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外匯期貨 > 稅法境外捐贈外匯表

稅法境外捐贈外匯表

發布時間:2021-09-11 05:32:02

⑴ 財務報表對外捐贈本年發生數什麼意思

財務報表對外捐贈本年發生數,就是報告年度內,對外捐贈了多少錢。

按照新企業會計准則和《企業所得稅法》有關規定,企業對外捐贈資產,包括捐贈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應按正常會計處理要求核算,待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再按計算的會計利潤根據稅法要求調整應納稅所得額,計算企業所得稅。企業對外捐贈資產分為捐贈貨幣性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兩種情況。不論企業對外捐贈何種形式的資產,一律作為損失計入「營業外支出」賬戶。

捐贈貨幣性資產

企業以庫存現金或銀行存款捐贈,直接作為營業外支出處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不論企業是直接捐贈給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非盈利組織或縣級以上政府部門,還是捐贈給其他有關單位或個人,其會計處理都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對於符合《企業所得稅法》有關捐贈資產扣除規定部分,即規定所進行的捐贈額在年度利潤的12%以內的,可 以稅前列支,在納稅申報時進行納稅調整;否則,不予納稅調整。
捐贈非貨幣性資產

捐贈庫存商品企業以自產產品捐贈活動不是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不存在現金流入條件,不符合《企業會計准則第14號—— —收入》規定的收入確認標准,不應作為收入處理;稅法則要求視同銷售處理,因而應在年末進行納稅調整。企業以自產產品對外捐贈時,一般納稅人按商品的公允價值計算應交納的銷項稅額,按商品實際成本,貸記「庫存商品」賬戶,按計算的銷項稅額,貸記「應交稅費——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賬戶,按庫存商品成本與銷項稅額之和,借記「營業外支出」賬戶。

⑵ 稅法上計算所得稅時企業對外進行捐贈和企業接受接受捐贈是分別怎麼處理

借:原材料 10+0.3*0.89=10.27
應交稅費--增(進) 1.7+0.3*0.11=1.73
貸:營業外收入 11.7
銀行存款 5
(很多會計問題,做出分錄便可找出答案)(運費稅率11%)

⑶ 捐贈支出稅前扣除標准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現就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企業或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用於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慈善事業捐贈支出,准予按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二、本公告第一條所稱公益慈善事業,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第三條對公益事業范圍的規定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條對慈善活動范圍的規定。

三、本公告第一條所稱公益性社會組織,包括依法設立或登記並按規定條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慈善組織、其他社會組織和群眾團體。公益性群眾團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及管理按照現行規定執行。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及管理按本公告執行。

四、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慈善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以下統稱社會組織),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應當同時符合以下規定:

(一)符合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第一項到第八項規定的條件。

(二)每年應當在3月31日前按要求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經審計的上年度專項信息報告。報告應當包括財務收支和資產負債總體情況、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情況、公益慈善事業支出及管理費用情況(包括本條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比例情況)等內容。

首次確認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應當報送經審計的前兩個年度的專項信息報告。

(三)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度每年用於公益慈善事業的支出占上年總收入的比例均不得低於70%。計算該支出比例時,可以用前三年收入平均數代替上年總收入。

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度每年用於公益慈善事業的支出占上年末凈資產的比例均不得低於8%。計算該比例時,可以用前三年年末凈資產平均數代替上年末凈資產。

(四)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度每年支出的管理費用占當年總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於10%。

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社會組織,前兩年每年支出的管理費用占當年總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於12%。

(五)具有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且免稅資格在有效期內。

(六)前兩年度未受到登記管理機關行政處罰(警告除外)。

(七)前兩年度未被登記管理機關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八)社會組織評估等級為3A以上(含3A)且該評估結果在確認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時仍在有效期內。

公益慈善事業支出、管理費用和總收入的標准和范圍,按照《民政部 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關於慈善組織開展慈善活動年度支出和管理費用的規定〉的通知》(民發〔2016〕189號)關於慈善活動支出、管理費用和上年總收入的有關規定執行。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新設立或新認定的慈善組織,在其取得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的當年,只需要符合本條第一項、第六項、第七項條件即可。

五、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按以下規定執行:

(一)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由民政部結合社會組織公益活動情況和日常監督管理、評估等情況,對社會組織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進行核實,提出初步意見。根據民政部初步意見,財政部、稅務總局和民政部對照本公告相關規定,聯合確定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名單,並發布公告。

(二)在省級和省級以下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民政部門參照本條第一項規定執行。

(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對象包括:

1.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將於當年末到期的公益性社會組織;

2.已被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但又重新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

3.登記設立後尚未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社會組織。

(四)每年年底前,省級以上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按許可權完成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和名單發布工作,並按本條第三項規定的不同審核對象,分別列示名單及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起始時間。

六、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在全國范圍內有效,有效期為三年。

本公告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第一種情形,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自發布名單公告的次年1月1日起算。本公告第五條第三項規定的第二種和第三種情形,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自發布公告的當年1月1日起算。

七、公益性社會組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一)未按本公告規定時間和要求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專項信息報告的;

(二)最近一個年度用於公益慈善事業的支出不符合本公告第四條第三項規定的;

(三)最近一個年度支出的管理費用不符合本公告第四條第四項規定的;

(四)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到期後超過六個月未重新獲取免稅資格的;

(五)受到登記管理機關行政處罰(警告除外)的;

(六)被登記管理機關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的;

(七)社會組織評估等級低於3A或者無評估等級的。

八、公益性社會組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且取消資格的當年及之後三個年度內不得重新確認資格:

(一)違反規定接受捐贈的,包括附加對捐贈人構成利益回報的條件、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性活動、利用慈善捐贈宣傳煙草製品或法律禁止宣傳的產品和事項、接受不符合公益目的或違背社會公德的捐贈等情形;

(二)開展違反組織章程的活動,或者接受的捐贈款項用於組織章程規定用途之外的;

(三)在確定捐贈財產的用途和受益人時,指定特定受益人,且該受益人與捐贈人或公益性社會組織管理人員存在明顯利益關系的。

九、公益性社會組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應當取消其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且不得重新確認資格:

(一)從事非法政治活動的;

(二)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活動的。

十、對應當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由省級以上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核實相關信息後,按許可權及時向社會發布取消資格名單公告。自發布公告的次月起,相關公益性社會組織不再具有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十一、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在接受捐贈時,應當按照行政管理級次分別使用由財政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監(印)制的公益事業捐贈票據,並加蓋本單位的印章。

企業或個人將符合條件的公益性捐贈支出進行稅前扣除,應當留存相關票據備查。

十二、公益性社會組織登記成立時的注冊資金捐贈人,在該公益性社會組織首次取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當年進行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可按規定對其注冊資金捐贈額進行稅前扣除。

十三、除另有規定外,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在接受企業或個人捐贈時,按以下原則確認捐贈額:

(一)接受的貨幣性資產捐贈,以實際收到的金額確認捐贈額。

(二)接受的非貨幣性資產捐贈,以其公允價值確認捐贈額。捐贈方在向公益性社會組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等國家機關捐贈時,應當提供註明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的證明;不能提供證明的,接受捐贈方不得向其開具捐贈票據。

十四、為方便納稅主體查詢,省級以上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應當及時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具備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名單公告。

企業或個人可通過上述渠道查詢社會組織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及有效期。

十五、本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執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60號)、《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2010〕45號)、《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 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審批有關調整事項的通知》(財稅〔2015〕141號)同時廢止。

尚未完成2019年度及以前年度社會組織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工作的,各級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按照原政策規定執行。2020年度及以後年度的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確認及管理按本公告規定執行。

特此公告。

財政部 稅務總局 民政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民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民政局: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現對公益性捐贈所得稅稅前扣除有關問題明確如下:
一、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用於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大於零的數額。
二、個人通過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按照現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政策規定準予在所得稅稅前扣除。
三、本通知第一條所稱的用於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的向公益事業的捐贈支出,具體范圍包括:
(一)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的活動;
(二)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三)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設施建設;
(四)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其他社會公共和福利事業。
四、本通知第一條所稱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第二條所稱的社會團體均指依據國務院發布的《基金會管理條例》和《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經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符合以下條件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公益性社會團體:
(一)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第(一)項到第(八)項規定的條件;
(二)申請前3年內未受到行政處罰;
(三)基金會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3年以上(含3年)的,應當在申請前連續2年年度檢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檢查合格且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登記3年以下1年以上(含1年)的,應當在申請前1年年度檢查合格或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登記1年以下的基金會具備本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條件;
(四)公益性社會團體(不含基金會)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3年以上,凈資產不低於登記的活動資金數額,申請前連續2年年度檢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檢查合格且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申請前連續3年每年用於公益活動的支出不低於上年總收入的70%(含70%),同時需達到當年總支出的50%以上(含50%)。
前款所稱年度檢查合格是指民政部門對基金會、公益性社會團體(不含基金會)進行年度檢查,作出年度檢查合格的結論;社會組織評估等級在3A以上(含3A)是指社會組織在民政部門主導的社會組織評估中被評為3A、4A、5A級別,且評估結果在有效期內。
五、本通知第一條所稱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和第二條所稱的國家機關均指縣級(含縣級,下同)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
六、符合本通知第四條規定的基金會、慈善組織等公益性社會團體,可按程序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一)經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可分別向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提出申請;
(二)經省級民政部門批准成立的基金會,可分別向省級財政、稅務(國、地稅,下同)、民政部門提出申請。經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批准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不含基金會),可分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民政部門提出申請;
(三)民政部門負責對公益性社會團體的資格進行初步審核,財政、稅務部門會同民政部門對公益性社會團體的捐贈稅前扣除資格聯合進行審核確認;
(四)對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按照上述管理許可權,由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民政部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財政、稅務和民政部門分別定期予以公布。
七、申請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需報送以下材料:
(一)申請報告;
(二)民政部或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頒發的登記證書復印件;
(三)組織章程;
(四)申請前相應年度的資金來源、使用情況,財務報告,公益活動的明細,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
(五)民政部門出具的申請前相應年度的年度檢查結論、社會組織評估結論。
八、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在接受捐贈時,應按照行政管理級次分別使用由財政部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印製的公益性捐贈票據,並加蓋本單位的印章;對個人索取捐贈票據的,應予以開具。
新設立的基金會在申請獲得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後,原始基金的捐贈人可憑捐贈票據依法享受稅前扣除。
九、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在接受捐贈時,捐贈資產的價值,按以下原則確認:
(一)接受捐贈的貨幣性資產,應當按照實際收到的金額計算;
(二)接受捐贈的非貨幣性資產,應當以其公允價值計算。捐贈方在向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捐贈時,應當提供註明捐贈非貨幣性資產公允價值的證明,如果不能提供上述證明,公益性社會團體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不得向其開具公益性捐贈票據。
十、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應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一)年度檢查不合格或最近一次社會組織評估等級低於3A的;
(二)在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時有弄虛作假行為的;
(三)存在偷稅行為或為他人偷稅提供便利的;
(四)存在違反該組織章程的活動,或者接受的捐贈款項用於組織章程規定用途之外的支出等情況的;
(五)受到行政處罰的。
被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存在本條第一款第(一)項情形的,1年內不得重新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存在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第(五)項情形的,3年內不得重新申請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
對本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情形,應對其接受捐贈收入和其他各項收入依法補征企業所得稅。
十一、本通知從2008年1月1日起執行。本通知發布前已經取得和未取得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均應按本通知的規定提出申請。《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公益救濟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及相關管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6號)停止執行。

⑷ 將自產貨物用於對外捐贈是否應當確認收入滿足收入確認定義不會計和稅法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帳務處理為直接增加營業外支出—捐贈支出,增值稅申報時,作為視同銷售處理。

一、不需確認銷售,但應做進項稅額轉出。

例如:將資產貨物10000元對外捐贈:

借:營業外支出11700

貸:應繳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1170

貸:庫存商品10000

二、企業所得稅方面:

1、對外捐贈列為營業外支出,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及實施條例第五十一條規定的標准進行稅前扣除,超標部分應作調增處理;

2、將自產貨物對外捐贈視同銷售貨物,按照國稅函[2008]828號文第三條的規定,因是屬於企業自製的資產,應按企業同類資產同期對外銷售價格確定銷售收入。

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時,在附表一的第15行「(2)貨物、財產、勞務視同銷售收入」以及附表三第2行「1.視同銷售收入(填寫附表一)」的「調增金額」列內填報。

(4)稅法境外捐贈外匯表擴展閱讀:

企業以債務重組方式收回的債權,以低於應收債權賬面價值的現金收回債權的,企業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該項應收債權已計提的壞賬准備,

借記「壞賬准備」科目,按應收債權的賬面余額,貸記「應收賬款」等科目,按其差額,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債務重組損失)。

以非現金資產清償債務的,債務人應按應付債務的賬面價值小於清償債務的非現金資產賬面價值等的差額,記入「營業外支出」科目(債務重組損失)。

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的,未來應收金額小於應收債權賬面價值的,首先沖減已計提的壞賬准備,借記「壞賬准備」科目,已計提的壞賬准備不足以沖減的,

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借記「營業外支出」科目(債務重組損失),按未來應收金額小於應收債權賬面余額的差額,貸記「應收賬款」等科目。

⑸ 我國對捐贈稅收的減免優惠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捐贈稅收優惠措施如下:

一、公司和其他企業的捐贈

公司和其他企業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

二、自然人和個體工商戶的捐贈

自然人和個體工商戶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優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個人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三、境外捐贈

3、境外向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捐贈的用於公益事業的物資,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減征或者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

四、工程項目的捐贈

對於捐贈的工程項目,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支持和優惠。

(5)稅法境外捐贈外匯表擴展閱讀:

在捐贈活動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逃匯、騙購外匯的;

二、偷稅、逃稅的;

三、進行走私活動的;

四、未經海關許可並且未補繳應繳稅額,擅自將減稅、免稅進口的捐贈物資在境內銷售、轉讓或者移作他用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家稅務總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中央人民政府



⑹ 稅法--外匯轉貸業務

你的問題很模糊!

外匯轉貸業務營業額包括:

1、中行系統從事外匯轉貸,借入外匯的上級行,以貸款利息收入和其他營業稅的收入減去支付給境外的借款利息支出後的余額為營業額。下級行轉貸給國內用戶的,以其向借款方收取的全部利息收入全額為營業額(包括加息,罰息)。

2、其他銀行從事外匯轉貸,下級行以其向借款方收取的全部利息收入減去上級行核定的借款利息支出後的余額為營業額。上級行核定的借款利息支出額與實際支出不符的,由上級行從其應納的營業稅中抵補。

⑺ 捐贈的稅法規定適用於外資企業嗎

目前,我國對於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徵收,分屬兩大稅種進行管理。雖然兩個稅種在某些方面或者說在根本上具有共同點,但畢竟不是一個稅種,因此兩大稅種之間不能互相適用對方稅種的稅收政策規定。

外資企業應當繳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

根據稅法的規定: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通過中國境內國家指定的非營利的社會團體或國家機關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業和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可以作為當期成本費用列支;企業直接向受益人的捐贈不得列支。

由此可見,對於外資企業的公益、救濟性捐贈,稅法准予企業依法全額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而不同於內資企業限額扣除辦法。

⑻ 企業對外捐贈稅法確認收入,但成本怎麼不讓扣除呢

轉自chinaacc:
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將自產的一批貨物通過政府部門對外捐贈,該批貨物原價90萬元,若銷售市場價格100萬元。有兩種處理意見
1.會計上視同銷售的處理。
借:營業外支出 117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0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900000
貸:庫存商品 900000
這樣處理有以下缺點:一是不符合會計准則收入確認的標准。《企業會計准則應用指南——收入》要求企業針對不同交易的特點,分析交易的實質,只有五個收入確認條件同時滿足,才能確認收入,否則即使已經發出商品,或即使已經收到價款,也不能確認收入。二是有悖配比原則。自產貨物用於職工福利核算已明確視同銷售。職工福利與捐贈都具有費用支出性質,表面上看也應該視同銷售處理。但用於職工福利的貨物因為沖抵了負債,相應減少了貨幣流出,相當於企業獲得了經濟利益,所以視同銷售,這與捐贈這種純支出不同,並且捐贈支出是營業外性質,將其與費用配比顯然不妥。三是利益流出重復記錄。營業外支出本來已經以捐出商品的公允價值與相關稅費之和列明,但在計入收入而結轉成本時又列支了捐出商品的賬面價值,從而造成了重復記錄,誇大了事實,對企業利潤造成影響。

2.會計上不視同銷售的處理。

借:營業外支出 1070000

貸:庫存商品 9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70000

以上處理具備下列優點:一是更加真實地反映了交易的經濟實質。確實是增加了營業外支出,減少了庫存商品,發生了增值稅銷項稅,沒有利益流入,純支出性質。二是符合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因為是營業外支出,所以該部分成本不需要收入來對應,表明了捐贈的偶發性。三是不會造成虛假成本,使得會計記錄真實可靠。不計收入也就不用再對應地結轉成本,利益流出由營業外支出單個科目反映。四是對稅收無影響。雖然稅務上擔心企業會以捐贈來逃避納稅義務,但因稅法上規定對外捐贈視同銷售,所以實際無影響,不會減少此部分的財政收入。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實物捐贈不作為銷售處理,而是通過「營業外支出」科目核算,遵循了會計准則的基本概念與基本原則,更符合會計上收入的確認原則,也更符合配比原則。

⑼ 稅法捐贈規定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
第五十三條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准予扣除。
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如果是捐贈企業自己聲場的貨物,一是確認視同銷售所得,貨物是外購的,以外購確認視同銷售收入,同時以外購貨物的成本確認視同銷售成本,視同銷售所得為零,對所得額沒有影響,貨物是自產的,以對外銷售價確認視同銷售收入,同時以自產貨物的實際成本確認視同銷售成本,將視同銷售所得並入所得額。
二是,分捐贈的情況,如果是公益性捐贈限額扣除的項目,將營業外支出列支的實際捐贈額,與會計利潤的12%比較,誰小扣誰,決定可以稅前扣除的捐贈額並進行納稅調整;如果是全額扣除的公益性捐贈項目,可以全額扣除捐贈;如果是直接捐贈,將營業外支出列支的實際捐贈額全額調增所得額處理。

閱讀全文

與稅法境外捐贈外匯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管理外匯的銀行卡 瀏覽:944
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微信 瀏覽:595
現貨黃金怎樣才會爆倉 瀏覽:916
融資租賃踩雷 瀏覽:188
外匯年檢不合格 瀏覽:530
金元期貨評級 瀏覽:945
倫敦金交易 瀏覽:498
貸款終審找人 瀏覽:412
山煤集團宮來喜2017 瀏覽:901
交通銀行同業理財產品 瀏覽:240
股東會監事會董事會 瀏覽:576
如何為高端客戶配置貴金屬資產 瀏覽:756
農行的理財產品 瀏覽:447
銀行貸款金額怎麼說 瀏覽:338
招商安慶基金理財 瀏覽:553
地震對期貨的影響 瀏覽:703
魯能集團上市 瀏覽:316
貨幣去杠桿事件 瀏覽:264
鑫亞國際股票 瀏覽:174
外匯銷售電話話術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