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行理財產品是不是不保本了,還能買嗎
最保險的就是存款了,如果追求一點利潤的話可以購買風險評估較低的債券型理財。風險和利益共存,自己把握。
⑵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後還能買什麼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後還能買什麼理財產品?
一、券商收益憑證(保本、年化收益率3%+)
並不是完全沒有保本型的產品。
券商有一種產品叫「收益憑證」(OTC),可以提供3%左右的年化收益,用證券賬戶就可以買。
這是唯一一種受法律保護的保本保收益產品,原理就是OTC是券商的表內負債,是負法定責任的。換句話說,只要券商不破產,到期都能還本付息。
二、貨幣基金(低風險、年化收益率1.5%-2%)
除OTC之外的理財產品,都要進行凈值化管理,屬於權益類投資。
在低風險的投資產品中,我們平常接觸最多的應該就是貨幣基金,這類普遍年化收益在1.5%到2%左右,申贖靈活。其次是債券基金,但因為今年債券市場走弱,最近也有很多債券爆雷了。
三、國債逆回購(低風險、年化收益率在3-4%左右)
國債逆回購是一種短期貸款,你把錢借給別人,獲得固定利息;而別人用國債作抵押,到期還本付息。逆回購的安全性超強,等同於國債。也是用證券賬戶就能買。
四、打新基金(中低風險,預計年化收益率在10%左右)
如果你嫌上面的幾種產品收益低,可以選擇基金。基金是肯定不保本的,如果選不好還會虧錢,如果對收益要求不高,可以考慮打新基金。
其實沒有專門一種基金,叫作打新基金。只是會有些基金參與打新,而且打新的增強效果還不錯,就被叫成打新基金。
打新股我們不陌生,但相比於個人,基金去打新股是有資金優勢的,更加穩准狠。
穩健的打新基金一般採用固收+的策略,也就是「股票底倉+債券+打新」的組合。80%的債券提供低波動的固定收益,20%的股票作為底倉獲得穩定的打新收益。
最後想說,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接下來想要賺錢,只能通過辨險識財學習理財知識,了解不同產品的投資風險,以及學會配置分散風險。
⑶ 為什麼銀行好多保本的理財產品都下架了呢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錢包也越來越鼓了,許多的人開始進入投資理財行業,希望能夠做到錢生錢。銀行在我們國人的心中地位一直很高,因為大部分銀行都是國家控股所以很多人認為將錢放入銀行是最安全的。近些年來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顧客推出了許多的理財項目,其中也有著不少的保本理財項目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但是現在大家卻發現不少銀行已經將自己的保本理財項目下架了,這是為何呢?
三.這樣做有何好處
其實銀行這樣做完全是利大於弊,可以對銀行系統進行有效的整頓,讓銀行的投資行為能夠更加的理智,同時也讓銀行里的資金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給廣大投資者和銀行帶來最大的利息。同時也可以給許多盲目的投資者進行提醒,讓他們在投資時能夠把握初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⑷ 為什麼現在還有保本的銀行理財
因為保本的銀行理財是市場的必需品。很多人的理財性格都是保守型,不願意承擔風險,寧願低收益也不想有虧本的風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收益和風險都高的理財產品。所以保本的銀行產品是肯定會存在的。
⑸ 最近銀行好多保本理財產品全部下架了,這是為什麼
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因為銀保監會這一次的動作非常大的審查了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甚至已經涉及到了保險行業,他們之所以會下架這些產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理財這種東西本身是有一定風險性的,但是銀行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進行了保本的承諾。而這對於銀行來說,其實是具有很大風險性的,所以才會下架他們的產品,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第三,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這一次的整治活動在我看來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可以漲至現在銀行行業內的一些亂象,同時對保險行業也進行了相對大的整個改。特別是很多的銀行在這一次的整改過程當中,已經將自己的理財產品給進行重新整理。因為如果不這樣的話,那麼它的很多產品將會導致系統性的風險。
⑹ 現在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這是為什麼
對於銀行很多人首先的印象就是穩定,而有些銀行為了吸引更多的儲戶,都會給客戶提供較高收益的銀行理財,可是由於現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銀行理財產品也存在可能虧損的情況,在2018年就出台了新規,規定金融機構在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收益,所以到現在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所以大家在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
在以前很多人把理財產品認為是儲蓄存款,其實是一種錯誤的理解,現在的理財產品風險也很大,但是收益也並不明顯,這也會導致購買理財產品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市民都把自己的積蓄拿來投資房地產市場,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選擇那些大機構,因為這樣更加保險和安全存在虧損的概率較低。
⑺ 理財產品都是不保本的,現在還適合買理財嗎
我國理財市場剛起步時,由於市場發展不規范,監管力度不嚴,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保本理財,或者隱形剛性兌付問題。
以銀行理財來說,銀行資金存在大的資金池,無論是7天這種短期理財還是一年長期產品,都在統一的資金池管理,因此存在期限錯配問題。
但是隨著金融水平發展,監管趨於規范,尤其是資管新規落地之後,打破了理財產品剛性兌付和期限錯配問題,保本的理財產品不再存在。
走上理財之路,收益雖然不是很高,但是貴在安全。下面給你推薦幾種理財產品,安安全全地實現資產增值。
⑻ 「以後銀行的理財都不保本了」,對於這類說法你怎麼看
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之路還能走多遠?這無疑牽動著投資人、銀行和監管層三方關切。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各家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已經高達29萬億,龐大的體量,即使出現10%的風險,那也是2.9萬億,會牽涉多少個投資人?猶如巨人走鋼絲,稍有閃失,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01普通投資人是如何看待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保本,然後再盡可能地獲取較高回報,當然是最好的期望,這符合我國廣大老百姓的投資理念。
但是,在投資形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無論是像余額寶、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還是其他P2P理財,還是銀行、保險、證券、信託等金融機構理財,「保本」並非獨有面孔,而是一直與「非保本」並存,並不斷地融入到百姓理財理念之中,只是不同投資人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進行自我判斷和取捨而已。
作為一個平台,募集的資金其實也沒有全部放在自家的「保險櫃」,說拿就拿那麼方便。而是在保留小部分備付金外,大比例資金還是用於再投資,以獲取利差,賺取利潤。再投資也不是100%絕對安全,況且一旦投資人出現大規模集中贖回資金(擠兌),資金池只算杯水車薪,引發群體性風險就會成為大概率問題。
2017年11月17日,央行聯合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國家外管局起草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正式發布,並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
不僅是進一步規範金融理財市場秩序,確保經濟安全穩健運行的需要,而且也是保護投資人利益的需要。不僅廣泛徵求社會各方意見,而且留下過渡期,給金融機構和投資人逐漸適應和調整的時間,應該是比較慎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