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會,物價總水平反而提高
先簡單理解一下物價的概念:
在中國,假設1個蘋果賣5塊人民幣,那麼我們的物價水平就是5。
在美國,假設同1個蘋果賣1美元,那麼美國的物價水平就是1。
在開放經濟中,兩個國家進行同一個物品貿易時,為了平衡物價水平,就產生了匯率。匯率的高低代表著兩國之間貨幣的購買力,也就是貨幣的價值不同的體現。
比如在這里如果我們要和美國貿易,匯率就是5人民幣:1美元,匯率就是5。可以先把美元想像成一種中間商品,我們需要先用5塊錢買1個美元,然後再用1個美元買1個蘋果。
然後來解答你的問題,我們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用更少的人民幣可以換取更多的美元,這個時候相對應的就是:
第一,匯率降低了。直接打比方就明白了,以前5:1=5,現在由於人民幣升值了,所以我們現在用4個人民幣就可以買1個美元了,匯率現在就是4:1=4。
第二,國內物價上升了,是不是很奇怪,按理說應該是以前賣5塊的蘋果現在賣4塊才對。
這里要開始展開,稍微有一點復雜,我盡量講明白。
上面說的匯率,稱之為名義匯率,公式:名義匯率=本國物價/外國物價。看名字就知道名義匯率,也就是個名義上的事兒,他不代表實際的價格因素,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確定的。
現在我們需要推翻上面講的物價之比決定匯率那個「童話」,來回到一開始說的更簡單的那個交易:把美元當作中間商品,且不管一美元可以買多少蘋果。
那麼就變成了現在我們購買一個美元的錢比以前少了,以前用5塊人民幣現在只需要4塊了。這里說的升值了就是指我們買一個美元用到的人民幣變少了,並沒有實際的去考慮貨幣背後的購買力。
名義匯率還有一個兄弟叫做實際匯率,公式:實際匯率=(名義匯率x外國物價)/本國物價。這個公式之所以叫實際匯率,因為通過他可以把之前的名義變化體現到實際的價值。
有了這兩個公式現在我們來套一下,就不難看出匯率與價值的關系。
在人民幣升值之前是這樣的:
名義匯率=本幣/外幣=5/1=5
實際匯率 = (名義匯率x外國物價)/本國物價=5x1/5。括弧里的運算是通過匯率把美國的物價轉換成用人民幣表示的物價,這里是5:5,因為物價沒有變動,匯率也沒有變動,所以是平衡的。
在人民幣升值以後:
名義匯率=本幣/外幣=4/1=4
實際匯率 = (名義匯率x外國物價)/本國物價=4x1/5。前面說過,名義匯率變動只代表了貨幣之間兌換的比例而沒有代表物價。所以在兩個國家物價都沒有變動的情況下,如果名義匯率的調整,實際匯率就變成了4:5的狀態,也就是說,在美國現在只需要用4塊人民幣就可以買1個蘋果,但是在中國需要用5塊人民幣。
總結,從上面可以看到,在開放經濟中,如果本國的貨幣升值是來自外部的因素,比如匯率的變化引起的,那麼外國商品更便宜而我們的商品更貴,這時候就就更加適合進口貿易而不適合出口貿易。我們的匯率往往是非常被動的,所以我們新聞里看到的人民幣升值往往是由於被動的相對於美元的貶值。
擴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民幣不是可完全可自由兌換貨幣,所以在進行世界貿易時我們需要儲備一個通用的外國貨幣,也就是最通用的美元作為外匯儲備。我們是一個出口型的經濟體,每年會因為出口順差賺取大量的美元,外貿企業在商業銀行里把這些美元換成了人民幣。到這里社會上的總資金沒有增加,但是當商業銀行將美元賣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把人民幣給了商業銀行,這筆錢就是印出來的了,所以在國內釋放了更多的人民幣,從而造成了物價的上升。所以匯率的變動與外匯儲備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國家則可以用賺來的美元在世界上購買國家短缺的東西,比如大豆、先進的設備等等,從而解決國內問題和提高生產率,推動社會的進步。
2. 為什麼說本幣匯率上升,則能起到抑制物價總水平的作用
一般來說,本幣匯率降低,即本幣對外的比值貶低,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若本幣匯率上升,即本幣對外的比值上升,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
從進口消費品和原材料來看,匯率的下降要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至於它對物價總指數影響的程度則取決於進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反之,本幣升值,其他條件不變,進口品的價格有可能降低,從而可以起抑制物價總水平的作用。
3. 為什麼物價上升本幣升值
人民幣升值,物價怎麼變
人民幣升值→外資流入→貨幣供應增加→物價上漲。
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加→貨幣供應增加→物價上漲。
歸根揭底人民幣升值是由貿易順差引起的。所以
第一條路徑是由人民幣升值引起的物價上漲,是支流。
第二條路徑是由貿易順差引起的物價上漲,是主流。
人民幣升值了,為何物價卻在上漲?
分析起來,成因復雜,歸根到底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大約有這些成因.其一,就快過年了,每個年關前,相關生活品的價格都會有習慣性上揚,今年自然也不會例外.其二,近期小麥、麵粉價格上揚的主要原因有:國家最低收購價政策執行到位;麵粉加工企業原料存量較少而提價收購;國家拍賣托市小麥,底價和成交價格較高;前期小麥主產區乾旱少雨影響產量。其三,肉類漲價,是因為之前"肉價賤賣"挫傷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加上受禽流感的影響,豬肉產量欠缺,從而導致價格上揚.其四,液化氣等受國際市場大氣候影響,導致價格攀升.
有意思的是,就在物價普遍上漲的同時,一些關心"三農問題"的人們表示出理解甚至認可.理由很簡單,城市裡的房價漲了幾倍,公務員工資也在上調,學校的學費也在上漲,為何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與豬類產品就不能上漲?難道活該農民受罪?同時,在這場漲價風中,有人發出了這樣的責問:水價,電價,煤氣價等也在上漲,這種通過增加百姓生活負擔的手段來解決這些國有企業的虧損問題,必然結果就是通貨膨脹!我們知道,物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象徵,而一定程度內的通貨膨脹是允許的,過分的通貨膨脹則會造成經濟危機。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民幣升值,會對恩格爾系數產生輻射,恩格爾系數將隨之降低,即生活支出費用占收入總額的比例降低.對於老百姓來說,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市民生活尤其是消費、旅遊、留學等領域也逐漸開始受到影響,即這些費用成本將隨之減少。如果現實生活中果真如此,那就表示老百姓手裡的錢更加硬通了,否則就是貶值.
我們不妨從理論上來認識一下人民幣升值的利弊.首先,人民幣匯率升值大概有這么幾個利好:1.有利於中國進口;2.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3.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4.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盈利增加;5.中國資產出賣更合算;6.中國GDP國際地位提高;增加國家稅收收入;7.中國百姓國際購買力增強.其次,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負面影響大概有這些:1.人民幣在資本帳戶下是不能自由兌換的,也就是說決定匯率的機制不是市場,改變沒有意義;2.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3.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4.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5.人民幣匯率升值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6.財政赤字將由於人民幣匯率的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
那麼,是不是說本幣升值就是好事呢?顯然不是.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初,日本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而美國經濟發展卻遇到困難,於是美國等迫使小日本簽定《廣場協議》允許日元升值,之後,日本的經濟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時至今日,日本經濟仍受日元升值的負面影響。中國人民幣升值,不可否認,有著歐洲等國家的壓力.
伴隨著人民幣對外升值,人民幣對內卻在持續的貶值。在人民幣對內貶值中,絕大多數老百姓都將從中受損。在人民幣對外升值中,絕大多數老百姓是很難從中受益的,因為絕大多數老百姓不會購買國外的產品和服務;相反,絕大多數老百姓將從中受損,在國際上有已獲得實證的公認理論認為,本幣升值將引發國內失業率上升。
應該說,人民幣的升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人民幣對外升值,這對普通老百姓並無什麼好處,相反還會有一定的損害,這一點從目前的漲價局勢可以得到印證.另一個是對內升值,這對本國老百姓來說才是真正的升值,或許會帶來某些實惠,這時,恩格爾系數或許會降低,這就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
看中國的物價上漲與人民幣升值
大家都知道,中國政府實行固定匯率制,也就是政府可以自行設定人民幣和外幣之間的匯率,而不受市場
的影響。其實浮動匯率(市場自動調節)是以購買力平價為基礎的,就目前我在美國的生活來看,在美國
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中國3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也就是說,其實人民幣和美元的真實匯率應該在3:1左右
。
目前中國政府故意將人民幣和美元保持低匯率來增強出口的優勢。雖然人民幣在緩慢的不斷升值,但離其
真正的價值還遠著呢。
為什麼人民幣升值了,國內的物價卻在瘋漲呢?看似人民幣在貶值。
這二者看似本是沒有關系的,人民幣匯率上升只是讓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下降了,而物價上漲則是國
內人民幣對商品的購買力。
其實,這兩者是有相當大的關系的。
任何經濟規律都是人的行為不能左右的。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所以一個總
的趨勢是這樣的: 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會不斷下降,而中國人在國外的購買力會不斷增強。
雖然政府可以使用政策手段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不變,但是經濟規律會自然調節國內的物價上漲,從而達
到和匯率上升一樣的效果:國際貨幣在中國的購買力下降了。同樣,國內的物價上漲了,也就相當於國外
的物價相對我們來說不那麼高了,我們在國外的購買力相對提高了。當然物價上漲應該包括勞動力價格的
上漲,也就是工資提高。通貨膨脹降低的只是過去賺來的錢的購買力,比方說銀行存款。很多人會說,什麼都漲了,就是工資不漲。 其實中國的工資還是在漲的,但是漲不過物價,那是因為供求關系(勞動力太多)。但是像教師,工資就在漲,這兩年很多教師的工資都翻倍了。
經濟規律是怎麼調節導致物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人民幣未來必然升值,卻還沒有升值。也就是人民幣的
升值預期。正是因為這種預期,很多外商都把外幣換成人民幣,坐等升值,到大幅升值以後再換回外幣,
賺一個差價。 因為中國政府的外匯政策是:外匯可以無條件換取人民幣,但是人民幣換外匯是有管制的
。成百上千億的外匯到中國來換人民幣,必然導致現發行的人民幣不夠用,於是央行被迫不停的發行新的
人民幣。過多的發行人民幣,最終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出現。
只要人民幣沒有升到位,那麼這種升值預期就仍然存在,也就還會有外匯來換人民幣,通貨膨脹就會繼續。直到有一天,物價一直漲到,1美元的購買力相當於7.5人民幣的購買力,那麼匯率也就不用調了,因為購買力平價變了,人民幣的匯率已經符合它的價值。當然,現實中,匯率和物價會同時上漲,最終達到一個平衡點。
最近,國內的經濟形式來看,客觀的講,形式是不容樂觀的。按理說,人民幣升值了,也就是說錢值錢了,應該是以前1塊錢的東西現在只要9毛甚至是8毛就可以買到了;可是現在的國內形式,除了工資沒有漲外其餘的都漲了。
新華網報道說:自2006年8月份開始,北京市場食用油價格震盪上揚。進入11月份,米價、面價、菜價及副食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攀升。報道認為,是受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上揚的影響,導致食用油價格上升。但是,米面跟風而漲,25公斤裝的富強粉漲幅達12%以上,500克大米上漲了6分錢。據了解,在上海、廣州、深圳糧油等生活必需品已是漲升一遍,並持續一個多月,其中麵粉、食用油的最高漲幅分別已達一成和二成。
農副產品漲價說明了我國經濟在發展和提高。同時,以農副產品的漲價來增加農民的收入,維護社會的穩定,給國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國內環境,對國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為中國農民的數量畢竟佔了總人口比例的70%以上嘛。
但是,中國的這四大城市生活必需品的漲價絕非偶然。持續7個多月的宏觀調控並沒有穩定房價,相反,導致房價的節節攀升。早有經濟學家警告說,地產泡沫將導致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將引發經濟危機。然而,這種聲音太微弱,現如今的種種跡象表明,通貨膨脹正在步步逼近我們。
對比1996年的東京,1997年的香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四大房價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產泡沫破滅前的跡象已經顯現。試圖為了一已私利而繼續哄抬房價的地方政府,將迎來經濟規律的無情懲罰。因為這一輪的通貨膨脹是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發出的,可能還不被官方承認,但它實實在在已經來臨了。這種處在萌芽狀態的通貨膨脹選擇了一個導致經濟危機的最好時機——2007年的元旦和春節前。因此,危害性和破壞性更大。如果有一天方便麵也開始漲價時,這場經濟危機已無法遏制了。
柴米油鹽、水電油汽的輪番漲價和全面漲價,對中國的富豪階層的正常生活不構成任何影響,但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市民將要付出更多的財富以維持和原來一樣的生活水準,也就是說,中國的高房價,間接地是由普通城市居民來買單,日本的國民是花了15年的時間,香港的市民就是花了14年。那麼,中國的城市居民要花多少年呢?
應對即將到來的通貨膨脹,國家自然有金融的手段。可是,中國的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受到美元的攻擊,一年之內升值達5%,而且,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中國的貿易順差將在人民幣的升值中逐漸縮小,國際市場的風險已在加劇。而國內市場生活必需品的全面漲價,將直接影響消費。最後,逼迫央行加大人民幣的發行量,中國的通貨膨脹就此爆發。這種危機也可能近在眼前。
人民幣目前在國際貨幣市場的遭遇是中國匯制改革以來沒有過的事,我們目前已經知道美國要干什麼?但是,還由不得我們把國際市場的問題解決好,人民幣在國內又是這樣的尷尬。在不動產漲價的帶動下,生活必需品全面漲價,形成了國際與國內兩種迥然不同的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市場將走向資本的過度投機。說白了,對內將加劇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對外給資本大鱷可乘之機。
如果更深層次的分析,人民幣似乎是遭遇來自不同方面的圍攻,試圖將中國30來年經濟發展的成果逐步蠶食。接下來,生活必需品的漲幅將進一步加劇,市民的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國內市場進一步縮小,中國的產能將進一步過剩,最後,必然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破產,經濟危機說來就來。
真正要化解這場危機,對目前的經濟局勢來說,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理順房地產市場的管理體制,採取有力措施,堅決把房價降下來,讓城市居民在房價下降的過程中感受中國經濟的力量,從而增強對未來的信心。也許,這是目前最應該做的一件事,盡管已經做了一些表面工作。
我們要清醒地看到高房價的危害性,尤其是對中國社會的破壞更是史無前例。也許現在還不必過於悲觀,一切都應該有轉機。誰都知道中國經濟發生了重大問題,就象一輛出現明顯故障的高速列車,轟轟隆隆往前飛奔,不知何時將會出軌或者顛覆。有經濟學家預言,2008年中國經濟將會硬著陸,屆時,社會動盪不可避免。
那麼,出了這么大的問題,而問題的症結究竟何在呢?
發改委專家馬曉河指出:我國正在由某一方面的過剩向全面過剩演變。由於產能過剩,內需不旺,中國產品被迫出口,又導致了大量的貿易摩擦,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大。馬曉河舉例說:中國人向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提供了一雙鞋子,可見鞋的產能過剩多少。2006年11月23日,央行副行長蘇寧也表示,中國最終消費佔GDP比重已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5的52.1%,居民消費率也從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 38.2%,均達到歷史最低水平。而在中國居民消費率持續下降的同時,世界平均消費率達78%—79%,比較起來差別之大就如天上和地下。
上面兩位,一位是宏觀經濟的專家,一位是金融權威,但指出的是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因為內需不旺而導致產能過剩,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大的風險,中國將有成千上萬工業企業面臨生存的危險。
讓我們再來看看近幾年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因是什麼:如果總攬中國經濟全局就可以發現,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一是投資,二是消費,三是出口,可以說這是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但是,在我國的實踐中是「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這是問題的表象。為什麼中國人會「重投資、重出口、輕消費,」呢?明知消費是生產力,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力,這是一個淺顯的經濟學常識,但是在宏觀經濟發展的布局上,連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都不顧及了?
再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一是地方政府重投資,前幾年表現的是「開發區」熱,後來是「基本建設」熱,再後來就是現在的「房地產」熱;二是大中型企業重工業產品出口,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企業,只要形成了生產規模,眼光都瞄準了國際市場,大到汽車,家電,小到鞋子,襪子,打火機,一古腦出口。就「投資」熱而言,高房價圈走了老百姓甚至兩代人的財富,還有一代人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就「出口」熱而言,貿易順差繼續加劇,貿易摩擦不斷增多,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有經濟學家分析,人民幣自匯率改革以來升值了5%,現在的狀況是有可能2007年一年就要升值5%,相當於前10多年的升值總幅度。那麼這個後果是什麼呢?許多經濟學家諱莫如深,我可以大膽的告訴大家,後果就是人民幣大量從不同渠道流出境,國際洗黑錢的勢力乘機介入,甚至可以把中國貪官的錢都洗白了。
可以說,在2007年之前,只聽說外國人到中國來洗錢,這個局面也將因此而改變,中國人終於到外國去洗錢了。再說得深入一點,就是中國人民創造的財富被別人悄悄地「盜走」了。發改委專家馬曉河先生的話頭上,看看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其實,很簡單,產能過剩的解決之道是刺激消費,而刺激消費的唯一辦法就是降低房價。房價不降,中國人對未來的預期必將產生較大的壓力而不敢消費,還有一部分成了房奴無錢消費。馬曉河先生說,中國工業品利用率有半數低於 50%,所以,為了減少風險,必須擴大內需。而內需如何才能擴大呢?
中國居民的消費率是38.2%,世界平均消費率是78%—79%
中國居民平均房價收入比是一比十,世界平均房價收入比是一比五。
兩相對照,中國經濟問題的症結就暴露出來,是高得離譜的房價將中國居民的財富搜刮一空,還拿什麼??有專家預測,中國房價每下降一個點,將為市場一年增加100億以上的消費,而中國房價從2006年前三季度的綜合平均價位上,至少有30%以上的下降空間,也就是說,只要中國房價下降30%,中國市場一年將增加3000億的消費總額,中國經濟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中國民眾也從此能過上好日子。
相反,我國要是領導人的決策事物方控制不好這個局面,我國的經濟將會崩潰。我們都清楚我們現在身處的國際環境有多惡劣,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一定要具備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一是軍事戰爭,二是經濟戰爭。
用戰爭手段奪取別國別人的財富在人類歷史上是很常見的。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也還能看到。為了保護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以及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中國一定要建設強大的陸軍,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天軍(太空部隊)。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誰佔領了太空這個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未來戰爭的主動權。任何太空非軍事化的想法,只能是白日做夢!
聖人說得好:落後是要挨打的!中國只有具備了徹底摧毀對手的實力,別人才不敢欺負中國。
同時,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由於國際交流和貿易的全球化,一場新的戰爭----經濟戰爭,已經取代軍事戰爭,成為當今世界一部分人奪取另一部分人財產的主要手段。
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就是經濟戰爭的一個例子。落後的東南亞國家經濟受到了重大打擊。國際金融炒家以經濟手段達到了以往要用戰爭手段才能達到的目標。
在少遲一點的香港金融保衛戰中,時任香港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和財政司司長任志剛,在中國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用大量外匯儲備干預了香港的股票市場。中國中央政府派出了兩名央行副行長到香港,要求香港的全部中資機構,全力以赴支持香港政府的扶盤行動。經過幾個月的較量,香港政府成功擊退了國際金融炒家把香港當作提款機的企圖。那次的斗爭是非常激烈的,香港恆指變動1點,期貨的買賣就會相差2.3億港幣。
香港金融保衛戰雖然過去好多年了,我一直在想,如果沒有強大中國做後盾,會不會發生「八國聯軍」攻打香港的可能呢?畢竟香港政府幹預香港股票市場違反了當今國際主流社會的「規矩」。
中國航油(新加坡)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損失5億美元和一位中國國資委職員在倫敦同期投資再次被吃表明中國在金融市場方面還有很多東西要學。
就石油這一項,中國現在每年就要多花幾百億美元。現在是中國需要啥,國際商品市場就漲啥。可以說是「搶你沒商量」。
然而,石油等商品的價格對中國經濟的危害並不是最嚴重的。真正可能對中國經濟的造成嚴重危害是人民幣匯率體系和不斷高漲的房地產市場。
我總覺得有人要以人民幣匯率為突破口,搞垮中國的經濟,奪取中國人民的經濟成果。從要人民幣升值和自由浮動的叫喊聲中,我好像聞到了軍事戰爭的火葯味。
現在有一個說得比唱得還好聽得說法,讓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由市場來決定。
難道市場是有鬼決定的嗎?由市場來決定,聽起來挺公平的,大家都有權。但仔細分析一下,世界上有哪個市場不是由少數人操中的呢?讓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來決定,說穿了就是由他們來決定。
中國政府和人民一定不要忘記1997年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現在外資的相當一部分是埋下的伏兵。它們就等美國把中國的門撞開(人民幣匯價自由浮動),把人民幣捧上天,牟取暴利。
總之,中國一定要建設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強大的陸軍,強大的海軍,強大的空軍和強大的天軍(太空部隊)以應對可能軍事戰爭。同時中國一定要建設熱愛國家,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竟爭規則的金融「鐵軍」以應對經濟戰爭。只有這樣,中國的安全,人民的財富才會得到保護!想過好日子,不破產的中國人,都來讀完這個文章!想過好日子,不破產的中國人,都來讀完這個文章!!想過好日子,不破產的中國人,都來讀完這個文章!!!並希望廣大網友將文章轉給朋友,希望痴迷的國人盡快覺醒吧!!!
4. 本幣匯率變動經由哪些途徑影響國內物價
理論上說,本幣匯率上浮會造成兩種情況: 1、對外對內升值,也就是國內物價下降。這是因為貨幣升值會造成進口商進口成本下降,大量的外國商品湧入國內市場;而出口商出口成本上升、壓縮利潤空間甚至造成虧損因此商品滯留國內消費市場。商品供應大於需求,價格下降。但是長此以往會造成國際貿易逆差。 2、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我國現在就是這樣子了,一方面對外升值,造成出口成本上升、迫使大批中小出口企業破產倒閉;一方面對內貶值,物價高企通脹指數居高不下
5. 本幣匯率升值對本國物價的影響。
從理論上講,匯率的變動主要通過進口和出口兩個渠道對物價水平產生影響。以人民幣升值為例:
1、從進口來看,人民幣升值將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使得進口商品價格降低,並給國內商品價格帶來下行壓力,推動物價水平走低;
2、從出口來看,人民幣升值將降低國內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導致出口減少,影響權經濟增長速度,國內物價水平也相應回落。此外,由於出口減少而進口增加,使得貿易順差減少,從而減少了中央銀行因外匯占款而被動投放的基礎貨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內物價水平下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6. 為什麼中國的匯率上升了物價反而上漲了!
現在人民幣應該是明顯低估,這點應該沒有多少人懷疑的。在人民幣低估下,中國的製造業的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太強勁了,出口遠超過進口,外貿順差驚人,由於央行不願意一次性的升值,小步慢跑,由此造成的代價也是驚人的 在人民幣明顯低估下,改變的方式要麼是在價格不變下,名義匯率升值;要麼是名義匯率不變,國內發生通貨膨脹,導致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要麼是兩者一起變動。 教科書上說,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其匯率應該是貶值的。即對內貶值也會導致的對外貶值。但這說的是根據購買力評價決定的匯率的長期趨勢。即兩國剛開始處於平衡狀態,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本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實際匯率上升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由此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逆差,在逆差的情況下,本幣名義匯率遲早會貶值。 現在來回答為什麼人民幣現在的情況是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嚴格來說,對內貶值指的是國內物價上升,對外升值指的是對美元的匯率上升。實際上,如前所述,當一國國內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貨幣對內是貶值的,但是本國的實際匯率會上升,也就是說,對內貶值本身確實會導致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本幣實際匯率升值。這樣一來,人民幣趨向於均衡匯率的升值壓力就被減輕了。 而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在於對人民幣的強烈預期升值下,對人民幣的強烈需求增加,央行不願意名義匯率升值這么快,只能造成人民幣供給總量的被動擴展,被動擴張自然會造成國內物價上升。央行為了防止國內物價上升過快,又反過來使用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發行央行票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回收基礎貨幣降低貨幣供應量。 所以,匯率升值與國內的通脹是當前央行不願意一次升值造成的。匯率升值當然會造成國內製造業和國內出口加工業的衰退,由此造成失業增加。根據簡單的總供求模型,匯率升值會導致總需求降低物價降低。也就是說,如果要降低當前的物價上漲壓力,匯率最好是一次性的升值。也就是說,如果央行的目標是幣值的對內穩定,那就應該棄守匯率,通過匯率的變動來保證人民幣對內的穩定。像目前這種小步慢跑,可能對內對外都穩定不了。在這點上,我覺得德國的經驗更值得學習。現在對匯率升值的擔憂及擔心升值後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阻止了央行採取更為大膽卻更為合理的政策。 如果匯率一次性的升值完畢,不僅是物價會降下來,資產價格包括房價也會降下來。因為這時候已經沒有升值的預期,那些獲利的購買樓盤的外資會回吐,對人民幣的需求降低對美元的需求會增加,此時房價會降下來。 當然一次性的升值,代價可能也會很大。但是,中國經濟的不均衡已經積重難返,現在不是一個魚和熊掌的取捨問題,而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不管怎樣,都會有成本。名義匯率升值物價不變實際匯率升值當然會有成本,但是名義匯率不升通過物價上升造成的實際匯率升值同樣有成本。哪一個成本更小呢?我傾向於前者。
7. 人民幣匯率上升為什麼物價上漲
1.按照市場規律,出口大於進口,引起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加(用人民幣來中國購買商品),引起人民幣匯率上升,同時出口大, 是國外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大,物價當然上漲了;
2.出口大於進口,使用樣的人民幣供應下,國內的商品供應下降,引起物價上升.
3.出口大於進口引起外匯儲備的增加,國家會增發貨幣,貨幣量的增加又會使物價上升.
當然,人民幣的確可兌換性和中國與世界市場有一定的割裂性,並不能么簡單,如國油價一直下降,國內油價巋然不動,這里只是就你的問題做一般的解釋了.
8. 關於匯率變動與物價上漲的關系
你的理解有一點點問題,本幣對外貶值,是指匯率的下降,因此有利於出口。不一定影響本幣在國內的購買力。比如人民幣在升值,出口減少。但由於國內貨幣供給過多,人民幣在國內市場貶值,物價上升。
我覺得這種情況是不一定的。假設人民幣大幅度貶值,刺激了出口,進口減少(至少進口產品價格上升)。這時候問題來了,
1。市場上對進口品的依賴程度如何,是否有很多國內替代品?
2。原材料,能源是否以來進口?
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較大程度地實現自給自足,貨幣貶值並不一定導致國內物價上漲。
9. 匯率 本幣升值
本幣升值與物價上漲是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關聯。一般來說本幣升值,進口產口就會相對便宜,不利於本國出口。那麼本土企業為了競爭,還會降低一些物價的,實際上,本幣升值,物價應該是下跌的。
而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我們的物價卻還是在漲的。這個就是通貨膨脹的原因,每年的通貨膨脹率都是在遞增的,加上國內房產不斷被炒作,股票市場出現牛市,國內經濟過熱,政府過度的追求GDP的增長,這些都會導致國內物價的上漲。
10. 為什麼匯率升值帶來的卻是物價上漲
本人經濟學不行..復個答案給你
現在人民幣應該是明顯低估,這點應該沒有多少人懷疑的。在人民幣低估下,中國的製造業的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太強勁了,出口遠超過進口,外貿順差驚人,由於央行不願意一次性的升值,小步慢跑,由此造成的代價也是驚人的
在人民幣明顯低估下,改變的方式要麼是在價格不變下,名義匯率升值;要麼是名義匯率不變,國內發生通貨膨脹,導致人民幣實際匯率上升;要麼是兩者一起變動。
教科書上說,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其匯率應該是貶值的。即對內貶值也會導致的對外貶值。但這說的是根據購買力評價決定的匯率的長期趨勢。即兩國剛開始處於平衡狀態,一國發生通貨膨脹,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本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上漲,實際匯率上升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由此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逆差,在逆差的情況下,本幣名義匯率遲早會貶值。
現在來回答為什麼人民幣現在的情況是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嚴格來說,對內貶值指的是國內物價上升,對外升值指的是對美元的匯率上升。實際上,如前所述,當一國國內發生通貨膨脹的時候,貨幣對內是貶值的,但是本國的實際匯率會上升,也就是說,對內貶值本身確實會導致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本幣實際匯率升值。這樣一來,人民幣趨向於均衡匯率的升值壓力就被減輕了。
而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在於對人民幣的強烈預期升值下,對人民幣的強烈需求增加,央行不願意名義匯率升值這么快,只能造成人民幣供給總量的被動擴展,被動擴張自然會造成國內物價上升。央行為了防止國內物價上升過快,又反過來使用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發行央行票據,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回收基礎貨幣降低貨幣供應量。
所以,匯率升值與國內的通脹是當前央行不願意一次升值造成的。匯率升值當然會造成國內製造業和國內出口加工業的衰退,由此造成失業增加。根據簡單的總供求模型,匯率升值會導致總需求降低物價降低。也就是說,如果要降低當前的物價上漲壓力,匯率最好是一次性的升值。也就是說,如果央行的目標是幣值的對內穩定,那就應該棄守匯率,通過匯率的變動來保證人民幣對內的穩定。像目前這種小步慢跑,可能對內對外都穩定不了。在這點上,我覺得德國的經驗更值得學習。現在對匯率升值的擔憂及擔心升值後像當年的日本一樣,阻止了央行採取更為大膽卻更為合理的政策。
如果匯率一次性的升值完畢,不僅是物價會降下來,資產價格包括房價也會降下來。因為這時候已經沒有升值的預期,那些獲利的購買樓盤的外資會回吐,對人民幣的需求降低對美元的需求會增加,此時房價會降下來。
當然一次性的升值,代價可能也會很大。但是,中國經濟的不均衡已經積重難返,現在不是一個魚和熊掌的取捨問題,而是一個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不管怎樣,都會有成本。名義匯率升值物價不變實際匯率升值當然會有成本,但是名義匯率不升通過物價上升造成的實際匯率升值同樣有成本。哪一個成本更小呢?我傾向於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