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晚清狀元張賽發展實業有哪些有利條件
謇(1853-1926),小名長泰,字季直,號嗇庵,海門常樂鎮人。從小天資過人,13歲時能讀《禮記》、《春秋》、《左傳》,並能作「八韻詩」和八股文。一次,塾師宋蓬山舉「人騎白馬門前去」囑對, 張謇應以「我踏金鱉海上來」。清同治七年(1868),開始入科舉考場。按舊規,家庭三代無人入學為生員者,稱為「冷籍」,子弟應試往往受到多方刁難和勒索。為使張謇順利應試,經人介紹,冒充如皋人張駒之孫張育才去應試,中秀才。但冒籍應試是非法的,如被揭發,不僅秀才被斥革,還可能受到囹圄之災。因如皋張姓乘機向其父張彭年大肆敲詐勒索不成,予以告發,被如皋縣當局關押3個月後才釋放回海門。其時家庭經濟發生困難,幾乎到了傾家盪產的地步。經海門師山書院院長王崧畦、海門訓導趙菊泉、通州知州孫雲錦等人的鼎力相助,於同治十二年,經禮部核准「改籍歸宗」。
同治十三年,21歲的張謇開始游幕生涯。同年夏,任江寧發審局書記,結識許多名士,擴大社交范圍和知識面,增強個人涵養。農歷臘月下旬,回里省親。光緒元年(1875),張謇經孫雲錦介紹入駐浦口的慶軍統領吳長慶幕任機要文書。後隨軍去山東登州,駐防渤海灣。光緒八年隨吳長慶軍去朝鮮協助「理畫前敵軍事」。光緒十年夏回鄉,光緒十一年春,,中第二名舉人,時年32歲。
光緒十三年,調任開封知府幕僚。8月,鄭州附近黃河決口,奉命親赴現場查勘。並應河南巡撫之邀,代為擬訂治河方案。是年底回鄉,致力於教書與著述。先後應聘主持江蘇贛榆選青書院並兼修縣志。同年,應太倉知州邀請,商討太倉州志體例。光緒十七年參與修東台縣志。光緒十九年,主持崇明贏州書院。在此期間,他曾先後4次參加部會試不第。光緒二十年,清廷因慈禧60壽辰,舉行恩科會試,他遵父命赴京應試。二月下旬,禮部會試取中第60名貢生;三月復試又取一等第十名;四月二十二日殿試,中一甲一名狀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時年42歲。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失敗,簽訂《馬關條約》。他見權臣當道,國事日非,便請假回鄉,開始尋找救國之路。他認為中國之弱在於貧,救貧之法在於實業和教育,「以實業與教育迭相之用」。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授意張謇在通州興辦紗廠,張謇慨然應允。 經他積極籌備,至光緒二十五年四月,一座擁有2.04萬紗錠的大生紗廠(後稱為大生一廠),在南通唐閘建成投產,並年年盈利。光緒二十八年,紗廠紗綻增至4.08萬枚。光緒三十年,在崇明外沙(今啟東市境內)創辦大生分廠(後稱二廠),光緒三十三年投產,紗綻2.6萬枚。
光緒二十六年,在大生紗廠投產後,張謇開始在通海沿海籌建墾牧公司。次年,通海墾牧公司成立,至光緒三十三年,共圍墾沿海灘地近10萬畝,其中可耕地2萬多畝,至民國12年(1923),可耕地9萬多畝,張謇的實業活動擴展到一個新的領域。是年,張謇在呂四(今屬啟東市)創辦同仁泰鹽業公司,以改革鹽業生產方法,同時為墾荒植棉創造條件。清末民初,又在包場鎮創辦大有晉鹽業股份公司,佔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60間,面積l200多平方米,公司前有鹽場廣場,故有鹽包場之稱。 為適應工商業發展和大生各企業運輸方面的需要,張賽開始籌建交通運輸企業。在20世紀初的10餘年間,陸續創辦大達內河輪船公司、大生輪船公司、天生港和上海大達輪步公司、達通航業轉運公司、大中通運公行以及澤生水利船閘公司等交通運輸企業。
光緒二十九年,張謇還在唐閘籌辦大生系統的機械製造業,先建冶廠,後建資生鐵廠,方便了大生企業的機械維修,還仿造軋花車、織布機、開棉機和內河小輪船,裝備了大生棉紡織企業和內河航運企業。此外,還有廣生油廠、大興面廠(後稱復新麵粉公司)、阜生蠶桑染織公司、翰墨林印書局、耀徐玻璃廠、頤生罐頭公司、頤生釀造公司、大隆皂廠、懋生房地產公司、 大昌紙廠、大聰電話公司等20多個企業。
在發展實業初見成效的同時,張謇努力興辦各類新式學校。光緒二十八年.選定通州已經廢圮的千佛寺為師范學校校址,經7個月修建、籌備,全國第一所民辦師范一一通州師范學校於次年4月27日開學。學生基本上都是秀才,教師則有著名學者王國維及日籍教師l0多人。稍後,又興辦通州女子師范學校和海門常樂鎮張徐女校等一批中、小學校。此後,又辦起南通博物苑、圖書館、醫學專科學校、紡織專門學校、氣象台以及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等。
光緒二十九年,他東渡日本進行70天的實地考察,以借鑒日本的經驗,把通州建設成為他心中的「新新世界雛型」和「地方自治」示範區。除參觀博覽會外,還參觀教育機構35處、農工商單位30處。通過考察,深知日本的教育與實業所以能得到振興,與明治維新分不開。回國後,積極投入立憲運動。光緒三十年,清廷「賞加」張謇三品銜,並任命他為「商部頭等顧問官」。張謇還在通州推行「地方自治」,在南通興辦一批地方慈善事業.在南通辦起養老院、殘廢院、育嬰堂、盲啞學校、貧民工廠,在海門三廠辦起老人院,收容「失教」「失養」之民,以達到緩和社會矛盾,減少政治隱憂的目的。宣統三年(1911)八月,張謇承租的武昌大維紗廠開工,使大生集團的經濟勢力擴展到華中重鎮。十一月中旬,袁世凱接任內閣總理大臣,請張謇出任農工商大臣和江蘇宣慰使,被張辭謝。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歲。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1853年出生於江蘇省海門縣常樂鎮,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894年(光緒20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辰設恩科會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銜。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張謇大事記】
清咸豐三年癸丑(1853)五月二十五日卯時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
咸豐六年丙辰(1856) 3歲 冬,父親(彭年)教讀《千字文》。
咸豐七年丁巳(1857) 4歲 入海門邱大璋學塾讀書,命名吳起元。
咸豐八年戊午(1858) 5歲 仍從邱大璋讀書。
咸豐九年己未(1859) 6歲 仍從邱大璋讀書。
咸豐十年庚申(1860) 7歲 仍從邱大璋讀書。祖母吳氏病故,治喪期間,奉父命習字記小賬。
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 8歲 仍從邱大璋讀書。
同治元年壬戌(1862) 9歲 仍從邱大璋讀書。
同治二年癸亥(1863) 10歲 仍從邱大璋讀書。曾以 「日懸天上」,對師所命「月沉水底」句,父大喜,謂可讀書。
同治三年甲子(1864) 11歲 延西亭宋效祁在家授讀,謇兄弟三人自任灑掃糞除。六月,奉父命隨僱工鋤棉田草。
同治四年乙丑(1865) 12歲 讀完《論語》、《孟子》、《詩經》、《尚書》、《周易》、《孝經》、《爾雅》,始習試帖、制藝。宋師或挈至西亭詩社,分題作詩,或限字為詩。
同治五年丙寅(1866) 13歲 讀《禮記》、《春秋左傳》,制藝成篇。五月,余東灶民抗爭,清軍鎮壓,鄉民驚惶逃徙。宋效祁以兵警歸,未幾病卒。至西亭從宋琳讀書。
同治六年丁卯(1867) 14歲 仍從學於西亭,讀《儀札》,苦不甚解。
同治七年戊辰(1868) 15歲 仍從學於西亭。冒籍如皋張氏,改名張育才。應如皋縣、州、院試皆中,取附學生員。
同治八年己巳(1869) 16歲 仍從學於西亭,讀《綱鑒易知錄》、《通鑒綱目》。
同治九年庚午(1870) 17歲 仍從學於西亭。科試一等十六名,鄉試未中。冬,訂婚海門徐氏。
同治十年辛未(1871) 18歲 從海門訓導趙彭淵學,讀桐城方氏所選四書文、朱子四書大全及宋儒書。院試取錄。為冒籍事,苦於勒索,家漸不支。十月,自行檢舉,請褫衣頂歸原籍。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19歲 仍從海門趙彭淵學,讀《通鑒》。冒籍事費經周折,時在海門,時至如皋,時至通州,一歲殆無寧日。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20歲 仍從海門趙彭淵學,讀《三國志》、方望溪集、姚惜抱集。冒籍事了結,以如皋生員歸通州原籍,但家益不支,兄弟析產分居。是歲始有日記。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 21歲 應孫雲錦邀,任江寧發審局書記。五月,隨孫雲錦勘淮安漁濱河積訟案。八月,見張裕釗問古文法。十月,歲試,取一等四名,經古五名,補增廣生。十二月,與徐氏結婚。
光緒元年乙亥(1875) 22歲 六月,借住江寧惜陰書院肄業,以避發審局同事忌妒。八月,應恩科鄉試未中。
光緒二年丙子(1876) 23歲 仍借惜陰書院肄業。四月,應科試,經古制藝正復四場皆第一,補廩膳生。閏五月,至浦口,入吳長慶幕。鄉試未中。典質度歲。
光緒三年丁丑(1877) 24歲 仍在吳長慶幕,讀《史記》、《前漢書》。九月,歲試經古制藝正復四場皆第一。十一月,具呈學官,改名謇,字季直。
光緒四年戊寅(1878) 25歲 仍在吳長慶幕。十二月,以軍書促迫,在營中度歲。
光緒五年己卯(1879) 26歲 仍在吳長慶幕。正月,協助吳長慶督兵開朱家山河。五月,應科試,經古制藝正復四場皆第一,優行試亦第一。七月,應總督、巡撫、學政三院會考優行生試,取第一。鄉試不中。
光緒六年庚辰(1880) 27歲 仍在慶軍幕府。四月,隨吳長慶陛見。五月,在京師與袁昶、張華奎等結交。是年冬,隨吳長慶移駐山東登州、黃縣。
光緒七年辛巳(1881) 28歲 仍在登州軍幕。隨吳長慶至濟南,與巡撫商海防事。四月,為袁世凱正制藝。軍中事簡,讀《老子》、《莊子》、《管子》。
光緒八年壬午(1882) 29歲 仍在登州軍幕。六月,吳長慶奉命督師援朝,謇為之理畫前敵軍事。七月,隨慶軍赴朝。著《壬午東征事略》、《乘時規復流虯策》、《朝鮮善後六策》。
光緒九年癸未(1883) 30歲 仍在漢城慶軍幕府。八月叔兄詧至漢城軍中。十一月,與沈燮均辦理通海花布減捐。
光緒十年甲申(1884) 31歲 正月,辦理通海濱海漁團。 四月,吳長慶調防奉天金州,閏五月病卒。七月,謇歸通州。辭直、粵李、張二督招請。
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 32歲 三月,至江寧為孫雲錦襄校府試卷。四月,至京師,始與盛昱、黃紹箕、沈曾植、梁鼎芬等結交。六月,國子監考到,取第一名,錄取第四名。應順天鄉試。九月,聽錄,中第二。潘祖蔭、翁同龢命為《鄉試錄》前、後序。
光緒十二年丙戌(1886) 33歲 會試不中。五月,南歸,讀《管予》、《晏子》。為鄉里興蠶桑。
光緒十三年丁亥(1887) 34歲 仍在鄉里興蠶桑。五月,隨孫雲錦赴開封府任。八月,鄭州黃河決口,協助孫雲錦查災。九月,河南巡撫倪文蔚屬為主河工計劃,草擬《疏塞大綱》。十一月,南旋。
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 35歲 三月,長贛榆選青書院,兼修縣志。恢復海門溥善堂。
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 36歲 正月,會試不中。九月始與山陰湯壽潛結交。是歲著《棉譜》,輯《志例》。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 37歲 二月,會試不中。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 38歲 至東台校縣試卷,修《東台縣志》。著《周易音訓句讀》。
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 39歲 會試不中,乃盡屏試具。十二月,營柳西草堂。
光緒十九年癸巳(1893) 40歲 長崇明瀛州書院。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41歲 二月,恩科會試,中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九月,疏劾李鴻章戰不備,敗和局。父喪南歸。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 42歲 總辦通海團練。十月,列名開上海強學會。十二月,應張之洞之聘,長江寧文正書院。為通海花布商議辦認捐。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 43歲 二月,至江寧,主持文正書院。又應兼安徽巡撫沈秉成之聘,任安慶經古書院院長。三月,與劉坤一議辦通州紗廠。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 44歲 長文正書院。三月,至武昌,與張之洞議紗廠事。十一月,定《廠約》。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45歲 仍長文正書院。三月,大生紗廠興工,為劉坤一修改《開墾海門荒灘奏略》。閏三月,入都銷假。四月,為翁同龢起草大學堂辦法。六月,請假南歸。七月,任江蘇商務局總理。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 46歲 仍長文正書院,任學部咨議。四月大生紗廠開車出紗。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 47歲 仍長文正書院。五月,籌議東南互保。閏八月,籌建通海墾牧公司。
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 48歲 二月,作《變法平議》。三月,辭文正書院。七月,為劉坤一訂初高等兩級小學、中學課程。十一月,通海墾牧公司開工。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 49歲 五月,訂墾牧公司《招佃章程》,籌建通州師范學校。九月,作《中國師范學校平議》。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 50歲 四月,師范學校開學,赴日本參觀大阪博覽會。七月,籌建呂四鹽業公司、漁業公司。
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 51歲 三月,任商部頭等顧問官。四月,為張之洞、魏光燾起草請求立憲奏稿。六月,刻印《日本憲法》。籌建上海大達輪步公司。七月,籌建大生二廠。
光緒三十一年乙巳(1905) 52歲 二月,任上海震旦學院院董。八月,任江蘇教育會會長。十一月,創建南通博物苑。
光緒三十二年丙午(1906) 53歲 創建吳淞商船學校。閏四月,任蘇省鐵路公司協理。創設通州法政講習會。十一月發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 54歲 四月,參與創設中國公學。七月,大生一廠舉行第一次股東會。
光緒三十四年戊申(1908) 55歲 五月,奉旨籌備江蘇咨議局。
宣統元年己酉(1909) 56歲 八月,江蘇咨議局開會,當選為議長。發起國會請願運動。九月,被推為中國圖書公司總理。
宣統二年庚戌(1910) 57歲 二月,江寧舉辦南洋勸業會,議設勸業研究會。六月議設全國農業聯合會。八月,江蘇咨議局歡宴美國商團大賚等人。十月,在上海與大賚等討論中美合營實業。
宣統三年辛女(1911) 58歲 四月,被推為滬漢粵津商會代表,赴京陳請報聘美國。五月,至漢口議租紗布絲麻四廠。過彰德,訪袁世凱於洹上村。入京,見攝政王。六月,去東三省考察。主持中央教育會會議。八月,去鄂,參加大維紗廠開工典禮。九月,辭農工商大臣、東南宣慰使。十月,任江蘇兩淮鹽政總理。十一月,參與創設中華民國聯合會、統一黨,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十二月,辭實業總長。
民國元年壬子(1912) 59歲 三月,參與創設共和黨。六月,創建盲啞學校。八月,在北京見袁世凱,陳說改革鹽法。十一月,任導淮督辦。
民國二年癸丑(1913) 60歲 正月,營築軍山氣象台。三月,調解宋案。九月,入京,任農商部總長。十一月,任全國水利局總裁。
民國三年甲寅(1914) 61歲 二月,組織游美報聘實業團,參加舊金山博覽會。四月,與荷蘭工程師勘察淮河。八月,創設河海工科專校。
民國四年乙卯(1915) 62歲 二月,辭農商總長。十一月辭水利局總裁並參政職。
民國五年丙辰(1916) 63歲 五月,被舉為中國銀行股東聯合會會長。十一月,盲啞學校、氣象台開幕。
民國六年丁巳(1917) 64歲 四月,圖書館落成開幕。七月,公園落成,並作歌。
民國七年戊午(1918) 65歲 十月,電陸征祥囑於和會提出修改稅法及撤消領事裁判權。十一月,主張國際稅法平等會在滬成立,被推為會長。撰《綉譜》。
民國八年己未(1919) 66歲 正月,北京組織國際聯盟同志會,被推為理事。六月,任運河督辦。籌建更俗劇場、大生三廠。八月,伶工學校落成。十一月,淮海實業銀行南通總行開幕。梅歐閣落成。
民國九年庚申(1920) 67歲 正月,定歲時團拜之例。二月,組織蘇社。四月,杜威來通演講。八月,綉織局與女工傳習所同時落成。九月,縣自治會舉行第一屆開會式。十二月,僑吳淞商埠局督辦。
民國十年辛酉(1921) 68歲 正月,自常樂試行汽車至南通。二月,檢舊存文字,訂為《九錄》。七月,中日菲遠東運動會推任名譽會長。八月,運河救災。十一月,至滬參加國是會議。
民國十一年壬戌(1922) 69歲 四月,鹽墾股東會議議決設鹽墾紡織總管理處以應付危機。五月,主持南通中等學校聯合運動會。
民國十二年癸亥(1923) 70歲 二月,自訂70前《年譜》。四月,通州師范學校開二十周年紀念會,發表演說。大生紗廠股東會,面臨大厄。
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 71歲 四月,各公司開董事會,應付危機。參加全縣高小聯合運動會。八月,江浙戰爭,典衣捐2000救濟江南災民。
民國十四年乙丑(1925) 72歲 三月,開會追悼孫中山,發表演說,四月,視察墾牧公司。六月,各校暑期講習會開會,發表演說。
民國十五年丙寅(1926) 73歲 二月,購沙田作為男女師范基產。三月,參加女子師范學校二十周年紀念會,發表演說。五月視察南通保坍工程。七月十七日,病逝。
看下資料 1.首先有政府的支持(可以說天時)。2.革新技術(人和)。3.也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時的社會中國很落後,輕重工業基本沒有,什麼都沒有隻有人但是有什麼那,那就是市場!(地利)你看他站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也不能說他的能力不重要,能在那個年代創業真是不簡單!
② 分析張謇發展實業有哪些有利條件
他是狀元,這個是最有利得條件了
③ 市場上哪裡有賣鄉村愛情酒
該酒產自江蘇,運營公司在北京,走的和老村長是一樣的路子,目前正在拓展市場時期,還不知道具體哪裡有賣。
④ 鞏天民的獄中堅貞不屈『
10月12日凌晨,日偽警憲人員闖進鞏天民家,進行搜查,當時,寫字台上有份關於抗日內容的重要材料,鞏天民趁敵人不備,用胳膊肘將材料拐在地下,用腳踢到寫字台下的亂紙里。他最擔心的是那本由他管理收藏的「衛生會」分戶帳,一旦被敵人發現,就會造成百餘人無辜被逮捕。當敵人問他「和家裡人還有什麼說的沒有時,他急中生智,趁此機會,從衣櫃里拿出「衛生會」帳本,當著敵人面,向妻子呼澤生說:「以後,柴、米、油、鹽帳,讓老大記下去(指他的大兒子鞏國本)。 」當時,呼澤生懷抱的五兒正在發高燒,哭叫不止,鞏天民馬上說:把孩子抱出去,呼澤生把帳本和孩子都包在小被裡,抱了出去,這才保住了那本關系百餘人安全的帳本。
鞏天民被關押在偽警察廳,日本人得知鞏天民到過關里,認定他是「要犯」,鞏天民遭到了嚴刑拷打,難友們聽到他痛苦呻吟,都默默流淚。一周以後,憲兵來提審鞏天民、劉仲宜。臨別時,他倆意味深長地說:「我們再見了!」,難友們放聲痛哭。他們被押到日本憲兵隊,胸前掛著「反滿抗日犯」的牌子,受盡疲勞審訊、電波通腦、灌辣椒水、刺指甲、滾釘板、卧短凳等名目繁多的法西斯酷刑,鞏天民硬是咬緊牙關,未吐露半點真情,日本人沒有抓到任何證據。鞏天民被關押49天後,經過朋友保釋出獄。以後,他的行動受到警憲的嚴密監視。
出獄後,鞏天民意識到:要繼續從事抗日活動,必須得有一個顯赫的社會地位作掩護。於是,在朋友的幫助下,他在志城銀行入了股,並擔任了董事兼總經理。志城銀行原定5年才能還清的債務,在鞏天民的經營下,僅用一年時間就還清了,各股東都非常感謝他,鞏天民的地位越來越鞏固。
⑤ 二十四孝是哪24孝
二十四孝是:
1、孝感動天;2、戲綵娛親;3、鹿乳奉親;
4、百里負米;5、嚙指痛心;6、蘆衣順母;
7、親嘗湯葯;8、拾葚異器;9、埋兒奉母;
10、賣身葬父;11、刻木事親;12、湧泉躍鯉;
13、懷橘遺親;14、扇枕溫衾;15、行佣供母;
16、聞雷泣墓;17,哭竹生筍;18、卧冰求鯉;
19、扼虎救父;20、恣蚊飽血;21、嘗糞憂心;
22、乳姑不怠;23、滌親溺器;24、棄官尋母。
(5)澤生股東擴展閱讀:
1、《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
2、二十四孝,講的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在不同環境下、用不同方式行孝的故事。魯迅先生當年曾經點評過二十四孝圖,他說,有些故事可以勉強效仿,有些照著做,會有丟掉性命的危險,還有的,會讓人非常反感。
3、郭居敬,字儀祖,元尤溪縣廣平村(今大田縣廣平鎮)人。博學好吟詠,不尚富麗,與仲凡、仲實俱以詩名。性至孝,事親左右承順,備得其歡心,居喪哀毀盡禮。嘗集虞舜以下二十四人孝行,序而賡之以詩,用訓童蒙。時虞集、歐陽玄薦之,固辭不起。著有《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百香詩集》。
4、《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刊行後,得到廣泛流傳,成了元明清以來兒童的啟蒙教材、一本廣受歡迎的宣揚中華文化精神核心的經典,而且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周邊國家,成為其國民「孝」行教育的教材。郭居敬是一位影響世界文化的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