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有哪些流程和步骤
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办理流程步骤:
根据商业银行的需要,提交相应材料;
金融机构核实贷款者资料,并确认贷款额度等;
签订贷款合同,发放款项。
绿色信贷办理需要满足条件:
年满十八周岁中国大陆居民;
有稳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经营地点;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无不良信用记录,贷款用途不能作为炒股,赌博等行为。
❷ 我国商业银行贯彻实施绿色信贷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信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2007 年 4 月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发布《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 第一次将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监管范围内同年7 月,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提出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个《意见》的出台旨在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确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资金来源。
(一)绿色信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 生产治污设施, 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 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根据《意见》的规定,我国的商业银行今后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环保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 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要及时公开查处情况,即要向金融机构通报企业的环境信息。 而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严格贷款审批、发放和监督管理,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新建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二)“绿色信贷” 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 149 江苏商论 2009.1 社会责任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一种以透支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 面对这样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而同时, 全国大型恶性环境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 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有力的措施, 但从现实来看,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两高”企业的扩张趋势。究其原因,不能不说“两高”企业能获得雄厚的信贷资金支持是其快速扩张的动力源, 这样中国的商业银行也成为了环境污染的间接帮凶(陶玲、刘卫江, 2007)。 如何让企业承担其社会责任,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外部金融机构对其经营行为的约束,而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控制方式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金融机构自身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绿色信贷”就体现了银行业的这种功能,它是我国遏制“两高”行业发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❸ 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实行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管控,对中小企业有何意义
这个《指引》主要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所以对于一些环保、低碳、节能的中小企业有好处,商业银行可以优先贷款,但每家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也不一样,支持环保企业的力度大小也不一样。
❹ 推行绿色信贷能给银行带来什么好处
这个绿色信贷基本上是金融机构响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结构来制定自己授信政策,大概内容就是对绿色环保行业要加大支持力度,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压缩甚至退出;另外,对于授信企业加强对环保等方面的监管要求。
推行绿色信贷从长远看来利国利民,对银行谈不上有什么好处,反而会限制其对某些行业企业进行授信,会减少其授信行业。
❺ 什么是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指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于2007年7月30日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将通过金融杠杆来实现环保调控。
具体有: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从源头上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有效地切断严重违法者的资金链条,遏制其投资冲动,解决环境问题,并通过信贷发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绿色信贷的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形式为: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
其一,绿色信贷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和促使企业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金融业的核算和决策之中,扭转企业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粗放经营模式,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
其二,金融业应密切关注环保产业、生态产业等“无眼前利益”产业的发展,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以未来的良好生态经济效益和环境反哺金融业,促成金融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网络绿色信贷
❻ 什么是绿色信贷政策
银行其发放贷款的直接目的是按照约定及时足额收回本息,实现收入。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任何风险因素都可能最终影响贷款收入的实现。银行所追求的,不能是单纯的“利润”,而应当是“效益”。这个“效益”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包含环境效益在内的社会效益。
银行的安全性经营原则与贷款的环境风险紧密相关。获取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信息,对商业银行建设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环境意义重大。在环境问题与信贷安全上,我国曾有过深刻教训。据报道,1996年国家为治理淮河流域严重的环境污染,相继关闭了沿淮的近1000余家化学制浆小造纸厂。安徽省淮北市有42家小造纸厂在关闭之列,淮北市金融机构因环境污染治理因素而损失的贷款接近3.5亿元。可见,把环境信息系统与金融部门共享,保障环境保护与金融信贷的联动,将是环境保护与金融安全的双赢。
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亲密无间的合作,一能达到环保目标,二能预防信贷风险,能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银行通过信贷限制污染项目,将有效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发展。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的政策性银行,对于影响环境的信贷就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这在国外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策体系。
良好的政策必须通过有效实行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而政策执行关键在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监督把关,只有强化政策的衔接,确保监督管理部门能够依靠充分的依据实现真正的联动,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
环保部门、银行和银监会及时充分交流信息,牢牢掌握第一手材料,互相通报相关方面的规定、制度并建立起可操作性的规程和措施,是保障绿色信贷政策有效落实的当务之急。要制订配套性的政策措施和标准,强调相互的关联性,明确审查和监督的衔接性,消除制度上的漏洞。不仅要让银行部门充分了解环评程序、环评文件的合法性,还要将对污染企业的通报以明了的方式传递给银行部门;不仅要让银行部门看到环保部门的工作程序,还要让他们看得懂、看得明白。而银行部门也应与环保部门积极配合,及时把相关企业的信贷信息传递给环保部门,便于环保部门及时了解企业动向,提前介入监管。
环境经济政策的执行,需要相关部门产生合力,而合力不仅来自于共识,更来自消除部门间专业认知上的障碍后工作衔接上的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