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教育孩子理財
理財的前提是有財!
我的做法很簡單,每個月定期給孩子一部分零用錢讓他支配,而且我是一次性給他一個月的!
比如說一天一塊,一月三十,他不節制,花完就拉倒了,但是想要預支下一個月的也可以,我會向他收5塊錢的利息,他思來想去之後,覺得不合算,於是就計劃性的花錢了。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他的零用錢放在我這里不取,存一個月,能等到下一個月,我會多給他十塊獎勵……
⑵ 如何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和理財觀
要培養孩子的金錢觀和理財觀,那我覺得你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做家務活,下地幹活等等。堅持做完一周的話,可以給一些金錢獎勵,讓孩子早早地就明白付出才有回報。理財的話,等孩子大一點之後給孩子買一些書籍看。這樣應該就可以了。
⑶ 如何為孩子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可以考慮做個基金定投
剩餘大部分資金也不要空著 買基金或者債券
根據個人承受能力而定
⑷ 學生可以買理財產品嗎,有什麼建議
理財沒有門檻,只要你有資金就可以理財,但是Financial risk investment should be cautious(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下面給出幾點建議:
第一,選擇投資門檻較低的理財項目。
學生進行投資理財,完全可以選擇一些投資門檻比較低的理財項目。現在有很多的理財平台都會推出一些門檻很低的理財項目,比如說投資的門檻只需要100元,雖然說是學生,但是每個月省下一點費用,100元的理財門檻應該還是能夠跨過的。對於學生來講,本身擁有的理財資金就不多,所以一定不要期望去選擇一些門檻比較高,收益比較高的理財產品,這些門檻高收益高的理財產品,學生是不適合的,而且所具有的風險性相對也會比較大,學生還是應該乖乖選擇那些門檻較低的理財產品。
第二,選擇活期類理財產品。
學生也可以選擇活期類理財產品,現在活期類理財產品有很多,把錢存在銀行也屬於活期理財方式的一種。只不過把錢存在銀行所能夠獲得的利益會比較低,不如把錢存在一些寶寶類活期理財產品當中,比如說余額寶,余額寶是非常適合學生的一種活期理財項目,當天將錢存入余額寶,第二天就能夠獲得收益,並且所能夠獲得的收益也並不是特別低,相比於銀行來說要稍微高一點。最重要的是,余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在安全性這一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不會存在風險問題。
⑸ 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父母應該怎麼做
盤點:外國家庭的理財教育
1、美國:賣玩具換收入
作為移民國家的美國,歷史很短,所以美國人傳統、保守的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同樣,在子女理財教育方面,習慣花未來錢的美國人也與其他國家頗有不同。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
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他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小孩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慾望和社會責任感。
2、英國:能省的錢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國人,給人們的印象是過於保守,這種作風體現在理財教育方面則表現為,英國人更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所以,英國人善於在各種規定里尋找最合適的生活方式。
在英國,從幼兒起就開始理財教育,並針對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5歲至7歲的兒童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並懂得錢可以用於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認識到儲蓄對於滿足未來需求的作用。
3、德國:童話打開金錢之門
一向以嚴謹著稱的德國,面對孩子卻有生動的一面。向孩子講述理財童話故事的《小狗錢錢》風靡一時。讓我們看看這本書講些什麼:「如果你只是帶著試試看的心態,那麼你最後只會以失敗告終,你會一事無成。嘗試是一種借口,你還沒有做,就已經給自己想好了退路。」
「不能試驗,你只有兩種選擇,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掙到錢,最關鍵的因素並不在於你是不是有個好點子。你有多聰明也不是主要原因,決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這些生動有趣的話語,相信孩子們在樹立金錢觀念外,還會學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4、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錢
日本人講究家庭教育,他們主張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隨便向別人借錢,主張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家長都鼓勵孩子長大一點,就利用課余時間在外打工掙錢。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給孩子買玩具時,都會告訴孩子,玩具只能買一個,如果想要另一個的話就要等到下個月。
學習: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4要點
1、培養理財意識
很多十六七歲的孩子不太會「一分錢,一分打算」,心理專家指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沒有生存壓力,不容易理解經濟環境的影響。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家長可以讓孩子參與家庭未來規劃,在具體的事務中給他有直觀的感受。比如為上大學、度假、房屋貸款而必須的儲蓄,要學會提前做打算,節約並不等於小氣。另外,還有不少家長用做家務換取零用錢,讓孩子明白錢財來之不易,對此心理專家建議,日常的家務活不要事事都給孩子錢,讓他覺得任何家務事都是「付費服務」,可以有選擇地交錯安排。
2、有規劃地花錢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亂花錢,給孩子的零用錢比較少,這樣做的弊端是,孩子養成要花錢就伸手要,一有錢就花光的習慣。心理專家建議,以一周或半個月為周期,讓孩子自己安排零花錢的開銷。一開始孩子可能管理不善,很快把錢花光,但長久下來,他會意識到用錢必須有度,就能養成規劃財務的習慣。另外,在逛商店時,孩子若喜歡什麼就非要什麼,可以給他一個固定的額度,讓他在額度內自由選擇,這樣孩子也不會隨便亂花錢。等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規劃習慣後,還可以給他申請銀行賬號,讓他自由支配存取。
3、不能隨便透支
需要時使用信用卡已經是當今理財概念中的一部分,但不能讓孩子有「有信用卡,缺錢可以先透支」的印象。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申請信用卡沒問題,但透支必須按時償還,如果超出自己的償還能力去透支,會遇到麻煩。讓孩子明白,在財務上必須遵守信用。
4、合理的獎賞制度
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和培養其他習慣一樣,需要鼓勵和獎賞,心理專家建議,在孩子剛開始學著理財時,家長可以給與他適當的獎勵。比如這個月如果能存下錢,就能得到相應數額的獎勵。一般來說,在三個月後,孩子就能自己維持良好的習慣。
提示:教育孩子理財父母先學理財
做好孩子的理財教育,父母必備兩個條件:第一,對孩子的理財教育要持有持續的關心和支援。第二,要掌握教孩子理財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金融知識。歸根結底,唯有父母先學習理財知識,才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理財教育。
⑹ 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理財呢
大多數父母認為,賺錢花錢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只要長好身體,好好讀書,其他的不用操心。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象是,一方面,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備受寵愛,每年一個孩子得到的壓歲錢少則幾百元,多則上萬元,這很容易使孩子養成不勞而獲、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和意識,等到長大走向社會,便特別容易感到生活的拮據和失落;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經濟報酬不僅是一個人財富的象徵,更是一個人成功的體現,一個善於理財的人就能在社會競爭中體驗到成功感和富足感,否則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失去生活的幸福感。難怪有人這樣感嘆:「我哪一點比別人差,論學歷比人家高,論資歷比人家深,做的也比人家多,可憑什麼人家買了房子又買車,可我什麼都買不起。」
3.正確的培養理念應該是根據孩子的年齡,每個月或每周給孩子固定數額的零花錢讓孩子自己支配。
如果她想要買一個對她來說比較貴重的物品,她就會學會如果攢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她提前花光了這個月的零花錢,買不到需要的東西,下個月的時候她便會吸取上個月的教訓,採取更好的方式支配零花錢了,這樣久而久之,才能起培養孩子投資理財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