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白鼠按壓杠桿是條件反射嗎

白鼠按壓杠桿是條件反射嗎

發布時間:2021-08-12 01:50:21

① 什麼是條件反射請以小白鼠為實驗對象,設計實驗研究條件反射的建立及消退。

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後天形成,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形成的基礎。
將小白鼠關進金屬籠子,每次開籠子小白鼠要走出籠子,就電擊它,如是幾次之後再打開籠子小白鼠不會走出籠子,就是條件發射。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② 舉例說明說明是心理學上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最初由斯金納提出。屬於新行為主義學派。實驗對象最開始是小白鼠。當小白鼠在偶然條件下按壓杠桿,就會得到行為強化物--食物。多次這樣後就建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這個過程是主動的。也就是說只有個體在主動發出某個特定靶行為時才會得到強化物獎勵。這是與經典條件反射不同之處。
如果舉例說明的話,說個有意思的。斯金納教鴿子走8字軌跡路線。當鴿子頭歪向下一步准備走的方向時,斯金納就用食物立即強化。一點一點的來,最後鴿子通過在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走對-獲得獎勵而學會走8字軌跡。如果舉個比較簡單的,老鼠腦中插上興奮電極片,當老鼠一按下杠桿,電極片就會通電,大腦會因電極刺激興奮部位而感到無比愉快。那麼老鼠發現後就會不節制的按壓杠桿。這也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
純手工碼字~尊重他人勞動是一種社會美德。望採納

③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斯金納(B.F.Skinner.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制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斯金納最大的貢獻在於他所提出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該理論起源於他做的一個實驗——迷箱實驗。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小白鼠,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小白鼠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按壓杠桿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小白鼠就能吃到食物。因此他提出了人和動物的學習行為:(R-S)。
斯金納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分成兩種:一種是應答性行為(S-R),一種是操作性行為(R-S)而斯金納堅持學生的學習不應該是應答性行為,而應該是操作性行為。根據斯金納的實驗,他提出了強化理論。首先,他把行為分成四個部分,正強化、負強化、懲罰和消退。正強化是給予一個愉快刺激,從而加強行為的反應。例如在實驗中當小白鼠無意中按到杠桿,就會掉下一個食物,多次反復之後小白鼠學會了按杠桿的行為,在實驗中,食物是愉快刺激,通過按杠桿給予愉快刺激,這就是正強化。負強化是撤銷一個厭惡刺激,從而增加行為的反應。例如:在實驗中斯金納進行了加強版的練習,在箱子底部安裝了電擊板,當小白鼠按下杠桿時就會撤銷電擊,因此小白鼠會經常按電擊板從而擺脫電擊的痛苦,從而學會了按壓杠桿,這就是負強化。懲罰是給予一個厭惡刺激,從而減少行為的反應。例如在實驗中,斯金納為了讓小白鼠不再出現按杠桿的行為,只要當小白鼠按杠桿,就會電擊它,因此小白鼠減少了按杠桿的行為。而消退是沒有給予任何刺激,最終的行為反應下降,消退主要是用來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
在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提出之後,他提出了程序教學:程序教學,是一種使用程序教材並以個人自學形式進行的教學。其程序教學模式可分經典型直線式程序、優越型衍枝式程序和莫菲爾德程序。但是教師要實施程序教學必須藉助於程序式的教材或者進行機器教學。以上是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下面我們來做一道題鞏固一下:
【單選題】班級里有幾個同學總是養不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當同學們都在認真朗讀時,他們都會在一邊擺弄小東西,或者獨自做其他事情。老師觀察到這種情況之後宣布,如果被老師發現你沒有讀書,就會在下課時取消課間休息時間,抄寫課文的規定段落。而且不和學生討價還價,一旦發現,課下及時進行懲罰,多次之後,這些學生為了逃避課下的段落抄寫,課堂上讀書的自覺性和意識逐漸提高(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懲罰 D.消退
【答案】B。

④ 舉例說明說明是心理學上的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最初由斯金納提出。屬於新行為主義學派。實驗對象最開始是小白鼠。當小白鼠在偶然條件下按壓杠桿,就會得到行為強化物——食物。多次這樣後就建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這個過程是主動的。也就是說只有個體在主動發出某個特定靶行為時才會得到強化物獎勵。這是與經典條件反射不同之處。
如果舉例說明的話,說個有意思的。斯金納教鴿子走8字軌跡路線。當鴿子頭歪向下一步准備走的方向時,斯金納就用食物立即強化。一點一點的來,最後鴿子通過在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走對-獲得獎勵而學會走8字軌跡。如果舉個比較簡單的,老鼠腦中插上興奮電極片,當老鼠一按下杠桿,電極片就會通電,大腦會因電極刺激興奮部位而感到無比愉快。那麼老鼠發現後就會不節制的按壓杠桿。這也是一種操作性條件反射。
純手工碼字~尊重他人勞動是一種社會美德。望採納

⑤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異同點:
不同點: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是將某些刺激同無條件反射聯結,通過多次的重復動作而形成條件反射;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是在基本反應的基礎上施於強化刺激,從而使這些反應出現更快或者基本不出現。
相同點: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和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反應隨強化增多而鞏固,不強化則消退,存在泛化、分化。

一,概念具體區別;
1,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典型範例,包含了可重復的中性刺激和非條件刺激。非條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能夠引起非條件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R),且不需要經過學習,非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反應的關系,稱做非條件反射。條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則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CR)的初始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NS),這是需要學習的。且條件刺激與心理學上立即性和長期性的期待、滿足與恐懼有關,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的關系,稱做條件反射。當非條件刺激重復性地或是猛烈地伴隨著某個中性刺激,這個中性刺激會成為一個條件刺激,並產生條件反射。
2,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納提出要注意區分「引發反應」與「自發反應」,並根據這兩種反應提出了兩種行為: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觀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如在巴甫洛夫實驗室里,狗看見食物或燈光就流唾液,食物或燈光是引起流唾液反應的明確的刺激;後者是指在沒有任何能觀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機體行為,它似乎是自發的,如白鼠在斯金納箱中的按壓杠桿行為就找不到明顯的刺激物。應答性行為比較被動,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為代表著有機體對環境的主動適應,由行為的結果所控制。人類的大多數行為都是操作性行為,如游泳、寫字、讀書等等。

二,相關實驗;
1,經典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早先致力於研究狗的消化系統。他發現,當把食物置入狗的胃裡時,胃壁會分泌胃液以促進消化。一系列研究表明,胃液分泌的數量和持續的時間,是隨放入胃裡的食物的種類和數量而變化的。為了清楚地測定胃裡發生的變化,巴甫洛夫以其精湛的外科,使狗的胃一部份外露出來。他把狗胃的一部分組織切開,接著在軀體一邊切開一個洞口,外面再連接一個囊袋。這樣,狗實際上就有了兩個胃:一個是原來的胃,其絕大部分組織都仍在起著它的基本功能;另一個是通過連接在外面的小胃(或稱為「巴甫洛夫囊袋(Pavlovian Pouch)」),這個囊袋的內部是可以觀察到的。巴甫洛夫發現,囊袋分泌的情況與胃的分泌活動完全一樣。完成了這些准備工作後,巴甫洛夫就能了解消化過程的細節。他也由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2,操作性條件反射: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⑥ 激勵強化理論的條件反射

斯金納的操作性反射是針對人的行為的控制而提出的。他認為,人類的行為總有它產生的原因,通過發現和分析這些原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影響行為的所有變數和原因,才能形成對行為的有效控制。他認為,任何行為的因果鏈都包括三個環節:①從外部對有機體進行的操作,如剝奪飲食;②內部狀態,如飢餓;③行為,如覓食。斯金納認為,當時的心理學試圖從內部狀態即心理感受上尋找行為原因,但是,這種內部狀態是無法用科學加以測量和驗證的,而內部狀態依賴於外部操作,所以,科學的心理學應該避開無法測度的第二環節,直接建立起第一環節和第三環節之間的函數關系。從這種科學思維出發,斯金納強調人的行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行為取決於環境所給予的強化,人們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環境和運用各種強化手段來改造和控制人的行為。正是在這種科學信念上,斯金納繼承了華生的觀點。華生曾經提出,心理學要徹底摒棄意識、意志之類詞彙,放棄一切對內在心理的猜測,而只對可測量的外顯行為進行研究。盡管華生由於「不愛江山愛美人」,因婚變而離開了學界。但斯金納繼承了他的衣缽,並用「斯金納箱」進行的白鼠實驗,證實了行為可以由外界因素加以塑造。 所謂「斯金納箱」,是一個高約1尺的長方形箱子。它一面是單向玻璃,用來觀察動物而不驚擾它。箱內有照明小燈,並有一根連接著食物台的杠桿或踏板,當動物按壓杠桿時,它可以得到食物。裡面的記錄裝置可以把動物的按壓反應記錄下來。在實驗中,要求排除一切外來刺激,讓動物自由活動。 斯金納箱的實驗,與巴甫洛夫有著明顯不同,它可以全面顯示出動物的學習行為(斯金納自己很少使用「學習」這一詞彙,因為他反感這一詞彙含有的內在性,通常他只用「強化」來表達人們常說的「學習」)。白鼠在箱子內自由活動,會偶然發現按壓杠桿能得到食物,於是,白鼠就可能調正或改變自己的行為。它會再次按壓杠桿,試圖獲得更多的食物。有意思的是,如果調整強化物的提供方式,白鼠的行為也會產生「聰明」的變化。比如,如果按壓杠桿後必須間隔1分鍾才再次供給食物,那麼,白鼠在多次重復後,會把自己的行為調整為間隔1分鍾左右才再次按壓杠桿。如果每按壓10次才掉下來一次食物,那麼,白鼠也會逐步摸索,形成10次按壓後停下來去取食物的行為慣性。由此可以說明,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或內心的追求,而是反應的改變。顯然,斯金納已經超越了巴甫洛夫的應答式條件反射,進而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所謂操作性條件反射,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主體行為觸發的。只要出現相應的條件,即強化物和行為之間形成了明顯的相倚關系,那麼,相應的行為就會出現。斯金納認為,某人之所以產生某一行為,是由於想得到過去同類行為所產生的某種結果,而不能說是由於想得到該行為將要產生的結果。這話聽著拗口,但不這樣說就弄不清兩種條件反射的差別。歸根到底,操作性行為最明顯的特徵是自發的,而不是誘發的。 那麼,這種操作性行為能否得到維持,維持的時間長短,就成為激勵重要內容。斯金納認為,這取決於行為結果。想要一種行為長久維持下去,就必須給這個行為予以強化。換句話說,就是要使行為者感覺到這個行為是與一定的強化物相聯系的。如果自己想要得到這種強化物,或者通過這種強化物來獲得別的東西,從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就必須做出這種行為。反之,則要避免這種行為。可見,只有把行為與一定的強化聯系起來,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這種聯系就是強化與反應之間的相倚性聯系。 對行為的強化是通過強化物來起作用的,要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就需要辨明哪種事物能對行為產生有效的作用。如果某種東西在使用前和使用後能夠觀察到反應頻率的變化,這種東西就具有強化作用。人的行為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一定的強化激勵來暗示或明示這種行為是否正確,那麼行為者就沒有評判標准。當某種強化物在行為者行為發生後給予相應的激勵刺激,那麼行為者就會認識到自己行為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進而決定是否需要維持下去。偶然一次的激勵,不能形成相倚性聯系。只有行為結果出現後能得到持續(或遞增或遞減或隨機或間隔,隨機和間隔也是持續的表現方式)的強化,如此反復,行為就會與強化物形成緊密的相倚性聯系。這種聯系的強弱會影響以後行為維持的程度和時間的長短。相倚性聯系越強,則行為維持的程度越強,時間越長;相倚性聯系越弱,則行為維持的程度越弱,時間越短。

⑦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理是什麼

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增加。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許多動物和人類的學習中得到印證。例如,鴿子偶一抬高頭,受到強化,此後會繼續抬高它的頭;嬰兒偶爾叫一聲"媽",媽媽便報以微笑和愛撫,於是孩子學會了叫"媽媽"。斯金納甚至依據這個原理,訓練兩只鴿子玩一種乒乓球游戲,獲得成功。實際上,只要巧妙安排強化程序,可以訓練動物習得許多復雜的行為
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斯金納總結說:"如果在一個已經通過條件化而增強的操作性活動發生之後,沒有強化刺激物出現,它的力量就削弱。"可見,與條件作用的形成一樣,消退的關鍵也在於強化。例如,白鼠的壓桿行為如果不予以強化,壓桿反應便停止。學生某一良好反應未能受到教師充分的關注和表揚,學生便最終放棄這一作出良好反應的努力。
但是,反應的消退表現為一個過程。即一個已經習得的行為並不即刻隨強化的停止而終止,而是繼續反應一段時間,最終趨於消失。斯金納以實驗表明,一隻已經習得壓桿反應的白鼠在強化被停止之後,仍然能按壓杠桿達50-250次之多,然後最終停止反應。至於消退的時間,則與該習得反應本身力量的強弱成正比,即如果原來反應非常牢固,那麼消退的時間較長,反之亦然。例如,在上述實驗中,受過多次強化的白鼠在強化停止後,可連續按壓杠桿250次左右,而僅受過一次強化的白鼠在強化停止後連續按壓杠桿的次數為50次左右。所以,消退過程的時間長短也是斯金納衡量操作性條件反射力量的一個指標。

⑧ 欺詐游戲里提到的斯金納恐怖心理實驗是什麼

即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都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

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

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已採用了電子線路,使用更方便。

(8)白鼠按壓杠桿是條件反射嗎擴展閱讀:

實驗意義: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

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⑨ 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定義分別是什麼

經典性條件反射是建立原無關的信息聯系並由此產生原不會產生的反應。

經典性條件反射是指一個原來並不能引起某種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於它總是伴隨某個能引起該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現,如此多次重復之後,這個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該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稱這種反射為條件反射或條件作用。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反射或經典性條件作用。

而操作性條件反射所談到的是行為後果對於原有行為模式、習慣的影響。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動物的某種反應的後果能滿足其某種需要,則以後它的這種反應出現的幾率就會提高。

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有機體在後天生活過程中經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反射形式。

(9)白鼠按壓杠桿是條件反射嗎擴展閱讀

條件反射理論是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核心內容,指在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反應之間建立起來的暫時神經聯系。

後天形成,有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兩種形式。非條件反射是條件反射形成的基礎。

條件反射在解剖生理學上又稱前饋控制系統。

兩樣本來沒有任何聯系的東西,因為長期一起出現,以後,當其中一樣東西出現的時候,便無可避免地聯想到另外一樣東西。

閱讀全文

與白鼠按壓杠桿是條件反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資產證券化金融服務 瀏覽:25
北京銀行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49
控股股東減持可轉債注意事項 瀏覽:169
蕪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8
倫敦交易所開戶 瀏覽:448
重慶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瀏覽:81
民間借貸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599
金融公司與二級經銷商協議模板 瀏覽:970
快鴿按揭融資 瀏覽:84
興業證券審批通過何時配股 瀏覽:558
2018酒店投融資分析 瀏覽:922
銀行行長在股東大會上的報告 瀏覽:731
中恆集團有子公司嗎 瀏覽:260
牡丹江國華集團 瀏覽:318
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列表 瀏覽:494
眾籌融資對交易所的影響 瀏覽:68
牧原股份目標翻倍 瀏覽:944
中銀全球配置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是什麼 瀏覽:812
2019年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 瀏覽: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時間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