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杠桿尺研究杠桿實驗報告] 研究杠桿的實驗報告單
杠桿尺研究杠桿實驗報告
組名: 組長: 成員:
實驗內容】 一、搭建杠桿尺
二、研究哪些杠桿省力,哪些杠桿費力,哪些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三、找平衡
杠桿尺結構圖】
備註:④⑤螺絲帽 ⑥底座 實驗儀器】 杠桿尺(一套),鉤碼(一套)
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 一、搭建杠桿尺
步驟:根據所給材料,按照說明書搭建杠桿尺。 杠桿尺的幾個知識點:
1、杠桿尺_________(是或不是)杠桿。
2、支點在_______(選填、、、④、⑤)處
3、實驗之前要調節平衡,調節平衡是用___________來調節的。如果杠桿尺的左邊翹起,那麼螺絲帽應該往________(左邊或右邊)移動。如果杠桿尺的右邊翹起,那麼螺絲帽應該往________(左邊或右邊)移動。
4、我們組是選的用力點在_____________(左邊或右邊) 5、我們組是選的阻力點在_____________(左邊或右邊)
二、研究哪些杠桿省力,哪些杠桿費力,哪些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步驟:用同等個數的鉤碼,分別掛在用力點與阻力點。觀察杠桿尺的平衡狀態(哪邊翹起來)。 事項:
1、如果實驗現象是左邊翹起來,那麼該杠桿屬於____________(省力、費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2、如果實驗現象是右邊翹起來,那麼該杠桿屬於____________(省力、費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3、如果實驗現象杠桿尺平衡了(哪邊都不翹起來),那麼該杠桿屬於___________________(省力、費力或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4、
支點兩邊的鉤碼數量必須一致
5、由於杠桿尺支點兩端的第一個孔離杠桿尺的支柱太近,所以第一個孔我們不使用。 三、找平衡
*這個實驗為附加實驗,大家可以自由發揮。
實驗數據記錄與統計】
數據統計:
省力的情況有______種;費力的情況有______種;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有______種。 規律發現:
1、在什麼情況下杠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麼情況下杠桿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麼情況下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找平衡實驗數據記錄表
規律發現:
在什麼情況下,杠桿尺會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求杠桿實驗的實驗報告!!!
分類: 教育/科學 >> 升學入學 >> 中考
解析: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③ 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中,小明設計的實驗報告(部分)如下,(1)請在實驗報告中的畫「橫線」處
(1)用彈簧測力計測量鉤碼的重力,方便記錄動力和阻力.所以實驗器材中需要有彈簧測力計.杠桿支在支架上,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力臂在杠桿上,以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圖甲可知:杠桿左端下傾,應該將杠桿右端的螺母向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平衡.
(3)由圖乙可知,杠桿右邊鉤碼個數與格數的乘積為6,由杠桿平衡條件知,杠桿左邊鉤碼個數與格數的乘積為6,但由於A點格數為2,所以在杠桿左邊A處掛3個相同的鉤碼,杠桿才平衡.
圖丙所示,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上拉時,拉力的方向豎直向上與杠桿垂直,動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當彈簧測力計逐漸向右傾斜時,拉力的方向不再與杠桿垂直,動力臂變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彈簧測力計;力臂;右;3;變大.
④ 回顧實驗和探究:(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 研究課題 杠桿平衡條件 器材 鐵架台、杠
(1)實驗器材:除了鐵架台、杠桿、細線外,還需要鉤碼;
實驗步驟:1、實驗時,先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
2、在杠桿兩端加掛鉤碼,並調節位置,使杠桿平衡;
實驗結論: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3)讓小車每次都從斜面同一位置由靜止自由滑下,先後滑到毛巾、棉布、木板表面.
小車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車運動狀態最難改變.
故答案為:(1)鉤碼;平衡螺母;鉤碼;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3)同一;木板.
⑤ 杠桿平衡實驗報告單怎麼寫 要有實驗目的 原理 器材 步驟和注意事項
實驗目的
1、通過本次實驗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設計實驗探究的科學思想.
2、獲得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夠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基本含義.
實驗器材: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彈簧測力計.
實驗要求:1、會組裝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使杠桿水平靜止.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試一試需要在指點的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能夠使杠桿再一次水平靜止,杠桿水平靜止後,將實驗所測數據填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將作用在杠桿左邊的力,作為動力F1,則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
(改變鉤碼的位置和鉤碼的個數,再做一次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試試看,在支點右邊15cm處,需要掛幾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
待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把實驗數據填入記錄表格內,動力F1,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通過兩次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知道: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x09
結論:a、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實驗次數\x09動力(N)\x09動力臂(M)\x09動力×動力臂\x09阻力(N)\x09阻力臂(M)\x09阻力×阻力臂
⑥ 回顧實驗和探究:(將下列實驗報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寫完整)(1)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准備 實驗前調節
(1)在實驗時,為了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圖中左邊為2G×4L=8GL,因此右邊鉤碼為4G×2L=8GL;所以杠桿平衡條件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①根據採用控制變數法,要使小車在水平面上具有相同的初速度,可以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據小車滑行距離的遠近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②小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車速度減小的越慢;進一步推理:如果運動的物體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時,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本實驗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控制變數法和轉換法.
利用此裝置還可以探究動能和速度的關系;可以得出結論:物體質量一定,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故答案為:(1)水平;4;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2)同一高度;距離;勻速直線;控制變數;動能和速度;物體質量一定,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⑦ 杠桿平衡實驗報告單
探究杠桿平衡實驗旨在揭示杠桿平衡的原理。實驗中所用的器材包括等臂杠桿、鉤碼和彈簧測力計。實驗依據的原理是力矩平衡公式F1*L1=F2*L2,即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所產生的力矩相等。
實驗步驟包括:首先,通過調節杠桿支點,確保杠桿處於水平平衡狀態。然後,選取一個鉤碼並稱量其質量。接下來,將鉤碼掛在杠桿的兩端,改變鉤碼與支點的距離,直至杠桿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在此過程中,需詳細記錄下每次實驗時鉤碼的質量及其與支點的距離。
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杠桿平衡的條件確實符合F1*L1=F2*L2這一公式,即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與各自力臂的乘積相等。這證明了杠桿平衡原理的正確性。
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誤差,例如,初始調整杠桿平衡時可能不夠准確,或者在讀取數據時操作不精確。這些誤差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准確性,因此,在實驗過程中,需要盡量減少這些誤差,以獲得更准確的實驗數據。
⑧ 杠桿平衡實驗報告單怎麼寫 要有實驗目的 原理 器材 步驟和注意事項
實驗目的旨在通過杠桿在水平位置的平衡實驗,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實驗的基本思想。具體而言,學生將通過實驗驗證杠桿平衡的條件,即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即F1×L1=F2×L2。此外,學生還將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含義,認識到杠桿平衡不僅限於水平靜止狀態,還可以是勻速轉動狀態。
本實驗所需器材包括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和彈簧測力計。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靈活組裝杠桿,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
實驗步驟如下:
第一步,將杠桿安裝在支架上,確保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整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嘗試在支點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記錄實驗數據,填寫表格。例如,動力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阻力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再次改變鉤碼的位置和數量,重復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嘗試在支點右側15cm處掛幾個鉤碼,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記錄實驗數據,填寫表格。例如,動力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阻力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對比分析兩次實驗數據,得出杠桿平衡時,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即F1×L1=F2×L2。
結論部分指出,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當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乘以動力臂等於阻力乘以阻力臂。
附表用於記錄實驗數據,包括實驗次數、動力、動力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等參數。
⑨ 急求:初三物理"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報告
某同學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設計了一份探究性實驗報告,報告的內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
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你自己想一下吧)
⑩ 小剛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設計了一份探究性實驗報告,報告的內容如下:探究目的:探究杠桿的平衡
(1)為了測量力臂大小,所以需要刻度尺; 調節橫梁平衡,需要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 動力×動力臂=1N×0.1m=0.1N?m;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阻力×阻力臂=0.1N?m,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平衡,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同時杠桿的重心通過支點,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故答案為:(1)A、刻度尺; B、平衡螺母;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平衡,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同時杠桿的重心通過支點,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