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市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5月,以房地產為核心業務,是中國大陸首批公開上市的企業之一。
『貳』 萬科在深圳和香港上市股權怎麼分
10月13日晚,香港上市公司綠景(中國)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綠景中國地產)發布公告稱,已與萬科的全資附屬公司Wkland Investments V Limited訂立認購協議,後者同意以每股2.2港元的價格認購其3億股新股,總價約為6.6億港元(約合5.4億元人民幣),每股收購價格較13日綠景中國地產收市價折讓約12.35%。在選擇創業平台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些,盡量選擇規模比較大一點的平台,比如像騰訊眾創空間這種,可信度會高一點。
此次認購股份占綠景中國地產現有已發行股本約21.67%,待配售完成之後,萬科實際持有綠景中國地產擴大後股本的17.81%,為第二大股東。第一大股東黃康境仍持有綠景中國地產60.02%的股份,其餘股份由公眾股東持有。
公告透露,萬科方面承諾股份認購完成日期一年內,其將不會處置、出售或以其他方式轉讓該股份,亦不會將認購股份作出押記、質押等。此次交易並不是萬科第一次入股房企,早在2006年,萬科即成功並購浙江南都地產;萬科也曾在2012年並購香港上市公司南聯地產,試圖借殼上市;去年,萬科亦與深圳地鐵集團就多個開發項目進行入股。
「加強合作」是目前地產行業的大趨勢,今年5月,萬科與萬達[微博]的戰略合作更是賺足了眼球。不過,目前雙方仍未公開首批合作項目,僅有部分地方公司進行了項目營銷方面的合作。
對於此次萬科直接入股綠景中國地產,第一太平戴維斯投資部董事吳睿認為,未來雙方存在合作的基礎。一方面,綠景中國地產的社區商業品牌與項目開發能力,讓這宗股權投資具有價值前景;另一方面,綠景中國地產在深圳的大量舊改儲備項目,對於缺地的萬科來說具有吸引力。
綠景中國地產在公告中表示,此次募集資金將用於此前發布的資產收購事項以及公司一般運營資金。此前,綠景中國地產「借殼」上市後注入的資產——全資子公司城隆控股,向控股股東黃康境收購其擁有的綠景控股(20.870, -0.45, -2.11%)有限公司(下稱綠景控股)全部股份,代價高達137.85億元。
黃康境曾是深圳地產十大貢獻力人物之一,同時也是廣東省人大代表。他於1995年創立了綠景控股,專注於發展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之城市精品住宅、社區型生活時尚購物中心及城市綜合用途物業。
『叄』 深圳萬科的資產有多少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5月,以房地產為核心業務,是中國大陸首批公開上市的企業之一。至2005年12月31日止,公司總資產219.9億元,凈資產83.7 億元。 1988年12月,公司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2,800萬股,集資人民幣2,800萬元,資產及經營規模迅速擴大。1991年1月29日本公司之A股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1991年6月,公司通過配售和定向發行新股2,836萬股,集資人民幣1.27億元,公司開始跨地域房地產業務的發展。 1992年底,上海萬科城市花園項目正式啟動,大眾住宅項目的開發被確定為萬科的核心業務,萬科開始進行業務調整。
『肆』 短短三年就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王石旗下的萬科是如何做到的
深圳特區成立於1980年8月,萬科1988年進入房地產行業,1991年成為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第一家是當時的深圳發展銀行,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平安。
1991年1月29日,萬科股票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
『伍』 王石當年為什麼要放棄萬科股權
1984年,33歲的王石在深圳創辦了萬科的前身——「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經營辦公設備,視頻器材的進口銷售業務。1988年,通過股份化改組,公司更名為「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正式進入房地產產業。
到1991年底,萬科的業務已經包括進出口、零售、房地產、投資、飲料、影視、廣告、印刷、電氣工程等各大類,用王石的話來說就是「除了黃賭毒、軍火不做以外,基本萬科都涉及到了」。
1994年開始,萬科放棄多元化業務,退出與住宅無關的產業。同時,減少房地產產品品種,從多品種經營向住宅集中。
多年來專注於住宅的開發,讓萬科在該領域無人匹敵,在多年後成為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企業。就連萬達也避其鋒芒,轉而在商業地產中樹立霸主地位。到去年底,萬科管理住宅社區843個,管理面積約2.1億平方米。
萬科的成功不僅在於做的早,專業,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起了成功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和優秀的團隊,這也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
現代企業制度是產權分化的產物。為了適應生產的社會化發展和規模較大的現代產業的發展,分散的私人資本可以利用股份制這種形式,對權能完整的私人所有權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化。
1988年進行股份制改革時,原計劃王石可以獲得4100萬股本中的40%,但他在最後一刻放棄了。王石解釋過放棄的原因:一是他自信做一名職業經理人,仍然有能力管理好萬科;二是在上世紀80年代,突然變得有錢是件危險的事情。
「1995 年開始評選大陸富豪100 名,排第一的不時更換名字,但我從來不在100 名的名單里。其中原因是:1988 年萬科股份化改造,4100 萬資產做股份,40% 歸個人,60% 歸政府,明確資產的當天我放棄了自己個人擁有的股權,一直到今天我在萬科擁有極少的股份。
「之所以放棄資產,第一,我覺得這是我自信心的表示,我選擇了做一名職業經理人,不用通過股權控制這個公司,我仍然有能力管理好它;第二,在中國社會尤其在80 年代,突然很有錢,是很危險的,中國傳統文化來講,不患寡,患不均,大家都可以窮,但是不能突然你很有錢。在這個社會的這樣一個文化,大家認同上呢,就是不管你合法非法,你非常有錢就不認同了。在名和利上只能選一個。我的本事不大,我只能選一頭,我就選擇了名。」
有分析認為,在當時,「投機倒把」、「長途返運」、「僱工剝削」等罪名還沒有正式取消。如果王石敢拿40%的股份,可能隨時會被舉報,被判刑。
這一選擇的確也成就了萬科,在一個更為分散和均衡的股權結構下,職業經理人幫助萬科穩步發展成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企業。
「1988年萬科進行股份制改造時,創始人團隊放棄了唾手可得的股權,是為了避免公司成為少數創始成員乾綱獨斷的僵化組織。正因為如此,萬科建立了中國企業當中可能是最平等的文化、最簡單的人際關系和最有效的糾錯機制,吸引著一批批優秀的理想主義者加入萬科。」
『陸』 恆大為什麼虧損70億讓深圳地鐵成為萬科a最大股東有何原因
中國恆大集團今天(6月9日)晚間公告,將以29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其持有萬科A的14.07%股份全部出售給深圳地鐵。由此,深鐵以29.38%的股份,超過寶能的25.4%,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而由於寶能系此前遭證監會重罰,基本已無還手之力,萬科股權大戰可以宣告結束。
不過,成為這場大戰勝負手的恆大,卻在今天的交易中凈虧70.7億,圖什麼?
只要看看此前的新聞就清楚了。今年5月13日,同為深圳市國資的深深房A公告稱,預計將在6月14日前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或報告書。深深房A正是恆大A股上市所要藉助的「殼公司」。
恆大去年已經引入700億戰略投資,一旦回歸A股上市,勢必在與萬科的爭霸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21世紀經濟報道還透露稱,恆大接下來將把總部前往深圳,從而讓深圳擁有了中國最大的兩家地產公司。
至此,在這場精彩刺激的萬科股權大戰中,深圳市政府和恆大集團都賺得盆滿缽滿。
『柒』 萬科屬於國企嗎
萬科不屬於國企。這是由萬科的股權結構決定的,萬科是股份制公司。
而國有企業,是指國家對其資本擁有所有權或者控制權,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決定了國有企業的行為。所以萬科不屬於國企。
萬科最大的股東華潤集團是國企,但是他只佔14.43%的股份。
所以萬科更算是一個公眾性的公司,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科或萬科集團,不能說他是國企,但是作為央企的華潤可以在萬科的經營中占據大部分話語權。
判斷企業是否是國企的依據:
目前對「國有企業」通行的的定義應該來源於《國家統計局關於印發<關於統計上劃分經濟成分的規定>的通知》,《通知》稱:「國有企業是指企業全部資產歸國家所有,並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注冊的非公司制的經濟組織。不包括有限責任公司中的國有獨資公司。」
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二條,具備法人條件的下列企業,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辦理企業法人登記」規定。
企業的分類是這樣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聯營企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私營企業,依法需要辦理企業法人登記的其他企業。
『捌』 萬科股權為什麼被收購了
多年來,萬科一直被嚴重低估,龐大的規模和良好的業績背後,是與之並不匹配的低股價。作為中國房企的龍頭,萬科現金流非常充裕,還有豐厚的可變賣家當,而買下這座「金山」卻出乎意料的便宜。萬科股權非常分散,且管理層持股很少,在「寶能系」露出獠牙之時,前十大股東合計股份持有權比例僅為22.72%。只要200億元人民幣就能在二級市場拿下萬科第一大股東之位——這是萬科總裁郁亮去年3月提出的擔憂,如今被「寶能系」的實踐證明。在選擇創業平台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一些,盡量選擇規模比較大一點的平台,比如像騰訊眾創空間這種,可信度會高一點。另一方面,面對門外的「野蠻人」,萬科管理層雖有所警覺,但並未有積極的防範。1994年,萬科曾陷入「君萬之爭」,那是萬科第一次面對「野蠻人」,最終王石找到了君安的破綻,避免了萬科被拆分的命運。如同君安的「意志繼承者」一般,「寶能系」20年後卷土重來,而萬科依然如20年前一樣不堪一擊,在「寶能系」並未出現違規的情況下,王石和監管層手中的牌比20年前還要更少。如今,猜測萬科未來命運如何還為時尚早,外界也拭目以待王石能否如20年前一般找到「白騎士」救場,然而,此事無論結果如何,都應成為中國所有上市公司引以為鑒的標志性事件。在上市圈錢的同時,也面臨著被「野蠻人」踢門而入的風險,而謝絕「野蠻人」,除了保證公司股權合理分配外,也要增加風險意識,使企業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