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生活用具名稱
簋:gui,第三聲,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青銅器具之一
鼎:鍋,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視為立國的重器,是政權的象徵
甑:zèng,1. 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如現代的蒸鍋2.現在蒸飯用的木製桶狀物,有屜而無底3. 蒸餾或使物體分解用的器皿
觥:gōng,1. 古代酒器,腹橢圓,上有提梁,底有圈足,獸頭形蓋,亦有整個酒器作獸形的,並附有小勺:~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箸:筷子
倚:椅子。宋朝時期有「交椅」專供有身份的人坐的
甌:泛指瓷製食具。主要指現代的「碗」後逐漸改指「茶杯」、「酒杯」、器皿。如:酒甌`茶甌等
鐙:通「登」是現代的「燈」出自《楚辭·招魂》
燋:指沒有點燃的火把(西周時期)
燭:指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
燎:指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置於門內的則稱「庭燎」
㈡ 中國古代器物種類
中國古代器物種類應該是很多的,比如說像以前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比如說像陶瓷器,這些應該都是經常要用到的一些生活用具,另外,其他的應該也是如此,一些農業生活中的一些東西,比如說是像鐵犁之類的,之前應該都是古代的一些比較常見的,或者說是常用的器物。
㈢ 求古代服裝,首飾,發髻,器物,宮殿,樓閣,食物名稱.
服飾我就知道肚兜,羅裙,紗衣,夾襖,外衣,中衣,裡衣,盆底鞋,綉鞋,縟褲,旗裝,騎馬裝束什麼靴子皮鞭,首飾就和現在差不多呀,項鏈,耳環,鐲子(一般都是玉的),板指,腰間掛的玉佩,簪子,發髻知道的不多什麼流雲髻,飛燕髻,
器物有胭脂,行雲梳,綾羅綢緞,鳳冠霞披,銅鏡,紗帳,銅盆,熏爐,暖手爐,美人扇,美人榻,芙蓉帳,百花露,琉璃瓶,玉如意,玉枕
宮殿有東宮,西宮,中宮,三宮六院,翔龍殿,乾清殿,太和殿,永壽宮
樓宇,什麼聽雨樓,碧水軒
食物名稱,桂花糕,杏仁糕,滿口酥,脆皮鴨,八寶鴨,南瓜盅,臘八粥,糯米雞,麻油雞,清蒸鱸魚,蜜糖蓮藕等等
我是看言情小說看的來自己總結的,暫時就像到這些
㈣ 急求古代宮廷小說中的服飾首飾器物等等名稱
1.首飾類: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3.器具類:攢金絲海獸葡萄紋緞盒 銀白點朱流霞花盞 纏枝牡丹翠葉熏爐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鶴瓷九轉頂爐 攢金絲彈花軟枕
㈤ 給古代器物起名字
花紋桃木梳,鴛鴦碧水鏡,鑲金銅爵(就是杯子了),琉璃瓷枕(我國最早的枕頭是瓷的),八仙桌
㈥ 求宮廷服飾、首飾以及器物名稱,朝代不限
首飾類:
皇家尊貴和田玉吊墜
紅寶石鑲金耳環
紅寶石鑲金吊墜
十二水晶鑽石簪
鏤空雕花翡翠玉簪
鏤空雕花水晶釵
朝陽五鳳掛珠釵
紫白水晶珠手鏈
珍珠鑲金耳環
白色玉環耳墜
碧玉珠玉瓔珞
紫色寶石耳環
珍珠流蘇耳環
水晶銀月釵
乳白色玉鐲
碧玉寶簪
翡翠玉簪
龍鳳鑲玉簪
服飾類:
黃色團蝶百花煙霧鳳尾裙
百蝶穿花金絲窄裉襖
藍色華貴金絲無邊裙
紫細紗襯底席地長裙
碎花翠紗露水百合裙
雙蝶戲花淡粉外衫
藍色紫苑白紗披風
皇家尊貴拖地華衣
粉色錦緞百皺裙
紫色尊貴百葉紗裙
金絲穿花百皺裙
紅色金絲長裙
綠色薄煙紗衣
粉色點梅輕紗裙
配飾類(器物類):
白色金字玉佩
鳳凰綉花帕
白蘭花小扇
書香手扇
鴛鴦戲水團扇
翡翠玉笛
翡翠玉蕭
象牙質古蕭
㈦ 古代首飾名稱都有什麼
1、步搖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其製作多以黃金屈曲成龍鳳等形,其上綴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鳥獸花枝等,晶瑩輝耀,與釵鈿相混雜,簪於發上,材料主要有金、銀、玉、瑪瑙等。
步搖為中國傳統漢民族首飾,西漢時在西域地區有其雛形進而吸收創新而來,約在東漢時經燕傳入遼西,後又向東傳入高麗鮮半島及日本並對當地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發簪
發簪,古代中國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對於現代女性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了,但是當在看古裝劇時,卻總是能被它們點綴出的精緻效果所折服。
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

3、花鈿
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蔽於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在唐代,花鈿除圓形外,還有種種繁復的形狀。花鈿,是將剪成的花樣,貼於額前。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腮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用魚鰾膠或呵膠粘貼。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
4、鳳釵
古代婦女的頭飾,屬釵子的一種。因釵頭作鳳形,故而得名。鳳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鳳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鳳釵可以有不同的形態和材質。可以是繁復的鳳凰形狀,也可以做簡體的描摹。其形態優美華麗,是古代女子的摯愛。材質則主要有金質、銀質和玉質。顯華貴大氣。
5、玉佩
佩玉是作為管家婆小姐的首飾,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
玉佩中的中國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大體有吉祥如意、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其中以吉祥如意類圖案為多。但有很多客人對此並不了解,也看不懂,那麼就一些比較普遍的圖案作一些簡單的介紹。便於大家購置時有所辨別。
㈧ 徵集一些古代首飾名稱
中國古代首飾2007-04-22 01:40 發飾、耳飾、頸飾、臂飾、手飾等裝飾品統稱首飾。漢代曾將冠冕、鏡梳、脂粉等都算作首飾,宋代又將首飾局限在「頭面」的范圍內;其定義或寬泛,或狹窄,均與現代習慣上所說的首飾不同。
原始社會 人們已經製作各種首飾裝飾身體。如河北陽原虎頭梁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土有穿孔貝殼、鑽孔石珠、鴕鳥蛋殼和鳥骨製作的扁珠,若干扁珠的內孔和外緣相當光滑,說明曾長期佩帶。至新石器時代,首飾的品種更為增加,束發的骨笄從黃河上游到長江下游的各遺址中均有出土,但以仰韶文化遺址中最為多見,僅西安半坡一處就出土了 700多件。在仰韶文化或龍山文化中,陶臂釧也大量出現。山東兗州王因墓地出土之人骨,有的雙臂佩帶十餘對陶釧。細骨珠穿成的串飾在首飾中也很突出。甘肅皋蘭糜地峴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有一具人骨在頸部就繞了五圈骨珠,計1000粒左右。陝西華縣元君廟一幼女墓出土了骨珠1147顆。陝西臨潼姜寨一少女墓出土了骨珠8721顆。串珠多飾於頸部,但也有飾於腰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在黃河、長江下游的大汶口、良渚文化遺址中,骨、陶首飾減少,石、玉首飾增加。特別是在良渚文化中,珠、管、墜、釧等玉飾的數量既多,製作亦精。江蘇新沂花廳16號墓出土的玉串飾,由2枚琮形管、2枚冠狀飾片、23枚彈頭形管、18顆鼓形珠組成,潔白光潤,極為工緻。
商周 在中原地區的出土物中,首飾的種類不多,殷墟發現的首飾主要是笄,有骨笄、銅笄和玉笄,笄頭上刻出鳥頭或獸頭。西周仍沿襲這一傳統,1955~1957年在陝西長安灃西曾出土了 700多件骨笄,有的骨笄上刻出重疊的鳥形,有的鑲嵌綠松石,有的在頂端另加一個笄帽。掛在頸部的串飾東周時才再度繁榮。春秋前期的河南三門峽上村嶺1052號虢太子墓,墓主頸部有雞血石串飾。同墓地1820號墓的墓主為一婦女,其頸部的串飾由雞血石珠101顆、鱗形石飾10枚、橢圓形玉飾1枚、小石飾 2枚組成。戰國時代的河北懷來北辛堡燕國墓,墓主頸部也有用 264枚綠松石組成的串飾。
漢代 男子的首飾一般只用笄。婦女除笄以外還用釵和擿。漢釵的形狀比較簡單,是將一根金屬絲彎曲為兩股而成。山東沂南與河南密縣打虎亭所出畫像石中的婦女,頭上往往插有發釵10餘支。擿的形狀像窄條形的梳子,長度為1漢尺左右。長沙馬王堆1號墓墓主發髻上就插有玳瑁質、角質和竹質長擿 3支。此外,漢代婦女的發飾還有金勝、華勝、三子釵等,皆綰於頭部正面額上的發中。漢代婦女還戴耳璫。這時的璫多作腰鼓形,一端較粗,常凸起呈半球狀。戴的時候以細端塞入耳垂的穿孔中,粗端留在耳垂前部。河南信陽長台關 1號楚墓出土的跪坐木俑,耳垂貫有竹棒,即代表耳璫,可見戰國時期已戴此式璫。漢代的耳璫還有在其中心鑽孔穿線系墜飾的,這樣的耳飾名珥,珥上的墜飾則名璫。出土的璫和珥有金屬的、玉質的,也有用玻璃製作的。
南北朝 婦女最華貴的發飾是步搖。《續漢書·輿服志》說漢代後妃已戴步搖,其下端有黃金製作的「山題」;上有「桂枝相繆,一爵九華」,但漢代的實物未見。從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卷中看到的步搖,是以兩枚並排,戴在發前,上面有許多枝狀物。遼寧北票房身2 號墓出土的一例,形制與《女史箴圖》所繪者基本相同。這種步搖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達茂旗曾出土有兩對金質的,唯「山題」作成鹿頭狀,桂枝則作得有如鹿角,帶有濃厚的草原氣息。這里出土的金項鏈,綴有各種小兵器模型,與干寶《晉紀》「元康中,婦人之飾有五兵佩,又以金銀玳瑁之屬,為斧、鉞、戈、戟以當笄」的記述相近。 由於東西交通的日益發展,在南朝或北朝,還都出土了一些帶有西方色彩的首飾。南京象山東晉大族王氏墓地中的 7號墓,出土了一枚鑲金剛石的銀指環。中國當時不產金剛石,這枚指環應是西方傳入的。河北贊皇東魏李希宗墓出土了一枚鑲有雕刻鹿紋之青金石的金指環。青金石在古代是阿富汗一帶的特產,其鹿紋的構圖也與中國的風格不同,故亦應為自西方傳入之物。 與李希宗墓所出指環上的鑲嵌物相似,在西安潘家村隋李靜訓墓出土的金項鏈上也有刻鹿紋的青金石。這條項鏈除扣飾和垂飾外,主要由28枚金球組成。每枚均由大小金圈拼焊而成的多面空心球體,金圈中原鑲有珍珠,已大部脫落。這種金球在廣州先烈路龍生崗東漢墓地曾出土,它的形狀和中國的六博之博煢相近,特別是山東臨淄西漢齊王墓陪葬坑中出土的錯銀鏤孔銅煢也是空心的,更與之肖似。所以李靜訓墓所出金項鏈上既有外來的成分,也包含著中國固有的因素。此外,李靜訓墓還出土了帶活扣嵌玻璃珠的金釧和金發釵,發釵由花飾和釵股兩部分連接而成,還不是一個整體,可以視為由漢晉的雙股釵向唐代花釵過渡的中間類型。
唐代 很重視發釵頂端的花飾。唐代前期,在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墓石槨線雕中的女侍,已有戴海榴花形釵和鳳釵的,但每人只戴一枚或二枚,以後花飾愈做愈大,幾乎與釵股等長。西安惠家村與廣州皇帝崗中、晚唐墓所出者,有鳳形、摩羯形、花鳥形、纏枝花卉形等多種花釵。運用模壓、雕鏤、剪鑿等方法製成。唐代後妃、命婦所簪「花樹」就是較大的花釵。它們往往是一式二件,花紋相同,方向相反,以多枚左右對稱插戴。釵為雙股,單股的笄這時稱作簪或搔頭,它也在頂端作出花飾。湖北安陸王子山唐吳王妃墓出土的金簪,頂端用細金絲扭結盤屈成幾層圖案,邊緣再綴以金箔剪成的小花。在唐代,這類簪的數量遠比花釵為少。 梳本為理發具,盛唐時婦女開始在發上插戴。起初只在髻前單插一梳。以後逐漸增加,以兩把梳子為一組,上下相對而插。晚唐婦女盛裝時,有在髻前及其兩側共插三組的,同時,梳背的裝飾亦日趨富麗。江蘇揚州三元路唐墓出土的鏨花金梳,梳背鏤刻出極細的對鳳和纏枝卷草紋。陝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金梳背,用金絲和金粒掐焊出花紋。浙江臨安唐水邱氏墓出土的一把玉背角梳,也在玉背上琢出花朵和鳳凰。
宋遼 宋代婦女的首飾大體沿襲唐制,仍以釵、梳為主,唯頂端帶花飾的簪增多。南京幕府山宋墓出土的金梳背,龍鳳金簪,江西彭澤宋易八娘墓出土的銀梳和金簪,工藝均極精湛,可視為當時的代表作。在北方的遼國,因婦女發式不同,釵、簪、梳都較少使用,而項鏈、耳墜、臂釧等特別發達。如內蒙古奈曼旗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項鏈,以銀絲串起 500餘顆珍珠分 5股組合而成,下方中間綴以琥珀圓雕。紅白相間,色彩鮮明。公主的耳墜是用金絲將 4枚琥珀雕成的龍舟與 6顆大珍珠、11顆小珍珠串連而成,龍舟上還刻出搖櫓之人。遼代契丹婦女喜戴耳墜,在遼寧建平張家營子、錦州張扛山、朝陽前窗戶村及內蒙古察右前旗豪欠營等地的遼墓中均有出土。這和唐墓中幾乎未出土耳墜,宋墓中出土的耳墜不多的情況是不同的。陳國公主雙臂各戴兩副金釧,釧體中部較寬,兩端較細,彎成橢圓形。其中一副飾纏枝花,末端為兩獸頭相對,一副飾雙龍,末端為兩龍頭相對。這種釧式大體仍沿襲唐代以柳葉形金銀片彎成臂釧之制,其釧端飾龍頭相對的作法,為後世長期仿效。在此期間還出現了一種旋繞多圈的套釧,在上海寶山宋墓、安徽望江九成坂宋墓、安徽安慶元墓等處均有出土。
明清 民間的首飾有素麵的,很簡潔;貴族婦女的首飾造型復雜,圖案繁縟,且廣泛採用鑲嵌寶石、壘絲、點翠等技法,使首飾的華麗程度勝過前代。江西南城明益端王墓出土的鳳簪,用粗細不同的金絲編結纏焊而成,結構雖極纖巧,鳳形卻很英俊。同地明益庄王墓出土的9 件仙人樓閣金簪,以壘絲法編結出重樓復閣,仙人於其中奏樂起舞, 周圍環繞著嘉花異草,工藝甚為精細。這類首飾在清代繼續得到發展。北京西郊小西天的一座清代貴婦墓中,出土的釵簪達33件之多,有鳳簪、歲寒三友簪、萬事如意簪、二龍戲珠簪、花瓣簪、麒麟簪、朵雲簪、連喜金釵等,大都鑲嵌珍珠或紅寶石。清代的其他首飾,如點翠串珠的鈿子、勒子、發罩、指甲套等,種類繁多。至於指環,漢晉以降各代均有,式樣一直變化不大,清代亦然。
在這一系列首飾中,我尤欣賞玉器飾品。玉器是一種中國獨特的藝術品,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玉是石的精華,它從質地和色澤兩方面給人以美感,「玉不琢不成器」這句古老的格言出自《禮記》,可見玉的加工,不僅是錦上添花之舉,而且是使質地和色澤趨於完美的藝術性創造。中國的玉器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已開始製造,玉器製作技法特殊而先進,造型文飾典雅,內涵豐富而深蘊。
在我們這個注重禮儀,崇尚道德的國家裡,古代玉器是政治地位和品德的象徵,具有強烈的政治屬性,玉器不僅是日常生產和生活用具、飾品,同時還是具有宗教意義的禮器,是祭祀天地,溝通神靈的法物,是神秘信仰的附托物,它反映出的是相關的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和喪葬習俗。
古人認為玉是山川的精英,得天地之靈氣,孕育而成。是宗教,政治,道德等因素的結合體,它的精神屬性是主要的。玉器作為一種共通的文化價值的代表,是社會地位、和宗教文化的象徵。是財富和權力的標志,人們對玉的崇拜不僅是對其加工後的質感、色澤和光彩的喜愛,而且還帶有對玉的敬意和神密感。人們將自已的權利、理想和祈求,賦予在雕刻成一定形狀玉器上,希望它能夠傳遞人們的祈禱和願望,使自身能夠得到神的保佑和支持。在乞求神靈的保佑方面今人和古人對玉的認識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甚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期,出現了大型玉器。現存在北京北海公園團城上的一隻大玉瓮--瀆山大玉海,好似一隻大浴缸,乃是元朝忽必烈大宴群臣時的盛灑器,可盛酒3000多公升。玉瓮重達3噸半,最大周圍長493厘米,高70厘米,瓮膛深55厘米。玉瓮呈橢圓形,四周刻有雲濤、蚊龍、海馬等,造型精美,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形體最大的傳世玉器。北京故宮珍寶館內陳列著一件十八世紀清朝乾隆時期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玉山。它是以宋人所畫的《大禹治水圖》為藍本雕琢而成的,這座玉雕高達2.4米,寬約l米,生動地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奮戰洪水時的情景。據史料記載,這塊大玉產自中國新疆和田地區,重達5噸多,經三年時間,行程4000多公里才運到北京的。後又經多年才雕琢成這件希世國寶。
㈨ 古代用具名稱
煮開水熬東西用的器具:銚子
中 國 古 代 器 具 賞 析
作品名稱:"見曰之光"透光鏡
年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銅鏡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這件西漢透光鏡卻具有特殊的效應。
它的鏡面微凸,當平行光照射鏡面時,鏡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現
與鏡背的文字和紋飾相同的影像。這是古代鑄鏡工藝上的一項傑出創造。
作品名稱;鑲嵌十字紋方鉞
年代: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鉞是古代用於殺戮的刑具。此器方形平刃,闌旁有兩方孔,
似用於皮條捆紮。器物中心有一圓孔,其周圍用綠松石鑲
嵌十字紋六組,紋飾較為特殊。此方鉞大而重,使用不便,
且有綠松石作鑲嵌,當是儀仗用具。
作品名稱:吳王夫差鑒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鑒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兩側有龍頭
狀獸耳,兩耳間的口沿旁有小龍攀緣器口,作探水狀。
通體飾繁密的交龍紋三周。器內壁有銘文兩行十三字,
記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鑒,為吳王夫差宮廷中御用之物。
作品名稱:齊侯匜
年代: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紀-前771年)
匜為盥洗器。此器平蓋,龍首鋬,四獸形足。
通體飾較密的橫條溝脊紋。腹內底有銘文四行
二十二字,記齊侯為虢孟姬良女作匜。孟姬女
是虢君之女,為齊侯夫人。在青銅匜中,
以此形制為最大、最重。
作品名稱:獸面紋龍流盉
年代: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前6世紀上半葉)
盉為調酒器。此盉口部呈鈍三角形,長流作龍形,
以張開的龍口為流口;蓋頂是一個盤旋而出的龍頭,
與流口的龍頭層疊趨前,呈雙龍繼起的姿態。
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並加以創造的傑作。
作品名稱:鳥獸龍紋壺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壺是容酒器。此壺圓體,寬頸,深腹外鼓。蓋及
兩耳已失。器物主體紋飾是人首鳥體的怪獸和龍
相互纏繞。在紋飾之間還有虎、牛、豹等動物的
食人之像。腹下飾一周雁群紋,雁作昂首曲頸狀,
體現了晉國青銅鑄造業的高度水平。
作品名稱:犧尊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犧尊的整體造型是一基本寫實的牛,凝重壯健。
背上有三個孔穴,中間一穴放置一隻小鍋,是
用來盛酒的;牛的腹部中空,與前後兩個孔穴相通,
可以往孔穴里注水後,因此是一隻用以溫酒的溫酒器。
其形制獨特,是一件極為珍稀的器物。
作品名稱:吳王夫差盉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盉為調酒器。此盉以一條弧形的龍作為提梁,
龍體中空,是由無數條小龍相互糾纏交結的
形式組成,稱為透雕交龍紋,腹部飾變形的龍紋.
腹的一側有一個短而曲折的龍頭流,
整器的裝
飾精美華麗,表現了高超的鑄造技藝。盉的
肩上有一周銘文,銘文大意是吳王夫差用諸侯
敬獻給他的青銅,為一位女子鑄了這件盉。這件
盉是至今為止發現的吳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銅禮器。
作品名稱:師遽方彝
年代: 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紀中葉)
彝為容酒器.此方彝兩側置有上卷的象鼻形雙耳,較為少見。
蓋及器體飾變形獸面紋,口沿下及圈足飾獸體變形紋飾。
蓋器,各鑄銘文六十六字,大意記載周王在皇宮中舉行酒宴,
師遽向王奉獻禮品,王命令宰利賜給師遽玉圭、轅璋等,
師遽因以作器,以答謝天子的賞賜。
作品名稱:四羊首瓿
年代: 商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
瓿是一種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頸,廣肩,深腹。
肩部置羊首四具,間隔一鳥。腹部飾乳釘紋.
圈足飾獸面紋,並有三方孔。整器體積宏偉,
頗為壯觀。
作品名稱:青銅方罍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是一件大型的盛酒器,整器自上而下裝飾了六段花紋,
以腹部為主幹紋樣,分三段:上段作鳥紋;中部為一
銳牙裂口,形狀猛烈的巨大獸面紋;下段也作獸面紋,
唯形象與中部不同。全器紋飾以雲雷紋為地,主幹紋樣
粗壯突出,極有氣勢。器的每面中線及四角均出棱脊,
使器物更為穩重庄嚴。
作品名稱:青銅觥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這是一件器形和紋飾都很別致的盛酒器。觥蓋前端為
一昂首而出的獸首,後端作牛首形,中脊為一小龍,
前端獸耳後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體飾鳳紋,主鳳特大,
長尾逶迤,形態優雅。整器裝飾手法純熟靈巧,
是商代晚期中較為獨特的作品。
作品名稱:黃觚
年代: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前11世紀)
觚是飲酒器。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間細腰可以把手。
口部和頸部飾三角形變形獸紋,中腹部飾兩組對稱的
龍紋。尤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龍紋採用透雕的
樣式,裝飾性極強,同時也顯示出極為高超的鑄造技術。
作品名稱:獸面紋斝
年代: 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紀)
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國最早的禮器之一。
此器敞口高頸,前有雙�髏斃危�掠腥�蹲?足部與器腹相通
袋足的作用是為了在溫酒時擴大受火面積,所以有溫酒的作用。
器物的頸、腹部各飾獸面紋。腹部獸面紋,雙目突出,帶有
神秘感。此器形體高大,器壁勻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
唇邊,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銅器的鑄造特色。
作品名稱:束腰爵
年代: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紀-前16世紀)
爵是古代的飲酒器,相當於現代的酒杯。這件
3800年以前的爵,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銅器之一。
它有一個較闊的鋬和狹長的流口,雖然它的
形制還比較簡單,
但整個造型趨於規整,表明
鑄造技術已達到了初步熟練的程度。
作品名稱:鑲嵌狩獵紋豆
年代: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
豆是一種盛食器。蓋、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器和蓋各飾狩獵畫像兩組,用紅銅鑲嵌,描繪巨獸中箭,
各種禽獸飛躍奔走,而獵人處於獸群之中勇武行獵的情景。
整個圖象結構基本上改變了商周以來的模式,
成為戰國畫像藝術發展的先驅。
作品名稱:大克鼎
年代: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紀末)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里曾是統治階級
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志。鼎也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
和宴享等各種用途。大克鼎為西周後期著名重器,清
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同出器物多件,
都屬於一個名叫克的貴族。大克鼎形體巨大,高93.1厘米,
重201.5公斤。口沿飾獸面紋,腹部飾流暢的波曲紋。
腹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字,字體工整,筆勢圓潤,
堪稱西周中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典範。銘文內容主要敘述
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
是研究西周經濟制度的重要史料。
作品名稱:龍紋扁足鼎
年代: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紀)
鼎是青銅禮器中的大類,在古代社會里曾被用來
"明尊卑,別上下",是統治階級劃分等級和權力的標志。
鼎有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種用途。
扁足鼎,傳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淺腹、圓底,
下置三個龍形的扁足。每一個扁足既薄又寬,且兩面都有
繁密而遒勁的龍紋,龍尾斜捲成落地的支撐點,使整個鼎有穩定感,
從而增強了造型的氣勢。鼎的腹部飾長鼻獸紋,圖案結構別致協調。
這件鼎從整體到局部的設計都很和諧,沒有其它不必要的裝飾堆砌,
具有相當高超的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