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理財與銀行存款的區別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也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就不靠譜或風險「大」,主要還是看產品背後所投資的資產標的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
銀行(定期)存款:目前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分別為1.5%、2.1%、2.75%,大銀行基本執行的是基準利率;中小型銀行存款利息基本均有所上浮,3至5年定期存款利率在3%至3.5%左右。
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收益目標以及流動性要求的產品即可。
一般情況下,中小銀行的存款產品利息會高一些,所以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⑵ 銀行存款上浮40%是不是理財產品
存款上浮是因為銀行要拉存款,不算理財產品,還是儲蓄業務。
⑶ 銀行存款上浮40%是不是理財產品
利率或收益率只是金融產品的外在表現特徵之一,所以判斷一種金融產品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不能僅僅依靠利率上浮40%來判定,而應該結合產品的內在屬性綜合判斷。
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央行已經於2015年取消了存款利率上限設置,各家商業銀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實行自主定價。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由於受市場利率定價機制軟約束,上浮不大,而城商行、農商行和村鎮銀行等地方性中小銀行,因為服務區域有限以及品牌影響力不大等弱勢,所以只能依靠較高的利率獲得存款。
因此,判斷一款產品是存款還是理財產品,除了以上屬性和特徵以外,還可以藉助以下簡單方法:
1、從憑證上分辨。存款一般以存摺、存單和銀行卡三種形式表現,而理財產品一般只能用銀行卡購買,或者其他專用紙質憑證,比如理財保險合同等。
2、購買理財產品需要簽署理財協議和風險提示,並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測評,而存款則不需要這些程序,不喜歡理財產品的儲戶需要有警覺性。
3、存款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理財產品不受保護。
4、存款都是固定利率制,理財產品一般實行預期收益率制,是彈性的並不固定。雖然目前仍然存在保本型理財產品,但數量極少,且於明年底之前將全部退出市場。
⑷ 銀行存款利率上浮20%最高為多少如何投資理財
近期相關機構公布了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到期信息披露情況的統計結果。數據顯示,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收益信息披露率只有34.73%,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產品到期收益信息披露率也僅為68.91%。投資信息如此不透明,投資者根本無法了解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期內的投資標的情況。
雖然這個理財市場的信息透明程度都不高,相對於寶寶軍團等大眾理財產品,銀行理財的產品信息卻格外顯得諱莫如深。這與銀行理財的投資標的有很大關系。我國銀行理財有三成多的資金投向了不公開發行、風險較高、流動性偏低的非標資產。同時,銀行理財業務的「資金池」—「資產池」模式,也制約了信息披露的陽光化和透明度。
此外,多筆資金在多個項目中周轉,如果每一款理財產品都要進行詳細的信息披露,就必須分別單獨建立明細賬,單獨核算。相應的核算成本就會。如從投資者來說,我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還存在剛性兌付現象,投資者往往看中的是預期收益率,至於其產品投向、運營等信息,往往認為無關緊要,銀行自然也毫無壓力。所以從根本上說,還在於銀行理財信息披露的動力不足。
銀行理財信息不透明的已經廣受詬病,比如誤導投資者決策、引發巨額虧損,甚至帶來系統性風險等。事實上,銀監會早就對銀行理財產品信息披露制定了相關規定,要求商業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後的持續性披露。為進一步提高銀行理財產品運作透明度,2013年理財信息登記系統正式啟動。
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理財不是存款,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終將打破。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產品信息披露是否及時透明,披露內容是否看得懂,然後再做決定。
⑸ 利率上浮後是選擇大額存單好還是選擇銀行理財產品好
目前,招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主頁上有公布,您可以進入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如需建議,請聯系客戶經理了解。(溫馨提示: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招行大額存單的具體發行利率,會在每一期大額存單產品發行時公布,按日計息。利息計算公式:利息=本金X實際存期(天)X大額存單利率/360。認購期結束後,產品正式發行,開始計算利息,到期日自動將大額存單本息返還至對應戶口的活期戶中。
⑹ 各大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和國債利率是多少
國債一般被稱為「無風險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國債收益率為2.8%左右;
銀行理財: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均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包括銀行理財產品。當然不承諾保本保息並不意味著理財產品就有很大的「風險」了,主要還是看產品的風險等級。一般情況下不能提前贖回,目前收益率大約在3.5%-4%左右。
也可以關注一下中小型銀行的「智能銀行存款」,享受存款保險保障(根據《存款保險條律》規定:個人在單個銀行的普通存款享受50萬以內100%賠付),「利率」在4%-5.5%左右,具有流動性高(可提前支取)、利率高於一般存款的優點。
選擇適合自己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以及收益目標的產品即可。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⑺ 買房貸款,必須要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嗎聽說如果不買就上浮利率,買了貸款利率就會低
每個城市的商業銀行可能會有這種奇葩的要求。至少有點是肯定的:標准房貸利率的執行,的確可以由放款銀行在一定范圍內自行調整,意味著銀行上浮或下浮利率是可行的。正是這種原因,銀行為了年底收攏存款或者其他目的,捆綁房貸與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
還有種可能是因為現在房貸收緊是政策大趨勢,銀行經理想暗示借款人給予一些私人好處,那麼房貸利率可以打折,這都是真實存在的。
⑻ 我在交行購買了一單安邦理財產品,5年期的,經辦人說利率按銀行現行利率上浮0,6個%點上浮,是真的嗎
如果理財合同上沒有註明這條。應該不太可信。
銀行理財產品不等於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本質是金融投資產品,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預期收益或者是模擬收益,通常是歷史數據或模擬預測得出的,可能與過往收益有較大偏差,口頭宣傳不等於合同約定,不完全理解的產品,不能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必須仔細閱讀產品合同.條款或相關說明。
⑼ 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那個更合算
銀行的理財產品(比如主要投資債券市場的產品),風險很低,比定存利率高一些。但沒到期不能取出,流動性沒有。當然,理論上講,大多數產品既不保本,也不保收益,比較流氓。中國嘛,就是這樣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