提高自身資產的安全邊際,不得不對整個市場對風險債務進行評估並開始審慎對待每一筆貸款。

更為為嚴重的是,全球金融市場上蔓延著不確定性氛圍:人們不知道次級債違約率未來還將上升到多高的水平,也無法預測在全球通貨膨脹抬頭的背景下,包括美聯儲在內的主要國家央行還有多大的降息空間。

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的疊加,導致商業銀行集體做出最原始的對抗風險的選擇———提高流動性資產在總資產中的比重。即使能夠按照市場需要松動自己的流動性,但各金融機構也還是紛紛提高利率,且投資者要求更有效的防範風險,曾經自由流動的資金難免不因此受到阻滯乃至凍結。

全球性金融危機可能死灰復燃

進入2008年的全球經濟已經很難聽到樂觀的估計。盡管導致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但信貸緊縮仍是最首要的力量。

首先,信貸緊縮在推高企業融資成本的同時也打斷了全球企業的並購步伐和過程。

一方面,杠桿收購所需要的融資渠道遭遇堵塞,另一方面,融資成本上升導致私募股權公司收購活動變得異常困難。據Dealogic數據,去年12月,美國杠桿收購交易價值不足28億美元,創下了該年度的最低記錄。私募股權公司過去是並購高峰的發動機,但湯姆森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下半年只有15%的並購由私募股權公司完成。同期全球並購活動減少了27%,美國市場的並購則減少了46%。

其次,信貸緊縮傳遞出了金融機構所發債券風險溢價的提高,並最終導致需求的減少。

基於信貸緊縮的事實,投資者對於商業銀行風險預期會增大,其投資銀行債券化產品的厭惡程度也提高。湯姆森金融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美國投資級債券發行規模為2.5萬億美元,而去年1月的債券發行規模則達到了創紀錄的79.706萬億美元。無獨有偶,歐元區證券發行金額在今年1月僅為22億歐元,大大低於去年動輒數百億的水平。

再次,從地區經濟看,雖然美國是全球信貸緊縮的重災區,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國家所承受的壓力就比美國小。

相較於美國,歐元區對銀行放款的依賴性要高得多。據雷曼的估計,美國經濟增長中只有約20%源於銀行的直接融資,而歐元區這一比例高達65%,信貸緊縮所發生的經濟代價可見一斑。不僅如此,由於英國金融業占該國經濟產值的十分之一,信貸緊縮對英國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也不可低估。英國工業聯合會總幹事蘭伯特警告說,信貸緊縮將導致英國商業面對「艱難的一年」。因此,企圖以歐洲經濟的快速增長彌補美國經濟倒退損失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

對新興國家而言,本幣的升值導致了國際資本創紀錄的流入。

2007年,美國投資者從美國、歐洲、日本的基金中凈撤走570億美元的資金,同時投入亞洲新興市場400億美元資金,幾乎是2006年的兩倍。這些外來性資本在增大了亞洲國家貨幣升值壓力的同時,也加劇了業已過剩的流動性。值得警惕的是,在助長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泡沫之後,國際短期資本的大規模突然流出,對於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市場的打擊將會是毀滅性的。多次金融危機的教訓表明,一旦發達國家步入加息或者貨幣升值周期,引發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逆轉,就很可能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發生危機。

由於信貸市場的緊縮,全球范圍內還可能出現大量非法融資活動。一方面,大型商業銀行將大量資金積壓在手裡;另一方面,眾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卻無法從銀行獲得必要的貸款,並最終迫使它們不得不從地下金融市場進行高利貸融資。而這種情況一旦蔓延和惡化,全球金融秩序必將受到沖擊和破壞。

美國政府對主權基金被迫笑臉相迎

由於受美國金融行業巨額虧損和市場資金告急的影響,全球股市在2008年開局之月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災難,由此引致了美國政府高達1500億美元財政救市計劃的倉促出籠,美聯儲並同時作出降息75個基點的決定。美國對市場施與如此重大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是最近十年中所未見。

在全球金融市場舉足輕重的美聯儲,最近半年一直扮演著救火隊員的角色。盡管向金融機構注資沒有發生明顯的作用,但美聯儲決不會放棄這一常規武器。人們還記得,1998年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時,當時的美聯儲在格林斯潘領導下奮起救市,數周內向金融市場投放大量資金,終於度過難關。之後只要發生股市危機,美聯儲都會拋出這一政策籌碼,自然,美聯儲對自己今天同樣的抉擇篤信不移。所不同的是,美聯儲已經不再單兵出擊,而是聯手歐洲、日本以及全球的央行大兵團作戰。在美聯儲的呼籲和號召下,目前全球央行已經聯手向金融市場注入了上萬億美元的流動性。

為了穩定商業銀行的貸款信心,美聯儲實行了貸款額度的公開拍賣,而且在日前將額度從原來的200億美元提高到300億美元。僅僅在今年1月份,美聯儲就進行了三次貸款權的公開拍賣,共向市場注入資金900億美元,同時拍賣貸款的利率均低於美聯儲的貼現率。不僅如此,只要市場需要,美聯儲還會繼續進行貸款拍賣活動。讓美聯儲高興的是,自己的行動得到了全球央行的積極響應和配合。日前,歐洲央行以及英國、瑞士和加拿大等國央行已與美聯儲簽署協議,承諾聯手以拍賣方式向市場提供資金。

基於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在次貸危機中損失慘重且急需資金,本來並不受發達國家政府歡迎的的新興市場國家主權財富基金如今可以施展自己的拳腳。繼阿聯酋阿布扎比投資局買下花旗高達75億美元的股份之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等7家投資機構聯手向花旗注資了145億美元,同時韓國投資公司、科威特投資局等3家投資者向美林總計注資66億美元,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也購入了摩根士丹利約10%的股份。鑒於越來越多的新興市場國家主權基金入股華爾街,許多市場人士擔心美國政府是否會加以干涉,畢竟主權財富基金可能不僅僅謀求經濟利益,而且還夾雜著一定的政治訴求。然而,如果華爾街金融機構不能有效地得到輸血,信貸進一步收緊將拖累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因此美國政府對於主權財富基金除了笑臉相迎之外恐怕沒有更好的選擇。(

❺ 關於美國當前金融危機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比較

這次金融危機首先是金融危機,實體經濟未受很大影響.而1929年是實體經濟發生衰退後,才爆發危機.

1929年金融危機重要原因是金本位制度弱點,不完善的制度和各國之間不合作下(一戰之中各國之間怨恨和統治階級更換造成治國能力下降使各國很難合作),金本位國家發生通貨緊縮. 1929年危機發生在金本位國家,而銀本位國家,例如中國未受很大影響.這次危機是美元作為主導國際貨幣,沒有防波堤,因此危機會蔓延到全世界,如果應對不好,是更大災難.這次金融危機不同在於,沒有貨幣造成通貨緊縮,而是信貸緊縮.

1929年大危機,世界各國沒有聯合對抗金融危機,沒有國家出來領導,30年代英國和美國還發生了金融戰爭,羅斯福政府計劃形成銀本位集團.這次危機,為了使救助方案獲得通過, 保爾森甚至向眾議院議長下跪! 但是,方案通過後,市場反應很消極. 因為市場發現, 因為政治上原因, 各國對金融危機處理仍然會矛盾重重.歐洲內部達成一致更困難.美國的救助計劃起了領導作用,如果成功,其他國家會跟隨,所以關鍵看美國.現在國各央行聯合降息,以避免熱錢不正常流動,注入了流動性.

30年代英國和美國金融戰爭之中,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中國在英國幫助下發行法幣,為中國未來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伏筆.在抗戰中,英國在金融上能支持中國,在日戰區維持了法幣,美國對中國援助不是很夠.中國金融抗日戰爭,也以此為背景.如果,中國能繼續維持銀本位制,國民黨在抗戰結束後,可能不能靠通貨膨脹發動內戰.

兩次危機也有相同之處.

929年大蕭條, 按照伯克南分析, 主要原因是金融系統陷入混亂,信貸

緊縮打擊實體經濟,使得危機持續. 現在,世界金融系統已經陷入困境,陷入了信用緊縮,美國信貸市場已經凍結.影響到實體經濟, 維持了很長時間後,美國股市終於不支.

1929金融危機的另一個原因, 過高的杠桿, 金融機構經營變得不謹慎,現在與1929年大蕭條一樣.

因此與1929年危機一樣,首先要使金融系統恢復正常,通過購買不良資產恢復流動性,但是金融系統恢復正常還要一段時間,因為金融系統情況很復雜,資本金和壞帳數額龐大.美國商業銀行資產估計有一半問題資產, 按照資本充足11.3%(2006年),資產中5.65%是問題資產(比如抵押債劵,還有雷曼之類的債劵).按照美國政府7000億美元購買30000億美元問題資產,將減值3/4左右,這樣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8%.投資銀行杠桿比例很高是商業銀行一倍,20倍,對沖基金杠桿比例達40倍.隨著把這些金融機構納入商業銀行系統管理,為達到資本充足率,急需彌補資本金。為彌補資本金不足,美國政府要吸引大量私人投資者,來彌補銀行資本金損失.各金融機構還有巨大壞帳損失, 侵蝕資本金,也需要補充.據專家估計美國金融部門可能必須減少5萬億美元到8萬億美元債務,來降低杠桿率。美國的不良資產也差不多有幾萬億美元這已經使得資金大量流向美國.要讓金融系統很快恢復正常不可行,為了應急,美聯儲已經直接購買企業商業票據.

這次金融危機,是在住房市場和債劵及其衍生工具市場,因此關鍵看住房市場能否恢復. 股市市場長時期不倒,與住房市場和信貸市場資金流入股票市場有關.

美元上漲, 與美元大量流回美國有關. 而金融危機一個原因,熱錢突然流出,像東南亞金融危機一樣,日本資金大量流出泰國.現在,東亞國家美元大量流出,匯率下調.

這次危機對中國影響. 美國家庭消費靠信貸, 這次信貸市場受損,消費大受打擊.對中國產品直接打擊不會很嚴重,但是生產高檔品的國家,因為出口減少, 經濟下滑,還是會影響中國出口.中國靠出口導向取得經濟增長戰略會大打折扣,今後要轉向內需市場,完善社會保障和教育.

如果美國救助計劃真有實效,中國會購買美國大筆國債.

東亞一體化進程會加速,東亞國家將建立共同貨幣基金和債劵市場,在東南亞經濟危機中美國阻止了這一進程.

❻ 誰有《去杠桿化、負財富效應與信貸市場萎縮——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向何處去》一文的全文doc或pdf

這個花了很長時間找的。
次貸、杠桿和CDS:美國金融危機到底有多嚴重
對美國金融危機,學術界最普遍的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杠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那麼,次貸、杠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系?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本文通過使用幾個假想的例子,試圖為這些問題提供一個答案。
【杠桿】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CDS合同】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
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允許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CDS市場】C在旁邊眼紅了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合同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合同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合同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合同就在市場上反復地炒,現在CDS合同的市場總值已經炒到了62萬億美元。
【次貸】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哪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次貸危機】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那一天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地付,終於到了走投無路的那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於是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哪裡,反正有B做保險合同。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合同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合同在哪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合同,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合同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合同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金融危機】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CDS合同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美元危機】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一個接一個倒閉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合同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保險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保險。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❼ 美國次貸危機的節點

美國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其中重要的發展事項:具體節點如下:
2007年2月13日
美國抵押貸款風險開始浮出水面;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18億美元壞賬撥備;
美最大次級房貸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減少放貸;
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New Century Financial發布盈利預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瀕臨破產;
美股大跌,道指跌2%、標普跌2.04%、納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減半數員工後,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4月24日
美國3月份成屋銷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調,道指跌1.37%、標普跌1.29%、納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標普降低次級抵押貸款債券評級,全球金融市場大震盪;
2007年7月19日
貝爾斯登旗下對沖基金瀕臨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麥格理銀行聲明旗下兩只高收益基金投資者面臨25%的損失;
2007年8月3日
貝爾斯登稱,美國信貸市場呈現20年來最差狀態;
歐美股市全線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總裁沃倫-斯佩克特辭職;
2007年8月6日
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8月9日
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捲入美國次級債,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屬原油期貨和現貨黃金價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級債危機蔓延,歐洲央行出手干預;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時內注資超3262億美元救市;
美聯儲一天三次向銀行注資380億美元以穩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爾瑪和家得寶等數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級債危機蒙受巨大損失;
美股很快應聲大跌至數月來的低點;
2007年8月14日
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過720億美元救市;
亞太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
各經濟體或推遲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業抵押貸款公司股價暴跌,面臨破產;
美次級債危機惡化,亞太股市遭遇911以來最嚴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聯儲降低窗口貼現利率50個基點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1萬億日元;
歐洲央行擬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銀行系統注資8000億日元;
澳聯儲向金融系統注入35.7億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37.5億美元;
歐洲央行追加400億歐元再融資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業銀行貸出3.14億英鎊應對危機;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70億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95億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52.5億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聯儲再向金融系統注資100億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聯儲將努力避免信貸危機損害經濟發展;
布希承諾政府將採取一攬子計劃挽救次級房貸危機;
2007年9月1日
英國銀行遭遇現金飢渴;
2007年9月4日
國際清算銀行與標普對次級債危機嚴重程度產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聯儲將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國諾森羅克銀行擠兌風波導致央行行長金恩和財政大臣達林站上了辯護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國次貸風暴影響深遠,但該機構同時認為各國政府不應過度監管;
2007年10月8日
歐盟召開為期兩天的財長會議,主要討論美國經濟減速和美元貶值問題;
2007年10月12日
美國財政部本著解決次貸危機的宗旨,開始廣開言路 改善監管結構;
2007年10月13日
美國財政部幫助各大金融機構成立一支價值1000億美元的基金(超級基金),用以購買陷入困境的抵押證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國破產協會公布9月申請破產的消費者人數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萬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頂級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虧損79億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證券也宣布當季虧損6.2億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歐洲資產規模最大的瑞士銀行宣布,因次貸相關資產虧損,第三季度出現近5年首次季度虧損達到8.3億瑞郎;
2007年11月9日
歷時近兩個月後,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達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億美元幫助市場走出次貸危機;
2007年11月26日
美國銀行開始帶領花旗、摩根大通為超級基金籌資800億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國樓市指標全面惡化;
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聲稱10月成屋銷售連續第八個月下滑,年率為497萬戶,房屋庫存增加1.9% 至445萬戶
第三季標普/希勒全美房價指數季率下跌1.7%,為該指數21年歷史上的最大單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資巨頭巴菲特開始購入21億美元得克薩斯公用事業公司TXU發行的垃圾債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國抵押銀行家協會公布,第三季止贖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國總統布希決定在未來五年凍結部分抵押貸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聯手救市,包括短期標售、互換外匯
2007年12月14日
為避免賤價甩賣,花旗集團將SIV並入帳內資產
2007年12月17日
歐洲央行保證以固定利率向歐元區金融機構提供資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聯儲提交針對次貸風暴的一攬子改革措施
歐洲央行宣布額外向歐元區銀行體系提供5000億美元左右的兩周貸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聯儲定期招標工具向市場注入28天期200億美元資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級基金經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級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華爾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個出售協議,以緩解資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華爾街投行高盛預測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沖減340億美元次貸有價證券

2008年
2008年1月4日
美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消費者信貸違約現象加劇,逾期還款率升至2001年以來最高
2008年1月16日
評級公司穆迪預測SIV債券持有者損失了47%資產
2008年1月17日
次貸虧損嚴重,標普評級公司開始對債券保險商實施新的評估方法
布希政府有意放鬆對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監管
美國2007年12月新屋開工數量下降14.2%,年率為100.6萬戶,為16年最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國財政部要求有意收購諾森羅克銀行的私營企業在2月4日前提交詳細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聯儲緊急降息75個基點,至3.50%,這是美聯儲自1980年代以來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2008年1月24日
美國紐約保險監管層力圖為債券保險商提供15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
2008年2月1日
美國1月非農就業人數減少1.8萬,為2004年來首次減少
2008年2月9日
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聲明指出,次貸危機影響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國六大抵押貸款銀行為防範止贖的發生,宣布「救生索」計劃
巴菲特願意為800億美元美國市政債券提供再保險
2008年2月14日
美國第四大債券保險商FGIC宣布願意分拆業務
2008年2月18日
英國決定將諾森羅克銀行收歸國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聯儲推出一項預防高風險抵押貸款新規定的提案,也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所採取的最全面的補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國宣布州立銀行陷入次貸危機
2008年2月21日
英國議會批准國有化諾森羅克銀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聲稱即使通脹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國2月ADP就業人數減2萬多,美元兌歐元刷新歷史新低
2008年3月7日
美聯儲宣布兩項新的增加流動性措施,一是定期招標工具,二是決定開始一系列定期回購交易
2008年3月11日
美聯儲再次聯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繼續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緩解全球貨幣市場壓力
2008年3月13日
美國財長保爾森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監管官員將提議對銀行資本實行更嚴格的監管
美國官方首次預測經濟衰退
2008年3月14日
美國投行貝爾斯登向摩根大通和紐約聯儲尋求緊急融資,市場對美國銀行業健康程度的擔憂加深
2008年3月17日
美聯儲意外宣布調低窗口貼現率25個基點,到3.25%
摩根大通同意以2.4億美元左右收購貝爾斯登
2008年3月19日
美聯儲宣布降息75個基點,並暗示將繼續降息
2008年3月20日
英國央行會見五大投行高級管理人員,首次表態將為國內銀行提供更多資金援助
2008年3月24日
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委員會允許美國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系統增持超過1000億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發行的MBS
2008年3月27日
歐洲貨幣市場流動性再度告急,英國央行和瑞士央行聯袂注資
美聯儲透過定期證券借貸工具向一級交易商提供了750億美元公債
英國首相布朗和法國總統薩科齊舉行會晤,討論如何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和敦促國際主要金融機構改革
2008年3月31日
美國財長保爾森將向國會提交一項改革議案,加強混業監管
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朗同意加強合作,應對金融市場動盪
2008年4月8日
IMF稱全球次貸虧損一萬億美元
2008年4月9日
國際金融協會代表全球銀行業巨頭首次公開承認在此次信貸危機中負有責任
2008年4月10日
高盛再次宣布裁員,瑞銀集團預測華爾街企業可能不得不裁減最多達35%的員工
美國參議院通過價值超過41億美元的一攬子房屋市場拯救計劃
高盛CEO稱此次信貸危機可能已接近尾聲
2008年4月11日
日本瑞穗金融集團預估瑞穗證券2007會計年度次級抵押貸款相關的交易損失達4000億日元(摺合39億美元)
2008年4月12-13日
七國集團(G7)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召開為期兩天的會議,表達了對當前金融市場震盪的擔心之情,並要求加強金融監管
2008年4月14日
德意志銀行計劃向私人股本公司最多出售200億美元的杠桿相關債務
2008年4月15日
英國3月RICS房價指數跌至30年最低-78.5,低於-67.5的預期值
摩根大通分析師指出,此次全球信貸危機,很可能會在未來10年時間里繼續影響市場
新加坡投資局有意參與瑞銀150億瑞郎的融資計劃
花旗集團副總裁William Rhodes聲稱,美國經濟正接近風暴中心,可能正處於衰退中
OECD預測全球次貸損失3500-4200億美元
RealtyTrac Inc.報告美國3月房屋止贖率上升57%
英國銀行業敦促政府幹預市場,防止較小金融機構倒閉,確保新貸款來源
2008年4月16日
布朗出訪美國,為信貸危機等問題尋求國際解決
美國3月新屋開工數量急劇下降11.9%,降至17年最低水平
美聯儲褐皮書指出各個地區的貸款標准,貸款需求下降
摩根大通季度報告好於預期,宣稱次級貸將結束,並計劃籌集60億美元資本金
2008年4月17日
美林公司第一季凈虧損達19.6億美元,虧損大於預期,且為連續第三季虧損。該公司第一季度資產減記總額超過了65億美元,並將再裁員3000人,預期未來數月的形勢將「更加艱難」
2008年4月18日
花旗集團宣布,在沖減逾130億美元損失後,一季度凈虧損51.1億美元,合每股損失1.02美元
東京三菱日聯金融集團預計,截至3月31日的一財年內,該集團在次級貸上的相關損失為950億日元(摺合9.21億美元)
上周LIBOR跳升了20個基點,表明美聯儲2008年4月將推出除降息25個基點以外更多的舉措
2008年4月20日
美林首席執行官塞恩聲稱不贊成信貸危機最困難時期已經結束的觀點
2008年4月21日
銀行大型貸款商的資產負債表受到信貸緊縮的嚴重影響,為了應對這種不斷增大的壓力,蘇格蘭皇家銀行將計劃籌資120億英鎊(約合240億美元)
英國央行宣布,將動用500億英鎊的政府債券,調換商業銀行持有的抵押資產,以幫助銀行業復甦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面對信貸緊縮帶來的困境,美國銀行正計劃出售所持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來籌集資金,以強化其資產負債表
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表示,銀行仍不願借貸,因此市場調整尚未結束
2008年4月22日
美聯儲理事克羅茲納指出,借貸修改案可能將解決抵押市場的部分問題
日本前內閣府高級官員渡邊博史指出,亞洲各國政府應在2010年之前設立10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防止重蹈類似1998年的地區金融危機的覆轍
耶魯大學著名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警告,此次美國房價可能將比"大蕭條"時期的下滑程度更加嚴重,政府應該採取拯救行動,以防止數百萬人失去住房
美國3月成屋銷售月率下降2.0%,為493萬戶
瑞士央行向市場投放60億美元
歐洲央行向銀行出借150億美元為期28天的美元資金
2008年4月23日
經濟展望集團總經理伯納德·鮑默指出美國經濟問題嚴重,不大可能獲得V型復甦
英國3月房屋貸款許可數量從2月的43,147件減少至35,417件,創紀錄低點。英國房市前景不容樂觀
德國Duesseldorfer銀行將由德國銀行協會接管
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批准全國的地方政府收購已行使止贖權的住房
2008年4月24日
3個月歐元Libor周四再次上升,創4個月新高,顯示貨幣市場持續緊縮
瑞信第一季資產減值53億瑞郎,財務狀況因此轉盈為虧,凈虧損達到21.5億瑞郎
加拿大央行通過特別購買與附賣回協議向市場注資4.95億加元
紐約聯儲宣布,根據擴大范圍後的定期證券借貸工具進行的國債拍賣需求疲軟,總共接到594.6億美元的申購,低於招標金額750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表示,將在下周一開始執行特殊退稅政策,時間比財政部先前預期提早了5天
美國商業銀行本周增加了在美聯儲貼現窗口的借款規模,而投資銀行減少了對該融資工具的使用,信貸緊縮的重點已經從券商轉移至存款機構
英國諾森羅克繼宣布國有化後有可能決定裁員2000人
2008年4月25日
市場關於美聯儲降息周期將結束的預期增加,美元指數反彈至1個月來新高
美國3月份新屋銷售進一步下滑,創199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美國4月份消費者信心創1982年3月以來最低水平
2008年4月28日
著名投資人巴菲特聲稱,美國經濟正在衰退中,並且程度將比大多數人所預期的更加嚴重。
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報告顯示,2008年第一季度美國房屋空置年率刷新2.9%的歷史高點。
2008年4月29日
英國3月購房抵押貸款許可數量跌至該數據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德意志銀行宣布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凈虧損
2008年4月30日
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並在會後聲明中去掉了「經濟增長仍然面臨風險」的措詞
美國一季度GDP增長0.6%,但瑞士信貸認為主要依靠庫存增加取得,對今後發展不利
英國HBOS增發40億英鎊股權,用以提高資本金規模,抵禦不斷惡化的市場環境
2008年5月1日
英國央行在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次貸虧損可能只有一千七百億美元;各大銀行同意在特別流動性計劃中保留最低資產額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認為市場即將度過信貸緊縮局面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認為美國的學生貸款市場問題已不僅限於流動性問題
美國眾議院批准總值三千億美元的房屋市場援助計劃
美國財長保爾森認為信貸危機已經過半
2008年5月2日
美國4月非農就業人數僅僅減少2萬,失業率降至5.0%,結果好於預期
IMF主席卡恩擔心美國4月就業報告的好局面曇花一現,認為2008年經濟不會復甦
美聯儲將TAF規模從500億美元擴大到750億美元,同時擴大與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貨幣互換的額度
白宮表示,美國經濟迄今為止並未出現衰退信號
英國Halifax 4月房價連續三個月下滑,月率跌1.3%,年率跌3.7%
2008年5月4日
美國FHFB指出,僅靠降息和減稅不能解決次貸問題,美國政府必須積極行動起來
2008年5月5日
IMF前任主席拉托指出,信貸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美元2008年的反彈是正常的
美國 4月ISM非製造業指數為52.0,預期中值49.1,也處於2007年12月來最高水平
美聯儲通過隔夜回購操作向市場注入110億美元臨時儲備金
伯克希爾哈撒維投資公司總裁巴菲特認為,美聯儲未來沒有必要進一步降息
美聯儲調查顯示,由於擔心日益黯淡的經濟前景,美國銀行業繼續收緊企業和消費者放貸的標准和條件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指出,2008年5月判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崩潰引發的信貸危機已經結束,還為時過早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預計美國房市將進一步惡化並危害整體經濟
2008年5月6日
美國財政部向貸款機構施壓,欲加快解決抵押貸款問題
華爾街三大巨頭——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雷曼兄弟均計劃在2008年5月精簡員工人數
美聯儲提供了總額750億美元的28天TAF
房利美宣布2008年第一季度損失21.9億美元,每股虧損2.57美元,預計明年損失將繼續惡化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呼籲實施第二輪經濟刺激方案
歐洲資產最大銀行瑞士銀行證實,受巨額資產沖減拖累,第一季度出現115.4億瑞郎(109.9億美元)虧損。該行同時宣布,在2009年年中之前裁員5500人
2008年5月7日
美國前財長斯諾指出,美國正接近降息周期末端,但經濟還將繼續放緩
美國財長保爾森表示,美國金融市場正自信貸緊縮中逐漸恢復,信貸危機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但市場問題完全解決還需數月
美聯儲霍恩暗示利率已接近需調整的目標水平
美聯儲官員克羅茲納表示,美聯儲非常重視房屋市場
美國3月NAR成屋簽約銷售指數下跌1.0%,為83.0,與預期持平
美國眾議院將針對民主黨提出的房市拯救計劃展開辯論,該計劃支持政府最終買入至多150億美元的止贖房屋,並向大約50萬戶面臨止贖的業主提供幫助;但白宮威脅將否決該計劃
2008年5月8日
美國財長保爾森預計美國經濟2008年晚些時候將加速,退稅支票能立刻助其走出困境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信貸危機最糟糕的階段已經過去,但是房價的下跌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歐洲兩大央行均宣布維持利率,以對抗通脹
美國5月3日當周初請失業金人數減少1.8萬,至36.5萬人。結果好於預期
美國3月批發庫存月率意外下降0.1%
美國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建立規模為30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保險基金,並向房屋所有者再提供數以十億美元計的資助
2008年07月2日
紐約股市,美國最大汽車廠商通用汽車股價在收盤時跌破10美元關口,收於9.98美元,創1954年9月2日以來最低價。
2008年07月12日股價跌至50年來最低 通用公司隱現破產危機
2008年9月15日
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嚴重財務危機並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更加嚴重的金融危機來臨。
歐洲央行當天宣布向商業銀行系統共注資300億歐元,期限為一天,平均利率為4.39%,高於歐洲央行主導利率4.25%的水平。這是歐洲央行自2007年夏季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危機以來首次採取這種干預方式。
2008年9月20日
布希政府正式向美國國會提交拯救金融系統的法案,財政部將獲得授權購買最高達7000億美元的不良房屋抵押貸款資產。
美國政府希望2年內將所有問題解決掉,希望在這個問題影響實體經濟之前把它解決掉,避免出現像30年代那樣的大蕭條。
2008年9月22日
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在與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電話磋商後表示,西方七國集團其他成員國拒絕參與美國金融救援計劃。
2008年9月25日
全美最大的儲蓄及貸款銀行——總部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互惠公司(Washington Mutual Inc.),已於當地時間星期四(25日)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為美國有史以來倒閉的最大規模銀行。
2008年9月29日,美國眾議院否決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方案,美股急劇下挫,道指暴瀉777點,是歷來最大的點數跌幅,單日跌幅高達7%,亦是1987年環球股災以來最大的跌幅。市場信心薄弱,道指不斷沉底,10000點的關口岌岌可危。
30日,美國眾議院否決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參議院則試圖予以挽回,預定周三對該案進行表決。
2008年10月2日,美國參議院74票對25票通過了布希政府提出的7000億美元新版救市方案,美參議院投票表決的救市方案總額從原來的7000億美元提高到了8500億美元,增加了延長減稅計劃和將銀行存款保險上限由2008年的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的條款,目的是安撫緊張的美國公眾及支持經濟增長。預料可望對全球股市都有幫助,且將對眾議院造成壓力,一些眾議員正考慮轉向支持法案。
10月8日各大央行同時行動,對金融市場的動盪作出明確的回應,接連宣布降息。
美聯儲宣布降息50個基點至1.5%,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也紛紛降息50個基點。
澳大利亞當地時間10月7日下午,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RBA)將銀行基準利率下調1%至6.00%
以色列央行(Bank of Israel)也宣布,由於全球金融市場急劇下降,下調利率50個基點至3.75%,新利率將於10月12日生效。
10月9日
步美國的後塵,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和印度尼西亞等有關當局,紛紛採取措施放鬆了貨幣政策,向銀行注資。
2008年10月10日
冰島因次貸危機基本凍結了外匯資產,並將三大銀行國有化,但因債務問題與英國等國發生外交糾紛。
2008年11月15日
在巴西舉行2008年G20峰會,而這次會議的重點議題就是應對這次的次貸危機。
2008年12月11日
美國汽車三巨頭將獲援助150億 高管薪酬受限制
2008年12月16日
美聯儲將美元基準利率下調至0-0.25%,超過市場預期的0.5%,ICE期貨小幅上漲。

2009年
2009年1月14日 北美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 北電網路公司 申請破產保護
2009年1月16日 歐洲央行再度降息至歷史低點
2009年2月5日,英格蘭銀行再次宣布降息,這是英國連續第五個月降息,也是自2007年12月以來的第八次降息。
2009年3月2日,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收於6763.29點,創下1997年4月以來的最低收盤水平,這也意味著道瓊斯指數的市值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已縮水過半。在此刺激下,3日亞洲股市普遍開盤暴跌。其中日本日經指數早盤一度下探至7117.66點,跌至泡沫經濟崩潰後的最低點。盡管午盤後跌勢暫緩,但日經指數仍以跌0.69%收市;中國滬指跌1.05%;香港恆生指數跌2.3%。
美國國際集團(AIG)2日宣布的歷史性季度虧損,成了壓在美國股市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2008年第四季度AIG虧損617億美元,創下美國公司史上虧損之最。
2009年6月1日,通用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至此危機蔓延至實體經濟,向經濟危機發展,接下來都是各國開展貨幣財政政策拯救市場。

❽ 美國債務危機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如果發展下去發展怎樣

全稱叫次級債務危機
美國那邊辦房貸,是需要有信用的。而信用由誰來評呢?就是信用評級公司,這個公司在全面調查你得健康、工作、婚姻、財產狀況後評估你是否有能力償還貸款。有些工作不穩定,或者健康狀況不好的人,窮的人分數就比較低。分低了,銀行就不願意借給這些人錢,因為極易壞賬。一般這個分有個及格分,高於及格分的,銀行給貸,低於及格分的,就不給貸。

於是有些金融公司注意到一個事實:有些分數略低於及格分的人,實質上他們也希望能借到錢,並且雖然有一定不穩定因素,但總體上,還是能還上錢的。於是這些小金融公司開始發行一項新業務,次級貸款,就是分數略低於幾個分的人也可以貸款,但相應的,利息就要高一些。這一業務立刻就為一大批小型金融公司獲取巨額利潤。因為總體上違約率僅低於15%,有些地方的次級貸款違約率甚至比正常貸款違約還少。但是次級貸款確確實實的利息要比普通貸款高許多。

於是金融嗅覺靈敏的金融公司不滿足於用自身的資金來發行次級貸款。當公司固有資產不夠業務需要的時候,這些公司開始考慮通過證券的方式來進行融資。於是這些金融公司,把這些次級貸款做成證券、期貨放到市場上賣。於是投資者發現了新的投資品。紛紛購買。於是美國金融界、證券投資市場大量的資金湧入,次級債價格不斷攀升,成了搶手貨。

而美國漲勢喜人的房產市場使得投資也越來越有信心。因為房子是作為這個債的抵押而存在的,一旦還款違約,房子作為被抵押物,實質上放貸的人拿到了比當時更值錢的房子。因此,次級貸款的升值潛力幾乎是2倍,甚至在加利福尼亞等房價長得快的地方就能更高。

但是對於一些房價漲得不凶的地方,還款違約率即使低於15%,還是有可能讓投資者損失巨大。於是保險公司介入了進來。保險公司對金融公司說,只要給你的次級貸款證券投保,這種風險不就消失了嗎?於是金融公司把所有的次級貸款都買了保險,一時間,保險公司成天什麼都不幹就能日進斗金。因為違約很少,所以保險公司大賺特賺。

而金融公司沒閑著,金融公司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找他貸更多的款,這樣才能收更多的利息。於是在房價上漲的地區,找已經貸款的人推銷新業務:因為房價在漲,所以加入你去年40萬美元買的房子,今年房價漲成60萬,但是對於貸款客戶不公平的就是,貸款戶一旦違約,則是以房子作抵押,這樣住戶白白損失20萬。怎麼辦呢?金融公司再貸給你20萬。住戶一聽有理,於是拿起20萬就去花了,因為是市場價值升值而白來的利潤,所以大家花的都很痛快,很無憂無慮。而金融公司放出去更多的款,這樣就能收更多的利息。兩邊皆大歡喜。

然後,悲劇開始了。房價跌了。住戶原本60萬的房子跌成20萬。住戶就覺得不合適了,因為不管房價變成怎樣的,自己橫豎都要還給金融公司60萬。為何不放棄還款,直接把抵押的房子送給金融公司呢,何必為了只值20萬的房子還60萬的款呢。於是,金融公司發現大量貸款出現違約。首先倒霉的不是金融公司,因為大多數次債都變成了證券,而且還都上了保險。於是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全部損失慘重,原本日進斗金的保險公司也在一夜之間賠進老本。

投資者包括世界各散戶,以及世界各地的大銀行。因為之前是賺錢的投資嘛~所以投的數額都很大。損失比較大的包括德意志工業銀行、蘇格蘭一個什麼銀行,中國貌似也有個大銀行投資這個損失不小,忘了是中行還是建行了。

然後倒霉的是保險公司,世界保險巨頭AIG,就是你看好多足球隊胸前一個白色方框裡面的AIG,那就是那家公司贊助的。AIG好歹也是壟斷全球白銀貿易的集保險、投資、期貨、貿易等於一體的大公司,差點破產。

然後是金融公司,很多金融公司也並沒把自己的業務證券化,而是用的是公司自有資金搞的,於是當危機發生,自己的錢全都沒了。全都收不上來現金。

而對於大公司而言,沒有現金很麻煩,一旦公司代過款,還款期到期,你拿不出錢來,就得破產。這個時候全世界所有人都想要現金,都去銀行取錢,銀行的現金都被取光,就擠兌。一擠兌,銀行要拿不出錢,銀行就破產。銀行一破產,銀行里不管你之前存里多少錢,就都沒了。於是很多企業就跟著完蛋了,因為公司資產在裡面。而這些企業無法向供貨方及時提供貨款,也將導致供貨方資金周轉困難,甚至破產。

不光如此,美國金融市場還有眾多的其他金融衍生品(說白了,就是銀行或金融公司提供的投資理財計劃證券,用於募集市場閑散資金和金融巨頭的盈利投資)還有股指期貨(幾乎等於賭博的東西,賭股票市場指數高低的,壓大壓小,我覺得跟丟骰子很像)。使得實際價值只有100美元的東西,通過證券杠桿,能變成500到10000美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紙黃金,紙白銀,實際黃金白銀的量非常少,但做成金融投資品,一盎司白銀,能被賣100次,因為銀行知道,這玩意平時沒人來兌換實物)。於是原本只有幾百億規模的次級債問題,被金融市場放大成幾萬億美元的窟窿。窟窿大到足夠讓美國ZF破產,讓美國解體。

美國ZF向銀行注資,但仍有數家威震天下的大公司破產:比如雷曼、通用、華盛頓銀行、房利美、房地美。不光美國,德國、英國等國也注資救銀行。當然中國也有助。然後就導致大量ZF資金無緣無故就跑到了金融界,用於填補窟窿。造成正常國家社會建設資金緊張。而剛才說了,銀行連應付取錢都應付不過來,這時候就更不會發放貸款。銀行會了、提高利率,以鼓勵大夥存錢,削減貸款。造成各大企業想要通過貸款來擴大業務變得困難。而政府在此時會削減不必要的開支,造成ZF投資下降,而使得市場消費萎縮,生產廠商東西賣不出去,造成產品積壓,也可能導致破產。

而隨著近期金融危機的逐步緩解,為了刺激實體經濟發展,美國開始印刷大量鈔票、降低銀行利率,促使實體經濟投資者貸款投資並僱用更多員工以解決失業。

而緩解經濟危機的代價,則是美國ZF創紀錄的發行了大量國債,來募集的資金來救市場的。美國ZF將在未來數年甚至十數年內,擔負沉重的債務包袱。美國的全球戰略也將全面收縮,以減少開支。

現在,美國國債有一批2011年8月2號到期,但現在美國ZF沒有錢還了,於是現在討論要提高債務上限,簡單地說,就是原本國會規定只許放這么10000億的債,結果現在美國ZF真的放了這么多國債出去,然後呢,有一批國債,到8月2號就到期了,該還錢了。可是,美國ZF現在國庫里一分錢都拿不出來了,怎麼辦呢?小黑哥就跟國會說,原來不是只許放10000億的債嗎,寬限一下,調成12000億,這樣我趕快印出2000億國債,讓大夥買,買完了,美國ZF就有2000億的現金了。有了這筆現金,就能把8月2號到期的國債還上錢。

一旦美國8月2號還不上錢,那麼美國保持了100多年的有債必還的AAA級信譽評級就完蛋了。美國以後想再發國債,大夥就不願意買了,因為買完了,美國ZF可能不還。全球各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或者美元都會嚴重貶值,因為美國ZF可能會賴賬。一旦發生這個情況,美國的金融霸權基本就算不廢掉,也保存不了多久了。國際貿易就會更傾向於使用更穩定的價值表示物進行交易。比如歐元、RMB、黃金、白銀什麼的。所以你看這兩天黃金價格蹭蹭的漲。

現在共和檔、民煮檔爭論的焦點就在於上限提高了之後,怎麼把ZF的負債慢慢減下來。民煮檔提的意見就是對富人收重稅,讓富人出血。共和檔提議,減少公共投資,讓全社會一起負擔。現在這個膠著啊~~8月2號,雖然美國不敢違約,但看兩檔這墨跡勁,估計的嚇唬大夥一下。

簡單的來說就是這樣,想了解更深入更詳細的資料,建議去網上查查。偶寫了這么多,多給點分把~~

❾ 美國次貸危機 的影響

我也說說個人看法

美國次貸危機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他的產生是一個偶然的現象,還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各項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衰退已經成為事實,目前所做的注資 降息 等刺激措施並沒有給經濟帶來明顯的改善只是短暫的放緩,衰退緩沖實現軟著陸。
這次美國的經濟衰退首先由金融次貸危機表現出來

美國的產業結構:
第一產業(農牧林漁業)佔GDP比例:1%
居全球之首的第一產業:玉米,大豆
第二產業(製造能源建築業)佔GDP比例:20.4%
居全球之首的製造業:宇航防務,信息技術,生物制葯,汽車製造
第三/四產業(服務業)佔GDP比例:78.6%
居全球之首的服務業:金融,教育/科研,電信,零售,娛樂,法律,醫療,民航
由此不難看出美國以第三/四產業為經濟主要支柱,它佔了近80%。個人認為在第一 第二產業比例嚴重失橫下,做為三四產業容易產生經濟泡沫,國家所創造的真正的財富,不及正常的支出。 長時間的這樣造成了這次危機 可不是偶然的

❿ 次貸危機對美國影響

總的來說是一次金融危機,只是引起的原因與以往不同。

次貸:銀行對信用不好的次級抵押貸款用戶發放的利息較高的風險較大的貸款 ,全稱為
次貸危機: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

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連續加息引爆「定時炸彈」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在前幾年美國住房市場高度繁榮時,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況下被認為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借款人也獲得了購房貸款,這就為後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去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通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部分歐美投資基金遭重創

伴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出現,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一些從事次級抵押貸款業務的放貸機構。今年初以來,眾多次級抵押貸款公司遭受嚴重損失,甚至被迫申請破產保護,其中包括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

同時,由於放貸機構通常還將次級抵押貸款合約打包成金融投資產品出售給投資基金等,因此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愈演愈烈,一些買入此類投資產品的美國和歐洲投資基金也受到重創。

以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為例,由於受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拖累,該公司旗下兩只基金近來倒閉,導致投資人總共損失逾15億美元。此外,法國巴黎銀行9日宣布,暫停旗下三隻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的交易。這三隻基金的市值已從7月27日的20.75億歐元縮水至8月7日的15.93億歐元。

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增長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擴大至其他金融領域,銀行普遍選擇提高貸款利率和減少貸款數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顯出流動性不足危機。9日,在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隻基金的交易後,投資者對信貸市場的擔憂加劇,導致歐洲和美國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紐約股市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比前一個交易日下跌387.18點,收於13270.68點,跌幅為2.83%。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如果進一步升級,並擴大至更多金融領域,將會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更加劇烈的動盪。而且,危機如果影響到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個人消費開支,則會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歐美日央行緊急出手應對

面對已經形成甚至有擴大趨勢的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中央銀行正積極行動,希望通過向貨幣市場提供巨額資金恢復投資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歐洲中央銀行8月9日宣布,向相關銀行提供948億歐元的資金。8月10日,歐洲中央銀行再次宣布向歐元區銀行系統注資610億歐元,以緩解因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造成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並穩定信貸市場。美聯儲下屬的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於9日向銀行系統注入240億美元資金。日本中央銀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貨幣市場注入1萬億日元的資金。
發生在美國的次級債危機猶如風暴雲團,不僅令道指持續跳水,歐洲三大股市指數、日經指數、恆生指數也紛紛出現了暴跌行情。
為了防止危機進一步蔓延,有統計稱,短短48小時內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資超過3200億美元緊急「救火」。

閱讀全文

與美國杠桿貸款違約指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購車貸款怎麼給 瀏覽:8
外匯備案登記需要哪些資料 瀏覽:217
青建集團新加坡 瀏覽:76
華中融資租賃萊蕪市政府 瀏覽:854
國際工程項目融資文獻綜述 瀏覽:327
金融機構接收抵債資產免稅 瀏覽:724
金融中介公司如何能拿到渠道 瀏覽:983
恆生期貨開戶哪家好 瀏覽:622
金融創新服務驅動經濟轉型 瀏覽:134
國泰君安微融資費用 瀏覽:969
外匯攻略 瀏覽:329
上海黃金交易所代理銀行 瀏覽:231
2015亞邦股份股票 瀏覽:902
神州股票暴跌 瀏覽:238
匯率高估什麼意思 瀏覽:356
lovelovelove蔡依林開頭杠桿舞 瀏覽:918
公司股東退出結算公式 瀏覽:821
寶莫股份股票價 瀏覽:334
重慶糧食集團債轉股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