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發布時間:2021-10-14 10:24:26

⑴ 常見銀行理財產品陷阱有哪些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有兩種: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理財產品。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自身信用背書及成熟的團隊運作,安全性相對較高;代銷產品,是指其他機構與銀行合作,將產品放在銀行的渠道上進行銷售,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著不少坑,那麼我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銀行裡面,看了高收益理財產品就購買,這是不對的。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具體的發行機構,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戶本來是買理財產品的,卻變成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保險產品了。
再者,即使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而預期收益率是銀行對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評估(一般參考以往該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但是其並不代表產品到期的實際收益率。不少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喜歡把預期收益率報得很高,而沒有進行相應的風險提示。
比如,銀行發售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往往與黃金、匯率、國際油價等高風險標的掛鉤,雖然預期收益率很高,但實際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實際結算後的情況來看。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於收益波動很大,往往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最忌諱的是遇到了飛單或虛假理財。飛單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出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也非銀行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擁金提成。在通常情況下,銀行工作人員往往替房地產商銷售信託產品。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工作人員私刻銀行公章,私自製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財產品。這往往是,銀行工作人員假冒銷售理財產品的名義,通過融資獲取大量客戶資金,再轉手借給別人用於投資,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資成功了,對方還本付息相安無事,如果借款方還不出錢,那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錢很可能打水漂。
為了避免出現購買到非本銀行的理財產品,建議大家:①盡量到網銀或者手機銀行上購買理財產品,以確保理財產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網下購買理財產品,一定要仔細看產品的說明書,弄清楚情況再購買;③到中國理財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所有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必須要到這里登記備案)。

⑵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有哪些

做理財看三點:收益、安全和流動。從這三點來看,相比其他理財渠道,銀行理財都不太好。
銀行理財大多為代銷基金、證券、信託、保險、二級市場等金融機構的產品和衍生品,本身這些產品和衍生品的收益就不高,銀行還對投資人收取託管費、銷售費(即代銷費)和管理費(超出預期部分歸銀行所有),以致給投資人的剩下的收益就沒有多少了,一般只有6%左右,無法抵禦通貨膨脹。
從安全性來看,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比較安全,一般從R1到R4的風險級別理財產品都可以保證本金,不過銀監會還是規定除存款外理財業務都不能承諾保本保息,因為只要投資就是有風險的,銀行有責任向消費者揭示任何潛在的風險。有少數較小的商業銀行,比如城商行會在風險揭示中說可以保證本金和收益,以吸引投資人,這是違反規定的。但是有一點你得清楚,銀行理財在風險揭示書中會寫,風險由投資人自己承擔。
流動性有目共睹,銀行理財中途不能贖回,而且需要募集期、贖回期之類的清算期,這些時期不給投資人收益,銀行白用你的錢。我有個同事做銀行理財,協議書上寫T+1贖回,結果等了一個星期才把錢打回來。

⑶ 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

陷阱一:避談風險。
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只強調理財產品的優點而不提它的風險。事 實上,理財產品也是一種投資,它也存在風險。可是銀行的廣告宣傳很容易給客戶造成一 種誤導,就是這些理財產品是和銀行掛鉤的,十分安全。所以很多顧客在買了之後,受到 了虧損才知道,自己的財產面對多大的風險。
陷阱二:條款難理解。
有些銀行的理財產品在簽訂合同前,會讓顧客仔細閱讀一下合同。但是對於普通大眾 來說,想要理解其中的真實含義不太現實。很多枯澀的條款和數據,顧客根本看不懂,更 別提計算。所以整個過程中銀行就站在主導地位,它說是什麼就是什麼。從某種程度上看 是欺騙顧客的行為,但你又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對理財產品的了解達到專業水平。
陷阱三:預期收益就是實際收益。
陷阱四:保險產品搖身變理財產品。
在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時,切記要仔細查看產品認購書:如果是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 認購產品的名稱為某某銀行第某期人民幣(外幣)理財產品,還會有理財產品的編號。如 果是銀保產品會在認購書中有保險公司的名稱、保險產品的名稱。
保險類理財產品與定存、理財產品有本質區別,它主要著重的是保障性,而非收益性,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何保險產品在退保時,本金受損較大。銀保產品有10天的猶豫期,在 猶豫期內可帶簽署的產品認購書、本人身份證件去銀行辦理退保。
陷阱五:強行平倉。
陷阱六:違規銷售

⑷ 銀行理財最常見的2個陷阱,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銀行理財產品不會「虧本」

不少投資者認為各大銀行理財產品跟銀行存款一樣,不會虧本,這種想法其實是存在誤區的。一般來說,根據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產品可劃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兩大類。

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並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並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了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前者的收益到期為固定的,例如:6%;而後者到期後保證可以獲得的僅是最低收益,例如:2%,其餘部分視產品掛鉤標的表現和具體的約定條款而定。

非保證收益理財又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機構不承諾理財產品一定會取得收益,有可能產品到期無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計劃。非保本理財產品甚至有可能發生本金虧損。因此,投資者應該謹慎選擇產品類型。

誤區二: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實際收益

很多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理財產品的風險與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後往往隱藏著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輕視風險。通常情況下,高收入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強於低收入者,年輕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強過年長者。所以對年長者而言,挑選理財產品更要慎重,不能一味挑選預期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需綜合考量,選擇那些保證本金、收益穩健的銀行理財產品。

⑸ 銀行理財產品的陷阱,買理財有什麼風險

一般情況下,目前基本上產品都是有風險的,除非合同文本協議專上註明是保本產品,沒有注屬明的都是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具體風險程度要視產品的投資標的范圍,投資需謹慎。
購買理財產品前,建議您閱讀合同,留意投資標的范圍,風險介紹等。

閱讀全文

與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陷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拉卡拉金融公司 瀏覽:315
現在還需要做外匯核銷嗎 瀏覽:2
愛客外匯 瀏覽:956
基金公司理財顧問 瀏覽:851
大同證券不靠譜 瀏覽:905
金融服務費怎麼交的 瀏覽:911
貴金屬k線圖看不懂 瀏覽:542
中國的杠桿是什麼意思 瀏覽:263
2019年3月柴油價格預測 瀏覽:515
期貨哪個最好做 瀏覽:477
公式大智慧前十大股東 瀏覽:12
交通銀行貴金屬點差 瀏覽:163
期貨礦機什麼意思 瀏覽:886
雲南省昆明市貴金屬研究所 瀏覽:314
貿易公司在內部融資靠譜嗎 瀏覽:588
中國美臣金融服務集團 瀏覽:994
關於投資理財產品的議案 瀏覽:828
綠茵生態中簽預計價格 瀏覽:999
股票里含安潔 瀏覽:92
金融控股公司紀檢工作總結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