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理財產品該怎麼選擇要看哪些指標呢
可以去妃雲閣,目前市場上的余額寶是把資金拿去投資在基金這類上,就很不錯。
⑵ 什麼叫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即由商業銀行和正規金融機構自行設計並發行的產品,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後,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的一類理財產品。
沒有保證不賠錢的理財產品。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債券型、信託型、掛鉤型及QDII型。
(2)理財產品主要看什麼擴展閱讀:
風險揭示
收益率
如廣告中的收益率是年收益率還是累積收益率;產品是否代扣稅、廣告中的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實際收益率。
投資方向
人民幣理財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將投放於哪個市場、具體投資於什麼金融產品、這些決定了該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收益率是否能夠實現。
流動性
大部分產品的流動性較低、客戶一般不可提前終止合同、少部分產品可終止或可質押,但手續費或質押貸款利息較高。
如果是掛鉤型產品、應分析所掛鉤市場或產品的表現、掛鉤方向與區間是否與市場預期相符、是否具有實現的可能。
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只是一個估計值,不是最終收益率。而且銀行的口頭宣傳不代表合同內容,合同才是對理財產品最規范的約定。」理財專家說,在當前弱市環境,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不要對理財產品的收益預期過高。[9]
理財產品市場運行的無序狀態主要體現在金融同業之間的市場分割與同質化競爭。這種現象與金融業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體制有關。大量同質化的產品往往具有不同風格的產品描述與監管規則。
常見產品
第一大類是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常見的有銀行理財產品、信託理財產品。
第二大類是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以銀行發行為主。
第三類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主要分為銀行理財產品和證券投資理財產品。
理財產品根據幣種分類主要是人民幣理財產品、外幣理財產品以及雙幣理財產品;根據收益方式分類主要是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根據銀行和投資人二者之間的法律關系不同,主要分為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承銷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還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理財產品的收益是固定的,到期後就可以獲得協議上規定的收益,反之為非保證型。
非保證型又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銀行按照約定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反之就是非保本型。
一般銀行的保本浮動收益型的風險僅次於儲蓄風險,是追求穩定收益的穩健型客戶的最佳選擇。
⑶ 一個理財產品的好與壞主要看那幾點
一個理財產品的好與壞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是否正規,有規模,有年限。
2.是否有真的資金代管而不是假代管。
3.是否有實物抵押。
4.是否有風投入股。
5.是否有強力的監管體系。
6.回報是否較高卻在合理范圍之內。
7.回報能否及時到帳。
⑷ 現在選理財產品最主要看什麼
選擇理財產品,首先要安全,只有本金的安全才有談收益的資本。在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再去考慮收益的大小。
⑸ 怎樣看購買的理財產品
手上有點小錢的時候,我的建議是買短期定期保本理財。
首先,買任何理財之前,先買1000試水。
放上一個月,看收益。年利率超12%的不買,定期超一年的不買。
原因有下,
你這手頭的錢,沒事的時候,是活的,有事兒的時候,是死的。
比如,突然計劃春節小長假陪女朋友去旅遊,預算5000怎麼說?
是我的建議,拿出30%左右放余額寶,吃2.6%的活期利息即可。因為這錢日常消費和緊急大額消費都夠用。
然後剩下的,可以投入穩健的理財產品去做定期理財。
至於定期理財的選擇,個人建議:
如果對於流動性沒有太大要求的投資者,可以選擇的范圍就比較大了,可以考慮短期理財(券商+銀行、P2P/P2B)、大額存單、銀行結構性存款、國債逆回購等理財。
短期理財產品,多數收益略高於貨幣基金,但是流動性稍遜色。
1,短期理財(券商+銀行、P2P/P2B)。
在固定期限如30天~365天等,無法主動賣出,也就是到期贖回。
券商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66%,以20萬元本金測算,一年的預期收益約為9320元。
P2P/P2B,固定收益產品,年化收益率在6%-14%之間。
P2B很多人說不會選。
說它風險低呢,若啥也不看地瞎投,等於蒙眼接飛刀啊!把命運交給老天,那就只能聽天由命。
說它風險高呢,上班族如我,以「邊投邊學」的姿態幾年來還算穩妥,它成為了我餐盤的主食之一。
所以要學會怎麼選適合的,了解得越多,風險越可控。
我從2014年開始投P2B到現在,沒耗費過多精力,每年多掙個幾萬,收益還比較有優勢的。
也比較喜歡穩健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所以選的是P2B類的頭部平台,簡單來說就是風險比較小,省事兒,但是收益頂多也就10%了,如果對收益沒有特別高的追求,倒是可以一試。
年化收益在9%——11%,而且門檻低,300起投,現在投資還送500京東卡:100紅包+500京東卡
ps:專屬活動,此頁面注冊才有獎勵
可以去看看他們的理財論壇,體驗一下優秀的客服服務和社區論壇,以後投資其他平台也有對比。
2,大額存單和銀行結構性存款。
綜合部分銀行公布的利率,近期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分別為2.28%、3.18%、4.15%、4.19%,要比普通的定期存款高一些。
此外,流動性更好的銀行結構性存款大多數是一年期以內,收益率在4%左右,不過現在不保本不保息,收益浮動等風險需要自己承擔。
3,國債逆回購。
個人通過國債回購市場把自己的資金借出去,獲得固定的利息收益。月底,季底、年底時候,收益高到10%也有,需要好好選擇分析。
以上幾種是目前比較穩健的理財方式,也可以說是我自己投過的理財產品,確實是比較不錯的。
說了這么多理財,最重要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產品其實沒有對錯,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找到適合的,就是對的。
不建議購買項:保險、股票、股票基金、各種幣。
說句實話,買這些東西能賺錢么?
能,但絕對不會是你,如果你相信自己買股票能賺錢,還不如買彩票實際點。14年有朋友建議我買比特幣,當時了解了一下,感覺噱頭很大、風險更大,堅決不買,至今我也不後悔。因為,他買了五千多,一個月不到就變兩千多了,然後為了止損就都賣了,沒有人能夠看到四年後今天漲成這鬼樣。
如果你手頭這兩萬不急用,就當不存在,你可以全買比特幣,十年後再見。
⑹ 理財產品的選擇應注意什麼
極速貓理財:借款標的的審核流程
簡單的說,就是審核借款人徵信項目越多的,出現假標的概率越低,審核的信息越少的,越容易造假。如果平台風控審核不嚴格,不說平台造假,就那幫職業騙貸的人都能把平台搞垮。另外是否有多重審核機制,只要是人就會有失誤,多一道審核,出錯的概率就低得多。
極速貓理財:看借款項目信息披露
有業內人士在點評最近暴雷平台共性現象時,就提到這些暴雷平台信息披露都非常差,借款相關信息上馬賽克打的幾乎啥也看不見,對於這類借款項目,雖然我不能判斷你是假標,但反過來想,我也不能判斷你是真標啊?即使我不能判斷出你是真標,那我為什麼又會去投資你呢?所以真正用心運營的平台,還是要盡可能的多披露借款項目的信息。總體來說就是,披露越多的真實度越高。
極速貓理財:原始的審批資料
這一塊前些年很多平台都喜歡上傳最原始借款資料,但後來一流平台帶頭不披露最原始借款資料,改成全是電子版的後,披露原始第一線資料的平台就越來越少了。最開始那幾年我們挑選平台時並沒有第三方評級供參考,當時個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平台借款人借款資料上面蓋的大紅章子或者手印多的,看起來就更真實。現在也還有部分平台在披露最原始的借款資料,但這類做法目前越來越少。
極速貓理財: 看是否有政府部門出具的憑證
公司級或者個人出具的評級造假成本低,但政府相關部門出具的憑證,造假成本要高些。比如借款人戶口本、行駛證、房產證、車管所或者房管所出具的抵押憑證,保險公司擔保函等等。現在很多政府部門出具的證件,都有二位條形碼,造假難度很高,身份證就可以忽略了,因為個人身份證信息被泄露的是最多的,參考價值很有限。
極速貓理財:現場核實資產或者借款人
車子的話如果是質押的情況,可以直接去車庫查驗;如果是抵押的情況,可以去後台GPS中心查詢抵押車輛最近的運行軌跡。如果都查不到下落的,那肯定就是假標。房標的話也簡單,最直接粗暴的就是上門做家訪。信標的話,可以通過電話向借款人核實。其它類的資產比如廠房設備和白酒等,核實起來比較難,因為一是不好確定它數量的多少,另一個是無法核實抵押物是否已經抵押給他人。
極速貓理財:打款憑證
這個主要是看錢是否是打到了借款人的賬戶上,如果是打到老闆個人的賬戶上,而錢一直沒打給真實的借款人,那這種是假標的概率就很大。但千萬不要盲目認為有打款憑證的平台就一定安全,以前出問題的四達投資,每個借款標上也是披露有打款憑證的。另外就是看打款時間是否和發標時間很接近,如果很接近的真實度就高,如果是很久以前的打款憑證,那麼還需要看是否是續借標或者是債權匹配的標,如果這兩個都不是,那麼就有理由懷疑標的真實性。但無論時間上有怎樣的距離,一般都不會相差3年,因為網貸平台線下借款放款時,一般3年期限的就是很長的。只有極少數會出現5年甚至10年期限的借款。
⑺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應關注哪些要點
一、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應注意哪些要素?
1、收益率:是業績比較基準還是預期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還是累計收益率,是稅前收益率還是稅後收益率,不同的收益率指標下產生的收益大不相同。
2、投資方向:理財產品募集的資金投放於哪個市場,投資什麼金融產品,將決定產品風險的大小、以及最終收益情況(風險大的產品可能會出現本金虧損的情況)。
3、流動性:在理財產品存續期間,購買者一般不能提前終止;少部分理財產品可質押,但須承擔一定手續費和質押貸款利息。
4、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理財產品前應先評估自身的可承受風險水平及風險偏好,避免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5、信息披露:在購買理財產品後,投資者應及時關注銀行披露的理財產品的相關信息。
二、銀行理財六個不等於:
1、理財產品不等於保本保收益的銀行儲蓄;
2、業績比較基準不等於最終獲得的實際收益;
3、理財產品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不等於合同約定;
4、宣傳得好的產品不等於適合自己投資;
5、投資理財不等於投機發財;
6、理財不等於無虧損風險。
投資者自願購買理財產品,購買前必須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理財產品購買合同、風險評估等相關資料,充分了解所購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投資者可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風格,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並承擔可能產生的投資損失。
⑻ 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主要看哪些信息
如果是我行理財產品,你可以看截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