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县支行怎么样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县支行是2003-12-17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注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非上市、国有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城工农兵大道。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县支行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60826862277054J,企业法人兰德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县支行的经营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提供保管箱服务;代理资金清算;各类汇兑业务;代理政策性银行、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业务;贷款承诺;组织或参加银团贷款;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外汇票据承兑和贴现;外汇担保;代理发行、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结汇、售汇;代客外汇买卖;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企业、个人财务顾问服务;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存管业务;企业年金托管业务;代理开放式基金业务;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以上项目凭有效许可证经营);保险兼业代理业务(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日,具体业务以保险兼业代理业务许可证为准)。(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除外)。在江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87199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50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泰和县支行更多信息和资讯。
⑵ 江西省泰和县农业银行货款多少利率
建议拨打农业银行的客服电话95599找人工客服,他们通过银行内部数据库可以告诉你最准确详细的信息。
⑶ 扬州市广陵区泰和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扬州市广陵区泰和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公司于2008年11月12日于中国扬州市根据中国公司法成立为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10日,前身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扬州市广陵区泰和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柏万林
成立时间:2008-11-12
注册资本:60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21027000084991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公司地址:李典镇北洲路
⑷ 泰和县的经济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国营经济为辅是泰和经济的特点。泰和自古就是商业中心,“自古庐陵,咽喉苏广,唇齿闽浙,山川城廓壮伟,户口繁衍,风光半苏州”,那时,全国性的文化学术交流亦是司空见惯,黄庭坚、王阳明、朱熹、文天祥、欧阳修、苏东坡、韩愈、王勃、罗贯中等都流连庐陵;硕大的战国粮仓遗址诉说她远古的富足,而那关于出产全国十分之一的“贡粮”、打造全国六分之一的官船的记载流芳千古。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是南宋(GDP占全球的60%),在南宋经济最繁荣的年代,庐陵的上交的财政收入占到南宋的十分之一.
从南宋到太平天国以前,庐陵一直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南宋时期为全国首富,元明清时期仅次于苏杭。由于近现代的战乱,庐陵才掉出了“苏(州)杭(州)庐(陵)扬(州)”方队。
建国后国营经济重点建设北方和西部工矿,泰和走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垄断国企为辅助的路子。非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都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倒闭的倒闭,被民营企业收购的收购;移动、石油等国企为泰和的经济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
泰和县全年生产总值(GDP)12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完成财政总收入17.02亿元,同比净增3亿元,增长36.6%,列全市第2位、全省第28位,比上年前移1位和4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同比增长2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4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48元,同比分别增长10.7%和13.5%。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5.2:50.1:24.7调整为22.3:54.1:23.6,其中二产比重较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一产。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2.36 %,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泰和历史上就是“江南望郡”,享有“金庐陵”的美誉。守着吉泰平原的肥沃土地和涛涛赣江密布的水网体系,泰和自古就是富饶的江南望郡。近代以来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现代交通的不发达,泰和也曾沦落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当地农民被迫大量外出到沿海打工。泰和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把全国一流的交通优势迅速转化成为发达的经济优势成为泰和人民的强烈愿望,民营经济得到井喷式发展。泰和县正加速融入吉安中心城市群,大力实施吉泰走廊战略,一大批重大产业签约并开工。
虽然泰和自古就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近代但是由于战乱和官员的腐败无能、泰和县的现代工商业发展缓慢。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江西省属企业工厂和金融机构--如民生机械、中央银行、重庆银楼、亚细亚药房、中国南货店等--迁入上田,泰和工商业繁盛一时。这些企业虽在战后迁走,但却为泰和日后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前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策倾向,泰和至今没有一家大型国家投资企业,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泰和的大型中央企业依然为零,大量泰和农民被迫外出打工,得益于在外泰和籍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返乡经济”,泰和的民营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泰和的国有企业几乎绝迹,泰和的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经济政策为以引进外资、支持民营经济为主。
2012年。六大产业产值占泰和县工业经济总量的87.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泰和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总数达6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1亿元、工业增加值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27.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337%,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标准厂房8.2万平方米。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5亿元、工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10%,成为全省18家、全市2家重点省级工业园之一。 泰和县所处的吉泰平原(也叫吉泰盆地)是中国最肥沃的主要农业区之一,仍是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并年年荣获“全国产粮大县”“全国产粮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荣誉称号。但由于1950年代后很长一个时期的农业政策失误,如大炼钢铁运动、以粮为纲、林业承包责任制等,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由于新修大量基础设施,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发展,但是由于种田收入无法和城市务工收入相比较,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各个乡镇不同程度出现农田荒废现象。目前农村基本上只有60岁以上老人在家务农,农村中年人都在城市务工或者转行经商,农村青年一代大部分都不熟悉农业技能(小学→中学或职高→大学或高职→城市),农民外出打工所得收入是泰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12年,粮食总产达11.04亿斤,连续四年总产稳定在10亿斤以上,实现“九连丰”;泰和乌鸡、生猪、肉牛饲养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无公害蔬菜、井冈蜜柚、高产油茶、花卉苗木、桑果、楠木和现代烟草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全年蔬菜播种24.2万亩、水产养殖7.28万亩、桑果种植3000亩、烟草种植3100亩、高产油茶种植1.1万亩,井冈蜜柚、花卉苗木、楠木分别完成整地7000亩、4000亩和5100亩。全年引进农业项目21个,福建养宝、佳和肉牛及江西正邦等一批企业成功落户,泰和县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