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證券投資工具論文

證券投資工具論文

發布時間:2021-08-17 03:25:46

Ⅰ 跪求一篇論文關於證券投資的,急 急

我是在幸福校園論文網找的 挺好的 給你找篇參考一下

[目錄]
一、證券投資基金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影響
(一)設立不同類型的證券投資基金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影響
(二)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策略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影響
(三)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人的行為模式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影響
二、克服證券投資基金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不利影響的對策

[原文]
證券投資基金是通過發行基金股份(或受益憑證),將投資者分散的資金集中成一定規模,定向投資的周轉資金,由專業管理人員分別投資於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資產,將投資收益分配給基金持有者的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從其誕生之日起證券投資基金本身;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策略;證券投資基金經理人的行為模式已經對證券市場的穩定性產生了影響。因此要克服證券投資基金對證券市場穩定性的不利影響,並由此提出了改善法制建設,完善投資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 ;積極推進開放型基金的試點;加快證券市場建設,發展指數期貨等多種金融工具......

Ⅱ 求證券投資的基本理論論文

證券投資者行為偏差研究及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應用

摘要:行為金融學是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金融學說,注重研究證券投資者在投資決策時的心理特徵,利用投資者行為偏差所導致的證券定價誤差,發展新的投資策略,來獲取超越市場的超額收益。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對證券投資者行為特徵、行為偏差進行了分析,展望了行為金融學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應用。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行為偏差;證券市場

本文從行為金融學角度對證券投資者行為偏差進行了分析,展望了行為金融學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應用。
一、證券投資者行為偏差分析
證券投資者,無論是初涉市場的個人投資者,還是精明老練的經紀人,或是資深的金融分析師,他們都試圖以理性的方式判斷市場並進行投資決策。但作為普通人而非理性人,他們的判斷與決策過程,會不由自主地受到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以至陷入認知陷阱,導致金融市場中較為普遍的行為偏差。
1. 過度自信。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觀察和實證研究發現,人們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成功的機會,把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低估運氣和機會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偏差稱為過度自信(over confidence)。
如果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成功的概率大約只有70%。
證券市場上存在著「情緒周期」,牛市往往導致了更多的過度自信。遺憾的是,似乎自信度的高低與成功的可能性並無必然的聯系。
過度自信通常有兩種形式:一是人們對可能性作出估計時缺乏准確性;二是人們對數量估計的置信區間太狹窄了。
投資者由於過度自信,堅信他們掌握了有必要進行投機性交易的信息,並過分相信自己能獲得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因此導致大量過度交易(over traded)。一般來說,男人比女人更加過度自信一些,網上交易者比現場交易者顯得更加過度自信。
2. 信息反應偏差。
信息反應偏差主要包括: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與反轉效應、隔離效應。
過度反應(over reaction) 是指投資者對最近的價格變化賦予過多的權重,對最近趨勢的外推導致與長期平均值的不一致。個人投資者過於重視新的信息而忽略老的信息,即使後者更具有廣泛性。他們在市場上升時變得過於樂觀而在市場下降時變得過於悲觀,因此,價格在壞信息下下跌過度而在好信息下上升過度。反應不足(under reaction)是市場對信息反應不準確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與個人投資者較多地表現為過度反應相反的是,華爾街的職業投資人更多地表現為反應不足。例如,證券分析師往往對成長股收益的新信息反應不足,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根據新信息對盈利預測作出足夠的修正。
動量效應(momentum effect)是指在較短的時間內表現好的股票將會持續其好的表現,而表現不好的股票也將會持續其不好的表現。但DeBondt 和Thaler(1985), Chopra、Lakonishok和Ritter(1992)等學者也發現: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表現差的股票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有強烈的趨勢經歷相當大的逆轉,最佳股票則傾向於在其後的時間內出現差的表現,這就是反轉效應(reversal effect)。動量效應和反轉效應產生的根源在於對信息的反應不足與過度反應。
隔離效應(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們願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決策的傾向,即使信息對決策並不重要,或即使他們在不考慮所披露的信息時也能作出同樣的決策。隔離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有時在重要的公告發布之前,出現價格窄幅波動和交易量萎縮,而在公告發布之後會出現很大的波動或交易量的現象。
3. 損失厭惡與後悔厭惡。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損失厭惡反映了人們的風險偏好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的是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的是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尋求。
還有一種情況是短視的損失厭惡(myopic loss aversion)。在證券投資中,長期收益可能會周期性地被短視損失所打斷,短視的投資者把股票市場視同賭場,過分強調潛在的短期損失。這些投資者可能沒有意識到,通貨膨脹的長期影響可能會遠遠超過短期內股票的漲跌。由於短視的損失厭惡,人們在其長期的資產配置中,可能過於保守。Benartzi 和Thaler(1995)認為,股票溢價之謎可以用短視的損失厭惡解釋。
後悔厭惡(regret aversion)是指當人們做出錯誤的決策時,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痛苦。為了避免後悔,投資者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為,如:趨向於等待一定的信息到來後才做出決策,即便這些信息對決策並不重要;投資者有強烈的從眾心理,傾向於購買大家追漲的股票,因為當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後悔的情緒會有所降低。
後悔厭惡和損失厭惡能夠較好地解釋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資者過長時間地持有損失股,而過早地賣出盈利股。因為投資者盈利時,面對確定的收益和不確定的未來走勢時,為了避免價格下跌而帶來的後悔,傾向於風險迴避而做出獲利了結的行為。當投資者出現虧損時,面對確定的損失和不確定的未來走勢,為避免立即兌現虧損而帶來的後悔,傾向於風險尋求而繼續持有股票。
4. 心理賬戶。
人們根據資金的來源、資金的所在和資金的用途等因素,對資金進行歸類,這種現象被稱為「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傳統的經濟理論假設資金是「可替代的」(fungible),也就是說所有的資金都是等價的,但Tversky在研究個人行為時發現,在人們的心目中,隱含著一種對不同用途的資金的不能完全可替代使用的想法,原因在於人們具有把個人財產心理賬戶進行分類的天性,即投資人習慣於在頭腦中把資金按用途劃分為不同的類別。
Shefrin和Statman(1994)認為,投資者傾向於將資金分為「無風險」的安全部分和可能賺錢的「有風險」部分。Shefrin 和Thaler(1998)認為人們把他們的收入來源分為三類:當前的工資和薪金收入、資產收入和未來收入,並按這些不同收入的現有價值來消費。對於不同心理賬戶里的資金,人們的風險偏好是不同的。
人們允許自己受自己的心理賬戶的影響,這種傾向可以解釋股利之謎即股東要求分紅的現象。心理賬戶認為投資者把投資收益分為「資本賬戶」和「紅利賬戶」兩個局部賬戶,分別理解資本賬戶損失和紅利賬戶損失。
5. 錨定效應。
錨定(anchoring)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採用過的估計聯系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Northcraft和Neale(1987) 研究證實,在房地產交易過程中,起始價較高的交易最後達成的成交價比起始價較低的交易最終達成的成交價顯著要高。此外,當人們被要求做定量評估時,往往會受到暗示的影響,如以問卷形式進行調查時,問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選項可令人們對號入座,從而使人們的回答受到選項的影響。
錨定會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不足,包括一些專業證券分析師,他們習慣於提出一個投資建議,然後就停留在那裡,而不顧不利於這樣做的新證據的存在。研究表明人們對諸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國民經濟增長率或者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率,通常都有一個預期。而這個預期就成為對市場進行快速解釋的一個錨。對市場平均預期的較大偏離,對價格在短期內會有重要影響,有時甚至會引起劇烈的震動。
錨定現象有助於解釋一些金融市場上的難題,如美國投資者在20世紀80年代普遍認為日本股票的市盈率太高,這是因為他們以美國股市的市盈率為參照系數。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不再認為東京股市市盈率過高,盡管其市盈率還是比美國的要高得多。因為此時80年代末東京較高的市盈率已成為其比較參照的參考系數。
6. 典型啟示。
所謂典型啟示(typical inspire)是指人們喜歡把事物分成典型的幾個類別,然後在對事件進行概率估計時,過分強調這種典型類型的重要性,而不顧其他潛在可能的證據。人們給予某些事件、報告或發言更重要或給予它們超過實際價值的更高的權重,而另一些則給予較少的權重。
典型啟示的後果勢必使人們傾向於在實際上是隨機的數據序列中「洞察」到某種模式,從而造成系統性的預測偏差。如大多數投資者堅信「好公司(名氣大的公司)」就是「好股票」,這種偏差的產生是由於投資者誤把「好公司」等同於「好股票」。

7. 羊群行為。
金融市場中的羊群行為(herd behaviors)是一種特殊的非理性行為,它是指投資者在信息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模仿他人決策,或者過度依賴於輿論,而不考慮自己的信息的行為。
由於羊群行為涉及多個投資主體的相關性行為,對於市場的穩定性、效率,有很大影響,也與金融危機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羊群行為引起了學術界和政府監管部門的廣泛注意。
另外,投資者的行為偏差還有賭博與投機(gambling and speculation)、心理分隔 (mental compartment)、遺憾與認知不協調 (regret and cognitive dissonance)、脫節效應(disjunction effect)、歧義想像(magical thinking)、注意力反常(attention anomalies)、可得性啟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歷史無關性(irrelevance of history)、文化與社會傳染(culture and social contagion)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的應用
市場參與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為偏差導致了市場價格的偏離,若能合理利用這一偏差,將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這形成了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從國外看,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主要有反價值策略、技術策略和行為控制策略。近年來美國的共同基金中已經出現了基於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證券投資基金,如行為金融學大師Richard Thaler發起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投資業績。
我國證券市場同成熟的證券市場比較,還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歷史短、不規范。僅藉助於現代金融學的方法無法正確分析我國證券市場,我們應充分重視行為金融學這一新興理論方法,利用它來發展完善現代金融學,並將其應用到我國的證券市場。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 結合心理學、行為科學、基因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進一步挖掘人類行為決策的特徵。
研究表明,能夠在決策中保持高獨立性、有較高自我效能感的投資者,盈利的可能性較大。國外通過基因學的研究發現,具有低水平一醯胺氧化酶含量的個體比高含量的個體更傾向於接受經濟風險。
從決策的角度出發,行為金融學為投資者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建議,如不斷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與行為特徵,檢查自己是否過於自信,是否對投資失敗的股票持有太長時間或忽視不利於自己投資的負面消息;與觀點不同的人進行討論,避免只關注自己內部的討論;勇於向股票推介者置疑;比較多空雙方的觀點,去發現誰是市場上空方與多方的代表者;錨定一個預期是合理的,但是應盡可能地不斷對其進行修正;羊群精神是否過強,長時間高強度的羊群效應是危險的;尋找專有信息,研究少數人的觀點並檢驗他們的可信度等。
2. 優化預期,引導投資者成為積極型投資者。
大多數積極型投資者會努力超越市場,獲取超額的比基準組合更大的投資收益,只有消極型投資者才會接受有效市場假說,僅僅期望得到基準收益。公司股票價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多數人對公司未來收益的預期所決定的,如果今日股票價格是基於市場對未來的預期,那麼為了准確預測明日股票價格的變化,人們必須對未來的預期比市場的預期更為准確。可見,提高預測水平是獲取超額利潤的根源。
要取得比市場更好的收益預期,有以下方式:(1)獲取公開的信息。大多數傳統的投資經理盡力收集更為有用的信息,盡力進行超額利益的預測,盡力去了解一個特殊行業的利潤率。(2)使用更好的模型來更有效地處理信息。一些投資經理假設大部分信息都是為投資者共有的,因此他們致力於開發獨特的模型處理現有信息,以取得優於市場的收益。(3)利用行為偏差。心理學和決策科學指出,在某種情形下,投資者並不是盡力使財富最大化,並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資者還會在智力方面犯系統性判斷錯誤,這些行為偏差將導致證券定價的錯誤。合理利用這些偏差將給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行為型投資經理則盡力尋找由於行為因素而被市場錯誤定價的證券,從而獲得超額利潤。
3. 合理引導投資者行為,構建證券市場的理性微觀基礎。
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可劃分為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兩類。根據證券登記中心公布的統計數字,至2003年2月底,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總開戶數達6885萬戶,其中個人投資者佔99.7%,機構投資者佔0.3%。我國個人投資者中,40歲以上的佔49.42%,30歲以下的僅佔21.78%,投資者隊伍呈老齡化。另外,投資者以工薪階層為主,68.56%的投資者的家庭收入來源於工資收入,這充分說明我國個人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很弱。
同時,在我國個人投資者中,中小投資者占絕大部分,其決策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證券市場的發展狀況,其決策行為的非理性,也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的穩定。我國股市的過度投機與波動,與缺乏一個理性投資者隊伍有關。因此,應針對中小投資者進行投資知識和技巧教育,提高他們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運作效率,減少其非理性行為特徵。對於機構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不僅加快我國證券市場制度建設非常重要,對投資者的教育也是刻不容緩的。
4. 研究政策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緩解政策因素對我國股市的巨大沖擊。
王壘、劉力等實證研究表明,認為國家政策對決策影響比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證券投資者佔87.8%,而認為不重要的只佔3.9%,表明在投資者心目中我國股市還是一個「政策市」。盡管我國證券市場1999年開始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但目前還是以政府監管為主、市場補充為輔的投資環境,而且在一定時間內這種格局將不會改變。因此,一方面我國證券市場一直被理解為政策市,另一方面,每股市出現重大動盪,人們又不斷呼喚政策干預。這種矛盾心理和股市中的諸多雙重標准一樣,都反映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整個發展過程是在扶持中成長的,人們在試圖擺脫這種依賴性的同時,又害怕失去扶持。投資者有一種錯覺,認為股市的升降只是政府行為的結果。而現代金融學理論認為證券市場是有效的,許多因素決定著股市的漲跌。
我國股民在政策的反應上存在嚴重「政策依賴性偏差」。在具體行為方式上表現為「過度自信」與「過度恐懼」偏差。投資者的交易頻率主要隨政策的出台與政策的導向發生著變化,利好的政策出台會加劇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偏差,導致交投活躍,交易頻率加快;利空的政策出台投資者「過度恐懼」偏差往往會使交易頻率有較大幅度下降,下降趨勢也持續較長時間。隨著我國加入WTO,股市的發展必須符合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行為也要與國際准則接軌。因此,運用行為金融學理論研究政策對投資者行為的影響,對於緩解政策因素對我國股市帶來的巨大沖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Richard H.Thaler(1999).Historical Stock Market Anomalies.SSRN journal.
2.Bannerjee.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798—817.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Ⅲ 證券投資論文(從工具,市場,理論,分析,策略選一方面)

一篇短文,道出萬本股票書之精華

其實,掌握好了均線理論就足夠賺的盆滿缽溢了;
其實,一年只買賣一支股票就夠了;
其實,如果你的資金在100萬以下,一年翻番並不難;
其實,每日親手畫手中個股的K線圖才會讓你的思維波動和主力一致;
其實,真的不要太貪,因為股市裡的錢是賺不完的;
其實,真的不要太怕,因為是不會讓股市崩盤的;
其實,主力也很難,他們都很怕出不了貨;
其實,底部放量突破就應該關注了,不管是真是假;
其實,也許再堅持一會兒,洗盤就結束了;
其實,中線心態,滿倉一支股,手裡留點,逢高出點,逢低接點,滾動操作是上策;
其實,看頭才是最需要錘煉的功力;
其實,做短線最主要的是看成交量和換手率;
其實,每日的量比榜和成交金額榜就是短線的黑馬榜;
其實,買入正在上漲的股票才是最安全的;
其實,看到長期橫盤後底部帶量向上突破的缺口,就說明你的財運來了,即使這個缺口只有一分錢價差;
其實,最管用的是技術指標的背離,而不是這個指標當前的數值;
其實,把大盤和個股的K線圖疊加起來,就可以判斷該股有無主力,主力強弱;
其實,敢於適時斬倉才是在這個場子里生存的根本;
其實,無論什麼方法,你只要掌握了一種,就足夠了;
其實,分時走勢中,白線和黃線距離突然垂直向上拉大很多,就是短線出貨的絕好機會,因為你一定有機會再補回來;
其實,洗盤和出貨最重要區別就在於一個量縮一個量增;
其實,短線一定要看15分鍾的K線圖,根據KDJ可找到當日的進出點,根據OBV可判斷主力的意圖;
其實,如果你真的要做長線,就把K線圖設置成30、60、120日;
其實,如果你有足夠的技巧和膽量,大盤放量上攻時,你完全可以追龍頭股的第一個漲停,說不定一周就能贏利50%;

其實,強勢上攻的股,出風險提示公告可理解為「開盤就追吧,至少還有3天的漲頭呢!」;
其實,短線可在ST摘帽的那天介入,你要堅信丑小鴨已變成了白天鵝,怎麼著也得撲騰幾下;
其實,新股上市的第一天,開盤30分鍾的換手率達到40以上,就已經說明了問題;
其實,真正高手往往不會在股票明顯進入下降通道的時候出貨,而是更早;
其實,在股市裡,會休息的人才會工作,為了自己的錢袋而工作;
其實,如果你能做到「有風駛到盡,無風潛海底」,那你就會發現,
其實,做股票是很輕松的!
其實,炒股真的不難!
其實,我也是虧了很多錢,才知道的這些!!!千萬不要告訴我,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其實,最簡單就是最實用!

Ⅳ 求一篇兩到三千字的證券投資方面的論文

國債的含義:指國家公債,是由中央政府按照法定手續發行的,並約定在一定的期限支付規定的利息,並在規定期限內返還本金的有價證券。國債的發行主體是中央政府,在我國是由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執行。
國債的特點:
(1) 安全性高。由於國債的發行以國家信用和國家財力作擔保,持券人不必提心本息的償還。國債在各種債券中信用等級最高,被稱為「金邊債券」。
(2) 較強的流動性。由於可上市流通的記帳式和實物券國債,隨時可在二級市場買賣轉讓,因此,國債持有人並不需要一事實上將國債持有到國債到期日。
(3) 收益穩定適中。
(4) 稅收優惠。投資於國債所得利息收入無收利息所得稅。在銀行存款、企業債券均需收取20%的利息所得稅。
(一)我國國債發展簡史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
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帳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

Ⅳ 證券投資論文參考文獻範例

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射手

Ⅵ 寫一篇有關證券投資的論文,600字左右

風險管理是一個周期性的動態管理過程, 因此最後進入
風險管理效果評價與反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由風險管理
者對上面三個環節的執行情況和管理效果進行總結和評價
分析, 並進行風險信息的反饋, 以為進一步調整和完善風險
管理策略提供參考。
隨著時間的推移, 證券公司自營業務面臨的社會經濟環
境、自身業務活動和員工構成情況等都會發生變化, 這會導
致原有風險因素的變化, 也會產生新的風險因素, 同時也會
使新管理技術和手段的採用成為可能。因此, 必須定期評價
風險管理效果, 修正風險處理方案, 以適應新的情況並實現
最佳的管理效果。對於證券公司自營業務風險管理效果的評
價, 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將進行風險管理和不進行
風險管理的結果進行比較, 檢驗經過風險管理程序後的風險
指標值是否回歸至安全區間內, 或者是否呈現正常的變動趨
勢; 檢查風險管理的每一個步驟是否都較好地完成了管理任
務, 實現了預期目標; 對風險處理手段的適用性和效益性進
行分析、檢查、修正和評估; 運用效益原則, 評價實施風險管
理所帶來的效益與所發生的實際支出之間的對比關系。

Ⅶ 證券投資工具有哪些如何利用這些知識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1000字左右,謝謝)

股票,債券,期貨,期權 尋找最優組合

根據資產配置理論,投資者應根據投資計劃的時限、可承受的風險、投資目標和自身特定的情況等因素,把投資分配在不同種類的資產上,如股票、債券、貴金屬、現金等,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益。如何尋找到最優的組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關於這些專業的分析和計算,已經有了大量現成的理論和工具,例如從馬科維茨到夏普到米勒,專家先後給出了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有效市場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理論等。現代金融理論以數學為基本分析工具,論證嚴格,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則為實現理論模型向商業模型的轉變提供了可能。

謀求收益最大

在現實中,應用較為普遍的是有效前沿理論,它通過計算出在一定市場條件下,最優資產組合的集合——有效前沿,來指導資產配置的過程。在有效前沿上的投資組合都符合在風險一定的情況下收益最大的條件,因而是最優化的組合。投資者的任務就是找到這樣一條有效前沿,並按照其中的組合比例進行投資,以尋求風險控制和投資收益最大化。

Ⅷ 求一篇證券投資分析的論文,2000字~~有重賞~~~

證券投資分析論文 論我國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 摘要: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對於規范證券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但封閉武證券投資基金在運作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日前我國開放武證券投資基金即將推出,本文從對封閉式基金存在問題進行探討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開放武證券投資基金的優勢,提出了正確認識我國開放武基金在發行規模、投資風險、投資理念、市場運作等方面的局限性;並就完善基金立法、建立規范的基金監管體系、制定正確的開放武基金發展步驟、加強理論研究和基金人才培養以及完善證券市場創造基金發展的良好環境等方面提出了基本構想。 關鍵詞: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基本構想 一、在我國發展證券投資基金的意義 從根本上講,發展證券投資基金,對於增加證券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擴大證券市場資金來源渠道,無疑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發展大型證券投資基金對股市而言,是一種長遠的利好。因為證券投資基金在建立之後都要投資人市,從最終結果上看,必然會增加市場的資金供給。同時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的發展,其經營運作也必然會逐步規范化,而基金的規范化,對股市走勢將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不僅如此.隨著證券投資基金的規范化發展,也將對股市的健康發展提供根本的保證。目前我國股市暴漲暴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場內缺乏規范的機構投資者,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是培育場內機構投資者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美國股市只有25% 是個人投資者,而日本股市幾乎很少有個人投資者,絕太多數的個人.均採取加入投資基金的方式進行證券投資。在發達國家的股市中,投資基金已成為投資的主體,而且由於投資基金的規模較大,其行為必然傾向於投資,而不傾向於投機。這對於股市的穩定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1998年推出第一隻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開始,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基金管理公司l4家,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34個,200o年末基金凈值為847億元,基金從業人員344人。 二、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存在過度投機的證券市場中,發展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直接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1.如何保證基金投資者的安全和收益?從歷史上看,我國證券市場中的基金,在熊市時效益是較差的。特別是老基金,由於在投資方向上缺乏內部約束.造成投資混亂的局面,搞實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證券投資均被套牢,絕大部分基金都出現虧損。只有在1996年後,股市出現大幅上場行情,一些基金才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從總體上看,以證券市場為主要投資對象的基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即:在牛市中獲利,在熊市中虧損,如果我國的證券市場出現持續低迷的狀況.那麼基金投資者的收益是沒有保障的。 2.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主要應從哪裡獲得?在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是唯一的財富創造者和提供者,在發達國家的股市中,支撐股市發展和為股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利潤的是上市公司的業績及其成長性。大量基金人市通過操作獲取收益,最主要的目的是與上市公司一起分享其經營發展的成果。因此,基金運作是以獲取投資收益為主。但是我國股市中的上市公司效益低下,無能力支撐高啟的股價,也無法為股市提供源源不斷的利潤。基金也好.其他的證券機構也好,無法賺上市公司的錢,只好採取各種手段賺取股民的錢。當基金獲利時,並不是依靠上市公司源源不斷提供的利潤,而是依靠新股民源源不斷地人市及其源源不斷地「前仆後繼」,這種情況有可能使證券投資基金在發展中誤人歧途。 3.如何保證證券投資基金本身不過度投機?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中,上市公司的業績處於逐年滑坡的狀態,使得股市缺乏上揚的堅實基礎,證券市場只能是一個高風險的投機市場,這也會助長證券投資基金的投機行為。與此同時,如何保證證券投資基金本身不被作為炒作的投機對象?在我國缺乏上市公司業績支撐的證券市場中,許多已掛牌上市的老基金,都曾是莊家控制的炒作工具,其投機的程度超過了股票,暴漲暴跌的幅度也遠遠大於一般的股票。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在市場中。也難以保證不淪為機構投機的工具,成為炒作的投機對象。4.如何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從理論上講,與基金有關的三種當事人,即投資人、管理人及託管人應當相互獨立,互相制約,只有如此,才能保證基金的合規運作。但是在現實中,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人只能在市場中買賣基金單位,難以形成對基金管理人的直接制約關系,特別是在信用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基金投資人很難約束基金管理人的行為。此外,目前的基金託管人大多是由商業銀行來擔任,商業銀行在股市中並無太大的利益關系.其有關人員也不是股市的專家.託管人只負責有關資金的託管,很難形成對基金管理人的有效監督。而基金管理公司的發超人與大股東一般是證券公司等在股市中有利益關系的機構。因此,對於基金管理公司來說.在缺乏必要監督的條件下,有可能出現大股東操縱、私幕交易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證券投資工具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資產證券化金融服務 瀏覽:25
北京銀行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49
控股股東減持可轉債注意事項 瀏覽:169
蕪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8
倫敦交易所開戶 瀏覽:448
重慶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瀏覽:81
民間借貸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599
金融公司與二級經銷商協議模板 瀏覽:970
快鴿按揭融資 瀏覽:84
興業證券審批通過何時配股 瀏覽:558
2018酒店投融資分析 瀏覽:922
銀行行長在股東大會上的報告 瀏覽:731
中恆集團有子公司嗎 瀏覽:260
牡丹江國華集團 瀏覽:318
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列表 瀏覽:494
眾籌融資對交易所的影響 瀏覽:68
牧原股份目標翻倍 瀏覽:944
中銀全球配置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是什麼 瀏覽:812
2019年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 瀏覽: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時間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