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醫葯沒有受到政策影響的個股 2有哪些上市公司是穩增長的 3在弱市之中應該怎樣找到好的股票了,求解幫助
送給每一位在產業中拼搏的企業: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過去二十年,中國醫葯市場低基數、高成長、粗放式發展:1990-2011 年中國衛生費用復合增長率17.6%,略高於名義GDP 復合增速16.6%,實現了低基數上的持續快速增長。從供給端看,企業粗放式發展,內資葯企收入佔比73%,國產仿製葯發展到極致,低質高價仿製葯成為產 業鏈灰色地帶的受益者,多數企業低層次競爭,沒有創新,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即便如此,仍成長出一批有遠見的葯企,化學葯中的恆瑞醫葯,中葯里的雲南白 葯、康美葯業、東阿阿膠和天士力都是醫葯板塊過去十年漲幅居前十的股票。
當前發展模式積累了深層次矛盾:醫葯產品患者認知壁壘高、醫療服務定價過低和支付方監管缺位,醫院運行成為一個黑箱,醫葯產業鏈形成了一條灰色 利益鏈,導致上游製造業無法集中;渠道分銷商無法以物流服務和增值服務參與競爭,無法集中;醫生定價過低,醫患矛盾急劇上升,挫傷了醫生從業前景;醫院依 賴葯品、器
械和耗材盈利,醫保資金難以長期維系。
大變革的帷幕正在徐徐拉開:變革的核心是醫院市場化,打破醫院運行黑箱,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還醫生自由之身、探索醫葯分開,以真正切斷和上游渠 道的利益鏈;以此同時,行業監管多管齊下,圍繞生產方的質量和環保、渠道方的葯品差價管理正在推進中,支付方的市場化運營也在探索中,大變革已是大勢所 趨。
大轉型勢在必行:在這場變革中,企業必須順勢而為,謀求轉型。生產企業將從無序競爭走向創新+差異化,或低成本+規模化。渠道方面,底價代理模 式必須轉型,底價代理商或向上游延伸進入製造業;或轉型為專業銷售商;或徹底退出行業;醫葯流通商在變革中從價差盈利模式轉向服務盈利模式。醫院從"以葯 養醫"、"以械養醫"轉型為"以醫養醫"。醫保從後付費轉向預付費,從按項目付費轉向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轉型將會帶來更加持續和豐富的投資機會,流 通行業加速集中;制葯企業差異化經營;醫院門診葯房剝離,零售葯房取而代之;單體醫院走向醫院管理集團;隨著時間推移,電子商務、集中采購、健康保險和第 三方檢測等服務
組織將獲得蓬勃發展。
下一個十年,最具投資潛力的行業:未來十年,中國醫保從"廣覆蓋"走向"高保障";中國人口加速老齡化,但因為尚在老齡化初期,衛生費用支出壓 力不會很大;在這場大變革和大轉型中,醫院端的誘導消費轉向剛性消費。我們預計未來十年衛生費用復合增速13.6%,葯品市場復合增速13.5%,高於名 義GDP 復合增速10.3%,醫葯板塊相對市場溢價將維持;由於未來十年是資源加速向大企業集中的十年,優勢企業相對過去十年不會減速,其相對板塊溢價也將維持。 回顧美國和日本市場,衛生保健是市場漲幅第一和第二的行業,其後得益於制葯業增速長期高於其他製造業,美國衛生保健在兩個階段獲得了超額收 益,1981-1991 年衛生保健指數大幅跑贏
市場,制葯個股均大幅上漲,1994-2002 年衛生保健指數小幅跑贏市場,醫葯個股分化,表現出強者恆強特徵,而生物制葯和醫療器械作為新型業務生力軍帶動小公司股價上漲;日本衛生保健在 1975-1986 年和1990-1998年獲得超額收益,體現在強者恆強。反觀A 股市場,2009 年醫葯板塊才開始跑贏市場,我們認為醫葯板塊的上漲之旅還會持續很長,第一個五年,大變革和大轉型,醫葯消費模式漸進變化中,大企業冒頭,小企業仍有跟風 機會;第二個五年,分化急劇加速,盈利模式徹底改變,投資機會將集中在強者恆強或新型業務模式。
最有投資機會的領域:醫葯流通行業:十年的行業,5-6 年內先看流通環節控價帶來的分銷集中,我們預計有3-5 倍成長空間;第5-10 年再看醫葯分開給零售葯房帶來的機會。處方葯:創新將是大機會,仿製仍有空間。
葯用消費品:不受醫保限制,能獲得顯著增長。而小企業的機會:將會集中在中高端醫療器械,其進口替代處於葯品90 年代初;同時獨辟蹊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進行盈利模式創新的小企業,也有望獲得成長。
投資策略:大變革和大轉型背景下的大機會。在這場變革和轉型中,我們該買什麼?我們當然應該買市場空間、買定價能力、買中國特色。中國市場已經 誕生了很大的單產品,2011 年諾和諾德胰島素銷售規模超過60 億人民幣,那麼未來的市場空間在哪裡?葯用消費品、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精神類、麻醉類等等。我們的定價能力在哪裡?品牌產品和專利葯。中國特色又是 哪些?中醫葯在未病、在消費有巨大成長空間;中國原料葯的優勢會持續,其制劑走向國際市場,在全球制葯產業鏈不可分割的地位,同樣具有投資機會,只是需要 我們更好地去把握其業務波動規律。
投資組合:中長期標的
強者恆強:市值過千億,有市場空間、有定價能力
創新:恆瑞醫葯,從仿製到仿創再到創新,在腫瘤領域繼續鍛造優勢
創新:天士力,心腦血管領域的獨家品種
葯用消費品:雲南白葯,中國特色的日化
葯用消費品:康美葯業,發揮中葯材在未病領域的優勢
葯用消費品:東阿阿膠,中國特色的保健品
醫葯流通:國葯控股(A 股就是國葯股份),在中國葯品分銷市場,份額遙遙領先
第二梯隊的領軍企業將從這些公司中產生
處方葯:海正葯業、人福醫葯、華東醫葯
葯用消費品:廣州葯業、同仁堂、片仔癀為代表的傳統中葯企業,但要做大,企業還需進一步改變機制;華潤三九、江中葯業、仁和葯業為代表的現代中葯企業。
醫葯流通:上海醫葯、九州通,前者是解決管理問題,後者是要不斷抓住產業變革的機會。
醫療器械:魚躍醫療,期待公司管理上台階。
投資組合:下半年漸進投資
短期買入:康美葯業、東富龍、國葯一致、仁和葯業、華潤三九,估值偏低
股價回落,就應增配:恆瑞醫葯、天士力、雲南白葯、國葯股份、人福醫葯、華海葯業
下半年戰略性買入:東阿阿膠、海正葯業、江中葯業,明年投資機會很大
大型普葯企業仍會有階段性投資機會:華潤雙鶴、科倫葯業。
⑵ 2015年諾貝爾獎題材股有哪些
金健米業(600127):金健米業控股德賽中國。公司 2014 年 10 月獲得對德賽系統和德賽產品的控股權。德賽系統和德賽產品的原母公司是德國德賽,在歐洲被譽為「液體生化試劑之父」 , 產品主要包括臨床化學試劑、免疫透射比濁試劑,配套校準品、標准品、質控品以及生化分析儀等,細分產品達 100 多個,涵蓋了所有的生化檢測項目,擁有世界上較為先進的免疫透射比濁試劑,免疫透射比濁試劑占其總銷售額比例 40%以上,達 1 億元左右。從產品角度來講, 德賽中國具有較強優勢的免疫比濁試劑項目是對利德曼(300289)產品線的重要補充。
此外,金健米業為我國糧食第一股,是首批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2013年,湖南省糧食集團接手公司的控制權,同時湖南省糧食集團承諾將在3年內將旗下市朝糧油等同業競爭資產注入到金健米業。由於金健米業控股股東湖南省糧食集團實力較強,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大股東承諾未來將實施資產注入,這給市場帶來巨大的想像空間。鑒於糧油和制葯業務前景較好,且金健米業當前市值較小(60億左右),公司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新開源(300109):公司是2010年創業板上市企業,主營業務是葯用輔料聚維酮(PVP)系列和口腔護理輔料歐瑞姿,2014年11月收購武漢呵爾醫療(主營宮頸癌篩查)、長沙三濟生物(主營個體化用葯)和上海晶能生物(主營基因測序)三家企業100%股權,轉型大健康服務。
北陸葯業(300016):公司在2014年積極實施外延並購,控股中美康士51%股權,並通過中美康士控股紐賽爾生物75%股權,布局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中美康士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免疫細胞治療的公司,主要為醫院提供技術咨詢等相關技術服務,公司產品主要包括CIK、DC瘤苗、DC-CIK、CTL細胞,技術儲備包括NK細胞、TIL細胞、多靶點CTL細胞、微移植、Car-T、免疫細胞分泌PD1抗體等。
榮之聯(002642):基因測序的核心是數據的積累和數據解讀,數據解讀是以大數據處理為基礎,所以基因測序必須依託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榮之聯憑借與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多年的合作,公司掌握了生物雲計算架構與建設,了解基因測序行業的數據分析需求,公司是國內少有的能夠提供生物數據雲計算服務的廠商,卡位優勢明顯有望成為基因測序數據分析行業的龍頭。
迪安診斷(300244):迪安診斷於4月8日發布公告,公司於4月8日接到國家衛計委通知,公司全資子公司杭州迪安醫學檢驗中心有限公司取得了第一批腫瘤診斷與治療項目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資格。公司作為第一批獲批的腫瘤基金測序臨床試點,表明公司已經具備了將基因測序技術應用於腫瘤診斷的軟實力和硬實力,標志著公司涉足基因測序業務並正式進軍精準醫療。
仟源醫葯(300254):仟源醫葯於2014年12月份發布公告稱,將使用自有資金1億元購買杭州恩氏基因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恩氏基因」)80%的股權。公告資料顯示,恩氏基因為一家以基因制備技術和人體環境檢測技術為核心,以孕環境檢測和嬰兒基因保存為主營業務的科技型企業。此次收購使公司從單一的孕嬰產品服務擴展到技術服務綜合性發展平台。
利德曼:利德曼作為國內生化試劑龍頭企業,公司具有齊全的生化試劑產品線、新成品快速推向市場能力,研發項目集中在體外診斷試劑、生物化學原料、體外診斷儀器三各方面。分子診斷領域是公司未來重點拓展的領域,基因測序是分子診斷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
紫鑫葯業(002118):公司正積極進入基因測序領域。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合作研製了第二代高通量DNA測序儀,子公司中科紫鑫將負責生產。第二代基因測序儀曾是市場的風口,預計未來隨著基因篩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國內相關企業的成長,仍有可能繼續成為風口。
東富龍(300171):2015年6月2日,上海東富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東富龍醫療完成工商注冊。東富龍醫療聚焦醫療器械和醫療技術,7月10日公告擬向伯豪生物單方增資不超過9,000萬元,約占伯豪生物增資後總股本的34%,增資完成後,東富龍醫療將成為伯豪生物第一大股東。伯豪生物主營業務清晰,客戶群體廣泛:伯豪生物的主營業務為生物CRO(即醫葯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技術服務業務,具體可以細分為微陣列晶元技術服務、二代測序技術服務和生物標志物技術服務。目前正在為多達18家跨國制葯企業(包括排名前10位的跨國制葯企業)和超過3000家的國內科研機構、醫院等提供技術服務
⑶ 北京東富龍翔投資是真的嗎
北京東富龍,投資公司其實是一個變相集資的一個公司,是不靠譜的
⑷ 醫葯股有哪些
醫葯股有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四環生物制葯有限公司,中國醫葯集團總公司,江蘇聯環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沃華醫葯。
1、上海醫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港交所股票代號:02607;上交所股票代號:601607)是一家總部位於上海的全國性國有控股醫葯產業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覆蓋醫葯研發與製造、分銷與零售全產業鏈。
根據2013年中國企業聯合會評定的中國企業500強排名,公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醫葯行業第二,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在醫葯產品和分銷市場方面均居領先地位的醫葯上市公司,入選上證180指數、滬深300指數樣本股,H股入選恆生指數成分股、摩根斯坦利中國指數(MSCI)。
2、北京四環生物制葯有限公司始建於1988年,股票代碼為000518,簡稱「四環生物」,是我國最早從事基因工程葯品和診斷試劑的研究、中試、生產和銷售,集科、工、貿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也是我國最早的基因工程葯物產業化基地之一。
3、中國醫葯集團有限公司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全、綜合實力最強的醫葯健康產業集團。以預防治療和診斷護理等健康相關產品的分銷、零售、研發及生產為主業。
旗下擁有11家全資或控股子公司和國葯控股、國葯股份、天壇生物、現代制葯、一致葯業5家上市公司。2003-2011年,集團營業收入年平均增幅33%,利潤總額年平均增幅44%,總資產年平均增幅35%。2012年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600億元,是中國唯一一家超千億醫葯健康產業集團。
4、江蘇聯環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製造和銷售化學原料葯、化學葯制劑及有機中間體的股份制醫葯企業,2003年3月4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A股股票2000萬股,並於3月19日成功上市,股票簡稱:聯環葯業,股票代碼:600513。
5、沃華醫葯於1959年1月在萬和堂葯庄中葯加工部與山東省昌濰中心葯材公司飲片加工組的基礎上,組建了山東省濰坊中葯廠。
2002年2月改制為濰坊沃華醫葯科技有限公司。2007年1月24日公司股票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濰坊市首家上市的醫葯企業,2008年8月8日,沃華醫葯股票成功定向增發。
⑸ 誰有上海的上市公司名單
分析如下:
上海共有國企上市公司113家,其中,39家公司凈利潤連續三年同比正增長;回餘下74家公答司中,7家公司凈利潤連續三年同比負增長,分別為華虹計通、寶鋼股份、*ST新梅、上海能源、三愛富、*ST中企、海立股份。
上海上市公司總覽:總共有274家公司,數據為截至2017.10
(5)東富龍股東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章第五節[1]的相關規定,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公開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謂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沒有上市和沒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後,有利於更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參考資料:網路: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