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高職與蘇建交那家好
其實你所說的兩個高校辦學實力都不相上下,
他們的專業設置和發展理念基本相同,
請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你自己喜歡的學校就可以了。
⑵ 周總理在京辦公室因中蘇交惡停辦多久
中蘇決裂前最後一次高層會談,
在中蘇兩國關系徹底崩裂前,赫魯曉夫突然被趕下了台,兩國關系似乎出現一縷改善曙光。為了挽救瀕臨決裂的中蘇關系,1964年11月,中共派出周恩來率領的黨政代表團前往蘇聯莫斯科。然而,這次訪問卻成為了兩國高層領導集體最後一次面對面(直到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兩國領導人才再度會面)……
赫魯曉夫下台,中蘇關系是否面臨轉機?
中蘇兩國交惡的最直接動作,是蘇聯方面撤走了一切技術專家,包括核專家。為此,周恩來主持了中國的核力量發展工作。他在西北核研究中心視察工作時,曾對陪同介紹情況的聶榮臻說:「沒有一聲巨響,就沒有人會理睬我們。」後來,毛澤東說得更為直截了當:「放一個響屁比長篇大論更引人注意。」
這個「響屁」終於放出來了(註:指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在這個「響屁」放出來的同一天前幾個小時,同樣令人高興的事發生了:當天凌晨,在蘇聯方面解除赫魯曉夫職務幾個小時後,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向中共中央聯絡部副部長伍修權通報了情況。
周恩來得知後,不顧毛澤東凌晨剛睡下不得打擾的「紀律」,帶著伍修權推開毛澤東的書房,徑直坐到毛澤東的床邊,將剛入睡的毛澤東叫醒,讓伍修權當面向毛澤東報告這一天大的好消息。毛澤東聽後,兩眼放光。
赫魯曉夫一直在孤立中共,他原計劃在1965年6月召開一次各國共產黨會議,目的是「修理」中共,將中共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也就是不承認中共是一支馬列主義的政黨,不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對當時的中共來說,這無疑是懸在頭上的一顆政治「原子彈」。現在赫魯曉夫下台了,是不是意味著這顆政治「原子彈」也啞了?
1964年10月16日這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樓上召開,會議的中心議題就是赫魯曉夫下台事件。在進行了種種分析後,中共最高層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蘇共新的領導人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不變,完全承襲赫氏的做法,因為赫氏的下台畢竟是蘇共內部的權力之爭;二是微變,會有一些調整,畢竟新人有新的想法么;三是不僅不變,還會變本加厲,新的領導人可能會比直來直去的赫魯曉夫更難對付。
要了解真相、把握中蘇關系的走向,只有與蘇共新的領導人接觸。為此,會議決定: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國家主席劉少奇、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聯名向蘇共中央新的領導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米高揚,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發出賀電。
中央還決定,派出以周恩來任團長、賀龍為副團長的代表團,參加11月7日蘇聯十月革命47周年的慶祝。團員有康生、劉曉、伍修權、潘自力、喬冠華等。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搞清赫魯曉夫為什麼下台。
蘇國防部長竟慫恿中共將毛澤東趕下台
然而,令周恩來沒有想到的是,蘇共新領導人幾乎一致地把赫魯曉夫與毛澤東同時視為對手。他們認為,影響中蘇關系的障礙是中共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因此,想趁中共代表團到來之際,暗示或動員中共像周恩來這樣老資格的領導人,在中共掀起一場波瀾,像蘇共趕赫魯曉夫下台一樣,把毛澤東主席也趕下台。
顯然,中國代表團此次莫斯科之行波譎雲詭,本來想修復的中蘇關系,卻成了一次「踏雷之行」。
11月5日,飛機飛往莫斯科。飛機降落在莫斯科伏努科沃夫國際機場。眾多蘇聯高官站在停機坪迎接,為首的是新的蘇共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還有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最高蘇維埃主席米高揚、蘇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蘇斯洛夫。雙方禮節性地客套過後,周恩來與米高揚有過一番意味深長的對話。
⑶ 當年中蘇交惡,要是真的打起來了歷史的走向是什麼
西北、東北、華北大部淪陷,美國緊急支援中國,中國穩住陣腳後拖住蘇聯,並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在世界其他地方製造緊張局勢,牽制蘇聯。最後蘇聯與中國簽訂和平協議,退出中國。
⑷ 蘇交所藝術交易所如何交易
要說蘇交所,藝術交易所如何交易?
一般的一藝術交易所都是拍賣
這就是古玩字畫之類的東西唄
也就有些雕塑等一些文藝文藝方面的作品
這個大部分都是安拍賣的形式來交易
⑸ 中蘇交惡時,蘇聯為何不使用核武
又是一個臆想症發作者!那年月借他一百個「膽子」!量他也不敢使用核武器的……!
⑹ 三線建設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三線 三線建設指包括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的後方地區;二線指介於一、三線之間的中間地帶。其中川、貴、雲和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的腹地俗稱小三線。三線地區位於中國腹地,離海岸線最近的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國土邊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別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呂梁山等連綿山脈作天然屏障,在准備打仗的特定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後方。用今天的區域概念來說,三線地區實際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國西部經濟不發達地區。
1958年中蘇決裂後,嚴峻的戰略形勢與東南沿海脆弱的防務系統讓領導層開始考慮在西部建設後方的戰略問題。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艦發生激戰,並延燒到中國南部地區。同年8月17日、20日,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命脈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就是三線建設的起源。自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與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其規模可與抗戰時期的沿海工業內遷相提並論。三線建設也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
在其中又以貴州、四川東部山區、四川中部平原地區數量最多,企業規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慶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輕工業與電子工業,綿陽主要接收核工業與飛機工業,重慶則接受了解放軍裝備中除航天工業外絕大多數的武器製造生產,甚至包括核試驗設備(816工廠)和潛艇製造業(望江造船廠);貴州貴陽主要接受光電工業,安順主要接受飛機工業。1973年,國家正式發文重點建設貴陽、重慶、安順、綿陽四個重點城市,後來這四個城市成為全國三線企業的核心。
建設成果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第二重型機器廠 賀蘭山煤炭基地
重慶建設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酒泉鋼鐵公司
重慶川維股份集團 攀枝花鋼鐵集團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重慶川儀股份有限公司 六盤水煤炭工業基地 丹江口水電站 劉家峽水電站
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洛陽玻璃廠 西北鋁加工廠
重慶紅岩汽車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二汽 襄渝鐵路(襄樊——重慶)
重慶大江工業集團 江漢油田 青藏鐵路一期西寧至南山口
重慶珠江光電集團 葛洲壩水利工程 湘黔鐵路(株洲——貴定)
重慶望江船舶集團 陝西飛機工業有限公司 成昆鐵路(成都——昆明)
重慶816核工廠 長慶油田 焦枝鐵路(焦作——枝城)
三線建設可以說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集中的西部開發。十餘年間,三線建設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到70年代末,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由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占當時全國的1/3。職工人數由325.65萬增加到1129.5萬人,增長2.46倍。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3.92倍。同時,它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基礎工業薄弱、交通落後、資源開發水平低下的工業布局不合理狀況;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為基礎、國防科技為重點、原材料工業與加工工業相配套、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的戰略後方基地,為今天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三線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對國際形勢和戰爭威脅估計過於嚴重,在建設中出現了指標過高、要求過急、規模過大等問題;把戰備放在第一位,許多企業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產組織困難,成本過高;以重工業為中心,造成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但是,三線建設也存在許多問題,對國際形勢和戰爭威脅估計過於嚴重,在建設中出現了指標過高、要求過急、規模過大等問題;把戰備放在第一位,許多企業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產組織困難,成本過高;以重工業為中心,造成農輕重的比例關系失調,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⑺ 中蘇建交的時間
中蘇建交的時間是1949年10月3日。
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代表黨中央以通俗的方式闡述了未來新中國的三條外交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不承認舊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和殘余勢力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以免敵對者「鑽進來」搗亂。「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
為了同蘇共中央直接交換意見,取得蘇聯對新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秘密訪蘇。在中蘇關系問題上,斯大林表示:中國政府一成立,蘇聯立刻承認。
10月1號,毛澤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宣告,我國同外國的外交關系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當天下午,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即以公函形式向各國政府發出了這一公告。
10月2號晚9點45分,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致電周恩來,表示蘇聯政府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互派大使。同日,蘇聯宣布斷絕與國民黨政府的外交關系。
1949年10月3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復電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對蘇聯政府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並互派大使表示熱烈歡迎。這一天,中蘇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7)重慶蘇交集團擴展閱讀
我國和前蘇聯的外交關系:
1937年8月21日,蘇聯與中國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擴大對華軍事援助,以多種軍援形式支持中國抗戰。1937年至1939年,蘇聯與中國簽署了3次共計2.5億美元的貸款協議。同時派遣軍事顧問參與作戰指揮,組建志願航空隊來華參戰。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國簽訂同盟條約,蘇聯與德國、日本關系惡化。蘇聯為緩和蘇日緊張關系於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日雙方於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及其外長簽訂了關於日本問題的秘密協定,亦稱「雅爾塔協定」。1945年4月,蘇聯宣布廢除《蘇日中立條約》,8月8日,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日本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8月14日,中華民國代表被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1949年10月2日,中蘇建立外交關系。蘇聯是第一個承認並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950年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朝鮮戰爭期間,蘇方向中國提供了軍事援助,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華的重點是「156項」基礎工業設施建設。
1960年代中蘇關系急劇惡化,援助也大大減少直至終止。1962年,中國與印度發生軍事沖突(中印戰爭),蘇方支持印度。1969年,中蘇在邊境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其中包括珍寶島事件,同年8月,蘇軍在中蘇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對中方實行報復性打擊,雙方再次發生武裝沖突。這一系列事件史稱「中蘇邊界沖突」。兩國一度處於核戰邊緣。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開始實行較為緩和的外交政策,得到中方的積極回應。1989年5月,戈爾巴喬夫訪華,雙方關系恢復。
⑻ 當年中蘇交惡,一旦打起來,哪方會贏
如果打起來,美國會贏。這是中蘇雙方全都不想看到的結果。所以沒有真正的打起來,只有一些摩擦。
當然從當時的軍事實力來講,明顯蘇聯佔有,但戰爭不是零和游戲。多元世界,會有很多糾纏。有很多羈絆。
當然,如果真打起來,中國也未必會輸。這一點我們始終相信,中國人民是打不到的!
⑼ 蘇州交通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的集團簡介
轉企改制完成後的五年是公司改革、發展、創新、奮進的五年。2003年的5月28日,蘇州交通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這不僅標志著公司轉企改制工作的圓滿完成,同時也預示著公司大跨步發展新的篇章就此開始。
回首轉企改制完成後的五年,面對國家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大好形勢,蘇州交通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員工頑強拼搏、團結奮進、昂揚向上、開拓創新中,公司始終堅持「建一流工程,樹一流品牌,創一流效益,育一流人才」的企業宗旨,樹立「做強、做大、做優、做專」的長遠發展目標,充分發揮技術、裝備、人才上優勢,先後參與了蘇州繞城高速、滬寧高速擴建、鎮溧高速、寧常高速、寧杭高速、寧淮高速、滬蘇浙高速、常昆高速、江海高速、臨連高速等一大批省市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施工任務,工程質量合格率、優良率達到100%,贏得了良好聲譽和效益,為全省交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通過五年來跨越式的大發展,公司現已發展成下設2個模擬公司,2個駐外分公司,5個專業子公司,1個交通部乙級中心試驗室,擁有一支處於同行業較領先水平的技術骨幹隊伍,一批配置齊全的公路工程大中型機械設備的省內較大型公路工程施工企業。公司年工程量由改制前的4億元擴大到現在的近10億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公司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營業務蒸蒸日上,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各項管理日趨完善,職工收入有所增長,取得了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雙豐收的可喜成績,企業已步入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
公司的發展離不開全體員工的辛勞,公司的業績里有你們的一份業績。五年來,你們在各項工作中充分演繹了「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克服困難,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程建設任務,為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每一份耕耘和收獲都灑下你們辛勤的汗水,都凝聚著你們的聰明和才智,是你們在公司的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又樹下了一座豐碑!公司為有你們這樣的好員工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在此我代表集團公司向全體員工表示深深的謝意!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在這個競爭日益增強的社會里,只有立志堅決的人,才能建立大功。只有勤奮不懈的人,才能創立大業。「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公司全體員工兢兢業業地工作,孜孜不倦地學習,不拘一格地思考,嘔心瀝血地創造,團結一心,勇往直前,我們的企業就能蒸蒸日上,我們的前景也將更加光明。正因為如此,我們同廣大的員工一樣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未來的五年,將是公司全面實施戰略規劃極其重要的五年,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情況、新的機遇、新的挑戰,公司全體幹部員工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與時俱進、再接再厲、團結一致、乘勢而上,按照「把蘇交集團建設成為一流的、綜合型的交通工程建設企業」的企業願景;「建一流工程,樹一流品牌,創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的企業宗旨;「與時俱進、追求卓越,不斷提升交通建設的品質」的企業使命;「做強、做大、做優、做專」的企業目標;發揚「拼搏、創新、爭先、致遠」的企業精神,以昂揚的鬥志迎接新五年的挑戰。讓我們一同按照公司發展戰略規劃目標任務,為公司在新五年中實現大跨步發展,建設和諧企業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