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並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並購方案,其並購標的背後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交易方案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上市公司自籌資金,及通過申請並購貸款等多種融資方式獲取的資金。本次交易所使用的並購貸款金額不超過交易對價的 60%;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3年417,401.74萬元,2014年5,337,54.10萬元,2015年4,300,76.05萬元;
標的過去3年凈利潤:2015年-5,795百萬美元,2014年15,345百萬美元 2014年13,355百萬美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已實現並表。
1.2 美的連續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義大利Clivet
美的集團上半年公布的跨境並購除了最受關注的收購德國庫卡,還有收購日本東芝家電,和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交易方案
草案發布時間:2016年5月26日;
標的公司:除MECCA外其他擬接受要約的股東所持有的庫卡集團股份(最低意圖持股比例為30%以上);
交易方式:115歐元/股的價格進行全面要約收購;
標的作價:若庫卡集團除 MECCA 以外的其他股東全部接受要約,收購總價約292 億元人民幣;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資金來源:銀團借款和自有資金;
上市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 2015年1,270,673萬元,2014年1,050,222萬元,2013年531,746 萬元;
標的公司過去3年凈利潤:2016年1-3月21.1百萬歐元,2015年86.8百萬歐元,2014年68.1百萬歐元;
業績承諾:無;
交易進程:尚需通過美國CFIUS和DDTC的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1.3 格力收購珠海銀隆
交易方案
標的:珠海銀隆100%股權;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以15.57元/股的價格發行83,493.90萬股,合計作價130億元;新發股份占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為12.19%;
標的歷史凈利潤:2014年度扣費歸母凈利潤-2.65億元,2015年度扭虧為盈,全年扣非歸母凈利潤4.33億元,2016年1-6月扣非歸母凈利潤3.22億元;
業績承諾:2016年-2018年經審計的實際凈利潤分別不低於7.2億元、10億元和14億元;
募集配套資金:15.57元/股的價格,鎖價發行不超過62,263.29萬股,募集配套資金不超過96.94億元;
募資用途:擬全部用於珠海銀隆的建設投資項目;
認購方:格力集團、銀通投資集團、珠海拓金、珠海融騰、中信證券、孫國華、招財鴻道、格力電器員工持股計劃。
交易進程:股東大會募集配套融資相關等議案未能獲得通過,目前正在著手修改方案。
2、不同並購選擇帶來的收益與其背後的驅動力
2.1 海爾和格力並購獲得顯著成效
海爾和美的的海外並購都給其帶來了十分可觀的並表業績:
海爾收購GE家電的交易於2016年6月6日完成,至9月底GE家電貢獻收入143.5億元,貢獻歸母凈利潤3.17億元。
美的收購東芝家電80.1%股權的交易於2016年6月30日完成交割,第三季度因合並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38.73億元人民幣,增加歸母凈利潤1970.2萬元人民幣。
美的和海爾的並購都已獲得顯著的成效,但格力的並購卻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和障礙。
2.2 格力電器並購受阻,公司股權架構成為最大的誘因
2016年10月30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公布10月28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決議結果。結果顯示,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方案中關於募集配套融資的部分全部被否。雙方最大的分歧在於股權攤薄問題。
小汪@並購汪在《格力百億配融被否,董小姐VS中小股東? | 小汪天天見》一文中總結過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的三大訴求,除了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外,剩餘兩大訴求均與格力電器的股權架構息息相關:
格力股權分散,面臨「野蠻人」入侵壓力,存在鞏固控制權需求
格力電器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僅18.22%,2015年曾面臨險資入侵,中國人壽、前海人壽、安邦保險均曾大幅買進。主要競爭對手美的集團的控股股東關聯企業持股比例一度逼近董明珠。
格力電器曾有MBO意向,管理層希望通過交易提高對公司的控制力
格力電器管理層和公司國有控股股東格力集團在公司發展上曾經產生不少分歧。以董明珠為首的格力電器管理層一直希望能夠提高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
反觀美的集團和青島海爾,則並不存在這兩方面的問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上述公司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如下表所示:
格力電器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青島海爾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美的集團2016年三季報中前十大股東持股情況:
格力電器、美的集團、青島海爾的創立時間相近,發展過程也多有相似,最初也均為國資背景。但最終卻形成了不同的股權架構,出現如今這樣迥異的並購路徑。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3、復盤股權變動歷史:從格力困境到美的、海爾的成功「MBO」
3.1 格力困境:公司股權架構隱含的內憂外患
格力集團創立於1985年,前身是珠海特區發展經濟總公司,而目前為人所熟知的「格力」一般指的是格力電器,成立於1991年,前身為珠海海利空調廠。
格力電器很快發展為國內空調銷量第一的龍頭企業,並於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但整個發展期間,一直伴隨著公司管理層與公司國有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其中兩件事將雙方的矛盾逐漸透明化。
一是在格力電器成功樹立品牌後,格力集團將格力品牌授權給旗下其他子公司,生產同質化產品,與格力電器爭搶市場份額,引發了格力電器方面的不滿。2001年時任總經理朱江洪曾提議格力電器收購格力集團旗下類似子公司,但遭拒絕。直到2004年,雙方才達成交易。
二是格力集團曾經試圖將格力電器出售給國際空調巨頭、世界500強企業美國開利。當時曾有媒體報道稱,格力電器管理層直至開利准備前往格力電器進行盡調,才得知格力電器將被出售。當時格力電器的董事長朱江洪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電器對於將企業轉讓給外資公司十分擔憂」。
但2005-2006年適逢國企改制,按照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意見中的規定,格力集團在改制一年內不能轉讓格力電器的股份,一年後轉讓比例也被限定在5%-10%的范圍以內,使得收購最終未能成功。但在控股股東的高壓之下,格力電器未能如美的、海爾一樣借國企改革完成MBO,留下了目前依然由國資控制公司的股權架構的基礎。
同時,由於格力集團在股權分置一年後開始逐漸減持套現,最終目前作為控股股東僅持有上市公司18.22%的股權,給公司留下了股權分散的隱患。
3.2 美的、海爾:艱難MBO解決公司產權問題
美的集團:國內首家成功MBO上市公司
美的集團的前身是創始人何享健等人集資創辦的塑料瓶蓋生產廠,1980年開始生產風扇,此後相繼注冊「美的」商標和進入空調行業,並於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
1997年美的進行事業部制改造,引入現代企業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完整的企業管理體系。但創始人何享健一直對公司產權問題可能對公司未來產生的影響表示擔憂。於是在2000年推動美的管理層和工會組織共同組建了美托投資。
美托投資於2000年5月以2.95元/股的價格協議受讓當地鎮政府下屬公司持有的美的法人股,2001年1月再次以3元/股的價格再次協議受讓。兩次收購共計獲得美的22.19%的法人股,耗資約3.21億元。最終美托投資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美的管理層完成了對美的集團的MBO,美的成為國內第一家完成MBO的上市公司,也形成了美的目前的股權架構的「初始版本」。
青島海爾:持續數年的股權激勵和「MBO」之路
青島海爾創立於1984年,前身是青島電冰箱總廠,張瑞敏作為廠長接手時,這家工廠已經虧損147萬元,瀕臨破產。張瑞敏接手後嚴格進行品控,還留下了因冰箱質量不過關下令員工親手「砸冰箱」的美談。
此後海爾憑借出色的品控樹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發展成為冰箱企業龍頭,1997年總營收就突破百億,同時開始向多元化發展,也開始了長達數年的「MBO」之路。
2000年-2004年,海爾一直致力於提高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力,而所謂「MBO」也引發了著名的關於國有資產流失的論戰,後來被總結為「郎顧之爭」。但海爾在論戰中始終保持足夠的低調和沉默,並表示公司的屬性是「集體企業」而非「國有企業」。
但正是一系列的股權激勵和「MBO」措施,將管理層對海爾的控制權提升到目前的情況。
4、從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成為世界500強之一,中國企業依然任重道遠
4.1 美的與海爾的發展史上,並購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1998年美的通過收購東芝萬家樂進入空調壓縮機領域,2004年-2005年相繼收購現代電器和金科電器等家電企業。同時開始就通過收購美泰克國際投資,間接控制另一家電巨頭榮事達50.5%的股權,將公司業務向冰箱等領域拓展,並於2008年完成對榮事達的整體收購,同年收購另一國內冰箱龍頭企業華菱集團,並購洗衣機龍頭企業小天鵝。
海爾集團則從一開始就提出「激活休克魚」的理論,並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在國內相繼並購紅星電器和菜陽家電等數十家公司。同時很早就開始進入海外市場,從2002年開始就和日本三洋電器合作,此後分三次收購了三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的家電業務,進行逐步整合消化。還在2012年收購紐西蘭家電巨頭Fisher & Paykel。
4.2 格力電器發展史少有「並購身影」,資本結構差異導致處境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格力電器的歷史上少有「並購」這一關鍵詞的出現,此前最為著名的一次「並購」是差點被格力集團賣給美國開利。此次130億收購珠海銀隆,已是格力史上最大的一次並購。
小汪@並購汪查閱三者2016年三季報發現,美的集團賬面貨幣資金為185.84億元,青島海爾賬面貨幣資金為198.67億元,而格力電器的賬面貨幣資金高達972.34億元人民幣。然而在並購的表現上,前二者在舉債收購國際產業龍頭,進行產業鏈的拓展和升級;格力則在發行股份收購國內新能源汽車領域企業,謀求轉型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外憂內患」。
這樣的情形,固然和企業家個人管理風格和發展中形成的企業文化息息相關,但其中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也絕對無法忽視。美的和海爾在艱難的「MBO」過程中雖然面臨了諸多爭議,但確實解決了企業產權問題給公司帶來的隱患。而格力電器管理層和控股股東之間的博弈則難免使公司的發展受到掣肘,最終造成了如今格力電器與其他兩者截然不同的處境。
然而即便在不斷跟控股股東進行博弈,面臨了諸多的「外憂內患」,格力電器的業績和盈利能力都不可否認地十分出色。
格力電器從當初差點被世界500強收購,走到了今天,成為世界500強之一。而兜兜轉轉,當初差點收購了格力的美國開利,其旗下拉美業務則被格力電器的最有利競爭者美的集團收入囊中。
② 2016年美的集團什麼時候發布上半年財報
去東方財富網輸入代碼看公告裡面有,具體時間以公告為准,望採納
③ 美的集團光鮮半年報背後藏著哪些生財之道
對於所有企業來說,成績永遠都只能留在記憶之中。要想在當前和未來讓成績創造更多價值,唯一手段就是在成績背後找到支撐企業逆勢增長、持續領路的經營和生財之道。
剛剛發布2015年半年報顯示:在中國白電三巨頭中,美的集團是唯一實現營收、利潤雙雙增長的企業;而在中國家電「千億俱樂部」陣營中,美的集團同樣是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長最快的企業。
那麼在美的集團半年光鮮業績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事關家電產業市場經營和商業生財之首。對於家電行業的眾多同行和商家來說,又能在美的集團的身上偷學到哪些手段和策略?今天我們就「抽絲破繭」為家電企業同行、商家,尋找那些隱藏在光鮮業績背後的「生財之道」。
道法一:高,實在是高
誰都知道對於企業來說,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務是賺錢。但問題在於,對於當前的眾多家電企業來說,到底如何在下跌的市場中既得錄得增長,又得賺到錢呢?
在美的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長6.7%背景下,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25.93%,利潤增長是營收增長的4倍多。這說明,美的集團已經在規模化制勝外,建立利潤化制勝的新支撐力。
在這種利潤增長是規模4倍多的背後,美的集團給出的公開解釋是推動一系列精品家電的銷售增長,帶來了整體盈利能力的提升。當然,除了產品真的好,也離不開美的集團多年來年所沉澱下來的強大市場營銷、推廣和服務能力的配合。
通俗來說,就是美的集團現在的產品經營發生大的變化:從過去的「高端樹形象、低端保規模、中端求利潤」,全面調整,向「低端引客流,中端保規模,高端賺利潤」。其實,這股「推高端賣高端」風潮早在幾年前的家電業就已經露出苗頭。
當然中高端家電市場的引爆,並不是美的功勞。而是敏銳抓住了當前家電產業消費變革的浪潮,那就是從中低端的普及型需求,向中高端的小康型需求轉變。最終,這一趨勢將會在互聯網時代的家電產業「愈演愈烈」,從而成為家電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風口。
道法二:16億的大生意
從去年到今年,整個家電行業討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家電業的冬天真來了!」,「家電業是不是已經從朝陽產業變成了夕陽產業?」。其實,這完全是一種杞人憂天的思想。要知道,中國家電產業的市場化擴張不過才20多年時間,而歐美家電產業的市場化都經歷了50多年,至今還處在發展成長階段。
其實美的集團今年上半年在家電市場全品類整體下滑通道中取得的正增長動力,就已經告訴所有同行和商家:家電市場確實有點難,但是整個產業並沒有轉入夕陽之中。相反,存在於家電市場上的消費需求還很多。
比如說美的集團就在半報中披露一個重要數字:當前中國家庭的家電存量已經高達16億台。更重要的是,在節能化、智能化、網路化以及綠色環保化的持續升級下,這16億的家電保有量都面臨著一輪又一輪的「以舊換新」需求。
這還只是家電保有量的「新陳代謝」帶來的增長空間。此外,每年固定的家電剛性需求也是一塊不小的蛋糕。新增與淘汰帶來的空間,足以支撐當前的中國家電產業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空間和動力。
道法三:織一張天羅地網
都說需求在哪裡,市場就在哪裡,企業就應該去那裡抓人。對於當前的家電業來說,很多企業和商家都知道需求和市場在哪裡,關鍵就是抓不住、抓不牢,從而錯失發展的機會。
對此擁有產品品牌和品類優勢的美的集團,選擇了一條看似冒險卻又是必經之路,即在現有的各大分銷、零售和服務資源基礎上,組建一張直擊用戶需求,融合銷售、物流配送、服務等多種功能的「天羅地網」,輻射線上的阿里、京東大電商平台,以及線下的大連鎖、區域連鎖、縣鎮實體店,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物流配送、售後服務、會員交互等體系。
在線下,在與蘇寧、國美,以及全國區域市場上80多家家電大商的戰略合作同時,美的集團還在積極布局自有的旗艦店體系。截止今年6月美的旗艦店已經突破2100家,實現了對超過90%三四級市場的覆蓋。同時,以旗艦店為平台,實現了產品服務、會員交互,以及電商銷售的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等一系列綜合服務平台的搭建。
在線上,美的集團開展與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平台的戰略合作。截止今年上半年,美的電商全網零售額突破70億元,在家電業排名第1,單品類市場排名第一的種類達11個。同時美的集團內部電商平台建設加速推進,全新打造的「美的商城」已投入運營,通過統一內部運營、用戶、訂單和數據,一個面向用戶持續交互方式O2O平台浮出水面。
道法四:兩條腿跑出大智能
智能化已成為所有家電企業和經銷商都繞不過的大趨勢。但如何真正讓智能化在當前的家電市場上產生持續商業價值,推動並改進家電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這些都考驗著一些家電企業的經營智慧。
對此,美的集團的做法值得家電業借鑒:那就是建立兩條腿驅動的大智能戰略。一條腿在內部重點進行產品智能化技術、應用的研發和創新;另一條腿在外部聚焦智能化產品、體驗和服務,最終建立涵蓋智慧家居和智能機器人為核心的大智能體系。
當前,人們熟知的是美的集團M-SMART智慧家居戰略,不知道的是僅2015年上半年美的上市的智能家電產品就突破80款,通過搭建個人智能生活場景推動智慧家居互聯平台建設。同時還完成M-SMART系統與阿里、京東、蘇寧三大電商平台及小米系統的對接。
同時,美的集團還與全球機器人巨頭日本安川電機簽署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出資組將機器人製造和機器人服務兩家公司。這意味著,美的集團已經不滿足於使用機器人,還要成為機器人的開發者,最終推動從家電製造向機器人製造,再向製造業服務的轉型和變革。最快今年年底,美的南沙和武漢基地便可實現全自動化的智能製造。
通過「智慧家居與智能機器人」兩條腿的大智能戰略體系,這不只是推動美的集團智慧家居集成系統化、生態鏈能力。還在持續探索一條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轉型之路。
道法五:另起爐灶建新跑道
過去,中國家電產業強勁發展的跑道就是「大規模化製造、低成本分銷和渠道驅動」。這成就了家電產業過去10年的黃金擴張期。如今,老跑道根本無法支撐家電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與發展。
於是,另起爐灶再建一條發展新跑道,從去年開始就成為眾多家電企業和商家共同尋找的答案。實際上,美的集團早在2011年開始就開始經過經營轉型探索在互聯網時代新跑道的構建。經過近4年時間的持續摸索終於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建立全新的技術創新研發體系和平台,從而推出一系列改變市場、影響消費者的家電爆品,從而跳出「規模、低價、營銷」傳統跑道。
目前美的集團通過搭建一個全面開放式的創新中心平台,作為企業創新孵化器。一方面「另起爐灶」將家現有的產品進行創新改造,打造爆款引領市場。一方面,積極拓展「第二跑道」,孵化新的品類,意在培育新的產業激發新的增長動力。
為保證孵化器的健康運營,美的集團還打破原有的組織體系與開發模式,創新激勵機制。既面向未來,聚焦基礎技術的共享、協同、共性技術與核心技術的研究創新及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的研究、運用與場景搭建。同時還以市場和用戶為中心,以互聯網的全新思維與運營模式,
道法六:革掉大組織的命
這幾年來,革命一詞在家電業「屢見不鮮」。家電企業和市場商家接觸最多的當屬一系列號稱「革命性」和「顛覆性」家電產品。不過,對於家電產業來說,真正的革命應該是一場「由內而外」,從內部的組織機構變革入手,再引爆和推動產品技術和市場營銷變革。
所以當我們看到美的集團的一系列好產品和快營銷,在市場上「攻城掠地」背後,實際上一場隱藏在美的集團內部的組織變革也在同時展開。其主題無疑就是要革掉傳統大組織的命,建立一個真正面向市場用戶和產品的快組織。
今年,美的集團就在原有「小集團、大事業部」兩級架構之下,重新建「789」組織架構。其中,通過電商、物流、服務、創新、金融、采購、國際等7大平台,和用戶與市場、產品管理、財經、人力、審核、法務等8大職能,最終服務於空調、冰箱、洗衣機、廚電、環電、熱水器、部品等9大事業部。
無疑,在互聯網時代家電廠商唯有「以快制慢」、「以動制靜」才能贏得市場的主動權。美的集團通過摒棄科層體制與部門中心化,建立共享、開放的業務與職能平台,既有利於提升企業面對市場和用戶的快速反應能力,也能解決企業發展新激情的再造問題,確立全新的合夥人文化。
④ 美的回應董事長套現13億,具體是怎樣回應的
美的回應:因方總個人資產配置需要,且是首次減持。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交易中包含出現了2筆巨額的大宗交易,合計成交了2000萬股,占總成交的98%。
從交易對象看,交易的賣出方為中國中金財富證券平潭西航路營業部,買入方分別為機構和國泰君安上海江蘇路營業部,其中機構買入1300萬股,成交額為8.86億元;國泰君安上海江蘇路營業部買入700萬股,成交額為4.77億元,兩筆交易累計金額13.62億元。
9月3日,深交所網站更新了一條重要股東變動信息顯示,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出現在減持董、監、高減持名單中,減持2000萬股,這意味著方洪波2日通過大宗交易套現了逾13億現金。
對於公司董事長方洪波的大額套現,美的集團回應稱方洪波因個人資產配置需要,且系首次減持。公司表示,方洪波之前都是增持美的集團股票。交易受讓方以海外投資機構為主,會繼續長期持有,且根據法規要求交易後六個月內受讓方也不得減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方洪波減持的前兩天,美的集團公告披露回購股份進展。公告稱,截至今年8月31日,美的集團通過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回購了1426.5萬股,占公司截至8月31日總股本的0.2031%,最高成交價為54.18元/股,最低成交價為46.30元/股,總支付金額超7億元。
從美的集團2020年上半年披露的十大股東名單來看,董事長方洪波持有公司股票1.37億股,佔比為1.95%,為公司第四大股東,如今減持2000萬股後,還剩下1.17億股,方洪波或將退至公司第五大股東。
二季度業績強勁復甦
美的集團董事長大額減持的一大背景是,今年以來,公司股價不斷震盪攀升,並在8月3日觸及歷史新高達74.74元,總市值也突破5000億。截至9月4日,美的集團股價有所回調,收盤價為68.79元,今年累計漲幅超21.5%。
美的集團股價不斷走高與公司的基本面息息相關。8月30日晚間,美的集團公布2020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美的集團實現營收1390.67億元,同比下滑9.56%;凈利潤約為139.28億元,同比下滑8.29%。
雖然業績有所下滑,但受到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響,家電行業整體表現並不佳,而美的集團經營情況明顯好於行業平均水平。根據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全國家用電器行業營業收入6265.1億元,同比下降15.3%;利潤總額441.5億元,同比下降17.8%。
2020年上半年,美的主要家電品類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佔比均實現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家用空調產品的全渠道份額提升明顯,線上市場份額超過35%,全網排名第一,線下市場份額超過30%。
分渠道看,美的的線上渠道增長較快。2020年上半年,美的全網銷售規模超過430億元,同比增幅達到30%以上,占內銷比例49%,全網排名第一,在天貓、京東和蘇寧易購等平台保持家電全品類領先。
從單季看,美的集團二季度已經呈現快速復甦態勢。二季度公司營業總收入是814億元,逆勢同比增長3.2%;歸母凈利潤為91億元,同比增長0.7%,二季度扣非後凈利潤也逆勢增長了2%。
二季度的強勢復甦,不少券商發布研報表示對其看好。國盛證券表示,展望下半年,地產竣工支撐、前期需求補償釋放等因素帶動銷量企穩回暖,預計美的集團下半年增長良好。
招商證券認為,中長期視角,公司持續深耕主業,深化零售轉型,提升效率,未來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概率較高;公司具有完善的股權激勵方案和穩定的分紅預期,質地優秀。較為穩定和高質量的業績增長+核心資產中長期估值提升大趨勢。
對於未來業績恢復情況,美的集團在回應董事長減持時同時強調,公司未來三季度基本面繼續向好,預計單季收入將實現強勢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