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收支平衡是否等於國際收支平衡

外匯收支平衡是否等於國際收支平衡

發布時間:2021-06-23 12:41:43

1. 國際收支平衡與國際收支均衡的區別與聯系是什麼

國際收支均衡是指國內經濟處於均衡狀態下的自主性國際收支平衡,兩者程度不同

2. 國際收支與外匯市場指什麼兩者關系又是什麼

一、國際收支概念

1、狹義國際收支:是指該國的對外外匯資金收支。

2、廣義的國際收支:是指一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之間由各種經濟往來而發生的收入和支付,既包括涉及外匯收支的國際經濟往來,也包括不涉及外匯收支的國際經濟往來;既包括國際間的交換行為,也包括那些單方面轉移及其他諸如黃金貨幣化、特別提款權分配與取消、債權債務再分類等行為,它們被統稱為對外交易。目前各國通用的國際收支平衡表就是按照廣義國際收支概念編制的,反映一國對外經濟狀況的平衡表。

國際收支是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從國外收進的全部貨幣資金和向國外支付的全部貨幣資金之間的對比關系。收支相等稱為國際收支平衡,否則為不平衡。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或稱國際收支盈餘;支出總額大於收入總額稱為國際收支逆差,或稱國際收支赤字。逆差表示對外負債,一般要用外匯或黃金償付。

全球統一的國際收支制度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後著手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48年首次頒布了《國際收支手冊》第一版,以後又先後於1950年、1961年、1977年和1993年修改了手冊,不斷地補充了新的內容。目前,基金組織各成員國大都採用基金組織1977年第四版的國際收支概念和分類,並著手按新制定的第5版的分類和要求修改和充實本國的國際收支統計體系。編制和提供國際收支平衡表已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的一項義務,並成為參與其他國際經濟組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一個國家對一定時期(如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內,該國與他國居民之間所進行的一些經濟活動進行系統記錄的一種統計表,按復式簿記原理編制。一些收入項目或負債增加、資產減少的項目都列為貸方,一些支出項目或資產增加、負債減少的項目都列為借方。每筆經濟交易同時分記有關的借貸兩方,金額相等。因此,原則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全部項目的借方總額與貸方總額相等,其凈差額為零。但是在現實中,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某一具體項目的借方與貸方都經常是不平衡的,收支相抵後,總會出現差額。具體項目上出現的差額稱為局部差額。收入大於支出,稱為順差,支出大於收入,稱為逆差。各項局部差額的總和便是國際收支總差額,稱為國際收支順差或逆差,亦稱國際收支盈餘或赤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方法和內容,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經常項目、資本項目、錯誤和遺漏三大項。

經常項目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兩個主要項目之一,用於統計商品、勞務和單方面轉移等國際收支活動的項目。該項目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

(1)商品的進出口是經常項目交易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包括絕大多數可移動貨物在跨國界交易中所有權的轉移。有時商品所有權已經轉移,但商品尚未出入國境,也應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中。

其中包括:船舶、飛機、天然氣和石油鑽機幾鑽井平台等;本國船隻打撈的貨物及捕獲的魚類等水產品並直接在國外出售者;本國政府在國外購進商品、供應本國在另一國的使用者;進口上已取得商品所有權、但在入境前已濕或損壞者。有的商品雖已出入國境,但所有權並未改變的,不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例如經過加工轉制、包裝、修理、改裝後再運往國外銷售的商品等,但經加工增加的價值,應作為向外國人提供的勞務。此外,列入商品進出口項目的還有:作為一般商品的黃金等貴金屬和寶石,政府的進出口商品,直接投資企業的進出口商品,移民的隨身攜帶財物,走私貨物等。

(2)勞務費用是經常項目的第二大內容。

主要包括:商品的運輸費、保險費和其他附屬費用,如港口費用、客運的車、船票及車、船上的其他勞務費用等;旅遊,即旅遊者在該國停留期間為本人或他人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投資收入,包括經營直接投資企業的利潤收入和參股投資者所得的股息收入;以及其他商品和勞務收支,即上述各項以外的官方交易、私人交易和私人財產收入等。此外,使領館人員工資等開支,本國居民在國外的財產收入,商品進出口以外的商業銷售、專業服務和技術服務,如通信和計算機服務,金融服務如貸款的利息,版權及許可證費,乘客保險等非商品保險等,也包括在勞務費用項目中。

(3)單方面轉移款項。

主要包括移民轉移款項、僑民匯款,政府無償援助、贈款,政府向國際組織繳納的行政費用等。

資本項目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是與經常項目並列的兩個主要項目之一,用於統計資本國際收支的項目,主要包括資本和儲備兩項內容。

(1)資本,主要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等。前者是指一國的公司、企業或個人在另一國設立企業,直接進行生產或商業活動。企業的所有權集中在單一的外國投資者或投資者集團手中。國際收支平衡表資本項目中的直接投資既包括包括外國在本國的直接投資,也包括本國在外國的直接投資。證券投資是在長期債券和公司股票上的投資,如一國公司、企業和個人對另一個國家的長期國債、公司債券、票據、股票和期權等貨幣市場工具和金融創新工具的購買。許多國家常把外國一個投資者或投資者集團在有投票權的股份中所佔比例達10-25%以上的,作為直接投資。此外,資本項目還包括一些未列入上述兩種投資內的其他資本交易活動,如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及存款等。其中信貸的本金部分記入資本項目,而利息則記入經常項目。

(2)儲備項目,實際是一國用以平衡國際收支或對本國貨幣對外匯率進行干預的手段。儲備項目主要包括貨幣黃金(即一國官方持有的作為貨幣資金使用的黃金)、外匯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在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外匯,如貨幣、存款、可轉讓、貼現的證券及其他債權等。

3.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一級賬戶間的關系

國際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經常賬戶、資本與金融賬戶和誤差與遺漏賬戶。以上項目被成為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一級賬戶,它們之間是互相牽制與影響的關系。

經常賬戶下又包括貨物、服務、收入和經常轉移項目;資本與金融賬戶有分為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金融賬戶又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項目;誤差與遺漏賬戶是在其他賬戶的總借方和貸方不平衡時,設立的一個抵消平衡賬戶。在不考慮誤差與遺漏的情況下,經常賬戶和資本與金融賬戶的余額數量相同,方向相反。

任何一筆交易發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貸方兩個方面: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借方:不論實際資源還是金融資產,都表示持有量的增加。貸方:不論是實際資產還是金融資產,都表示持有量的減少國際收支平衡調節機制編輯一國國際收入等於國際支出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

(3)外匯收支平衡是否等於國際收支平衡擴展閱讀:

開放環境中一國總是存在進出口,當出減去進口的凈出口值為正時,國際收支順差;反之,為逆差。無論國際收支長期處於順差或逆差,都會造成失衡,國際收支平衡此時央行可以通過調整貨幣政策來實現國家收支平衡.

一般而言,除了產業結構和要素察賦原因以外,本幣對外幣的幣值會影響凈出口誼.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因此匯率就成為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外部資本流人以平衡國際收支,本幣需求上升,國際收支平衡對本幣形成升值壓力,同時兌換給央行後就形成了本幣基礎貨幣的投放加大,並可能導致央行失去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

國際收支順差過度積累於央行,一方面基礎貨幣投放會失控,另一方面還會產生貨幣和偵權錯配。為了保證持有的外幣價值,必須投資形成國外資產,推高資產價格的同時加大了特里芬難題的危險。國際收支逆差必須通過國際融資來平衡,但對於國債持有人多為國際投資者的國家,可能會由於外債壓力而面臨金融危機。

4. 外匯儲備調節國際收支平衡具體的方法

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是國際金融的重要課題,數據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相互貿易往來,以及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經濟和金融活動的流量。
一個地區的國際收支直接反映其貨物及服務的出入口及外國資金的流向,這為制定對外經貿政策及金融政策的主要根本,並對分析地區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及定位有重要參考作用。
在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分別國際收支平衡與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差別。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以復式簿記型態分為借貸兩方,並就每筆交易作借貸等額的紀錄,所以在理論上,國際收支平衡表兩邊同時入賬,表上永遠是平衡的;不過,實際國際收支卻有盈餘及赤字的可能。
經常賬盈餘帶來優勢?
國際收支平衡包括三個賬戶,包括經常賬(currentaccount) 、資本賬(cap ital account) 及儲備(officialreserve),三個賬戶的總和必定是零,經常賬及資本賬兩個賬戶貸方項目總和(+)大於借方項目總和(-),即表示一國出現國際收支盈餘,相反則是出現國際收支赤字。因經常賬主要是總結出入口數量,所以當經常賬的數字,往往表示了貿易順差或逆差。
傳統經濟概念認為,經常賬盈餘可為地區帶來貿易上的優勢,並借貨物和服務的出口為地區賺取足夠的外匯,以應付進口貨物、服務及支付外債利益及股息予外商,加上可靠盈餘以提高國家的信貸評級;另一方面,很多經濟分析員喜愛把經常賬盈餘視作影響經濟的正面因素,把經常賬赤字視為負面因素。

5. 什麼叫國際收支平衡求詳細解釋

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全部項目中,除了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其餘所有的項目都代表著實際的交易,涉及到外匯的收支,關繫到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與否,也關繫到一國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否。因此,在考察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時,必須考察除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的其餘所有項目所代表的交易活動的總結果。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各個項目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稱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經濟實體或個人出自某種經濟動機和目的如追求利潤、資產保值、逃稅避稅、逃避管制或投機等而獨立自主地進行的交易活動。自主性交易具有自發性,因而交易的結果出現平衡是偶然的,出現不平衡是必然的。當出現不平衡時,會使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和匯率的波動,從而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一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就要運用另一種交易來彌補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匯供求缺口。另一種交易就是調節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出於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後進行的彌補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因而亦稱為事後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通常將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的各個項目歸屬於自主性交易,而儲備與相關項目則歸屬於調節性交易。
從理論上說,一國國際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與貸方金額不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或失衡。
應該說,絕對的國際收支平衡是沒有的,一般地說,收略大於支,產生的儲備額為該國年進口額的25%.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平衡能力較弱,應對緊急的國際經濟變化能力較弱,要求的盈餘額高一些.

6. 為什麼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

首先我們要知道國際收支的概念:

國際收支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個經濟實體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間所進行的全部經濟交易的系統紀錄.他表示一國在一定時段內對外收付的累計結果,是一種流量概念.

導致失衡的一般原因是如下:

經濟周期 國民收入 貨幣價值 經濟結構

(1)經濟周期。在經濟繁榮時期,由於國內需求旺盛,進口相應增加,出口反而減少,則國際收支可能出現逆差。反之,在經濟蕭條時期,則國際收支可能出現順差。這種因經濟周期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就稱為周期性不平衡。
(2)國民收入。隨著一國經濟增長率的高低變化,氣鍋民收入也會相應增加或減少。
(3)貨幣價值。一國貨幣在國內的實際購買力的變動,也會影響其國際收支。這種由貨幣價值變化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就稱為貨幣性不平衡或價格性不平衡。
(4)經濟結構。當一國的經濟結構與整個世界的經濟結構不相一致或不相協調時,其商品和勞務的出口就會發生困難,國際收支可能會出現逆差。

怎樣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

① 運用國內經濟政策。國際收支是宏觀調控目標之一,是各國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內容。各國政府可通過實施財政和貨幣等宏觀政策的協調運用,調節影響國際收支的各經濟變數,從而消除國際收支不平衡。在實施國內經濟政策調節時應注意內外均衡問題,當國內經濟目標與外部均衡矛盾時,應將內部政策與匯率政策協調運用。
② 匯率政策。通過本幣貶值或升值的政策,和匯率制度的選擇,影響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收支,進而使國際收支趨於均衡。但在實際實施匯率政策時,往往會受到羅賓遜—勒納條件的制約,所以,要輔之以外匯管制或貿易管制等行政手段。
③ 通過國際融資平衡國際收支。可通過向國際和區域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融資,和在國際金融市場融資,解決短期國際收支不均衡。
④ 加強國際協調。各國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和各種世界性和區域性的政治經濟組織和定期協調會議等渠道,通過政府間的協調磋商和溝通,共同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干預和影響國際市場和各國的經濟政策,以消除國際收支不均衡的不良影響,促進各國國際收支均衡。
⑤ 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來調節國際收支。一國外匯儲備的盈餘和赤字會影響一國的貨幣供給結構,從而導致國際收支不均衡。因此,各國可以通過外匯儲備的增減,並採用中和政策,在不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情況下,相應改變貨幣供應結構,以調整國際收支。

舉個例子

當發生1000億美元短期國際收支逆差時,一般會動用其外匯儲備應付
這個時候外匯儲備的作用是很明顯的,而反之當發生國際收支大幅順差時,則外匯儲備的作用就不是很明顯了,而且相反會造成一定的金融壓力.這個時侯就應該已政策性的手段來改變順差的局面~

7. 我想問一下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內國際平衡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

國際收支平衡表所列的全部項目中,除了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其餘所有的項目都代表著實際的交易,涉及到外匯的收支,關繫到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與否,也關繫到一國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否。因此,在考察一國的國際收支是否平衡時,必須考察除誤差與遺漏項目之外的其餘所有項目所代表的交易活動的總結果。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各個項目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自主性交易(Autonomous Transactions),或稱事前交易(EX—Ante Transactions),它是經濟實體或個人出自某種經濟動機和目的如追求利潤、資產保值、逃稅避稅、逃避管制或投機等而獨立自主地進行的交易活動。自主性交易具有自發性,因而交易的結果出現平衡是偶然的,出現不平衡是必然的。當出現不平衡時,會使外匯市場出現供求不平衡和匯率的波動,從而會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影響。一國貨幣當局如不願接受這樣的結果,就要運用另一種交易來彌補自主性交易不平衡所造成的外匯供求缺口。另一種交易就是調節性交易(Accommodating Transactions)。它是指中央銀行和貨幣當局出於調節國際收支差額、維護國際收支平衡、維持貨幣匯率穩定的目的而進行的各種交易。它是在自主性交易收支不平衡之後進行的彌補性交易(Compensatory Transactions),因而亦稱為事後交易(Ex—Post Transactions)。通常將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的各個項目歸屬於自主性交易,而儲備與相關項目則歸屬於調節性交易。
從理論上說,一國國際收支的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和貸方金額相等或基本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或基本平衡;如果自主性交易所產生的借方金額與貸方金額不相等,就表明該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或失衡。
應該說,絕對的國際收支平衡是沒有的,一般地說,收略大於支,產生的儲備額為該國年進口額的25%.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平衡能力較弱,應對緊急的國際經濟變化能力較弱,要求的盈餘額高一些. 1.國際收支分為狹義的國際收支和廣義的國際收支。
狹義的國際收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常為1年)內對外收入和支出的總額。
廣義的國際收支不僅包括外匯收支,還包括一定時期的經濟交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收支的定義為:國際收支是一種統計報表,系統的記載了在一定時期內經濟主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與非居民之間進行。
(1)國際收支是一個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內容是經濟交易,包括:商品和勞務的買賣、物物交換、金融資產之間的交換、無償的單向商品和勞務的轉移、無償的單向金融資產的轉移。
(3)記載的經濟交易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發生的。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平衡表
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指根據經濟分析的需要,將國際收支按照復式記賬原理和特定賬戶分類編制出來的一種統計報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國國際收支的結構和總體狀況。
編制國際收支平衡表時,需要對各個項目進行歸類,分成若干個賬戶,並按照需要進行排列,即所謂的賬戶分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版的《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提供了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賬戶分類標准,即分為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兩大帳戶,各國可以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必要的調整。
1、經常賬戶
經常賬戶記錄實際資源的流動,包括貨物和服務、收益、經常轉移等三項。
1)貨物和服務。貨物是指通過海關的進出口貨物,以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資料為基礎,載貨物所有權發生變化是被記錄下來,進出口均採用離岸價格(FOB)計價。服務包括運輸、旅遊、通訊、建築、保險、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使用費和特許費、各種商業服務、個人文化娛樂服務以及政府服務。
2)收益。收益包括職工報酬和投資收益兩類。職工報酬是指本國居民在國外工作(一年以內)而得到並匯回的收入以及支付外籍員工(一年以內)的工資福利。投資收益包括直接投資項下的利潤利息收支和再投資收益、證券投資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資收益(利息)。
3)經常轉移。經常轉移主要包括僑匯、無償捐贈和賠償等項目,包括實物和資金形式。
2、資本和金融賬戶
資本和金融賬戶記錄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動,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
1)資本賬戶。資本賬戶包括資本轉移和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資本轉移主要包括固定資產轉移、債務減免、移民轉移和投資捐贈等。非生產、非金融資產交易是指不是生產出來的有形資產(土地和地下資源)和有形資產(專利、版權、商標和經銷權等)的所有權轉移。
2)金融賬戶。金融賬戶記錄的是一經濟體對外資產負債變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和儲備資產等四類。(1)直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投資者尋求獲取在本國以外經營企業的有效發言權為目的的投資。(2)證券投資。證券投資包括股本證券和債務證券兩大類證券投資形式。債務證券又可以細分為中長期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資。其他投資是指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為貿易信貸、貸款、貨幣和存款、其他資產負債思想。(4)儲備資產。儲備資產是指中央銀行等貨幣當局擁有的對外資產,包括貨幣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
此外,國際收支平衡表還設置了凈誤差和遺漏一項。凈誤差和遺漏是基於會計上的需要,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借貸雙方出現不平衡時,設置的用以抵銷統計偏差的項目。
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是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基礎上編織而成的,主要不同是將儲備資產單獨列項,因此該表包括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儲備資產、凈誤差和遺漏等四大項。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1、國際收支分析方法與內容:
(1)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所記載的逐個項目和內容,尤其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內容。
(2)分析國際收支平衡表上各項目的差額及它們與總差額的關系
(3)從靜態到動態連續分析幾個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4)分析比較幾個不同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表
2、意義:國際收支是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一國的國際收支記錄了他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往來的全部情況,反映了該國的對外經濟特點及變動對國際金融的影響。因此,認真全面的對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分析,對了解國內外經濟狀況,制定相應的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與宏觀經濟
(一)國際收支與國民帳戶
(二)要素收入同宏觀經濟帳戶的關系
(三)國際收支同國內貨幣流通的關系
[編輯本段]
國際收支的調節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判別
判斷國際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將國際收支平衡表記錄的國際經濟交易,按照交易主體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劃分為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按交易主體和交易動機來識別國際收支是否平衡,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和基本框架,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中卻存在著一定的技術性困難。實踐中,國際收支是否平衡的觀察,通常是在自主性交易和調節性交易對比的基本框架下,具體對國際收支的幾個主要差額進行比較分析。
二、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與調節的必要性
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結構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貨幣性失衡。
國際收支失衡調節的必要性在於: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逆差,會耗費大量的國際儲備,導致國內通貨緊縮和生產下降;會削弱該國貨幣和國家信用的國際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資本流出引起的,則會造成本國的資金短缺,利率上升,從而使該國消費和生產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進口大於出口引起的,則會導致本國開工不足,失業增加,國民收入下降。持續的巨額國際收支順差,會導致本幣匯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會使國際儲備大量增加,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加,引發通貨膨脹;如果順差主要是由出口大於進口引起的,會減少國內生產資源,影響本國經濟發展;容易造成與主要貿易夥伴國之間的摩擦,不利於國際經濟關系的正常發展。
(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分類
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絕對的、經常的,而平衡則是相對的偶然的。
1.周期性不平衡,由於國際間各國所處的階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經濟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繁榮。當一國處於繁榮階段,而貿易夥伴國處於衰退階段,易造成本國的貿易收支赤字。
2.結構性不平衡,由於國際市場對本國的出口和進口的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本國貿易結構無法進行調整所導致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3.貨幣性不平衡,由於一國的價格水平、成本、匯率、利率等貨幣性因素而造成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於一國國民收入相對快速增長,導致進口增長超過出口增長而引起的國際收支失衡。
(二)關於國際收支的調節理論
主要集中於一國國際收支的決定因素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的適當政策。
1.彈性論
又稱為彈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為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該理論研究收入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變動對一國國際收支調整的影響,不考慮國際資本的流動,將商品和勞務收支作為國際收支。
其基本原理:匯率變動通過國內外商品之間本國生產的貿易品和非貿易品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來影響一國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
該理論假定:出口商品和進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數量隨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幣價格不變,出口收入升;而本國進口數量隨進口需求減少而減少,進口的本幣價格上升,進口的本幣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該理論認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彈性與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這是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即馬歇爾-勒納條件。該理論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彈性無限大是不符和實際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匯率變化後進出口的實際變化還取決於供給對價格的反映程度。
長期內馬歇爾-勒納條件成立,而短期內,貶值後的一段時期內,貶值前簽定的合同需要執行,生產的調整也要一定的時間,人們的預期進一步貶值而加速訂貨。經過一定時間的調整後,貿易收支條件才能改善。
2.吸收論
其代表人物為亞德歷·亞歷山大,該理論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中的國民收入方程式為基礎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收入帳戶可表示為
國民收入(y)=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
可變換為:
X-M=Y-(C+I)
設 X-M=B B表示國際收支差額
A=C+I A表示國內總支出
B=Y-A
當國民收入大於總吸收時,國際收支為逆差;反之,國際收支為順差。吸收論的國際收支調節政策,主要基於改變總收入和總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轉換政策和支出增減政策。出現逆差時,表明總需求超過總供給,即總吸收超過總收入,應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減少對貿易商品的需;但同時也會降低對非貿易商品的需求和總收入,必須運用支出轉換政策消除緊縮性政策的不利影響。
3.貨幣論
其創始者為英國的哈里·約翰遜及他的學生。該理論建立在貨幣學說的基礎上,從貨幣的角度來考察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貨幣論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業的條件下,一國的實際貨幣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穩當函數。
(2)從長期看,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貨幣供給變動不影響實物產量。
(3)貿易商品的價格水平是由世界市場決定的。從長期看,一國的價格水平是和利率水平接近於世界市場物價水平。
貨幣論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幾個貨幣需求供給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貨幣需求,P國內價格水平,f表示函數關系,i是利率,y表示國民收入。
Ms=D+R
Ms表示貨幣供給,D指國內通過銀行體系的貸款,R是通過國際收支獲得贏余儲備。該式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受兩個機制的影響,一個是國內信貸,一個是國際收支順差。若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則有
Ms=Md
Md=D+R
這個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或逆差是由國內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決定之間的均衡狀況決定的;國內收支順差表明國內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過度的貨幣需求由國際儲備來滿足;國內收支逆差,表明國內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國際收支問題反映的是實際貨幣余額對名義貨幣供應量的調整過程。當國內名義貨幣供應量與實際經濟變數所反映的實際貨幣余額需求想一致時,國際收支處於平衡狀態。貨幣論的政策主張有:
a.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國際收支不平衡。
b.貨幣政策主要指貨幣供給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順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減小逆差。
c.為平衡國際收支而採取的貶值、進口限制、關稅等貿易和金融政策,只有提高貨幣需求尤其是國內價格水平時,才能改善國際收支。但若伴隨國內通貨膨脹,則國際收支不一定改善。
4.結構論
其代表人物為保爾·史蒂芬等。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尤其是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可以是長期的過度需求引起的,也可以是長期性的供給不足引起的。引起長期逆差的結構性因素有:經濟結構老化、經濟結構單一、經濟結構落後。
結構論認為調節政策應主要放在改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面,以增加出口商品和進口替代品的數量和品種供給。其主要手段有增加投資,改善資源的流動性,使勞動力和生產要素勝利地從傳統部門流向新興行業。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措施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當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1.外匯緩沖政策,指一國利用官方儲備的變動或臨時向外籌措資金來抵消超額外匯供給或需求,這種方法可以融通一次性或季節性的國際收支赤字。該政策受到儲備規模的影響,只適於規模較小的短期的國際收支赤字。
2.財政貨幣政策,出現赤字時,可以採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該政策可以降低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從而降低進口;調整國內商品與國外商品的價格比,促進出口;提高國內利率,改善資本帳戶的狀況。其局限性:改善國際收支往往以犧牲國內經濟為代價。
3.匯率政策,利用匯率變動消除國際收支赤字,主要取決於以下條件:
(1)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是否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
(2)本國是否有剩餘的生產能力可以利用,以便增加出口商品的生產能力。
(3)貶值帶來的本國貿易商品和非貿易商品的相對價格優勢能否維持一段時間,匯率貶值引起的通貨膨脹能否為社會接受。
(4)直接管制,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政策管制,管制是否引起貿易夥伴國的報復。

閱讀全文

與外匯收支平衡是否等於國際收支平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蟻幣目前價格 瀏覽:741
人民幣兌換烏吉亞匯率 瀏覽:380
2017熊貓普制金幣價格 瀏覽:802
區縣金融辦改革成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853
口罩股票未來 瀏覽:341
調研拓展融資渠道 瀏覽:586
股指期貨操盤手大賽 瀏覽:190
對公外匯拓戶 瀏覽:239
廣發證券草根 瀏覽:49
銀行外匯英文單詞 瀏覽:398
長江小金屬網釩價格 瀏覽:608
絲路矽谷綜合金融服務中心 瀏覽:279
恆星外匯公司詳細信息 瀏覽:16
香港製暴股票 瀏覽:723
民生銀行原油期貨 瀏覽:499
金融行業安全服務 瀏覽:144
杠桿第三課時教學反思 瀏覽:180
貴州銀行2016理財發放額度 瀏覽:707
金融服務業的營銷策略 瀏覽:415
500彩票傭金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