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梅州市知名企業有哪些
目前, 全市五家民營企業入選廣東民企百強,她們是
梅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
廣東明珠集團有限公司、
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
梅州市龍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有效破解了山區發展資金短板的問題,而且也使梅州成為省內繼深圳、廣州、佛山、珠海之後,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級市。至目前為止梅州先後上市公司有:
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嘉應制葯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威華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超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⑵ 梅州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在哪裡謝謝啦 。
國家級
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
省級
梅州市客家邨金柚產業有限公司、梅縣雁南飛茶田有限公司、廣東梅雁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大埔縣西岩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華銀集團有限公司、豐順威華食品有限公司、廣東富農食品有限公司、廣東梅縣雁球食品有限公司、梅州市金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⑶ 梅州農業現在是什麼狀況
要說大體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是梅縣的,我覺得我們家鄉的農業發展的還可以。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蔬菜瓜果,一年下來收入也蠻樂觀的!
⑷ 客人名人到低有哪些
梅州客家先民——程 旼唐代宰相、詩人、文學家 ——張九齡北宋文學家—— 曾 鞏北宋思想家—— 楊 時北宋宰相—— 詹學傳南宋丞相、民
族英雄—— 文天祥抗倭援朝明軍統帥——陳 璘抗金明軍統帥——袁崇煥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清代武狀元—— 李威光西婆羅洲蘭芳大總制大唐總長——羅芳伯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師—— 戴均元清代體仁閣學士 ——戴衢亨清代詩人、書法家 ——宋 湘太平天國天王—— 洪秀全太平天國東王—— 楊秀清太平天國忠王—— 李秀成近代洋務運動先驅—— 丁日昌太平天國翼王—— 石達開馬來亞僑領 ——葉德來首任駐日本國公使 ——何如璋華僑實業家 ——張弼士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 黃遵憲華僑實業家 ——張榕軒華僑實業家—— 姚德勝清代愛國詩人、抗日保台義軍副統帥——丘逢甲中國民主革命先驅—— 孫中山民主革命家 ——廖仲愷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 ——伍佐南華僑實業家—— 胡文虎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 姚雨平民國陸軍上將—— 黃慕松辛亥革命名將—— 張民達民國元老 ——鄒 魯辛亥革命名將—— 鄧仲元泰國合艾市開埠元勛—— 謝樞泗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朱德北伐、抗日名將 ——吳奇偉中國現代史學大師—— 陳寅恪現代傑出文學家 ——郭沫若北伐、抗日名將——范漢傑北伐名將——鄧演達北伐、抗日名將—— 薛岳新四軍軍長—— 葉挺北伐、抗日名將—— 羅卓英北伐、抗日名將 ——張發奎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 陳奇涵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北伐、抗日名將—— 黃琪翔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鼎丞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病理學家——梁伯強「象徵派」詩人、雕塑家——李金發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物理化學家——黃子卿語言學家——王力現代藝術大師——林風眠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內科及熱帶病醫學專家 ——鍾惠瀾馬來西亞實業家、慈善家——蕭畹香抗日名將 ——陳大慶抗日民族英雄—— 謝晉元客家研究一代宗師——羅香林牙買加中華會館主席—— 陳英豪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廖承志中華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 李貞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司令—— 劉亞樓中國人民共和國上將 ——賴傳珠前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將 ——蕭向榮中國科學院士、數學家—— 李國平中國實驗腫瘤學創始人之一 ——楊簡抗日名將 ——賴名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楊勇國中現代腫瘤學奠基人 ——吳桓興中國科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李國豪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成武前中共中央總書記—— 胡耀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盧嘉錫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肖華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院長委員長—— 陳丕顯英籍華人作家—— 韓素音前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總統 ——阿瑟?鍾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劉復之中國科學院士、生物學家—— 黎尚豪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張廷發香港著名實業家—— 田家炳新加坡首任總理 ——李光耀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謝非香港著名實業家—— 曾憲梓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懋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佛松馬來西亞藝術教育家、美術家—— 鍾正山國際著名化學家 ——潘毓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肖揚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國際羽壇名將 ——侯加昌戲曲表演藝術家—— 黃婉秋國際著名數學家 ——丘成桐新加坡副總理 ——李顯龍亞洲球王—— 李惠堂國際雜技大賽金獎獲得者—— 戴文霞國際體操比賽金牌獲得者—— 李莉世界速滑全能冠軍—— 葉喬波 客家人物是客家文化與理念的創造者和踐行者,是客家文化最重要的表徵。客家人重視教育,讀書明理、讀書起身、讀書致仕、讀書濟民的信念深入客家人腦海之中。 蔡蒙吉、藍奎、李二何、宋湘、黃遵憲、丘逢甲、胡曉岑、何如璋、丁日昌、葉璧華、羅香林、葉劍英、林風眠、羅清楨、李金發、張資平、蒲風、 溫流、黃鳳眠、侯過、吳康、袁文殊、杜埃、碧野、鍾惠瀾、吳桓興、丘成桐、李國豪等,都是客家文化傑出的演繹者。清朝羅芳伯開發加里曼丹成為大酋長,其首創之共和制度尤比美國憲法早幾年。丘逢甲愛國保台,盡顯忠貞。葉劍英參與共和國的建立,於危局中力挽狂瀾,手握權力,不謀私利。李光耀,大埔客家之後,在新加坡建成了現代化國家,有「國父」之稱。豐順客家後裔他信,位至泰國總理。清末黃遵憲,詩人、外交家,梅縣客家人。其主張「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客家億萬富豪及客家大企業家簡錄(上)1、曾憲梓 廣東梅州市梅縣人,財富80億人民幣左右,公司03年國內外銷售額40億人民幣左右,總部在香港,自有品牌,香港上市公司金利來遠東有限公司董事長,從事領帶、男裝、皮具、皮鞋等產品研究、設計、生產、銷售,亞洲領帶大王、男裝大王,國內總部在廣州東站,為三十多層的金利來大廈。現年70歲,有三個兒子。至03年止,國內捐款已達6億多人民幣。其中一個兒子從事頂級原裝進口歐式傢具的國內外連鎖經營,在深圳有一家店,叫金寶來。金利來是中國人創立的第一個國際名牌。2、田家炳,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人,財富估計30億人民幣左右,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主要產品為人造革和塑料薄膜。82年捐款12億人民幣設立田家炳基金會,專門捐助內地、港澳的公益事業,僅在家鄉大埔縣就已捐款2億,目前捐款總額已達標15億。現年85歲,有5子4女。3、羅桂祥,廣東梅州市梅縣人,財富估計30億人民幣左右,已逝,香港維他奶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前董事長,自有品牌,主要產品有豆奶、果汁飲料、茶飲料、汽水、水等,03年銷售額22。7億,固定資產18億。4、姚美良,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人,財富估計30億人民幣左右,已逝,香港南源永芳有限公司創辦人、前董事長,永芳牌化妝品是中國大陸90年以前第一品牌,高峰期年銷售額6億,目前國內已投資10多億。由於姚美良英年早逝,加上公司決策、管理方面出現一些問題,目前處於低潮。生前國內捐款2億多。5、伍捷仆,廣東梅州市梅縣人,財富30億美元(96年),泰國第二大商業銀行--泰華農民銀行創辦人、董事長,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6、他信。西那瓦,原姓丘,廣東梅州市豐順縣客家人,現任泰國總理,也是目前為止泰國最有民望最有成就的總理。任總理前,是泰國首富、電信大王,壟斷泰國的衛星通信、行動電話,財富14億美元,公司資產24億美元,1子2女,兄弟姐妹9個。7、張 弼士,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人,生卒於1841-1916年,創業於印尼、馬來西亞,開辦種植園,種植椰子、咖啡、橡膠、胡椒、茶葉等,開辦錫礦、輪船公司、銀行、葯材批發公司等,是當時海外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山東煙台張裕葡萄酒公司就是他創辦的。8、胡文虎,福建永定人,生卒於1882-1954年,在緬甸創辦永安堂虎標葯業有限公司,生產萬金油、清快水等,產品暢銷東南亞,創辦了《星島日報》、英文《虎報》等系列報紙,是當時和閩南人陳嘉庚並列的世界華人首富。9、彭雲鵬,祖籍廣東汕尾市陸河縣客家人,60歲,印尼第三大財團巴里多太平洋集團創辦人、董事長,世界膠合板大王,財富50億美元(96年),投資涉及森林種植、膠合板製造、糖業、金融、航運、石油化工、旅遊、房地產等。目前在印尼首都雅加達投資額18億美元,建設一個龐大的商業中心,包括一棟70層高的印尼第一高樓。10、鄒錫昌,廣東梅州市梅縣人,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弄潮兒,目前財富20億,42歲,中山大學畢業,香港昌盛集團董事長,該公司總資產80億。91年,投資3億在廣州市中心建成30多層的天秀大廈;93年,投資額14億在廣州市商業中心建設65層的中華廣場,該廣場是廣州市新地標、首個MALL,一期工程已於99年竣工開業,目前僅此年租金收入就達1。6億,二期工程已動工,將於07年竣工;投資11億在北京中心城區建成高檔住宅區使館新城,1、2期已售完;正投巨資在北京市中心老城區進行大規模舊城改造;國內捐款已達4000多萬。11、葉華能,廣東梅州市梅縣人,廣東寶麗華集團總裁,40多歲,目前財富估價幾十億,涉及行業有房地產、建築施工、茶葉種植、農業觀光旅遊、服裝、高速公路等,擁有男裝名牌法國」紳浪『,擁有總投資14。1億的梅汕高速公路百分之二十股份,同時承包百分之四十工程,投資1。8億建成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投資12。9億建設梅縣火電廠。12、梁亮勝,廣東梅州市梅縣人,52歲,香港絲寶集團董事長,中國百富榜連續2年上榜,03年排35位,02年公司銷售額22億,納稅2億,國產化妝品、洗護發、洗護膚品第一品牌,是世界同行第一品牌--美國寶潔公司(擁有飄柔、海飛絲、玉蘭油、激爽等品牌)在中國的第一對手、強勁對手,擁有中國名牌舒蕾、風影、麗花絲寶、柏蘭、美濤、潔婷、伊倍爽、捷泰等,產品有化妝品、洗護用品、衛生用品、葯品。國內總部在武漢,總部大樓為23層自有物業--絲寶國際大廈,有湖北仙桃、武漢、廣州三大生產基地,武漢基地投資4億多;在起家地湖北仙桃投資2。3億建成三家賓館(其中一家四星級)、一條步行街;公司內設有博士後工作站;梁亮勝所創造的終端營銷模式已成為國內營銷模式經典,目前國內捐款已達8000多萬。13、朱孟依,廣東梅州市豐順縣客家人,45歲,香港上市公司合生創展集團董事長,連續2年上中國百富榜,財富40億,02年總資產56億銷售額100億,所投資的項目都是幾億、十幾億、幾十億的大盤,是房地產行業大盤開發商代表,廣州最大地產商,全國著名企業家自負的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非常尊敬的同行,並且說朱孟依和他的合生創展集團與珠江實業集團才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手下匯集了從國內著名房地產公司老總位置跳槽來的大批地產精英。僅從穿越廣州市珠江的通信電纜工程就獲利10億,創造一個神話。目前已在廣州、北京、天津、上海、惠州等城市大展拳腳,高歌猛進,其中天津的項目投資將達100億,建造一個神話般的城鎮。朱為人很低調。在梅州市區捐資3000萬建設東山高級實驗學校。兄弟三人。兄弟所擁有的廣州珠江投資公司是親密的生意夥伴。14、繆壽良,廣東梅州市五華縣人,49歲,財富16億,連續2年上中國百富榜,02年12億、42位,03年16億38位,深圳富源集團董事長。賣煙絲起家,而後賣煙絲機、開石場。承接廣深高速公路、廣深公路、深圳機場、深圳北環大道等大工程的石料供應而崛起。是一個「硬打硬」的成功客家男人。目前擁有深圳寶安區主要商業區的大部分,僅此年租金收入就達一億。擁有深圳寶安區大型住宅區富源花園、幾個大型工業區、投資2億多的富源文武學校、32層的富源商貿中心,深圳福田區4棟32層大廈;正投資4億建設一個大型的高科技工業園。全國政協委員;目前捐款已達5000多萬;有3子1女。15、李彬蘭,女,廣東梅州市興寧市人,全國著名的新一佳超級市場的總經理,該公司03年在全國擁有50多家分店、50多億銷售額,為廣東第一、全國第十二大的商業連鎖公司。16、吳炯聲,廣東梅州市五華縣人,61歲,深圳西湖集團董事長,該公司剛完成私有化改造,吳炯聲擁有百分之70多股份。該公司目前凈資產近20億,年總產值3億多,涉及計程車、城市公共汽車、賓館、酒樓、房地產、旅遊、汽車維修等行業,是賓士汽車售後服務深圳唯一合夥人。曾任炮兵部隊營長,全國優秀企業家、全國勞模、深圳市人大常委。17、黃賢成,廣東梅州市興寧市人,財富2億,廣州賢成集團董事長,主營紡織和地產,上市公司青海省白唇鹿公司實際控制人。18、李貴輝,廣東梅州市梅縣人,55歲,廣州綠丹蘭集團董事長,該公司涉及精細化工(化妝品)、服裝、房地產、兒童娛樂、銀行、交通等行業,總資產36億。綠丹蘭品牌化妝品高峰時年銷售額達10多億,曾主導國內化妝品市場,為當時全國名牌。由於種種原因目前處於低潮。目前為止捐款已達5000多萬。19、黃華,廣東梅州市人,香港南方國際集團董事長,高峰時財富30多億,受97金融風暴影響,目前處於低潮。高峰時擁有三星級深圳南方國際大酒店、深圳新王朝大酒店、廣州市中心30多層的南方國際中心相當股份、90年以前廣州市最高級的商場--世貿廣場購物中心(僅裝修費就達1億)。95年投資10多億在廣州市中心進行大型舊城改造。目前捐資已達四千多萬。20、余煥良,深圳英特泰投資公司董事長,96年,在家鄉五華縣投資五千多萬進行大規模現代農業開發。21、徐偉建,梅州三寶集團董事長,97年,公司總產值2。5億,總資產1。5億。22、何中華,廣東大華集團董事長,目前僅為家鄉梅州的捐款就打1。2億。23、張堅力,上市公司廣東明珠集團董事長,03年總收入6。1億,利潤3600多萬,總資產11億,涉及閥門製造(全國最大的閥門公司之一、生產高質量高技術閥門)、葯業、酒業、建築施工等行業。24、林梅光,深圳青青世界觀光農場有限公司董事長,台商,廣東梅州市梅縣人,87年投資1000萬美元創辦深圳青青世界觀光農場。25、嚴----,廣東梅州市梅縣人,廣州泰奇食品公司、四川古綿純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前者銷售額4--8億,後者為全國最大的中低檔白酒公司,作為一個新品牌,在競爭非常激烈的白酒行業已領風騷7--8年,非常成功。26、張新輝,廣東梅州市人,香港佐田集團、梅州佐田服裝公司董事長,投資50億人民幣在湖南衡陽市建設火力發電廠和水電站各一座,建成後年產值達成23億。27、劉曉,廣東梅州市大埔縣人,深圳博士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該公司為深圳最大、全國最大之一且定位中高檔的眼鏡連鎖銷售公司,目前全國有70多家店,而且都是大型高檔店,僅深圳就有30多家。28、李建華,廣東威華集團董事長,公司總資產13億,涉及發電、供水、林產(膠合板)、建築、IT基礎材料等行業,其中膠合板產銷量廣東第一。29、楊欽歡,上市公司廣東梅雁集團董事長,該公司03年總資產59億,凈資產27億,涉及水電、建築、IT、生物工程製造業等行業。30、陳偉東,廣東紫金縣人,香港萬基集團董事長,連續2年上中國百富榜:02年23位,03年61位,財富20億。擁有香港上市公司「萬基葯業」國內上市公司「煙台發展」,總資產50億,為全國最大傳統保健品公司,主業:傳統保健品及葯業、白酒、房地產,已收購昔日全國名酒孔府家酒百分之九十股份,正進行收購全國名酒古井貢酒,國內總部深圳,總部大樓即將遷入中心區23層的自有物業。 以上有關資料來自我個人的剪輯資料和藏書。 ┆ ┆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非常完整! 其他回答 回答:齊王睿級別:學長5月12日 20:44 客家名人 梅州客家先民——程 旼唐代宰相、詩人、文學家 ——張九齡北宋文學家—— 曾 鞏北宋思想家—— 楊 時北宋宰相—— 詹學傳南宋丞相、民族英雄—— 文天祥抗倭援朝明軍統帥——陳 璘抗金明軍統帥——袁崇煥清代畫壇"揚州八怪之一"—— 黃慎清代武狀元—— 李威光西婆羅洲蘭芳大總制大唐總長——羅芳伯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師—— 戴均元清代體仁閣學士 ——戴衢亨清代詩人、書法家 ——宋 湘太平天國天王—— 洪秀全太平天國東王—— 楊秀清太平天國忠王—— 李秀成近代洋務運動先驅—— 丁日昌太平天國翼王—— 石達開馬來亞僑領 ——葉德來首任駐日本國公使 ——何如璋華僑實業家 ——張弼士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 黃遵憲華僑實業家 ——張榕軒華僑實業家—— 姚德勝清代愛國詩人、抗日保台義軍副統帥——丘逢甲中國民主革命先驅—— 孫中山民主革命家 ——廖仲愷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 ——伍佐南華僑實業家—— 胡文虎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 姚雨平民國陸軍上將—— 黃慕松辛亥革命名將—— 張民達民國元老 ——鄒 魯辛亥革命名將—— 鄧仲元泰國合艾市開埠元勛—— 謝樞泗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朱德北伐、抗日名將 ——吳奇偉中國現代史學大師—— 陳寅恪現代傑出文學家 ——郭沫若北伐、抗日名將——范漢傑北伐名將——鄧演達北伐、抗日名將—— 薛岳新四軍軍長—— 葉挺北伐、抗日名將—— 羅卓英北伐、抗日名將 ——張發奎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 陳奇涵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北伐、抗日名將—— 黃琪翔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鼎丞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病理學家——梁伯強「象徵派」詩人、雕塑家——李金發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物理化學家——黃子卿語言學家——王力現代藝術大師——林風眠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內科及熱帶病醫學專家 ——鍾惠瀾馬來西亞實業家、慈善家——蕭畹香抗日名將 ——陳大慶抗日民族英雄—— 謝晉元客家研究一代宗師——羅香林牙買加中華會館主席—— 陳英豪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廖承志中華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 李貞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司令—— 劉亞樓中國人民共和國上將 ——賴傳珠前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將 ——蕭向榮中國科學院士、數學家—— 李國平中國實驗腫瘤學創始人之一 ——楊簡抗日名將 ——賴名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 ——楊勇國中現代腫瘤學奠基人 ——吳桓興中國科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專家 ——李國豪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楊成武前中共中央總書記—— 胡耀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盧嘉錫前全國政協副主席—— 肖華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院長委員長—— 陳丕顯英籍華人作家—— 韓素音前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總統 ——阿瑟?鍾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劉復之中國科學院士、生物學家—— 黎尚豪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張廷發香港著名實業家—— 田家炳新加坡首任總理 ——李光耀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謝非香港著名實業家—— 曾憲梓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懋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佛松馬來西亞藝術教育家、美術家—— 鍾正山國際著名化學家 ——潘毓剛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肖揚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國際羽壇名將 ——侯加昌戲曲表演藝術家—— 黃婉秋國際著名數學家 ——丘成桐新加坡副總理 ——李顯龍亞洲球王—— 李惠堂國際雜技大賽金獎獲得者—— 戴文霞國際體操比賽金牌獲得者—— 李莉世界速滑全能冠軍—— 葉喬波 1
⑸ 有沒有關於梅州市的詳細介紹,包括歷史還有如今的現狀。
梅州市隸屬中國廣東省,1988年設立。東部與福建省交界,南部與廣東省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毗鄰,西部與廣東省河源市接壤,北部與江西省相連。梅州是中國著名的三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同時還享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客家菜之鄉,單叢茶之鄉」美稱,梅州同時又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廣東首個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梅州處於閩粵贛三省交界處,轄梅縣、蕉嶺、五華、大埔、平遠、豐順、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梅州市曾經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和世界客家聯誼會,成功在2009年10月承辦2009『 梅州 世界客商首屆大會。以後世界客商大會每隔兩年在梅州舉行。梅州是廣東省規劃建設的四大區域性中心城市(梅州、汕頭、湛江、韶關)之一。昔日的山區小鎮正逐步被花園式、綠中城、城中水的中等城市所取代,全市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各縣縣城和農村小城鎮為主體的城市架構基本形成。城建與水利成為新的亮點。梅城「一江兩岸」工程被國家水利部譽為城市堤防建設「梅州模式」,被國家建設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環境範例獎」,2004年被評為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範例獎」。梅州首創的城市公廁管理模式,被聯合國國際能源與環境考察團譽為「城市公廁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後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授予「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梅州又是廣東省的重要電力基地之一,全市水火電裝機容量達250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80億千瓦時。通信事業超前發展,建成了以公眾通信網為主體、專用通信網為補充的現代化綜合通信網路,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化、長途傳輸數字化和所有村通電話。
交通現狀
梅州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區內交通四通八達。 到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154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公里,一級公路22公里,二級公路1816.89公里,三級公路和等級路8848.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75.66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和公路密度均居全省山區市前列。梅揭、梅河、天汕、梅州西環、興畲等高速公路全線相繼建成通車,使梅州山區融入了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快車道,由梅州至深圳只需3個多鍾頭,至廣州只需4個鍾頭。同時,梅州南環(扶大高新區—三角)高速正在建設當中;梅龍(梅州-龍岩)高速一期梅大(梅州-大埔)高速公路已開工建設;梅贛(梅州-江西贛州)、梅漳(梅州-福建漳州)高速公路已獲國家立項,即將開工建設。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居全省山區市前列。全市基本實現市到縣1小時交通圈、縣到鎮通三級以上水泥路、行政村村址基本實現通水泥路、300人以上自然村的交通狀況得到極大改善。梅州市2006-2030年公路網規劃通過市政府審批。梅州被列為「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 航道建設和管理維護、港口碼頭建設也得到重視和加強,梅江、汀江航道整治工程全面推進,韓江幹流三河壩以下航道整治工作立項前期准備工作已完成。 繼廣梅汕鐵路(廣州-梅州-汕頭)和梅坎鐵路(梅州-福建坎市)建成通車,開通了貨運和客運後,杭廣鐵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鐵路也已通過了預可行性研究報告,鐵道部已將兩段鐵路列入鐵路網中長期調整規劃,即將在今年底開工,2013年建成。有助於推動梅州加快連接海西經濟區和珠三角、長三角兩大經濟圈。 境內有可起降波音737飛機的梅縣機場,,正在進行擴建前的征地拆遷工作。擴建以後,將開通至國內40多個城市的航班,包括梅州-高雄的直航包機。
客家文化
「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和建設,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步走向和諧與協調。目前,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高考錄取率多年來均保持在80%以上。葉劍英紀念館和客家公園、東山教育基地已建成開放,江南東改工程中的歸讀公園和堤下梅水路已經建成,兩個安置小區金沙花園和紅光花園正在施工建設當中。廣東客家博物館成功升級為「中國客家博物館」。2005年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評估中,以第一名的成績榮獲此殊榮。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梅城的形象和魅力得到了新的躍升。 梅州市有七個省級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平遠縣船燈舞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五華縣新橋鎮竹馬藝術之鄉(新橋鎮已並入華城鎮)、興寧市杯花舞藝術之鄉、大埔縣廣東漢樂藝術之鄉。其中有3個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即梅縣客家山歌藝術之鄉、大埔縣茶陽鎮花環龍藝術之鄉、豐順縣埔寨鎮火龍藝術之鄉。此外,山歌大師湯明哲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優秀民間藝術師」。 梅州客家圍龍屋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同時,梅州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 梅州正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 梅州正在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
編輯本段城市榮譽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志城市 中國金融生態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聯合國人居環境項目優秀範例獎(梅城一江兩岸) 廣東省文明城市 廣東省衛生城市 廣東省宜居城鄉示範城市 廣東省雙擁模範城 中國自駕游最佳目的地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隨著梅州地區以高速公路為主的道路建設全面鋪開,梅州市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會」為龍頭,以打好經濟攻堅戰和過好社會穩定關為重點,經濟社會在困難中得到新的發展。全年生產總值47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構成為21.9∶42.5∶35.6,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 【第一產業】 全市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04.75億元,增長6.1%。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年糧食總產136.91萬噸,增長2.8%。其中,稻穀增長2.5%,水果增長2.2%。農業產業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市農村經濟農業增加值77.8億元,增長5.6%。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幅明顯,其中糧食增長10.5%、肉類增長8.7%。 (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見成效。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狠抓以果茶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生產,農業優勢產業帶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積106.25萬畝,其中:金柚達29.17萬畝,臍橙4.85萬畝,茶葉面積14.83萬畝。金柚、茶葉、臍橙、龍眼、荔枝、青欖等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已成為梅州的拳頭產品和農村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我市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的美稱。 (三)農村工業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級認真實施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切實抓好農產品加工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緊扣水果、茶葉、玉米、優質米、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加工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開發了優質玉米酒、玉米罐頭、甜玉米汁、竹筍罐頭、客鄉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黃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護肝品等一批綠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25家,加工產值近10億元。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龍頭企業156家,其中:省級8家(國家級1家),市級46家。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外接市場,內聯千家萬戶,對促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市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30.2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帶動農戶26萬戶,占總戶數的31%,每戶增收2200元以上。 (五)訂單、外向型農業有較大的發展。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有不少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回鄉興辦集旅遊、觀光、創匯農業於一體的外向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市農產品進出口公司認真組織我市特色農產品出口,年出口創匯產值達1000多萬美元。豐順威華食品罐頭廠甜玉米罐頭、竹筍罐頭等加工產品,年出口創匯達700多萬美元,被評為全省十大出口創匯農業龍頭企業之一。幾年來,我市訂單農業以每年增加7萬畝的速度發展,至目前,全市訂單農業面積達31.15萬畝,確保了大宗農產品暢銷。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目前,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有了機構,人員逐步到位,購置了檢測儀器等設備一批,開展了檢測試點工作。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工作進展順利,全市已獲國家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7家,面積9.97萬畝。農業標准化工作穩步推進。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幾年來查處假劣農資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規范了農資市場,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大。隨著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全市有農村勞動力185.59萬個,從事二、三產業經營29.28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63.28萬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萬人),外出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4.1%。去年外出勞務收入達23.69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外出勞務收入611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農村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實。全市已完成了二輪承包,實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積佔耕地面積96%,第二輪承包期內全市都按中央規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簽訂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農戶占實行家庭承包農戶的98%。全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制度,全市頒發土地經營權證書達80.34萬份,搞活土地使用權,允許農戶承包土地依法流轉。全市土地流轉面積51.93萬畝,轉包的面積5.19萬畝,佔10%,租賃面積44.17萬畝,佔85.1%,互換面積1.75萬畝,佔3.3%。 全市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一是認真落實稅費改革政策。2003年稅改後全市農民負擔總額減少26558萬元,減幅為85%,人平負擔僅13元,減少71元。今年又將農業稅調整為3%,全年可減輕農民負擔2341萬元。二是認真落實各項減負制度,全面落實涉農收費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實開展專項治理,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 農村財務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會計代理制為主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全市145個鎮,已實行會計代理制的鎮有49個,達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標,使我市的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集體資產管理、財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村審計工作扎實開展。 (九)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一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為止,全市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5個,其中列為農業部試點單位1個,列為省廳試點單位4個。二是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全市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化、經營管理等農技推廣機構789個,從業人數達4043人。並落實了國家對農技人員的各種優惠政策。據統計,全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共投入技術推廣經費3000多萬元,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00多個,產生經濟效益50多億元。三是農業信息服務不斷完善。建立了「梅州農業信息網」,創辦了「梅州農業」電視專欄節目,為「三農」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1]。 【第二產業】 全市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202.99億元,增長8.2%,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19.39億元,增長15.1%。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87.19億元,增長15.4%。全年工業用電量29.9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4%。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96.57%,比上年提高26.2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6.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增長15.5%,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5.10億元,比上年增長28.7%。 【第三產業】 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4億元,增長14.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68億元,增長17.4%,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136.92億元,增長17.2%,餐飲業零售額16.54億元,增長21.8%。全年交通運輸業完成增加值18.21億元,比上年增長9.6%。各種交通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88.96億噸公里,增長13.1%;完成旅客周轉量79.48億人公里,增長12.0%;郵政、電信業營業收入14.24億元,增長3.4%,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路服務日益發達。全市接待國內外旅客337.1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3%,旅遊總收入36.74億元,增長12.6%。 【基礎設施】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增長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資5.84億元,全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為133.40億元,增長6.5%。 【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8.25億元,同比增長20.26%。全年全市稅收收入58.61億元,比上年增加4.55億元,增長8.4%。金融形勢比較穩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71.73億元,比年初增長9.7%。城鄉居民儲蓄人民幣存款余額345.36億元,比年初增長8.3%。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04.78億元,比年初減少0.4%。 【外經外貿和利用外資】 全年進口總額464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全年出口總額38122萬美元,增長22.8%,其中國有企業出口836萬美元,減少79.8%;「三資」企業出口14993萬美元,增長109.1%;私營企業出口21813萬美元,增長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項目165個,金額268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8%,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82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0%。 【物價和人民生活】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2%(上年為100%),上漲0.2個百分點。城鄉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據抽樣調查,梅州市區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36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4.3%。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區為43.2%,比上年降低2.1個百分點;農村為45.6%,比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5788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繼續改善。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49650.9萬元,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6%,廢氣排放得到進一步控制。「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6775.5萬元。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3118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17.98萬人次。全市大部分鄉鎮初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網路,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進展。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抽樣調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28‰,死亡率為5.35‰,自然增長率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營企業入選廣東民企百強,它們是梅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梅州市龍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有效破解了山區發展資金短板的問題,而且也使梅州成為省內繼深圳、廣州、佛山、珠海之後,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級市。至目前為止梅州先後上市公司有: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嘉應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股份有限公司、
⑹ 請問梅州歷史發展重要階段的建置沿革和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著名的歷史人物、突出的風景名勝等(緊急~!)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景點有:梅城的千佛塔、人境廬、東山教育基地、中國客家博物館,梅縣的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陰那山省級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國家4A級景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平遠縣的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世界第一天然卧佛——南台山天然卧佛(石正鎮),明、清時期粵贛閩著名「鹽道」要沖,廣東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粵東最佳礦物質浴療保健溫泉熱柘溫泉;豐順縣的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龍歸寨瀑布,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4A),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興寧市的合水旅遊區、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馬鎮民國開國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等。其中,大埔三河鎮在2008年9月被確認為廣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⑺ JD公司入股威華股份每股多少錢
2006年3月3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粵府函〔2006〕43號及
廣東省國資委粵國資函〔2006〕111號文批復公司兩個國有股東-
-蕉嶺縣木材公司和梅州市電力開發公司將其各自持有的公司16.
66%(12,306,666股)和4.17%(3,076,666股)的股權轉讓給廣
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
2006年7月20日,公司2006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
通過《關於變更公司股權的議案》,同意自然人股東李劍明、劉
映玲和林少輝分別將其所持有的公司7.29%(5,384,166股)、7.
29%(5,384,166股)和6.25%(4,615,000股)的股權轉讓給廣東
威華集團有限公司。
根據2006年9月11日2006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
公司以資本公積4,930,000元向股東同比例轉增股份總額4,930,0
00股,變更後的股本總額為7,877萬元。
根據2006年9月11日2006年第三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
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分別將其持有的公司70%(55,139,000股
)和21.87%(17,230,700股)股權轉讓給李建華和劉憲,梅州市
威華水利水電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公司8.13%(5,999,5
00股)股權轉讓給劉憲。
上述股權變更後股東及持股比例為:李建華持有55,139,000
股,持股比例為70%,劉憲持有23,631,000股,持股比例為30%。
2006年1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資批〔2006〕
2174號」文批復同意玉龍(模里西斯)有限公司〔Jade Dragon
(Mauritius)Limited〕以認購公司增資股權的方式設立外商投
資比例低於25%的中外合資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資企業批准證
書號為「商外資字〔2006〕0716號」。根據公司2006年股東大會
決議和修改後《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申請增加註冊資本人民
幣2,123萬元,新增注冊資本由玉龍(模里西斯)有限公司〔Jad
e Dragon(Mauritius)Limited〕分兩期繳足,增資後公司股本
總額為10,000萬元。
根據2007年5月26日公司2007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決
議,公司以資本公積13,000萬元向股東同比例轉增股份13,000萬
股,轉增後股本總額變更為23,000萬元。
根據2007年5月26日公司2007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決
議,李建華和劉憲分別將其持有的公司770萬股和330萬股股份(
共4.79%的股份)轉讓給廣州市梅風裝修裝飾有限公司;分別將
其持有的公司630萬股和270萬股股份(共3.91%的股份)轉讓給
羅鳴。股權轉讓後各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李建華持有公司11,2
82.10萬股,占股本總額49.05%;劉憲持有公司4,835萬股,占股
本總額21.02%;玉龍(模里西斯)有限公司〔Jade Dragon(Mau
ritius)Limited〕持有公司4,882.90萬股,占股本總額21.23%;
廣州市梅風裝修裝飾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100萬股,占股本總額4
.79%;羅鳴持有公司900萬股,占股本總額3.91%。
根據2007年8月16日公司2007年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決
議,李建華、劉憲和玉龍(模里西斯)有限公司〔Jade Dragon
(Mauritius)Limited〕分別將其持有的公司238.75萬股、102.3
2萬股和91.93萬股股份(共433萬股股份、1.88%的股權)轉讓給
張為傑等83名自然人。股權轉讓後各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李建
華持有公司11,043.35萬股,占股本總額48.01%;劉憲持有公司4
,732.68萬股,占股本總額20.58%;玉龍(模里西斯)有限公司
〔Jade Dragon(Mauritius)Limited〕持有公司4,790.97萬股,
占股本總額20.83%;廣州市梅風裝修裝飾有限公司持有公司1,10
0萬股,占股本總額4.79%;羅鳴持有公司900萬股,占股本總額3
.91%;張為傑等83名自然人持有公司433萬股,占股本總額1.88%
。
根據公司2007年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申請通
過向社會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 股)增加註冊資本人民
幣76,690,000元,變更後的注冊資本為人民幣306,690,000元。
經中國證監會證監許可[2008]599號文核准,公司已向社會首次
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 股)7,669萬股,每股面值1元,每股
發行價15.70元。截至2008年5月16日止,公司募集資金總額為人
民幣1,204,033,000元,扣除發行費用人民幣33,778,951.66元,
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為人民幣1,170,254,048.34元,其中新增注冊
資本人民幣76,690,000元,股本溢價人民幣1,093,564,048.34元
。
至此,公司變更後的注冊資本實收金額為人民幣306,690,00
0元。
==============================================================
根據上文可以看出,JD公司2006年出資2123萬元,占總股本10000萬元的21.23%,入股價為每股一元。
⑻ 梅縣農業發展研究(詳細的)
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旅遊農業三大基地,出台了相關政策措施,著力培育水果、茶葉、油茶、南葯、優質稻、蔬菜、烤煙、畜牧水產養殖八大特色產業。
三大基地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高地
特色農業 依託梅州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傳統的種養、加工習慣,發展具有梅州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打造品牌響亮、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生產中心。
綠色農業 依託梅州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健康農產品,打造全省無公害農產品供應中心。
旅遊農業 依託梅州優美宜人的環境、多姿多樣的生態景觀、底蘊深厚的客家文化,大力發展集物質生產、綠色消費、生態游樂、休閑觀光於一體的農業旅遊綜合產業,打造區域性的農業旅遊中心。
八大產業強勢推進梅州農業提質增速
水果
現狀全市水果種植面積110.3萬畝,總產82.82萬噸。其中:金柚28.84萬畝,總產32.56萬噸;臍橙5.34萬畝,總產1.78萬噸。水果類龍頭企業31家。著名品牌有「梅嶺」、「嘉豐」、「龍威」、「平遠臍橙」等。
優勢按照國家A級綠色食品栽培技術標准化規程,推行標准化生產,推動水果產品向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方向發展。
展望2011年,金柚面積發展到40萬畝,臍橙面積發展到10萬畝左右,建成廣東省最大的優質臍橙生產基地。
茶葉
現狀全市茶葉種植面積16.24萬畝,總產1.01萬噸,主營茶葉種植、加工、流通的農業龍頭企業21家。其中,梅縣雁南飛茶田有限公司、大埔西岩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華銀集團有限公司是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優勢初步形成了種植基地化、初級加工與精細加工一條龍、產加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格局。
展望至2011年,建成20萬畝優質茶基地。
油茶
現狀全市油茶種植面積25.3萬畝,其中2005年以來新種8萬畝;配套建設了2家現代化的大型油茶加企業。
優勢油茶產業是梅州市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之一。平遠縣已建成了年出苗300萬株的油茶苗繁育基地,2萬畝油茶高產示範林基地,年產精製山茶油2000噸生產線,並實現了對油茶籽加工附產物的綜合開發利用,形成了以油茶為主導的產業園區。
展望2011年,全市軟枝油茶發展到40萬畝,現代化茶油加工企業發展到3間,油茶產業年產值達到4億元。
南葯
現狀全市有青蒿、巴戟、雞血藤、陰香樹、廣金錢草、金銀花、涼粉草等10個南葯種植基地,總面積3.05萬畝,年加工能力達1萬多噸。
優勢引進和培植了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廣州中醫葯大學國橋醫葯研究有限公司、廣東南台葯業有限公司、廣東省康奇力葯業公司等9家企業,形成了種植、加工、研發、營銷一體的南葯產業鏈。平遠縣大力發展金錢草等為主的葯材生產,建成首個「廣東涼茶」專用葯材生產基地;豐順縣依託廣東新南方公司,大力發展青蒿生產,建成全國最大的青蒿素生產基地。
展望2011年,規劃建設南葯基地30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南葯生產基地。
優質稻
現狀全市超級稻天優998、博優998、天優122、培雜泰豐等優質稻種植面積85萬畝,平均畝產500公斤以上。
優勢興寧市是國家級超級稻示範縣,五華縣是省級超級稻示範縣。真田牌、金珠牌等品牌有機米遠銷港澳等地區。
展望2007年超級稻種植面積達到80萬畝,優質稻比例達80%,2011年種植超級稻面積達100萬畝。
蔬菜
現狀梅縣南口鎮、西陽鎮,蕉嶺縣三圳鎮,平遠縣大柘鎮,興寧市刁坊鎮等五大出口蔬菜基地1萬畝。其中,興寧市刁坊鎮新建有機蔬菜出口基地3000畝。
優勢依託山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初步建成了綠色、無公害品牌蔬菜基地。
展望2011年,全市外銷蔬菜基地10萬畝以上,成為重要的綠色、無公害品牌蔬菜出口基地。
烤煙
現狀全市優質烤煙種植面積8萬多畝,分布45個鎮,種煙村297個,種煙農戶6581戶。
優勢廣東「五葉神」卷煙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烤煙品牌。
展望2011年,規劃建設20萬畝烤煙基地。
畜牧水產養殖
現狀全市生豬存欄161.48萬頭,牛、羊、兔、家禽的年出欄量分別是4.96萬頭、9.7萬頭、65.2萬只、6362.4萬只。
優勢建立了多功能、高效益、低污染的生態漁業發展模式,集觀景、休閑、度假、垂釣於一體的生態觀光型休閑漁業蓬勃興起。梅州生產的鹽火局食品、臘味、牛肉乾等享譽港澳台,遠銷東南亞。
展望2011年,特色水產養殖面積10萬畝以上,全市瘦肉型豬年出欄300萬頭以上,優質黃雞年出欄6000萬只以上。
梅州市國家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
梅縣金柚標准化示範區
蕉嶺縣茶葉生產標准化示範區
梅縣雁南飛茶田生產標准化示範區
大埔縣茶葉國家綜合標准化示範區
梅州市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
國家級
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
省級
梅州市客家邨金柚產業有限公司、梅縣雁南飛茶田有限公司、廣東梅雁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省大埔縣西岩茶葉集團有限公司、廣東華銀集團有限公司、豐順威華食品有限公司、廣東富農食品有限公司、廣東梅縣雁球食品有限公司、梅州市金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梅州市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企業
綠色食品
梅縣泰和園實業有限公司臍橙
梅雁藍藻有限公司 螺旋藻片
大埔縣泉之鄉礦泉飲料有限公司 礦泉水
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山茶油
有機食品
大埔縣西岩茶葉集團公司綠茶烏龍茶
豐順縣鳳山茶業發展有限公司烏龍茶
梅縣華銀茶業有限公司 烏龍茶
梅州豐華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甜棗
梅州豐華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優質米
梅州豐華有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蔬果、香草
梅州市金珠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蕉嶺長潭) 大米
廣東省名牌農產品
西竺牌西岩單叢茶、西岩烏龍茶、岩中玉兔、西岩黃枝香龍星牌烏龍茶、雁南飛金單叢烏龍茶、黃金牌黃金可口薑糖、華銀牌陰那山單叢茶、雁球牌山泉米粉、嘉俊牌金柚涼果、恆興牌原味純雞粉、金良稻豐牌晚秈米、僑微牌原木赤靈芝孢子粉
梅州市獲國家農業部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
至2007年10月30日止,梅州市獲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認證企業73個,產品總數89個,認證面積9805.13公頃。 這是從別的網友那復制的
⑼ 珠海或梅州的經濟發展特點
珠海於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為確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遊地位,珠海抑制重工業發展。按總工業輸出額計,主要工業依次為:電子及通訊設備、電子儀器及機械、辦公室儀器。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 珠海從昔日一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一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一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珠海市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之一。已有52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珠海,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303項。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東芝、佳能、日通、珠海紫翔,美國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偉創力、殼牌,英國的BP公司,德國的戴姆勒克萊斯勒、西門子,法國的家樂福,荷蘭的飛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國公司已落戶珠海。
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92.06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08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542.49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420.49億元,增長10.2%。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2.9%,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7%,下降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4%,上升0.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52.8%和46.8%。人均GDP達67591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約合9733美元。
隨著梅州地區以高速公路為主的道路建設全面鋪開,梅州市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會」為龍頭,以打好經濟攻堅戰和過好社會穩定關為重點,經濟社會在困難中得到新的發展。全年生產總值47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生產總值中三次產業構成為21.9∶42.5∶35.6,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
【第一產業】 全市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04.75億元,增長6.1%。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著力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全年糧食總產136.91萬噸,增長2.8%。其中,稻穀增長2.5%,水果增長2.2%。農業產業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03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314.41億元,比上年增長5.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22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比增2.1%。主要農產品快速發展。2003年,全市糧食總產135.06萬噸,增長0.7%,其中稻穀總產116.54萬噸,增長1.3%。糧食生產連續十三年獲得豐收,其中94、95、96、99年獲得「廣東省糧食工作責任制考評先進單位」稱號。2003年全市水果總產74.76萬噸,增長5.3%,茶葉總產達8853噸。全市肉類總產達25.19萬噸,水產品總量達7.62萬噸,形成了高產、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結構。
(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初見成效。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狠抓以果茶為主的優勢農產品生產,農業優勢產業帶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積106.25萬畝,其中:金柚達29.17萬畝,臍橙4.85萬畝,茶葉面積14.83萬畝。金柚、茶葉、臍橙、龍眼、荔枝、青欖等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已成為梅州的拳頭產品和農村支柱產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亮點。我市被國家有關部門授予「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的美稱。
(三)農村工業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級認真實施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切實抓好農產品加工業,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緊扣水果、茶葉、玉米、優質米、蔬菜、畜禽產品、水產品的加工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開發了優質玉米酒、玉米罐頭、甜玉米汁、竹筍罐頭、客鄉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黃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護肝品等一批綠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達525家,加工產值近10億元。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龍頭企業156家,其中:省級8家(國家級1家),市級46家。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外接市場,內聯千家萬戶,對促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市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總產值30.2億元,是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帶動農戶26萬戶,占總戶數的31%,每戶增收2200元以上。
(五)訂單、外向型農業有較大的發展。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近年來,有不少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回鄉興辦集旅遊、觀光、創匯農業於一體的外向型現代化農業示範基地。外向型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市農產品進出口公司認真組織我市特色農產品出口,年出口創匯產值達1000多萬美元。豐順威華食品罐頭廠甜玉米罐頭、竹筍罐頭等加工產品,年出口創匯達700多萬美元,被評為全省十大出口創匯農業龍頭企業之一。幾年來,我市訂單農業以每年增加7萬畝的速度發展,至目前,全市訂單農業面積達31.15萬畝,確保了大宗農產品暢銷。
(六)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目前,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有了機構,人員逐步到位,購置了檢測儀器等設備一批,開展了檢測試點工作。培育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工作進展順利,全市已獲國家級認證的無公害基地37家,面積9.97萬畝。農業標准化工作穩步推進。農業行政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幾年來查處假劣農資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規范了農資市場,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大。隨著農業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發展勢頭良好,2003年全市有農村勞動力185.59萬個,從事二、三產業經營29.28萬人,外出務工勞動力63.28萬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萬人),外出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4.1%。去年外出勞務收入達23.69億元,全市農民人均外出勞務收入611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農村各項政策進一步落實。全市已完成了二輪承包,實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積佔耕地面積96%,第二輪承包期內全市都按中央規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簽訂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農戶占實行家庭承包農戶的98%。全面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制度,全市頒發土地經營權證書達80.34萬份,搞活土地使用權,允許農戶承包土地依法流轉。全市土地流轉面積51.93萬畝,轉包的面積5.19萬畝,佔10%,租賃面積44.17萬畝,佔85.1%,互換面積1.75萬畝,佔3.3%。 全市減輕農民負擔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農民負擔明顯減輕。一是認真落實稅費改革政策。2003年稅改後全市農民負擔總額減少26558萬元,減幅為85%,人平負擔僅13元,減少71元。今年又將農業稅調整為3%,全年可減輕農民負擔2341萬元。二是認真落實各項減負制度,全面落實涉農收費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實開展專項治理,進一步規范收費行為。 農村財務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會計代理制為主的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全市145個鎮,已實行會計代理制的鎮有49個,達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標,使我市的農村集體財務、會計核算、集體資產管理、財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村審計工作扎實開展。
(九)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一是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到目前為止,全市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25個,其中列為農業部試點單位1個,列為省廳試點單位4個。二是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全市從事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機化、經營管理等農技推廣機構789個,從業人數達4043人。並落實了國家對農技人員的各種優惠政策。據統計,全市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共投入技術推廣經費3000多萬元,引進新品種、新技術300多個,產生經濟效益50多億元。三是農業信息服務不斷完善。建立了「梅州農業信息網」,創辦了「梅州農業」電視專欄節目,為「三農」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3]。
【第二產業】 全市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202.99億元,增長8.2%,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119.39億元,增長15.1%。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增加值87.19億元,增長15.4%。全年工業用電量29.9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4%。全年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96.57%,比上年提高26.2個百分點。其中:資產負債率比上年下降6.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上年增長15.5%,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全年實現利稅總額45.10億元,比上年增長28.7%。
【第三產業】 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70.14億元,增長14.7%。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68億元,增長17.4%,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136.92億元,增長17.2%,餐飲業零售額16.54億元,增長21.8%。全年交通運輸業完成增加值18.21億元,比上年增長9.6%。各種交通方式完成貨物周轉量88.96億噸公里,增長13.1%;完成旅客周轉量79.48億人公里,增長12.0%;郵政、電信業營業收入14.24億元,增長3.4%,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路服務日益發達。全市接待國內外旅客337.14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2.3%,旅遊總收入36.74億元,增長12.6%。
【基礎設施】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9.24億元,增長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資5.84億元,全市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為133.40億元,增長6.5%。
【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8.25億元,同比增長20.26%。全年全市稅收收入58.61億元,比上年增加4.55億元,增長8.4%。金融形勢比較穩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71.73億元,比年初增長9.7%。城鄉居民儲蓄人民幣存款余額345.36億元,比年初增長8.3%。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04.78億元,比年初減少0.4%。
【外經外貿和利用外資】 全年進口總額464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2%。全年出口總額38122萬美元,增長22.8%,其中國有企業出口836萬美元,減少79.8%;「三資」企業出口14993萬美元,增長109.1%;私營企業出口21813萬美元,增長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項目165個,金額2686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8%,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82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0%。
【物價和人民生活】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2%(上年為100%),上漲0.2個百分點。城鄉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據抽樣調查,梅州市區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6.3%;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4369元,剔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4.3%。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區為43.2%,比上年降低2.1個百分點;農村為45.6%,比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5788元,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繼續改善。當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49650.9萬元,廢水排放達標率為77.6%,廢氣排放得到進一步控制。「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6775.5萬元。全市各類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數3118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各級政府救濟人數17.98萬人次。全市大部分鄉鎮初步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網路,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取得新進展。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抽樣調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28‰,死亡率為5.35‰,自然增長率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營企業入選廣東民企百強,她們是梅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有限公司、寶麗華集團有限公司、梅州市龍祥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資本市場推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取得重大突破,不僅有效破解了山區發展資金短板的問題,而且也使梅州成為省內繼深圳、廣州、佛山、珠海之後,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級市。至目前為止梅州先後上市公司有: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寶麗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嘉應制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威華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超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私營企業情況: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戶私企,投資者680人,僱用員工32568人,注冊資本64.37億元。其中:農業企業50戶、采礦業38戶、製造業844戶、建築業125戶、電力企業57戶、交通運輸業40戶、批發零售業1019戶,居民服務業189戶,信息軟體業8戶。
個體經營戶資料:
到2004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64137戶,從業12萬多人,注冊資金10.55億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發零售業40429戶,其中住宿餐飲業5397戶,租賃商務服務221戶,咨詢調查業9戶。
居民服務業5562戶,其中理發美容保健業2024戶。
農林類142戶。
采礦業385戶。
製造業7195戶。
農副食品加工業822戶。
服裝靴帽百貨業664戶,印刷媒介475戶。
電力燃氣323戶,電器器材181戶。
交通運輸600戶。
信息傳輸互聯網服務245戶,租賃商務服務221戶。
2004年度,新發展私營企業665戶,新增注冊資金20.5億元;新開個體戶9277戶,新增注冊資金10.5億元。本期注銷個體戶8829戶,實際新增442家個體戶。
特色經濟提升壯大
伴隨著招商引資工作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加快,各縣(市、區)充分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努力培育壯大特色經濟。
興寧市重點扶持機電製造業,特別是廣東明珠、南豐電氣、鵬鑫科技三家企業全部實現預定目標後,興寧機電製造業的總產值將超過8億元;服務好總投資45億元、總裝機容量87萬千瓦的興達電廠,總投資2.5億元的寧江建材日產2500噸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線項目等,力爭用幾年時間把資源型工業打造成年產值超30億元的產業;充分發揮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優勢,提升壯大工藝紡織這個傳統產業,籌建集漂染、織造、整理、加工為一體的紡織工業村。
梅縣(含梅江區)著力培育新型工業、生物醫葯型工業、高新技術型工業「三大支柱」產業,打造電力、電子通訊、建材、汽車配件、工藝、醫葯化工「六大基地」。
豐順縣主要是依託產業優勢,重點做大做強電聲行業。目前電聲行業已經成為該縣的支柱產業,成為招商引資的熱點行業,該縣也成為全國較大的電聲產品基地。今年1—4月,豐順縣的電聲企業產值就達2.4億元,佔全縣工業產值的47%。大埔縣堅持以瓷工富縣為核心,重點抓好陶瓷、電力兩大支柱。其中僅陶瓷方面,該縣去年以來就新辦陶瓷企業58家。而梅江區則立足地處區域中心城市的實際,在大力發展工業項目的同時,認真做好經營城市文章,積極引進、鼓勵、支持民營資本投資第三產業,構建物流配送基地,大力發展連鎖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飲服務業。今年第一季度該區的第三產業產值7831萬元,同比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和商品銷售總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6%和18%。
此外,平遠的稀土、林木深加工,五華的機電工業,蕉嶺的水泥工業等特色產業也在加快縣域經濟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提升壯大,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逐漸形成並成為各縣(市、區)的產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