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價格管制對經濟的影響
價格管制是政府為了防止生活費用不斷上漲而對商品和勞務價格實行的管理,經濟學里叫做最高限價。
一般情況下,當實施最高限價的時候,出現短缺現象,市場上會出現嚴重的排隊現象(因為商品供給不足,消費者只能先到先得)。而且當政府監管不力時,就會出現黑市交易和黑市高價,買賣雙方以高於最高限價的價格進行交易。如果管理不當,還會出現所謂走後門現象,即有人可以利用權力獲得更多的產品。而且由於供應緊張,賣方和生產者處在優勢地位,會出現以次充好缺斤短兩,捆綁銷售之類的辦法,如果實施最高限價的是糧食等生活物品,面對短缺狀態,還會實行配給制。
② 舉例分析價格管制對市場均衡的影響
政府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會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政府的價格政策主要有最高限價和最低限價兩種。
(1)最高限價對供需平衡產生的影響
最高限價也稱為限制價格。它是政府所規定的某種產品的最高價格。最高價格總是低於市場的均衡價格。
③ 政府的價格管制的好處和壞處是什麼
1、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社會分配效率的提高。
2、促進自然壟斷產業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既實現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同時又刺激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和管理創新,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
3、維護企業發展潛力。
二、壞處:管制價格與市場價格不一致,有可能破壞市場機制的功能。
1、資源使用不當。
2、產品分配不公。
3、產品質量變異。
4、黑市交易盛行。
(3)價格管制的經濟影響擴展閱讀:
實施價格管制的因素:
管制價格的確定,應根據價格管制的目標、市場供求關系、貨幣供應量及利率、匯率水平等多種因素科學確定。
價格管制的種類:
1、最高價格。即規定商品或服務的最高價格。
2、最低價格。即規定商品或服務的最低價格。
3、雙面管制價格。即同時規定商品或服務的最高、最低價格。
4、絕對管制價格。即規定商品或服務的交易價格,不得波動。
5、相對管制價格。即規定商品或服務的交易價格在一定時期內的波幅。如規定股票價格在一天內的波動幅度不得超過10%等。
④ 價格控制對經濟的影響
持續的通貨膨脹最終可能迫使政府採用全面的價格管制措施,降低競爭性和經濟活力。
一、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促進論:認為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政府可以通過向中央銀行借款擴大財政投資,並採取措施保證私人部門的投資不減少,則會因總投資的增加而促進經濟增長。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產品價格的上漲速度一般總是快於名義工資的提高速度,因此企業利潤會增加,又會促進企業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通貨膨脹是一種有利於富裕階層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階層的邊際儲蓄傾向比較高,因此,通貨膨脹會通過提高儲蓄率促進經濟增長。
2、促退論: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 負相關,不僅不會促進經濟增長,還會損害經濟的發展。
較長期的通貨膨脹會增加生產性投資的風險和經營成本,導致生產性投資下降。
通貨膨脹會降低投資成本,誘發過度的投資需求,從而迫使金融機構加強信貸配額,降低金融體系的效率。
持續的通貨膨脹最終可能迫使政府採用全面的價格管制措施,降低競爭性和經濟活力。
3、中性論:認為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最終會中和它對經濟的各種效應,正負效應會相互抵消。
(二)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
通貨膨脹和失業在短期內存在交替關系,而在長期中,通貨膨脹對失業基本沒有影響。
菲利普斯曲線就是反映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的一種曲線。
(三)通貨膨脹對收入和財富再分配的影響
1、固定收入者損失,浮動收入者得到
2、債務人得利,債權人損失
3、實際財富持有者得利,貨幣財富持有者受損
4、國家得到,居民受損
二、治理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緊縮性財政政策
通過緊縮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謀求預算平衡,減少財政赤字來減少總需求,降低物價水平。
(二)緊縮性貨幣政策
通過減少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來減少總需求,降低物價水平。可以通過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來實施。
出售政府債券
提高貼現率和再貼現率
提高商業銀行法定存款准備金率
(三)緊縮性收入政策
通過控制工資的增長來控制收入和產品成本的增加,進而控制物價水平。
(四)價格政策
通過一定的手段限制價格壟斷,來避免抬高物價。
(五)供給政策
通過降低稅率,刺激儲蓄和投資,從而增加商品和服務,消除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
⑤ 做圖說明管制價格得種類及其經濟的影響
管制價格是指政府等權利機關根據許可權權力,對商品價格進行非市場化影響控制的管理策略,根據性質,管制價格可以分為上行管制、一般管制、總價管制、低價管制等。管制價格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比如從宏觀經濟層面上通過存准率甚至利率來干預價格變動,價格上漲會帶來通貨膨脹,使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社會投資成本上升,使的需求和產出下降,影響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⑥ 政府管制價格有哪些類型會產生何種經濟後果
政府監管也被稱為政府調控(政府alregulation)。控制活動的總稱,研究政府幹預市場的控制被認為是作為一個正式的經濟學領域。管制經濟學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勒。在市場經濟體制中,政府幹預企業經濟活動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法院審理後,採用普通法,反托拉斯法間接干預企業經濟
活動;其次,利用宏觀調控手段通過市場間接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國有化的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第四,監管機構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其中,由普通法,國有化,對經濟的干預和宏觀調控活動基本上可以歸類為政府的宏觀行為,反壟斷和監管是政府的微觀行為。因此,總的來說,政府幹預可以分為兩大方面:宏觀調控調控和微觀經濟性。
如上所述,政府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調節是一種行為,按照與政府幹預微觀經濟活動的路徑,通常可分為直接控制間接控制。由政府機構直接控制有關進入,價格,許可,認證,標准,收費和其他法規的規定和控制,直接應用到企業的市場行為。間接控制,是指由政府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反不正當競爭和壟斷行為的司法控制。其中,可分為政府直接控制經濟調節和社會調節。經濟控制是控制的行業和金融業等特殊行業,如自然壟斷性,社會性規制的企業行為,造成環境的污染和其他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產品質量和生產安全與衛生控制。
政府為什麼要控制?這個問題幾乎是等同的問題,為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
控制產生的市場失靈的鏈接,當市場機制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市場失靈,通過控制缺陷進行糾正和完善市場機制,政府幹預資源分配。通常是由市場失靈的因素是:市場力量(如:壟斷),信息不對稱,外部的,內部的,不完全競爭,公共物品,失敗的公平分配,非價值的物品(如:毒品,武器的生產,等形成的市場),市場失靈(如:由於不對稱的風險和回報,因此投資缺乏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相一致的高新技術產業)的風險和收益。這些市場失靈的政府幹預經濟活動提供了先決條件。
政府克服市場失靈是競爭政策治理機制的替代品。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之間彼此的替代品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替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就是說,當政府的行動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扭曲了分配的資源尋租,腐敗和其他市場的表現,會有控制失效。當市場的要求是,希望政府放鬆管制。
政府調控和市場機制的運作是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相互替代,而是一個不斷調整的動態變化過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規范運作,就必須有廣泛,深入和系統控制的政府,同時,也必須控制在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交易規模,產業結構和經濟變化水平,並及時作出改革。 :上個世紀30年來,美國經濟是在經濟衰退期間,建立了控制系統的「指揮和控制」系統的基礎上的概念,戰爭結束後的快速增長,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和監管僵化,市場和監管沖突。監管機構在同一時間有一個半立法,半行政和准司法權「三位一體」模式的控制,導致監管機構的擴張和控制的數量過多,20世紀70年代,美國聯邦監管機構頒布法規年均7000件,監管成本平均超過64億美元的美元,造成市場扭曲和低效率(Arrowetal,1996)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世紀80年代,聯邦政府行政機構進行了放鬆管制,私有化國有企業和私有化改革,1993年,人們普遍認為,柯林頓簽署行政命令12866 ---控制計劃和審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控制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框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市場失靈的必要條件是對政府的調控,但不是充分條件,因為政府的控制也可能失敗。在這個意義上講,調整,變化和制度改革,就是要克服的兩個「失敗」,以尋求新的制度均衡進化。
政府控制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重要手段,發行的法規。由於美國國會在1887年制定的「州際商務法」,批准成立的美國100多年的勘探經驗,在政府的監管。率先實施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機構---州際商業委員會(ICC),並授予制定並公布了廣泛的法規的權力,為了保護市場的健康運行,已先後批准了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監管機構,並在同一時間授予這些機構制定規則的權力,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效率的作用,立法和訴訟持續時間長,成本高,行政監督其結果是,在美國,靈活,成本低。,控制延伸到市場經濟的各個方面,從國會到行政機關立法轉移重心的趨勢,以及大量的法規出台。只存在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的管理,業務僅僅是國家行政機關的延伸,政府監管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要求是公平,公開,因此,規范市場秩序,這就要求作為擔保的法律和法規。成立以來,建立市場經濟,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和一些地方政府相繼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規,措施措施這些法律法規,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有些效果不是很明顯,有的甚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政府不應急於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漲停價限價措施可能會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發揮平抑價格會得到一些歡呼聲。但會人為地抑制內部市場平衡機制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政府應該做的應該是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必要時,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以增加市場供應,因為人們相信,將保證供應,恐慌性需求自然會消退,價格將失去玫瑰的支持。相反,政府直接干預價格限制業務零售價格和批發價格的中間部分,並沒有改變消費者的預期,不能減少恐慌性需求。據經濟學家的分析判斷,不是真正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價格,但主觀感知的供應和需求情況,這也是政府可以在當地發揮作用,政府可以提供及時的生產和供應信息,消除消費者的恐慌心理,讓市場回到合理供需平穩運行的狀態。
>在同一時間,我們相信,人的生計面對的一系列大幅漲價的商品,政府應組織一定的資金和直接補貼最低收入群體。這不僅會不會擾亂市場機制來平抑物價的自然機制,但政府的市場份額小於市場上的一個補充。這不會來一些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壓力過大,不損害市場體系本身。
<BR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如果政府只是希望通過一些大宗商品價格的控制,控制通脹,其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要達到這個目標就無法實現,因為無論是從理論的角度來看,或從經驗的角度來看,價格控制的方法來控制通脹,最後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南非和辛巴威,通貨膨脹到70倍,政府下令所有的價格也全部下降,當然,相當大的支持的人,但其實,不僅未能遏制過度通貨膨脹,相反,價格的迅速崛起,在國民經濟中作為一個整體陷入經濟衰退,1940年代末,中國的通脹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BR />在中國目前的情況看,政府對成品油價格嚴格控制,這種控制以減緩通脹上升的壓力,但這樣做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相反導致的石油市場價格成品油價格管制和經濟問題所造成的嚴重扭曲大,價格,如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壓力更大,從2007年初的50美元上漲到目前的$ 130國內成品油價格不能做出相應的調整國際油價的變化,這是由兩大石油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必須在嚴重虧損的情況下,由於兩大石油公司不僅是一家公眾上市公司,比例較高的市場價值在2主要油公司在政府的2主要油價格控制導致兩家公司嚴重虧損,現貨市場的投資者將用自己的腳投票了這樣一個嚴重虧損的上市公司,這導致的整個股票的市場價格在同一時間,兩大石油公司中石油損失慘重,不僅會降低兩大石油公司的生產積極性,從而進一步造成了嚴重的國內石油短缺和增加石油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
>
從目前情況看,廣東,浙江和北京中所觀察到的,由於石油短缺,許多運輸車輛不添加油,如果它可以被應用到一點點油,但還有很長的隊列排,花了大量的時間,前幾天,在北京五環邊的一個加油站貨車司機,他告訴我說,他有2天在北京和其他燃料的不添加油,不僅貨物車不能及時地運送到目的地,導致損壞的貨物在運輸途中還幾次等待加油成本,由於石油短缺,而且還使一些加油站偽劣油,提高這些運輸車輛成本變相增加的石油價格,但也勢必要增加成本轉移佳下游消費價格上去了,政府控制的成品油價格,不僅扭曲市場價格機制整體而言,建立成品油短缺,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降低企業的效率,它已成為推動重要動機高的整體價格水平,例如,有用電農產品價格的結果,政府的價格管制控制的結果是如此
總之,在市場經濟的基本面是什麼?通過價格機制是企業和個人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使個別企業調整其行為如果調控市場價格在市場上價格扭曲的市場價格變化,那麼個人和企業激勵和約束機制的行為有可以不成為世界歷史上,包括中國的改革和30多年的歷史已經表明個人和企業在既定的約束,可以讓市場通過價格機制的運作下,這是唯一的經濟發展企業效益道目前政府的價格管制在某些行業和產品,對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它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被低估
⑦ 經濟學:政府價格政策對經濟的影響(1000字)
這個問題要1000字?!
瘋掉
1名次解釋一下價格政策:
國家為達到一定的宏觀目標,在商品價格上所採取的一系列方針、措施的總稱。
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價格政策。資本主義國家的價格,是自發地由價值規律和市場供求決定的。但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國家也制訂價格政策,對某些商品價格進行干預,以此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如對某些農產品制訂高於市價的優待價格、作為價格變動上限的目標價格和防止外部低價沖擊的入境價格,以及制訂旨在佔領國外市場的低於國際市場價格水平的傾銷價格等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價格政策從根本上說在於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是資本家用來剝削勞動人民並在資產階級之間瓜分剩餘價值的一種手段。社會主義國家的價格政策,是國家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對國民收入進行有計劃地分配和再分配的經濟手段。國家利用價格調節各個社會集團之間的經濟利益,體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在根本利益上相一致的社會主義關系。
在中國,價格政策是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和價值規律的要求,按照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情況及路線、方針制定的。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①全局性、長期性的總的價格政策;②局部性的各類商品價格的具體政策和短期性的適應當時需要的價格政策。具體包括:商品等價交換或近乎等價交換政策;保持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和合理調整政策;逐步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價格剪刀差的政策;制訂商品的各種比價和差價政策,按質論價政策;農產品收購價格政策;工業品出廠價格政策;小商品作價政策;議購議銷價格政策;若干主要產品加價政策;價格補貼政策,等等
2討論,分長短期
長期:價格政策影響產業結構。中國可以趁此機會採取有利於發展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和新能源產業等等。
短期,你根據價格管制,價格補貼,還有關稅壁壘來說。
要湊字的話。分長期、短期政策說明。再分封閉型經濟和開放條件下的影響說明一下。可以順便畫個模型,有關價格政策和y的。再對模型解釋說明,這樣字數又能多點。開放條件下,其實主要是分析影響是擴大還是部分抵消。
另外,提醒一下,經濟的影響,除了y,還有該國的通脹率、乃至利率、匯率,還有就業情況。
我的答題思路一般是:名詞解釋,分析不同做法,然後結合實際情況發散,再來就是政府應該做哪些具體措施,然後就是政策實施後的影響。
希望對你有幫助
額...模型.....非要說模型的話,額~~~~我不會在這里畫啊ORZ~~~
你要模型的話,限制價格,就可以用P,Q作為縱、橫軸,Q始終在均衡數量左邊。由此可以得出,政府價格政策,其實影響了貿易、經濟自由化。
可以補充的是:你可以講講政府價格政策出台的原因。
我個人的觀點是:1扶植高新技術產業;2貿易保護,保護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不被吞噬;掌握本國經濟的主導權;3對外經濟,就是鼓勵出口啦~~或者引進進口。4對於關鍵性產業,如電力國家還要考慮民生,對於壟斷的規模效應,國家要引導;這么說吧,如果國家沒有價格政策,現在的電費可能更高,因為由於規模效應,現在的造電規模有限,MC還在降低階段...印象中,西經的書上有這個模型的。
價格政策的影響,個人認為,主要可以分為封閉條件和開放經濟2個部分去討論。
以工資限價為例,規定最低工資價格,會使一部分勞動力無法實現就業。因為有最低工資,所以企業相應對一定的勞動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這個限價會影響勞動力的供給,但是又存在勞動力市場的逆向選擇問題。所以界定合適的最低工資界限,對於政府,其實很tough。
不過,這個例子...我覺得舉得不是很好,影響偏就業了。如果是最高限價,一般發生在壟斷行業中。容易滋生尋租、腐敗問題。那個有模型,有個三角形的區域,是deadweight loss,也就是純損三角形。但是開放經濟條件先,如果有最高限價的話,可能外來資金可能流入,購買有限價的產品。
我只是舉了很淺顯的例子~~~~多的話,要系統地講了。本就是補充回答,感覺好沒邏輯啊~~~汗顏
⑧ 價格管制對社會福利有什麼影響 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解釋
完全競爭條件下,價格充分反映了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即P=MC=MR。所以是不需要管制的,管制部門也不可能比市場了解的多。現實中,即使沒有壟斷,也有外部性、公共品,那價格就不等於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啦,價格不能充分反映個人和企業的決策。但管制過多會破壞市場的正常運行,因此,並不是所有不完全的市場都需要管制的
⑨ 價格管制的意義與效應拜託各位了 3Q
價格管制 從古至今,政府一直在試圖設置價格上限與價格下限。舊約禁止在放貸時收取利息,中世紀的政府固定了麵包的價格上限,而近年來的美國政府固定了汽油的價格、紐約市的房租以及最低工資等等。有時政府不止控制一些特定商品的物價而是試圖控制整體物價水平,美國政府就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朝鮮戰爭期間以及1971到1973年尼克松執政期間採取這種做法。對價格管制的擁護是人們容易理解的,盡管它們並沒能保護好消費者權益並且傷害了其他人。價格管制堅持保護了那些在價格上漲時生活尤其艱難的人。禁止高利貸(對借出去的錢款收取極高的利息)是為了保護那些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借貸的人;麵包的價格上限是為了保護那些窮得只能以麵包為生的人;房租上限是為了保護那些在房屋供不應求時租房的人,否則房東就會「坐地起價」。 雖然價格管制常常被使用,雖然表面上對價格管制的呼籲是有邏輯可言的,但除非在短暫的緊急時期,大多數經濟學家都反對價格管制。原因是價格管制扭曲了資源的分配。用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話說,經濟學家可能知道的不多,但他們確實知道如何製造過剩和短缺。用來防止價格高出某一特定水平的價格天花板,會造成短缺。而用來防止價格低於某一特定水平的價格地板,會造成過剩。假設對於汽車輪胎的供給和需求在現有的價格水平上達到平衡,政府卻在這時設定了比現有價格更低的價格天花板。輪胎的供給量將會減少,但是輪胎的需求量卻會上升。結果供不應求,貨架被搶購一空。盡管一些消費者足夠幸運能夠以低價買到輪胎,但其他的很多人將被迫買不到輪胎。 因為價格管制阻止價格體系分配供給,必然要有其他的分配機制來代替。排隊,這一在東歐計劃經濟下常見的情形,是一種可能。當美國在1973年到1979年間設置汽油價格上限時,商人以「先到先得」的理念銷售汽油,這讓司機們略微嘗到了蘇聯人民的生活的滋味:他們不得不排著長隊等待購買汽油。汽油的真實價格,包括人們為汽油付出的貨幣以及他們花費在排隊上的時間,往往比價格管制以前的價格還要高。比如,在1979年某個時候,政府把汽油價格固定在每加侖1美元。如果市場價格是1.2美元,一個買了10加侖汽油的司機表面上省下了2美元,但如果這個司機必須花費半小時用來排隊,而她的時間每小時價值8美元,她真正花費的就是10美元汽油費加4美元時間成本,最終汽油的價格變成了每加侖1.4美元。當然,一些汽油是商人留給朋友、老顧客、政界相關的人,還有願意暗中多付些錢的人的。逃避管制的激勵一直存在,逃避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沒有止盡的。具體方式有賴於物品活服務的特點,產業的組織形式,政府的行政力度等等。一種最簡單逃避價格管制的方式就是降低產品質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漢堡裡面夾肥肉,糖果比原來小了並且使用劣等原料,房東減少了他們對出租的房子的維護。政府能夠通過發布明確的產品質量標准來打擊這些降低質量的行為(規定漢堡里必須夾有足量的瘦肉,出租的房屋至少每年要粉刷一次等等),輔以監督和行政手段。但是這也意味著管理價格體系的政府官僚機構要更加龐大,更有侵犯性,花銷也要更大。 有時更加狡猾的方式也會出現,其中之一就是捆綁銷售。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以官方價格購得小麥麵粉,消費者常被要求購買超過他們需要的黑麥或者土豆麵粉。被迫的提高消費是另一種狡猾的方式。設想一個製造商,在一條生產線上大規模生產質量較次,價格也較低的產品,並且緩慢地漲價;在另一條生產線上小規模地生產質量較高,價格也價高的產品,漲價幅度也大。當政府引進了價格天花板使兩條生產線都處於短缺狀態時,這個製造商就會終止那條低價生產線,迫使消費者「提高消費標准」,購買高價格的產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這個原因,政府做出過很多努力來迫使服裝製造商繼續低價格生產線的生產。可是就在在尼克松總統施加控制下的七十年代早期,鋼鐵製造商宣稱取消了中等鋼板的生產,誘導消費者購買價格更高的鋼板。 不僅生產者有提高價格的激勵,一些買者也有支付高價的激勵。結果可能是買者暗地裡向賣者支付一筆錢(比如給有租金控制的房屋的監管人一筆賄賂)或者市場將演變成一個完全的黑市,商品的買賣都在暗中進行。黑市的價格不止比官方價格高,也比自由市場價格更高,因為買者通常對商品有著急切的需要,而且一旦交易被發現,買賣雙方都會面臨懲罰。 排隊、逃稅、黑市交易的顯著代價促使政府強制執行一些分配方式。最簡單的就是發放購物券,使消費者能夠購買固定數量的受控商品。比如說,每個汽車司機得到允許他購買一套新輪胎的購物券。政府配給解決了一些由價格管製造成的短缺。由於發放的購物券必須和產量相當,生產者不能再輕易地把他們的產品轉移到黑市了;發貨人接受賄賂以及要求捆綁銷售的激勵也小了;因為只能購買很少量的商品,消費者也不再有出高價的激勵。 但政府配給也會產生新的問題。政府要承擔這樣的艱難職責:調整配給使之適應波動的供求變化,滿足私人消費者的要求。一些情形中,給每個消費者分配同樣多的商品是可行的(城市被圍困期間的麵包分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但更多時候,消費者的需求並不統一,甚至大相徑庭,政府配給也不得不面臨這樣的難題。一些司機開車較多,需要買很多汽油,另一些卻開得少。 一種解決辦法依據每個消費者的具體情況調整配給。內科醫生和推銷員會得到額外的汽油配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公眾委員會(community boards)就有權向有特殊需求的個人發放額外的配給。但是這個計劃中,偏袒和腐敗的危險,尤其在愛國主義精神削弱的時候,是很明顯的。一種改善這些問題的方法是允許購物券自由交易。這給那些出售多餘購物券的消費者帶來了收入,同時也提高了買入購物券的消費者的福利。但白市(官方市場)不能鼓勵生產者增加產出,要結束這種情況只有取消價格管制。 看到價格管制帶來的種種問題,我們會問為什麼價格管制還會被實行,為什麼有時價格管制甚至會保持相當長的時間。答案是(在某種程度上),大眾通常不能看到價格管制與它們所產生的問題之間的聯系。生產商取消低價格生產線通常被理解成是對窮苦大眾的冷漠無情而不會被理解成是價格管制的結果。但價格管制確實總能惠及一部分消費者,他們會強烈要求公眾的同情並且在任何情況下都極力游說政府實行價格管制。最低工資會造成不熟練工人的失業,但它確實提高了仍然保有工作的貧困工人的收入;租金控制使年輕人找到出租的房屋變得更難了,但它確實為那些在價格管制頒布時已經租到房子的人們控制了房租。 當公眾警覺到通貨膨脹將要失控時,政府就會實行物價總水平管制(在多種商品上都實施價格管制)。在20世紀,戰爭通常是實行物價總水平管制的原因。那時,價格控制產生的積極的心裡影響,至少在短期,可以說遠遠超過短缺、官僚主義、黑市、配給造成的損失。通貨膨脹率的飆升會造成瘋狂搶購、罷工以及人們對那些被認為是受益於通貨膨脹的少數族裔的仇恨,等等。價格管制將緩解這些威脅,尤其在愛國之情使人們都願意遵守管制時。然而,一旦戰爭結束了,這些好處也就不復存在了。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戰爭期間的通貨膨脹,很多也並不是由於搶購,而是由於帶有通貨膨脹傾向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造成的。從戰時價格管制抑制了由於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價格上漲的層面上講,價格管制只是把預期的日期推後了,把速率不變的通貨膨脹變成了先慢後塊的通貨膨脹。而且,在戰時價格管制之下,表面上的物價指數穩定只是一種幻象。價格管制會帶來的一切問題——排隊、逃避管制、黑市、政府配給,向消費者提高了商品的真實價格,而且這些影響在計算價格指數時只被部分地考慮到。當價格管制被取消之後,被隱藏的通貨膨脹就會顯現出來。比如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測量出的通貨膨脹率一直保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但是當價格管制被取消之後,從1945年12月到1946年12月,物價指數飛漲了18個百分點,為二十世紀年漲幅最大。 用物價總水平管制來控制通貨膨脹是十分困難的,這部分是因為有些商品的價格會不可避免地失去控制。有時會有意識地允許一些商品不受價格管制。只管制一些商品(比如鋼鐵、小麥、石油)價格的原因是這些商品至關重要,控制住它們的價格就能控制整體物價水平。但需求傾向於從被管制的部門轉移到未被管制的部門,結果就是未被管制的部門物價上漲比先前更快。資源分配會根據物價改變,對於未被管制部門的供給將會增加,當然代價是提供給被管制的部門的供給減少。因為原來的被管制部門包括很多重要的原料生產企業,這些原料產出的減少,會帶來令人十分焦躁的局面。這樣,如果價格管制持續的時間很長,原本只想控制某些物品價格的政府會把它演變為全面的價格管制。這正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情況。 困擾著物價總水平管制的第二個問題是一個權衡取捨的問題,是要一個簡單的,看起來又很公平的計劃呢,還是要一個有足夠彈性來維持表面上的效率的計劃呢?簡單,要求保持大多數物價不變;但效率,要求頻繁的調整。而且相關價格的調整,使官方的管制要服從於沒完沒了的游說和關於不公平的抱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這種矛盾就尖銳地凸顯了出來。一開始,相關價格頻繁地調整,這是經濟學家們的建議,他們相信為了避免潛在的短缺和某些市場的扭曲,這是必須的。但是越來越多的投訴聲稱這項計劃是不公平的,它並沒能阻止通貨膨脹,並且導致了1943年羅斯福總統著名的「堅守防線(hold-the-line)」指令,凍結了大多數物價。不論它作為經濟政策有怎樣的缺陷,這項指令本身是容易理解也是容易向公眾推廣的。 在和平時期施行價格管制很有可能是為了使通貨膨脹率的降低變得容易些。在很長時間的通貨膨脹後,如果引進一項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減緩通貨膨脹,很多物品的價格還會以較高的速率持續上漲一段時間。尤其是工資還會持續上漲,因為勞動合同是長期的或者工人並不能立刻感知到政策的變化。這樣就又反過來提高了失業率,減少了產量。用禁止工資上漲超過新的需求和價格的辦法,價格管制可以減少通貨緊縮的代價。從這個觀點出發,約束性的貨幣政策,是治療通貨膨脹的主葯,而價格和工資管制則是麻醉葯用以緩解疼痛。雖然這在邏輯上是可以接受的,但結果通常並非如此。在公眾的眼中,價格管制免除了政府貨幣部門(在美國是美聯儲)對於通貨膨脹要負的責任。結果是,聯邦政府要避免經濟不景氣的壓力導致持續的甚至加速的貨幣過度供給。止痛葯被誤當成主葯了。相似的情形曾經發生在1971年的美國,尼克松總統施行管制的時期。盡管管制被賦予了正當理由,它們是為了「贏得時間」好讓更加重要的抑制通脹的措施得以施行。但貨幣政策依舊是擴張性的,甚至比之前更甚。 對於價格管制的研究給我們好好上了關於自由市場的一課。仔細研究那些管制阻礙了價格機制發揮作用的案例,我們會更加珍惜價格機制一貫的優雅和效率。這並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存在有效率的短期價格管制,對經濟史公正的解讀完美地說明了那些情況是如此至少。
⑩ 分析價格管制政策的原因及其影響
價格管制無非是要控制商品的價格。但是價格管制是非效率的。
如果限價定製的高於均衡價格,那麼市場價格就是均衡價格,限價則是無意義的;
如果限價低於均衡價格,那麼生產者為了盈利而不虧損就必須減少供給。這勢必會造成短缺。火車票就是這樣的例子。票價雖然合理,然而需求遠大於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