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外匯基礎貨幣

外匯基礎貨幣

發布時間:2021-07-15 03:57:01

A. 中國的基礎貨幣來源和外匯收入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主要的關系式外匯占款
所謂外匯占款,就是比如張三出口一雙襪子,1美元,
這個1美元賺到後,張三到中國銀行結匯,拿到了6.5人民幣
這個6.5人民幣就是外匯占款。

就是說因為出口,產生了6.5元人民幣基礎貨幣的發行
目前,這個占款非常大,所以應外匯占款產生的基礎貨幣非常大

不懂得繼續問我

B. 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

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從質上看,基礎貨幣具有幾個最基本的特徵:
一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性負債,而不是中央銀行資產或非貨幣性負債,是中央銀行通過自身的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二是通過由中央銀行直接控制和調節的變數對它的影響,達到調節和控制供給量的目的;
三是支撐商業銀行負債的基礎,商業銀行不持有基礎貨幣,就不能創造信用;
四是在實行准備金制度下,基礎貨幣被整個銀行體系運用的結果,能產生數倍於它自身的量,從來源上看,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通過其資產業務供給出來的。 事實上,在外匯占款之前,再貸款一直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例如,上世紀90年代的部分年份,央行對國有商業銀行的再貸款占基礎貨幣增量比重甚至曾超過八成。
隨著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機制的確立,再貸款才逐漸退出。
「近年來,適應金融宏觀調控方式由直接調控轉向間接調控,再貸款所佔基礎貨幣的比重逐步下降,結構和投向發生重要變化。」張曉慧也稱,新增再貸款主要用於促進信貸結構調整,引導擴大縣域和「三農」信貸投放。
新增外匯占款增長乏力,再貸款能否接替外匯占款,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渠道?
上述未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表示,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不太可能再走再貸款的路徑,這不是當下的主流做法。再貸款也與實際經濟活動較少直接聯系,是一種純信用性的合約,並帶有一定的信貸分配色彩。
一般而言,央行的基礎貨幣發行渠道主要有四條:在二級市場上購買國債,這也是央行發行基礎貨幣最常用的渠道;向金融機構發放再貸款,包括向金融機構再貼現和向貨幣市場拆入資金;購買黃金(1602.20,-0.20,-0.01%)增加黃金儲備;購買外匯,增加外匯儲備。
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國債,可能成為央行今後投放基礎貨幣的一個重要渠道。
而現行的《商業銀行法》也規定,貨幣政策工具中,央行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
上述分析師還提醒,買賣國債吞吐基礎貨幣,需要一個有足夠深度和廣度的國債二級市場,否則空間不夠,大規模的購買國債將引發利率飆升,推高國債發行成本。 基礎貨幣由現金和存款准備金兩部分構成,其增減變化,通常取決於以下四個因素:
(1)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債權的變動。這是影響基礎貨幣的最主要因素。一般來說,中央銀行的這一債權增加,意味著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資產增加,同時也說明通過商業銀行注入流通的基礎貨幣增加,這必然引起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增加,使貨幣供給量得以多倍擴張。相反,如果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債權減少,就會使貨幣供應量大幅收縮。通常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銀行對這部分債權有較強的控制力。
(2)國外凈資產數額。國外凈資產由外匯、黃金占款和中央銀行在國際金融機構的凈資產構成。其中外匯、黃金占款是中央銀行用基礎貨幣來收購的。一般情況下,若中央銀行不把穩定匯率作為政策目標的話,則對通過該項資產業務投放的基礎貨幣有較大的主動權;否則,中央銀行就會因為要維持匯率的穩定而被動進入外匯市場進行干預,以平抑匯率,這樣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對中央銀行的外匯占款有很大影響,造成通過該渠道投放的基礎貨幣具有相當的被動性。
(3)對政府債權凈額。中央銀行對政府債權凈額增加通常由兩條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認購政府債券;二是貸款給財政以彌補財政赤字。無論哪條渠道都意味著中央銀行通過財政部門把基礎貨幣注人了流通領域。例如,我國1995年的財政借款存量為1600多億元,對近幾年的基礎貨幣量產生了一定影響。
(4)其他項目(凈額)。這主要是指固定資產的增減變化以及中央銀行在資金清算過程中應收應付款的增減變化。它們都會對基礎貨幣量產生影響 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但是主要還是由於國際雙順差的不斷擴大造成的巨額外匯占款以及央行對此採取的干預措施,導致了貨幣供應量的內生性擴張和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的結構性失衡。正如上面所分析的,為了防止外匯外逃,央行公開收購外匯導致人民幣貨幣政策失去主動性。央行發行的基礎貨幣量嚴重超過了國民經濟正常發展的所需,從而產生持續的通脹壓力。
外匯占款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對物價指數產生影響:
1、在商品市場中,市場中的交易貨幣量增加,導致通貨膨脹。
2、在貨幣市場方面,隨著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市場利率下降,鼓勵了居民和企業將儲蓄轉為消費,引起物價上升,轉向通貨膨脹。
3、在資金市場上,由於貨幣供應量不斷增加引起利率下降,證券價格隨之上升,從而資金就會轉向實物資產投資,則相應的勞動需求增加,工人工資增加,進而轉化為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但是根據實際情況,中國面對的通貨膨脹問題是實行新的匯率制度後幾年,這是因為外匯占款導致的通貨膨脹是存在時滯應的,央行在外匯占款大量增加的年份,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出售國債的方法回籠一定量的通過外匯占款發行的貨幣,以達到控制貨幣供給量的目的,但隨著國債到期日的來臨,這種物價上漲的壓力就會被釋放出來,這就是外匯占款導致的通貨膨脹的時滯效應。外匯占款對經濟的影響卻不止引起通貨膨脹這么簡單,還會導致貨幣政策的畸形和貨幣投放的區域性和結構性失衡。央行通過發行國債的公開市場操作來降低外匯占款對流動性的影響,會導致市場利率的上升和商業銀行可貸資金的減少。商業銀行面對有限的資源,都傾向於物流、貿易、來料加工等這些風險低資金回收周期短的行業。但是對於需要重點發展的機械重工業企業就會惜貸,由此造成貨幣投放的結構性失衡。

C. 外匯占款和基礎貨幣的概念和關系

外匯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間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廣義的外匯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此的定義 是:「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說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來錢的總量。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
在我國,銀行收入和支出外匯都是通過與央行的結算來完成的。也就是說收入和支出外匯的是商業銀行但這些外匯通過商業銀行與央行的結算變為國家的外匯儲備。好比一家銀行今天收入1000美圓,支出美圓500美圓,那麼當天與央行結算時商業銀行把500美圓給央行,而央行要支付給商業銀行8.21*500的人民幣。由於目前我國外匯管理採取寬進嚴出的原則,各商業銀行都是收的多,支的少,那麼在與央行的結算中,央行不得不為這些外匯支付大量的基礎貨幣,每增加1美圓的外匯儲備就要支付8.21倍的人民幣,而央行發出的貨幣不等同於咱們手中的1塊錢,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相當於4倍左右的人民幣,而這些貨幣並不是商品市場流通所需要的貨幣,只是為了兌換外匯而投入市場的貨幣,因此是被外匯所佔用的人民幣,而這么大量的多餘的貨幣投放到市場後勢必將引起通貨膨脹。

D. 外匯基礎貨幣是什麼意思 基礎貨幣的定義

你好,所謂的炒外匯「基礎貨幣」並非是貨幣政策中的那個基礎貨幣,而是指任何貨幣對中的第一個貨幣。匯率顯示的是第一個貨幣以第二個貨幣來衡量價值多少。我們來舉個例子,假如USD/CAD的匯率是1.0862,這就意味著1美元等於1.0752加元。在炒外匯市場中,美元一般是被認為是報價中的基礎貨幣,者就是說所有的報價都是表明1美元等於多少其他貨幣。但是在外匯市場中,英鎊、歐元、澳大利亞元以及紐西蘭元是個例外。
目前公認的八個交易最為頻繁的貨幣被稱為主要貨幣,它們依次是USD(美元)、EUR(歐元)、GBP(英鎊)、CAD(加拿大元,簡稱加元)、JPY(日元)、NZD(紐西蘭元,簡稱紐元)、CHF或SFR(瑞士法郎)、AUD(澳大利亞元,簡稱澳元)。而其它所有的貨幣則稱為次要貨幣。目前在外匯市場中主要分析的還是USD、JPY、GBP、EUR、CHF這五種貨幣。這幾種貨幣是世界上最具流動性的貨幣,同樣也是最適合交易的貨幣。

E. 外匯減少了基礎貨幣就少了嗎

首先外匯占款不能自己定義,得看央行自己的說法:

「外匯占款是指受資國中央銀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本國貨幣。由於人民幣是非自由兌換貨幣,外資引入後需兌換成人民幣才能進入流通使用,國家為了外資換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國家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因此增加了「貨幣供給」,從而形成了外匯占款。」

基礎貨幣則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銀行准備金和公眾持有的通貨。而基礎貨幣是商業銀行體系創造貨幣的基礎和整個商業銀行體系得以倍數擴張的來源。

其次,外匯占款和基礎貨幣的互動是如何進行的?是本問的核心問題。

根據基礎貨幣的核心構成:基礎貨幣=貨幣發行(流通中貨幣+庫存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非金存款
而根據央行的資金運用與來源表(實際十分復雜,但這里簡化了)可得出:
常規基礎貨幣變化= 外匯占款變化 + 公開市場操作 + 財政存款變化 (約等於)

全年央行供給基礎貨幣約2萬億元(同比多增2.1萬億元,也就是說2013年其實是負貢獻),外匯占款供給基礎貨幣約6400億元(同比少增2.1萬億元),此外財政存款同比少增5000億元,也相應減少了基礎貨幣。

最後,是不是足以導致下降。的確,過去央行基礎貨幣供給的主要來源是外匯占款,但是正如央行所判斷到的:「在外匯占款渠道投放基礎貨幣出現階段性放緩的情況下,中期借貸便利(SLF,MLF,PSL) 等起到了主動補充基礎貨幣的作用。」因此,可以預見的未來,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將長期補外匯占款減少的缺口。至於出現更大規模的流動性緊張的情況,則要由更大規模的降准來解決燃眉之急了。

F. 外匯基礎貨幣和計價貨幣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

計價貨幣:
計價貨幣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用來計算價格的貨幣.這些貨幣可以是出口國或進口國的貨幣,也可以是第三國的貨幣.具體採用哪種貨幣由雙方協定.對那些與我國簽定支付協定並限定使用某種貨幣的國家,可使用規定的貨幣. 但並不是說計價貨幣必須選擇可自由兌換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G. 什麼是外匯,什麼是基礎貨幣,什麼是計價貨幣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基礎貨幣,也稱貨幣基數(MonetaryBase)、強力貨幣、始初貨幣,因其具有使貨幣供應總量成倍放大或收縮的能力,又被稱為高能貨幣(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銀行發行的債務憑證,表現為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金(R)和公眾持有的通貨(C)。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報告中,基礎貨幣被稱為Reserve Money,包括央行的貨幣發行(M)與央行擔保的銀行債務(存款准備金,R)。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由於以前貨幣理論的不完善,對於貨幣本質認識的錯誤,人們未區分貨幣與存款貨幣,而後者是前者在市場中運動流通產生的,兩者差別猶如「人」與「人次」的差異。基礎貨幣實際上包含了這兩種不同形態的概念,是一個過時的,錯誤的概念。
計價貨幣是指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規定用來計算和清償彼此債權債務的貨幣,一般與結算貨幣相同,如果雙方在合同中只規定了計價貨幣,沒有規定結算貨幣,則計價貨幣就是結算貨幣。從2003年10月1號起,我國邊貿企業與境外貿易機構進行邊境貿易時,允許用可自由兌換貨幣、毗鄰國家貨幣或者人民幣等多種方式進行計價結算。 這點不難理解,人民幣到今天都還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但這點並不影響它作為計價貨幣。

閱讀全文

與外匯基礎貨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安車險傭金高的日子 瀏覽:547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雲賽 瀏覽:507
初入職場理財是期貨好還是基金定投好 瀏覽:715
間接融資鄰域中的金融中介有一 瀏覽:375
南天信息股東大會 瀏覽:489
期貨微盤是什麼意思 瀏覽:404
上海鼎策融資租賃招聘 瀏覽:397
購買外匯資金用途怎麼寫 瀏覽:129
2019年2月8日日幣匯率 瀏覽:411
籌碼峰能看出莊家持倉量 瀏覽:581
阿里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瀏覽:943
理財產品封閉與開放式的區別 瀏覽:973
正規的現貨交易所 瀏覽:575
民生銀行最新理財產品2019 瀏覽:725
含藍字股票 瀏覽:23
萬科金融公司 瀏覽:946
財政部出口傭金 瀏覽:262
西安重鋼價格 瀏覽:186
抖音京東傭金如何設 瀏覽:556
宏電科技股票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