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股票侯氏理論

股票侯氏理論

發布時間:2021-06-13 17:19:32

Ⅰ 雛鷹農牧股票董事長那一年出生的

介紹:侯建芳,河南新鄭市薛店鎮薛店街人,生於1966年10月,於1988年在家鄉創建雛鷹養雞場,2003公司更名為「河南雛鷹禽業發展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一職,現為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1年5月被共青團新鄭縣委命名為「青年星火帶頭人」; 1995年2月被薛店鎮政府評為「勞動模範」; 1995年5月被共青團鄭州市委、鄭州市科委、鄭州市農委「農村星火帶頭人」; 2001年3月被中共新鄭市委、新鄭市人民政府評為「先進個人」; 2001年5月被新鄭市勞動局評為「先進個人」; 2001年12月被鄭州市政府評為「優秀農村鄉土人才」、「鄭州市農村拔尖人才」; 2002年被評為新鄭市「勞動模範」; 2002年12月當選為新鄭市人大代表; 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 2004年9月被河南省黨委授為「三個代表優秀實踐者」榮譽稱號; 2005年被評為新鄭市十大傑出青年; 2006年被評為首屆鄭州市「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2011年12月18日當選中國畜牧業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副會長。 他以200元養雞起家,以養豬發家而成功上市;他的公司經歷了1995年的瘟疫、2003年的非典、2004年~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熱病,前進的腳步不但沒有受到限制,反而越發展越壯大越穩健。 他稱自己為「養豬的」,他創立的雛鷹模式已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多方共贏的成熟模式,成為業界的標桿。 靠著耐力堅定地前行 侯建芳的第一次創業,是在1988年,高中畢業後的侯建芳1分之差沒考上大學,為了脫貧,改變生活面貌開始養雞,並自費100元去鄭州牧專上為期23天的畜牧培訓班。 沒有場地,最初只能在家裡養,後來還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把養雞事業從家中搬到了村頭租來的40多畝地上,在1994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養雞場,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像其他成功的企業家一樣,創業途中的磕磕絆絆在所難免,1995年一場雞病襲來,侯建芳的養殖業受到嚴重打擊。「5000多隻雞死到只剩下700多隻,打擊很大。」前幾年賺的錢,基本賠光了。 但是,侯建芳堅持了下來,靠著自己對養殖業的理解,和自身的韌性,他在1996年迎來了火爆的市場行情,公司經營獲得轉機,穩賺了一筆。 直到2004年,侯建芳開始養豬,事業也隨之飛速發展,公司從此上了一個新台階,用他的話來形容,就是「開始規模化養殖」。 據了解,在這近10年中,侯建芳的創業絕非一帆風順,2003年的非典、2004~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熱病,時刻不在考驗著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但他卻依靠著執著的韌勁,一步步地走了過來。 2004年,雛鷹農牧種豬場建成並開始大規模養豬。與此同時,養雞規模也穩定在80萬套左右,開始穩定發展。 2006年,侯建芳創立的「雛鷹模式」日趨完善,並逐漸將其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多方共贏的成熟模式,成為業界爭相學習的榜樣。 直至2010年9月15日,侯建芳的雛鷹農牧登陸中小板,總市值超過70億元人民幣,被股民冠以「中國養豬第一股」的稱號。 對於上市,侯建芳表示:「很多人都不敢往這兒想,即使聽到了這個消息也不敢相信。」但是,雛鷹人真的做到了。 經過多年的實踐,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雛鷹農牧」),對傳統養殖模式進行了深化,創新性地建立了具有豐富內涵和特色的「雛鷹模式」。 據介紹,雛鷹模式是對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與「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組合和創新,它從根本上解決了規模養殖企業的防疫瓶頸,同時又從各個層面降低了養殖成本。 其核心內容是「養殖生產分階段、流程化、分散布局、統一管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雛鷹模式在合作養殖過程中,從頭至尾建立了一套讓農戶為自己乾的制度,公司在不同階段通過不同的核算方式與農戶合作,農戶在養殖過程中所消耗的各種原材料與其收入掛鉤,公司與農戶各擔其責、優勢互補、共享成果,充分地調動了農戶的積極性和責任心,提高了養殖效率。 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分階段、流程化飼養,分散養殖、統一管理,推進規模養殖,實現規模效益。 此外, 雛鷹模式中公司的合作農戶,大部分是40到50歲的農村夫婦,他們外出就業機會少,具有豐富散養經驗、責任心強等特點。 該模式的創建者侯建芳總結說:「讓農戶賺到了錢是硬道理,農戶賠錢,雛鷹有責。」 「公司承擔了價格和市場的風險,農戶承擔的是養殖風險,保證農戶每年都有利潤,沒有後顧之憂,他就會跟著公司踏踏實實地干。」 就是因為公司與農戶合作的經驗積累用了大量的時間,培養了與農戶之間的相互信賴,因此有人評價,「雛鷹模式」在短時間內很難被復制。 據了解雛鷹農牧確定了2010~2014年的發展方針:公司將繼續秉承「紮根農村、艱苦奮斗、創新為魂、富民為本」的經營理念,打造完整產業鏈,穩步發展。 1988年,以800隻雞開始家庭副業式養殖,開始創業。 1994年7月,引進第一批純種豬杜洛克和長白成為雛鷹發展史重要里程碑,雛鷹從養雞到涉及養豬的重要起點。 2001年9月,開始推廣公司加盟模式,「公司+基地+農戶」為雛鷹模式的發展奠定基礎。公司擁有自己的飼料廠,為合作養殖的農戶供應安全飼料。 2003年5月14日,注冊成立河南雛鷹禽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公司進入更專業、更正規化發展中。 2008年8月,被國家八部委認定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公司肩負著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推動區域農業產業升級,帶動農民致富的責任。 2009年6月16日,公司變更為河南雛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標志著公司已跨入以資本運營為支持,以研發創新為動力,以規模化發展為目標的快速發展階段。 2009年10月,尉氏公司成立,年出欄60萬頭生豬產業化基地項目開工奠基,分公司的成立擴大了公司的規模,同時通過雛鷹的養殖模式帶動了更多農戶走上致富路。 2010年9月15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掛牌上市,不僅是雛鷹農牧發展歷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也將為推進公司戰略布局提供強有力的資本保障。 2010年12月,吉林農貿有限公司成立,主要開展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農產品的購銷、風干、貯運業務,充分保證了集團公司的飼料原料供給。 2011年4月,三門峽雛鷹農牧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涉足生態豬養殖領域。 2011年10月,開封雛鷹肉類加工有限公司成立,負責運營冷鮮肉加工項目。公司進軍肉製品加工銷售領域,拓展下游產品鏈。 2012年1月日雛鷹農牧入選《福布斯》中文版2012年中國潛力企業排行榜。 「如果我們設計了一種模式,理論上算公司特別賺錢,很賺錢,越想越好,就不要再往下走了,一定是賬算錯了。」在與公司高層的會議上,雛鷹農牧董事長侯建芳曾這樣說,「因為這個社會太透明了,你賺那麼多錢別人還活不活?別人都不賺錢了,你跟誰合作呢?所以一定要承擔起對合作方的責任。」 「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是雛鷹模式的核心思想,在此模式下,雛鷹農牧養殖規模迅速擴大:2010年銷售生豬66萬頭,2011年銷售102萬頭,2012年銷售149萬頭。 「公司+農戶」的雛鷹模式是雛鷹農牧上市以來投資者關注的焦點。這一模式可以簡單歸結為公司提供飼料、豬舍、仔豬等,農戶負責養殖,再將養好後的生豬按統一價格銷售給公司,養得好多得、養得差少得,並設置保底利潤。 正是在這一模式下,雛鷹農牧迅速成長,2009年到2011年公司收入增長分別達到49%、26%和90%,凈利潤則分別增長了41%、39%和249%。同時,公司提出了全產業鏈的發展規劃,並將在三門峽、吉林等地投資數十億建立大型生豬養殖基地。 侯建芳表示,生態豬的價格是普通豬的2倍多,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不好銷售,雛牧香目前已開店100多家,還將逐步在全國開店,並准備在商超推出專櫃。未來公司三門峽項目100萬頭生態豬達產,將實現銷售全國覆蓋。從1988年的雛鷹種雞場,到2003年僅有的100頭豬,再到2014年預計超過300萬頭的生豬出欄量,依靠著模式的創新、提升、拓展,雛鷹農牧走到今日,冀盼全產業鏈能為公司插上翅膀,讓豬也「飛」起來。 12月8日,雛鷹救助基金成立儀式在雛鷹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視頻會議中心舉行。新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緱雲峰、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杜栓喜,公司董事長侯建芳、常務副總經理李花、董事會秘書吳易得、財務總監楊桂紅、營銷副總經理區銳強、技術總監王立賢,新鄭市紅十字會會長趙國創、秘書長申桂香、黨支部委員孟巧珍等出席了基金成立儀式。 公司聯合新鄭市紅十字會成立的雛鷹救助基金,第一合作期為五年,雛鷹農牧捐款總額達500萬元,每年救助100萬元,這在新鄭慈善救助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新鄭市紅十字會成立以來得到的最大一筆救助捐款。 2012年4月24日上午10:30,由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和河南省慈善總會主辦的「回報社會 奉獻愛心」侯建芳家族慈善捐贈儀式在鄭州黃河迎賓館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出席捐贈儀式的領導有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文超,河南省副省長王鐵,中國留學人才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馬文普,十屆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河南省慈善總會會長李志斌等。公司董事長侯建芳、副董事長侯五群、財務總監楊桂紅、營銷事業部總經理區銳強及侯氏家族成員出席活動。

Ⅱ 西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西大學生來答一波~

#第三個應該是「為錢正名」的錢維迎,直言不諱的說出「金錢「的本質,糾正人們對它的態度.

在當時那個時代敢於說出如此驚天動地的言論,西大自由又富於創新的學風可見一斑。後來西北大學經濟學院也出現了許許多多在經濟學界有影響力的名人,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壓軸的應該就是王岐山了,西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學生,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歷史學系人深以此為榮,學歷史不是如眾多家長們所說的百無一用。

Ⅲ 侯氏制鹼法有什麼不足之處嗎

工業上主流制鹼法就2種,候氏制鹼法和索爾維法。目前還沒有比侯氏制鹼法更好的成熟的工藝。

索爾維制鹼法也就是氨鹼法。

優點:1.由圖可以看出做到了理論上的NH3完全循環利用,也就是生產過程不用補充NH3(實際少量損耗)。同時也做到了石灰石里的CO32-的完全利用(CO2循環利用,理論轉化率100%,實際少量損耗)2.原料食鹽於石灰石都便宜

缺點:原料利用率不高72-74%,其餘食鹽混在價值不高的CaCl2廢液中被廢棄,而且Ca2+Cl-也沒有被利用,需要龐大的石灰石分解窯。

候氏制鹼法也就是聯鹼法。

侯氏制鹼法就是「聯合制鹼法」,「聯合」指該法將合成氨工業與制鹼工業組合在一起,利用了生產氨時的副產品二氧化碳,革除了索爾維法用石灰石加熱分解來生產的氨鹼法,簡化了生產設備。此外,聯合制鹼法也避免了生產氨鹼法中用處不大的副產物氯化鈣,而用可作化肥的氯化銨來回收,相比於氨鹼法更環保。

優點:1.副產品為利用價值較高的NH4Cl

2.食鹽利用率高,96%以上。

3.CO2來源為合成氨的廢氣,將兩種工業流程結合在一起最大程度上做到了環保及充分利用。

聯合制鹼法也存在不足。較氨鹼法而言,它的用氨量較大,在有些情況下不適用,產品純鹼純度略低於索爾維法即氨鹼法。

Ⅳ 侯氏定理的意義

1973年,長沙鐵道學院教授侯振挺經過10年的深入研究,提出了《Q過程唯一推測》,解決了蘇聯柯爾莫哥洛夫院士1931年提出的「反問題(二)」,被國際數學界譽為「侯氏定理」。侯振挺從1963年開始,堅持對馬爾可夫過程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終於在70年代初期成功地解決了齊次可列馬爾可夫過程中一系列重要理論問題。主要內容:(1)獨創「最小非負解方法」和發展「極限過渡法」。(2)在最小非負解理論方面,提出了非負(無窮元)線性方程組的「最小非負解理論」,圓滿地解決了馬爾可夫過程的重要特徵數字的計算問題。((3)在馬氏鏈的Martin流出邊界理論方面,對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逐一給出了滿意的解答。(4)在可列馬爾可夫的過程樣本函數方面,成功地解決了任一可列馬氏過程樣本函數的構造問題,並把它用於馬氏過程和全部Q過程構造問題的研究。(5)在Q過程構造方面,對任給Q矩陣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Q過程是否存在,「Q過程唯一」的充要條件是什麼,如何把全部Q過程構造出來(前兩項屬定性理論,後一項屬定量理論),侯在前人解決第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徹底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原則上解決了第三個問題。同時發現,定性理論遠不止兩個,對任給的一個Q矩陣提出了20種Q過程。並在解決「Q過程唯一性准則」所使用方法基礎上,對每種Q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定性研究。侯振挺研究的馬爾可夫過程,屬於概率論隨機過程分支,具有重要學術和應用價值。

Ⅳ 侯氏制鹼法原理的理論發展

許多工業部門,尤其是紡織、肥皂、造紙。玻璃、火葯等行業都需要大量用鹼。古代那種從草木灰中提取鹼液,從鹽湖水中取得天然鹼的方法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為此, 1775年法國科學院用10萬法郎的懸賞徵求可工業化的制鹼方法。1788年,勒布蘭提出了以氯化鈉為原料的制鹼法,經過4年的努力,得到了一套完整的生產流程。勒布蘭制鹼流程雖然在推廣應用中不斷地被完善,但是因為這方法主要是利用固相反應,又是高溫操作,存在許多缺陷,生產不能連續,勞動強度大,煤耗量大,產品質量不高。面對這些問題,許多人有意改革它。到了1862年,比利時化學家索爾維實現了氨鹼法的工業化。由於這種新方法能連續生產,產量大,質量高,省勞動力。廢物容易處理,成本低廉,它很快取代了勒布蘭法。
掌握索爾維制鹼法的資本家為了獨享此項技術成果,他們採取了嚴密的保密措施,使外人對此新技術一無所知。一些技術專家想探索此項技術秘密,大都以失敗告終。不料這一秘密競被一個中國人運用智慧摸索出來了。這個人就是侯德榜。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於福建閩侯農村。少年時他學習十分刻苦,就是伏在水車上雙腳不停地車水時,仍能捧著書本認真讀書。後來在姑母的資助下,他單身來到福州英華書院和閩皖路礦學堂讀書。畢業後曾在津浦鐵路符離集車站做過工程練習生。在工作之餘,他抓緊時間學習,1911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經過3年的努力,他以10門功課1000分的優異成績被保送到美國留學。8年中,他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柏拉圖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工程,1921年取得博士學位。
在國外留學時,他時刻懷念祖國,惦記著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苦難同胞。這時候,在紐約他遇到了赴美考察的陳調甫先生。陳受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委託,為在中國興辦鹼業特地到美國來物色人才。當陳先生介紹帝國主義國家不僅對我國採取技術封鎖,而且利用我國缺鹼而卡我國民族工業的脖子的情況時,具有強烈愛國心的侯德榜馬上表示,「可以放棄在美國的舒適生活,立即返回祖國,用自己的知識報效祖國。」
1921年10月侯德榜回國後,出任范旭東創辦的永利鹼業公司的技師長(即總工程師)。他深刻地體會到創業之艱難。要創業首先需要實乾的精神。他脫下了白領西服,換上了藍布工作服和膠鞋,身先士卒,同工人們一起操作。哪裡出現問題,他就出現在哪裡,經常於得渾身汗臭,衣服中散發出酸味、氨味。他這種埋頭苦乾的作風贏得了工人們、甚至外國技師的贊賞和欽佩。在他的帶領下,技師、工人們團結一心,為建成中國自己的鹼廠而奮戰。
雖然索爾維制鹼法的原理很簡單:先把氨氣通入食鹽水,然後向氨鹽水中通二氧化碳,生產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再將碳酸氫鈉過濾出來,經焙燒得到純凈潔白的碳酸鈉。但是具體的生產工藝卻為外國公司所壟斷,所以侯德榜要掌握此法制鹼,得完全靠自己進行摸索,困難是很多的。且不說工藝設計、材料選擇、設備的挑選和安裝等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僅從試生產的過程也可略見一斑。例如乾燥鍋結疤了,渾圓的鐵鍋在高溫下停止了轉動,時間長了後果是很嚴重的。技師們都急得團團轉,這時候侯德榜果敢地拿起玉米棒子粗的大鐵桿往下捅,操起10一15公斤重的鐵桿上下捅可不比舉重運動員舉杠鈴輕松,累得他雙眼直冒金星,汗水濕透了工裝。不久他覺得單靠力氣難於解決這一技術問題,經過大家商量,他們採用加干鹼的辦法終於使鍋底上的鹼疤脫水掉下來,總算克服了困難。
侯德榜奮不顧身地把全部身心都撲到了生產上,從調換碳酸化塔的水管,另行設計分解爐,到多次加強冷卻設備,改造過濾機以及處理不斷發生的生產故障,他都以探索者的勇氣、生產者的細心和科學家的嚴謹來對待。經過緊張而又辛苦的幾個寒暑的奮戰,侯德榜終於掌握了索爾維制鹼法的各項技術要領。1924年8月13日,永利鹼廠正式投產。正當大家興高采烈地等待雪白的純鹼從烘燒乾燥爐中出來時,出現在眼前的卻是暗紅色的純鹼。怎麼回事?這無形給大家潑了一盆冰水。作為總工程師的侯德榜冷靜地去尋找事故的原因。經過分析他很快就發現純鹼變成暗紅色是由於鐵銹污染所致。隨後他們以少量硫化鈉和鐵塔接觸,致使鐵塔內表面結成一層硫化鐵保護膜。再生產時純鹼變成純白色了。日產180噸純鹼的永利鹼廠終於矗立在中國大地上。1926年,永利鹼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了金質獎章。這一袋袋的純鹼是中華民族的驕做,它象徵著中國人民的志氣和智慧。
摸索到素爾維制鹼法的奧秘,本可以高價出售其專利而大發其財,但是和范旭東一樣,侯德榜主張把這一奧秘公布於眾,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這一科技成果。為此侯德榜繼續努力工作,把制鹼法的全部技術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寫成專著《制鹼》於1932年在美國以英文出版。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就是這樣披露了索爾維制鹼法的奧秘。 三酸二鹼是化學工業的基本原料,僅能生產純鹼顯然是不行的。在永利鹼廠投入正常運行後,永利公司計劃籌建永利硫酸銨廠。這個廠可以同時生產氨、硫酸、硝酸和硫酸銨。建廠的重擔自然又落在侯德榜的肩上。
建造硫酸銨廠與當年永利鹼廠的開創不一樣,不存在技術保密的問題,面臨的問題關鍵是怎麼引進國外技術、選購設備,爭取投資少而見效快。為此侯德榜不辭辛苦對整個計劃作了周密的調查研究。
銨廠的設計,應該自成系統,完整合理,引進技術要完全立足於國情,而不是照搬外國的成套設備。在采購設備中,侯德榜精打細算。凡是國內能夠保證質量的,就自己動手在國內解決。進口外國設備時,他巧妙地利用了各國廠商之間的競爭,選擇適用又價廉的設備,對若干關鍵設備;更是力主擇優。在與外商談判和選購設備時,侯德榜相當機智,例如制硫酸的全套設備是從美國買的,在買下這套設備的同時,侯德榜順便索要了硫酸銨的生產工藝圖紙。掉過頭來,他又從另一家工廠以廢鋼鐵的價格買下一套硫酸銨生產設備(時至今日還在運轉)。這種精明能幹連美國的許多經理都佩服。
硫酸銨廠的設備來自英、美、德、瑞士等國的許多廠家,還有些是本國造的,最後竟能全部成龍配套,這是很不容易的。它充分顯示了侯德榜的學識才乾和悉心經營,表現出他高度的事業心和可貴的獻身精神。侯德榜能這樣出色地指揮完成這項巨大工程,還在於他精通業務、知識廣博。正如他自己說的:「要當一員稱職的化學工程師,至少對機電、建築要內行。」這也是他的座右銘。在他給友人的一封信中他曾寫道:這些事,「無一不令人煩悶,設非隱忍順應,將一切辦好,萬一功虧一簧,使國人從此不敢再談化學工程,則吾等成為中國之罪人。吾人今日只有前進,赴湯蹈火,亦所弗顧,其實目前一切困難,在事前早已見及,故向來未抱絲毫樂觀,只知責任所在,拚命為之而已。「這就是侯德榜事業心的生動寫照。
1937年之丹,在侯德榜、范旭東及全廠員工的努力下,硫酸銨廠首次試車成功。侯德榜「拚命為之」的又一事業成功了。 1937年。日本侵華的戰火伸向上海、南京。位於南京的硫酸銨廠作為亞洲第一流的化工廠,令日本侵略者垂涎三尺,日本侵略者看到永利公司的軍事價值,年產一萬噸硝酸,可以製造幾萬噸烈性炸葯。他們派人企圖收買范旭東和侯德榜。范、侯明確地表示:「寧肯給工廠開追悼會,也決不與侵略者合作」侵略者加大壓力。甚至派飛機對鹼廠進行狂轟濫炸。在戰火逼近的情況下,侯德榜當機立斷,布置技術骨乾和老工人轉移,組織重要機件設備拆運西遷。
1938年,侯德榜率西遷的全部員工在四川岷江岸邊的五通橋建設永利川西化工廠。新廠採取什麼工藝是首先要考慮的。制鹼的主要原料食鹽,在川西只能來源於深井中的鹽鹵濃縮。鹽鹵濃度低,所以食鹽的成本很高。加上索爾維法的食鹽轉化率不高(只有70%),這就進一步提高了制鹼的成本。固此繼續採用索爾維制鹼法,生產就難以維持。
侯德榜經過調查,決定改進索爾維法開創制鹼新路,他總結了索爾維法的優缺點,認為這方法的主要缺點在於,兩種原料組分只利用了一半,即食鹽(NaCl)中的鈉和石灰(CaCO3)中的碳酸根結合成純鹼(NaCO3)另一半組分食鹽中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成了CaCl2,卻沒有用途。
針對以上生產中不可克服的種種缺陷,侯德榜創造性地設計了聯合制鹼新工藝。這個新工藝是把氨廠和鹼廠建在一起,聯合生產。由氨廠提供鹼廠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母液里的氯化銨用加入食鹽的辦法使它結晶出來,作為化工產品或化肥。食鹽溶液又可以循環使用。
為了實現這一設計,在1941一1943年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在侯德榜的嚴格指導下,經過了500多次循環試驗,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後,才把具體工藝流程定下來,這個新工藝使食鹽利用率從70%一下子提高到96%,也使原來無用的氯化鈣轉化成化肥氯化銨,解決了氯化鈣佔地毀田、污染環境的難題。這方法把世界制鹼技術水平推向了一個新高度,贏得了國際化工界的極高評價。1943年,中國化學工程師學會一致同意將這一新的聯合制鹼法命名為「侯氏聯合制鹼法」。
新中國即將成立的1949年初,侯德榜還在印度指導工作,當他得到友人轉來的周恩來給他的信後,他立即克服了種種阻撓,於1949年7月回到了氣象更新的祖國,作為科學家的代表參加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從此他開始投入恢復、發展新中國化學工業的嶄新工作。為了祖國的化工事業,他走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1960年前後,為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需要,侯德榜不顧自己已是70高齡,和技術人員一道共同設計了碳化法製造碳酸氫銨的新工藝,為我國的化肥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侯德榜先生對科學的態度一貫是嚴肅認真的。在研究聯合制鹼的過程中,他要求每個試驗都得做30多遍才行。開始時有些人不理解,以為這是浪費時間和耗費精力,多此一舉。後來的事實證明,多數試驗在進行了20多次以後,數據才穩定下來,這樣得到的數據資料才是可靠的,人們這才真正認識到侯德榜這種細致周密、一絲不苟的的科學態度是多麼難能可貴。
侯德榜一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在創造永利鹼廠時是這樣,在以後的長期工作中也是這樣。他和技術人員、工人及晚輩們在一起,從來不把自己放在權威或高人一等的位置,討論問題,他總是認真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善於從大家的智慧中吸取積極的因素來充實、完善自己的設想。大家都覺得跟他一起工作,心情特別舒暢,能從他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先生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4歲。

閱讀全文

與股票侯氏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重鋼價格 瀏覽:186
抖音京東傭金如何設 瀏覽:556
宏電科技股票 瀏覽:759
永東股份針狀焦產能 瀏覽:765
交易所2代行情數據 瀏覽:973
if1512指期貨走勢預測指導1125 瀏覽:53
信託網郫縣 瀏覽:913
沈陽基金理財去哪 瀏覽:569
晨鳴融資租賃2017 瀏覽:471
豐台區小企業融資 瀏覽:834
湘財證券怎麼買 瀏覽:324
商業銀行外部融資 瀏覽:738
投融資備案查詢 瀏覽:932
期貨登錄網址 瀏覽:991
2020年銀行理財產品排行哪個好 瀏覽:59
e租寶登理財產品名稱 瀏覽:506
江陰貴金屬交易所 瀏覽:657
淘客傭金在哪兒 瀏覽:532
抵押貸款利率銀行利率 瀏覽:722
工商銀行卡開了貴金屬賬戶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