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特么又不是李冰
ddd on zuo no dai
Ⅱ 李冰為什麼要修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在今天的四川省灌縣附近,是一個把灌溉與防洪結合起來的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古老工程的設計者和興建的組織者,是我國戰國時期傑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
岷江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岷江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沖決堤岸,泛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里,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西邊往往江水泛濫,東邊卻常常發生旱災。因此,征服岷江,變水害為水利,便成為當時人們的迫切願望。
李冰大約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為蜀守,他親眼看到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聽到人民的強烈呼聲,感到要使國家富強,就必須解決人民的苦難,發展生產。為此,李冰決定治理岷江。到任不久,他就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治水工作。
首先,李冰帶著他的兒子二郎,還請了幾位有經驗的老農,沿岷江兩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質等情況,聽取了群眾意見,制訂了治理岷江的規劃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經驗,決定在玉壘山開個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東邊去,這樣可以西邊分洪、東邊澆地。然後採取中流築堰的辦法,在寶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築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這里便分成兩股,達到分洪的目的。
Ⅲ 請問李冰是誰
李冰,今山西運城人,是戰國時期的水利家,對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年)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縣)岷江出山口處主持興建了中國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來。
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施。他還在今宜賓、樂山境開鑿灘險,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慶縣西河)、白木江(今邛崍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綿水(今綿遠河)等灌溉和航運工程,以及修索橋,開鹽井等。老百姓懷念他的功績,建造廟宇加以紀念。北宋以後還流傳著李冰之子李二郎協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廟是老百姓對李冰父子治水偉業的紀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對灌區水利工程維護的技術要領。而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的居民都會在二王廟舉行祭祀活動和開水(歲修完工後放水)典禮。李冰現在已成為都江堰灌區老百姓所崇拜的神靈,而與水有關的宗教活動則加強了在灌區管理中政府與用水戶之間的聯系。
Ⅳ 廈門建發集團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
廈門建發集團是國有企業。
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里公司類型顯示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而且其經營范圍顯示的是根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授權,運營、管理授權范圍內的國有資本。因此廈門建發集團屬於國有企業。
作為一家根植於廈門特區的國有企業,一直以來,建發集團堅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回饋社會,熱心參與捐資助學、扶危濟困、雙擁共建、馬拉松賽等公益事業,認真履行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其履行社會責任具體表現為總冠名贊助2005—2013年廈門國際馬拉松、「建發房產慈善基金」總投入超過3120萬元、向汶川、青海地震災區捐款超過2000萬元、投入1000多萬元支持教育、體育事業、投入數百萬元支持部隊配套設施建設、投入數百萬元扶助貧困、弱勢群體等。
(4)特建發集團李冰擴展閱讀
廈門建發集團企業歷程
1、初創階段(1980-1984年):伴隨著廈門經濟特區的成立而誕生。
作為地方政府屬下的一家外向型投資發展公司,此時的建發公司既有政府的職能又有公司職權,是廈門特區對外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的最重要窗口,代表廈門經濟特區和廈門市政府對外宣傳接待、洽談、參股組建新型的中外合資公司,吸引外資,改造原有的國營老企業。
2、轉型階段(1985-1988年):由行政性公司向經營型企業轉變並初具規模。
1984年,廈門特區從湖裡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公司繼續承擔著市政府引進外資和接待的任務,四年間,共為特區引進投資245項,引進先進技術、設備45項,協議總資金51.71億元人民幣。同時建發公司也隨之從初創階段企政合一的地方行政事業型公司逐步轉換成為以投資和貿易為主的綜合性經營企業。
3、改革創新階段(1988年--1995年):實施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清理整頓投資項目,創建具有實力的經營實體。
此階段公司的生產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均穩步增長,公司經營的幾項主要行業在此階段呈迅速發展趨勢,並在生產經營規模和效益不斷增長的同時,開始涉足資本經營。1998年廈門建發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上市,不僅使集團公司具備了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的功能,也使公司實力進一步增強。
4、核心行業形成階段(2001年-2003年):實施集團第二個三年發展規劃確定的戰略,集團核心產業突顯,業務、實業和品牌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此階段公司努力實現第二個三年規劃(2001-2003年)制訂的戰略目標,通過整合,公司的貿易和物流、房地產開發和旅遊酒店三大核心行業已經突顯,所有的貿易和物流企業歸入建發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管理,並設立了建發房地產集團和旅遊集團。
5、核心行業快速成長階段(2004年-2006年):實施集團第三個三年發展規劃確定的戰略,集團規模和效益快速增長,集團的管理架構更加清晰,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集團綜合實力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6、展望未來
目前,公司正按照新的三年規劃確定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做專、做強、做大核心產業,培育新興產業,貫徹實施人才梯隊戰略,不斷提高投資效益和改革管理中不適應業務發展的部分,使集團能在經濟實力、人才素質、管理體制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再躍上一個新台階。
Ⅳ 李冰為什麼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秦相司馬錯語)。
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5)特建發集團李冰擴展閱讀: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乾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Ⅵ 李冰的相關信息
李冰博士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旅美、旅加華僑。九十年代中期曾任中國武警部隊總教官,受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人民日報《海外版》山東電視台《天南地北山東人》等權威媒體采訪報道。1997年因爭得世界傑出人才的特殊身份而移民美國,次年也是以同樣傑出人才的身份取得加拿大永久居民。李冰博士畢業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獲國際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學博士學位。現居住美國洛杉磯,是唯一在美國「SUCCESS 」雜志上做封面人物的華人。現任職於美國全國商會國際投資委員會執行主席、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世界體育聯盟主席等職務。近期在國內投資籌建《國際兒童全科醫院》及《中國女子大學》並與萬達集團合作建立萬達廣場等項目。
Ⅶ 李冰怎麼修建的都江堰
四川巴蜀大地眾多的江河中,有一條古老的河流,它就是發源於松潘高原岷山南麓的岷江,是長江的一條支流。這條江水穿過崇山峻嶺,千回百轉,從灌縣城西進入成都平原後,河面驟然開闊,河流顯得平坦,流速漸慢。從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和卵石,逐年沉積,淤塞了河床。古時,每逢汛期,山洪咆哮,如野馬賓士、猛虎下山,人畜房舍付之東流,生息於岷江兩岸的人民深受其害。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河東流。每年的夏季洪水季節,西邊往往江水泛濫,東邊卻常常發生旱災。相傳大禹曾率領部落人民疏導過它。到了春秋時代,蜀王杜宇對這個流域也曾開溝挖渠,排積引水,但都沒有馴服它。真正馴服江水、化害為利、為人造福的功臣,要算秦代的李冰和他的兒子了。
在戰國秦昭王時期,蜀郡守李冰於公元前227年創建的都江堰,是中國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國治水史上的一座豐碑,被譽為世界奇觀。都江堰是一縱橫千里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是都江堰灌溉系統中的關鍵工程設施。現在成為到四川的旅遊者必看的景點之一。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2250多年來,都江堰滋潤著川西平原。因有都江堰分洪減災,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著1000多萬畝良田。而「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格言,也一直延用到今天。
為了尋查水患的由來,李冰父子翻山越嶺,邁著艱難的步子察看岷江地勢,掌握了岷江出高山峽谷後河面寬廣、流速驟減的特點,發現了可以修渠的有利位置,因勢利導巧妙地在這裡布置了都江堰的渠首工程。由於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常造成東旱西澇,李冰決定鑿穿玉壘山,把水引向東邊。於是就組織了上萬民工,鑿石開山,打響了都江堰工程的第一炮。因為山石堅硬,開始工程進度很慢。李冰聽取民工的建議,先在岩石上開些溝槽,放上柴草,點火燃燒,再往燒熱的岩石上澆水,岩石終於開裂。接著就用簡陋的鐵釺鑿向微微開裂的岩石,這樣就加快了開鑿速度,鐵棒磨成針,終於把玉壘山開出了一個20多米的口子。因這段渠道像個瓶口,所以稱它為「寶瓶口」。被分開的玉壘山的末端,狀如大石堆,後人稱它為「離堆」。
為了使岷江水能夠東流,除了開鑿寶瓶口以外,李冰還採取了在江心中構築分水堰的辦法,把江水分為兩支,逼使其中一支流進寶瓶口。
在修築分水堰的過程中,開始採用在江心拋石築堰的辦法,但是築起的石堰接連幾次都被洪水沖垮了,沒有成功。李冰毫不灰心。他看到岷山盛產竹子,並且受到當地人用竹子蓋房、編竹籠盛東西的啟示,於是就讓竹工用竹子加工成長兩丈、寬二尺的大竹籠,再把它裝滿鵝卵石,然後一個一個地沉入江底,終於戰勝了急流的江水,築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頭形狀像魚頭,所以取名叫「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西面是岷江正流,叫外江;東面是人工渠道,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乾渠,水流經寶瓶口再分成許多大小溝渠河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型水網,灌溉了成都平原千里良田。
為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溢洪道,古時稱為「待郎堰」,又叫「中減水」,位置在魚嘴分水堤和離堆之間。飛沙堰寬200米,是控制進入內江水流量的關鍵工程之一。夏季洪水時,因寶瓶口寬度限制,堵住洪峰,使寶瓶口前的水位升高,加上左岸張扉岩的支引,使飛沙堰處洪水產生強烈的反沖和頂托,迫使洪水直沖飛沙堰,江水夾帶的泥沙也隨洪水排往外江。因其作用既能排洪又能飛沙,故名飛沙堰溢洪道。飛沙堰也用竹籠裝鵝卵石築成,堰頂築到適當高度。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匯,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旋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沉積。
魚嘴分水堤,是李冰根據岷江河流的自然特點,利用水勢地形修築的無壩引水堤,分水堤為半月形堤壩,全長500多米。堤身左側稱「內金剛堤」,右側稱「外金剛堤」,使內江引水渠構成從左向右的弧形彎道,迫使岷江表層水自右向左進入內江,底層水夾帶泥沙奔向正流,減少內江泥沙淤積,其作用主要是引水避沙。魚嘴又是控制水量的重要設施,汛期六分水由魚嘴分水堤排往外江,四分水分入內江。枯水期則正好相反。
寶瓶口是節制內江水量的關口。經過多年的實際觀察,人們掌握了寶瓶口水位的變化與灌溉用水需求的規律,於是,李冰命人在水邊刻鑿了三個石人,並刻上說明「干毋及足,漲毋及肩,年中水量,以此為度」。意思是說,水少時,水面不要降到石人腳,因為碰到腳時所引之水下游就不夠用了;水多時,水面也不要碰到肩,因為引水超過了肩,下游就有可能要發大水了。因此,一年中水量應維持在這兩者之間。隨著經驗的積累,後人在寶瓶口左邊的山石上,加劃了幾十件分劃。當水到達11劃時,內江灌溉區用水充足,超過19劃時,就要向外江排水。因此,寶瓶口上的石人和幾十件分劃,是我們文明古國最早的水位標尺。用現在的話來說,寶瓶口實際上還是個水文觀測點。寶瓶口引水口是內江進水咽喉,是內江能夠「水旱從人」的關鍵水利設施。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