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在網貸申請了好幾個沒有成功貸款的最近天天收到簡訊說我錢以到賬戶和說我信息良好可以領取多少錢真的嗎
首先嘛如果你是學生我不建議你繼續搗鼓這些玩意。
好了,現在開始回答,貸款沒成功的話一個原因是你不滿足網貸的申請的資格,例如你還沒正式的工作,你填寫的信息有問題等等,一個是風控,或許你在網貸前也查過關於網貸的種種,網貸是一種杠杠非常高的東西,政府為了去除風險就會加風控,去杠桿,以至於你的貸款申請不下來。
而你收到簡訊說錢到賬戶或者說是信息良好有多少余額能領,也是假的,目的是誘導你去完善你的資料來降低他們的貸款風險,所以你要是單純的收到這些信息,不必理會。
現在我來給你分析一下不單純收到信息的情況,例如你收到簡訊,稱你某某銀行卡貸款成功到賬10000元,如果是你親自貸款的就沒事,如果是你不知情情況下賬戶突然多了10000元,你就需要注意了。突然多了一萬塊錢不是好事嗎,為什麼要注意的。有這想法你就大錯特錯了,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馬上核查自己最近的貸款信息已經向銀行方面查清楚資金來源,因為你可能是信息可能因為泄露被別人拿去網貸了,既然網貸為什麼進去的你帳號而不是他的,這個問題就有說法了。這里不過多闡述。
抓重點:① 不必理會,這些信息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信息。
②詢問銀行不知名資金來源 。
完畢。望接納。
㈡ 又一P2P炸了,看看有多少已經涼了
在雷潮當中,怎麼樣的平台才會存活下來?:
1、獲取優質資產的能力
優質資產是基礎,此前許多平台都從早期的合作模式轉化為自建資產端、自建消費場景就是這個原因。
再加上後來監管進一步要求網貸行業要以小額分散為主,個人和企業在單個平台的借款有了限額,以及現金貸、校園貸等一系列違規業務被叫停,資產類型進一步縮窄,競爭也更加激烈。
在資本市場上,穩定的資產獲取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近半年來金融科技中概股的這一輪股價地震中,有自建場景的樂信,比其他幾家單純從事在線借貸的平台股價要穩定的多。而近期已經披露招股書的兩家,51信用卡和凡普金科,也在招股書中不斷強調自己在場景、獲客、資產端獲取方面的優勢。
2、滿足合規的能力
合規能力其實是對平台資金、技術、團隊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驗。比如前述的業務轉型合規,存量資產要快速消化、資產類型要重新尋找、以及線下理財門店的清理等,合規成本高到難以想像,除非是在資金和流量方面有極大優勢的平台,否則幾乎都以清盤退出市場而告終。
另外還有技術上的合規,比如與銀行對接存管,隨著監管的不斷細化,之前還有多地的監管意見稿提出監管屬地化等要求,這不僅直接提高了平台的合規成本,而且還要投入技術、人力不斷完善體驗,是很多平台跨不過去的一道門檻。
3、風控和定價的能力
P2P行業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壞賬率、逾期率都是不透明的,可以用各種演算法來掩蓋。另外由於行業整體增速快,分母不斷擴張,而風險滯後,大數法則下風控與定價能力並沒有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
在監管收緊後,許多地區P2P平台的業務規模擴張受限,原本的大數法則開始失效。加上整體金融環境收緊、去杠桿力度加大,信用違約風險進一步升高,平台如果沒有核心風控能力,倒下的可能性很大。
此外,風控模型都是對應著精準的人群畫像,風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平台如何選取和定義自己的用戶。 比如同樣是小微貸款,但是20萬以下的借款需求更多是以個人為核心的借款,而額度更高則會逐漸轉化為以企業為核心的借款。
御 泰金服P2P平台告訴你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希望題主收到回答能夠採納一下唄,十分感謝您
㈢ p2p爆雷還會繼續嗎
按照如今的情況來看,P2P行業的環境已經是有所好轉,但是還不能說雷潮已經結束,至於要持續到什麼時候,如今也不能做出一個很明確的答案的。
1、政策方面
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出台了很多,從《網貸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到《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頻繁的新政讓P2P合規成本上升。ICP經營許可證、三級等保、銀行存管等等這些都需要不少費用。合規成本增加了,所以行業整體收益率在下降。這時候很多收益在20%以上的平台基本上都是羊毛,靠高收益吸引網貸小白用戶。
2、流動性危機
在整個金融行業去杠桿的情況下,錢荒就出現了。很多上市公司原來可以通過通道業務、資管計劃等融資,現在監管收緊,很多上市公司將融資的目標轉向了灰色的P2P。這也加大了P2P行業的風險。另外,很多上市公司因為缺錢就會把P2P平台的錢抽走。樓市的火爆也讓很多投資者將P2P的錢轉出去。
3、平台自身
網貸平台自身的問題,期限錯配和自融是平台倒閉的兩大最主要原因。多家殼公司在擬收購P2P平台上發布虛假借款標的,收購方以此實現「自融」,平台的待收規模進一步做大後再賣出脫手,這已經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
㈣ p2p哪些平台通過清退
將落實的187條網貸備案驗收細則中或將涉及對所有平台分級管理,P2P平台或將被分為合規、整改、兼並、清退四大類。圈定范圍之後,將對行業提出更具體的准入細則。
此前,有消息稱,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7條的網貸備案驗收細則。「187標准」是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聯合工作辦公室(下稱「全國整治辦」)指導下制定的關於網貸和P2P的統一細化操作的專項檢查標准,初步涉及187條,主要是利用穿透式監管的辦法,力求對機構全覆蓋,實施監管。
可以預計未來一年內,行業的並購重組將明顯加速。
現階段宏觀經濟不景氣,國家實行去杠桿政策,整個市場的資金流動性都變得很緊張。對於P2P最直接的傳導,就是借款人逾期率上升,代償機構無法覆蓋,平台的逾期只能越來越多暴露在陽光下。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所有的貸款類機構都在承壓,不光只是P2P。從這個角度看,能在這個局面下留存下來的平台,就是資產配置和風控能力經受住了考驗的平台。
投資人度過心理緩釋期,不再大面積恐慌,流動性危機減弱。就好比我們談戀愛,突然失戀了,心裡特別難受,想哭,想打人,想發泄,再也不想喜歡誰了。這個時候,說再多道理也白瞎,唯一的良葯就是時間。
現在咱們還不光是和一個人分手,是連續性失戀,上一個分了還沒過勁,又掰一個,傷疤沒好再來一刀,疼上加疼。
㈤ 對於近期P2P行業集中出現問題的幾點思考
集中暴雷的原因:
原因一、自融
自融的風險不言而喻,事實上,一些網貸平台的成立初衷便帶著自融的影子。在監管不明的時候,不易看出端倪;但在信息披露、監管收緊的背景下,這些平台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直到資金鏈斷裂,被迫跑路或清盤。
任何行業在高速發展中難免出現渾水摸魚者,但是隨著政府監管的收緊,利益不再,這些平台自然會逐漸被「出清」,這對正規平台以及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都是件好事。
原因二、去杠桿
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收緊應該是這一輪危機的最主要原因。在實體經濟去杠桿的背景下,市場流動性整體收緊,債務性投資品都面臨或多或少的壓力,連債券市場、私募市場也頻發違約事件,更不必說P2P網貸行業。
在去杠桿大環境下,P2P平台資金流入大幅度減少,但是平台運營成本與合規成本卻在上升。這樣的窘境,對那些資金實力較強的平台而言還不算什麼,對資金匱乏的平台來說便是噩耗了,平台經營無法繼續維持,最終只能清盤或跑路。
原因三、備案延期
備案延期,一方面給了市場更多時間去准備,而另一方面,它也成為壓死部分平台的最後一根稻草。
㈥ 每個月都准時還了,為什麼借不了
答每個月都准時還了,因為手機沒有交費,網路不行,所以借不了。
㈦ P2P的雷潮過去了嗎
由於國家政策的不斷出台,大大小小的媒體傳播較為正面的信息,運營中的平台也就不斷採取行動挽回投資人信心,特別是沒有大平台暴雷。這些使得投資人對行業的信心開始恢復。那麼,P2P雷潮是否已經過去了呢?我認為是在逐漸退去,行業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雷潮多久會結束?我們先從雷潮出現的原因說起。
2016年那一波以中小型平台為主,跑路和倒閉比較多;今年這次P2P雷潮里倒掉的很多是知名度高、交易額大的大平台,而且問題集中在提現困難上。這背後,經濟承壓、流動性收緊、合規壓力、備案延期等成關鍵因素。
第一、宏觀經濟承受重壓。
目前,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收緊應該是這一輪危機的最主要原因。在金融去杠桿,M2增速開始放緩之後,P2P行業的貸款余額、新增投資人增速跟著下滑。一些違規進行期限錯配的平台,很容易在這個時候出問題,這是雷潮出現的大背景。
事實也證明,這一輪資產端出問題的應該大部分是企業貸款,包括之前還沒有消化完的大額融資,還有一些企業的過橋貸款,這部分企業應該是在去杠桿過程中最難受的。
第二、監管打了一組重拳。
去年底,《關於做好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明確提出了整改驗收及後續備案登記工作大限在2018年6月。但到今年6月,備案並沒有如期而至。
備案延期,又沒有公布時間表,市場預期監管繼續加碼。果然到6月14日,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明確表示網貸備案年內無法完成。在監管和市場博弈的過程中,許多幻想挺過6月就能活下來的「擦邊球」平台終於熬不住了。
現在的狀態,肯定是監管還要繼續觀察討論研究,國內網貸行業的市值和存量應該有多大,有多少平台不屬於P2P。這個階段要先自然淘汰掉渾水摸魚的平台,讓規模存量回歸到一個合理運營區間,讓一些本來就做足合規工作的平台當然在雷潮當中依然能夠保持穩定運營了,如融 資易平台以及一些頭部平台等。
第三、負面情緒蔓延。
從感性的角度說,投資人出現恐慌心理值得理解。人是情緒的動物,而負面情緒的傳染之快總是超乎想像,所以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畢竟和以往個別「野雞平台」跑路情況不同,這個階段爆雷的,已經有一些排名前100的正經平台了。
P2P雷潮從理性上說,投資人擠兌是在助推平台暴雷。這些平台,因為安全性+收益的綜合指數高,用戶基數本來就大。也正因為用戶多,受流動性沖擊也最大,大家都來擠兌,後果可想而知。所以甚至出現了借款人偽裝投資人領頭去擠兌平台的事,他們以為把平台搞倒了,自己的錢也不用還了。
在眾多因素綜合下,很難說這波雷潮何時結束。但是小編認為,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好轉。
希望題主收到回答能夠採納一下唄,十分感謝您。
㈧ 國家出手p2p還有救嗎
還有什麼救?p2P難民生不如死,誰還會投資這個。國家除了割韭菜,還能岀什麼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