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琺琅是什麼呀
琺琅又稱佛郎、拂郎、發藍,是以礦物質的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製成粉末狀的彩料後,再依其琺琅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制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琅製品。
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琅」。
(1)琺琅是貴金屬擴展閱讀:
景泰藍藝術起源於歐洲地中海的塞普勒斯島,現知最早的標准琺琅器是出土於公元前13世紀墓葬的六枚邁錫尼金戒指。
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琅」,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琅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到了清代景泰藍工藝獲得長足發展,清廷「造辦處」專設「琺琅作」,專門製造宮廷景泰藍器皿,品類豐富,突破早期的瓶壺碗盤,擴大至傢具層面,以其工藝的繁復,造型的精美,色彩的艷麗,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燕京八絕之一。
『貳』 琺琅是什麼意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准,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基本解釋:塗料名。又稱「搪瓷」。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製成,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既可防銹,又可作為裝飾。如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琅製品。出處:《紅樓夢》第五三回:「這荷葉乃是鏨琺琅的,活信可以扭轉。」琺琅,一本作「琺琅」。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庶品》:「時始禁止琺琅作坊,內府琺琅器,亦有付錢局者。」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上:「如宴客綴錦閣下,攜十錦琺琅杯,宣牙牌令。」
琺琅又稱佛郎、拂郎、發藍,是以礦物質的硅、鉛丹、硼砂、長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適當的比例混和,分別加入各種呈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焙燒磨碎製成粉末狀的彩料後,再依其琺琅工藝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繪制於以金屬做胎的器體上,經烘燒而成為琺琅製品。[2]琺琅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琅」。
『叄』 正品愛馬仕琺琅手鐲的金屬是什麼材質
奢侈品首飾基本不用黃金
太軟了
都用的是au750
有黃金色
玫瑰金色
還有白金色
不過愛馬仕琺琅金屬用的不是貴金屬
是黃銅
外面鍍金
畢竟價格只有5000左右
要是是全18k金
那得在兩三萬
『肆』 琺琅是什麼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其實又稱景泰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准,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琺琅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琅」。
『伍』 琺琅是什麼東西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琺琅」,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琺琅一詞源於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製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化為拂菻。出現景泰藍後轉音為發藍,後又為琺琅。1918~1956年,琺琅與搪瓷同義合用。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製品標准,琺琅改定為琺琅,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琺琅的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屬硅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將附著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稱「釉」;附著在建築瓦件上的稱「琉璃」;而附著在金屬表面上的則稱為「琺琅」。
金屬胎琺琅器則依據在製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和透明琺琅器等幾個品種。
琺琅器主要有兩種,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琅,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明代開始大量燒制,並於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後世稱其為「景泰藍」。此後,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琅器的代稱。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琅工藝,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人中國。
具體說來,掐絲琺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其後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掐絲細,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花紋圖案繁復多樣。乾隆時期製品雖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時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後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20世紀初葉,景泰藍總體製作水平不及前代,胎體薄,色彩鮮艷有浮感,做工較粗。這時只有「老天利」、「德興成」製作的景泰藍做工細,質量好。
畫琺琅技術自傳入中國後,在康、雍、乾三朝得以發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紋飾、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時期的畫琺琅器釉色亮麗潔凈,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雍正年間的畫琺琅器器型製作工整,黑釉光澤亮麗,超過康、乾二朝。乾隆年間的畫琺琅器裝飾趨向」稠密」、「細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工藝上出現了畫琺琅與內填琺琅、掐絲琺琅等相結合的現象。
琺琅器作為藝術品收藏中的一個門類,也吸引了廣大的收藏愛好者,收藏對象以景泰藍居多。我們所指的景泰藍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製作、工藝復雜的景泰藍,當時景泰藍工藝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後,國內遺存民間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藍幾乎盪然無存。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反差和增值空間。而且當今市場上景泰藍器皿與同時代的景德鎮官窯瓷器相比較,價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潛質相對也更大。
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琅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現在基本統一為「琺琅」。
琺琅彩,始創於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時,琺琅彩得到進一步發展。
琺琅彩吸取了銅胎畫琺琅的技法,在瓷質的胎上,用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而成的
一種新的釉上彩瓷,亦稱「瓷胎畫琺琅」。雍容華貴的琺琅彩問世,雖與「康熙盛世」有關,但與雍正的關系更為重要。雍正登基後,對社會進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鎮制瓷藝人的社會地位。而且雍正酷愛精美絕倫的瓷器,經常對宮廷瓷器加以評價,親自過問,並派得力的官員去管理瓷業生產。康熙、雍正年製作琺琅彩時,先在景德鎮官窯中選出最好的原料燒製成素胎送至宮廷,由宮廷畫師加彩後,在宮中第二次入低溫爐烘烤而成。
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明麗,畫工精緻。製作這種專供帝王和賞賜宮廷貴人賞玩的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不可能有很大發展,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陸』 什麼是琺琅
琺琅基本成分為石英、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硅酸鹽類物質。琺琅就是將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琅釉料,塗施於經過金屬加工工藝製作後的金屬製品的表面,經乾燥、燒成等製作步驟後,所得到的復合性工藝品。琺琅又稱「佛郎」、「法藍」,是由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譯而來。
『柒』 琺琅是什麼
1.基本解釋:
琺琅,塗料名,又稱「搪瓷」。它是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製成,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能形成不同顏色的釉質表面,既可防銹,又可作為裝飾。如搪瓷、景泰藍等均為琺琅製品。
2.名稱來源
在中國古代,由於琺琅器最初從大食國(大食為唐宋時代中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總稱。起源於波斯語稱阿拉伯人為Tazi的音譯。有白衣大食(661-749),以敘利亞大馬士革為首都,稱倭馬亞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達為首都,稱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後又有以開羅為首都的法蒂瑪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後則是塞爾柱王朝(1158-1258))傳來,因此稱之謂「大食窯,鬼國窯」。之後雖稱謂因譯名不統一而出現多種不同寫法,如「佛郎嵌」、「鬼國嵌」、「法藍」、「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發音基本一致,基本統一為「琺琅」。
『捌』 有人知道黃金琺琅工藝是什麼樣的嗎有黃金品牌在做琺琅工藝的黃金產品嗎
琺琅,俗稱「燒青」、燒藍」色彩絢麗,能夠給人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覺享受,FERN國潮黃金的品牌,他們家就有許多運用了琺琅彩工藝的黃金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