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股份 > 東旭集團總監相當於

東旭集團總監相當於

發布時間:2021-11-02 21:25:22

❶ 史上最low的十大男生形象!別看了,說的就是你……

史上最low的十大男生形象!別看了,說的就是你……

一。丑紋身

❷ 4A公司`

4A公司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美國廣告代理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4A公司憑借著國際客戶的聲譽以及大膽而精妙的創意、精彩的導演和拍攝、基於ROI的媒介投放策略樹立了其在國內廣告界的名聲,國內廣告界漸漸了解了4A公司,4A公司便成為代理國際品牌廣告代理公司的代名詞。
目錄簡介中國4A公司4A協會4A廣告公司工作流程廣告公司崗位設計及英文縮寫4A廣告公司相對排名及名稱
編輯本段簡介該協會是上世紀初由美國各大著名廣告公司所協商成立的組織,成員包括:Ogilvy&Mather(奧美),J.WalterThompson(智威湯遜,JWT),McCann(麥肯),Leo Burnett(李奧貝納),BBDO(天聯)等等著名廣告公司。該組織的最主要協議就是關於收取客戶媒體費用的約定(17.65%),以避免以AC惡意競爭,此後各廣告公司都將精力集中在非凡的創意和高超的客戶服務中,從而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美妙的廣告創意。從而4A也成為眾多廣告公司爭相希望加入的組織。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4A成員們漸漸的進入到華人世界裡,從台灣、香港一直來到中國大陸。由於國內的尚未允許外商獨資廣告公司的存在,所以4A公司往往與國內公司合資成立合資廣告公司,比如盛世長城(Saatchi&Saatchi與長城),智威湯遜中喬(J.WalterThompson與中喬)等等。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隨著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國際廣告公司也紛至沓來。當時,國內的廣告業尚未發展,4A公司憑借著國際客戶的聲譽以及大膽而精妙的創意、精彩的導演和拍攝樹立了其在國內廣告界的名聲,國內廣告界漸漸了解了4A公司,4A公司便成為代理國際品牌廣告代理公司的代名詞了。那些並不是4A成員的國際廣告公司也被列為4A之列,比如Dentsu(電通,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業務量甚至超出了許多4A公司),博報堂等等。由於廣告公司的人員流動性比較大,所以大多數的廣告人都有多家4A公司的背景。所以一般我們所說的4A是指國際性有影響力的廣告公司,如奧美、智威湯遜、精信、麥肯、電通、電揚、BBDO、李岱艾等。編輯本段中國4A公司中國廣告業有一個令本土廣告人自豪的4A組織,那是在廣州,廣州一些有影響力的廣告公司自發組織成為本土4A公司。本土4A公司代表是省廣、黑馬、平成、藍色創意,合眾、協作、致誠、千里馬等。 4A協會對成員公司有很嚴格的標准,所有的4A廣告公司均為規模較大的綜合性跨國廣告代理公司。香港約有1000多家廣告公司,廣告營業額達120億港元以上,而跨國廣告公司在香港開設的分支機構組成的香港廣告商會,會員只有19家,而廣告營業額卻佔全港廣告總額的一半以上。香港4A廣告協會對會員的要求是年營業額至少為5000萬港元,必須對客戶收足15%傭金及17.65%服務費。大陸目前只有廣州成立4A協會,簡稱為「廣州市綜合性廣告代理公司協會」,成員有本土公司亦有外資公司。編輯本段4A協會大陸目前只有廣州成立4A協會,簡稱為「廣州市綜合性廣告代理公司協會」,成員有本土公司亦有外資公司。1979年中國開放時,第一家外國廣告代理商日本電通公司開始為日本家電產品在中國市場做廣告。時至今日,日本電通在中國成立了三家合資公司。從80年代日本家電進入中國市場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來到中國市場,伴隨著客戶的市場開拓,跨國4A廣告公司緊隨而來。至1994年底,進軍大陸的外商(合資、合作)廣告公司(包括絕大部分的全球著名跨國廣告公司)已達300家。1998年全球前10名廣告公司全部在中國設立了合資公司(包括盛世長城國際廣告有限公司、麥肯·光明廣告有限公司、智威·湯遜中喬廣告有限公司、上海奧美廣告有限公司、上海靈獅廣告公司、北京電通廣告有限公司、美格廣告有限公司等)。由於大量國際品牌湧入中國市場,跨國4A廣告公司在中國的發展非常迅速,在中國大陸前50家廣告公司排序中,外資公司已佔22家。1996年開始,跨國4A廣告公司除服務於跨國企業客戶外,紛紛爭取國內企業大品牌客戶,開發國內市場,給本土廣告公司帶來較大的沖擊。對很多新人而言,經常是覺得自己客戶、文案、策劃樣樣都行,其實,正規的大公司,分工是很明確的,目前的趨勢,也是對專業要求越來越嚴格,所以,新人最好想明白自己的興趣和專長,確定自己的應聘職位。在這里,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廣告公司的操作流程。以下是某國際4A的操作流程,比較有代表性:(客戶為全面代理客戶,合同已簽)編輯本段4A廣告公司工作流程首先,客戶提出需求,想做XX新產品的全國推廣客戶經理接到消息後,向客戶總監反映,然後,安排好具體會談時間,企業負責人會向廣告公司就該產品做一個介紹,並談一下企業方對推廣的初步想法和營銷目標(如,第一年銷售5000萬元等等)。一般來講,在開會之前,客戶經理會和AE一起通過網路等途徑了解一下XX產品所在行業的基本情況。這樣在會談中會相對主動些。會談結束後,經客戶總監同意,客戶經理制定一工作進度表,表明工作的內容、負責人、時間安排等,並交企業確認。然後,客戶經理通知各相關部門總監,並介紹項目基本情況。包括(策劃部、媒介部、創意部)。項目正式開始運作,但請注意,一般不是同時進行,而是按次序交叉進行。大致順序如下:1、 客戶部AE和客戶經理開始搜集產品資料、競爭對手資料、行業資料等等,同時,媒介部通過購買,搜集競爭對手的廣告投放情況(近年來投放地區、金額、媒體種類),以及競爭對手的廣告表現。(企業一般也會提供部分資料)2、 有需要的話,還可能委託市場調查公司,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市場調查。3、 AE將所有資料整理,提交給客戶經理、客戶總監,策劃總監、策劃經理,(注意,很多公司沒有策劃部,策劃工作由客戶部完成)。大家消化資料。4、 客戶經理、客戶總監,策劃總監、策劃經理會進行幾次會議,討論各自的一些看法和思路,正常時間為一周左右,當大家就某一策略思路達成共識後,再由客戶經理和策劃經理整理細化,並形成文字(策略思路)。5、 客戶經理和策劃經理開始討論策劃方案的框架和細節,兩人合作或者指定其中一人完成整個提案的撰寫。 同時,向媒介部講明策略思路,由媒介部完成媒介方案。並填寫創意簡報,經客戶總監和創意總監簽字後,召開創意簡報會議。參加者為客戶總監、經理、AE,創意總監,文案,美指。會上客戶經理向創意部講解創意簡報,並就創意部的疑問進行解答。6、 創意部開始工作。文案和美指開始發想創意概念(或叫點子),總監負責把關。創意部有了幾套比較滿意的方案後(注意,只是想法,並沒有做出來,也可能畫有草稿),會向客戶部進行一次非正式的提案,一般這種提案會有幾次,雙方達成共識後,開始正式作創意表現。文案撰寫標題和內文,以及影視腳本,美指開始做表現稿,創意總監把關。同時,完成的策略方案也會提交給客戶總監和策略總監,給與修改意見。7、 客戶經理根據進度,制定內部提案時間,到時進行內部正式提案,不斷完善提案,一般會進行一到兩次。8、 內部提案ok,跟企業約定時間,進行正式提案(一般是總監提)。通過,根據方案開始執行;不通過,一切重新來過或者被客戶解約;基本通過,做部分修改,再進行二次提案。基本上,本土4A和大公司的操作流程都是大致如此。小公司可能會省略相關環節和部門,比如有家規模較小的公司,想創意都是全公司(包括客戶部)一起想的,也蠻好玩。編輯本段廣告公司崗位設計及英文縮寫AAD〔Associated Account Director〕——副客戶總監AAD〔Associated Art Director〕——副美術指導ACD〔Associated Creative Director〕——副創作總監AD 〔Account Director〕——客戶服務總監、業務指導AD〔Art Director〕——美術指導(在創作部可以獨當一面執行美術指導工作的美術監督)AE〔Account Executive〕——客戶執行、客戶服務、客戶主任;預算執行者,負責廣告代理商和廣告主之間的一切有關業務,觀念,預算,廣告表現之聯系AM 〔Account Manager〕——客戶經理AP〔Account Planner〕——客戶企劃(分 策略企劃 和 業務企劃 兩種)〔Artist〕——正稿員ASM〔Area Sale Manager〕——大區銷售經理CD〔Creative Director〕——創作總監、創意總監、創意指導(CD的前身,不是撰稿人便是美術設計,因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有優異的創作成績而成為督導)〔Copy Director〕——文案指導CGH〔Creative Group Head 〕——創意組長〔Computer Visualizer〕——計算機繪圖員CW〔Copywriter〕——撰稿人DCS〔Director of Client Service〕——客戶主管ECD〔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執行創意總監FA〔Finish Artist〕——完稿、畫師〔Finish Artist Group Head〕——完稿組長GAD〔Group Account Director〕——客戶群總監GCD〔Group Creative Director〕——創意群總監GMD〔General Managing Director〕——總經理MD〔Media Director〕——媒體指導、媒介部經理〔Media Supervisor〕——媒介主任、媒介總監〔Media Planner〕——媒介策劃〔Planning Director〕——企劃指導〔Planning Supervisor〕——企劃總監〔Print Proction Manager〕——平面製作經理〔Proction Manager〕——製作經理〔Research Supervisor〕——調查總監SAD〔Senior Art Director〕——高級美術指導SCW〔Senior Copywriter〕——高級文案〔Studio Manager〕——畫房經理、作業室經理〔Traffic Control Specialist(簡稱Traffic)〕——制管人員〔Traffic Coordinator〕——平面製作統籌〔TV Procer〕——製片〔Visualizer〕——插圖家、插畫師、繪圖員、視覺設計〔Visualizer Group Head〕——視覺設計組長編輯本段4A廣告公司相對排名及名稱1 盛世長城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2 奧美廣告公司(O&M)3 廣東省廣告公司4 智威湯遜廣告公司(JWT)5 天聯廣告公司(BBDO)6 中視金橋廣告公司7 梅高廣告公司(Meikao)8 電通廣告公司(Dentsu)9 李奧貝納廣告公司(Leo Burnett)10 陽獅廣告公司(Pulicis)11 北京未來廣告公司12 靈智精實(Euro RSCG)13 麥肯.光明廣告(McCann)14 博達大橋廣告公司(FCB)15 精信廣告公司(Grey)16 廣而告之有限公司17 恆美廣告公司(DDB)18 騰邁廣告公司(TBWA)19 凱絡媒體(Carat)20 互通國際廣告公司21 達彼思廣告公司(BATES)22 觀唐廣告公司23 百帝廣告公司(Batey)24 中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5 靈獅廣告公司(lowe)26 世邦廣告公司27 實力傳播28 博報堂廣告公司(HAKUHODO)29 浩騰媒體(OMD)30 旭通廣告公司(ADK)31 揚羅必凱廣告公司(Y&R)32 廣東英揚傳奇廣告有限公司33 電通國華股份有限公司(台灣)34 傳立媒體(MindShare)35 分眾傳媒(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6 北京廣告公司37 TOM戶外傳媒集團38 競立媒介39 尚揚媒介40 璽橋國際傳播機構41 TEQUILA(香港)42 廣東平成廣告有限公司43 盟諾公司(Magna)44 五洲佳世傳媒45 北京視新廣告有限公司46 澳門天比高廣告有限公司47 宣亞國際傳播集團48 合眾傳播49 香港Three Sixty50 上海同盟廣告51 西安頑態地尚文化傳播公司(ONETYM)52 通線傳播廣告公司(Kitchen)53 索貝國際廣告(北京)有限公司54 香港雋域有限公司(e-Crusade)55 沈陽龍邦國際廣告有限公司56 哈爾濱海潤國際廣告傳播集團有限公司57香港奧文廣告公司58廣東黑馬廣告有限公司59 廣州市九易廣告有限公司60 上海國泰廣告有限公司61 北京帝誠國際廣告有限公司62 [香港]Digit Digit63 武漢市相互廣告有限公司64 貴州天馬廣告公司65 大唐靈獅廣告有限公司66 重慶金牛慧通廣告有限公司67 上海韋登迪廣告有限公司68 天津世紀座標廣告公司69 江蘇大賀國際廣告集團有限公司70 [台灣]聯眾廣告股份有限公司71 廣州市藍色創意廣告有限公司72 北京東方仁德廣告有限公司73 巴蜀新形象廣告傳媒股份有限公司74 [台灣]聯廣股份有限公司75 安瑞索思中國有限公司76 葉茂中營銷策劃機構77 湖南博創廣告有限公司78 廣州市旭日因賽廣告有限公司79 凱帝珂廣告(上海)有限公司80 國安廣告文化傳媒81 廣東天藝廣告有限公司82 廣州市天進廣告有限公司83 [台灣]我是大衛廣告股份有限公司84 武漢市大唐廣告有限責任公司85 廣州市白羊廣告有限公司86 大連國域無疆傳媒有限公司87 廣州市印象廣告有限公司88 [南京]鼎藝國際廣告有限公司89 廣東金長城國際廣告有限公司90 廈門市夏廣廣告有限公司91 廣州國雲風廣告有限公司92 廣州喜馬拉雅廣告有限公司93 福建奧華集團有限公司94 [台灣]達一廣告股份有限公司95 廣州市醫葯海馬廣告有限公司96 廣東廣旭廣告公司97 深圳市新經典廣告製片廠98 廣州市致誠廣告有限公司99 三人行廣告有限公司100 海潤新時代廣告公司
擴展閱讀:

❸ 漢朝時期的官職簡表

中央官職:

丞相(相國):
在東漢時期並無丞相這個官職,後董卓專權,任相國,集大權於一身。三國初建後,都設此官職,為一國之首宰,為群臣之首。

太師:
原為「三孤」之一,東漢並不設此官職。董卓遷都到長安後,為太師,號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為「三孤」(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在東漢時期,僅保留太傅一職,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時,對皇帝進行善導、輔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東漢時,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權力。太尉為三公之首,掌管軍政。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與後來丞相的職權范圍相近。曹丕稱帝後,曾改魏國的相國為司徒。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為三公之末,與後來工部尚書的權利相近。後世也常以「司空」為工部尚書的代名詞。屬官有長史、東曹、西曹、戶曹、奏曹、辭曹、法曹、尉曹、賊曹、決曹、兵曹、金曹、倉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監察、執法,後改以司空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國建立時,以華歆為御史大夫,復有此官職。

大司馬:
此官職為漢武帝初建,因將軍位同九卿,故設大司馬官職與三公同列,以示對武官的尊寵。東漢剛剛建立的時候,劉秀以大司馬為三公之一,後改為太尉。西漢末年別置大司馬一職,位在三公之上,魏晉時沿襲。

九卿:
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位在三公之後,為中央各行政機關的總稱。三國以後,九卿職權漸輕,並逐步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禮儀祭祀。下屬官職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樂令等。

光祿勛(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衛侍從之官。下屬官職有: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奉車都尉、駙馬都尉、騎都尉、光祿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議大夫、議郎、謁者僕射等。

衛尉:
九卿之一,掌宮門禁衛。

太僕:
九卿之一,掌車馬。下屬官員有:考工令、車府令、未央廄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訴訟斷案,平決詔獄。類似於後來的刑部尚書。

大鴻臚(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諸侯和各少數民族事務,相當於外交官員。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擔任。

大司農(治粟內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國之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職權與後來的戶部尚書相近,後世也以「司農」為戶部尚書的別稱。下屬官員有太倉令、平準令、導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宮中御用之物。下屬官員有太醫令、太官令、守宮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黃門侍郎、小黃門(宦官)、尚書令、尚書僕射、尚書、御史中丞、蘭台令史等。

執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負責宮外戒司,京師治安,防止出現水火之事。下屬官員有武庫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輔導太子。

大長秋:
長秋宮是漢朝皇後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長秋其實是皇後所用的官屬的負責人,一般由宦官擔任。曹操的祖父曹騰即為「中常侍大長秋」。有些三國游戲將大長秋作為普通官職,是不適合的。

中常侍:
高級太監,漢朝末年掀起腥風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職。

小黃門:
中級太監。

中黃門:
低級太監。

侍中:
內朝官之一,位略低於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學高德之士擔任,切問近對,是皇帝在管理國家時的顧問。在魏晉時期,為門下省的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令: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屬中等偏低的官員)。品秩雖卑,但總攬一切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甚至重於三公。在魏晉時期,如不設丞相之職,則尚書令與中書令(中書省的長官)、侍中(門下省長官)為事實上的宰相。

中書令(秘書令):
魏國始設,為中書省長官,掌機密,為事實上的宰相。

尚書:
原為少府屬官,秩六百石,全國政務共分六曹(有時為五曹,有時為七曹)打理,一個尚書分管一曹,為後來的六部雛形。

黃門侍郎:
黃門即宮門,黃門侍郎為任職於宮門之內的官員,內朝官之一,負責侍從皇帝,傳達詔命。級別不高,卻是距離皇帝最近的官員。

散騎常侍:
曹魏時將漢朝的散騎與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負責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散騎侍郎:
曹魏時與散騎常侍一起設置,職位略低於散騎常侍。

五官中郎將:
光祿勛的助手,協助光祿勛舉察郎官,位略低於九卿,與侍中同級。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將之職掌副丞相事,位高權重。三國時不再設此官。

御史中丞:
原為御史大夫的助手。無御史大夫這一官職的時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職權。

將作大匠:
負責修建宗廟、宮室、道路、園林、水土、植樹。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專管經學傳授。

城門校尉:
負責掌管京師十二所城門。秩「比二千石」。

中書舍人:
中書省屬官,曹魏始置,負責傳宣詔命。

五兵尚書:
曹魏始置五兵尚書,為兵部尚書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

度支尚書(戶部):
吳國始置戶部。與此同時,魏文帝設度支尚書寺,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支調。後周時更名為民部尚書,唐時避李世民諱,改為戶部尚書。

左民尚書:
曹魏始置,主修繕功作之事,隋朝時改為工部尚書。

吏部尚書(大尚書):
曹魏時始置吏部尚書,負責官員選拔任免。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吏部尚書又稱大尚書。

祠部尚書:
曹魏時始置,掌禮制。後周時更名為禮部。

屯田都尉:
三國時魏、吳所設官名,負責屯田以給人牛之資。梁習曾任此職。

水衡都尉:
西漢時以此官掌上林苑,東漢將其並入少府,不復有此官職。曹魏時復此官職,主天下水軍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西園八校尉:
漢朝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以西園八校尉統領漢朝的中央軍隊。蹇碩為上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武將官職:

大將軍: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有時在三公之上,有時在三公之下。東漢末年,其官職在三公之上,因此當漢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時,袁紹「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
位在大將軍之下,比三公。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級: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車騎將軍:
位在驃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衛將軍:
位在車騎將軍之下,比三公。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勛管轄。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到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大量被封為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級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級官員。

四軍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周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漢末群雄迭起,四軍將軍才以重號將軍(即高級軍官)的名號屢屢出現。

四征將軍(四征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衛將軍之下。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將軍之下。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三公,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系,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扎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並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孫權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難度加大。因此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系,因此稱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魏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蜀國也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任丞相時,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並掌禁兵,後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兵。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級將軍名號。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於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東漢末年,各路諸侯打董卓時,以曹操擔任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高級將軍名號,曹彰曾行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盪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游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折沖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於禁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合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定曾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行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恢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鄧方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因領一營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牙門將軍(牙門將):
趙雲、魏延曾任牙門將軍,位比雜號將軍略低。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級軍官。

偏將軍:
低級將軍名號,高於裨將軍。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

門下督、帳下督:
蜀國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級將領。

地方(兼幕府)官職:

刺史:
漢朝因秦制,為「郡縣制度」,並無州這一級行政級別。漢武帝時才開始設「刺史」一職,考量一州官員情況,但並非是該州的最高行政官員(秩六百石,僅僅是低級官員。當時縣令的俸祿是千石)。原為丞相史,駕車巡查全州,以六條察問郡縣,考量各地官員業績,年終回京師上報,朝廷以此作為各地方官員升貶的依據,故全稱為「刺某州史」。後來刺史的官職漸大,在各州也設「刺史治」作為辦公地(相當於省會),而不需要四處走動了,但與各太守之間,仍然沒有直接的行政隸屬關系。

州牧:
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漢天子聽從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州也因此真正成為了郡之上一級的行政單位。三國時,不再有州牧之職,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職,並加將軍之號,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權力極大。

司隸校尉:
掌糾察京師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當於州刺史。三國時,司隸校尉所轄區域(相當於直轄市)改稱為司州。

太守:
郡級最高長官,亦稱郡守。

國相:
侯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國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濟南相,鮑信曾任濟北相。

都尉(郡尉):
屬國是和郡平級的地方行政級別,位於邊境。都尉的職權略同於太守,由於位於邊境,故往往由武官擔任,品秩略低於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當於首都市長)。

令:
萬戶以上的大縣長官,比如曹操曾任頓丘令。

長:
中小縣的長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長。

長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長史:
丞相府中長史有兩個,征戰時一個隨軍出征,一個留在府中處理日常政務。留在府中的稱為留府長史,權力極大。曹操征孫權時,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長史;諸葛亮屯漢中時,以楊儀隨軍,而以張裔留守丞相府。

東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及軍吏」(《後漢書》),權力極大。曹操任丞相時,就以崔琰、毛介為東曹,並典選舉。諸葛亮任丞相時,以蔣琬為東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員,主「府吏署用」。由於職能與東曹相近(當時東漢官員都出於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東曹。

別駕從事(別駕):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別乘傳車從行,故名別駕。漢魏時,總理一州政務,權力極重,當時論者稱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察舉百官犯法者。

功曹從事:
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人事選拔考核。

簿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錢糧簿書。

兵曹從事:
刺史和司隸校尉的高級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從事:
刺史的高級佐官之一,主眾曹文書,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勸學從事:
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參與機要,總理府事。

主記:
太守屬官。

記室:
幕府、太守屬官。

參軍:
蔣琬曾任諸葛亮參軍。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避司馬師諱),郭嘉曾任此職。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級屬官,各曹的負責人。

從事:
州郡屬官及幕府官員的稱謂。

書佐:
從事助手。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位在長史、司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國軍功爵的最高一級,原名「徹侯」,後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據食邑大小,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

縣侯:
最高級別的侯爵,如袁紹被封為鄴侯。食邑過萬戶者又俗稱萬戶侯。

鄉侯:
鄉是縣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如張飛被封為西鄉侯。

亭侯:
亭是鄉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劉邦就曾任過亭長。亭侯是以一亭或數亭為食邑,如關羽為漢壽亭侯(漢壽為亭名)。

都鄉侯:
位於列侯倒數第二級,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戶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鄉侯之下,有封地、食戶二百。

關內侯:
原秦國軍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戶。

名號侯:
意為只有名號而沒有封邑。漢末曹操始置,以賞軍功。位在關內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為建功侯。

關中侯:
漢末曹操始置,以賞軍功,無封邑,為虛封。位在名號侯之下。

有關知識:

開府(開府儀同三司):
漢代僅太傅、大將軍、三公(三司)可以開幕府。三國時期由於開府的官員逐漸增多,故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開府招攬自己的幕府屬官。

假節鉞(假節):
節(就是蘇武牧羊時手裡拿的那個東西)、鉞(類似於斧子一樣的東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黃鉞」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孫權,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使持節」則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誅殺二千石以下的官員。「持節」可以自行誅殺無官職之人,若在軍事中,則可以誅殺官員。「假節」可以殺犯軍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長官之尊稱,比如曹操稱呼劉備為「使君」。

品秩:
以俸祿作為官員品級的標准。依次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級,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錄尚書事:
錄為總領之意,錄尚書事就是總管全國一切事務,無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權重者任之,比如諸葛亮。

方正(賢良方正):
漢代的選舉科目之一,被舉方正即意味著可以做官了。有時候方正和賢良並在一起,稱為賢良方正。

茂才:
漢代選拔官員的科目之一,原為「秀才」,意為才之秀者也。後避劉秀諱,更為「茂才」。

孝廉:
漢代選官科目之一,各郡國舉孝子、廉吏各一人,為「舉孝廉」。

高第:
漢代選舉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補,暫由其他官員攝行。可以是低級官職攝行高一級官職,可以是同級官職相互攝行,也可以是高級官職攝行低級官職。

假:
假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職。

遷:
升遷。

謚:
對死者追加謚號以示恩寵。謚號由一個字或兩個字組成,是對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張飛謚「桓」、諸葛亮謚「忠武」、關羽謚「壯繆」。謚號不一定是號的,也有貶義的。

追贈:
對死者贈以官爵或稱號以示恩寵

❹ 我的團長我的團誰拍的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
片名:我的團長我的團 英文名:My chief and My regiment 開機時間:2008年2月 關機時間:2008年8月 首播時間:2009年3月5日 總集數:43集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軍事 歷史 戰爭 對白語言:漢語 普通話和方言 發行公司:天意影視有限公司 監制:中國電視劇合作製片公司 出品:華誼兄弟娛樂投資有限公司

演職人員

段奕宏——龍文章(團長) 張譯———孟煩了(北平兵) 張國強——迷龍(東北兵) 邢佳棟——虞嘯卿(師長) 李晨———張立憲(四川兵) 王大治——鄧寶、不辣(湖南兵) 羅京民——郝西川、獸醫(陝西軍醫)孟煩了 高峰———康火鐮、康丫(山西兵) 王迅———李四福、要麻(四川兵) 范雷———馬大志、蛇屁股(廣東兵) 王東棟——董刀、喪門星(雲南兵) 劉天佐——時小毛、克虜伯(炮兵) 王往———林譯、阿譯長官(上海軍官) 謝孟偉——谷小麥、豆餅 趙志君——唐基(副師長) 左騰雲——余治(副官)迷龍 王大奇——何書光 袁菲———陳小醉 劉威葳——上官戒慈(迷龍的妻子) 江奇翰——雷寶兒 李梁———李梁(赤化分子) 杜建橋——李連勝、李烏拉 張衡平——崔勇、大鬍子 宿宇傑——邢福全 馬雲———滿漢虞嘯卿 何傑———泥蛋 白恩———羊蛋子 Karl(中文名:卡爾/柯志凌)——麥克魯漢、麥師傅 Jonathan Kos-Read(中文名:曹操)——柯斯林、全民協助 吳有才——孟父 哈斯其其格——孟母 史航———世航大師 曹海濤——海正沖 鄧寶———收容站站長不辣 陳思成——米齊(救援團團長) 張寒冰——虞慎卿 李京———陳主任 楊在景(遠征軍老戰士)——老年孟煩了 李博———程小龍(結巴兵) 刁海明——邢九鴻 蘭曉龍——竹內連山(照片) 友情出演 陳思成 李京 吳連生 凌風 楊在景(遠征軍老戰士) 參加演出人員 傅強 塔林夫 胡希凡 袁玉品 陳勇智 張寒冰 杜童 邢宇 劉永魁 許超 侯申 鄧寶 金華 武成 曹松 蘇建衛 顏宇 趙春 宋華程 丁俊倪 權書 段雄 倪小鵬 李祥 李東財 孔德貴 李敏 李興福 左瑾 張永強 徐勝普 施展 馮文 興安 金泉 毛樂日 孫博爾 十五 蘇榮 格日樂圖 巴達雲貴 宗篪 白博 李桓......

演職人員
導演:康洪雷 動作導演:沈在元(韓國) 執行導演:劉濤 黃櫟 副導演 張寒冰 杜童 馬帥 崔永 導演助理:邢宇 劉永魁 許超 場記:劉翰軒 高寶琪 編劇:蘭曉龍 文學統籌:張曉濤 出品人:王中軍 總監制:王中磊 總製片人:吳毅 執行製片人:李義華 製片主任:侯申 統籌:盧法瑞 外聯製片:劉建寧 現場製片:鄧寶 金華 王六九 劇務:裴建忠 余浩宏 宿宇傑 趙宇 攝影師:林澤君 俞波 斯坦尼康攝影師:陳祝祥 副攝影:艾政 陳綱 攝影助理:王赫 董國威 金懷躍 武成 張煜 王兢傑 技術:張南 郎鴻 董亮 李偉 劇照師:趙新昌 劇照助理:許玉蘭 美術指導:趙立新 美術:趙京 副美術:羅蘭 於喻軍 現場美術:祝天友 王國平 錄音指導:李安磊 錄音助理:張黎 菊進超 施展 付江露 音響:毛錦玲 剪輯指導:劉淼淼 剪輯師:戴小明 剪輯助理:李勁暉 作曲:周志勇 音樂編輯:劉俊鵬 照明設計:宋德巍 化妝設計:超英 化妝組長:馬曉雲 化妝助理:麗麗 化曉娟 梁敬俠 王傳凱 張學慧 馮文 祁智惠 寶紅 龔倩 服裝設計:高文晏 服裝助理:王雪 顏宇 趙春 李健 劉陽 高自新 姜洪凱 李倫 道具:楊少惠 道具助理:孫佔先 趙連諭 陳躍 宋華程 時志國 楊東 特道:劉紹春 特道助理:吳寶程 祁應文 楊佑章 李進中 程飛龍 蔣永國 鄧偉東 魏立海 劉洪海 儲緒 劉志福 製作:黃繼成 製作助理:蔣德權 黃俊明 沈言春 劉占芳 劉玉芳 楊正飛 置景:王勝民 張子臣 置景助理:張強松 劉健 史成龍 王俊海 趙全 張秀華 盧建軍 煙火師:郭岩 王海峰 李秀賓 煙火助理:劉建林 唐建國 馬鵬飛 王振宇 張新軍 王強 李寶林 代建亭 王洪志 槍械師:林玉生 槍械:彭涵曉 姚衛東 劉勇 特效/武術總監:李治允(韓國) 特效/武術副總監:李泫淑(韓國) 動作指導:李仁燮(韓國) 材旭(韓國) 動作剪輯:盧亨奇(韓國) 特效/武術組長:蔡奎光 朴哲 特效/武術組:朴京君 申基虎 特效總監 金柄基(韓國)導演康洪雷 特效指導:安相炫(韓國) 第一組長:金萬惺(韓國) 第二組長:李相永(韓國) 副組長:李錦敦 組員:黃犯 李星列 金成民 武行:徐弘飛 楊明志 吳營彩 蘇平 石占彪 李炳南 彭志 鄭成飛 張猛 王世政 徐張飛 宋傳盟 章雪峰 呂建中 宋振剛 李巧 宋樹立 韓永雷 周洋洋 單光夫 陳守飛 孟銀行 馬元龍 耿永剛 朱賀 王恆勝 蔡承林 鮑洪星 程龍 李全廣 王梁 李尊 張飛 王臻海 馬雨路 小五 傑子 鄭成飛 申華 小馬 超衡 彥平 海濱 財務總監:丁雅芳 會計:李燕 出納:劉時春 宣傳推廣:斯洋 CG特效總監:杜童 電腦特技製作:北京水晶石影視動畫科技有限公司 完美動力影像技術有限公司 王鵬工作室 場務:田寶山 單秉玉 裴勝彪 曾昭宣 王晉傑 趙瀟斌 靳冬 劉洋 付強 馬明明 馬文方 興安 毛樂日 十五 蘇榮 巴達雲貴

❺ 古代官職大小排行

唐朝的一品官是太師、太傅、太保各一員。(三師為正一品,三師,乃訓導之官,專門訓導天子,也是天子的老師。)基本沒有什麼實權,不是道德特別好的,則不居其位。

太尉、司徒、司空各一員。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公,並正一品,太尉是掌管軍事權力最高的官員,司徒管教育上到官員考核下到基礎教育。司空掌管工程,水利營房建設

尚書令一員。正二品尚書令總領百官,儀刑端莊,其屬有六尚書:一是吏部,二是戶部,三是禮部,四是兵部,五是刑部,六是工部。凡庶務,皆會而決之。

左右僕射各一員,從二品俗稱首相,掌管六部,綱紀庶務,以貳令之職。自不置令,僕射總判省事。御史糾劾不當,兼得彈之。

六部尚書,三品上,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兵部,工部,正三品吏部掌管官員升遷,戶部掌管財政,禮部掌管祭祀科舉吉凶適宜。刑部管刑法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

兵部掌管全國兵衛,工部掌管土木興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寢供億之典。凡全國之土木、水利工程,機器製造工程(包括軍器、軍火、軍用器物等),礦冶、紡織等。

左右丞各一員。左丞,正四品上。右丞,正四品下。左丞掌管轄通政司和行人司。通政司負責傳遞公文,公告周知。行人司負責到地方上頒布詔諭及赴外國作史臣,右丞管兵部、刑部、工部十二司。

左右司郎中各一員,從五品上。龍朔二年,改為左右丞務。左司郎中,管六部二十四司的十二司,右司朗中管另外十二司。

起居郎二員六品下主要掌管皇帝的一言一行,並且善舉惡行統統記錄,作為前車之鑒,以約束君主不說非法的話,不做非法的事。

左補闕二員,七品下主要職責是圍著皇上轉,及時發現皇上決策上存在的問題,然後反饋,以便及時改正。

協律郎八品上二員,掌管音律一般是由精通音樂的人擔任,歸太常寺管轄。

典儀二員九品下,是監督典禮儀式,大臣禮節的侍衛官。他負責帶領侍衛跟從在皇帝身邊,隨時保證皇帝安全,並且監督大臣是否有犯上之禮節。

(5)東旭集團總監相當於擴展閱讀:

今昔對比

1、太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秦分三十六郡,比縣大。相當於現在的省轄市市長。

2、刺史漢武帝分全國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軍政大權。相當於省(市)長兼省(市)軍(分)區司令員。

3、京兆尹西漢京畿地方行政長官,京兆特指現,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4、太尉秦至宋均有設置,為全國軍政首腦。相當於國防部部長。

5、廷尉執掌法律、主審要案的大臣。相對最高法院院長。

6、吏部尚書掌管全國文武官吏考核賞罰。相當於組織部部長。

7、光祿大夫皇帝身邊顧問之臣。相當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

8、中書令掌管皇帝命令發布。相當於「兩辦」秘書長。

9、尚書令參議大政,綜觀政務,百官之長。相當於總理。

10、車騎大將軍地位尊崇,相當於元帥軍銜。

❻ 葆旭東的介紹

葆旭東(1974~),遼寧鞍山人。著名東風日產乘用車營銷總監。

❼ 古代地方官位等級

古代官位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三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唐代全國分二十二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幾個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宗皇太極封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官名。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丞相制度 起源於戰國。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魏冉、呂不韋等都曾居此職。秦統一後只設左、右丞相。西漢初蕭何為丞相,後遷為相國,何死,曹參繼任。惠帝、呂後到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丞相。漢初各王國擬制中央,也在其封國中各設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稱為相。
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謝安、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追贈太傅。
少保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兩人(正四品)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
又簡稱「參政」。是隋唐南北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原是臨時差遣名目,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始正式作為宰相官名。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到宋代,設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此後參知政事則演變成一個常設官職,作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增大皇權。(其此之謂乎)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
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
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左徒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上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楚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姜亮夫《屈原賦校注》:「楚之上官大夫,亦大夫階爵之別矣。」「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戰國時,官爵可分為上卿和大夫兩級:在卿當中有上卿、亞卿之分。在大夫之中,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等。例如魏國,吳起做西河守時,獎勵軍功,曾以長大夫賞人。後來須賈曾為魏國的上大夫。(其此之謂乎)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其此之謂乎)
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其此之謂乎)
侍中(納言)
秦漢之時,侍中為少府屬下宮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職;西漢時又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西漢武帝以降,地位漸高,等級直超過侍郎。魏晉以後,侍中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唐宋該職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後廢止。(其此之謂乎)
郎中
郎中屬員外級, 就是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於尚書、侍郎、丞相的高級官員。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其此之謂乎)
參軍
「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丞相)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其執掌一國之國柄,身處上位,以率下民,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國貴族當中的賢能來擔任,且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亦有少數外姓之人為令尹(吳起、黃歇、李園),實不多見。(其此之謂乎)

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
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
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
節度使,中國古代軍事將領,後來成為地方官。唐代駐守於各道的武將稱為都督,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一般情況下也時常稱持節的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和安撫使等為節度使。(其此之謂乎)
經略使
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
刺史,職官,漢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刺史巡行郡縣,分全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後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王莽稱帝時期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察官變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秦每郡設御史,任監察之職,稱監察院御史(監察御史)。漢初省,旋復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職,命丞相另派人員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廢諸郡監察御史。繼之,分中國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後通稱刺史。(其此之謂乎)
太守
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
都督是中國歷史上的中國古代軍事指揮官官名。最初是軍隊中的監察官,與監軍相同。在魏晉之後演變為統領軍隊的軍事長官之職。突厥語與蒙古語中的脫脫一名來自都督。(其此之謂乎)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
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
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司隸校尉來監督和檢舉京師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為。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
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
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據古代正史職官志(百官志)記載,唐朝時已有相近的權變做法,宋朝時正式設立州府級地方長官"知府事",明朝時才最後有了以"知府"為名的地方官職,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
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其此之謂乎)。
《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通判
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
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
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❽ 現在互聯網都在裁員35歲以上的,那些被裁掉的還有什麼出路

35歲這個年紀太尷尬了,也太無奈了。這個年紀正是應該努力打拚事業的時候,一家老小都是正在需要錢的時候,房貸和車貸都還沒還完,但是偏偏又趕上被裁員,尤其是從事互聯網行業的員工,互聯網這個行業說是頂尖技術,肯定也有;但是沒有什麼技術,只知道混日子的員工也不少。
裁員,就是拉開人生差距的開始。


一次失敗或者被裁員代表不了什麼,我們的未來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性,希望他們早日實現自己的價值。

❾ 中國古代的官銜和職位

第一品

黃鉞大將軍 三公 諸國王、公、侯、伯、子男 大丞相

第二品

諸四征、四鎮、車騎、驃騎將軍 諸大將軍

第三品

侍中 散騎常侍 中常侍 尚書令 左、右僕射 尚書 中書監、令 秘書監 諸征、鎮、安、平將軍 光祿大夫 九卿 司隸校尉 京兆、河南尹 太子保、傅 大長秋 太子詹事 中領軍 諸縣侯 龍驤將軍 征虜將軍 輔國將軍

第四品

城門校尉 武衛、左衛、右衛、中堅、中壘、驍騎、游騎、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威、廣威、廣武將軍 左右積弩、積射、強弩將軍 護軍 監軍 五營校尉 南、北、東、西中郎將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州領兵刺史 烏丸、諸匈奴、護羌蠻夷等校尉 諸鄉侯

第五品

給事中 給事黃門侍郎 散騎侍郎 中書侍郎 謁者僕射 虎賁中郎將 符節令 冗從僕射 羽林監 太子中庶子 太子庶子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仆 太子衛率 諸軍司 北軍中侯 都督護軍 西域校尉 西戎校尉 禮見諸將軍 鷹揚、折沖、輕車、虎烈、宣威、威遠、寧遠、伏波、虎威、凌江等將軍 太學博士 將兵校尉 牙門將 騎督 安夷、撫夷將軍 郡太守 國相、內史 州、郡、國都尉 國子祭酒 諸亭侯 州單車刺史

第六品

尚書左、右丞 尚書郎中 秘書丞、郎 著作郎 治書侍御史 部曹侍御史 諸督軍 奉車、駙馬都尉 諸博士 公府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長史、司馬 車騎將軍長史、司馬 廷尉正、監、平 將兵助郡尉置司馬史卒者 諸護軍 太子侍講 太子門大夫 太子中舍人 太子常從虎賁督、司馬督 水衡、黃虞、牧官都尉 司鹽都尉 度支中郎將、校尉 司竹都尉 材官校尉 驃騎、車騎、衛將軍府從事中郎 四征鎮公府從事中郎 公車令 諸縣、署令千石者 千人督校尉 督守殿內將軍 殿內典兵 黃門冗從僕射 諸關內名號侯 諸王、公友

❿ 一起又看流星雨演員隱私曝光

鄭 爽 飾 楚雨蕁(女一號,開朗,活潑,可愛,堅強,對愛情執著) 張 翰 飾 慕容雲海(男一號,H4成員。陽光,開始喜歡蔣媛,卻發現自己的真愛是楚雨蕁,執著) 俞灝明 飾 端木磊(男二號,H4成員。優雅,大度, 抒情,喜愛音樂,最後和於馨走到一起) 魏 晨 飾 葉 爍(男二號,H4成員。成熟冷靜,溫暖人心,喜歡雲朵) 朱梓驍 飾 上官瑞謙(男二號,H4成員。自稱情聖,幽默無厘頭,喜歡小漁) 王櫟鑫 飾 鑫鑫(愛耍帥,耍酷,花心,最害怕慕容雲海和楚雨蕁) 談莉娜 飾 蔣媛(女二號,執著的愛著慕容雲海,但後來發現自己永遠也得不到雲海的愛,最終放棄了雲海,愛好賽車,活潑開朗,海歸。) 肖 涵 飾 慕容雲朵(雲海的姐姐、葉爍的女朋友、溫柔、善良、善解人意) 侯祥玲 飾 林曉黎(葉爍的情敵,艾利斯頓商學院的考神) 彭 楊 飾 於 馨(音樂老師 、 端木磊的女朋友、溫柔,優雅,大方) 陳一娜 飾 小 漁(雨蕁的好友、上官的女朋友、可愛,乖巧) 彭 勃 飾 徐麗麗 (雨蕁的同學兼好友) 黃志瑋 飾 葉 勉(葉爍的哥哥) 陸 虎 飾 郭蓉蓉 (雨蕁和H4的同學,散播情報的高手) 任 偉 飾 崔 西(教務處主任,刻板) 徐 悅 飾 金娜娜 (雨蕁的同學,惡女二人組之一,喜歡H4) 葛小鳳 飾 趙美然 (雨蕁的同學,惡女二人組之一,喜歡H4) 肖 輝 飾 楚母(楚雨蕁的媽媽,慈母) 李東霖 飾 柴雪村 (雨蕁的舅舅,貪財,好玩) 於小慧 飾 沈含楓(雲海的媽媽,用錯誤的方法愛著孩子,女強人) 王建新 飾 慕容中石(雲海的爸爸,和藹可親,愛好登山,明事理) 朱 玲 飾 蘭姑(學校舍監,潑辣,和雨蕁的舅舅是一對) 李世鵬 飾 解甲龍(雲海家的管家) 蔡俊濤 飾 艾利斯頓商學院安遠老師 徐志賀 飾 艾利斯頓商學院校長(蔣媛的爸爸)

閱讀全文

與東旭集團總監相當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牧原股份目標翻倍 瀏覽:944
中銀全球配置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是什麼 瀏覽:812
2019年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 瀏覽: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時間 瀏覽:31
奧克股份電解液溶劑 瀏覽:573
國瀚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25
杠桿偶然性改變力的大小 瀏覽:50
開通騰訊理財通賬戶會同時基金賬戶 瀏覽:82
山西晉能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待遇 瀏覽:645
金融服務於經濟 瀏覽:681
理財賬號有基金未賣出 瀏覽:501
歐洲油運股票 瀏覽:191
綿陽安信證券招聘 瀏覽:64
提供專業性金融服務的銀行 瀏覽:358
皖江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688
有什麼互聯網基金理財產品 瀏覽:246
薪酬收益權理財業務 瀏覽:41
黃金生銹如何處理 瀏覽:481
怎麼關閉淘寶客個別產品傭金 瀏覽:542
廈門象嶼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法人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