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銀行業發展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金融形勢都出現了新的態勢,在這種新形勢下,銀行開始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轉型。正如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所言,正處在經濟換擋期、結構調整振動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中國銀行業,依靠傳統和規模、高速擴張的經營方式是走不下去的。再加上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的約束,商業銀行現在必須研究如何盡快從外延式發展方式過渡到內涵式的發展方式。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互聯網技術逐步深入金融行業,外部環境要求銀行業必須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在論壇上表示,我們正處在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淘汰落後產能、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相當艱巨,局部地區企業由於結構單一,一些企業的治理結構不規范,加上市場需求的變化,使不少大型企業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破產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大家也應該接受這個概念。與此同時,一些地方銀行不良資產比例有所上升,許多企業處於僵屍狀態且佔用了大量信貸資源。債權人不主動申請破產,債務人也不申請破產保護,不管是對哪種債券而言都存在潛在的損失。所以,破產法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還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運用,這樣才能盤活存量,保護好生產力,著力於結構調整、產業升級,著力於法治經濟建設。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對當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這是一個復雜而廣泛的問題,不可能依靠單一渠道來解決。解決融資問題,必須要多管齊下、疏通血脈。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要為那些有市場競爭力、資金財務狀況良好的企業提供融資需求,而不是沒有標準的「搞次貸」。各家銀行要在加強風險管理、加強風險管控的情況下,更多地改善對企業的金融服務、簡化對貸款的審批,更好地關注企業自身的風險和財務信用狀況基礎,來提高對企業支持的力度和便利。
從監管層提出的問題中可以看出,銀行業何去何從無疑將是未來金融業的一個重要變革方向,也是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一個焦點。對於改革,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將其歸納為存量改革與增量改革。他強調,中國銀行業的存量實際上是30年改革的一個積累,深化改革,「應當是在存量的基礎上,是存量的延續」。隨著幾十年的發展改革,銀行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同時也有著普惠程度不高、服務同質化、創新不足等問題。他認為,這些矛盾主要存在於存量裡面,所以,只有不斷地改革存量,才能夠使新的增量不存在制度上的路徑依賴。
而作為從業者,7位來自銀行的高管也認同以差異化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是未來銀行發展的不二法門。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易會滿認為,銀行創新有助於改革,但這種創新必須抓住不變的內核、內在經營規律,在服務實體經濟、管理風險、穩健經營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也表示,服務客戶是銀行永恆的主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覆蓋率僅有21.6%,也就是說,還有78.4%的小微客戶得不到銀行資金的支持。這表明銀行服務覆蓋的廣度、深度還遠遠不夠,還存在巨大的服務空間。
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加快、化解產能過剩和金融改革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風險,已經獲得了大家的共識。未來,在看清現實的基礎上,必須馬上行動,推動改革。正如劉士余所講到的,「關於金融改革的一些動作,以前都講了,現在該行動了」。
Ⅱ 我國小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什麼
小企業:是指勞動力、勞動手段或勞動對象在企業中集中程度較低,或者生產和交易數量規模較小的企業。 規模經濟:奧斯汀羅賓遜用規模經濟理論解釋了(中)小企業的存在,他認為,企業規模收益遞增有一限度,超出此限度,將會出現規模收益遞減。 小企業管理:是指小企業的管理者根據小企業自身的特點,運用一定的職能手段來協調組織成員的活動,使其與管理者一起高效率地實現小企業發展目標的活動過程。 創業機會: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產生的一種有利於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它是一種帶有偶然性並能被經營者認識和利用的契機。 市場調研:是以科學的方法了解市場發展變化的活動。它通過系統地收集、記錄、整理與分析有關目標市場供求方面的資料,掌握潛在市場和顯在市場的情報和數據。 代理特許:是指特許代理商經特許人授權為特許人招募加盟者。 特許經營:是指特許經營人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名稱、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經營人使用。被特許經營人按合同規定,在特許經營人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並向特許經營支付相應的費用. 合夥企業:是指由兩個以上的合夥人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合夥經營、共享收益、共擔風險,並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的營利性組織。 戰略聯盟:是指兩個以上的企業為了實現資源共享、風險或成本共擔、優勢互補等特定的戰略目標,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通過對股權參與或契約聯結的方式建立較為穩固的合作夥伴關系,並在某些領域採取協作行動,從而取得「雙贏」效果的合作形式。 群體性創業團隊:其建立主要來自於因為經驗、友誼和共同興趣的關系而結緣的夥伴,經由合夥彼此在一起發現商業機會。 商業計劃:是創業者或企業為了實現未來增長戰略所編制的詳細計劃,主要用於向投資方和風險投資商說明公司未來發展戰略與實施計劃,從而取投資方或風險投資商支持的一份商業計劃報告,同時也是展示自己有實現戰略和為投資者帶來回報的能力及擁有資源實力的商業計劃報告。
Ⅲ 未來資產管理公司將會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金融改革特別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加快,將有力推動金融服務業轉型和創新,像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這類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展前景廣闊。同時,這種大型金融機構的競爭也比較激烈
Ⅳ 隨著金融市場開放,中國金融產業發展面臨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從國內發展看,我國具備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諸多有利條件。一是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邁上新台階,今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望突破4000美元,正在由中低收入國家向中高收入國家邁進。二是國內市場加快成長,巨大的消費潛力可以轉化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三是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我國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將增強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四是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可以創造出基礎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以及農業轉移人口轉化為城鎮居民而形成的巨大消費需求。五是深化改革的潛力巨大。改革可以改善資源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將成為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勁動力。
總體看來,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並且已經從金融危機中復甦,具備了進一步改革和轉型的基礎。從特定意義上說,一些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例如消費貢獻降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儲蓄率過高等,也同樣可以通過改革來促使其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個過程其實也正是結構調整的過程。
Ⅳ 你認為目前中國證券市場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持續低迷後的崛起就是中國股市的機遇!
股市是反映國民經濟狀況的一個窗口,股市的興衰反過來也影響著國民經濟發展的好壞與快慢。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國民經濟的發展決定著股市的發展,而不是相反。因此,國民經濟發展的狀況、對國民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的一些因素都將對股市及股市中存在著的各種股票發生顯著作用。對這些作用,股票投資者和分析者必須做到瞭然於胸,不然,他們就沒法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因此,分析宏觀經濟面對股市的影響,其意義十分重大。
在影響股價變動的市場因素中,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動,或稱景氣的變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對企業營運及股價的影響極大,是股市的大行情。因此經濟周期與股價的關聯性是投資者不能忽視的。
經濟周期包括衰退、危機、復甦和繁榮四個階段,一般說來,在經濟衰退時期,股票價格會逐漸下跌;到危機時期,股價跌至最低點;而經濟復甦開始時,股價又會逐步上升;到繁榮時,股價則上漲至最高點。這種變動的具體原因是,當經濟開始衰退之後,企業的產品滯銷,利潤相應減少,促使企業減少產量,從而導致股息、紅利也隨之不斷減少,持股的股東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紛紛拋售,使股票價格下跌。當經濟衰退已經達到經濟危機時,整個經濟生活處於癱瘓狀況,大量的企業倒閉,股票持有者由於對形勢持悲觀態度而紛紛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使整個股市價格大跌,市場處於蕭條和混亂之中。經濟周期經過最低谷之後又出現緩慢復甦的勢頭,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商品開始有一定的銷售量,企業又能開始給股東分發一些股息紅利,股東慢慢覺得持股有利可圖,於是紛紛購買,使股價緩緩回升;當經濟由復甦達到繁榮階段時,企業的商品生產能力與產量大增,商品銷售狀況良好,企業開始大量盈利,股息、紅利相應增多,股票價格上漲至最高點。
應當看到,經濟周期影響股價變動,但兩者的變動周期又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的情況是,不管在經濟周期的哪一階段,股價變動總是比實際的經濟周期變動要領先一步。即在衰退以前,股價已開始下跌,而在復甦之前,股價已經回升;經濟周期未步入高峰階段時,股價已經見頂;經濟仍處於衰退期間,股市已開始從谷底回升。這是因為股市股價的漲落包含著投資者對經濟走勢變動的預期和投資者的心理反應等因素。
Ⅵ 中國保險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機遇在於現今人們重視投保,也重視各項安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更喜歡通過保險來對自己進行投資。但是挑戰也隨之而來,一方面可能有人通過各種方式騙保,另一方面一旦金融危機爆發,失業保險就會面臨很大的保金問題。
社會公眾保險意識的不斷增強,催生出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保險需求。隨著信用消費的普及,徵信體系的日漸成熟,越來越多的消費可以通過貸款來實現,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將迎來全新的市場機遇;其他諸如責任保險、護理保險、教育保險等新的需求,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安心生活的基本配置。
(6)理財子公司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擴展閱讀:
隨著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超低利率環境對保險公司資產端造成較大壓力,加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傳統保險業正面臨沖擊和挑戰,這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當前低利率環境的沖擊對人身保險業是一次嚴峻考驗。
經濟轉型升級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具有特殊的意義。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轉型目標是建立在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續的現代新經濟。而保險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Ⅶ 你現在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現在我是一名大學生,我遇到的挑戰和機遇就是馬上就要面臨四六級考試了,這應該是我繼高考之後的又一個大型考試,所以還是具有挑戰性的。
Ⅷ 你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當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機遇:是我遇到了合適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很開心。挑戰是:我要好好把握這份工作,更要挑戰突出更多的人。
當機遇的花瓣落在肩膀時,有的人輕輕拍打肩膀,將花瓣散落在腳下;而有的人會將它小心的捏住,撿起手中,仔細地觀察它,在細心地收集它,精心地呵護她。
人們的生活中到處存在著機遇。機遇不可能一次也不會降臨,只要你留心它,就會發現他。當機遇發現你,並不準備接納它的時候,它就會從你的眼皮底下悄悄滑過。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土地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寸土寸金,但是李嘉誠放遠了目光,把握住了商機,巨額貸款購買地皮。
就這樣,成就了現在的李嘉誠。同樣,世界酒店大王希爾頓的少年時代,丹麥正在流行淘金熱,大家都蜂擁去淘金子,他卻建起了旅店,別人都只能住他的旅店。機不可失,時不待我。
善於在挫折中發現並抓住機遇。從前,日本有一個叫騰庵的人,開過釀酒坊。他的一個伙計對他很不滿,於是抓了一把石灰撒進了酒壇中。騰庵看到後十分惱火,正當他愁苦於壇中的酒,並要倒掉時,卻發現壇中的灰不見了,而且壇中的酒比之前更清澈。
騰庵抓住了機會,釀制此類酒,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買他的酒,生意越做越大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這樣說過:「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機遇之杯。讓我們毫無害怕,滿心愉悅地操作、獨霸命運。」
把握機遇,理智思維相當重要。不要盲目跟從別人,有機會而沒有能力,機遇也難成其為機遇。一個中國博士生在國外跟從他的教授學習。一天,教授拿著一小塊碳,要求他盡自己最大努力把這塊碳變得很薄。一周之後,中國博士拿來的碳已經變成了幾毫米的碳片了。
教授看了看說:「還可以更薄嗎?」,又一周後,他拿來了比之前更薄的碳片。教授又問:「還可以更薄嗎?」中國博士道:「您還是找別人做吧」。
於是,教授只是找了一個大學生,讓他做同樣的事,那個人用膠帶粘了幾遍,這樣可以變得極薄了,又在三千倍的顯微鏡下工作,就產生了迄今為止最薄的碳了。那個大學生後來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實踐證明:把握機遇,理智是多麼重要?一氣之下,前功盡棄,煮熟的鴨子飛啦,將即將到手的成功,功虧一簣。這一簣就是缺少耐心的莽撞,就是放棄機遇的錯誤選擇,就是思維缺欠的劣根,就是不理智處理問題,缺少前瞻性科學判斷的表現。
機會是什麼?機會就是「抓住機遇+相信自己+勇於挑戰=成功」。
Ⅸ 科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機遇:在世界格局新舊交替之際,中國所面臨的外部形勢是機遇和挑戰並存 從機遇方面看,兩極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勢的緩和,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在多極格局中,中 國對國際戰略平衡的影響,已比過去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別是在亞太地區建 立新的政治、經濟合作體系,沒有中國的參與是不可能實現的。
挑戰: 從挑戰方面看,首先是隨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保護主義盛行,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 的競爭。其次,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形勢的變化, 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制約。再次,少數發達國家推行一種新的強權政治,施加種種 壓力,企圖迫使中國放棄社會主義。
現代科技
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的增長,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幾乎後悔我出生得過早,不能知道將要發生的一些事情。——本傑明·富蘭克林。
高科技就像溝通現實與未來的使者,引導人們不斷開拓發展的空間,走向的具有活力的新世界。
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當代科技革命在全球蓬勃興起,標志著人類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歷史性跨越。信息技術包括微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成像技術、顯示技術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向數字化、高速化、網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迅速發展。它的高速發展及其廣泛應用,引導著眾多高新技術領域的變革,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科技創新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