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資產證券化超額利差

資產證券化超額利差

發布時間:2021-04-16 05:22:36

① 資產證券化和傳統融資的區別

1、資產證券化與企業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從本質上來講可能兼具融資和出售的性質。那麼,從融資的角度來講,資產證券化和傳統的企業證券化(即企業用股權或債權融資)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企業」與「資產」這兩個不同的概念。企業的一般定義是「把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結合起來的、自主地從事經濟活動的、具有營利性的經濟組織」(註:非營利性組織和機構及政府都可以成為資產證券化的發起人,為簡化起見,我們不在此一一解釋)。
一個企業可以擁有很多資產,包括有形的,無形的,在資產負債表上有體現的,或是表外的,每一個資產都可能會對企業的業績產生影響。而我們在資產證券化中一般使用的是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的「經濟資產」,即指資產的所有權已經界定,其所有者由於在一定時期內對它們的有效使用、持有或者處置,可以從中獲得經濟利益的那部分資產。
與企業相比,資產一般只有特定的經濟行為與之對應,有固定的使用壽命,價值相對來講比較容易確定。所以,和預測一個企業將來的現金流相比,預測一個資產或一類資產的現金流要容易很多,結果也更穩定。而在金融概念中,這種「穩定」就代表著低風險,高信用。
企業通過股權或債權融資(企業證券化)是在資產負債表右邊進行融資,以企業整體為融資主體,假設企業會永續經營。企業股權和債權投資者都會關注融資企業的整體信用,表現和發展潛力,所以企業在傳統融資中會受到很多來自投資者的限制和自身整體條件的制約。對投資者來講,企業與資產不同,是由多個要素構成的永續經營實體,會從事很多不同的經濟活動,所以對企業的壽命和發展邊界的確定很難,屬於無邊界問題求解。另外,資產負債表右邊的融資一般會導致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周轉率和資產回報率的下降。
資產證券化融資則不同,由於「破產隔離」機制的使用,發起人可以真正將證券化資產與發起人整體信用風險隔離開來。被證券化的資產不再與發起人存在收益風險關系,即使發起人被破產清算,證券化資產也不會被列為清算資產。由於破產的發起人及其債權人不能對證券化資產行使追索權,證券投資者不必擔心發起人的整體信用風險,而是可以集中關注基礎資產本身的質量和風險。
證券化資產的信用獨立使得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信用分析和轉化變得清晰明了,當基礎資產的信用不足時,發行人可以利用定向的增信手段來保證證券的質量,從而獲得高於發起人自身的信用等級。在一定的條件下,資產證券化可以轉移資產和融資出表,從而盤活存量資產,實現資產負債表的緊湊,提高整個資產負債表的周轉率。
下面我們以銀行為例來比較企業證券化(資產負債表右邊融資)和資產證券化融資(資產負債表左邊融資)。
企業證券化的重點在企業資產負債表的右邊,融資以公司整體信用和表現為基礎,假設公司會永續經營,融資主體是企業本身,操作屬於公司財務(Corporate Finance)的范疇。如圖2-1所示,銀行的資本結構中包括存款、短期負債、長期貸款、發行的債券和股票
而資產證券化的重點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發起人在交易中不是發行主體,而是證券化資產的提供方,真正的發行主體為SPV。資產證券化交易在設立的第一天就有明確的起始和終止日期,SPV唯一的目的是發行證券,所持有的資產一般也是確定的,而且跟發行人進行了風險隔離,所以資產證券化是有邊界問題求解。由於有明確和獨立的標的,資產證券化中的現金流預測相對比較容易,可以通過金融工程技術來對預期現金流進行分割、重組和定向增信來滿足證券的發行要求。資產證券化的操作屬結構金融(Structured Finance) 的范疇。
資產負債表左邊融資和資產負債表右邊融資在資金的流向和運作上有明顯的不同。傳統的銀行作為間接融資平台,投資人通過銀行為信用媒介,把資金提供給融資方,即間接融資。投資方存款於銀行,銀行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在此過程中,銀行負責對於貸款項目的評審和貸後管理,並承擔貸款違約的信用風險。該模式的資金募集成本低,投資者面臨的風險小,銀行是信用風險的終極持有者。具體的流程如圖2-2所示:資產負債表左邊融資,即信貸資產證券化,是銀行向借款人發放貸款,再通過信貸資產證券化把信貸資產出售給投資人,在此過程中銀行和信託只起到導管作用,債務和債權關系從原來借款人與銀行的關系,轉變成債券投資人和借款人的關系,實現投資方和融資方的直接對接(直接融資)。在這種模式下,發放貸款成為銀行的中間業務,銀行不承擔貸款的信用風險,而是由投資方承擔,銀行負責貸款的評審和貸後管理。信貸資產證券化後的資金流向如下:
銀行用資產負債表左邊的信貸資產進行證券化在我國稱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目前屬於銀監會和人民銀行管理;如果資產(如應收款)來自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則為企業資產證券化,屬於證監會監管。另外,企業的自持物業也可以通過信託發行房地產信託基金(REITs)。
2、資產證券化的特點
和其他融資方式相比,資產證券化有兩個重要的特點:
①風險隔離
②信用增級
風險隔離使得融資從企業的層面轉為資產的層面,實現更細致的資產供給和定價。而結合結構金融技術的信用增級則是對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個性化設計以實現的風險和收益組合的多樣性和最優化。
(一)風險隔離和特殊目的實體
風險隔離是資產證券化的基本特徵,在此前提下,發行人可以突破發起人的信用和融資條件的限制,以高於發起人的信用評級獲得低成本的融資。
資產證券化的實質是將基礎資產的現金流分割包裝成易於出售的證券,這其中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有可預期的未來現金流,二是風險隔離。
風險隔離有兩層含義:
(1)資產的賣方對已出售的資產沒有追索權,即使賣方破產,賣方及其債權人也不能對證券化的資產進行追索;
(2)當資產池出現損失時,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者的追索權也只限於資產本身,而不能追溯至資產的賣方或原始所有人。
資產證券化過程必須設計合理的風險隔離機制,才能確保證券化產品的風險與賣方或原始所有人無關,而只與基礎資產本身相關,即資產的「真實出售」。在實現「真實出售」的前提下,證券化產品可能獲得比發起人更高的信用評級,從而降低融資成本。
按照美國資產證券化經驗,發起人要將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出售給特殊目的實體(SPV),然後由SPV 發行以該現金流為支持的證券化產品。SPV 的主要功能在於隔離資產出售人和被出售資產之間的權利關系,它是資產證券化交易中的核心主體,也是資產證券化最重要的設計。SPV 一般採用特殊目的公司(SPC)或特殊目的信託(SPT)兩種形式,前者的核心是將基礎資產「出售」給受託機構,後者的關鍵是基礎資產被「信託」給受託機構,二者都實現了所有權的轉移和風險的隔離,是實質上的「真實出售」。
SPV的設計使得自身幾乎沒有破產風險,原因有兩點:首先,SPV的形式可以是信託,公司,合夥或特殊免稅實體,但出於破產隔離和避免雙重征稅的目的,SPV一般都採用信託形式。當然,採用這種形式會對SPV的行為產生很多限制,比如規定SPV唯一的目的為了發行資產支持證券。但是,這種限制的好處是SPV本身不易破產。第二,發起人把資產「真實出售」給SPV,在法律上實現兩者之間的破產隔離,即發起人的債權人在發起人破產時對已證券化的資產沒有追索權。 SPV和破產隔離機制的使用是資產證券化區別於其他融資方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我國現有公司法和破產法等法律體制下,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風險隔離基本都是通過信託實現的,採取了SPT形式,即將基礎資產設定為信託資產,轉移給受託人所有,再由受託人發行相關證券化產品。
(二)信用增級
信用增級是資產證券化的另一個重要設計。雖然資產可以通過「真實出售」轉入SPV,但是這並不代表資產本身一定可以達到證券化的要求。SPV中的資產雖然實現了風險隔離,但同時也實現了收益隔離,即資產得不到賣方或其他第三方的支持。
在獨立資產自身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要以此發行高級別的證券,特別是信用級別比資產本身信用級別高的證券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用到資產證券化的另一個特殊武器–信用增級。由於資產本身已經被隔離出來,目標明確,預測相對穩定,需要增補的范圍可以定向,這些都使得有效或「低成本」的信用增級成為可能。資產證券化產品在發行之前一般都會經過一定的信用增級, 用以提升證券的信用質量和現金流的穩定性,從而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要。
信用增級的方式多種多樣,按照增級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內部信用增級和外部信用增級兩類:
1、內部信用增級方式
內部信用增級是指通過對資產池的構建設計及其現金流和結構化安排來提高證券現金流質量和信用評級的措施。內部信用增級的最大優點是成本較低,其所需的資金來源於資產池本身及其產生的現金流。
第一,風險分散:除了通過SPV來隔離基礎資產的破產風險之外,發起人還可以利用對資產的過濾,選擇和組合來分散或降低基礎資產池的整體風險。在建立資產證券化的資產池時,設計者可以把大量的資產組合在一起,通過規模來減少單個資產的影響,實現資產池的風險分散。同時,設計者還可以在資產的種類、地區、期限、信用級別或經濟關聯性等方面進行篩選組合,減少整體資產池在某些特定風險上的集中度或是對特定經濟條件的敏感度,從而加強總體現金流的穩定性。
第二,超額抵押:超額抵押是指資產池的規模超過證券發行規模的部分。超額抵押一般由發起人持有,沒有評級,其性質有點類似企業的股權。在現金流分配中,超額抵押的優先次序一般低於其他證券;當基礎資產發生損失時,超額抵押往往承擔「第一損失」。在很多證券化交易中,超額抵押往往被設計成權益檔證券。而在一些循環型資產證券化交易中(比如信用卡),超額抵押也稱為「賣方權益」,其在分配和損失的承擔次序上和所發行的證券是平級的,但是賣方權益承擔了吸收資產池的規模變動,所以也是對證券的支持和保護。
第三,優先與次級結構:優次結構是資產證券化內部信用增級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優次級結構是指把基礎資產的現金流分割成不同層次的子現金流並以此發行不同級別的證券。現金流的分配和損失的承擔一般按照證券級別的高低來順序進行,高級別證券一般先得到償付,而低級別證券一般首先吸收損失。
以一個簡單的AB證券結構為例,該交易中發行了兩種不同級別的證券(1)優先順序 – A檔證券和(2)次級- B檔證券,權益證券一般由發起人保留,沒有評級,屬最低檔證券。在分配中,基礎資產所產生的現金流首先用於按順序支付了A和B證券利息;之後優先償付A證券的本金,只有當A證券投資者得到完全償付後, B證券的本金才能得到償付。如果出現損失,B證券先用來吸收損失,只有當B證券損失殆盡時,A證券才會受到損失。因此,B證券實質上是用來支持A證券。在這種優先與次級結構下,如果B的比例達到一定程度,A證券損失的概率和風險降至很低,所以一般可以獲得AAA級的信用評級。
第四,利差和利差賬戶:利差是指基礎資產的利息收入減去資產支持證券的利息支付和各種交易費用(如服務費、管理費、託管費等)之後的凈收入。利差收入一般歸屬於發起人,但往往處於現金流分配的最低級別,所以是對交易中所有證券的信用支持。在有的交易中還會設立利差賬戶,在資產池表現不佳時用來儲備利差,而不是直接支付給發起人,只有在滿足交易設定的條件下利差賬戶中的資金才可以「釋放」給發起人。利差賬戶里的資金可以在交易現金流出現短缺時用來彌補證券可能出現的損失,從而為證券提供信用支持。
第五,償付加速機制:償付加速機制是指在交易出現特殊狀況或資產的表現惡化的情況下,基礎資產現金流的配置會從一般的次序轉為指定的特殊次序的設計。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在交易表現惡化,市場條件不利或相關參與方違約或違規的情況下對高級別證券進行保護。加速償付的特殊次序一般是嚴格的按級別高低依次償付,高級別的證券一般會優先得到較高比例的或全部的現金流,所以其償付得到了「加速」;只有當高級別的證券全部得到償付後,下一級別的證券才可以得到償付。而在循環型證券化交易(信用卡應收款或汽車分銷商貸款資產證券化)或CDO中,這種機製表現為發起人不得再用交易的資金來購買新的資產,而是必須用所有的資金來償付或回購證券,從而實現證券償付的加速或提前。
2. 外部信用增級方式
外部信用增級主要是利用基礎資產之外的資源對資產證券化交易進行信用增級,這些外部資源包括發起人、第三方擔保人或保險公司等。
第一,擔保債券:這是資產證券化發展較早期的一種外部增信措施,主要是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保單為資產支持證券的損失作保。在這種增信方式下,證券的信用級別一般以保險公司的信用級別為上限。
第二,資產擔保:由第三方(保險公司,財務公司或發起人關聯方)對資產證券化交易中的資產質量進行擔保。如果資產池發生損失,該擔保人會償付損失額(最高到協議規定的額度)或是按面值購買違約的資產。
第三,信用證:由第三方金融機構(一般是銀行)提供信用證支持,在交易的現金流出現短缺時提供流動資金支持(以信用額度為限)。
第四,現金儲備賬戶:現金儲備賬戶是目前資產證券化中使用最多的一種外部增信方式,在資產證券化交易中有多種形式,有時候也被劃分為內部增信的一種(根據來源不同)。
現金儲備賬戶一般是一個獨立的信託賬戶,其中的資金由發起人或第三方在證券發行時存入(全部或部分);有的交易中還會為現金儲備賬戶設立目標余額,並利用交易的超額利差慢慢充實。
現金儲備賬戶中的資金一般投資於高質量高流動性的短期產品,比如商業票據,可以隨時變現,只在資產現金流不夠支付證券的利息或本金時才會被動用來彌補不足。與利差賬戶相同,現金儲備賬戶里的資金一般也會隨著證券的償付而慢慢釋放給所有者(一般是發起人或第三方),如果證券到期付清,儲備賬戶里的資金會全部返還給資金提供方。從資金提供者的角度講,現金儲備賬戶里的資金可以看作是被抵押給了證券投資人,所以有時候這類賬戶也被稱為現金抵押賬戶。

② 繼續涉入負債這個科目怎麼理解

銀行貸款業務主要分公司和個人兩大塊,個人貸款最普遍是住房抵押,趕上前兩年樓市不錯挺多銀行喜歡玩按揭——>給信譽不怎麼樣的人貸款,反正房價會長,就算到時候他還不上錢,只要咱把房子收回來賣掉照樣會賺——>米國次貸危機就是這么搞出來的好孩子請不要學。

回到例題:現在就有這么一家A銀行放了個不靠譜的住房抵押貸款,可惜生不逢時,最近樓市不大好,如果收不回來並且房價開降那就糟糕了,這可腫么辦……A銀行靈機一動:我們把貸款的所有權賣了換錢吧(<----「資產證券化」,最後解釋)
於是A銀行把那不靠譜的貸款所有權掛到淘寶上,想把死貸款變成活錢,那不靠譜的貸款情況是這樣的:
2007年1月1日那天:貸款的攤余成本=1億,名義利率=實際利率=10%(<------賬面)
貸款的公允價值高點,=1億零100萬 (<------市場價)
這時候出現了一家信託B(<---買方、接受方,注意——信託B是中介機構,此後的談判都要cos未來證券買家的立場來和A商量),B覺得買了所有權收收利息也蠻好的(實在收不來大不了打包再賣)於是就和A商談起來B:老A,你家這個貸款腫么賣?
A:一口價,1億!但替銀行干收利息啊這么好的事哪裡找?我不能給你按10%的利率來,你只能收9.5%,剩下0.5%我留著-_________,-
B:(心想:擦!這大老奸不但想把所有風險全塞給我承擔,還想干賺利潤,那0.5%的利率價值市場價40萬呢!)……A兄,事不能這么辦啊,兄弟也太虧了。
A:那你想腫么辦?
B:我來提個公平的方案好了。

【B的方案】
1、你這1億的貸款我名義上全買,但我只接受9000萬的風險報酬,剩下1000萬的風險報酬你自己留著(也就是說1000萬你自己留著我才不要咧),那9000萬市場價多少?
A算了算:9000的市場價=全部貸款市場價1億零100萬 x (9000萬 / 1億)=9090萬
B:好,我給你9115萬!
A:啥?9115-9090=25萬,你為蝦米多給我25萬?
B:這25萬是給你繼續和我做交易的報酬(快同意吧 阿門!),但不是這么容易就能賺,我還有其他條件……

2、9.5%的利率我接受,那0.5%不要了還給你,如果楊白勞沒跑路利息都還了,你又相當於干賺了0.5%利率的利息——市場價40萬。也就是說,接受我的提議你總共會有25+40=65萬的純收入。

3、我雖然實際上只買9000萬,但剩下那1000萬你也得給我拿來,作為人質……哦不,錢質!如果楊白勞跑路了,這1000萬和相應利息你得給我。

4、如果楊白勞中了六合彩要提前還貸款,對我有利息損失,這個損失,你要負擔10%。
【---完---】

A:(心想你這是誠心不想讓我甩開關系啊,這貸款雖然有點不靠譜,但還是很有可能還上的,另外還有65萬純收入……)
看到A在左右搖擺,B:老兄你就從了吧,有你銀行作保,這東西信譽就level up了!我拿出去發證券也好賣了,死水也容易盤活啊,到時候我好就是你好你好就是我好我們大家都好!
A想了想,是這么回事,於是同意了。

【A的記賬】
1、把9000萬貸款賣掉的行為:
C:存放同業 9090萬 (B給的那9000萬貸款的市場價)
D:貸款 9000萬
其他業務收入 90萬
說明:銀行的錢不用「銀行存款」記賬,一般在「存放同業」or「存放中央銀行款項」;因為這個交易本質是「資產證券化」(最後解釋)行為,所以把貸款拿去賣從而多得的那90萬記「其他業務收入」

2、B給A好處之一:
C:存放同業 25萬 (那高出市場價的錢)
D:繼續涉入負債 25萬

3、B給A好處之二:
C:繼續涉入資產——超額利差 40萬 (0.5%利率的市場價,可以看成A賣出貸款且利息成功收回的超額利潤,這里叫「超額利差」,如果楊白勞跑了,A這個超額利差首當其沖就沒了)
D:繼續涉入負債 40萬

4、1000萬的錢質:
C: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 1000萬 (一種擔保,銀行也知道這貸款不靠譜,所以用了「次級權益」)
D:繼續涉入負債 1000萬

開頭交易結束,如果以後萬一楊白勞真的要跑,那這貸款的擔保品就要減值了,假如測評後掉了300萬:
C:資產減值損失 300萬
D:貸款損失准備 300萬
C:繼續攝入負債 300萬
D:繼續涉入資產 300萬
(錢質掉價了,需要沖掉一些)

至於A幹得那65萬,要按貸款期限分期確認收入:
C:繼續涉入負債
D:手續費及傭金收入 (銀行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記這個,比如保管箱和電話銀行什麼的)

總結一下,這個交易對A來說,有權利有義務。
權利(<----繼續涉入資產):1、到期收回1000萬錢質和利息(雖然本來就是A的)
2、楊白勞還錢形成的超額利差40萬以及A給的好處25萬 (這個才是誘餌)
義務(<----繼續涉入負債):1、如果楊白勞提前還錢,A負擔利息損失10%
2、如果楊白勞跑路,A提供那1000萬的擔保就全沒了

A進行開頭交易的記賬合起來就是這樣:
C:存放同業 9115萬
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 1000萬
——超額利差 40萬
D:貸款 9000萬
其他業務收入 90萬
繼續涉入負債 1065萬

關於「資產證券化」的意思和目的:

【拿鬼吹燈客串舉個例子:】
某天胡司令和王司令倒鬥弄出個青銅鼎,好吧這東西很值錢但很不好出貨,被逮到要殺頭的,空有好東西弄不來錢啊(弄不來錢=流動性很差)!這太憋屈了!於是他倆想了個方法——招來很多道上朋友:
「借我們點錢吧!我們有明器作保將來一定能還,何況青銅器在海外價格飆升,投資我們一定不會錯的!」
「好吧就這么定了,但咱們口說無憑啊你們得立下字據。」
於是老胡和老王寫了幾張條子(<-----證券)分給幾位大佬(<---投資者),內容是以青銅鼎(<----資產)為基礎向大家借錢,未來東西賣了給大家好處(<----投資收益),當然借錢是有利率的。
【例子over】
簡單說,資產證券化就是以流動性不好(換錢費力耗時)的東西為基礎發行證券來集資,有人投資就是來錢了,來錢了就是流動性up了,從而將死水盤活的方式。

③ 繼續涉入資產和繼續涉入負債屬於什麼科目還有怎麼使用在世紀也無中這2個科目如何使用

一、繼續涉入一共有6種:

1、通過擔保方式繼續涉入;

2、附期權合同並且所轉移金融資產按攤余成本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3、持有看漲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4、出售看跌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5、附上下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6、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

二、企業既沒有轉移也沒有保留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放棄了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

(2)未放棄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按照其繼續涉入所轉移金融資產的程度確認有關金融資產,並相應確認有關負債。

(3)資產證券化超額利差擴展閱讀:

一、金融資產轉移的分類:

1、金融資產整體轉移:一般是指一項可辨認金融資產的轉移。

2、金融資產部分轉移:一般是指一組類似的金融資產中轉移其中一部分。

二、金融資產部分轉移包括:

將金融資產所產生現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認部分轉移。

如企業將一組類似貸款的應收利息轉移等。

將金融資產所產生全部現金流量的一定比例轉移。

如企業將一組類似貸款的本金和應收利息合計的一定比例轉移。

將金融資產所產生現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認部分的一定比例轉移。

如企業將一組類似貸款的應收利息的一定比例轉移等。

④ 什麼是靜態利差

靜態利差法以國債到期收益率曲線上各不同期限的收益率加上一固定利差作為定價的貼現率,再將未來各期現金流進行貼現以計算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價格。這種定價方式考慮到了不同期限的貼現率的不同,即反映了證券化產品與國債之間的風險貼水差異。因此,靜態現金流量報酬率法是以債券的平均報酬率來確定債券價格,而靜態利差法則是以整條到期收益率曲線來確定證券化債券的價格。
靜態利差法和靜態現金流量報酬率法在現金流量比較集中的情況下,差異不大,但在現金流量分散的情況下,就會有較大差異。一般的公司債其最大現金流量集中在到期日,因此靜態利差法和靜態現金流量報酬率法的定價方式對於公司債的價格而言差別不大,但對於證券化產品來說卻不一定。證券化所產生的許多債券中有很多是還本型債券,其特點是現金流量的流入比較平均地分布於各期而非集中於某一期,以靜態利差法來評估就會較為准確。
一般而言,平坦的到期收益率曲線較為少見,即期到期收益率都是隨著期限的延長而提高,反映了針對長期而言不確定的風險溢價。因此,靜態現金流量報酬率法只適用於短期的、現金流較為集中的證券化產品的定價;而靜態利差法則適用於長期的、現金流入較為均勻的證券化產品的定價。但是不論何種方式,一個成熟的、能提供不同期限即期收益率曲線的國債市場是其能正確定價的前提條件。

⑤ 公積金資產證券化來了 這是中國版「兩房」MBS嗎

近期住建部修訂《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並與人民銀行聯合試點公積金資產證券化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很大程度上投射出穩定房地產市場,為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創造時間和空間的政策意圖。類似於美國的兩房」MBS。

⑥ 什麼是繼續涉入資產、負債

比如,甲銀行將本金1000萬的貸款轉讓給乙銀行,售價990萬,雙方約定,甲提供300萬的擔保,該擔保的市價為100萬。
書中經典例題上,關於1000萬的部分,
而40萬是超額利差,所以計入涉入資產和負債
區別:都資產,但是,25萬是實實在在的對價,而40萬可以說是有點虛,因為有條件約束。
1.繼續涉入的判斷
企業既沒有轉移也沒有保留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放棄了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
(2)未放棄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按照其繼續涉入所轉移金融資產的程度確認有關金融資產,並相應確認有關金融負債。
2、通俗的來說,就是企業把資產銷售給別人,但是該資產有些後續的處理還與企業有聯系(如:擔保),所以就有了繼續涉入資產和負債
3、你給出的例子
300萬元計入繼續涉入資產,300+100=400萬元計入繼續涉入負債。
解析:企業通過對所轉移金融資產提供財務擔保方式繼續涉入的,應當在轉移日按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財務擔保金額兩者之中的較低者,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資產,同時按照財務擔保金額和財務擔保合同的公允價值(提供擔保而收取的費用)之和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負債。
其實書上是把資產證券化兩部分的處理分錄合並了,所以看起來不是太明白。拆分後是這樣的:
本例信用增級對價包含兩項:一項是超額利差公允價值40萬元;另一項是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元。【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體現在甲銀行收到的轉移貸款對價當中:甲銀行收到受託方支付的價款共計9 115萬元,包含了兩個項目的價值,一個是9 000萬元貸款的公允價值9 090萬元,另一個就是甲銀行為9 000萬元貸款提供擔保而形成的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元(9 115萬元-9 090萬元)】。因此,甲銀行需要確認的繼續涉入負債為:1 065萬元(擔保1 000萬元+超額利差40萬元+權利次級化價值25萬元)。
確認繼續涉入負債和繼續涉入資產的賬務處理:
借:存放同業 (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對價)25萬
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 1000萬
超額賬戶 40萬
貸:繼續涉入負債 1065萬
這筆貸款90%的部分即9 000萬元貸款,受讓方取得了收取本息的權利,同時沒有其他約束條件,即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都轉移給了受讓方。因此,這9 000萬元貸款符合終止確認的條件(注意:甲銀行享有獲取這9 000萬元貸款超額利差的權利,對這9 000萬元貸款所有權的轉移不構成影響)。
90%部分的賬面價值為9 000萬元、公允價值為9 090萬元,應終止確認,即轉銷賬面價值9 000萬元,以及確認處置損益:公允價值9 090-賬面價值9 000=90萬元(計入其他業務收入)。
終止確認的賬務處理:
借:存放同業9 090萬
貸:貸款9 000萬
其他業務收入 90萬
兩個分錄拆開之後就很清晰了,權力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計入的是存放同業。存放同業就是銀行的資產項目。超額利差是銀行貸款的原利息與證券化後的債券利息的差額。本例中銀行貸款利率是10%,債券為9.5%,由於該筆貸款已轉移給相應的受託方,銀行只保留了收取10%本金利息,90%利息差的權利。至於為什麼還要把40萬計入繼續涉入負債是因為甲銀行還要承擔這部分利息差的擔保義務,所以在該筆貸款本息未償還之前,該部分超額利息差還是要確認為負債的。
是這樣的,25萬是信託機構因銀行承擔了次級債務給予的對價,在貸款方沒有實際支付完全部的貸款前,這只能算是預收的(有點象普通企業的預收賬款),當然也就是負債了。
至於確認資產,1000萬本金還在是沒錯,但是這1000萬本金因為信用的增級,有了條件約束,如果對方貸款不能順利收回,這1000萬本金會從甲銀行的資產中扣除,所以要相應的確認一筆1000萬元的繼續涉入資產,而不是把本金直接轉換過來。
你再稍微梳理一下吧,我說得也有些亂。自己多看多做幾次慢慢就好理解了,這塊內容確實很有深度。

⑦ 繼續涉入資產和負債是什麼科目

繼續涉入一共有6種:
①通過擔保方式繼續涉入;
②附期權合同並且所轉移金融資產按攤余成本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③持有看漲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④出售看跌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⑤附上下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⑥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
注意:教材對第1種通過擔保方式繼續涉入有兩個段落的文字說明,而教材例題是第6種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因此,不要用擔保方式繼續涉入的那兩段文字去解釋這個例題,兩者說的不是一件事。

(1)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
甲銀行持有一組住房抵押貸款,借款方可提前償付。20×7年1月1日,該組貸款的本金和攤余成本均為10000萬元,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均為10%。經批准,甲銀行擬將該組貸款轉移給某信託機構(以下簡稱受讓方)進行證券化。有關資料如下:
20×7年1月1日,甲銀行與受讓方簽訂協議,將該組貸款轉移給受讓方,並辦理有關手續。甲銀行收到款項91 150 000元,同時保留以下權利:(1)收取本金10 000 000元以及這部分本金按10%的利率所計算確定利息的權利;(2)收取以90 000 000元為本金、以0.5%為利率所計算確定利息(超額利差賬戶)的權利。
受讓人取得收取該組貸款本金中的90 000 000元以及這部分本金按9.5%的利率收取利息的權利。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如果該組貸款被提前償付,則償付金額按1:9的比例在甲銀行和受讓人之間進行分配;但是,如果該組貸款發生違約,則違約金額從甲銀行擁有的10 000 000元貸款本金中扣除,直到扣完為止。
20×7年1月1日,該組貸款的公允價值為101 000 000元,0.5%的超額利差賬戶的公允價值為400 000元。
簡要分析:這是資產證券化的業務,受讓人會以9000萬元貸款為基礎發行利率為9.5%的債券,甲銀行收到9115萬元款項,主要來源於債券發行收入。

①概念解釋
超額利差:是指基礎金融資產的利息與證券的利息的差額。本例中,受讓方以9000萬元貸款為基礎發行利率為9.5%的債券,貸款利率10%與債券利率9.5%的差額0.5%形成的利息,就是超額利差。超額利差最後由甲銀行享有,但甲銀行必須確保9000萬元貸款的本息能夠如數收回,否則超額利差就泡湯了。這樣,超額利差會驅使甲銀行努力收賬,另外,超額利差賬戶金額相當於對違約損失進行抵押擔保,因此,超額利差具有信用增級的功能。
次級權益:是指未轉移的貸款1000萬元,優先用於違約損失擔保,其次的剩餘權益才歸甲銀行所有,對甲銀行而言,這1000萬元屬於次級權益。
信用增級:信用增級就是增加信用等級,就是要增加9000萬元貸款能夠收回的可能性。投保是信用增級的常見措施,如私家車主支付保費5000元,購買一份保險合同(保單),一年內出險時可以獲得10萬元以內的賠償。保費(如5000元)的術語叫「保險合同的公允價值」;最高賠償金(如10萬元)的術語叫「擔保金額」。
本例中9000萬元貸款的信用增級措施有兩個:一是用甲銀行的1000萬元貸款做抵押的擔保功能,即權利次級化;二是超額利差的抵押擔保功能。

②10%部分的會計處理
本例中,貸款整體(10 000萬元)全部轉移給了受讓方。但是,甲銀行保留了對其中10%的部分即1 000萬元貸款收回本息的權利,即沒有轉移這1 000萬元貸款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同時,這1 000萬元貸款充當了質押物,甲銀行不能將其用於其他用途,即沒有保留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所有權受到限制),由於受讓方不能單獨出售這1 000萬元貸款,即甲銀行並未放棄控制,所以,這1 000萬元貸款的轉移屬於繼續涉入,應確認繼續涉入資產和繼續涉入負債,同時保留這1 000萬元貸款的賬面價值(因為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
繼續涉入資產:
10%部分的賬面價值為1 000萬元,公允價值為1 010萬元(整體10 100萬元×10%),由於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因此,不得轉銷賬面價值,但應確認相應的繼續涉入資產和繼續涉入負債。
繼續涉入資產即繼續涉入形成的權利,本例甲銀行權利有兩項,一是收回1 000萬元貸款的權利,二是收取超額利差的權利,因此,應確認兩項繼續涉入資產:一項是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1 000萬元,另一項是繼續涉入資產——超額賬戶40萬元。

繼續涉入負債:
即繼續涉入形成的義務,本例甲銀行義務有兩項,一是提供擔保金額1 000萬元(以1 000萬元貸款為限)的義務,二是信用增級的義務,本例甲銀行的信用增級措施有兩項,超額利差和權利次級化(相當於1 000萬元的擔保合同),因此,應確認兩項繼續涉入負債:一項是擔保金額1 000萬元形成的擔保負債,另一項是信用增級對價(信用增級對價相當於擔保合同的公允價值,與保費類似,之所以是負債,就像購買保險合同在款項支付之前形成對保險公司的負債。本例提供擔保服務的並不是保險公司,而是甲銀行自身,其實,擔保服務也是銀行一種正常的經營業務)。

本例信用增級對價包含兩項:一項是超額利差公允價值40萬元;另一項是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元。【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體現在甲銀行收到的轉移貸款對價當中:甲銀行收到受託方支付的價款共計9 115萬元,包含了兩個項目的價值,一個是9 000萬元貸款的公允價值9 090萬元,另一個就是甲銀行為9 000萬元貸款提供擔保而形成的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元(9 115萬元-9 090萬元)】。因此,甲銀行需要確認的繼續涉入負債為:1 065萬元(擔保1 000萬元+超額利差40萬元+權利次級化價值25萬元)。
確認繼續涉入負債和繼續涉入資產的賬務處理:
借:存放同業 (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對價)25萬
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 1000萬
——超額賬戶 40萬
貸:繼續涉入負債 1065萬
存放同業(即其他銀行),類似於企業的銀行存款科目。
③90%部分的會計處理
這筆貸款90%的部分即9 000萬元貸款,受讓方取得了收取本息的權利,同時沒有其他約束條件,即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都轉移給了受讓方。因此,這9 000萬元貸款符合終止確認的條件(注意:甲銀行享有獲取這9 000萬元貸款超額利差的權利,對這9 000萬元貸款所有權的轉移不構成影響)。
90%部分的賬面價值為9 000萬元、公允價值為9 090萬元,應終止確認,即轉銷賬面價值9 000萬元,以及確認處置損益:公允價值9 090-賬面價值9 000=90萬元(計入其他業務收入)。
終止確認的賬務處理:
借:存放同業9 090萬
貸:貸款9 000萬
其他業務收入 90萬
④轉移日賬務處理
將10%部分繼續涉入的分錄與90%部分終止確認的分錄合並成一筆分錄,得到教材上的分錄:
借:存放同業9 115萬
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1 000萬
——超額賬戶 40萬
貸:貸款9 000萬
繼續涉入負債1 065萬
其他業務收入 90萬
本例屬於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情況,10%的部分屬於繼續涉入;90%的部分應終止確認。
⑤分攤信用增級對價
信用增級對價65萬元,相當於甲銀行提供擔保服務的服務費,只不過這是替自己提供擔保服務而已,因此,甲銀行應確認勞務收入(就像企業領用自己產品要視同銷售一樣)。假設本例貸款期限為10年,則這65萬元的服務費用應按實際利率法在10年內逐年確認。假設20×7年計算的分攤額為8萬元,則20×7年12月31日賬務處理為:
借:繼續涉入負債8萬
貸:手續費及傭金收入8萬
⑥發生信用損失
如果20×7年12月31日已轉移的9000萬元貸款發生信用損失300萬元,則甲銀行要用次級權益1000萬元貸款去彌補該損失,也就意味著甲銀行賬上的這1000萬元貸款發生了減值300萬元,因此,應確認減值損失300萬元,計提減值准備300萬元(貸款的減值准備科目為貸款損失准備)。
借:資產減值損失300萬
貸:貸款損失准備300萬
與此同時,由於作為抵押物的次級權益價值減少了300萬元,即,甲銀行未來可以收回的貸款金額減少了300萬元,因此,應沖減繼續涉入資產300萬元;另一方面,甲銀行的擔保金額是以次級權益為限,既然次級權益減少了300萬元,那擔保金額(即擔保義務)也就減少了300萬元,因此,應沖減繼續涉入負債300萬元。
借:繼續涉入負債300萬
貸: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300萬
(2)通過擔保方式繼續涉入
通過提供擔保方式繼續涉入的,應當在轉移日按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財務擔保金額兩者之中的較低者,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資產,同時按照財務擔保金額和財務擔保合同的公允價值之和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負債。
注意:擔保金額是一把雙刃劍,既保證了金融資產可收回的最低價值,又承擔了賠償的義務。
舉例:甲銀行將一項賬面價值1000萬元的金融資產轉移給乙公司,屬於繼續涉入情形,同時為該項金融資產提供財務擔保300萬元。金額300萬元的擔保合同市價為20萬元。則甲銀行應確認繼續涉入資產300萬元,繼續涉入負債320萬元。
在隨後的會計期間,財務擔保合同的初始確認金額應當在該財務擔保合同期間內按照時間比例攤銷,確認為各期收入(相當於確認為自己提供的勞務收入)。因擔保形成的資產賬面價值,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進行減值測試。

⑧ 什麼是繼續涉入負債啊

繼續涉入一共有6種:
①通過擔保方式繼續涉入;
②附期權合同並且所轉移金融資產按攤余成本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③持有看漲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④出售看跌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⑤附上下期權且所轉移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方式下的繼續涉入;
⑥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
注意:教材對第1種通過擔保方式繼續涉入有兩個段落的文字說明,而教材例題是第6種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因此,不要用擔保方式繼續涉入的那兩段文字去解釋這個例題,兩者說的不是一件事。

(1)金融資產部分轉移的繼續涉入
甲銀行持有一組住房抵押貸款,借款方可提前償付。20×7年1月1日,該組貸款的本金和攤余成本均為10000萬元,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均為10%。經批准,甲銀行擬將該組貸款轉移給某信託機構(以下簡稱受讓方)進行證券化。有關資料如下:
20×7年1月1日,甲銀行與受讓方簽訂協議,將該組貸款轉移給受讓方,並辦理有關手續。甲銀行收到款項91 150 000元,同時保留以下權利:(1)收取本金10 000 000元以及這部分本金按10%的利率所計算確定利息的權利;(2)收取以90 000 000元為本金、以0.5%為利率所計算確定利息(超額利差賬戶)的權利。
受讓人取得收取該組貸款本金中的90 000 000元以及這部分本金按9.5%的利率收取利息的權利。根據雙方簽訂的協議,如果該組貸款被提前償付,則償付金額按1:9的比例在甲銀行和受讓人之間進行分配;但是,如果該組貸款發生違約,則違約金額從甲銀行擁有的10 000 000元貸款本金中扣除,直到扣完為止。
20×7年1月1日,該組貸款的公允價值為101 000 000元,0.5%的超額利差賬戶的公允價值為400 000元。
簡要分析:這是資產證券化的業務,受讓人會以9000萬元貸款為基礎發行利率為9.5%的債券,甲銀行收到9115萬元款項,主要來源於債券發行收入。

①概念解釋
超額利差:是指基礎金融資產的利息與證券的利息的差額。本例中,受讓方以9000萬元貸款為基礎發行利率為9.5%的債券,貸款利率10%與債券利率9.5%的差額0.5%形成的利息,就是超額利差。超額利差最後由甲銀行享有,但甲銀行必須確保9000萬元貸款的本息能夠如數收回,否則超額利差就泡湯了。這樣,超額利差會驅使甲銀行努力收賬,另外,超額利差賬戶金額相當於對違約損失進行抵押擔保,因此,超額利差具有信用增級的功能。
次級權益:是指未轉移的貸款1000萬元,優先用於違約損失擔保,其次的剩餘權益才歸甲銀行所有,對甲銀行而言,這1000萬元屬於次級權益。
信用增級:信用增級就是增加信用等級,就是要增加9000萬元貸款能夠收回的可能性。投保是信用增級的常見措施,如私家車主支付保費5000元,購買一份保險合同(保單),一年內出險時可以獲得10萬元以內的賠償。保費(如5000元)的術語叫「保險合同的公允價值」;最高賠償金(如10萬元)的術語叫「擔保金額」。
本例中9000萬元貸款的信用增級措施有兩個:一是用甲銀行的1000萬元貸款做抵押的擔保功能,即權利次級化;二是超額利差的抵押擔保功能。

②10%部分的會計處理
本例中,貸款整體(10 000萬元)全部轉移給了受讓方。但是,甲銀行保留了對其中10%的部分即1 000萬元貸款收回本息的權利,即沒有轉移這1 000萬元貸款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同時,這1 000萬元貸款充當了質押物,甲銀行不能將其用於其他用途,即沒有保留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所有權受到限制),由於受讓方不能單獨出售這1 000萬元貸款,即甲銀行並未放棄控制,所以,這1 000萬元貸款的轉移屬於繼續涉入,應確認繼續涉入資產和繼續涉入負債,同時保留這1 000萬元貸款的賬面價值(因為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
繼續涉入資產:
10%部分的賬面價值為1 000萬元,公允價值為1 010萬元(整體10 100萬元×10%),由於不符合終止確認條件,因此,不得轉銷賬面價值,但應確認相應的繼續涉入資產和繼續涉入負債。
繼續涉入資產即繼續涉入形成的權利,本例甲銀行權利有兩項,一是收回1 000萬元貸款的權利,二是收取超額利差的權利,因此,應確認兩項繼續涉入資產:一項是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1 000萬元,另一項是繼續涉入資產——超額賬戶40萬元。

繼續涉入負債:
即繼續涉入形成的義務,本例甲銀行義務有兩項,一是提供擔保金額1 000萬元(以1 000萬元貸款為限)的義務,二是信用增級的義務,本例甲銀行的信用增級措施有兩項,超額利差和權利次級化(相當於1 000萬元的擔保合同),因此,應確認兩項繼續涉入負債:一項是擔保金額1 000萬元形成的擔保負債,另一項是信用增級對價(信用增級對價相當於擔保合同的公允價值,與保費類似,之所以是負債,就像購買保險合同在款項支付之前形成對保險公司的負債。本例提供擔保服務的並不是保險公司,而是甲銀行自身,其實,擔保服務也是銀行一種正常的經營業務)。

⑨ 什麼是繼續涉入資產、負債

比如,甲銀行將本金1000萬的貸款轉讓給乙銀行,售價990萬,雙方約定,甲提供300萬的擔保,該擔保的市價為100萬。 書中經典例題上,關於1000萬的部分, 而40萬是超額利差,所以計入涉入資產和負債 區別:都資產,但是,25萬是實實在在的對價,而40萬可以說是有點虛,因為有條件約束。 1.繼續涉入的判斷 企業既沒有轉移也沒有保留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的,應當分別下列情況處理: (1)放棄了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 (2)未放棄對該金融資產控制的,應當按照其繼續涉入所轉移金融資產的程度確認有關金融資產,並相應確認有關金融負債。 2、通俗的來說,就是企業把資產銷售給別人,但是該資產有些後續的處理還與企業有聯系(如:擔保),所以就有了繼續涉入資產和負債 3、你給出的例子 300萬元計入繼續涉入資產,300+100=400萬元計入繼續涉入負債。 解析:企業通過對所轉移金融資產提供財務擔保方式繼續涉入的,應當在轉移日按照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和財務擔保金額兩者之中的較低者,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資產,同時按照財務擔保金額和財務擔保合同的公允價值(提供擔保而收取的費用)之和確認繼續涉入形成的負債。 其實書上是把資產證券化兩部分的處理分錄合並了,所以看起來不是太明白。拆分後是這樣的: 本例信用增級對價包含兩項:一項是超額利差公允價值40萬元;另一項是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元。【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體現在甲銀行收到的轉移貸款對價當中:甲銀行收到受託方支付的價款共計9 115萬元,包含了兩個項目的價值,一個是9 000萬元貸款的公允價值9 090萬元,另一個就是甲銀行為9 000萬元貸款提供擔保而形成的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元(9 115萬元-9 090萬元)】。因此,甲銀行需要確認的繼續涉入負債為:1 065萬元(擔保1 000萬元+超額利差40萬元+權利次級化價值25萬元)。 確認繼續涉入負債和繼續涉入資產的賬務處理: 借:存放同業 (權利次級化合同的對價)25萬 繼續涉入資產次級權益 1000萬 超額賬戶 40萬 貸:繼續涉入負債 1065萬 這筆貸款90%的部分即9 000萬元貸款,受讓方取得了收取本息的權利,同時沒有其他約束條件,即所有權上的風險和報酬都轉移給了受讓方。因此,這9 000萬元貸款符合終止確認的條件(注意:甲銀行享有獲取這9 000萬元貸款超額利差的權利,對這9 000萬元貸款所有權的轉移不構成影響)。 90%部分的賬面價值為9 000萬元、公允價值為9 090萬元,應終止確認,即轉銷賬面價值9 000萬元,以及確認處置損益:公允價值9 090-賬面價值9 000=90萬元(計入其他業務收入)。 終止確認的賬務處理: 借:存放同業9 090萬 貸:貸款9 000萬 其他業務收入 90萬 兩個分錄拆開之後就很清晰了,權力次級化合同的公允價值25萬計入的是存放同業。存放同業就是銀行的資產項目。超額利差是銀行貸款的原利息與證券化後的債券利息的差額。本例中銀行貸款利率是10%,債券為9.5%,由於該筆貸款已轉移給相應的受託方,銀行只保留了收取10%本金利息,90%利息差的權利。至於為什麼還要把40萬計入繼續涉入負債是因為甲銀行還要承擔這部分利息差的擔保義務,所以在該筆貸款本息未償還之前,該部分超額利息差還是要確認為負債的。 是這樣的,25萬是信託機構因銀行承擔了次級債務給予的對價,在貸款方沒有實際支付完全部的貸款前,這只能算是預收的(有點象普通企業的預收賬款),當然也就是負債了。 至於確認資產,1000萬本金還在是沒錯,但是這1000萬本金因為信用的增級,有了條件約束,如果對方貸款不能順利收回,這1000萬本金會從甲銀行的資產中扣除,所以要相應的確認一筆1000萬元的繼續涉入資產,而不是把本金直接轉換過來。 你再稍微梳理一下吧,我說得也有些亂。自己多看多做幾次慢慢就好理解了,這塊內容確實很有深度。

閱讀全文

與資產證券化超額利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科集團賈長順 瀏覽:824
請問大連華信信託公司的電話 瀏覽:422
融資和財務區別嗎 瀏覽:315
外匯多級別復盤 瀏覽:545
111融資期限設置 瀏覽:591
金融服務營銷的動因 瀏覽:813
鈞石股票 瀏覽:98
民辦金融服務中心的政策 瀏覽:612
5月1日歐元對美元匯率 瀏覽:177
買了抵押給金融公司的房子 瀏覽:371
廈門石油交易所官網 瀏覽:162
寶馬金融機構gps 瀏覽:942
估值期貨空頭盈利金額 瀏覽:372
上海信起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973
短周期理財產品有哪些 瀏覽:935
個人基金理財論文 瀏覽:573
蘇州銀行的理財安全嗎 瀏覽:662
撐壓線指標在期貨交易中的用法 瀏覽:638
瑞士銀行理財子公司 瀏覽:857
2017銀行代銷貴金屬數據 瀏覽: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