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所有區分別有哪些優勢
黃浦區:位於上海市市中心,是上海的行政文化中心.
南京東路是全國聞名的商貿購物中心.
靜安區因境內古剎靜安寺而得名,地處上海市中心,地段優勢極為明顯。
『貳』 濱江45公里怎麼玩
勞動報記者李蓓徐巍部分圖片東岸集團供圖
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
今天貫通開放。
黃浦江兩岸地區
在打造成世界級的
濱水公共開放空間的道路上
繼續前行。
快跟著小編一探究竟!
徐匯8.9公里
繪出濱江最美好的圖畫
今年10月,徐匯段雲錦路跑道公園迎來了百餘位徐匯居民感受了一把涼爽秋風。上觀新聞
沿線文化載體——
龍美術館(西岸館)
余德耀美術館
西岸藝術中心
西岸文化藝術示範區
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油罐藝術公園(在建)
上海夢中心(在建)
沿線公共景觀——
谷地花溪
滑板廣場
格樓
雲展廳
adidasRunbase西岸
攀岩牆
沿江跑道
塔吊
海事塔
龍華港人行橋
黃浦8.3公里
世博園56盞火焰燈重新點亮
今年6月28日晚,56盞世博火焰燈重新點亮,標志著8.3公里黃浦濱江岸線全面貫通。看看新聞
隨著世博火焰燈重新點亮,黃浦濱江世博段也同時向公眾開放。上海黃浦微信號
景觀線路:通過風貌保護道路串聯歷史記憶,將形成4條文化探訪路線,包括——
外灘線,串聯外灘源、陳毅廣場、外灘建築群;
豫園線,串聯豫園、城隍廟、代表性里弄;
南外灘線,串聯老碼頭、濱江五庫、董家渡公園、黃金榮倉庫;
世博線,串聯工業記憶江南造船廠及其周邊區域
虹口2.5公里
欣賞兩岸風景的「明信片」
虹口濱江地區在2017年6月30日貫通,7月1日對外開放。上觀新聞
沿線公共景觀——
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
建投書局
上港郵輪城等
楊浦3.4公里
「工業銹帶」一步一景
圖說:今年6月底,楊浦大橋以西濱江2.8公里全線基本貫通。看看新聞
曾經全國第一的上海魚市場,舊時的黑白影像印刻於規整的透水混凝土步道之上。上觀新聞
國慶首日向市民開放了西段岸線。在這段岸線上,市民既可飽覽浦江美景,也可以欣賞一些古老的工業遺存。上觀新聞
沿線公共景觀——
楊樹浦水廠
公共空間示範段
漁人碼頭
楊浦大橋等
浦東新區22公里
變身美麗公園
今年5月,浦東濱江重點岸線提前貫通,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等三條濱江「親民道」免費對外開放。上觀新聞
2017年10月18日,建設者啟用了700噸浮吊,對耀龍路上的川楊河慢行園橋成功實施了三跨吊裝,這標志著浦東濱江園橋建設已進入最後沖刺。新聞晨報
沿線文化載體——
浦東美術館
煤倉藝術長廊
船塢文化展示館
沿線公共景觀——
楊浦大橋下歷史建築
民生碼頭
上海船廠等保護性開發項目
浦東公園改造
新民洋綠地等
上海人從今天起又多了一處好去處。
濱江全線長達45公里,
散步、慢跑、騎行、拍照、遊玩
走哪條線?
看什麼景?
快跟著小編來看一看!
地標:上海船廠綠地
上海船廠始建於1862年,前身為招商局造船廠和英聯船廠——這里曾經承載過上海100多年的工業文明,見證過我國造船事業從修船發展到造船、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到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全過程。
現在,船廠綠地沿江岸線總長近1.5公里,佔地面積超12萬平方米,
東起東方路,南至陸家嘴金融城二期開發地塊,西至浦東南路,北臨黃浦江
——而今這里是陸家嘴金融城二期所在地,上海城市核心區的水上門戶。
綠地周邊現在還保留著具有歷史價值的老船廠廠房,保留下來的鍛機車間已被賦予了時代新的角色,將變身國際音樂文化中心。
地標:新華綠地
經過改造後的新華綠地如今以全新面貌亮相,岸線全長約1.6公里,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
東接民生碼頭工業遺存更新區域,西連上海船廠綠地。
民生文化廣場位於民生工業遺存更新區域西入口。這個空間平時是休閑活動廣場,供市民游覽觀江運動健身;節慶時這里將變成一個狂歡的舞台——
東面的民生文化城
西面的新華綠地歡呼台
上方的東岸連接橋將是最好的觀眾席
這里公共綠地的植樹以曲折豐盛的樹木為主體,形態有如洛神起舞,故稱「舞林」。騎行道、跑步道及漫步道彼此迂迴,此處很適合市民手機自拍曬朋友圈。
地標:民生碼頭
民生碼頭位於黃浦江下游南岸,東起洋涇港,西至民生路,岸約長約740米,舊稱英商藍煙囪碼頭。
民生碼頭的工業遺存中最為經典便是八萬噸筒倉,由柳宜春大師整體操刀進行,其高挑的空間和充滿歷史塵埃氣味的神聖感,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對工業的崇拜。
筒倉改造方案曾經面臨相當艱難的挑戰。據介紹,八萬噸筒倉因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以及完好程度,被列為文物建築三類。
地標:陸家嘴南北濱江綠地
北起浦東南路、南至東昌路,岸線長度約2.5公里,依託無可比擬的區位優勢,這里——
是欣賞浦西蘇州河口、外白渡橋、外灘百年建築和陸家嘴多個地標的景觀平台
是黃浦江東岸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項目中最為閃耀的區段
也是未來陸家嘴「全球最佳濱水城市客廳」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舒適的濱江漫步騎行跑步體驗,在陸家嘴濱江漫步的市民會發現有兩棟小巧精緻的建築掩映在綠樹花叢中。
這是「望江驛」,外形設計成連續坡頂狀,內部除了公廁,還有母嬰室、直飲水、自動售賣機、Wifi充電、共享雨傘、信息查詢和醫療急救服務。
地標:世博濱江
世博棧橋總長為84.5m,為三跨連續梁,橋梁型式簡潔、飄逸、輕盈,主橋范圍跨越西藏南路隧道,穿越地鐵8號線處則為地面道路。
一路散步到橋中間段,則是一片清幽的小翠林,林外汽笛聲聲、車輪匆匆,江風撲面。
15座雲橋串起一江「城市陽台」
中科院院士鄭時齡教授談東岸濱江看點
看點1
220公頃濱水公共空間
東岸的貫通堅持「城市生活與濱江空間交織互動」的理念,以綠廊、高樁平台為主要的開放空間載體,22公里連續的慢行系統鑲嵌不同特色的——
看點2
22公里連續慢行系統
「漫步道、跑步道和騎行道」三道並行,分別處於不同的高度——
漫步道高5米左右、寬度4米以上,打造開闊的觀景平台,成為黃浦江邊的城市陽台,方便人們飽覽江景;
跑步道就是隱蔽的防汛牆,標高7米,寬3米,兩側滿目香樟;
騎行道標高9米,寬4米,兩側布滿銀杏,待深秋時節落葉遍地時最美。
看點3
15座雲橋相連
22公里沿線,由於自然河道、輪渡站碼頭的存在而形成了多個斷(堵)點,雲橋的架設使中斷的步道重新暢通起來。每座雲橋都有個名字,譬如其昌棧渡口的雲橋,就取名諧音「錢倉橋」。
看點4
22個服務圈
打造1公里公共服務圈,沿線22公里設置22個公共服務圈。主要實現六項功能——
休閑餐飲點
便民服務點
社區文化場所
環衛設施
信息服務
體育健身設施等
確保500米有1個公共廁所,1000米有1個直飲水點,其餘設施因地制宜統籌配置。安全防護、無障礙設施、AED急救、應急保障等措施也將同步跟進。
看點5
工業遺存
一條黃浦江連接著上海的歷史文脈,沿線的諸多工業遺存則是一個綿長的城市故事。
此次改造,就是要留存下這些城市記憶。此外,大歌劇院和浦東美術館等重大文化設施已在沿江布局,浦東美術館已開工建設。
濱江岸線的全線貫通只是第一步
今後在黃浦江邊騰出的空間里
還將打造更多
文創、演藝、體育、健身、商旅、娛樂項目
這一個個項目如同閃亮的珍珠
在黃浦江兩岸串成美麗的「項鏈」
正逐步使之成為世界級的濱水岸線
勞動報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勞動報新媒體編輯:馬思華
快帶上相機,和親朋好友一起去玩吧!你和濱江有什麼故事?歡迎留言~再給這么贊的上海點個大拇指吧!
『叄』 燕子磯新城規劃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計劃通過對現有化工企業搬遷整治和舊城改造,將老化工基地建設
濱江新城是很籠統的一個說法,不是指某個特定的地方。
江寧有個濱江新城的計劃,那個地方靠馬鞍山很近,基本應該在現在江寧濱江開發區那個地方吧。離燕子磯新城有十萬八千里。
其他還有下關的世貿濱江新城,是個組團的房地產項目,同樣還有浦口的明發濱江新城,都是房地產項目。
只能說,燕子磯新城是南京濱江大開發的一個環節。如果你非要說燕子磯將來會是一個濱江新城,那也沒錯。
『肆』 海口舊城改造的范圍是哪些
鹽灶危房改造是有的....
海口舊城改造9大項目:
包括玉沙村改造、海甸溪北岸改造、長堤路舊城改造(海甸溪南岸)、安置房建設項目、美舍河危房改造、嶺下村危房改造、鹽灶危房改造、海口市青年路廉租房項目和濱江西安置小區建設項目。改造建設內容為拆遷補償安置、安置房建設、配套市政建設、拆除公房後改建廉租用房、經濟適用房建設等。
在玉沙村改造項目中,拆遷改造區(北區)用地356畝,現狀建築約30萬平方米;安置區(南區)用地161畝,現狀建築約4萬平方米,擬建安置房33.04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10年。
海甸溪北岸改造項目位於海甸島二路以南,用地面積1539畝,由人民大道、和平大道分割成東、中、西三段,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9年。長堤路舊城改造項目(海甸溪南岸)范圍總用地52.8公頃,拆遷安置6500戶,15000人,現狀建築物約35萬平方米,改造建設至2011年。
安置房建設項目建築佔地551畝,安置房建設的建築面積為73.5萬平方米,分三期滾動建設,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10年。
美舍河危房改造項目拆遷14棟,建築1.19萬平方米,擬建2.16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嶺下村危房改造項目拆遷5棟,建築1.5萬平方米,擬建1.85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鹽灶危房改造項目拆遷7棟,0.96萬平方米,擬建1.42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
海口市青年路廉租房項目中,青年路東側的44.8畝政府儲備地作為海口廉租住房建設項目用地,其中廉租房及經濟適用房共計1088套,包括672套廉租房及416套經濟適用房,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濱江西安置小區建設項目徵用瓊山區府城鎮林村經濟社東側387畝土地(含道路用地)建設安置小區,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11年
『伍』 上海交通有哪些規劃改造
《上海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7-2025)環境影響報告書》已於近期上報國家環保部,並已受理。
- 楊浦濱江-
(1)2017年6月底竣工:
①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四期)水上工程
②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二期)工程
③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五期)水上工程
(2)2017年12月底竣工:
①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三期)工程
②毛麻倉庫及永安棧房改造工程
(3)2017年12月底開工:
①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四期)陸域工程
②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五期)一標段工程
- 虹口濱江-
規劃目標:
規劃重點關注於「打通斷點」
保證2.5公里的濱江沿線實現慢行、慢跑和騎行貫通
同時也注重提升濱江空間的開放性和文化景觀功能
看完這些規定,
感覺上海又要牛出新高度了,
這些規劃路線,有經過你家門口的嗎?
『陸』 武昌五年規劃
武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武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武漢市武昌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批准)
武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是「十二五」期間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總體規劃,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也是編制和實施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類專項規劃、年度計劃以及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環境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切實加快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著力構建和諧武昌,全區經濟社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各項指標和任務圓滿完成,開創了武昌改革發展的新局面,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濟實現較快增長。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200.37億元增至2010年470.12億元,年均增長14.6%(按不變價計算);全口徑財政收入由2005年25.82億元增至2010年67.12億元,年均增長21.05%;區級財政收入由2005年7.5億元增至2010年22.29億元,年均增長24.34%;固定資產投資「十一五」累計實現957.78億元,比「十五」253.6億元增長277.67%,年均增長29.68%;實際引進內(外)資「十一五」累計實現460.1億元,比「十五」125.96億元增長265%,年均增長21.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05年177.09億元增至2010年353.24億元,年均增長14.81%;全區萬元生產總值能耗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削減31.2%和47.7%。
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業的「1+4」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總部型企業實現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從2005年28.42%提高到2010年38.5%;第二、三產業的比重從2005年41︰59提高到2010年20︰80。產業結構調整朝著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方向邁進。
三大功能區啟動建設。編制了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功能區發展規劃並全面啟動建設。「十一五」期間,武昌古城內首義文化區、曇華林歷史文化街區、都府堤紅色景區、長春觀—寶通禪寺宗教文化區加快推進;公司總部區新建商務樓宇26棟100餘萬平方米,在建商務樓宇30棟160萬平方米,藉助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契機,啟動武漢中央文化旅遊區①楚河、漢街項目建設;濱江商務區萬達廣場項目開工建設,裕大華片完成土地整理,車輛廠片啟動建設。三大功能區建設累計投資達300億元以上,成為完善城市功能、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完成武昌火車站改造、武漢長江隧道、岳家嘴立交等8項重點交通建設工程,公正路、秦園路、江盛路等一批主、次幹道建設竣工,積極實施武漢大道、東沙連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長江大橋、地鐵2、4號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江南插花地調整工作,理清了與青山區、洪山區的區域界限。積極推進胭脂路、幸福里、保安街、文明路等片區舊城改造,三角路村、余家頭村、團結村、余家湖村等城中村綜合改造全面啟動。蛇山南坡拆建還綠工程,紫陽湖、都司湖等湖泊修復和保護工程取得良好進展。
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市民素質教育,廣泛開展「吳天祥小組」活動和窗口單位文明建設,提高了公共文明指數。積極開展「兩型社會」示範創建活動,建設完成了一批「兩型社會」示範項目。完善城市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創「市容環境達標街」和「市民滿意路」活動,大力實施「街巷整潔工程」,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堅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各級各類教育均衡協調發展,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教學質量取得新的提高。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醫療服務功能明顯提升,困難群眾基本醫療得到保障,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優於全市平均水平。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打造了一批街道、社區文化品牌。深入開展社區建設,推進了社區「一站三室」建設,實現了老舊社區物業服務全覆蓋。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加強人民武裝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建設,進一步做好「雙擁」工作。
群眾生活逐步改善。堅持以人為本,加大困難群體幫扶力度,每年投入8000萬元以上資金用於最低生活保障、社會臨時救助以及助殘幫困和安老扶幼等。切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十一五」期間新增就業9.7萬人,就業培訓和特困群體再就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對居民住房困難戶實行租金補貼,累計發放租金補貼2429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10787元增至2010年20918元,年均增長14.16%;消費支出由2005年8242元增至2010年14620元,年均增長12.15%。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落實維護社會穩定工作責任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社會動員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認真貫徹《信訪條例》,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提高依法處置信訪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預防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十一五」時期,我區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全國城市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財政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100強」、「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全國家庭教育工作示範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紅十字社區服務示範區」、「全國人民防空先進集體」、「湖北省文明城區」、「湖北省最具投資價值區域」等榮譽稱號,2006—2009年連續四年被評為全市績效管理先進單位。
五年的科學發展,發展思路更為清晰,定位更加准確,為武昌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一是著力解放思想,處理好堅定目標與深化思路的關系。堅持發展目標不動搖,深化發展思路不停頓。圍繞建設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的戰略目標,不斷深化發展舉措和實現路徑。積極構建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為支撐的「1+4」產業格局;著力實施「321」發展戰略②,推動武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是著力優化結構,處理好調結構與保增長的關系。堅持把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貫穿經濟發展始終,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立足區情,發揮優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出台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大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改善經濟發展環境,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佔全區經濟比重逐步提高,奠定了區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堅實基礎。
三是著力提升城市功能,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堅持著眼長遠,積極謀劃城市功能空間布局,提高城市承載力。在加強招商引資、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的同時,規劃建設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功能區,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城市道路交通和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大力推進商務樓宇建設,為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拓展空間。
四是著力改善民生,處理好發展與惠民的關系。在經濟快速發展、實力明顯增強的同時,加大財政投入,注重加強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事業建設,教育、衛生、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群眾幫扶制度進一步完善。就業、社保、醫保、住房等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五是著力促進社會和諧,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堅持在推進改革、加快發展中解決各類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著力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大調解工作格局。健全重大事項社會風險評估制度,加強社會矛盾的排查、調處,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建立健全信訪、維穩工作機制,堅持一手抓「事要解決」,一手抓規范信訪秩序。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保持社會穩定。
六是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處理好規范管理與創新服務的關系。堅持把規范管理與創新服務有機結合,在規范管理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方式,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通過實施「基層建設行動計劃」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各項工作規范高效。深入倡導幹事文化、創新文化,組織開展管理創新活動,不斷改進各項工作,調動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的內在動力。
「十一五」以來,武昌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不夠完善,傳統服務業高端化、特色化不夠突出,產業結構還需進一步優化;交通路網、排水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要求仍然有明顯差距,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重大項目建設、工程拆遷等重點工作與推進要求還有差距,務實創新、克難攻堅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增強;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任務艱巨,工作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對於這些問題,將在「十二五」時期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
二、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武漢進入大建設、大發展的新階段,武昌作為武漢江南核心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諸多有利條件:
一是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在武漢疊加,必將促進武昌加快發展。中央批准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批准武漢城市圈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批准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這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在武漢疊加必將促進武漢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步伐加快,企業總部向中心城市聚集的趨勢會更為明顯,有利於武昌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
二是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眾多,必將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已開工的武漢大道、東沙連通、白沙洲大道高架、二七長江大橋、鸚鵡洲長江大橋、地鐵2號、4號線等重點建設項目將在「十二五」期間竣工,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將取得重大進展,有利於改善交通環境和城市面貌,促進武昌南北地區均衡發展,打造生態環境良好、城市功能完備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三是城市功能區加快建設,必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承載空間。「十二五」時期是武昌城市建設的高峰期。隨著武昌古城、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三大功能區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武昌發展空間將更為廣闊。特別是東沙連通工程的推進,將帶動公司總部區核心區域的加快建設,與濱江商務區連成一片,初步形成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的空間格局,有利於聚集市場和產業發展要素,提升經濟承載力。
四是區域經濟加快發展,必將帶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民生改善。大批重點建設工程深入推進,將提高武昌宜居水平,帶動區域經濟加快發展,為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特別是三大功能區加快建設,將帶動就業容量大、吸納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形成新的就業機會,有利於緩解就業壓力,維護武昌和諧穩定。
同時,「十二五」時期武昌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挑戰。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影響發展的不確定因素隨時可能出現;城區間競爭日趨激烈,全市其它重大功能區加快建設,對武昌的產業發展形成一定壓力;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和經濟發展加快,社會利益訴求將有所增多,困難群體、低收入人群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難度加大。
「十二五」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武昌將步入城市大規模建設的高峰期、經濟結構調整的優化期、民生質量的提升期。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發展戰略在武漢疊加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武昌資源稟賦優勢,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城市功能區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為把武昌全面建設成為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而努力奮斗。
貫徹上述指導思想,必須重點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經濟發展更加註重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把握武漢建設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機遇,進一步完善總部經濟、重點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扶持政策和良好的服務環境,促進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城市建設更加註重與重點產業發展的對接。在三大功能區的建設中科學規劃、合理安排產業發展空間,將中北路、徐東路、友誼大道和臨江一線等未開發區域,作為企業總部和重點產業發展用地。
三是社會建設更加註重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制定就業、教育、衛生、社保及加強社區建設的專項規劃,逐年加大政府投入,提高群眾幸福感。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協調各方面利益,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
二、發展目標
著力推進武昌大建設、大發展,加快城市功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打造企業總部集聚區、現代服務業核心區、文化旅遊強區,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
(一)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較快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3%以上;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3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1800億元以上。
(二)重點產業形成明顯優勢
到2015年,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四大重點產業成為全區支柱型產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第三產業比重達到90%以上,形成規模化、高端化、特色化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三)城市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到2015年,三大功能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在空間上連為一體,武漢江南金融商務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形成。一批重大建設項目投入使用,骨幹路網基本形成,微循環路網更為健全。
(四)社會建設體系更趨完善
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社會事業持續發展,就業、教育、衛生、住房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覆蓋全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政治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更加和諧。
(五)城區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爭創新一輪省、市級文明城區,精神文明建設和城市管理進一步加強,市容市貌干凈、整潔、靚麗,公民道德建設和文明禮儀教育、誠信教育進一步深化,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六)「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
「兩型」示範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土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人口密度合理控制。山體、湖泊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湖泊水質普遍達到Ⅳ類標准。單位GDP能耗在「十一五」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的減排、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准。
(七)政府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
推進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設,行政管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改革和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政府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和社會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八)人民群眾安全感不斷增強
完善社會治安防控、安全監管、社會應急三大體系,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人民群眾合理訴求得到較好解決。
第三章
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
以總部經濟為龍頭,重點發展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的規模化、傳統服務業的高端化。
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加強公司總部區、濱江商務區等重點地區的規劃控制與土地儲備,沿中南路、中北路、徐東大道、臨江一線嚴格控制住宅開發,加大高端商務樓宇及酒店、餐飲娛樂等配套建設,力爭實現新建商務樓宇300萬平方米以上,最大限度地創造總部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建立比較完善的總部企業發展環境、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大力引進重點產業的企業總部。鼓勵重點產業的公司總部及其相關聯的配套產業聚集,進一步提高總部企業稅收佔全區稅收總額的比重,使總部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二、大力發展重點產業
(一)金融保險業。圍繞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重點建設中南路—中北路「金融街」。加強金融市場服務平台建設,大力引進外資銀行、地方性銀行區域總部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總部。支持會計、律師、評估、擔保、投資、租賃、期貨等與金融業務密切相關的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入駐,促進金融保險業的集聚和發展。
(二)文化創意產業。著力推進「武昌·中部設計之都」和東湖西岸—沙湖南岸「文谷」建設。依託現有的科研設計院所,大力發展工程勘察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醫葯和輕工設計等設計業務。加快文化傳媒產業發展,依託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局、湖北日報報業集團等文化部門及傳媒機構,推動新聞、出版、圖書報刊、數字報刊、影視製作等文化傳媒企業做大做強。扶持動漫、軟體、網路及計算機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等其它創意產業,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多元化發展。
(三)高新科技產業。加快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依託武漢電信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數據處理、信息傳輸等信息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軟體產品。配合做好通信網、互聯網、數字電視網「三網融合」試點工作,推進信息網路全覆蓋。加快電子商務、物聯網業發展,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設智慧城市。完善「官產學研用」聯動機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相關領域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成果轉化,不斷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四)商貿旅遊業。積極推進大型商業綜合體、特色商業街、軌道交通商業、地下空間商業街區建設,提升商貿能級,推進商貿業高端化、特色化發展。加大中南路、武珞路、中北路、徐東路、解放路等商圈建設力度,形成特色鮮明、定位清晰、輻射面廣的商貿業特色街區。加快新型商業業態培育,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推進社區商業、大型居住區配套商業建設,方便群眾生活。
充分挖掘武昌悠久文化的內涵和獨特山水資源優勢,加快旅遊資源的整合和旅遊特色街區的建設,打造山水、歷史、文化等主題精品旅遊品牌。加強濱江商務區高層樓宇的觀光休閑功能建設,增加現代旅遊元素。加大旅遊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加強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及大型綜合文化娛樂場所等配套設施建設,藉助武漢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契機,推動武昌旅遊業快速發展。
三、加快產業園區建設
堅持「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科技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重點推進武漢中部信息安全產業基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科技園、719所海王科技園、湖北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科技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推進楚天181文化創意產業園、曇華林藝術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保障體系和信用環境,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加強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建設,完善擔保體系,拓展融資渠道,提升融資能力,引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參與資本市場運作,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五、營造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加強與重點產業相關聯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培育,不斷完善促進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營造良好的企業發展外部環境。加強重點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引導,制定優惠合理的招商引資政策和措施,加大資源要素特別是土地資源向重點產業集群傾斜的力度,鼓勵金融保險、文化創意、高新科技、商貿旅遊等重點產業集聚和發展。進一步健全社會服務體系,推進投資環境建設,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生態環境,努力降低商務成本。
『柒』 海口舊城改造的范圍是什麼
海口舊城改造9大項目:(回答您:不包括濱海新村)
包括玉沙村改造、海甸溪北岸改造、長堤路舊城改造(海甸溪南岸)、安置房建設項目、美舍河危房改造、嶺下村危房改造、鹽灶危房改造、海口市青年路廉租房項目和濱江西安置小區建設項目。改造建設內容為拆遷補償安置、安置房建設、配套市政建設、拆除公房後改建廉租用房、經濟適用房建設等。
在玉沙村改造項目中,拆遷改造區(北區)用地356畝,現狀建築約30萬平方米;安置區(南區)用地161畝,現狀建築約4萬平方米,擬建安置房33.04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10年。
海甸溪北岸改造項目位於海甸島二路以南,用地面積1539畝,由人民大道、和平大道分割成東、中、西三段,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9年。長堤路舊城改造項目(海甸溪南岸)范圍總用地52.8公頃,拆遷安置6500戶,15000人,現狀建築物約35萬平方米,改造建設至2011年。
安置房建設項目建築佔地551畝,安置房建設的建築面積為73.5萬平方米,分三期滾動建設,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10年。
美舍河危房改造項目拆遷14棟,建築1.19萬平方米,擬建2.16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嶺下村危房改造項目拆遷5棟,建築1.5萬平方米,擬建1.85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鹽灶危房改造項目拆遷7棟,0.96萬平方米,擬建1.42萬平方米,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
海口市青年路廉租房項目中,青年路東側的44.8畝政府儲備地作為海口廉租住房建設項目用地,其中廉租房及經濟適用房共計1088套,包括672套廉租房及416套經濟適用房,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08年。濱江西安置小區建設項目徵用瓊山區府城鎮林村經濟社東側387畝土地(含道路用地)建設安置小區,改造建設期限為2007年至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