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現在還有外債嗎
當然還有外債!
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學界對中國近代外債資料的整理和外債史的研究已經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清代、北洋、國民政府幾個時期的資料整理,並出版了相關的研究專著。經過多年的分析研究發現,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是依靠傳統的、典型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發展起來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原始積累形成的。中國近代化的生產力、中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成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可以說主要依靠外債。而中國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又來源於資本主義經濟,主要是通過沒收南京國民政府的國家壟斷資本而形成的。此外,美帝國主義發動侵朝戰爭後,帝國主義國家宣布凍結中國在境外的資產;我國政府針鋒相對,宣布沒收英美在華資產,也增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因此,在研究近代中國外債的基礎上,對新中國外債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是一個重要的、巨大的課題。本文擬對新中國外債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提出一些看法,乞就教於方家。
一、新中國外債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向蘇聯舉借的外債以及國內發行的公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於有效利用了前蘇聯的貸款資金、技術設備和專家人才的支持與幫助,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發展迅速。1953—1956年,我國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9.6%,農業生產年均增長4.8%。在生產總量、增長速度上大大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任何時期,也是新中國頭30年中建沒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學者對此有過專門研究,並發表了研究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至1959年,蘇聯單方面撕毀合同,1960年撤走專家,逼我國提前還債,給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宿世芳在回顧從蘇聯進口技術和成套設備及蘇聯撕毀合同的情景時說:「回顧過去,既使我們愉快地想到在50年代中蘇兩國關系友好時,兩國貿易大發展的情形,也使我們痛心地想到蘇聯專家的突然撤退,使我國40個部門的250個企業和事業單位陷入癱瘓的狀況。蘇聯政府背信棄義的行為,不僅破壞了我國這些部門的設計、設備的安裝和生產,而且打亂了中國整個國民經濟計劃,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沒帶來了巨大損失。」從中可以了解到我國利用外債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歷程。
但中國不僅還清了蘇聯的外債,繼而還清了國內公債,成為當時世界上惟一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雖然此時社會主義建設缺乏資金,困難重重,但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中華民族還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可是,「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無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上經歷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中國的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挫折、延誤,說明利用內外債是社會經濟建設發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手段。
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缺乏資金,因此,改革開放後,一定要吸收外國資金,用資金來恢復和發展經濟。「借外債並不可怕,但主要用於發展生產,如果用於解決財政赤字,那就不好。」因此,考察外債利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要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即從外債的使用方向和外債的使用效益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舉借的外債重點投向交通、能源、化工、冶煉、機電產業等,如1979—1991年間,我國外債總額近一半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用以緩解這些「瓶頸」行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借用外債投向社會經濟急需的行業和部門,確實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我國利用借入的外債建成了上千個大中型項目,使長期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交通、能源「瓶頸」得到很大改善,並利用外債建設發展了一批農林、水利、飲水、衛生和教育科研項目,不但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也改善了社會環境。
總之,我國利用外債外資投向經濟急需的行業與部門,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成功的,為我國社會經濟建沒提供了資金,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有效地調整了產業結構,在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上實現了飛躍,使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2003年,中國財政收入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1.8萬億元人民幣,全社會金融資產近36萬億元人民幣,全國總資本流量則已超過30萬億元,經濟總量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世界排名已躍升到第6位。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繼續引進外資、舉借外債來發展社會生產力。
二、新中國外債與近代中國外債的聯系和區別
外債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使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產物,也是金融國際化的一種表現,最早產生於西方。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墜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國走上由無債、借債到依賴外債的道路,此後歷屆政府均向外借款。據粗略統汁,清政府舉借了210項外債,總額相當於18億銀元;北洋政府(包括南京臨時政府)舉借外債約633項,債務總額達15.56億銀元;國民政府共舉借外債85項,債務總額約28億銀元;新中國外債除20世紀50年代的債項與債額有統計外,新時期的外債尚無統一的統計數字。近代中國外債與新中國外債盡管舉借的背景、目的不同,但是舉借外債可以引進資本、技術、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及生產方式,則是一脈相承的。
外債是中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一種特殊形式。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主要是通過外債這種形式形成的。清末舉借的208筆外債中,實業借款有85筆,債額達374 560965.7兩,占清末外債總額的28.7%,相當於當時清政府近四年的財政收入。其中鐵路借款37筆(318 147 297兩),礦業借款26筆(36 050 927兩),電訊借款7筆(8 738 344兩),輪船招商局借款4筆(4 383 192兩),河工借款4筆(3 330 515兩),其他實業借款7筆(4 910 689兩)。清政府主要用這些借款修鐵路、開礦山、辦電訊等。
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近代化的大生產都與外債聯系在一起。北洋政府時期舉借的外債中。實業借款和教育借款達4.5億銀元,約占總數的29%。實業借款雖也有被移做他用的,但絕大部分還是投入近代企業的創辦與建設中。例如,1912—1927年,全國新增鐵路4 264公里,除滬杭甬等少數鐵路由股東集資或交通部撥款外,都是借外債修築的;另外還借款興建了電訊業、輪船航運業、航空業與金融業;一些大型的棉紡企業,如上海寶成廠、上海華豐紡織廠、天津裕大紗廠等,也都是靠借外債來更新設備、擴大生產或維持生產的。國民政府接收了北洋政府的官辦企業後,又舉借了63筆實業外債,債額為3.7億銀元,占總額的8.23%。國民政府用這些外債款興建了鐵路、電訊、航空等事業。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通過對敵偽產業的沒收和處理,又擴大了官僚資本企業。國民政府時期,還把1/4的實業借款投向了金融事業,把創建於晚清、成為北洋政府的兩大金融支柱的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通過參股、增股等形式加以控制;又創辦了中央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加強對金融業的壟斷,國民政府還改組了中國國貨銀行、新華信託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中國四明銀行等。抗日戰爭爆發後,又在上海設立了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業四大銀行的聯合辦事處(簡稱「四聯總處」),統一管理全國金融,形成了國民政府金融壟斷的最高形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除運往台灣和存在海外的財產外,國民政府留在大陸的官僚資本財產全部被人民政府沒收,轉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除了運用國內資金發展經濟外,又通過舉借外債發展了社會化大生產。新中國外債與近代中國外債,正是在引進技術、發展生產力這一層面上聯系在一起的。
新中國外債與近代中國外債又有著巨大的差異,或者說存在著根本的區別,筆者認為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國情的變化。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政治上受資本帝國主義國家控制、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經濟已得到一定發展的社會。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從1840年入侵中國後,逐步操縱了中國財政經濟命脈和政治、軍事力量。資本帝國主義國家借款給中國,成為他們從經濟上、政治上控制中國的一個重要手段。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資本帝國主義不僅對中國進行了高利貸式的掠奪,中國的關稅、鹽稅、厘金、田賦也被抵押殆盡,舉借外債意味著喪失更多的主權和經濟利益,也意味著喪失國家獨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部近代中國外債史,就是一部資本帝國主義侵華史。新中國外債則不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對外關繫上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不受制於任何外力。新中國舉借外債,是出於強國富民的需求,是一種自覺的、主動的行為。新中國成立後,成功地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引進了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資金及技術,建成了156項重點工程,為新中國奠定了工業化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後,外債事業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外債的風風雨雨、舉債的曲曲折折,與近代中國、當代中國的歷史演變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如前所述,一部近代中國外債史,是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縮影;一部新中國外債史,同樣是新中國社會經濟的縮影。近代中國外債給中國社會經濟起的更多的是「桎梏」作用,而新中國外債給新中國社會經濟帶來的更多的是「引擎」作用。當然,新中國引進外資、舉借外債,要時刻區分與警惕國際間平等互惠互助的資本流動與霸權主義國家利用金融實力控制、欺壓債務國的圖謀。
第二,債項結構與債務投向的不同。近代中國舉借的外債主要是軍政借款,而非實業借款,而且各個時期也不完全相同。晚清政府時期主要是賠款借款,所賠借款額計79 388萬兩庫平銀,占當時外債總額的61%;北洋政府時期(包括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主要是軍政借款,計6.7億銀元,占當時外債總額的43.05%;國民政府時期主要是國防借款(大部分用於抗日戰爭),計325 172萬銀元,占當時外債總額的72.3%。晚清、北洋與國民政府時期的外債中,也有數量不等的實業外債,且大部分投向鐵路建設,這是它們的共同點。而新中國所舉借的外債基本上都是實業外債。從中長期債務投向看,1979—1991年,投向交通運輸、能源、石油化工、郵電通訊、輕工紡織的佔78.4%;2002年,按照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在1 206.53億美元的中長期外債中,投向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佔24.5%,投向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佔17.89%,投向采礦業的佔9.39%,投向製造業的佔5.85%,投向建築業的佔5.76%,等等。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對科學技術的投入,在21世紀的頭幾年較之20世紀90年代又得到了加強。
『貳』 國內外匯現在做不了了嗎
除此之外在中國沒有所謂的資格證、證券、期貨都有從業資格考試 唯獨沒有外匯~
國家銀行有專業的外匯從業人員,因為中國不完全開放外匯市場。炒外匯現在在國內屬於灰色地帶。考證就更不用提了外匯從業的相關資格認證都還沒出呢~
國內保險、銀行
『叄』 中國沒有外匯儲備會怎樣
那中國就等死吧。
首先沒有美元就不能買到石油。石油是和美元掛鉤的。所有的現代化設備、農業、日用品、汽車都需要石油。美國為什麼能在世界上稱霸,簡單來說就是美元霸權,而美元霸權的實質就是石油。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老在中東產油國發動戰爭的原因,就是為了石油。
第二,世界上大多數貿易都是由美元結算的。至於原因,大部分還是因為石油。沒有美元相當於沒有錢,就無法能買到資源。
第三,大量的外匯儲備能防止國際炒家破壞中國經濟。當年索羅斯等對沖基金為什麼能製造亞洲金融危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亞洲各國沒有足夠的美元儲備,到了最後沒子彈了,當然讓他們剪羊毛了。最慘的是很多韓國老百姓為了韓國能夠償還到期債務,把自家的金銀都捐獻給國家。索羅斯在香港的最後一張之所以熟了,就是因為香港政府拿出100億美元外匯儲備跟他斗,否則早就完了。
第四,中國的外匯儲備不都屬於中國政府的。其中一部分是外商投資存在央行里的,他們把美元換成人民幣在中國投資,到最後還要把轉來的人民幣換回美元的。另一部分是國際炒家的,他們看準人民幣升值,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同樣到最後還是會兌回成美元的。剩下的才屬於中國政府的。中國出口公司把產品賣給外國,人家給你的是美元,必須在央行換成人民幣才能到國內花。央行就印出相應的人民幣給這些出口公司,美元就留在了央行。所以千萬不要說外匯屬於中國老百姓的,應該給老百姓增加福利等等,這種說法完全就是無知的表現。外匯是千萬不能用在國內的,否則就會惡性通貨膨脹,相當於重復印錢了。
『肆』 中國的外匯儲備現在有多少的
我國現在的外匯儲備規模達到了4萬億美元的水平。
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外匯儲備排名據2009年4月底數據,中國大陸外匯儲備排名世界經濟體第一,日本居第二,俄羅斯居第三。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標志著我國對外支付能力和調節國際收支實力的增強,為我國舉借外債以及債務的還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證,對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良好信譽,吸引外資,爭取國際競爭優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伍』 中國現在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外匯
這個關鍵在怎麼看。
當經濟運行平穩,經濟社會發展有條理的運行時,外匯儲備是一種占款,降低流動性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活力。
當經濟運行不平穩,就像現在這個樣子,資本外流,導致人民幣匯率貶值的現狀,就是大量的外匯平衡這種不合理的外流,所以外匯儲備多是好事。
當年英鎊金融危機和97亞洲金融風暴就是因為英國和亞洲的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外匯儲備不夠而導致挽救經濟危機失敗。
『陸』 中國大陸為什麼沒有外匯交易所
因為目前中國沒有嚴格的監管制度。加上人民幣沒有國際化。所以沒有設立交易所。相信在不久之後就會有自己的交易所的。目前你想做外匯的話可以找靠譜的公司進行交易。比如通匯國際合作的國企控股平台KVB昆侖國際。
『柒』 中國不需要那麼多外匯儲備
當然需要外匯, 如果過低的外匯會讓人民幣貶值
『捌』 國內外匯的發展目前是處於一個什麼狀況
若從交易技術層面、從市場交易規模等角度考察,10年來中國外匯市場的發展確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和國際外匯市場的新發展相比,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方式由交易員分別報價,系統按照時間優先、價格優先原則集中撮合成交,從技術層面應當說是符合國際外匯市場發展的趨勢的;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規模也是連年翻番。但是,如果從市場制度發展的角度看、從市場結構的角度來考察,中國外匯市場依然處於起步階段,在新產品的創新等領域基本上沒有新的進展,這種趨勢尤其表現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定位等方面。
從市場交易平台的角度看,外匯市場的平台應當是市場化的,目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市場定位有待明確。在整個外匯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究竟應當如何定位、承擔什麼職能,直接影響到下一步外匯交易中心本身的發展,也影響到下一步外匯市場的發展。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在成立初期採取的是會員制的組織體制,會員交納會員費,並成立理事會,實際上是具有一定市場中介色彩的自律性組織。隨著10年來的發展,外匯交易中心的這種市場色彩反而在淡化,成為監管機構的直接下屬機構。從市場發展的角度看,起碼這不能視為一種進步。
從國際經驗看,如何合理界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這類市場主體的職能和定位,往往成為影響外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從韓國外匯市場的發展看,韓國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的金融機構成立的一個自治委員會——漢城外匯市場委員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自律性組織,韓國的外匯經紀商、韓國銀行和政府也參加了這個委員會,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推動了韓國外匯市場的發展。在中國台灣省的外匯市場發展中,初期也有定位不清晰的外匯交易中心,成立後一直沒有獲得法律地位,這個交易中心由五家台灣的商業銀行(台銀、中國、第一、華南、彰化)組成,其他銀行可以會員身份參加;隨著台灣外匯市場的發展,交易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明確了經紀商的功能,促進了交易中心的發展和台灣外匯市場的發展。可見,一個市場化的、定位明確的交易平台對於外匯市場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外匯市場上,商業銀行等市場主體更為了解市場的需求,能夠對市場作出更為靈敏的反應,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將商業銀行引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運作,無疑有利於外匯市場的發展。
從市場的交易競爭程度看,中央銀行應當逐步降低大規模的持續直接市場干預,著手提高外匯市場的市場競爭程度中央銀行的大規模入市干預,此時市場的監管者和調控者被動地直接成為最大的交易主體,從中長期看不利於外匯市場效率的提高,也降低了外匯市場的市場競爭程度,也降低了中央銀行進行外匯市場進行間接調控的靈活性和迴旋的餘地。
從技術層面看,盡管近兩年來外匯市場推出了歐元/人民幣交易和外幣拆借中介服務,交易時間延長,結售匯統計數據上網,但是在匯率政策方面事實上的釘住美元以及穩定的匯價、央行的大規模直接干預,使得市場參與者認為人民幣匯率有政府擔保,直接制約了外匯市場的發展。
從市場主體的結構看,當前外匯市場存在的一個明顯缺陷,就是交易量在交易主體中的分布過於集中,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300多家會員中,只有少數幾家銀行占據高度壟斷地位,這種市場主體的同質性、交易分布的集中性可能有利於監管機構的直接監管,但是,因為商業銀行交易行為的趨同性,以及占據主導地位的商業銀行的交易的集中性,一方面使得中央銀行有較大的被動入市干預的壓力,同時也使得匯率形成的市場彈性有待提高。
從國際經驗看,中央銀行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應當是間接地通過商業銀行等市場主體進行的,持續的大規模直接干預的成本實際上趨於上升。因此,中央銀行逐步減少持續的直接干預,引入多元化的市場主體,讓商業銀行等中介機構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是外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中央銀行入市干預,應當是在全面掌握市場交易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影響商業銀行的交易行為來進行更有效率。
市場競爭程度不高,同樣還表現在市場流動性的缺乏方面。當前,中國外匯市場上除美元之外的交易品種缺乏流動性,直接制約了市場的發展。外匯市場中的一個規律是,流動性創造流動性。一個流動性好的產品會吸引更多的機構參與交易,機構的參與反過來又增加了該產品的流動性。從當前的市場環境看,提高市場的競爭程度、進而提高市場的流動性,是推動外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要逐步引入做市商制度,在放開雙邊交易的條件下,有條件引入做市商制度。經過批準的做市商銀行在規定的做市限額內,根據自己的判斷,連續報出願意買賣外匯的價格和金額,提供市場流動性,而不必強調有真實的結售匯背景。同時,還應當吸收更多的市場主體,如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市場,嘗試進行貨幣經紀公司的試點;逐步放開實需原則的限制,在增加具有不同交易動機的交易主體基礎上,允許市場參與者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進行無實需背景的金融交易。
從市場主體結構看,應當為中小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交易選擇,改變中小金融機構在當前的外匯市場結構中的被動地位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外匯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交易的集中化和非中介化,大型的銀行越來越主導整個外匯市場的運作過程。與此同時,一大批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參與程度在提高,這些客戶在國內的網路較小,但是因為其參與國際業務的經驗較少,信用評級較低,難以通過國際外匯市場進行買賣,希望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構建的平台進行交易來軋平頭寸。
目前,對應於銀行結售匯櫃台的主要交易品種,銀行間市場有四種貨幣,都是外幣兌人民幣報價。此時容易出現不同外幣之間的交叉匯率、和國際外匯市場之間匯率的差別,一些能夠參與國際外匯市場交易的大銀行,往往會把國內市場流動性較高的美元的交易放在國內的銀行間市場交易,而把相應的歐元、日元和港幣頭寸都通過國外市場轉換為美元的頭寸,中小金融機構則只能被動地接受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價格差異。因此,在當前的發展階段,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應當在控制中小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將中小金融機構作為服務的主要對象之一。
當前,為了改變中小金融機構的這種被動的市場格局,既可以考慮推出美元兌歐元等交叉盤的報價,也可以改變現有的報價方式,將四種貨幣的交易基準價格統一為美元的基準價格,其他主要貨幣和人民幣之間的價格由美元基準價格和國際外匯市場美元和主要國際貨幣之間的價格進行套算。
從市場功能定位看,應當推動當前的外匯市場從以實需為基礎的結售匯頭寸的平補市場,逐步轉化為同時覆蓋實需交易和金融性交易的外匯市場在當前的資本管制條件下,基於交易的實需原則,中國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實際上更多的是一種結售匯頭寸的平補市場,主要是配合結售匯制度下外匯指定銀行平衡結售匯交易產生的頭寸。在這種市場格局下,商業銀行不是基於商業需要或贏利的目的在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其交易行為是為了履行國家外匯管理局關於結售匯周轉頭寸的管理規定。當市場供求出現不平衡時,中央銀行只能被動入市買賣外匯。反觀國際外匯市場的發展,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大型跨國企業和中央銀行基於不同的交易目的,進入外匯市場交易,實需性需求的比率實際上趨於下降,而金融性交易的交易量占市場總的交易量已經超過70%,因此,逐步改革結售匯制度,謹慎地放鬆資本項目管制,擴大外匯市場的金融性交易,是提高當前外匯市場活躍程度的重要方向之一。
與市場功能定位相對應的一個問題是,當前從市場產品結構看,應逐步推出以銀行間遠期交易為代表的新交易品種。目前國內外匯市場只有四個即期交易品種,缺乏遠期交易等交易品種。開展遠期結售匯的四家銀行只能通過即期市場和拆借市場進行平盤,銀行間外匯市場缺乏遠期交易市場,匯率形成僅基於當前的外匯供求,難以迅速反映市場對未來匯率的預期。因此,應積極拓展包括遠期和外幣貨幣對在內的新的交易品種。
有關國際經驗表明,只要有現實的避險交易的需求,就必然會產生相應的避險交易的品種,只不過在不同的管制條件下,這些新品種究竟是在在岸的市場,還是在離岸的市場而已。目前在香港以及海外市場,有關人民幣的遠期交易十分活躍,對於中國在岸市場的遠期交易的發展也是一個外部的推動力。目前我國遠期外匯市場的發展僅限於零售市場上的遠期外匯業務,內容僅包括進出口貿易避險和還本付息避險,完全以實需為原則。應當逐步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遠期外匯交易,並為未來退出調期、期貨、期權等業務提供經驗。與此相對照,也可以推出商業銀行的遠期頭寸管理,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建立相應的遠期業務平盤機制,為金融機構提供遠期外匯避險機制。
『玖』 中國的外匯儲備還剩多少
還有很多,大概1.9萬億,而且還在逐月增加。技術在歐洲買的可能性大一些。
已經沒通漲了,現在是防止通貨緊縮
出口訂單減少是因為國外居民、企業消費大幅下降所致。
『拾』 中國的外匯儲備這么多,為什麼國內還缺美元
國內不缺美元,國家美元充足到有3.5萬億外匯儲備。
現在是美元太多,美債利息遠低於國內物價上漲。
如果有美元,換算為人民幣 或是實業投資 買設備 買礦產比較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