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對外政策的演變
(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實行向美國一邊倒。
戰後初期,日本在外無國權、內無實力的境況下,日本對外戰略的基本目標就是依附美國的前提下,重返國際社會。1951年簽訂的〈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規定美軍可以無限期地留駐日本,並可以出兵鎮壓日本的"內亂",日本實際上仍然處於被美國半佔領的狀態。為此,日本全盤接受美國在日本進行的一系列政治和經濟高歌,同美國結成反共軍事同盟。
20C50年代中期,日本為給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在經濟上也推動重返國際社會,積極開展經濟外交。日本在此期間先後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日本的經濟外交首先以亞洲為目標,以東南亞為重點,體現了日本意欲提高在亞洲的國際地位,取得"亞洲盟主"資格的用心。同時它還積極擴大同美國、歐洲的經貿關系。
日本謀求外交上的自立,並非是要擺脫美國,而是要既與美國保持密切關系,又不受美國束縛,從而有利於日本提高國際地位。 (二)20世紀70年代推行多邊自主外交
日本多邊自主外交的核心是,改變盲目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地制訂日本的對外戰略,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多邊往來,發揮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大國作用,其主要內容是:(1)以日、美安全保障體制為基軸,謀求同美國建立"富有成果的夥伴關系"。(2)恢復日中邦交,構築遠東地區日、中、美三角關系。(3)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政治聯系。
(三)20世紀80年代提出政治大國戰略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第一次正式提出日本要做政治大國。其政治大國的基本含義包括:(1)以日美同盟為軸心,以日、美、歐體制為基點,作為西方陣營的重要一員在國際上發揮作用;(2)立足於亞太合作為杠桿,確立日本在亞太的主導地位;(3)以經濟實力為後盾,積極擴大在國際社會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影響;(4)積極全面地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機構中發揮作用,增加對國際事務的發言權;(5)在綜合安全保障的原則框架內,適度增強軍事實力。
20世紀80年代,日本為了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採取了以下步驟:
(1)在政治上"戰後政治總決算"。(2)在經濟上和科技上努力保持國際領先地位,以增強對國際事務的支配能力。(3)在軍事上放棄了戰後實行多年的"重經濟、輕武裝"的"軍事小國"路線,開始大力擴充軍事力量。(4)在外交上,從政治大國目標出發構築日本對外關系,樹立新的國際形象。:A、日美關系為外交基軸,堅持"四方一員"的立場,確立日、美、歐三極體制;B、繼續穩定發展日中之間的成熟關系;C、加強與東盟國家關系,促進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D積極參與國際事務,重新樹立國際形象。
② 日本要把外匯杠桿調至10倍 這正常嗎
一般杠桿是固定的,如果調整,這個都是遇到大事情平台都會通知
③ 為什麼日本在長期施行零利率的情況下還是通貨緊縮,日本的問題和出路是什麼
這是因為,日本長期以來一直受困於典型的「流動性陷阱」。
流動性陷阱是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此時中央銀行靠增加貨幣供應量再降低利率,人們也不會增加投資和消費,那麼單靠貨幣政策就達不到刺激經濟的目的,國民總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調的影響。
流動性陷阱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解釋:
1。由於人們預期國債利率也接近為零,由於持有貨幣比持有債券更便於交易,人們不願意持有任何債券,政府很難通過發行國債提高流動性。
2。流到市場上的錢,通常會被存起來而不是投資。銀行由於沒有利差,反而更加趨向於通過存款來收錢,成為吸收存款的黑洞。
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陷入流動性陷阱主要有三個特點:
(1)整個宏觀經濟陷入嚴重的蕭條之中,需求嚴重不足,居民個人自發性投資和消費大為減少,失業情況嚴重,單憑市場的調節顯得力不從心。
(2)名義利率水平大幅度下降,甚至為零,利率刺激投資和消費的杠桿作用失效,只能依靠財政政策,通過擴大政府支出、減稅等手段來擺脫蕭條。
(3)貨幣需求利率彈性趨向無限大,指的是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人們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變得很大,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的時候,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沒有辦法改變市場現狀,與此同時,往往還會出現通貨緊縮。
日本在很長的時間里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整個社會處於通貨緊縮的狀態,基本維持在零利率。值得注意的是,極低的利率和通縮並存的現象從1990年開始在日本出現,到現在已有長達18年的時間。
④ 有個日本華裔在日本杠桿並購,後來崩盤了,叫啥來著
漲到60%以上的人買不起房子了,就崩盤了,炒房客之間是不會互相賺利潤的,他們都精明,就轉買房住的人,也就是希望崩盤的人的錢,其實崩不崩盤,是買房住的窮人決定的,買不起房子了,七大姨八大姑的湊錢,銀行貸款成奴隸,一邊喊著崩盤,一邊到處看房,准備買,怕再漲了買不起了,這就是一直不崩的原因,有你們這幫笨豬在支持著樓市呢,窮死活該,3個月都不買房,看看會不會崩,不崩的話。你摳我眼珠子,
怪不得我那個哥們手裡弄了9套房子再炒,我說會崩盤的,他卻說,和一幫只會叫嚷沒腦子的豬較量咱還會輸?!現在我覺得他的話有道理,窮人,就是希望天上掉餡餅,活在夢想里,期待天王老子給你們做主,其實你們自己就能左右市場,讓它崩,必須崩,作出實際行動,為什麼窮?因為,又懶,又怕事,又不團結,就希望別人都去強銀行,被打死幾個,後來銀行良心發現給大家降息,給大家發錢,你做享其成,沒事還嚷嚷幾句,這事可能發生嗎
⑤ 日本明治維新的三大政策
三大政策分別是"富國強兵",文明開化"和"殖產興業".殖產興業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用國庫資金來加速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並且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按照西方的樣板,大力扶植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 文明開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紀70—80年代推行的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文化運動。新政府取消了以儒學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國家建立了包括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實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學校體系,並努力在全民范圍內普及初等教育。在「富國強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是取消舊的軍制及建立新的軍制。軍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便是模仿西方,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備軍。
⑥ 日本政府在明治維新前明治維新時期及明治維新後的對外政策分別是什麼
日本明治維新前後的對外政策:
①明治維新前,日本幕府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②明治維新時,對外實行開放的政策,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努力發展教育。
③明治維新後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的政策。
⑦ 日本有沒有外匯管制
日本外匯市場由混亂走向規范化也歷經了約20年的時間。日本在外匯市場開放初期出現版的問題與我們國權內投資者目前遇到的問題也極為相似。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日本金融監管廳採取了一系列嚴格的監管制度確保投資者的利益。對於外匯保證金交易杠桿尤為敏感,日本政府在2008年就規定了外匯保證金交易的杠桿比率上限,曾一度不允許出現超過50倍以上的杠桿。從2011年開始,日本監管又進一步收縮,規定最高杠桿不超過25倍。這樣的規定對於許多外國經紀商來說無疑是一項打擊,導致許多提供高杠桿的外國經紀商很難占據日本市場,目前日本國內的外匯交易大部分都來自於本土的經紀商。日本外匯保證金市場,在政策上的禁止勸誘、信託保全制度、保證金比例制度、自我資本規制比率、廣告規定等措施。業務上的網路推廣,加強自身平台優勢,網路IB,降低交易點差等措施,均值得國內同行業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