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喜馬拉雅FM怎樣回應明年A股上市
日前,有喜馬拉雅FM股東透露,喜馬拉雅FM今年估值已達200億元,明年希望能夠在A股上市。針對這一消息,喜馬拉雅FM5月25日作出回應。
針對此消息,喜馬拉雅FM方面回應稱,消息不屬實。據報道,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也向媒體透露,公司沒有任何IPO安排。
據了解,喜馬拉雅FM於2013年3月上線,2014年和2015年先後完成了1150萬美元A輪融資和5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6年,喜馬拉雅FM獲得城市傳媒投資,被視作C輪融資完成。
來源: 中國網科技
㈡ 喜馬拉雅擬上市、荔枝股價大漲,「音頻熱」是否是個偽命題
海外Clubhouse以名人效應與近乎古典的語音聊天室功用掀起語音社交高潮;國內巨頭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傳出赴美上市音訊,擬募資至多10億美圓,同時「國內音頻第一股」荔枝發布2020年全年財報,公司在非美國通用會計原則(NON-GAAP)下連續兩季度完成盈利,全年營收到達15億元。
但是盈利數據與Clubhouse效應帶來的利好,並不能處理荔枝存在的問題。財報數據顯現,荔枝的用戶增長速度與付費用戶增長速度都不算快速,「盈利」脫離了一定的計算規范,就是一個偽命題。
數據顯現,2020年Q4荔枝MAU到達5840萬,相比之下2019年同期增加12.52%;月均總付費用戶為42.24萬,同比去年的43.41萬則有所降落。而從2017年至2020年,荔枝累計虧損到達3.7億元。
而從收入狀況來看,荔枝的收入主要依託音頻收入。2020年荔枝的收入中,音頻收入到達14.81億元,播客、廣告和其他收入為2180萬元。
音頻收入佔比到達了98%以上,這難免讓人詬病收入過於單一。假如音頻收入江河日下,可以成為公司現金奶牛,那麼問題也不算大。可是音頻平台不斷普遍存在用戶付費率低的問題,而音頻收入大局部依賴用戶付費,2020年下半年,荔枝付費用戶佔比還在降落,這就意味著荔枝的營收並不高。
言論市場關於荔枝的商業變現愈加焦慮,喜馬拉雅、蜻蜓同樣存在用戶付費率低的問題,但是頭部平台曾經在音頻收入之外開端探索廣告、直播、游戲、學問付費等多元變現方式,而荔枝變現方式照舊以主播UGC內容為中心,經過免費內容吸收用戶,經過用戶虛擬消費完成營收變現。
2020年年底,荔枝宣布與小鵬汽車達成車載音頻方向協作,這被以為是荔枝品牌營銷變現的新途徑,但是品牌跨界協作推進雙方消費的理想能否真正完成,誰也不能保證。
同時,熱浪總有散去的一天。Clubhouse吸收國內一批互聯網大廠跟風打造語音社交產品,但是真正在國內APP市場上活下來並產生生命力的產品目前尚未呈現,而Clubhouse這股熱潮在美股市場為荔枝帶來的關注同樣有限,固然公眾與產業扯起了語音社交、耳朵經濟等大旗,但是揮舞旗子的人精神用完之後,看繁華的人就會散去。
資本圍城裡,圍牆外的喜馬拉雅,和圍牆里的荔枝,考慮的或許是同樣一件事,如何在波濤洶涌的紅海市場里,穩定持久地生存下去。
㈢ 喜馬拉雅究竟上不上市
多次傳出即將上市的喜馬拉雅FM最終走到了關鍵性的一步,難道移動音頻第一股或許很快就要誕生?
5月25日,在私享橋主辦的中國新時代企業家論壇上,證大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戴志康在演講時表示:「2011年,我們投資了喜馬拉雅FM,(是)我們投資孵化互聯網的獨角獸,今年已經估值200億,明年希望能夠進入國家A股上市,正在做這樣的准備。」
喜馬拉雅方面雖明確否認暫無IPO計劃,但其有關股東投資美元基金、重新搭建VIE架構的信息並未給出明確信息。而如果城市傳媒投資美元基金的舉動確為投資喜馬拉雅,或意味著已於2015年底拆除VIE架構的喜馬拉雅正再次重新規劃自己的上市路徑。
來源:網路
㈣ 喜馬拉雅上市成效好嗎
日前,有喜馬拉雅FM股東透露,喜馬拉雅FM今年估值已達200億元,明年希望能夠在A股上市。針對這一消息,喜馬拉雅FM5月25日作出回應。
針對此消息,喜馬拉雅FM方面回應稱,消息不屬實。據報道,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兼聯席CEO余建軍也向媒體透露,公司沒有任何IPO安排。
喜馬拉雅FM於2013年3月上線,2014年和2015年先後完成了1150萬美元A輪融資和5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6年,喜馬拉雅FM獲得城市傳媒投資,被視作C輪融資完成。
來源:中國網科技
㈤ 喜馬拉雅方面回應否認明年上市了嗎
喜馬拉雅FM已經多次傳出即將上市的傳聞,不過都遭到官方否認。
近日,有喜馬拉雅FM第二大股東透露,喜馬拉雅FM估值已達200億元,有望明年在A股上市。針對這一消息,喜馬拉雅FM回應稱:消息不屬實。
之前有傳聞說喜馬拉雅FM將重新搭建VIE架構在香港上市。但當時喜馬拉雅FM公關人員表示:「不知情。」
喜馬拉雅FM是國內音頻分享平台,2013年3月上線。2018年1月中國在線音頻滲透率(App活躍用戶數/全網用戶規模)顯示,喜馬拉雅FM的滲透率為5.12%排名第一,其後是蜻蜓FM和荔枝,滲透率分別為2.29%和2.18%。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也傳出喜馬拉雅將赴港上市,當時喜馬拉雅同樣回應表示,公司暫無IPO計劃。
來源:網路
㈥ 喜馬拉雅赴美上市月活2.5億,喜馬拉雅主要靠啥營收
喜馬拉雅的主要營收來源於三大部分,分別是廣告收益壹、內容付費、還有自有產品銷售等三大部分組成。
喜馬拉雅就是一個主流的音頻APP,那麼類似於這樣的APP和很多傳統的自媒體APP的收益模式都幾乎一樣,就是廣告、知識付費、帶貨電商等三板斧。
1、廣告收益永遠是音頻APP的主流收益。
喜馬拉雅平台也靠賣貨來產生收益,和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喜馬拉雅平台是賣的自營創造的產品。
比如喜馬拉雅平台方自己開發的“隨車聽”和“聽書寶”等硬體產品,就是這樣的硬體措施配合與自己平台APP的共同使用,使得喜馬拉雅的自有硬體銷售能力,也是具備一定的收益能力的。
結束語:綜合上述所說的三大塊的收益,就足以支持喜馬拉雅的盈利良好。
所以自媒體時代永遠是流量為王的時代,很顯然,喜馬拉雅在流量這一塊做的是非常不錯的。
㈦ 喜馬拉雅赴美IPO,商業變現模式多元,喜馬拉雅的主營業務是啥
喜馬拉雅的主營業務是訂閱付費以及廣告收入,這兩種變現模式主要的支撐來自於巨大的流量,喜馬拉雅的用戶人數已經超過了2億人。
喜馬拉雅作為一個互聯網平台,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商業模式就是來自於廣告的收入,但是和其他的互聯網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喜馬拉雅可以通過知識獲得收費,喜馬拉雅的很多節目都是非常有質量的,而且也擁有很多人的訂閱。
一、利用流量實現廣告收入。這種收入模式其實是很多互聯網最通用的一種收入模式,因為互聯網企業最大的一個優勢就在於擁有龐大的用戶,也就是所謂的流量。喜馬拉雅的這個模式其實也是非常有潛力的,喜馬拉雅的用戶數不僅僅數量比較多,而且也是更加的忠誠的。
喜馬拉雅已經決定在美國上市,這對於喜馬拉雅未來的發展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好處的,尤其可以拿到更多的資金拓展市場。目前所擁有的用戶數量是非常多的,但是依然有很多下沉市場的老百姓不喜歡用這個軟體。
㈧ 喜馬拉雅回應融資說了些什麼
8月13日,針對有關喜馬拉雅完成40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簽約且將於2019年下半年正式登陸港交所的消息,喜馬拉雅方向向騰訊《一線》回應,融資消息不屬實,IPO具體時間還沒定。
今年以來,有關喜馬拉雅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且已啟動上市計劃的市場傳聞一直不斷,對此,喜馬拉雅始終以「不實」口徑對外回應。
喜馬拉雅FM於2014年先後完成了A輪1150萬美元、B輪5000萬美元融資。2015年底,喜馬拉雅宣布完成VIE架構拆除,計劃在國內IPO。
2016年6月13日,城市傳媒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同意公司與前海興旺簽訂有限合夥協議,作為有限合夥人出資6000萬元,通過投資基金的方式間接投資上海證大喜馬拉雅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喜馬拉雅」)。預計完成本輪融資後,公司出資比例約占喜馬拉雅1.45%的股權。這意味著,喜馬拉雅完成了C輪融資。
今年5月24日,有報道稱喜馬拉雅已重拾VIE架構,擬上市地點為香港。圍繞該次市場傳聞,喜馬拉雅方面雖向騰訊《一線》明確否認暫無IPO計劃,但其有關股東投資美元基金、重新搭建VIE架構的信息並未給出明確信息。而如果城市傳媒投資美元基金的舉動確為投資喜馬拉雅,或意味著已於2015年底拆除VIE架構的喜馬拉雅正再次重新規劃自己的上市路徑。
㈨ 喜馬拉雅承認赴港上市了嗎
近日,有消息稱,從接近摩根士丹利投行人士處確認,喜馬拉雅已重拾VIE架構,擬上市地點為香港,摩根士丹利已確定參與保薦。
喜馬拉雅回應稱:完全不屬實,既沒有IPO計劃,也沒有確定保薦人。
戴志康在演講時說,音頻平台喜馬拉雅FM今年估值已經達到200億元,明年希望能夠在A股上市。他表示:「2011年,我們投資了喜馬拉雅FM,(是)我們投資孵化互聯網的獨角獸,今年已經估值200億,明年希望能夠進入國家A股上市,正在做這樣的准備。」
半個月前,有媒體報道喜馬拉雅FM將重新搭建VIE架構在香港上市。但當時喜馬拉雅FM公關人員表示:「不知情。」
喜馬拉雅FM是國內音頻分享平台,2013年3月上線。根據艾媒咨詢在4月發布的中國在線音頻市場研究報告,2018年1月中國在線音頻滲透率(App活躍用戶數/全網用戶規模)顯示,喜馬拉雅FM的滲透率為5.12%排名第一,其後是蜻蜓FM和荔枝,滲透率分別為2.29%和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