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收支與貨幣政策的關系是什麼
順差和逆差要根據國內總供求的狀態來確定。但這只是一種短期均衡。從長期來看,一個發展中國家不易出現逆差。這是因為:
(1)雖然逆差能暫時彌補總供求的不平衡,但其代價是外匯儲備的減少;
(2)逆差就是儲備的減少,儲備減少不利於釘住匯率的實施。不利於外匯市場的穩定和國內經濟的穩定;
(3)根據儲備與國內貨幣供應量的關系,逆差具有緊縮性質;
(4)根據靜態的國民帳戶,逆差不利於當年的經濟增長。上世紀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證明了上述觀點。
正統理論認為,國際收支不平衡,不論順差還是逆差都對經濟不利,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一國的貨幣政策最終服從於經濟的穩定增長,而穩定表現為物價穩定和較低的失業。如果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能完成上述任務,一國政府就會將平衡國際收支做為最終政策目標;如果國際收支的不平衡能完成上述目標,則政府就不會將平衡國際收支當作最終貨幣政策目標。最後,根據國際收支與貨幣供給的關系,一國的貨幣政策的執行會受到國際收支的影響,國際收支順差將導致貨幣供給增多,而逆差將使貨幣供給減少。所以,在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過程中要將國際收支的差額計算在內,這樣才能保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按時按量地得到實現。
Ⅱ 為什麼由於中國的貨幣政策迫使央行央行從出口企業和外國投資者手中購買美元外匯儲備是用來做什麼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的重要戰略儲備,主要用來購買別國商品,央行保有一定外匯也可以防止外國投機者短時大量兌匯(詳情參考97東南亞金融危機)
當然,中國現今的外匯儲備結構是明顯不合理的,由於大量保有美元,為了不讓自身國家財產損失,就得保障美元匯率,這也是中國被美國綁架的說法的由來。
Ⅲ 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
在我國由於外匯是不能自由流通的,所以中央銀行必須發行貨幣來回收外匯。自然隨著外匯儲備的增加,貨幣的供應也相應的增加的。
Ⅳ 外匯儲備對我國貨幣政策有何影響
外匯儲備的主要作用:
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3.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4.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利率與外匯成反比關系,利率下降,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Ⅳ 巨額外匯儲備怎麼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外匯儲備之所以會影響貨幣政策,根本上是因為外匯儲備可以通過貨幣創造過程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而貨幣供給的變化及其產生的影響需要貨幣當局通過相關政策手段予以「沖銷」,通過貨幣政策及貨幣政策工具達到操作目的。
Ⅵ 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有什麼關系
外幣在中國是不能流通的,所以只能兌換成人民幣。外幣的進入就意味著銀行需要為對應的外幣印發等值的人民幣,這樣人民幣就增加了。假設今年1月外匯儲備增加400億,就意味著,中國人民幣增加了2100億,這就意味著流動性增加了2100億。這就是這就是外匯儲備和本國貨幣供給的關系。
(6)外匯儲備和貨幣政策擴展閱讀
主要用途
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
主要形式
有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長一段時期,西方國家外匯儲備的主要貨幣是美元,其次是英鎊,1970年代以後,又增加了德國馬克、日元、瑞士法郎、法國法郎等。
儲備比例
在國際儲備資產總額中,外匯儲備比例不斷增高。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外匯儲備
Ⅶ 大量的外匯儲備,對我國人民幣匯率,貨幣政策及國民經濟等有什麼影響
巨額的外匯儲備,表明了我國的經濟地位在不斷提高,抵禦國際金融風險的實力增強,但實際上一國外匯儲備過多,超過適度規模水平時,其中就蘊藏著一定風險,從長遠看來不利於該國經濟的繼續發展。一、外匯儲備過多,通貨膨脹的壓力在不斷加大,影響國內金融的正常運行。外匯儲備作為一種金融資產,它的增加無異於投放基礎貨幣。外匯儲備增加越多,人民幣的發放增長越快。
採納哦
Ⅷ 外匯儲備和貨幣發行准備是一個意思嗎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並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貨幣發行准備是為約束貨幣發行規模維護貨幣信用而制定的,要求貨幣發行者在發行貨幣時必須以某種金屬或資產作為發行准備。在金屬貨幣制度下,貨幣發行以法律規定的貴金屬作為發行准備,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各國貨幣發行准備制度的內容比較復雜,一般包括現金准備和證券准備兩大類。
兩者意思完全不同.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並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Ⅸ 擴張性貨幣政策對外匯儲備、匯率和價格各有什麼影響是增大了還是減少了為什麼
在強制結售匯制度下,外匯儲備增加會帶來基礎貨幣投放,反之則減少貨幣供應,類似於被動地實施了擴張性或緊縮性貨幣政策。從供求理論上說,一國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導致這個國家的貨幣對其他國家貨幣的比價下降,即導致本幣貶值。同時擴張性貨幣政策會導致本國物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