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IPO前發行限售—法 是什麼意思
這是因為上市價往往比原股東的持有成本高出很多,為了防止原股東爭相在剛上市時套現,所以設置的限售條款。
㈡ 發行前股份限售流通是什麼意思
是指未上市的股份公司在首次發行新股時,證監會對上市後控股股東的要求是在36個月不能賣出所持股份,其他股東12月內不能賣出,即限售流通。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企業發行新股後風險,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
㈢ 定向增發股票限售時間 定增股票限售期是多長時間
根據《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應當符合下列規定:本次發行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十二個月內不得轉讓;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業認購的股份,三十六個月內不得轉讓。
《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2011年修訂)》第九條:發行對象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具體發行對象及其認購價格或者定價原則應當由上市公司董事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決議確定,並經股東大會批准;認購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三十六個月內不得轉讓:
(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其控制的關聯人;
(二)、通過認購本次發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的投資者;
(三)、董事會擬引入的境內外戰略投資者。
第十條 發行對象屬於本細則第九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的,上市公司應當在取得發行核准批文後,按照本細則的規定以競價方式確定發行價格和發行對象。發行對象認購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十二個月內不得轉讓。
證監會2007年7月4日發布的《關於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董事會、股東大會決議的注意事項》規定:
1、董事會決議確定具體發行對象的,應當明確具體的發行對象名稱及其認購價格或定價原則、認購數量或數量區間,發行對象認購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至少三十六個月內不得轉讓;
2、董事會決議未確定具體發行對象的,應當明確選擇發行對象的范圍和資格,定價原則、限售期。決議應當載明,具體發行價格和發行對象將在取得發行核准批文後,根據發行對象申購報價的情況,遵照價格優先原則確定;發行對象認購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至少十二個月內不得轉讓。
3、發行對象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董事會作出的非公開發行股票決議應當載明具體的發行對象及其認購價格或定價原則;發行對象認購的股份自發行結束之日起36個月不得轉讓:
(1)、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其控制的關聯人;
(2)、通過認購本次發行的股份取得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的投資者;
(3)、董事會擬引入的境內外戰略投資者。
目前的投行實務中,定向增發時,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關聯方認購的股份在發行之日起三十六個月內不得轉讓,其他機構投資者認購的股份在發行之日起十二個月內不得轉讓。
㈣ 創業板市場實行股份全流通嗎在股份限售方面是如何規定的
創業板也像主板一樣實行全流通,但為了保持公司股權與經營權的穩定,同時滿足股東適當的退出需求,創業板有針對性的、有區分的對上市後的相關股份提出了限售要求,具體為:
1.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所持股份,要求其承諾自發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滿三年後方可轉讓
2.對於其他股東所持股份,如果屬於在發行人向證監會提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前六個月內(以中國證監會正式受理日為基準日)進行增資擴股的,自發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十二個月內不能轉讓,並承諾:自發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十二個月到二十四個月內,可出售的股份不超過其所持有股份的50%;二十四個月後,方可出售其餘股份
3.對於前述兩類股東以外的首次公開發行前其他股東所持股份,按照《公司法》的規定,需自上市之日起滿一年後方可轉讓。投資者一定要了解全流通市場環境下對限售股份的有關規定,而且要密切關注有關限售股份解禁的情況,特別是關注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和核心人員所持有股份的變動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審慎投資
㈤ 首發配售股份,限售股,解禁限售股,流通股,分別是什麼意思
配售股:配售股是屬於新股發行時的一種發行形式。新股發行時上市公司拿出總發行量中一定比例的股份在網下配售給一些機構投資者。按規定配售部分不能與網上發行的部份一同上市交易,要遲一年左右。工行是06年10月27日上市的,所以配售部份應在07年10月27日上市,因27日是星期六,所以在29日上市交易。在發行期間配售股個人投資者是買不到的。
限售股:以前的上市公司(特別是國企),有相當部分的法人股。這些法人股跟流通股同股同權,但成本極低(即股價波動風險全由流通股股東承擔),惟一不便就是不能在公開市場自由買賣。後來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實現企業所有股份自由流通買賣。按照證監會的規定,股改後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12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後,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取得流通權後的非流通股,由於受到以上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稱之為限售股。
解禁限售股:驅除限制的叫做解禁限售股
流通股:可以參加市場自由交易的股票叫做流通股
㈥ 上市公司發行股份用於購買資產,這些股份是限售股嗎,限售多久
定增發行的股份當然是限售股,一般限售期為12個月。按照新的減持新股,定增發行股份,12個月的限售期滿後的12個月內,只能出售50%的限售股,剩餘的股份,需要第三年才能出售剩餘的50%。
有點繞口,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問我。
㈦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限售股要過多久才能解禁
按照證監會的規定,股改後的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12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
(二)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後,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
取得流通權後的非流通股,由於受到以上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稱之為限售股。
ps: (IPO限售股: 新股上市日起3個月,網下配售股票上市流通。上市日起1~3年,原股東的限售流通股陸續上市流通。限售流通股的鎖定期結束後,持股人可以直接按照市價減持,不需要支付對價。)
㈧ 什麼叫限售股份上市流通,謝謝!
每隻股票在發行時候,都可能有三種股票沒有到股市上流通:
1、戰略配售股:是我們在網上申購的時候,公司配售給公司的,叫做「網下配售」。這些股票要被限制三個月,之後才可以上市流通。2月5日中石油的10億股解禁,就是這種。
2、小非:在網上發行之前,大約5%以上的股票低價配發給公司的高管,這個股票要一年之後才可以上市,叫做「小非」。
3、大非:在網上發行之前,大約10%以上的股票低價配發給其它公司(大股東),這個股票要三年之後才可以上市,叫做「大非」。
股票的價格,幾乎完全是市場規律,總量多了,股價自然下跌。這三類股票解禁,就是增加了這種股票的總量,自然價格要下跌,這是「利空」消息。
㈨ 股票發行前的限售股解禁時股價低於發行價是否可以流通
限售股解禁類型有這么幾種:
1、股改限售股,股改以前規定,上市前發行的股票不能流通,股改以後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後流通了。 就是人們說的「大小非解禁」,通俗的說就是原來不允許上市交易的股票現在開始在市場交易了,它增加了市場上股票的供應量,必然會給股票市場帶來一定的沖擊,所以國家允許它循序漸進的進行。
2、IPO限售股,股改以後再上市的公司,上市前發行的股票也需要鎖定一段時間後才能流通,2007年上市的中石油就是這樣。
3、增發限售,公司實施定向增發新股,也需要鎖定至少1年才能上市的。
4、配售股,應該是IPO發行的時候向特定投資人配售的股份,也是需要鎖定至少1年才能上市的。
一般而言,限售股上市會增加該股的流通盤(流通股股數),使得主力操作的成本增加。做個比喻,就是原來一杯水夠澆花了,現在需要加半杯水才能夠。
但這個還要看兩個方面:
1、限售股持有者的心態。如果股票價格已經很高,那麼這批上市限售股被賣出的可能性就很大,使得空頭力量增強;相反,如果這些持有者認為後市還有很好的行情,且不想急於變現,那麼繼續持有就對該股價格沒有直接影響。
2、主力的心態。如果主力前期已經獲利了解,那麼短期內不會考慮建倉,自然此股近期不會有所作為;相反,如果主力還握有相當的籌碼,或者處在建倉的階段,反而會藉助這10%的新增流通股攤低成本。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要想知道真實動向,一個限售股上市是不能下定論的。
那麼限售股解禁是好是壞?
所謂限售股,是指在股權分置改革前的為流通股本(國企股、法人股),雖在股改後獲得流通權,但承諾在一定時間內不上市流通或不完全上市流通的股票。除了股改限售股之外,目前還有IPO限售股、增發限售股以及配售股等幾種常見的限售股。至於限售股解禁後對股市是何影響,這不可一概而論,需視不同個股具體研究。
限售股解禁對股價的影響
首先就是股改限售股解禁,也就是股民口中常說的「大小非解禁」。通俗的講就是原來非流通股,現在可以流通交易了。這無疑會增加市面上該只股票的供應量,從而對股價形成一定的沖擊。所以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只允許它循序漸進的開展,並且要及時進行信息披露。對於IPO限售股和增發限售股,都要求鎖定一段時間(如一年)才能交易的。一般來說限售股解禁都會導致股價下跌,但也不排除某些股票依然維持強勢,沒有減持現象,這樣的話股價基本會保持強勢整理。具體是利好還是利空,需結合大股東的類型、業績狀況以及有無套現、增持計劃等因素共同研判。
限售股解禁真的會讓股價下跌嗎?
按照一般的想法,限售股解禁了,這些股票就可能在市場上賣出,從而導致股票下跌。但通過數據的統計,我發現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根據限售股解禁的數量、解禁的類別不同,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的統計樣本是2016年2月20日到2017年2月20日之間,1年的解禁股,剔除掉解禁時停牌的,數量是1469隻。來看一下它們解禁之後的一周和一個月的漲跌幅。分析漲跌幅的時候,不能用絕對漲跌幅,因為大盤整體好的時候肯定漲得好,整體不好的時候肯定跌得多,所以要用和大盤相比的超額收益,就是用解禁股的漲跌幅減去大盤指數同期間的漲跌幅。我採用的大盤指數是中證500指數。
結論1:解禁比例高的股票表現更差,佔比高不高,我用的指標是「解禁股占流通股比」,就是本次解禁股的數量/解禁前流通股的數量。
統計的結果是這樣的限制股解禁後股占流通股比解禁股占流通股比達到10%是一個分水嶺,比例低於10%的,影響不大,解禁後一周和一個月跑輸跑贏大盤的大概率基本都在50%附近,超額收益的中位數也在零附近。比例高於10%的,有一定影響,跑輸大盤的概率基本在55%-60%之間,超額收益的中位數也在-1%至-2%左右。
所以,如果解禁股占流通股比超過10%,對股價還是會有負面影響的。我統計的1469隻解禁股里,超過10%的有584隻,佔比40%。
結論2:定向增發解禁股表現更差。
上面介紹了解禁股的類型,有IPO股東解禁的,有定向增發解禁的,還有股權激勵解禁的。其中股權激勵解禁的一般比例都比較小,沒什麼影響,佔比能超過10%的,基本就是IPO股東解禁和定向增發解禁。
IPO股東解禁的話,要看原始股東的意圖,有些股東就是為了上市套現,那麼解禁後就願意賣出。有些股東想保持對公司的控制權,那就不一定賣。
定向增發解禁的話,通常這些機構,比如定增基金,都是貪圖定增時候的折扣,目的就是解禁後賣出,所以有很強的賣出動力。另外不要覺得有的股票跌破了定增價,機構浮虧著就不會賣。事實上,當定增基金封閉期結束的時候,基金經理需要變現,所以通常會一攬子賣掉股票,並不考慮哪個浮虧哪個浮盈。對參與定增的機構來說,看的是整個組合的盈利,而不是單只股票的盈虧,千萬別想多了。
從減持動機來看,顯然定向增發解禁股更強,統計的數據也支持這個結論。從解禁後一周和一個月的超額收益來看,IPO股東解禁的略微跑輸大盤,而定向增發解禁的則是顯著跑輸大盤。
限售股解禁股收益對比
3、怎麼應對解禁事件?
概括一下上面的分析,結論就是:解禁股占流通股比超過10%的定向增發解禁股,在解禁後1個月跑輸大盤的概率較大。當然,不一定每一次、每一隻都跑輸,但是從概率上來說,這是個負收益事件,如果你長期去做,一定會吃虧的,所以應該迴避。
對於其他情況的解禁股,從統計上來看影響到不大,倒不用太擔心。
㈩ 新股上市後大慨多久會解禁限售股
1、對於一隻新股來說,其限售解禁一般會有三次:第一次限售股是自該股票上市掛牌首個交易日算起的三個月後,這次限售解禁是由於IPO網下申購的部分解禁。
2、第二次則是在自該股票上市掛牌首個交易日算起的一年後,這次限售解禁是那些該股票原始股的中小股東的解禁;第三次則是在自該股票上市掛牌首個交易日算起的三年後,這次限售解禁是那些大股東的解禁。
3、次新股的內涵是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相應變化的。一般來說一個上市公司在上市後的一年之內如果還沒有分紅送股,或者股價未被市場主力明顯炒作的話,基本上就可以歸納為次新股板塊。
(10)發行前股份限售規定擴展閱讀
相關規定
《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第27條規定,改革後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1、自改革方案實施之日起,在12個月內不得上市交易或者轉讓;
2、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規定期滿後,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原非流通股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得超過5%,在24個月內不得超過10%。其中就是針對非流通股股份股改後的「限售」規定。
參考指標:
分析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後,可能存在的風險,推薦參考以下指標:
1、大股東的類型。處於行業壟斷地位,屬於國家經濟命脈的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東會對其保持較高的持股比例,不會輕易套現。另外,屬於國資委管轄的央企和地方重點國企,套現資金的歸屬、分配及使用方面有待相關法規完善,如是否上繳社保基金,還是部分上繳等。在相關法規出台前,這些公司的股票還不會形成較大的套現壓力。
2、作為發起人的民企投資家大多數會專心從事實業,並非從事買殼、賣殼從事資本運營的投資性公司,限售股解禁後,大規模套現以實現退出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大股東屬於非發起人的民企,擅長資本運作,則有套現的可能。
3、業績狀況。業績優良或尚可的上市公司中,限售股比例偏低,或者大股東持股勉強保持相對控股地位,限售股解禁後的套現需求也不大。業績不佳、或價值高估的上市公司,持股比例偏低的股東退出意願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