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仁兄能夠幫我回答一下國股減持的概念
國有股減持問題綜述
內容提要:我國在創建股票市場伊始,基於對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過高會使國家失去企業控股權的擔心,精心設計了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為非流通股,這種股權結構曾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股市的形成和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股權結構已日益顯露出其弊端。在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明確提出「選擇一些信譽好、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響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所得資金用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對此,國內許多專家和學者先後都發表了許多觀點和見解。本文就是對他們的觀點和見解進行綜述。
國有企業改革能否成功,不僅影響到中國經濟建設的全局,而且也是整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成敗的關鍵。為了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對國有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中央指出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並針對國有企業負債過高的情況,在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上,首次明確提出「選擇一些信譽好、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響國家控股的前提下,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所得資金用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圍繞以上問題,國內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先後發表了許多觀點和見解,現綜述如下:
一、國有股減持的背景
國有股減持,是在中共中央十五屆四中全會《關於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若乾重大問題決定》中提出來的。全會確定了國有經濟調整戰略的「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指導性方針,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正確而現實的選擇。而對於股權回購或股權轉讓,《公司法》、《證券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但是,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和股票計劃額度管理原因,我國現行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普遍存在國有股、法人股、流通股。但國有股、法人股在總股本中所佔比重過大的問題日趨突出,因此國有股減持也是勢在必行。
據有關資料統計,截止到2000年12月31日,滬深股市發行的總股本已達3709億股,市價總值已達48473億元。其中,滬深股市的流通股僅為1329億股,占股本總額的35.8%;流通市值僅為16219億元,占市價總的33.46%。有2380億元的國有股、法人股和其他少量內部職工股、轉配股處於沉澱狀態,占股本總額的64.2%;不流通的股票市值高達32254億元,占市價總值的66.17% 。國有股具有明顯的絕對控股地位。而國有資產的所有者缺位問題因其公共產權性質,不可能從真正意義上得到解決。因此,有一種觀點認為,所有者在事實上的不在位導致了國有財產權利的私人化和財產責任社會化,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直接造成嚴重的腐敗、數量驚人的國有資產流失和大量的經濟犯罪。顯然,解決「所有者缺位」現象已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減持國有股」方案的推出正符合這一思路。通過國有企業中國有股比重減少而引入其他形式的股權,將股權結構分散化,便可以合法地削弱國有股的控制權力度,使我國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逐步趨於完善。
從一般意義上講,國企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微觀的、宏觀的、內部的、外部的各項配套改革。但是,改革必須抓住核心問題,而這一核心問題就是「產權」。因此,國有股減持不再是以往僅僅局限於國有企業的內部經營機制轉換方面,否則便毫無改革的時代價值。國有股減持的實質就是從產權制度上實行非國有化改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指出:產權的市場化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與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從國際經驗看,投資業早已脫出了從屬於產業資本,為產業擴張提供融資服務的地位,發展了專門從事產權交易和產權優化重組的一個獨立領域;從我國的情況看,產業結構升級、國企業改革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促進間接投資向直接投資轉化等發展與改革目標,也迫切需要有專業化市場主體承擔產業再組合的職能。國有資產轉變為國有資本並實現為可交易,這本身就意味著產權交易的金融化。
因為市場經濟的本身就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沒有獨立分散的產權主體,也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又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而不是政府經濟為主體。因此,有種觀點認為,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綱」。造成國企困難的原因,除了政企不分,責權不明,關鍵不在國企過於龐大,包羅萬象,戰線過長。所以,只有通過減持來改變國字型大小,「降格以求生存」,才有可能解決國有企業投入大產出少的現象。不難想像,通過國有股比重降低及社會公眾股上升,可逐步實現充分發揮和利用非國有股權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弱化國有產權代表的不利作用,使公司治理結構得到實質意義上完善。
二、國有股減持的目的
減持國有股作為深化企業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基本目的在於實現「政企分開」,轉變企業運行機制,使它們能夠真正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經濟主體,為實現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為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奠定必要的微觀基礎。專家們指出,自70年代末提出企業改革以後,實現「政企分開」就一直是國企改革的一個基本問題,但受國有產權的制約,政府部門既是國企的所有者又是行政主體,政企始終難以分開,而政企不分,企業的運轉機制就改不了,經濟體制就不可能轉變,市場經濟新體制就難以建立。據此,專家們還認為,減持國有股不應簡單停留在「減持」上,而應從政企分開,企業運行機制是否轉變的實效出發,具體討論減持國有股的數量關系。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培育多元化投資主體是黨的十五大提出的重大改革思路之一。理順產權關系的核心是產權清晰。產權是法定主體對財產的所有權、佔有權、收益權的總和。實現股權多元化的目的在於降低國有企業的負債水平,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規范企業的治理結構,調整經濟資源的戰略配置,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
在國家信息中心完成的一份建議報告中提出,國有股減持後所得收益應主要用於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保障環境。就這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學專家吳曉求也認為,當前我國社保問題日趨突出,國有股減持雖然從根本意義上說不是國家套現過程,但客觀上提供了套現的可能,從而利用國有股減持的「套現」機會,為補充社會保障資金的巨大缺口也成為現實的選擇。
三、國有股減持的意義
有關專家指出,《決定》首次明確提出「減持部分國有股」,作為國有經濟退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體現利用國有股調控經濟的政策手段。利用證券市場上資本流動配置的規律,對經濟進行調控,是世界各國(地區)政府採取經濟方式干預經濟運行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通過對證券市場中一定規模國有股的吸納或減持,可以明顯地調節市場資本流向,適應地引導資源配置方向和結構,穩定股市大盤指數和股票價格,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果斷介入香港股市,投入大量資本吸納股票,阻擊國際游資的襲擊,以穩定股市乃至整個經濟局勢,就是一個經典範例。
2、增強國有資產存量的流動性。龐大的國有資產存量處於凝滯狀態,是國有資產配置和運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長期以來改革的重點內容。迄今為止,圍繞盤活國有資產而進行的眾多改革行動收效甚微,就在於在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的背景下,難以低成本地對龐大而復雜的資產存量定價,缺少使資產有序高效流動的機制,從而使國有資產在流動中不是流失就是重新陷入凝滯。利用證券市場靈敏的定價機制和有效的資本流動機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和適用范圍內滿足國有資產流動性需求的必然選擇。因此,國有股的減持和吸納,對於推動國有資產依照市場供求關系流動、交易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3、為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國有股走向統一奠定基礎。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證券市場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同時存在著三種不同性質的股票,即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和國有股。目前後兩種佔有較大比重的股票不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由此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種種怪異現象和運行弊端,影響著上市公司和社會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嚴重阻礙了證券市場向著持續、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如何盡快使三種股票統一流通,又不至於影響股市的穩定成長,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最重大的問題。適當減持國有股,為逐步取消三種股票的差別,走向統一流通、同股同權、同股同價,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將減持國有股看作是中國證券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4、真正實現國有控股企業股權多元化的功能,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從現階實情況來看,不少國有企業雖然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完成了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但是由於國有股比重過大,使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大小股東的權力嚴重不對等。一些股份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成為國有大股東的「一言堂」,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激勵、約束、信息功能並沒有真正得到體現,運行機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出現向傳統國有企業回歸的現象。藉助國有股減持,可以進一步促進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改善股權結構,增強非國有股東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化。
四、國有股減持的原則
選擇部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適當減持國有股,應在不影響國家的控制權為前提,在這個總的原則指導下,專家們普遍認為,作為一項政策性非常強的長期改革措施和調控手段,在具體操作中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有利於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與全面發展。國有股的減持,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證券市場中證券與資金的供需狀況,對證券市場的運行產生重大影響。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國企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證券市場的支持。因此,國有股減持的首要原則是必須有利於證券市場的長期穩定與全面發展。
2、有利於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積極穩妥地實現退出目標。針對國有資本退出的基本原則,在改革和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適時、適量地減持國有股,使其在逐步退出過程中可以從國有資產的增值中獲得最大的轉讓收入。同時,在國有股減持過程中既要防止各種非法手段,合謀侵吞或轉移國有資產,又要防止利用各種不正當手段,蓄意製造新一輪市場「圈錢運動」,擾亂金融秩序,進行非法交易,坑害廣大股民,從而敗壞交易信譽和市場聲譽。
3、有利於增強國有經濟的整體控制力及資源的配置效率。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國有經濟在結構和布局上存在缺陷,導致國有經濟戰線過長,資源配置效率極為低下。因此,減持國有股必須要與國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快國有企業戰線重組步伐,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控制力及資源的配置效率。
4、有利於國有企業調整財務結構,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投融資體制以及「撥改貸」改革的影響,國有企業普遍負債率過高、財務結構不合理,並成為其盈利能力和競爭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國有企業中許多具有良好投資回報的項目,由於過高的負債率、導致投產之日就是虧損之時,減持國有股需要充分考慮國有企業財務結構調整的迫切要求,要與降低國有控股企業的負債水平,提高其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結合起來。
5、有利於吸引社會投資者進入國家獨資的產業,建立起面向全球性競爭的企業戰略聯盟。長期以來,中國大多數關系國民生計的基礎產業,如通訊、金融、電力、鐵路、公路、航空、石化等基本只是國家獨資經營,其他社會資本被排除在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快速發展的這些產業將進一步面臨投資瓶頸,繼續由國家單獨承擔明顯力不從心,也不利於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中國加入WTO指日可待,這些產業對外資開放迫在眉睫。因而,減持國有股要有利於盡快地吸引更多的其他國內社會投資者進入這些領域,通過股權多樣化來共同建立起面向全球性競爭的企業戰略聯盟。
6、有利於建立起一種長期的經濟政策調控手段,不斷積累調控經驗。國有股不但可以減持,而且可吸納,有進有出,這並不是一項在特殊時期內暫時的應爭性改革措施,而是要作為一種調控經濟的政策手段加以長期使用,是關繫到搞活整個國有經濟,推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和重組,調整好國有經濟布局的大事。國有股減持必然會涉及到證券市場的波動,也意味著國有資產存在形態轉變和運行空間的轉移,影響面甚廣,要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預先要有相應的對策和防範措施,還要注意其他改革與發展措施相配合,避免單打獨進。
7、適應於法律規范的建設和資本市場的發育狀況,減持方法上不拘一格。減持國有股,可以從存量和增理兩個方向上進行。也就是說,國有股減持不僅可以表現為國有股總量的減少,而且可以反映為國有股相對比例的降低。根據中國目前的法律規范和資本市場發育狀況,減持國有股可以採取的一般方法有:直接注銷部分國有股份、國有股份回購、國有股轉為優先股和債權、直接出售國有股、增發社會流通股、發行可轉換債券、引進戰略投資等等。
五、國有股減持的可行性
我國在創建股票市場伊始,基於對國家會失去企業控股權的擔心,精心設計了流通股和非流通股。股權結構這種制度安排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巨大的國家股、法人股不得流通,已日益顯露其弊端,並越來越成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和股票市場發展的一大障礙。為解決國家股和法人股的流通問題,有關專家就國有股減持的可行性進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國有股的減持不會削弱有經濟的主導地位。這是因為:有國股減持只是為國有股取得流通的屬性,並不意味著國有股的必然出讓。在國有股權取得流通但不出讓的情況下,國有股的流通自然與私有化毫無關系。在國有股出讓的情況下,雖然在企業的策觀運行上造成了部分國有企業的民營化,但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國有股權的出讓只是國有資產形態的轉化,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並沒有因此而降低。這樣國有股權轉讓收入可以根據國家產業政策投資於急需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國有經濟具有優勢的領域。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並不僅僅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數量比重,而更應該看重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長期穩定中所發揮的實質性作用和國有資本的控制力。況且,通過減持國有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帶來的國有資產使用效益和企業經營效益低下的問題,改善國有企業形象,提高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有利於國家集中資源,使得國有資產的增值潛力得以發揮。
其次,國有股減持在技術是可行的。專家認為,目前,國有股減持的真正難度與其說在理論上,不如說在技術上,它所面臨的最大難點就是股市的承受力,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源是影響國有股減持的一個主要原因,清華大學朱武祥教授曾做了一個模型分析,對於單只股票假設其非流通股比例60%,若通過上市釋放10%的非流通股,則其股票價格將下跌5.76%,相當於正常的下跌幅度;若釋放17.5%,股票價格下跌10%,為目前跌停板水平,若全部上市流通,則股價將下跌35%。由此可見,目前不宜在短期內大規模通過股票市場釋放流通股,但通過股票市場釋放15%左右非流通股是可以接受的,其餘部分可分批通過一些上市途徑進行釋放,關鍵是要保持非流通股釋放規模與入市資金規模匹配。
六、國有股減持的途徑
國務院體改辦有關人士表示,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的一般規律,結合我國國情,國家減持國有股主要有五種途徑。
1、國有股配售。國有股配售是將上市公司的部分國有股權定期出售給特定投資人,使其國有股逐步實現上市流通。國家採取這種方式減持股既可以及時套現資金,又可以使國有資產增值。
2、股票回購。股票回購是指上市公司購回國家股東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然後注銷。由於在早期上市公司國有持股比例普遍較高,回購的餘地很大,回購國有股一般不會使國有股東喪失控制權。同時,回購國有股可以使投資者從每股收益提高而上升的股價中獲利,對國有股東來說,轉讓也使其盤活了手中無法變現資產,取得了現實的收益,又不會對市場產生過大的資金壓力。
3、縮股流通。縮股流通是指上市公司將現有的國有股按當初發行價進行並股,轉由戰略投資基金持有,然後上市流通,戰略投資基金持有的國有股及法人股,在第一年不得出售,從第二年起必須提前六個月公布擬出信股票種類及數量。國家如果要退出某些行業式公司,可以將股份合部出售給戰略投資基金;如果不想退出,則可以長期持有,保持相對控股。
4、拍賣。一般來說,企業破產、清產時才採取拍賣形式,其實拍賣也可以作為國有股減的途徑之一。對於國家來說,拍賣可以及時兌現資金,雖然拍賣成交價將由市場來定,但國有股可設定一個不低於將資產的起價,國家不會因此造成損失。
5、股權轉債權。股權轉債權的具體辦法是由上市公司把國有股權轉為債權。上市公司因此而形成的債務,既可以分期償還,又可以通過可轉換債券形式上市交易,具體轉債比例由上市公司根據自身情況確定。
另外,中國改革研究會會長楊齊賢表示,國有股減持不要局限於一種途徑,可以採取幾種辦法分別試點,探求出減持的最佳途徑。為減輕國有股減持的包袱,可考慮對新上市的A股公司實現全部流通。吸引外資由購國有股,將國有資產對外資開放。國有股的減持應法制化,應通過立法的形式損作。財政部研究所有關專家則建議,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應盡快根據不同產業確定出不同類企業的減持比例。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也曾表示過,中國可考慮成立類似香港的盈富基金,建立一支大型基金來解決國有股的問題。
應該看到,減持的方法雖不少,但各有優劣利弊,有的本身還不夠成熟,有的市場條件還不允許,有的還需要相應的法律和法規或其他配套政策措施作保障,需要指出的是,在特定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這些方法既可以分別單獨使用,一些方法也可以同時採用或組合採用,還可以考慮在不同時段運用不同方法。因此,必須結合目前的市場環境和條件,採取穩妥推動、循序漸進的方針,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應當從局部試點著手,取得經驗,獲得成效後再全面推開。
七、國有股減持的范圍
所有權結構,實際上是控制權與流動需求(效率)之間的權衡。對國有經濟而言,需要根據其私有收益選擇所有權結構。國有經濟的私有收益,實際上涉及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的基本性質,主要取能和作用范圍。也就是要確定國有經濟在哪些行業或領域需要保留和發展,確保公有制的主導地位,其中哪些領域必須占據控制地位或應該退出,讓各種所有制經濟開展市場競爭。這正是目前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的著力點。
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主要有四大類。
1、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這些行業中的國有企業,其首要任務是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安全,效率或盈利能力如何,必須以完成這一任務為前提。具體來說,有重要的軍事工業、核工業、特種印刷企業等。
2、自然壟斷的行業,在這些行業中,自然壟斷的性質決定了國有企業要保持較強的控制地位,這樣會利於國家對自然壟斷的規制和調控,以最大限度地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這類行業主要有5個,即基礎電信、鐵路、電力、煤氣和自來水工業。
3、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這些行業中的國有企業是要滿足社會的共同需要和公民的某些需要,不純粹以盈利為目的。主要有大型水利設施、環保設施、城市公共交通等,以及金融和保險業中的一部分。
4、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重要骨幹企業。之所以要在這些產業中使國有企業成為重要骨幹,是因為要以國有經濟的力量和優勢保證在國家層次上的產業競爭力和高新技術領先性。如大型油田、大型礦山、大型鋼鐵、大型石化、汽車製造集團、大型建築公司、重要的國家實驗室、重要的電子企業和機電設備製造企業等。
專家們普遍認為,在第一類行業中,只有國有企業能夠參與有關經營活動。而在第二類行業中,有些國有企業可以占據絕對控制地位,也可以處於相對地位,有些行業不必絕對控制,可以相對控制,同時允許非國有企業進入。第三類行業由於難以盈利或盈利甚微,只有國有企業才會成為經營者。至於第四類行業,必須保留和興建一批國家絕對控制的或相對控制的企業,但沒有必要實行壟斷,只要非國有經濟有能力且願意參與發展,應該允許並鼓勵其進入。
除上述行業和領域之外,在一般競爭性行業、市場化程度高的行業,應該動員、鼓勵和支持非國有經濟進入並在其中發揮優勢,國有經濟原則上應該逐步收縮或退出。
㈡ 大股東減持股票,但為何個股上成交量加起來都沒這么多
哥們,1手等於100股,28萬手是2800萬股,你那個流通股130萬股包含在2800萬股裡面了
㈢ 大大股東減持公司股票的原因有哪些呢
大股東撤離有幾個原因 第一 是自身資金緊缺 所有要套現 第二 是戰略性撤離 第三 是對該公司未來發展的趨勢沒信心 主要就這三種原因 對股價有沒影響那就要看大股東的撤離原因是什麼了 如果是第三種的話 那麼就會導致散戶恐慌性拋盤 自然會跌了 如果是第一 第二種的話 那是不會有什麼影響的
㈣ 什麼是基本面指數調出調出與調入區別是什麼是好事還是壞事
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上海證券交易所近日公告,上證180、上證50、滬深300、中證100、兩岸三地500等指數將進行樣本股調整,7月1日正式生效。這意味著,28隻指數基金必須調整其成分股。新調入的成分股或有短期的交易機會,被調出的個股短期的風險將加大,也就是所謂的"指數成員效應"。
成分股調整即將進行
此次調整中最受關注的是滬深300指數,涉及18隻股票的更換。調入的個股包括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洋河股份(002304)、中國重工等。調出的個股包括:桂林三金(002275)、恆瑞醫葯(600276)、天地科技(600582)、外高橋(600648)、外運發展(600270)等。
上證180指數也更換了18隻樣本股,招商輪船(601872)、青島啤酒(600600)、大龍地產(600159)、重慶啤酒(600132)等被調出,中國中冶(601618)、光大證券、招商證券這三隻"破發"的次新股也得以入選。
中證100指數此次也調整了7隻成分股,調入的包括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洋河股份、中國重工、中國北車、國陽新能(600348)。調出的包括廣深鐵路(601333)、包鋼股份(600010)、深圳能源(000027)、馬鋼股份(600808)、中海發展(600026)、城投控股(600649)、金融街(000402)。
上證50指數成分股變更了5隻,中國中冶、光大證券等入股,兩只上海本地股上港集團(600018)和振華重工被剔出成分股行列,其中振華重工去年下半年以來業績"滑鐵盧",除A股股價重挫外,振華B股今年以來已被腰斬。
本次指數樣本調整後,滬深300指數總市值占滬深市場比例達到74%,中證100指數總市值佔比為58%.上證180指數總市值占滬市比例達到76%,上證50指數總市值佔比達60%.三地500指數總市值佔三地市場比例達到69%.
與此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昨日公告表示,決定調整權重因子計算日期,權重因子採用樣本股定期調整生效日前第5個交易日的收盤後數據計算。
涉及28隻指數基金
這次調整,將使得28隻指數基金必須調整其成分股。
其中,以滬深300為標的的指數基金正常運行的就有16隻,再加上正在發行中的中歐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就有17隻。中歐基金研究部總監林鍾斌表示,與宏觀經濟繼續維持高位運行態勢相比,股市在政府調控政策的影響下經歷一輪急跌,滬深300指數估值逐漸接近歷史低點。其中,銀行股的市盈率只有10倍左右,市凈率只有2倍左右,無論是歷史縱向比較還是海外市場橫向比較都處於較低的水平。深滬交易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1日,滬深3 0 0靜態市盈率為18.19倍。
而受股指期貨的催化,上證180ETF成交量近日急劇放大。統計顯示,自5月28日上證180E T F創出歷史最高成交量之後,近期成交量一直居於各主要ETF之首,而近日的平均換手率在9%左右,已經超過其他主要的E T F.業內人士表示,套利的現貨組合中,上證180ETF占據的權重有逐漸增加之勢。該基金調入的個股包括:海泰發展(600082)、卧龍地產(600173)、生益科技(600183)、大唐電信等。調出的個股包括:同仁堂(600085)、重慶啤酒、航天機電(600151)、建發股份(600153)、大龍地產等。
關注"指數成員效應"
那麼,通過此次樣本股的調整,會對市場和個股造成怎樣的影響呢?從歷史數據統計來看,指數成分股的調整肯定會對股價產生重要影響,市場稱之為"指數成員效應"。
申銀萬國研究報告認為,滬深300樣本股調整效應顯著,投資者可積極參與調入股,並持有至調整日前,獲取調入股的短期超額收益。據悉,每一次的成分股調整都會引發基金的調倉行為,被剔除出成分股的個股將被減持直至清倉,而入選者將被逐漸配置到合適的權重。因此,通常調入指數的股票被基金持股的比例及其持股市值,要遠高於調出股票,換句話說,也就是基金減持了調出指數的股票,從交易情況來看,往往被調入的股票交易顯得更為活躍。
不過,從中線角度看,個股漲升的原動力來源於公司基本面的積極變化,以及機構資金的積極主動增持,而滬深300指數基金由於成分股變化而進行的增減倉行為只是被動投資。對於被請出成分股的個股來說,壓力也是短暫的,而對於晉升為成分股的個股來說,動能同樣是一時的。
鏈接
滬深300指數
調入股:華泰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洋河股份、中國重工、中國北車、中國西電、京東方A、中國化學、正泰電器、柳鋼股份(601003)、深圳燃氣、中國國旅、內蒙華電(600863)、上海醫葯(600849)、皖新傳媒、中南建設(000961)、維維股份(600300)。
調出股:桂林三金、恆瑞醫葯、天地科技、外高橋、外運發展、王府井(600859)、新鋼股份(600782)、創業環保(600874)、電廣傳媒(000917)、東方市場(000301)、山東海化(000822)、中國玻纖(600176)、中體產業(600158)、浦東金橋(600639)、新黃浦(600638)、安信信託(600816)、萬向錢潮(000559)、華聞傳媒(000793)。
上證180指數
調入股:海泰發展、卧龍地產、生益科技、大唐電信、海正葯業(600267)、維維股份、江淮汽車(600418)、中孚實業(600595)、寧波富達(600724)、大連控股(600747)、正和股份(600759)、招商證券、中國北車、上海醫葯、中國中冶、光大證券、中國國旅、中國重工
調出股:同仁堂、重慶啤酒、航天機電、建發股份、大龍地產、冠農股份(600251)、酒鋼宏興(600307)、寶鈦股份(600456)、中化國際(600500)、中天科技(600522)、新安股份(600596)、青島啤酒、大商股份(600694)、輕紡城(600790)、同濟科技(600846)、國投電力(600886)、招商輪船、大唐發電(601991)。
㈤ 股東減持是利好還是利空
你好,減持股份是指股份公司股票的持有者對所持有的股票部分進行轉賣,減版少對該公司的控股權。權
上市公司減持即減倉是指賣掉一部分的股票,從中贏取利潤。一般來說,大股東以及重要股東減持上市公司股票的行為從這幾個角度來理解。
一方面可能是公司由於缺錢用減持來補漏洞,或是有對公司的未來不看好的可能性進行減持,這種情況屬於較麻煩的,對普通散戶來說是不好的信號;另一方面是,在牛市大漲的情況下,重要股東卻進行減持,那麼散戶們也要關注了,因為這可能是公司股價已經被高估,出現了泡沫情況,進行及時退市。
還有種情況就是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重要股票持有人以及公司高管進行純粹的套現行為,正常情況下,長期影響不大,但是這種情況短期可能影響價格波動。
一般來說,大小股東的減持股價會下跌,因為會增加大量賣盤打壓股價。尤其是大股東,不同股東的減持造成影響也有差異,較大股東持倉變化,一方面會影響散戶投資情緒,一方面使得資金變動量較大,短期內影響更大。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㈥ 中國解決股權分制問題為什麼回引起股票指數的下跌(有追加.謝謝!)
中國證券市場的股權結構極為復雜,同一上市公司的股份在不同市場上市,就有A股、B股、H股;非流通股比重相差懸殊,從零到佔85%,各種分布都有;同為非流通股,有一手的發起人股,也有協議轉讓來的或拍賣來的非流通股,大家的原始成本相差懸殊;不同時期的上市公司發行市盈率和包裝程度也不盡相同,等等。這就告訴我們用統一的包羅萬象的方案去處理所有問題必然顧此失彼,所有矛盾都集中到決策者。
本來就是要一家一戶解決的問題,卻集零為整,測算需要多少資金來接盤,多少部門得改變政策加以配合,其結果就是沒哪個領導敢拍板。因此,由非流通股大股東聘請中介機構制定全流通方案,在股東大會上不僅要求全體股東2/3投贊成票,而且流通股分類計票贊成票應達到50%以上。加上後一條的理由是,在確定兩類股東利益劃分的問題上,不能由大股東單方面決定。體現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和證券市場整體利益的原則。有了這一條,非流通股大股東在制定全流通改制方案時就不能不顧及流通股股東的利益,雙方才有討價還價的基礎。
中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證券監管部門,其責任是制定游戲規則並保證游戲能在公平的環境中進行。證監會作為全民的證監會,對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它從中國證券市場長治久安的高度提出規范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制定規則,保證規范的過程得以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至於規范過程中不同類別股東之間利益如何劃分,不是也不應當是證監會的職責。
全流通的目標和原則
按照公司法和證券法的要求,規范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使全部股份都具有可流通性。股權統一了,市價成為衡量大股東資產數量的標准,控股股東與公眾投資者的利益一致了,市場約束也就自然形成。
這項改革之所以很難就是因為涉及不同利益集團間利益的界定和劃分。每個集團都希望在改革中能獲益,至少不受損,要使改革成功,首先要弄清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兩大利益集團各自的利益邊界。
非流通股的主體是發起人股,通過發行、配股和增發,其凈資產成幾倍、甚至十倍增長,是舊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有的學者認為高溢價發行是國際慣例,不構成補償的理由。問題在於我國股市中存在的是大大高於國際水平的、普遍的、長期的高溢價,它不是市場竟價形成的,而是制度缺陷,人為扭曲供求關系和價格體系所形成的。
考慮到在相當長時間里,政府在股市中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讓股市為國企解困服務,把大批不具備上市條件的國企包裝上市,推銷給公眾投資者,即使從上述既得利益中拿出一部分補償公眾投資者,也不為過。2001年證監會規劃委徵集的4000份方案在補償性原則上是一致的,反映了社會各界的呼聲。
對非流通股大股東、特別是直接包裝上市公司的地方政府來說,他們深知在這場游戲中獲利何其豐厚,但苦於流轉不夠順暢。他們並不指望手中的股票能賣到二級市場價,賣到凈資產值已經相當不錯了。所以協議轉讓中成交價總是在凈資產值附近。
流通股股東的訴求只有一個,就是使自己的股票成為含權股。無論你是凈值配售,還是單方面送股或其他,總之要使流通股的市盈率和市凈率降下來,使其相對投資價值提高。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改制使滬深兩市的市盈率下降1/3,與國際股市的市盈率基本接軌,就有可能在保持股市穩中向上的情況下平穩轉軌。在非流通股獲得可流通權的同時,使流通股獲得一定的補償是必不可少的。這實際上是利益平衡的原則。給流通股股東一定程度上的否決權,也正是為了形成利益平衡的機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簡政放權、政策優惠。改革初期為了解決農民溫飽問題,我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把生產決策權和收入分配權還給農民。為了吸收外資,我們下放審批權,實行兩免三減。為了解決四大國有銀行壞賬,國家出面增資,剝離不良資產。所有這些都暗含了國民收入再分配。
首先,在改制的審批程序上要簡政放權。目前上市公司中屬國資委189家大企業。但是涉及上市公司國有股轉讓都必須報國資委批。本來這些企業就是地方政府辦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的就是財政分灶吃飯、誰投資誰受益。十六大以來逐步建立了國資三級管理的體制。地方政府能轉讓企業集團股權,卻不能轉讓集團下屬上市公司股權,邏輯上不通。如果涉及國企的每一個改制方案都必須拿到中央國資委來批,這不符合分散風險、提高效率的原則。建議國資委簡政放權,中央企業所屬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中央國資委批,地方企業則由地方國資委批。
第二,在全流通改制問題上,決策者要著眼全局和長遠,算大賬不算小賬。非流通股按凈值不過1萬億,其中國企也就7000億,同未上市資產比只是個零頭。全流通改制只是要使所有股份具有可流通性,並不意味著非流通股大比例地賣出。在改制過程中,即使付出一兩千億代價,與中國證券市場長治久安的戰略目標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一旦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中國股市將進入良性循環,迎來長期大牛市。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市場規模將以大大超過以往的速度擴張。更多的大型國企通過中國股市融資和改制將成為可能。與此相比,花上千把億又算得了什麼呢?何況這種讓利一半左右還是讓給國企(一半流通市值屬於國企、銀行和機構資金)。因此,不要怕向二級市場讓利。
目前的股市還很不規范,同時,在解決股權分制後,券商賣掉重倉股,所需要的資金應該比以前大大減少.
㈦ 股票減持的意義
有關專家指出,《決定》首次明確提出「減持部分國有股」,作為國有經濟退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體現利用國有股調控經濟的政策手段。利用證券市場上資本流動配置的規律,對經濟進行調控,是世界各國(地區)政府採取經濟方式干預經濟運行的常用政策手段之一。通過對證券市場中一定規模國有股的吸納或減持,可以明顯地調節市場資本流向,適應地引導資源配置方向和結構,穩定股市大盤指數和股票價格,1998年香港特區政府果斷介入香港股市,投入大量資本吸納股票,阻擊國際游資的襲擊,以穩定股市乃至整個經濟局勢,就是一個經典範例。
2、增強國有資產存量的流動性。龐大的國有資產存量處於凝滯狀態,是國有資產配置和運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長期以來改革的重點內容。迄今為止,圍繞盤活國有資產而進行的眾多改革行動收效甚微,就在於在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的背景下,難以低成本地對龐大而復雜的資產存量定價,缺少使資產有序高效流動的機制,從而使國有資產在流動中不是流失就是重新陷入凝滯。利用證券市場靈敏的定價機制和有效的資本流動機制,是在一定程度上和適用范圍內滿足國有資產流動性需求的必然選擇。因此,國有股的減持和吸納,對於推動國有資產依照市場供求關系流動、交易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3、為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國有股走向統一奠定基礎。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證券市場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同時存在著三種不同性質的股票,即公眾流通股、法人股和國有股。目前後兩種佔有較大比重的股票不能在證券市場上流通。由此導致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種種怪異現象和運行弊端,影響著上市公司和社會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規范,嚴重阻礙了證券市場向著持續、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如何盡快使三種股票統一流通,又不至於影響股市的穩定成長,已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最重大的問題。適當減持國有股,為逐步取消三種股票的差別,走向統一流通、同股同權、同股同價,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將減持國有股看作是中國證券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4、真正實現國有控股企業股權多元化的功能,形成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從現階實情況來看,不少國有企業雖然經過股份制改造,成為上市公司,在形式上完成了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變,但是由於國有股比重過大,使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大小股東的權力嚴重不對等。一些股份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成為國有大股東的「一言堂」,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激勵、約束、信息功能並沒有真正得到體現,運行機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出現向傳統國有企業回歸的現象。藉助國有股減持,可以進一步促進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改善股權結構,增強非國有股東在股份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化。
㈧ 股市跌到多少指數見底
跌破3000點
㈨ 說某某股票加入或是剔除某某指數,這算利好還是利空呢
一般情況下有一定利好,因為股票調進指數,那麼跟蹤指數的指數基金就要進行調倉換股買進新換入的指數成分股,這樣形成了一定的買盤和長期持有倉位,一定程度上是利好,當然,要是該股非常高了,搞不好變成利好出盡成利空,視各方面情況綜合而定,不能片面。
定向增發是指在上市公司收購、合並及資產重組中,上市公司以新發行一定數量的股份為對價,取得特定人資產的行為。而非公開發行即向特定投資者發行,也叫定向增發。定向增發是利好還是利空是要區分而看,凡事沒有絕對,比如利率對股票市場的影響是利好還是利空?這必須看是利率上調還是下調,我們只有具體分析才能做出明確的判斷。定向增發能夠有效提升公司的盈利而且能夠改善公司的治理有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定增發的時間一定要選擇好,如果上市公司處於低估值階段,此時採取定向增發則能獲得更多的股份,從減持的方面進行考慮則十分有利於公司的發展。
定向增發是利好還是利空要看其定向增發的項目是否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投資就要選擇最具發展潛力的股票,如果項目前景一片明朗則會更加受到投資者的青睞,這樣一來股價定會呈上漲勢態。反之股價則可能出現下跌。定向增發優質資產,折股後的每股盈利能力就會比公司現有的資產要好,增發則帶來公司股價的增值,這自然是重大利好。但是如果增發劣質資產就會給公司帶來不好的經營狀況,利空勢頭自然顯現。
公司定向增發投資時原股票股價的高低也是判斷是利好還是利空重要依據。如果股價處於較高的位置,此時定向增發的成本會比較高,因此上市公司很有可能為了降低成本而打壓股價,此時不少投資會因不明就裡而遭受損失,這樣一來就是定向增發就是利空了。而股價如果處於低位,甚至已經跌至增發底價,這種情況之下就可能出現拉升股價的操作,如果定向增發需要將股價進行拉升則是一種短期的利空了,這樣一來我們短期則會出現不多的投資機會。
如何抓住利好迴避利空是每位投資者十分關心的話題,利空市場之下,往往存在著高漲的投資熱情,利空高漲的市場中往往會呈現出不錯的市場形勢。而利空佔主導的市場中投資熱情便大大減少,市場往往呈現一片冷淡。其實股市投資一定要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學會怎樣做一個理性投資者非常重要,利好消息漫天飛未必就是入市的好機會,說不定其中就有陷阱,所以一定要謹慎投資為妙。利空中也不是說沒有投資機會,萬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投資股市最忌偏聽偏信,不可出現偏頗,記住保持平常之心才能冷靜面對市場的風雲變幻。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股票知識請看,股票復利、股市中的IPO是什麼、股票轉債、什麼是支撐線壓力線有什麼作用等。
㈩ 為什麼大股東減持股價不跌反漲
一些重要股東減持是有上市公司的利好來護航的,或者是有其他機構接盤。這類減持股價有可能不跌反漲,但不排除有利益輸送嫌疑。而其他機構的接盤,則不排除有內幕交易之嫌。
基於對上市公司流通股比例過高會使國家失去企業控股權的擔心,精心設計了國家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
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法人股、公眾股和外資股並行的股權結構。其中公眾股、外資股為流通股,國家股、法人股為非流通股,這種股權結構曾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股市的形成和發展。
市場經濟的本身就是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交換關系,沒有獨立分散的產權主體,也就沒有真正的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又是以民營經濟為主體,而不是政府經濟為主體。因此,有種觀點認為,產權改革是國企改革的「綱」。
造成國企困難的原因,除了政企不分,責權不明,關鍵不在國企過於龐大,包羅萬象,戰線過長。所以,只有通過減持來改變國字型大小,「降格以求生存」,才有可能解決國有企業投入大產出少的現象。
不難想像,通過國有股比重降低及社會公眾股上升,可逐步實現充分發揮和利用非國有股權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弱化國有產權代表的不利作用,使公司治理結構得到實質意義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