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中國積累的巨額外匯儲備使得中國目前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強於其他任何國家
中國對於外幣兌換匯率有著嚴格的控制。其控製程度強於世上任何國家銀行,一開始對於這種方式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是很不理解的,很簡單,人權嘛。
但是,經歷97亞太金融風暴之後,以及此次的全球金融危機,人們逐漸意識到中國強悍的外匯管理政策得到了有力的證實。
國家外匯管理局明確規定,凡是中國公民每人每年可兌換外幣金額累計不超過美金五萬元。
這樣,大量的遏制了人民幣流向他國的口袋,同時也保證了自己的外匯儲量。
B.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當前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形成是由一系列主客觀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國際的原因,也有國內自身的原因。
(一)國內原因
1、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導向。
中國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儲備不斷增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過去25年來的出口導向政策和外資優惠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國際收支問題上,中國政府長期確定的方針是,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節余;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裡,我國的外匯儲備僅為1.57億美元,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四十多年時間里,外匯短缺在我國幾乎都成為一種常態。所以長期以來比較看重外匯儲備的功能,認為我國外儲備越多越好,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易動用。在外匯政策上表現為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同時由於我國自改革開放長期以來實行出口導向、外資導向和外匯政策「寬進嚴出」取向的結果,資金流人較為容易,而流出則需層層審批,導致經常項目大量順差和FDI流人的不斷增加。具體政策如下:
(1)1979-1987年,國家對外貿企業經營統負盈虧,以財政補貼支持外貿發展。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效率低下,為了配合引進外資政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出口導向型貿易戰略。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出口,政府對外貿企業實施了出口卒 貼政策。
(2)1988-1993年,補貼政策與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並舉,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國務院從1988年起全面推行對外貿易承包經營責任制。當時尚未建立外貿的自負盈虧機制,實施承包制的同時仍然保留中央財政對外貿的補貼。
(3)1994至今,國家改革外匯管理體制,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推動對外貿易發展。尤其是人世後,國家對外貿的支持逐漸由直接與間接的財政補貼,轉向與國際規則接軌,逐漸以關稅、稅收、利率等手段來調節與推動對外貿易發展。
此外,放開外貿經營權,擴大對外貿易主體;對外商投資實行許多包括稅收減免,免稅進口以及其他優惠在內的優惠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發展。我國從1985年4月開始實施出口退稅政策。不過從2007年7月份開始,該政策逐漸減弱。繼7月1日出口退稅新政實施後,商務部及海關總署於8月23日聯手推行《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公告44號,共計2247個海關商品編碼被列入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同時要求對限制類商品加工貿易實行銀行保證金台賬「實轉」管理。
2、經濟快速發展與結構調整滯後之間的矛盾。
2007年10月19日,吳曉靈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匯率政策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稱,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順差是中國內部經濟不平衡的反映,是由高儲蓄、高投資、低消費的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在過去20多年裡,在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支持下,中國經濟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了9%。與此同時,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原因,結構調整步伐經常處於落後狀態。特別是在近些年裡,國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以滿足,工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之後,商品、資金和勞動力市場都出現了過剩。生產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法滿足多種類、多層次的需要,導致有效總需求不足,並進一步造成就業困難和需求增長乏力等問題。
同時我們還存在著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附加價值少、地區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都影響到內需的擴大和內部平衡的實現。經過多次利率調整而我國的居民儲蓄仍然很高。一國儲蓄多,而有效投資和消費相對較少,其結果只能是過剩儲蓄轉移到境外,必然進一步擴大國際收支順差,從而使外匯儲備持續增加。據統計,我國投資率由2001年36.5% 增長到2006年42.7% ,同期,消費率則由61.4%下降至50%。據世界銀行{2006世界發展指標》,2004年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平均消費率為62% ,投資率為21%。其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9% ,投資率為23% ;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58% ,投資率為26% ;高收入國家平均消費率為63%,投資率為20%。可見,我國投資率比全球平均高20多個百分點,消費率則低10多個百分點,而且,消費率還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我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大需求對GDP的貢獻率分別從2001年的50% 、50.1%和一0.1%變為2006年的38.9%、40.7% 和20.4% ,可以看出,投資和凈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兩大主要因素。
此外,貿易品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增長速度,以及對外開放程度明顯快於非貿易品部門,成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外匯儲備持續擴大的基礎。非貿易品部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正是國內消費需求增長較快的領域,但相對於貿易品部門而言,我國非貿易品部門生產效率提高較慢,開放程度較低,不能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增長的需要,也就成為抑制國內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國內匯率制度缺乏充分彈性。
從1994年1月1日起,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人民幣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阻礙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進程,人民幣匯率遭遇了強烈的貶值壓力,為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安排被迫偏離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設計初衷,逐漸變相成為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2005年7月21日我國再次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由於我國長期以來外匯管制較嚴,根據IMF的匯率制度分類,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匯率制度仍是缺乏彈性的(如表1)。
而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非彈性匯率制的存在,因為在浮動匯率制下,政府不幹預外匯市場,經常收支順差(逆差)必然等於金融、資本收支逆差(順差),外匯儲備原則上不發生變化。但在非彈性匯率制下,為維護某一基本不變的匯率水平,政府必須買人超過需求的外匯供給,否則外匯匯率要下跌,本幣匯率要上升,其結果貿易順差和資本流人就轉化為外匯儲備。當前中國面臨熱錢的涌人,必須加強對熱錢的監督,穩定市場預期,實現有序調整。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錢涌人,「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國際資本對人民幣升值的強烈預期,根本的原因則在於中國貿易結構的不平衡和匯率機制的相對不靈活。」於是,在不靈活的匯率機制下,「預期升值一本幣升值一進一步預期升值一本幣繼續升值」會形成一個惡性本幣升值周期。因此,要改變或者說有序化熱錢的流動,最關鍵的措施就是增加匯率機制的靈活性,加快匯率改革步伐,實施合理的外匯管理制度。
(二)國際原因
1、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
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是中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紛紛將紡織制衣、塑料玩具以及電子裝配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轉移到我國等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正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人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近年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全球高科技泡沫破滅,進一步加快了全球范圍內的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製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從1981年到1999年的18年中,我國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為12.9% ,但是一般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僅為7.7% ,均低於GDP年均增長率,而加工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9.5% ,加工貿易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從4.8% 分別上升到56.9% ,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方式。2005年中國的總出口是7620億美元,加工貿易佔了55%左右。2006年中國貿易順差總額是1775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順差將近1900億美元。
大量貿易順差使外匯儲備逐年增加,以至目前處於高額狀態。李揚先生說:從總體上看,中國貿易順差很大,但是,從結構上看,中國只是對兩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歐盟)順差,而對其他國家都是逆差。中美貿易順差不是匯率問題,而是經濟結構問題。因為中國是後發國家,而且正在進行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所以很快成為全球製造中心。
2、人民幣升值預期因素。
近些年來,美元持續大幅貶值,給釘住美元或貨幣籃子中美元比重過高的很多亞洲貨幣以巨大的升值壓力,尤其是人民幣,施壓其升值會對亞洲貨幣升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的幅度還在不斷擴大,從表面上看1994年到2003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升值了5%左右,如果考慮到不同國家之間的物價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了20%左右。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為調節機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人民幣正不斷釋放著它的彈性。兩年中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已超過了10%(如圖1)。
有鑒於此,巨額國際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民幣投機狂潮。人民幣升值預期與外匯儲備的聯系表現為:一方面,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導致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形成又助長了外匯儲備的增加。因為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有很強的預期,所以很多的熱錢流入了資本市場,造成了現在的股市泡沫。同時由於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投資都是向內流動,而境內的投資者本該對自己的資產組合進行多元化投資,可以把資本流向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但是人民幣升值導致了國內股市的回報預期的提高,加上投資境外的限制,國內股市成了主要的投資目標,這也就加劇了國內資產泡沫的形成。l8 多年來,我國結售匯順差遠大於貿易順差,轉移收入明顯增多。
3、不合理的國際金融體系。
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逐漸形成的,其不合理性主要表現在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狹隘的國際金融霸權和國際金融資本無序流動等三個方面。脆弱的國際貨幣制度和狹隘的金融霸權是國際金融體系無序性的主要表現,也是當代國際金融體系持續動盪的根源。
在當今國際貨幣體系下,由於沒有真正的最後貸款人,一國發生金融危機,事實上無人可以救助,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為防範金融風險,不得不積累大量的外匯儲備。到2007年7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超過1.4萬億美元。如果說這種格局可能會造成某種資源不合理配置問題的話,那麼其根源正是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目前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格局。
C. 中國外匯儲備突破幾萬億,意思是不是錢被外國人吸走了
說反了,是外國人的錢被中國吸進來了,中國通過大量出口和鼓勵外資企業投資把大量的外匯吸引到中國來。30年以來中國逐漸變成世界工廠,中國製造貨品無處不在。外國消費者大量購買中國產品導致如今大量資金進入中國而增加了外匯儲備。
D. 中國現階段大量的外匯儲備是好事還是壞事
1、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繫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維持和穩定。它是顯示一個國家經濟、貨幣和國際收支等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巨額貿易順差;二是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的大幅增加;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
用途:一是方便國際結算,有利於國際貿易的進行;二是有助於平衡國際收支。
2、中國實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的外匯儲備包括美元、日元、馬克和歐洲貨幣單位。
3、作為外匯的兩個條件是:1、以外國貨幣表式,2、可以自由兌換。對於其他國家來說,人民幣是不可以自由兌換的,所以人民幣不可以作為其他國家的外匯儲備。
E. 為什麼現在中國大量拋售美債,自己的外匯儲備也會大量貶值
現在中國大量拋售美債,價格就會大幅下跌,屆時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國國債部分會遭到慘痛的損失,等於和自己過不去。另一方面,美國政府是靠舉債過日子的,中國一拋售,等於斷了美國政府借債的門路,美國政府只好靠增發貨幣(濫印鈔票)維持財政。這樣又有兩個災難性的後果:一、美元會大幅貶值,中國外匯儲備中美元部分(佔80%),就會嚴重縮水。
很簡單的道理供大於求,貨物就要降價。拋售美債就會使美元貶值,相對本幣來說,本幣就會升值。購買美債則相反。
F. 因為有大量的外匯儲備,所以中國政府並不想過於快速的盲目發展而是要經濟穩步發展--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北京大學教授蕭灼基認為,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對於增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防範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巨額外匯儲備,表明我國已經徹底擺脫了目前仍在困擾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外匯缺口。」商務部貿研院博士梅新育表示,有著充裕的國際支付能力,就能有效防範債務危機或投機性貨幣的攻擊。
外匯儲備多雖然意味著國力的增強,但外匯儲備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外匯儲備構成不合理或增長超出適度區間,就不可避免地會降低資源使用效率、損害經濟增長的潛力。
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5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中國不追求外匯儲備的數量。而此前人民銀行也表示,隨著匯率改革,央行對外匯市場進行管理的角色將根據條件逐漸弱化,逐步減少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同時還將力促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這些信息意味著,中國並不以追求外匯儲備數量為既定目標,而是更加註重經濟效益和質量。
外匯儲備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但這種實力實際上更主要地表現為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對資源性初級產品的輸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量取勝」,而非高效率的生產能力的體現。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高增長,正凸顯出轉變貿易增長方式之急,因而必須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
另一方面,鑒於當前我國外匯儲備較為充足,可加快外匯儲備的數量和質量的協調工作,把儲備運用與支持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和改革開放有效結合起來。
G. 中國巨額外匯儲備尤其是美元儲備對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影響
形勢:虛脫、滯漲!危機前夜!
原因:1、輸入性因素1:大量順差占款,增發貨幣
2、輸入性因素2:美帝拉高大宗
3、輸入性因素3:潛規則,從戰略上來看,美元必須要貶值,美帝才能剝削全球
(眼下的美聯儲寬松政策)
4、內因1:4w億(無對沖暨憑空增發貨幣)
5、內因2:潛規則,人民幣對內必須要貶值,天朝才能剝削屁民(包括拉高房價)
6、內因3:結構性通脹(利息、加薪……)
表現:自然是手裡的人民幣越來越狗屎
措施:外因起主導作用,內因添油加火
措施:
1、堅決打壓房價:提高准備金,提高利率,提高首付,提高買賣稅率,炒地皮者不管內資外資一律咔嚓,手段必須鐵腕,在房市中的國際投機政治資本必須不能讓其獲利跑掉,房市是怎麼崩盤的?!房市崩盤後的整個社會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暴風雨我們准備好了嗎!?鐵腕手段必定伴隨著陣痛,但總比回到解放前要好吧。
2、人民幣匯率不能任人擺布,匯率游戲,我們還嫩!狂升後狂貶,被人搜刮一空的悲劇不能再在中國上演。眼下盯死美元,往死里盯,咬住不鬆口!大不了老百姓在堅持一陣子,所有損失13億屁民的血汗來對沖!我們付出的還少嗎?付出再更多,天朝屁民無礙!
3、產業必須改革,結束啃著窩頭賣血汗的日子,順差越多,我們被剝削的越多!出口雖然需要繼續,但不能仍舊依賴這種低端密集加工型產業,人口紅利是有瓶頸的,我們走到了這個時刻!
4、股市也要打壓,那些做著股市大牛的春秋大夢的蠢材賠死活該。股市中的那部分政治資本,不能讓他們全身而退!勒緊它的脖子!慢慢折磨它七竅流血、生不如死!
5、嚴懲買辦,把那些占據重要位置已經被收買的海龜揪出來,雙規、革職、判刑、殺頭!
6、對各項產業領域進行清算並重組,一些干係國計民生的企業產權購回;一些戰略領域國有化。清除一切隱藏在內的牛鬼蛇神!
7、有13億屁民對沖,有3w億儲備子彈,斗它個血雨腥風、飛沙走石、昏天黑地!創造一個魚死網不破的神話!
至於有關涉及到核心利益集團利益的措施,就不說了,自己思考!
阿門,洗洗睡了
H. 中國的外匯儲備那麼多,但為什麼還要引進大量的外資呢
我們中國的外貿從2001年的5000億美圓到2004年的11547.4億美圓。中國有2001年是世界第6大貿易強國,變成2004年世界第3大貿易強國。吸引合同外資金額1534.79億美元。
首先從數字上來講,作為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我們吸引的外資並不算多,中國商務部門有個材料中國的吸引外資只不過占我們去年GDP的3.8%。應該說著個比例是很低的。從人均吸引外資的數量上來講:發達國家人均吸引外資金額500美元,發展中國家人均吸引外資金額107美元,中國才41美元。所以這個問題上還要有個清醒的認識。
我想問下上面的這位,你有沒有學習國際貿易,居然說:「外資是外國人所有,是他們不需要花的錢,可以拿到中國來花,來中國買東西……」真是好笑!還有,外匯可不是什麼廢紙!從一定角度上講,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象徵。所以,只要沒有經濟危機或嚴重的通貨膨脹,那是多多益善的!
麻煩你,想賺取積分寫這么多字是否太累了!
I. 為什麼中國動用大量外匯儲備來穩定人民幣
因為外匯儲備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為本幣背書。如果人民幣需要,必然會用外匯穩定人民幣。再說了,外匯動用雖然是大量,但卻不是寶貴,現在中國的外匯儲備之高,已經被網上編成各種段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