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區分理財產品是保本型,還是不保本
我行現發售的理財產品一般都不保證本金(6906、8136除外),也不保證收益,收益和本金均可能因市場變動而產生損失,建議選擇適合本人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進行投資。
溫馨提示
若風險偏好較為保守,可了解下結構性存款,請點擊網頁鏈接此處詳細查看。
㈡ 銀行理財為什麼不保本了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是什麼
2018年頒布的新資本管理條例將過渡期延長至今年年底。如果不延長期限,明年我們從銀行購買的資產管理產品將無法實現收支平衡。銀行業務分為三部分:存款業務: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存入銀行的資金,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定期存單等。貸款業務:指企業、機構和個人發放的貸款,俗稱銀行貸款。貸款主要用於企業等實體經濟的發展。資產管理業務:資本管理業務的全稱,簡單的理解就是代表客戶投資,銀行賺多少錢?收取傭金。資本的流動可以是特定的工業項目、其他金融產品(股票等)、金融衍生產品(期權、期貨合約)或其他基金公司和信託公司發行的產品。
由於銀行理財的客戶大多風險承受能力較弱,即使銀行發行凈值理財產品,也多為穩健性較高的固定收益產品。最簡單的識別產品風險的方法就是風險水平,不要盈虧平衡,凈型理財產品PR1級理財產品是現金管理產品,目前的理財產品,標的資產的PR2級產品大多是固定資產類別,安全性高,PR3級產品可能配置少量資產或金融衍生品的權益,收益率波動較大。PR4和PR5產品基本為股權類高風險產品,測試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㈢ 理財產品到底保不保本
(本文內容由網路知道網友Molly_summerZ貢獻)
㈣ 如何判斷不保本理財產品的風險
一般來說,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會特別在意承受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尤其對於不保本的產品尤其如此。筆者認為,判斷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理財產品的投資方向,這是決定理財產品風險的根本因素。顯然,資金投入股市和投入債市的風險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結構性產品來說,掛鉤指數與掛鉤單只股票的風險是不一樣的。投資海外的產品可能還會涉及到匯率風險、國際市場特有的其他風險等。 3.發行機構發行產品的以往表現、研究能力也是不容忽視的。如果一家機構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總是排名靠後或者難以讓投資者滿意,在投資這類產品的時候就可以避開它。研究能力反映了一家機構在創新和投資管理方面的實力和潛力。研究能力強的機構自然開發出的產品質量也會更讓人放心,收益率自然會更可能令投資者滿意。
㈤ 理財產品不保本是怎麼回事
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和保本的區別在於到期後本金是否有損失,非保本理財產品不保證本金安全,保本理財產品保證本金安全;相對非保本理財產品收益比保本理財產品收益高,同時風險也就相對大點。
總的來說銀行理財可以分為:
1、保本浮動收益:保障本金安全,但是收益不固定,有浮動;
2、非保本浮動收益:不保障本金安全,且收益不固定,有浮動;
3、固定收益:規定銀行不可以有固定收益產品,所以一般字面上顯示為本金安全,收益穩定。
㈥ 「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對於這類說法你怎麼看
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之路還能走多遠?這無疑牽動著投資人、銀行和監管層三方關切。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已經高達29萬億,龐大的體量,即使出現10%的風險,那也是2.9萬億,會牽涉多少個投資人?猶如巨人走鋼絲,稍有閃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01普通投資人是如何看待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保本,然後再盡可能地獲取較高回報,當然是最好的期望,這符合我國廣大老百姓的投資理念。
但是,在投資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像余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還是其他P2P理財,還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理財,「保本」並非獨有面孔,而是一直與「非保本」並存,並不斷地融入到百姓理財理念之中,只是不同投資人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進行自我判斷和取捨而已。
作為一個平台,募集的資金其實也沒有全部放在自家的「保險櫃」,說拿就拿那麼方便。而是在保留小部分備付金外,大比例資金還是用於再投資,以獲取利差,賺取利潤。再投資也不是100%絕對安全,況且一旦投資人出現大規模集中贖回資金(擠兌),資金池只算杯水車薪,引發群體性風險就會成為大概率問題。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管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發布,並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
不僅是進一步規範金融理財市場秩序,確保經濟安全穩健運行的需要,而且也是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需要。不僅廣泛徵求社會各方意見,而且留下過渡期,給金融機構和投資人逐漸適應和調整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慎重的。
㈦ 買銀行理財產品是買保本的好還是不保本的好
無論是保本型和不保本型產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購買一款適合自己的好的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產品的投資方向:貨幣和債券型理財產品一般來說都風險相對較小,股票型相比風險較高
2、產品的期限:一款產品的從發售到終止的期限決定了資金的流動性及安全性,同時也是決定收益的因素之一。
3、預期收益:保本金保收益和保本金浮動收益這2類產品的一般風險比較小,到期可以保證本金安全,但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到時就不一定能保證本金安全了。還有這個收益是預期的年化收益,不是到期一定能拿的到的。如果一款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是5%,每日收益其實只有5%的1/365。
4、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喜歡風險低一點的還是風險高一點的呢。一般風險低的收益也比較低,風險高的,收益也好。
仔細理解以上四個要素的含義,其中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可以到對應的銀行機構進行測試,一般銀行都有類似的風險評級測試題。此外的其他幾個要素,就需要自己研究對應的產品,加以把控和綜合權衡了。
㈧ 理財產品誤解 保本產品為何不保本
提前贖回需付出成本 受加息預期和流動性需求的影響,不少投資者在持有一款產品的時候,要麼是擔心未來加息,要麼就是找到了更好的投資產品。於是,動了贖回的心思。 產品贖回就意味著終止持有產品的運行。產品的終止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銀行終止;第二種是贖回條款規定下的個人贖回行為;第三種是必須支付提前贖回費用的提前贖回。 提前贖回是銀行客戶擁有的終止產品運行的權利,提前終止表明銀行擁有可以提前終止產品的權利。大多數提前終止條款是針對銀行的條件,投資人沒有此項權利。 心細的投資者可能會發現,不少保本產品的條款均註明「投資者持有到期可保證本金或保證預設比例的投資本金」,其中指「持有到期」,一旦個人提前終止或者提前贖回,就不在承諾范圍內。 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對投資者而言,都不能提前贖回。這主要是由理財產品的投資目標來確定的,像信託類理財產品,資金進入大項目後就很難提前贖回。結構性產品,運行未結束之前,收益和本金都很難到位,沒有特殊規定,也不允許提前贖回。 沒有提前贖回條款的產品,提前贖回都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提前贖回費,一般銀行在投資者提前贖回的時候,就會收取提前贖回費。費用比例從百分之零點幾到百分之四五不等。持有產品期限越短,贖回費用越高。 投資者在選擇提前贖回理財產品時,還是要先計算一下提前贖回的成本,避免因提前贖回對投資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