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7政府經濟工作報告解讀
?
今年其他非量化重點工作:
1.去庫存:三四線城市要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
2.去杠桿: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
3.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
4.國企改革: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5.農業結構調整:擴大優質水稻、小麥生產,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糧改飼試點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鼓勵多渠道消化玉米庫存。
6.降成本: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徵收所得稅優惠范圍,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
7.投資: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
8.消費: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
9.創新: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
10.環保: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
11.外商投資: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外資准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發債,允許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今年報告中最大的看點在於再度下調了GDP增速預期,下調至6.5%左右,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為結構性改革、防風險、降杠桿等其他政策目標留出餘地,因為根據我們的預測,在無強政策干擾的情況下,2017年GDP增速能夠輕而易舉的達到6.5%以上,但顯然穩增長為結構性改革讓路,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的主要約束在於就業穩定和十三五規劃的完成。
其次下調了社融與M2的增速。2017年的名義GDP增速將遠高於去年,但M2的增速卻有所下調。我們預計今年名義GDP增速大約在10%左右,而M2增速僅僅高於名義GDP增速2個百分點,是5年來最低值。這意味著今年整體的貨幣信用環境都是偏緊的,不利於債券市場在內的各個金融市場,但能有效緩解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就財政政策而言,今年目標赤字率仍然維持在3%,具體來看,我們預計今年預算部門基建支出大約有14萬億,考慮到PPP和PSL後適當上調,則對應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大約在13%-19%左右;同時發改委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增速在9%,考慮到2016年實際投資增速為8.1%,則2017年需要維持的基建增速約為16%,今年的財政赤字足以完成投資和基建目標。
房地產政策與機制改革仍是未來工作的主線。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毫無疑問是指房產稅,但房產稅作為財產性稅種在我國徵收難度較大,短期內全面立法開征的可能性較小,但是作為一項長效機制,等待的時間較長也是無妨,具體實施應仍是推進開放房產稅試點(主要以一二線城市為主),試點成功後再立法全國實施。今年房地產目標更加清晰:三四線去庫存,一二線增供給,比起去年的全面去庫存更有針對性,同時這也意味著,短期內熱點城市限貸限購的政策不會放鬆,直到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明顯去化後再擇機開放。
㈡ 政府工作報告完成情況的通報怎麼寫
根據上級要求指標,逐項寫一下完成度,參考一下往年的同類通報,修改也可以
㈢ 如何理解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積極穩妥去杠桿
積極穩妥去杠桿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當前,杠桿率高企弱化了實體企業的投資能力,加大了債務違約風險,亟須多措並舉去杠桿,為產業轉型升級、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提供必要條件。在這個過程中,應堅持市場化路徑,充分發揮經濟主體的能動性。
從短期看,應針對企業的債務結構分類施策,合理運用金融市場工具,逐步化解存量債務風險。一是支持適應市場發展並有持續經營能力、但暫時存在資金流轉困難的企業以債務轉移或置換等方式降低債務負擔。可由債務企業的關聯方或有意對負債企業進行重組的企業購買並承接債務;也可給予增信安排,通過發行長期公司債券置換短期債務。二是積極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實施方案,推動企業債務重組。引入第三方評級機構,選擇有較好發展前景但面臨周期性、暫時性困難的企業,以及雖然債務負擔較重但運營正常的企業,以企業價值為核心,適時將部分債務轉化為優先股或普通股,並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需要注意的是,應警惕惡意逃廢債現象。同時,加大僵屍企業出清力度,杜絕其搭債轉股便車。三是推進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金。以有穩定現金流、系統性風險較小的大中型企業為主,通過結構性融資安排將存量資產轉化為可交易對象,提高資金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匹配資產和負債期限,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的效益和價值,以優化劣,分散風險。同時,進一步探索做市商制度,提高做市商的積極性和做市能力,增強資產證券化產品二級市場流動性。化解債務風險方式的選擇,應遵循市場規則,由債務雙方協商決定,切忌搞「拉郎配」。應依託資本市場的價格發現和價值回歸功能,由市場對證券化產品合理定價,防止在債務重組過程中出現虛抬資產價格和過度投機行為,並制定配套措施,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
從中長期看,應逐漸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所佔比重。一方面,在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框架下,商業銀行應嚴格落實資本金管理制度,構建信用風險評估體系,通過風險權重調整、優化授信結構等方式提高抗風險能力。同時,嚴控影子銀行規模和表外業務風險,從源頭控制企業部門杠桿率。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推動債券市場發展。通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再融資、發行債券等途徑加速股權、債權資本形成,幫助企業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化解債務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向優質企業集中。同時,改革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監管框架,為各類經濟主體投融資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從根本上看,企業去杠桿要建立在宏觀經濟穩增長的基礎上。這就要求追加企業貸款或擴大赤字,但二者均有導致不良債務增加的隱患。因此,應保持穩增長和去杠桿的平衡,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逐步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消除經濟泡沫化風險隱患。一方面,通過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有效的信用管理,清除資金向實體企業流動的障礙;以預期管理降低匯率波動等外部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為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拓展空間。另一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企業去杠桿和優化全社會杠桿結構結合起來,優化債務在政府、企業和居民間的分布。同時,加快稅收制度改革,降低企業稅負;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提高資本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