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普通股股東總數增加好不好

普通股股東總數增加好不好

發布時間:2021-09-06 16:31:10

① 股東人數增加好還是下降好

股東人數下降好。

股東戶數的變動是一個股票籌碼運動的重要指標,這個指標的變化可以暗示投資者的操作變化,即持籌變動。股東戶數下降好於增加,原因有以下兩點:

1、一方面股東戶數的減少意味著有大量的籌碼正在被集中,主力進場跡象明顯;

2、另一方面股東戶數的減少往往意味著主力洗盤的完成,因而後期個股上漲可能性比較大。通常情況下,股東人數增加,股價往往會下挫,股東人數減少,股價走勢比較強,所以公司股東戶數短期內大幅減少,意味著有主力資金在吸收籌碼。

籌碼的集中都是有大資金運作的結果,所以籌碼分布的越散,那麼這就意味著市面上浮籌越多,主力拉升慾望少。通過對比股東人數增減變化,可以相對真實地察覺到籌碼究竟是流向莊家手中還是散戶手中。另外,要注意這個指標也是有著時效性的問題:

1、一方面這個指標往往是在個股季報、半年報和年報上公布,所以越早看到這個消息那麼就越靈敏。反之,越晚看到那麼可能就要接盤。

2、另一方面操作上要在上市公司股東人數有明顯減少的時候及時介入,等到股價漲幅已大,股東人數減少到極限時,要果斷出清,以免被主力資金欺騙。畢竟很多個股都是在股東戶數明顯減少的時候主力建倉,在明顯增加的時候主力出貨。

綜上所述,股東戶數下降利好個股。

② 股東持股增加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股權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暫時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稱為流通股,主要成分
股權分置改革為社會公眾股;後者為非流通股,大多為國有股和法人股。
股權分置是中國股市因為特殊歷史原因和特殊的發展演變中,中國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內部普遍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會流通股),這兩類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價不同權」的市場制度與結構。股權分置問題被普遍認為是困擾中國股市發展的頭號難題。由於歷史原因,中國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權不能流通。由於同股不同權、同股不同利等「股權分置」存在的弊端,嚴重影響著股市的發展。
股權分置改革-發展階段 股權分置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股權分置問題的形成。中國證券市場在設立之初,對國有股流通問題總體上採取擱置的辦法,在事實
股權分置改革上形成了股權分置的格局。
第二階段:通過國有股變現解決國企改革和發展資金需求的嘗試,開始觸動股權分置問題。1998年下半年到1999年上半年,為了解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資金需求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開始進行國有股減持的探索性嘗 試。但由於實施方案與市場預期存在差距,試點很快被停止。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頒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也是該思路的延續,同樣由於市場效果不理想,於當年10月22日宣布暫停。
第三階段:作為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一項制度性變革,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正式被提上日程。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
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形式 有四種形式:國家股、法人股、個人股、外資股。
而1994年7月1日生效的《公司法》,對股份公司就已不再設置國家股、集體股和個人股,而是按股東權益的不同,設置普通股、優先股等。然而,翻看中國證券市場設立之初的相關規定,既找不到對國有股流通問題明確的禁止性規定,也沒有明確的制度性安排。
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弊端 第一,市場供需失衡問題。三分之二的非流通法人股,一旦被允許賣給個人投資者並在市場流通,似乎會導致市
證監會主席談股改場上股票供應的劇增,如果對股票的需求跟不上大幅度增加的供應,可能會導致股價的大跌。股權分置時刻威脅著中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應該不惜一切代價,盡快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為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掃除一個重要的障礙。
第二,股東利益沖突問題。流通股與不流通法人股的長期法定分割導致上市企業在收入分配問題上面臨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明顯及長期的利益沖突。
流通股股東認為國有大股東當初上市時並沒有以現金在市場上購買股份,而是以低於真正市場價的資本估值而獲得股份及控股權,因此認為吃了虧,需要在股權分置改革時獲得補償。
到底需要補償多少?沒有人講得清楚。顯然,這是一個大股東與流通股小股東討價還價的問題。中國證監會在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中很明確地將討價還價的細節交給了每一個上市公司自己去處理,但規定股改方案必須經過三分之二流通股股東同意及三分之二全體股東同意。這一政策是2005年股改可以順利推行的關鍵,因為它一方面使得證監會可以超脫於具體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也限定了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討價還價的相對力量,
中國股改勢在必行大大降低了股權分置改革的交易成本與阻力。
由於大部分企業的大股東是國有企業母公司,相對較好說話,他們對流通股小股東的讓步也就比較大,小股東在股權分置改革中獲得補償的股份數平均達到流通股總量的30%之高。
有學者和專家認為改革中,國有股讓利太多,但也有流通股持有人認為國有股讓利不夠而拒絕改革方案。
市場參與者將注意力聚焦在這些討價還價的細節上,顯然合理而正當。但同樣,在各方博弈中,再分配的絕對公平顯然只能是理想化的要求。對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真正重要的是:股權分置改革後大股東與小股東能不能有雙贏的機會———上市企業的管理、生產力及業績有實質性的改進。
企業素質的改進應該是股權分置改革最重要的目標,可惜內地在這方面的討論很少,注意力都集中在市場供需平衡及股東利益沖突這兩個問題上了。企業素質的改進與企業的控制權直接相關,而股權分置往往導致企業控制權的僵化。
第三,控制權僵化的問題。三分之二的法人股不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流通,這意味著上市公司的大股東,特別是其國企母公司,對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動搖的控制權。某個大股東對企業的控制權如果運用不當,企業經營必然出問
股權分置改革題,企業生產力將下降,利潤減少,股價下跌。
在一個成熟的證券市場,當一個上市公司的股價因為經營不善而跌到一個很低的水平時,一些策略性投資者就可以介入,大量收購該公司的股票,或以收購兼並的形式,成為控股股東,並撤換管理層、更改經營方式、提高生產力及業績。
具有中國特色的股權分置制度完全限制了企業控制權市場的存在與發展,有能力的大股東無法替代無能的大股東,企業也就無法在市場壓力下通過優勝劣汰而有系統地扭虧為盈,持有爛股的小股東也就無法借收購兼並來翻身,日久天長,股市也就失去活力而一蹶不振。
股權分置改革-改革必要性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產生不同股不同權,從而造成惡性圈錢、市盈率過高、股票市場定位模糊,不能有效與國際接軌。全流通不僅可以解決以上問題,還可以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積極發展。中國加入WTO,與國際經濟日趨緊密,中國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對外開放,客觀上要求中國的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
股權分置改革-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改革是按照公司法、證券法和「國九條」的要求,規范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統一股權、統一價格、統 一市場、統一利益。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證券市場將由行政主導轉向市場主導,市場價格的公信力將大大提高。
股權分置改革與國有股減持不同。減持不等於全流通;獲得流通權,也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減持。
股權分置改革-《國九條》對其影響 自2001年以來,以國家股按市價減持開始的股權分置改革的理論之爭,一直就在「以強調國情為主的實事求是派」和「以強調海外規范為主的照搬照抄派」之間激烈地進行。理論對上可以影響決策,對下可以影響媒體,理論話語權的實質是股權分置改革戰役的「制空權」。「制空權」被誰控制,誰就決定著股權分置改革戰役的走勢。
理論之爭的本質是改革的路徑之爭。中國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的改革實踐,獲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可在一些經濟學家和海外人士眼裡,中國經濟改革卻充滿了不規范。他們對比美國的市場經濟和由薩克斯之類的美國經濟學家指導的俄羅斯、波蘭的改革,總覺得中國改革不系統、不徹底、不規范,如股市中存在的股權分置和一股獨大。股份制的推行和深滬股市的建立是中國改革成功的重要組成。即使不是成功在「摸著石頭過河」,可也得不出「成功等於不規范」的經濟學邏輯。到底是中國改革不規范,還是「規范」出了問題,是值得人們反思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與俄羅斯的全面照搬美國股市相比,中國股市雖然產生了股權分置和一股獨大,但這卻是我們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朝著既定方向穩步推進時最小代價的路徑選擇。
股權分置改革事關中國資本市場在實現自身的規范化和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中,究竟是放棄實踐已證明成功的中國改革方法論,在關鍵時刻,步入「休克療法」的誤區,且不能自拔,還是確立並遵循實事求是、符合國情的改革方略。建立正確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法論是決定中國股市未來發展的關鍵。
可幸的是,「以強調國情為主的實事求是派」最終取得了這場決定中國資本市場命運的理論之爭的勝利,真正在理論和政策上占據了主導地位。2004年2月,中央充分認識到股市持續下跌對中國經濟產生的危害性,從中國股市的實際出發,頒布了《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4〕3號,簡稱《國九條》),這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綱領。《國九條》明確指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穩步解決目前上市公司股份中尚不能上市流通股份的流通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有利於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並強調「堅持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市場可承受程度的統一,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繼《國九條》頒布14個月之後,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4.29通知》),提出了對價並軌的改革思路,並啟動了這場處於新興尚未轉軌時期的中國股市所特有的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改革-經濟學分析 2006年3月6日,第23批的46家股改公司名單公布,至此,中國內地股票市場上,股改公司的比例已接近50%,許多人對年內基本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感到樂觀。
也許是尚在進行之中的緣故,股權分置改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導致業績不好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失去控制權的先例。
股權分置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所有權制度,主要針對國有上市公司,包括在內地及香港上市的中國國有企業。這個制度安排在2005年之前已經實行多年,其中特別規定:上市的企業只允許其少部分股份(通常不到三分之一),在市場公開發行及交易,其餘的股份則暫時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並只能由一個或幾個法人持有。
股權分置改革
這樣的安排顯然是一個權宜之計,當初主要是希望一方面保證國家對上市國有企業具有絕對的控股權,另一方面也擔心中國剛剛建立的股票市場無法承擔全流通的市場壓力。
確實,這一制度的實行大大降低了國有企業在內地及香港市場上市所遇到的思維觀念及利益分配方面的阻力,具有相當的歷史價值。沒有這樣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創新,中國證券市場的起步可能晚很多年。

③ 普通股股東每股收益如何計算

普通股每股收益和優先股每股收益,沒有區別的。 區別的是分紅比例、股權比例等。

每股收益即每股盈利(EPS),又稱每股稅後利潤、每股盈餘,指稅後利潤與股本總數的比率。是普通股股東每持有一股所能享有的企業凈利潤或需承擔的企業凈虧損。每股收益通常被用來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衡量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及投資風險,是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據以評價企業盈利能力、預測企業成長潛力、進而做出相關經濟決策的重要的財務指標之一。
具體內涵
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後利潤、比率越高,表明所創造地利潤越多。若公司只有普通股時,凈收益是稅後凈利,股份數是指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如果公司還有優先股,應從稅後凈利中扣除分派給優先股東的利息。
每股收益是指本年凈收益與普通股份總數的比值,根據股數取值的不同,有全面攤薄每股收益和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全面攤薄每股收益是指計算時取年度末的普通股份總數,理由是新發行的股份一般是溢價發行的,新老股東共同分享公司發行新股前的收益。加權平均每股收益是指計算時股份數用按月對總股數加權計算的數據,理由是由於公司投入的資本和資產不同,收益產生的基礎也不同。
計算每股收益時要注意以下問題。編制合並會計報表的公司,應以合並報表中的數據計算該指標。如果公司發行了不可轉換優先股,則計算時要扣除優先股數及其分享的股利,以使每股收益反映普通股的收益狀況,已作部分扣除的凈利潤,通常被稱為"盈餘",扣除優先股股利後計算出的每股收益又稱為"每股盈餘"。有的公司具有復雜的股權結構,除普通股和不可轉換優先股以外,還有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債券、購股權證等。可轉換債券的持有者,可以通過轉換使自己成為普通股股東,從而造成公司普通股總數增加。購股權證持有者,可以按預定價格購買普通股,也會使公司普通股份增加。普通股增加會使每股收益變小,稱為"稀釋"。計算這種復雜的股權結構的每股收益時,應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進行,沒有相關規定的,應按國際慣例計算該指標,並說明計算方法和參照依據。
每股收益,是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財務指標。它反映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在分析時,可以進行公司間的比較,以評價該公司相對的盈利能力;可以進行不同時期的比較,了解該公司盈利能力的變化趨勢;可以進行經營實績和盈利預測的比較,掌握該公司的管理能力。
使用每股收益分析盈利性要注意以下問題:
(1) 每股收益不反映股票所含有的風險。例如,假設某公司原來經營日用品的產銷,最近轉向房地產投資,公司的經營風險增大了許多,但每股收益可能不變或提高,並沒有反映風險增加的不利變化。
(2) 股票是一個"份額"概念,不同股票的每一股在經濟上不等量,它們所含有的凈資產和市價不同即換取每股收益的投入量不相同,限制了每股收益的公司間比較。
(3) 每股收益多,不一定意味著多分紅,還要看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
計算公式
基本每股收益的計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凈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
每股收益增長率指標使用方法
1)該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和整個市場的比較;
2)和同一行業其他公司的比較;
3)和公司本身歷史每股收益增長率的比較;
4)以每股收益增長率和銷售收入增長率的比較,衡量公司未來的成長潛力。
傳統計算公式
傳統的每股收益指標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本期毛利潤- 優先股股利)/期末總股本並不是每股盈利越高越好,因為每股有股價

④ 如何理解年度報告披露日前上一月末普通股股東總數

普通股股東數量越多代表散戶越多,這數據意義不大,主力想改變這個數據,拉一個漲停就能發生質的變化

⑤ 股票股東人數,增加好還是減少好

股票價格通常與股東人數成反比,股東人數越少,則代表籌碼越集中,股價越有專可能屬上漲;因為股東人數增加,意味著股權分散,缺乏主力大資金的參與,難以上漲。

也有一種特殊情況,該上市公司業績好,股票質地優,很多投資者都看好該股,所以出現股東人數越多,股價越漲的現象。

場外交易市場與證交所相比,沒有固定的集中的場所,而是分散於各地,規模有大有小由自營商來組織交易;場外交易市場無法實行公開競價,其價格是通過商議達成的;場外交易比證交所上市所受的管制少,靈活方便。



(5)普通股股東總數增加好不好擴展閱讀:

股票收益即股票投資收益,是指企業或個人以購買股票的形式對外投資取得的股利,轉讓、出售股票取得款項高於股票賬面實際成本的差額,股權投資在被投資單位增加的凈資產中所擁有的數額等。股票收益包括股息收入、資本利得和公積金轉增收益。

普通股股東有權從公司利潤分配中得到股息。普通股的股息是不固定的,由公司贏利狀況及其分配政策決定。普通股股東必須在優先股股東取得固定股息之後才有權享受股息分配權。

⑥ 股價在低位,但是 股東人數增加了很多,是好還是壞

經常炒股的人會發現,股市走熊的時候,反而能夠捂住籌碼不放,反倒是股市上漲的時候,會因為拋售過早,錯失行情。有股民表示,之前曾擁有過兩只牛股,小賺之後就拋了,最後只能眼睜睜看著股票起高樓。
都說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很多股市新手卻很難體會到其中真正的含義,但隨著不斷入市,很多人都明白,炒股之路充滿了坎坷。很多股民之所以在牛市拿不住股票,大多都是因為難以判斷股市走勢,一直都處於將信將疑中。很多股民對於自己持有的股票沒有太多的信心,有些過於求成。要知道,股民之所以拿不住股市大多都是因為拋售過早,從而錯過了大漲,與盈利擦肩而過,最終只落個後悔不已。
很多股民都非常想要賺快錢,在他們的眼中,股市似乎就是賺快錢。大家對於股市的長期回報並不抱有太多期望,似乎一年不賺個幾倍就非常丟人。不斷進行頻繁交易,使得自己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虧損不斷。其實賺錢並沒有那麼簡單,想在股市賺錢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天天折騰短線,不僅自己十分緊張,對於市場的深度深知同時需要付出大量精力。股市和日常生活真的不一樣。如果能夠買對股市和抓對行業,躺著不動真的有可能實現,但前提是自己對市場要有透徹的研究。
在選擇股市的情況下,最好不要選擇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在炒股過程中,可以選擇幾只比較好的股票進行長期研究,掌握了一定規律後,便能讓其成為自己熟悉的領域。不僅能夠獲得更高的利益,還能學到更多的知識。當一些股市處於弱勢時,最好不要輕易觸碰,畢竟這種股票一般股價都會隨著呆滯,只會進行小腹變動,上漲空間不大。
雖然有一些人可以拿住好股票嗎,甚至還能堅持到熊市底部,要知道熊市底部區域的好股票也會進行補跌。畢竟在市場中,原本十分堅定的投資者也會懷疑未來股票的走勢,然後就會拋售手中的股票。很多股民最初都是抱著「賺點買菜」的心買入股市,股票好不好對於他們來說影響並不大。只要漲了幾百就會拋售,一旦股市被套牢就會轉為短線投資者。
大多數散戶炒股都是以日和周為限,持股時間很少超過一周就開始換股,哪怕短期能夠有賺,但也十分有限。如果選錯的話,很有可能會有踏空的尷尬局面,就連中級反彈行情都有可能會錯過,更別提牛市了。
無論面對的是怎樣的股市情況,股民想要實現盈利都比較困難,畢竟股市本身就屬於高風險投資場所,一般股民只要能夠識別主流資源的流向,並對股市行情做出正確的判斷,相信股民能夠獲利的可能性也相較大些。但是,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大家還是要謹慎為好。

⑦ 股票股東人數,增加好還是減少好

如果股東人數減少,表明籌碼開始集中,散戶的籌碼被機構買走,當主力收集到足夠的籌碼後即將拉升,拉升完畢後出貨,那麼股東人數相應會增加,因為散戶跟風進場。

閱讀全文

與普通股股東總數增加好不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太保車險返傭金 瀏覽:586
撫順銀行撫盈系列是不是理財 瀏覽:988
聚氯乙烯君正集團 瀏覽:79
東北證券席位號 瀏覽:421
平安銀行理財崗位 瀏覽:910
公司理財的目標是什麼 瀏覽:473
銀行賬戶理財是什麼意思 瀏覽:727
怎麼開通帳戶貴金屬業務 瀏覽:71
融資固定年限 瀏覽:6
理財通的四個貨幣基金 瀏覽:740
上海銀行接收外匯 瀏覽:997
仁智股份後市怎麼走 瀏覽:726
上市公司子公司創業板上市 瀏覽:276
香港海外匯款要手續費 瀏覽:558
天馬股份介紹 瀏覽:114
張凡股票 瀏覽:527
黃金交易所的英文縮寫 瀏覽:844
濟源鋼鐵是上市公司 瀏覽:965
捷眾融資租賃有限公司官網 瀏覽:207
三國志10交易所哪裡有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