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德崇證券cdo

德崇證券cdo

發布時間:2021-06-20 20:10:02

❶ 1990年 垃圾債券 事件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❷ 誰知道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 )的破產過程

According to Dan Stone, a former Drexel executive, the firm's aggressive culture led many Drexel employees to stray into unethical, and sometimes illegal, conct. Milken himself viewed the securities law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ith some degree of contempt, and often condoned unethical and illegal behavior by his colleagues at Drexel's operation in Beverly Hills.[5] However, he personally called Joseph, who believed in following the rules to the letter, on several occasions with ethical questions.[7]

The firm was first rocked on May 12, 1986, when Dennis Levine, a Drexel managing director and investment banker, was charged with insider trading. Levine had spent virtually his entire career on Wall Street trading on inside information, unknown to Drexel management when he was hired in 1985. Levine pleaded guilty to four felonies, and implicated one of his recent partners, super-arbitrageur Ivan Boesky. Largely based on information Boesky promised to provide about his dealings with Milken,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nitiated an investigation of Drexel on November 17. Two days later, Rudy Giuliani, the United States Attorney for the Southern District of New York, launched his own investigation. Ominously, Milken refused to cooperate with Drexel's own internal investigation, only speaking through his attorneys. [5]

For two years, Drexel steadfastly denied any wrongdoing, claiming that the criminal and SEC cases were based almost entirely on the statements of an admitted felon looking to rece his sentence. However, it was not enough to keep the SEC from suing Drexel in September 1988 for insider trading, stock manipulation, defrauding its clients and stock parking (buying stocks for the benefit of another). All of the transactions involved Milken and his department. The most intriguing charge was that Boesky paid Drexel $5.3 million in 1986 for Milken's share of profits from illegal trading. Earlier in the year, Boesky characterized the payment as a consulting fee to Drexel. Around the same year, Giuliani began seriously considering indicting Drexel under the powerful Racketeer Influenced and Corrupt Organizations Act, under the doctrine that companies are responsible for an employee's crimes.[5]

The threat of a RICO indictment unnerved many at Drexel. A RICO indictment would have required the firm to put up a performance bond of as much as $1 billion in lieu of having its assets frozen. This provision was put in the law because organized crime had a habit of absconding with the funds of indicted companies, and the writers of RICO wanted to make sure there was something to seize or forfeit in the event of a guilty verdict. Unfortunately, most of Drexel's capital was borrowed money, as is common with most Wall Street firms (in Drexel's case, 96 percent—by far the most of any firm). This debt would have to take second place to this performance bond. Additionally, if the bond ever had to be paid, Drexel's stockholders would have been all but wiped out. Due to this, banks will not extend credit to a firm under a RICO indictment.[5]

By this time, several Drexel executives—including Joseph—concluded that Drexel could not survive a RICO indictment, especially after Princeton Newport Partners, a small investment partnership, was forced to close its doors in the summer of 1988. Princeton Newport had been indicted under RICO, and the prospect of a huge performance bond forced its shutdown well before the trial. Joseph said years later that he'd been told that if Drexel were indicted under RICO, it would only survive a month at most.[6] Nonetheless, negotiations for a possible plea agreement collapsed on December 19 when Giuliani demanded that Drexel waive its attorney-client privilege. He also demanded that Milken leave the firm if the government ever indicted him. These terms were far too much even for those who had advocated a settlement from the beginning, and Drexel's board unanimously rejected the terms. For a time, it looked like Drexel was going to fight.[5]

Only two days later, however, Drexel lawyers found out about a limited partnership, MacPherson Partners, they previously hadn't known about. This partnership had been involved in the issuing of bonds for Storer Broadcasting. Several equity warrants were sold to one client who sold them back to Milken's department. Milken then sold the warrants to MacPherson Partners. The limited partners included several of Milken's children, and more ominously, managers of money funds. This partnership raised the specter of self-dealing, and at worst, bribes to the money managers. At the very least, this was a serious breach of Drexel's internal regulations. Drexel immediately reported this partnership to Giuliani, and its revelation seriously hurt Milken's credibility with many at Drexel who believed in Milken's innocence—including Joseph and most of the board.[5][6]

With literally minutes to go before being indicted (according to at least one source, the grand jury was actually in the process of voting on the indictment), Drexel reached an agree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in which it pleaded nolo contendere (no contest) to six felonies—three counts of stock parking and three counts of stock manipulation. [5] It also agreed to pay a fine of $650 million—at the time, the largest fine ever levied under the Great Depression-era securities laws. The government had dropped several of the demands that had initially angered Drexel, but continued to insist that Milken leave the firm if indicted—which he did shortly after his own indictment in March 1989.[6][2] Most sources say that Drexel pleaded guilty, but in truth, Drexel only admitted that it was "not in a position to dispute the allegations." Nonetheless, Drexel was now a convicted felon.

In April 1989, Drexel settled with the SEC, agreeing to stricter safeguards on its oversight proceres. Later that month, the firm eliminated 5,000 jobs by shuttering three departments—including the retail brokerage operation. In essence, Drexel was jettisoning the core of the old Burnham & Company.[5] The retail accounts were eventually sold to Smith Barney.[9]

Due to several deals that didn't work out, as well as an unexpected crash of the junk bond market, 1989 was a difficult year for Drexel even after it settled the criminal and SEC cases. Reports of an $86 million loss going into the fourth quarter resulted in the firm's commercial paper rating being cut in late November. This made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Drexel to reborrow its outstanding commercial paper, and it had to be repaid. Rumors abounded that the banks could yank Drexel's lines of credit at any time. Unfortunately, Drexel had no corporate parent that could pump in cash, unlike most Americ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roupe Bruxelles Lambert refused to even consider making an equity investment until Joseph improved the bottom line. The firm posted a $40 million loss for 1989—the first operating loss in its 54-year history.[5]

Drexel managed to survive into 1990 by transferring some of the excess capital from its regulated broker/dealer subsidiary into the Drexel holding company—only to be ordered to stop by the SEC in February out of concerns about the broker's solvency. This sent Joseph and other senior executives into a near-panic. After the SEC,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cast doubts about a restructuring plan, Joseph concluded that Drexel could not stay independent. Unfortunately, concerns about possible liability to civil suits scared off prospective buyers.[5][6]

By February 12, it was obvious Drexel was headed for collapse. Its commercial paper rating was further reced that day. Joseph's last resort was a lout by the government. Unfortunately for Drexel, one of first hostile deals came back to haunt it at this point. Unocal's investment bank at the time of Pickens' raid on it was the establishment firm of Dillon, Read—and its former chairman, Nicholas F. Brady, was now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Brady had never forgiven Drexel for its role in the Unocal deal, and would not even consider signing off on a lout. Accordingly, he, the SEC, the NYSE and the Fed strongly advised Joseph to file for bankruptcy. Later the next day, Drexel officially filed for Chapter 11 bankruptcy protection. [6] DBL Trading, a subsidiary, was involved in the temporary gold loan default with the Central Bank of Portugal at that time.

Even before the firm's bankruptcy, Tubby Burnham spun off the firm's funds management arm as Burnham Financial Group, which currently operates as a diversified investment company. Burnham was reportedly still arranging deals until his death at age 93.[9] The rest of Drexel emerged from bankruptcy in 1992 as New Street Capital, a small investment bank with only 20 employees (at its height, Drexel employed over 10,000 people).[2] In 1994, New Street merged with Green Capital, a merchant bank owned by Atlanta financier Holcombe Green.[10]

❸ 金融危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具體時間

次貸大記事

1987:尚未倒閉的華爾街大證券商德崇證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 Inc)為Imperial Savings Association發行了歷史上第一款CDO(擔保債務權證 資產證券化家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標的資產通常是信貸資產或債券)產品。

1997:CDO已經成為自從資產抵押綜合類證券市場中成長最迅速的產品種類。

2001:數理分析師兼保險精算師David X. Li發明了Gaussian copula模型,使得CDO能夠快速定價。這是CDO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

2003——2006:新發行的資產擔保債券和抵押貸款擔保債券中,次級債權比重逐年增加。2004:全球CDO發行量達到1570億美元。

2005:全球CDO發行量達到2720億美元。

2006:全球CDO發行量達到5520億美元。有分析人士認為,全球CDO市場在2006年底接近2萬億美元。市場新發價值2000億美元的mezzanine ABS CDO,其中70%的債券都涉及次級債券。mezzanine ABS CDO主要由3B評級的抵押債券組成。

2007:全球CDO發行量達到5030億美元。

2007年6月15日:房貸美發布首次季度虧損2.11億美元凈虧損。這個結果令人驚訝。究其原因是不斷上升的利率損害了其抵押組合的價值。這一虧損與2006年第一季度20億美元的凈利潤形成鮮明對比。

2007年6月22日, 貝爾斯登籌集32億抵押貸款,力求拯救旗下基金:高等級結構信貸基金 (High-Grade Structured Credit Fund), 與此同時與其他銀行就貸款拯救另外一家麻煩基金——高等級結構信貸加強杠桿基金 (High-Grade Structured Credit Enhanced Leveraged Fund)進行談判。美林只能出資1億美元。

這一事件表明貝爾斯登很可能被迫清算其CDO產品,降低其他投資組合中相似資產的價格。兩只基金的高級負責人Richard A. Marin被競爭對手雷曼兄弟前任副總裁Jeffrey B. Lane取代。 投資者們開始批評標准普爾,惠譽國際以及穆迪的投資者服務,認為他們對信譽度有限的美國抵押債券的評級不能准確地反應違約率。

2007年7月16日,貝爾斯登兩只次級債對沖基金倒閉。

2007年下半年:CDO產品大幅減少。第四季度全球CDO發行僅為47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跌了近74%。

2007年8月10日,全球央行聯手為金融系統注資,以平復緊張的市場情緒。美聯儲在先期注資240億美元的基礎上,再次注資380億美元。

2007年8月18:美聯儲貼現窗口利率由6.25%降至5.75,並鼓勵銀行到貼現窗口尋求幫助。

2007年8月22日:雷曼兄弟——次級抵押貸款打包證券化的領軍人物——表示將關閉其中一個房貸機構,並裁員1200人。

2007年8月31日:布希在白宮發表講話表示,將盡力通過降低支付門檻,提高貸款上限以及在價格上提供更多的彈性等方式,改進美國聯邦住宅管理局。

2007年9月1 8日:搖搖欲墜的北岩銀行遭遇擠兌。驚恐的消費者們在很短時間提款達40億美元。

2007年10月17日: 標准普爾下調了今年發行的1700隻與次級債相關的債券的評級,包括超過36隻幾個月前獲得該機構最高評級的債券。

2007年10月24日,美林公布第三季度財報,其中79億美元損失來自CDO。這是近六年以來該公司的首次季度損失。事隔六天,斯坦利•奧尼爾引咎辭職。2007年11月4日,花旗集團主席兼CEO查理•普林斯辭職。「我對造成損失的相關業務行為負責。對CDO的投入規模基於我的判斷,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辭去CEO一職。」

2007年12月11日: 瑞銀在遭遇進一步減記100億美元後,將10%的股票出售給新加坡和中東投資者。

2007年11月21日: 房貸美公布第三季度損失達到20億美元,並警告說該機構已經不具備足夠的資本以滿足抵押貸款承諾。

2007年12月18日:歐洲央行向金融系統注資3480億歐元,以緩解由美國住房市場下滑所引發的全球信貸緊縮以及傳統的年底對現金需求的增多所帶來的緊張情緒。

2007年12月19日:摩根士丹利公布了72年歷史上首次季度損失。第四季度該公司與次級債相關損失達94億美元,累計達108億美元。

2008年第一季度:發行量跌至117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跌了近94%。不僅如此,幾乎所有2008年第一季度的CDO都改由中間市場貸款或杠桿銀行貸款,而非房屋抵押。

2008年1月:花旗集團、摩根大通、美林、瑞銀相繼公布第四財季季報,損失增加。

2008年2月13日:布希簽署價值1680億美元的經濟激勵計劃。

貝爾斯登:2008年2月底——3月10日 , 貝爾斯登的股價在十天里下跌了20%。投資者紛紛撤出資產,市場對該公司的信任幾乎見底。貝爾斯登用111億有形資本支撐3950億美元資產,杠桿率超過35。資產流動性也差於其競爭對手。

2008年3月10日,一家大銀行拒絕了貝爾斯登20億美元短期貸款的請求。貝爾斯登高層不得不尋求其他途徑,然而跡象已經很明顯:該公司信用全無。

2008年3月11日:美聯儲宣布一項2000億美元的項目,旨在允許金融機構,包括美國主要投資銀行用其風險最高的債券換取回報率非常有保障的國庫券。

3月11日,高盛的信貸衍生產品業務部在向其客戶發送的一封電子郵件中稱,高盛將不再就貝爾斯登的衍生產品交易為他們提供擔保。

2008年3月12日,高盛內部郵件的內容傳出,投資者和對沖基金彷彿山洪爆發一般將投資撤出貝爾斯登。而此時貝爾斯登CEO艾倫•施瓦茲匆匆趕回紐約總部並接受CNBC采訪,堅稱流動性無任何壓力,更何況流動性危機。

2008年3月13日,施瓦茲回到紐約召集高層會議,不得不正視流動性喪失的問題。施瓦茲絕望中於當晚聯系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

2008年3月14日,上午九點,貝爾斯登宣布獲得摩根大通300億美元的注資,並最終獲得美國政府支持。

2008年3月17日,摩根大通提出以每股2美元,總價2.36億美元的價格購買貝爾斯登。

2008年3月24日,為平復股東的憤怒情緒,摩根大通將出價提高到每股10美元,總價11億美元。該收購於5月30日完成。

2008年3月19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周二將關鍵利率大幅調低75個基點,至3年來的最低水平。

2008年4月:瑞士和德國最大的銀行賬面減記達到230億美元,與此同時來自,美國的銀行損失繼續加劇。

2008年4月2 9日: 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為幫助陷入困境的房屋擁有者,通過立法補貼3000億美元,為瀕於失去房屋的人們提供再融資渠道。

2008年5月17日:財政部長鮑爾森表示經濟已經開始回升。然而這個樂觀的表態後來被證明言之過早。

6月12日,華爾街第四大投行雷曼(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宣布:「荷勃特·邁克戴德(Herbert H. 'Bart' McDade III)將接替約瑟夫·葛里高利(Joseph Gregory)替換格里高里任首席營運長(chief operating officer),同時首席財務官(chief financial officer)埃林·卡蘭(Erin Callan)由伊恩·勞伊特(Ian Lowitt)取代。」消息公布當天,雷曼股價下跌4.42%,收於22.70美元。

2008年6月14日:失去房屋的美國人逐漸增多。被拍賣的房屋數量與一年前相比上升了近50%。

2008年7月:危機波及房利美和房貸美。兩方股價暴跌,這反應了投資者關於房地產市場將會進一步惡化的市場預測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

2008年7月:自從貝爾斯登遭遇麻煩後,圍繞雷曼兄弟的傳言愈演愈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向數家對沖基金發出傳票,旨在打擊流言。2008年7月9日:美聯儲認為危機很可能持續到明年,並且在未來一段時間進一步惡化。

2008年7月14日:布希宣布拯救房利美房貸美的相關方案。

2008年7月16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計劃發布緊急禁令,限制對主要金融公司,包括房利美和房貸美股票的賣空行為。

2008年7月18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布為期30天的賣空禁令,范圍包括房利美、房貸美和雷曼兄弟在內的19隻金融股。2008年7月28日,金融股頹勢依舊,房利美和房地美等股再探次貸危機來的低點。市場擔心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無法維持本季度股息,兩家公司股票因此雙雙下跌。房利美下跌1.24美元,至10.31美元,跌幅11%;房地美跌幅6.7%,至7.72美元。

2008年7月30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總額達3000億美元的住房市場援助法案。該法案旨在幫助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擺脫困境,並對美國購房者提供幫助。

2008年8月6日,負責監管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稱「雙美」)的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下稱FHFA)稱,正考慮為抵押貸款機構設置新的資本金標准,並表示將從速推進該計劃。 「雙美」處於破產邊緣後,雖然得到了政府的擔保,但其恢復正常運作,得到市場的信任,需要有一個新的資本金的標准。這是個棘手的問題,需要股東的大量注資。FHFA的前身原聯邦住房管理局花了九年才確定了原來的標准。

2008年8月4日:越來越多的高信用房屋擁有者無法償還房貸。

2008年9月7日 雷曼再度公布一項大規模管理層重組。雷曼在聲明中稱,長期任職歐洲和亞洲業務的主管艾薩克斯將放棄這一職位,並於今年年底離任。歐洲及中東首席運營官薩瓦雷特和固定收益部門主管莫頓也將卸任。費爾德和李亨順將取代莫頓擔任固定收益部聯合主管,班克提和麥斯勒將取代薩瓦雷特擔任歐洲及中東聯合負責人。此外,上述獲任命的四人還將加入公司執行委員會。

2008年9月14日,美國銀行以及英國巴克萊銀行相繼放棄收購談判。

2008年9月15日 擁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4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由於陷於嚴重的財務危機,宣布將申請破產保護。

2008年9月15日 為穩定本國金融市場,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向英國短期金融市場緊急注資50億英鎊(約90億美元)。

2008年9月15日 法國財長拉加德(ChristineLagarde)表示,法國當局已對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Brothers HoldingInc.)旗下法國分公司Banque Lehman BrothersFrench進行臨時接管。在一份聲明中他還提到,大體上法國銀行受該美國投行巨頭破產的影響有限。

2008年9月15日 澳大利亞央行在每日公開市場操作中向金融系統凈注入13億澳元的現金,以緩解市場資金外流。

2008年9月15日 加拿大銀行曾於向金融市場注資8.95億加元。

2008年9月16日 為防止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6日向金融系統注入700億美元資金,試圖通過增加市場流動性緩解信貸緊縮形勢。美聯儲聲明,准備在必要時注入更多資金。

2008年9月16日晚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已授權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陷於破產邊緣的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緊急貸款。美國政府將持有該集團近80%股份。

2008年9月17日 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集團和雷曼達成總價約17.5億美元的收購協議:前者以2.5億美元收購了後者在北美市場的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同時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位於紐約的總部資產和在新澤西州的兩個數據中心。

2008年9月17日 印度央行向當地銀行體系注資473.6億盧比。

2008年9月17日 韓國在市場上留存了未售價值3.5萬億韓元的回購協議。

2008年9月18日英國萊斯銀行18日宣布已與英國最大抵押貸款銀行哈利法克斯銀行達成協議,將以122億英鎊(約合21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後者。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哈利法克斯銀行今年上半年凈利潤驟降56%,其股票17日收盤價僅為今年年初時的五分之一。

2008年9月18日美國財政部最新公布的國際資本流動(TIC)報告顯示,截至今年7月,中國共持有美國國債5187億美元,較6月份大幅增持149億美元,仍是美國國債第二大持有國。日本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為5934億美元,較上月增持96億美元;英國為第三大持有國,規模為2908億美元,較上月增持104億美元。

2008年9月18日 日本政府於日緊急向金融系統再注資2.5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曾於16、17日分別向國內市場注資2.5萬億以及2億日元。

2008年9月18日 澳大利亞向金融系統注資30.15億澳元。

2008年9月18日 俄羅斯央行下調最低存款准備金率。

2008年9月18日,美聯儲(Fed)與英格蘭銀行、歐盟銀行、加拿大銀行、日本銀行及瑞士國家銀行達成共同協議,表示Fed將以隔夜拆借和短期貸款方式向全球各大央行提供1800億美元資金,其中,歐洲央行的掉期額由原來的500億美元提高到1100億美元,瑞士央行的掉期額度亦由120億美元升至270億美元,從而保證這些央行能向各自的商業銀行提供短期美元貸款。美聯儲認為,這將緩解金融機構短期流動性緊張的局面。

2008年9月18日 香港向本地注入了15.6億港元。

2008年9月18日 中國央行6年來首度降低利息和准備金率。

2008年9月18日 匯金公司增持上市銀行股票等措施的同時,中央匯金公司表示,為確保國家對工、中、建三行等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控股地位,支持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發展,穩定國有商業銀行股價,中央匯金公司將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工、中、建三行股票,並從即日起開始有關市場操作。

2008年9月18日 國資委支持中央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增持其所控股上市公司股份,支持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回購股份。

2008年9月18日晚間 中國財政部決定從9月19日開始,對現行證券交易印花稅政策進行調整,徵收方式由雙邊改為單邊,即原先由買賣雙方繳納印花稅變為出讓方單獨繳納,受讓方不再徵收。稅率保持1‰不變。

2008年9月18日 英國金融服務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作出在股市"禁止賣空"的決定。

2008年9月19日 美國總統布希與財政部長保爾森都表示,美國政府最新處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計劃,可望於本周末出爐,下周進行立法。這項計劃將花費巨資,但強調方案將藉此提供金融市場穩定,保護美國納稅人。

2008年9月20日 為避免華爾街金融危機持續惡化,美國政府正部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救市措施,處理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計劃涉及多項措施,包括成立一個官方信託機構,購買金融機構的按揭壞賬,估計需動用5000億美元。

成思危做客「小谷圍金融論壇」開出時間表

新快報訊 (記者 陳紅艷 實習生 賴敏虹 通訊員 劉慧嬋)「我相信2-3年內金融危機將會過去。2011年,我們將迎來世界經濟的復甦。」昨日,著名經濟學家、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做客由華南理工大學、廣東銀監局等共同主辦的「2008小谷圍(島)金融論壇」,給全球經濟復甦開出明確時間表。廣東省副省長宋海也作了主題報告。

金融危機是信用危機

「金融危機也是一場信用危機,而信用危機實質上是信心和信任的危機。

」成思危如此定義,他進一步說,「政府採取印花稅單邊徵收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阻止作用。但政策不是萬能的,治本之策應是恢復公眾對金融機構、金融系統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談及當下房地產價格該不該跌的熱門話題,成思危認為,房地產對拉動經濟很重要,如果房價暴跌會引起金融風險。他解釋:「在我國當前情況下,每投入100元,可以拉動220元的相關產業需求,如搬家、裝修等。如果房地產大家都看跌,買房時就會越想看它跌更多,房地產拉動經濟的作用就削弱了。從美國金融危機中我們就看到,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後,造成的威脅巨大。」

我們做不到「英雄救美」

由於中國經濟總量巨大,發展迅速並擁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世界各國對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寄予很大期望。中國究竟該不該「出手救美」?成思危認為,中國GDP僅佔世界的6%,人均GDP則在世界百名之後,在外匯儲備仍要小心謹慎:「我們做不到『英雄救美』。幫助美國救市,在金融危機中我們只能承擔與國力和發展程度相適應的責任。中國外匯儲備大,現在能做的,是不拋售,少量增持。增持是對美國救市表示支持。事實上,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就是對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

對於未來經濟形勢走向,成思危持樂觀態度。「有風險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要金融創新,而應該是創新與監管同時兼顧,是一個先有創新,然後監管,再創新再監管的過程。我相信2-3年內危機將會過去。2011年,我們將迎來世界經濟的復甦。」

個人認為為了穩定人心,國家在艱難時期都會比較樂觀預測。。實際上要遲些……

❹ 雷曼兄弟的退出拯救

由於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宣布退出拯救「雷曼兄弟」的行動,15日凌晨,曾為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的雷曼兄弟公司發表聲明說,公司將於當日遞交破產保護申請。消息一出,美元和美國股指期貨齊聲下跌,預示當天紐約股市開盤後可能大跌,有分析家甚至形容可能會引發「股市海嘯」。美國政府乃至全球金融界擔心,一旦「雷曼兄弟」遭賤賣,可能在金融界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影響整個經濟形勢穩定與健康。在經歷了19世紀的鐵路公司破產、上世紀30年底的大蕭條時期乃至十年以前的長期資產管理市場崩潰考驗以後,雷曼兄弟這家擁有158年漫長歷史的老牌投行今天在曼哈頓的美國破產法庭申請了破產保護,其債務總額達6130億美元,令1990年德崇證券(DrexelBurnhamLambert)和2002年WorldComInc.的破產規模相形見絀。巴克萊銀行和美國銀行昨天放棄了接管雷曼兄弟的談判,而與此同時,雷曼2012年市值已經下跌了94%,迫使其申請破產保護。理查德·富爾德(RichardFuld) ——這位將雷曼兄弟變成美國不動產市場上最大資產支持債券承銷商的華爾街巨擘——最終將雷曼兄弟引上了不歸路。位於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的 Cummings & Lockwood破產事務律師兼合夥人Charles Tatelbaum稱:「市場上很可能將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原因是依靠雷曼兄弟取得融資的其他公司及個人將感受到該公司破產所帶來的後果。坦白地說,此事將對美國經濟造成很大損害。」

❺ 郎咸平:什麼是垃圾債券

你好, 垃圾債券(Junk Bond)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垃圾債券(又稱劣等債券),指信用評級甚低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一般而言,BB級或以下的信用評級屬於低。信用評級低的企業所發行的債券的投資風險較高,因此,須以較高的息率吸引投資者認購。以標准普爾(Standard& Poors)的信用評級計,投資於BB級、B級、CCC級、CC級或C級的債項或發行人,具有一定的投機性,而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即使發行人或公司為投資者提供了一些保障,有關保障的作用也會被抵銷。質素最低之債券,即標准普爾評級BBB及以下,或穆迪投資的BBB及以下,所獲評級一般較低及不能履行償還本金之風險較高。在baA或BBB以下的債券,是屬於違約風險較高的投機級債券。

❻ 垃圾債券是什麼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閱讀全文

與德崇證券cdo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華興投資集團 瀏覽:409
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深圳 瀏覽:607
鎂鋁合金加工上市公司 瀏覽:279
美元兌人民幣10月10日匯率 瀏覽:325
鄭煤期貨交易時間 瀏覽:77
人民幣幣港幣匯率今日價格 瀏覽:404
1986匯率 瀏覽:284
江西融資性的金融擔保公司賺錢不 瀏覽:887
有價證券理財產品 瀏覽:228
凱城公司理財講的怎樣 瀏覽:254
11月興業銀行理財產品一覽表 瀏覽:23
晶豐明源股東信息 瀏覽:673
金融服務許可 瀏覽:878
美圈控股集團董事長 瀏覽:460
創始股份截止 瀏覽:162
外匯論文 瀏覽:412
車貸金融公司顯示風控 瀏覽:434
珠海銀隆股東 瀏覽:179
比亞迪金融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瀏覽:8
2016年7月港元匯率 瀏覽: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