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大的PVC生產企業是那家
那還用說當然是台灣王永慶創辦的台塑集團,該公司不止應該是中國最大,也可能是世界最大,就算不是全球第一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那算是夕陽材料,因為本身有毒性且危害環保
㈡ HTC是中國台灣的
台灣的宏達電的手機牌子。
台灣台塑的前老闆王永慶的女兒王雪紅的公司,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因為國外用戶買手機一般的和運營商綁約的,所以運營商也樂得委託工廠為自己設計生產手機,所以HTC的手機在國外的市場佔有率還不錯。同時為其他大廠代工不打HTC自己牌子的手機也不少。
HTC當年為了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在大陸使用了多普達的牌子。現在宏達電已經使用HTC這個牌子進入大陸了,雖然按照之前剛剛進入大陸的說法多普達的牌子不會消失,但是現在市場上基本都只能看到HTC了。
㈢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紹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5月15日,簡稱宏達電子,亦稱HTC,是一家位於台灣的手機與平板電腦製造商。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代工和生產廠商。由被譽為台灣的「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之女王雪紅任董事長,董事暨宏達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與總經理兼執行長周永明所創立。宏達電子公司口號為「quietly brilliant」、「HTCInnovation」。在2011年發展迅猛,成為全球知名手機生產廠商。全球第一款安卓手機HTC G1由HTC在2008年9月推出。1HTC系列手機搭載安卓(Android)系統和Windows Phone系統。HTC2也正在全新的VR虛擬現實領域進行開拓發展,並在2015年3月的MWC2015上發布了與Valve聯合開發的VR虛擬現實頭盔產品HTC Vive2。
㈣ HTC是哪的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5月15日,簡稱宏達電,亦稱HTC,由被譽為台灣的「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之女王雪紅任董事長,董事暨宏達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與總經理兼執行長周永明所創立。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宏達電子,品牌為「HTC」。是一家位於台灣的手機與平板電腦製造商。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代工和生產廠商。
㈤ HTC手機屬於那個上市公司,股票名稱是什麼
HTC是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5月15日,簡稱宏達電子,亦稱HTC,是一家位於台灣的手機與平板電腦製造商。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代工和生產廠商。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由被譽為台灣的「經營之神」的王永慶之女王雪紅任董事長,董事暨宏達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與總經理兼執行長周永明所創立。
HTC台灣證交所股票代碼:2498HTC,股票名稱是:HTC Co。
(5)王永慶股份擴展閱讀
HTC主要產品為智能手機,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台灣省桃園縣。
htc公司於1997年由董事長王雪紅,董事暨宏達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與總經理兼執行長周永明所創立。自成立以來,該公司已經發展出強大的研發能力、開創了許多全新的設計和產品的創新,並為全球電信產業的業者和經銷商推出技術領先的pda及智能手機產品。
HTC與谷歌、微軟以及高通等科技領導者有著長期策略性的夥伴關系,攜手合作研發,不斷追求產品創新。對HTC而言,合作的最終目的都是為顧客創造一個完整的使用經驗。 通過合作,HTC能有效且人性化地整合軟硬體、內容開發與操作系統,並提供消費者全面的、直觀的服務。
㈥ 台灣都有哪些出名的公司或廠商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7 165 王永慶
明基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8 88 李焜燿
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9 58 王永慶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 449 宋恭源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11 55 李焜燿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12 195 曹興誠
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43 王永慶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14 - 林挺生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15 115 葉國一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16 475 林憲銘
德州儀器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17 198 程天縱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18 205 施崇棠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 191 徐 祥
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20 138 許文龍
㈦ 徵求對王永慶的評價
王永慶的一生就是台灣經濟的縮影,他幾乎影響了整個石化行業,從單個企業到集團企業,再到改變台灣政策,不愧於留下「經營之神」的美譽,貢獻有目共睹。早年創業困苦時所磨煉出來的心境密切相關。他相當認同「創業不易,守成亦難」的道理,認為經營者一旦在經營態度有所鬆懈,即可能引發衰敗的危機。他經常提醒台塑集團各級幹部,「管理合理化」是永無休止的追求過程,他說只要會做人做事就是合理化管理,沒有東方式和西方式的管理。他認為,企業組織應該維持人與事精簡,如果違反精簡原則,可能導致效率低落的後果。
王永慶的一生可以用艱、苦、卓、絕四個字來形容。」台灣鴻海集團郭台銘。 「艱,苦,卓,絕」,「堅」是指王永慶一生相信公理正義,不投機取巧,「苦」指的是從小過困苦日子,「卓」指的是產業領域推動合理化管理的最佳典範,「絕」的是他在台灣產業界絕無僅有,前無古人。
王永慶是一位有頭腦有富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他願意接納雅言,虛心聽取建設性的意見;他一生用功不倦,書雖然讀的不多,但包括塑膠在內的英文專有名詞及英文對話,都能琅琅上口;嚴以律己,家教甚嚴。總是默默行善,雖然他有很強的台灣省籍意識,但在大陸卻興辦希望小學一萬多所,而且都是自己的私房錢,而不是公款;為人厚道,熱愛台灣,不像有些人整天說愛台灣,卻把錢匯代海外去;不粘政治,不搞意識形態,不像台灣一些企業家專門搞台獨,也不像一些企業家跟國民黨走得很近,王永慶從來不來一套;正派經營,不搞官商勾結,政商勾結;不對抗政府權威,恪守法律;了解勞資和諧,重視員工福利,寧可自己吃虧,也要處處為員工權利著想;不會剝削中下游工廠,從來不會一張自己的權勢地位,欺負中下游工廠,也因此中下游工廠都願意為王永慶賣命;不搞獨占,不以大吃小;精通規模經濟;重視企業文化。
王永慶的豐富的精神遺產,不僅屬於台灣,也屬於整個中華民族。
低調,謙和,務實,誠信。
王永慶作為海內外著名的經營之神,其成功的元素和哲理,其實也逐漸在大陸的企業,包括國營企業中萌芽,開花,結果。
難得的低調與謙和,企業如此,人的精神內涵的養成也是如此。
王永慶的十四點成功哲理相信會給所有的企業家提供豐富的啟示。
㈧ 為什麼不要空泛地追求學歷
真正的學問,是從社會生活中總結、提煉出來的人生智慧和事業經驗。所以不要空泛地追求學歷、研究學問,而必須學以致用。要肯吃苦、肯實踐,不斷培養和提高自己的實際能力,並具有超越常人的膽魄和見識,這樣才會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1917年,在台灣省台北縣新店鎮直潭裡這個俗稱「情人谷」的地方,誕生了一個名叫王永慶的嬰兒。王永慶長大成人後,很快成為首屈一指的大企業家、超級富豪。
王永慶從小就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長大,經常過著三餐不繼的日子。他對讀書的興趣不高,只有小學教育的水平。但是,不上正規的學校,不等於就沒有前途。
7歲時,王永慶每天上學放學要走很長的路程,他的書包里只有一條粗布巾,雨具只是竹葉做成的一頂笠帽;9歲時,他的父親病重,母親要以種草、種蕃薯和養豬來維持家計,為了幫補家用,王永慶替人看牛,一個月賺5元錢。當年,重病纏身的父親為了不再連累家人,想上吊自殺,幸好被他母親及早發現才救了下來。
王永慶不願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他後來經常說:「我一生中沒有請人看過相。因為,從前的命運怎樣,自己已經曉得了;以後的命運怎樣,是自己要打算的。我相信科學的東西。」他還說:「人生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的努力。」他更說過:「運氣,就是當機會來臨時,你已做好准備。」
王永慶一生的成就,正是這些話的寫照。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坎坷,從15歲開始就立志外出闖天下,先後做過米店、磚窖、木板等方面的生意,但均告失敗。直到38歲時,他設立了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此開始真正發了大財。
對於一般人來說,都認為成功必須靠知識才能獲得。但王永慶認為,人的能力比知識還重要,而膽識則比能力更重要。他時常強調,學問貴在能用。盡管他不否認「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但他認為工作經驗才是真正的老師。
王永慶曾經說過:「我很喜歡汽車大王福特說的一段話,他說:『我起初在農田裡工作,以後我曾修理打穀機,後來又操作鋸木機。』這句話對於他的成功有重大意義,打穀機雖然是構造很簡單的機械,他不是學機械工程出身的,對機械並不內行,但經過修理打穀機的經驗,他便得到粗淺的機械知識,如果他沒有這一段經驗,恐怕創造汽車的構想,就不會實現了。」
在王永慶看來,「讀書和工作都是教育」,然而,歸根結底,「學歷不能代表一切;經驗磨練出來的實力,才能培養出獨立作戰的能力,從而令你居於工作要職。」
㈨ 我鄉問一下王永慶是誰啊
王永慶,男,漢族。1917年1月18日生於台北縣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縣。其父王長庚以種茶為生,生活頗為艱辛。15歲小學畢業那年,王永慶便到茶園當雜工,後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學徒。第二年,他就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錢做本金自己開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籌資創辦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靠「堅持兩權徹底分離」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團」發展成為台灣企業的王中之王,下轄:台灣塑膠公司、南亞塑膠公司、
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台灣化學染整公司、台旭纖維公司、台麗成衣公司、育志工業公司、朝陽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國還經營著幾家大公司;部資本額在1984年就達45億多美元,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佔台灣轔民生產毛額的5.5%,在民間企業中首屈一指。與台塑集團企業有著存亡與共關系的下游加工廠超過1500家,如今,在台灣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學工業界他居「50強」之列,是台灣唯一進入「世界企業50強」的企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