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传媒影视投资属于金融公司吗
不属于金融公司,应该说有投资部这个金融属性的部门,传媒影视主要还是影视为主。
Ⅱ 中国电影产业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融资模式:
一、版权质押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电影市场上常见的融资形式。中国政府联合金融业如北京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推出版权质押贷款,帮助一些电影公司获得银行贷款。近年来,中国几家大型的民营公司在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担保下,已经开始稳定的获得银行贷款,经典案例有深圳发展银行为《夜宴》提供为期两年的5000万元贷款、招商银行为《集结号》提供5000万元的贷款、广州发展银行为《功夫之王》提供6500万元贷款等。此外,境外银行入德意志银行为华谊未来制作提供2亿美元的打包融资、香港渣打银行为《赤壁》提供达7000万美元的贷款。 二、私募股权融资: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已经成为电影融资的新型渠道。华谊兄弟就是中国电影产业通过私募创造价值并最终IPO 的企业。目前,VC/PE 投资中国电影产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影视机构的投资,另一种是对影片的单独投资。中国电影产业比较活跃的PE 主要有:IDG 新媒体基金、中华电影基金、红杉资本、软银、A3 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等。 三、专项电影基金:中国电影专项基金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种是来自于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目前,中国每年通过电影专项资金、影视互济基金、进口片发行收入提成、重大题材影片专项补助等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投入电影制作的资金已经超过亿元。另一种是来自于个人或集体出资设立的民营基金,目前,中国已经设立了专项资助基金,如中影青年导演计划、曲江助推金、亚洲新星导等,但金额较少。 四、合作拍摄,多方投资:随着中国电影投资市场的逐渐开放与成熟,合作拍摄日渐普及,这样可以降低制片方的投资金额与分散投资风险,如《赤壁》、《梅兰芳》等都是多方投资的影片。不过,业内企业合作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风险,但是引入行业外部企业,由于专业的有限性及市场成熟度不足,资本市场的风险性较大。五、影片预售融资:这是大制作影片常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拍摄前或拍摄中
Ⅲ 现在有哪些人想做影视行业吗
几大投资类型的衰败:
1.房地产:“只能住,不能炒”,限制了房地产的发展
2.股票:自从2015年牛市过后,15年下半年开始股市就陷入了低迷期,特别是2018年股票和市场经济陷入低迷
3.外汇:国家外汇管制,限制了发展。
2017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现在影视行业大力发展,而前期比较火热的房地产投资、股票投资、外汇投资则陷入了呆滞期,那么这些人就会去寻找新崛起的行业进行投资,这样就给影视行业带来了比较火的发展。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电子政务平台12月13日消息,国家电影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
一看题材;二看剧本、剧情;三看制作团队(也就是导演、制片等主创);四看演员阵容;五看宣发团队
(1)口碑:一部电影是否有好的票房和电影的口碑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一些特殊的档期而言肯定会有一堆电影扎堆上映的,这个时候电影的口碑就十分重要了,口碑好的电影会比较有票房号召力同样票房也会比较高,而口碑差的电影的票房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2)题材:决定电影口碑的因素也必然是跟电影的题材有关的。例如今年暑期档的《我不是药神》,揭露了社会医疗现实,社会大众也密切关注的医疗话题无疑是推动观影的动力之一。
也例如一直以来颇受大众喜爱的喜剧题材,社会压力那么大,总归要有点笑话来释放一下。
另外就是能弘扬国家文化精神力量的军事动作片,彰显祖国实力,加强民族自豪感。(军事片受到国家管制,审核时异常的严格,而且像《战狼3》、《利刃破冰》这样的影片,一旦发布各大企业就已经争先恐后的投资,根本不会留给大众,那些能剩下的版权的,只可能是企业等大公司不看好的影片,所以现在的军事题材影片其中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3)主创:就包含导演、监制、总顾问、编剧、服装、化妆等等。像最近一段时间王宝强的乐开花影业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28亿天价保底一部电影,牛。因此,旗下的导演也可谓是水涨船高。像执导过《大闹天竺》、《唐人街探案2》等多部作品的王宥皓最近就炙手可热。
(4)宣发团队:也就是电影上映前的宣传和发行工作。中国现在最大的是中影集团,全国最大的数字管理发行平台,全国市场票房份额它就占一半左右。然后是像华夏、八一制片、大地、影联等等。宣发实力都是非常有力度的。毕竟一组营销物料可影响至少电影3000-4000万左右票房的。
(5)最后是制作、演员:制作就涉及到后期的配音、剪辑、特效制作等等。是直接影响到整部电影的流畅完整度和良好的观影体验度的。像知名的《泰囧》、《港囧》、《北京爱情故事》等等都是由被业内称为“百亿票房剪刀手”的屠亦然剪辑的。
Ⅳ 这个诺信金融公司,怎么还在影视界有参与呢
恩,诺信除了有金融业务外,在全球投资领域还有涉及,诺信集团与中广影视联手打造《恭喜发财之谈钱说爱》在今年2.19全国献映的。
Ⅳ 影视公司 是什么企业类型
企业类型是根据一定标准对企业所划分的种类,划分标准不同,企业就会被列为不同类型。
目前我国企业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一)按企业的组织形式划分,可分为公司企业和非公司企业。
其中公司又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又分为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二)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可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及私营企业。
(三)按企业在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不同职能划分,可分为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金融企业等。
(四)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可分为中央属企业、省属企业、市属企业、县属企业、乡属企业、街道企业等。
(五)按企业规模划分,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
所以影视公司是公司企业,私营企业,商业企业。
Ⅵ 美国著名的影视公司有哪些
环球影片公司
派拉蒙影业公司
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
米高梅公司
联美公司
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
环球影片公司(Universal Picture Co.)
电影制片公司。1912年美国独立电影公司的老板C.莱默尔把他的公司和N.鲍尔斯等六七家小电影公司合并,组成环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莱默尔于1914年在好莱坞北面建起了摄影棚和供拍外景用的场地,命名为环球城。1915年3月环球城正式启用;当年生产影片250部。30-40年代生产了大量低成本影片,其中大多是西部片、音乐片、恐怖片和滑稽片。如B.卡洛夫主演的恐怖片,D.窦萍主演的音乐片,B.阿博和L.卡斯特洛主演的滑稽片,都有很高的票房价值,赢利颇丰。在它的产品中,象《西线无战事》(1930)那样的严肃作品极少。1946年环球公司和国际影片公司合并为环球国际公司。1952年德卡唱片公司购得了环球国际公司的大部分股票之后,恢复了旧名。以后该公司又归美国音乐公司(MGA)所有,直到80年代。50年代一改过去大量摄制低成本片的做法,采取少拍片以提高技术质量的方针。同时采用资助独立制片人拍摄影片的方法,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达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提供电视片和供电视放映的影片。同时还把环球城作为好莱坞的一个旅游中心向旅游者开放而利润倍增。70年代摄制了颇有影响的《美国风情画》(1973)以及该公司历史上获利最多的娱乐影片《大白鲨》(1975)。
派拉蒙影业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Inc.)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 A.楚柯尔在1912年创立名演员公司,J.L.拉斯基于1913年建立杰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1916年上述两家制片公司合并成立名演员—拉斯基公司。次年,新公司兼并了12家制片公司;以后再把派拉蒙影片发行公司也并了过来,遂于1927年改名为派拉蒙—名演员—拉斯基公司。1930年又兼并了拥有多家影院的帕布利克斯公司,再改公司名为派拉蒙帕布利克斯,逐步发展成为好莱坞的大公司。1930年公司由于领导层的矛盾与经营不善被纽约联邦地区法院宣布破产,1935年重新组织成立了派拉蒙影业公司。新公司生产了一系列由 M.魏斯特、B.克罗斯贝、B.霍甫、D.拉摩、G.古柏和 C.考尔白等人主演的赚钱影片而再次兴起。当时公司的导演有J.von斯登堡,E.刘别谦和R.马莫里安等。公司在40年代发掘吸收了不少新人,如A.莱德、V.莱克、B.兰开斯特、K.道格拉斯等人。导演有B.怀尔德、P.斯特吉斯。公司在40年代最赚钱的影片是《与我同行》。50—60年代,派拉蒙和其他大公司一样受到美国影业萧条的打击,影片产量下降,收入减少。1966年石油资本集团购买了派拉蒙,使其成为海湾与西方石油公司的一家子公司。随着7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复兴,派拉蒙摄制了《教父》(一、二集)、《油脂》、《周末狂欢》等票房价值很高的影片,公司逐年有盈余,并于197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数字。
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 (20th Century-Fox Film Corp.)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成立于1935年5月,由默片时代的大公司福斯电影公司和20世纪影片公司合并而成,是30-40年代好柒坞8家大电影公司之一。当时公司拥有导演E.刘别谦、E.卡善、O.普雷明格等人,并拥有不少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明星,如S.邓波儿、L.杨、H.方达、G.佩克等,他们曾拍摄了一些有一定质量的影片。这一时期,公司生产的影片样式不一,艺术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影片的技术质量都比较高。 t940年J.福特为公司导演的《怒火之花》可作为艺术与技术质量俱佳的例子。从50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进入衰退时期。该公司为了与新兴的电视抗衡,曾致力于研究宽银幕在商业上的应用。1953年9月16日根据圣经故事改编拍摄的宽银幕故事片《长袍》在纽约罗克亚影院上映,这第一部宽银幕故事片不仅是该公司成立以来最赚钱的影片,也是电影从默片进入有声片以来在技术上的一次突破。60年代,摄制了美国电影史上成本空前的影片《克娄巴特技》(1963,一译《埃及艳后》),遭到失败。1972年又推出《海神号遇险记》,开创了泛滥于70年代的灾难片样式。70年代后期,该公司拍片很少。1981年大石油商M.戴维斯买下了这家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1920年,原来在环球影片公司工作的H.科恩、J.科恩两兄弟和J.布兰特在好莱坞成立了一家摄制喜剧短片的小公司,名叫CBC电影销售公司。1924年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并于30年代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这主要是由于H.科恩的精明强干和公司导演F.卡普拉的创作才能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公司工作10年,拍摄了不少颇受欢迎的喜剧,其中包括《一夜风流>(1934)、《弟斯先生进城》(1936)、《史密斯先生上华盛顿>(1939)等。50年代,哥伦比亚公司开始采用对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资助的办法拍摄影片。公司先后资助一些颇有名气的导演人拍片,如:S.施皮格尔、D.里恩、O.普雷明格、E.卡善、R.罗森和F.齐纳曼,拍出了不少质量高、影响大的影片,如《生于昨天》(1950)、《永垂不朽》(1953)、《在江边》(1954)、《桂河大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等。50-60年代的美国电影危机年代,哥伦比亚公司通过它的子公司银幕珍品公司向电视台出售公司以前的旧片并为电视台摄制电视片,成为好莱坞最早与电视结合的大公司之一。1968年公司改组,改名为哥伦比亚影片工业公司,下属两个主要分支机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和银幕珍品公司,继续从事对独立制片的投资、电视片摄制和新兴的录像带工业。80年代该公司附属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
爱辉 2005-04-06 20:01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 (Warner Bros.)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1923年4月由华纳4兄弟创建。当时总部设在纽约,制片厂设在好莱坞附近的伯班克。华纳兄弟1917年开始在纽约从事电影的发行放映业务,建立华纳公司摄制影片是业务的扩展。1925年接管维泰葛拉夫制片公司,并于1927年摄制、发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手》,从而使华纳公司于30年代初进入了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的行列。华纳公司在30年代以拍摄强盗片、歌舞片和传记片著称,尤以E.G.鲁宾逊、J.贾克奈、H.鲍嘉等人主演的强盗片最有观众。传记片中也有不少受欢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传》(1937)等。华纳的影片一般都比较朴素、紧凑,成本也较低,其主题都或多或少与30年代初发生的美国经济危机有联系。50年代美国电影萧条时期,华纳把财力转向制作电视系列片。6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向独立制片人投资的制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摄了《窈窕淑女》(1964)、《谁害伯弗吉尼亚.沃尔夫》(1966)、《邦妮和克莱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发行电视片的七艺公司买下了华纳公司,改名为华纳—七艺公司。两年后,华纳—七艺公司又转让到一个大企业集团金尼全国服务公司手中,改组为华纳交流公司。这个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甚广,制片和发行影片仅是其中的一个项目。
米高梅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电影公司。1924年5月17日,美国洛氏公司的老板M.洛把该公司所属的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尔温影片公司、L.B.梅耶制片公司合并,组成米高梅公司。30年代好莱坞鼎盛时期,米高梅公司是最大的电影公司,每年要生产40—50部影片。米高梅在这一时期拥有美国最受观众欢迎的影星和导演,影星如G.嘉宝、C.盖博、J.哈罗、S.屈赛、R.泰勒、J.克劳馥、N.希拉等等,导演如E.von斯特劳亨、K.维多、F.朗格、G.顾柯、V.弗莱明等等。从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米高梅摄制了数以百计的影片,除了少数影片如《块肉余生》、《叛舰喋血记》(1935)、《茶花女》(1939)、《忠勇之家》(1942)、《双城记》等之外,90%为平庸之作,内容浅薄、脱离现实,往往千篇一律地以虚构的故事、美满的结尾,配上受观众欢迎的大明星和较高的摄制技巧去招徕观众。米高梅公司日复一日地象工厂生产工业品的流水装配线那样大量生产这种影片,为好莱坞赢得“梦幻工厂”的“美名”出了大力。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米高梅曾一度以拍摄大场面歌舞片为重点,生产了几部颇有特色的歌舞片,如《雨中曲》(1952)等。50年代美国电影业发生危机,到60年代初该公司连年亏损,影片产量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至80年代每年只拍三、四部影片。70年代初,美国拉斯韦加斯的大资本家K.克科里安买下了米高梅公司。新的主管人员把米高梅公司的道具服装等统统拍卖出去,并把资金投入拉斯韦加斯、里诺等赌城的房地产、旅馆业和其他能获利的方面。到70年代末米高梅公司又再度繁荣,但制片却只是这个公司的广泛业务范围之一,1981年米高梅公司出资买下联美公司,改名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 Corp.)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1619年由C.卓别林、D.范朋克、M.壁克馥、D.W.格里菲斯出资创建。目的是为了摆脱大电影公司的束缚和剥削,争取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更大的利润。最初设想只是摄制和发行4位创始人的作品。后因格里菲斯退出,卓别林、范朋克等人的作品数量有限,公司遂把资助独立制片人拍片和发行他们的影片作为业务重点。联美公司与当时的其他电影公司不同,它没有自己的摄影棚,拍片时需租用场地;没有自己雇用的电影明星和导演,采用向独立制片人投资的方式拍片;没有自己的电影院,发行影片采取与发行商逐片签订合同的方式。联美是最早采用美国在60年代盛行的制片和发行方式的大公司。这种经营方式及导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使联美公司得以在摄制娱乐片外,还拍摄、发行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和一定艺术成就的影片。如C.卓别林的《淘金记》(1925)、《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舞台生涯》(1952)、D.W.格里菲斯的《被摧残的花朵》(1919)、《走向东方》(1920)以及《疤面人》(1932)、《桃色公寓》(1960)、《西区故事》(1961)等等。联美公司在纽约成立时只是个小公司,20年代到30年代中,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电影业的8大公司之一。50年代,美国电影业进入萧条、衰退时期,卓别林和壁克黎先后把他们的股票出售给金融资本家。之后,联美公司又几度易手,终于在1981年被米高梅公司的老板K.克科里安出资买下,并人米高梅公司,改称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
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 (RKO)
电影制片和发行公司。30年代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公司之一。雷电华公司成立的年代和经过,众说不一,多数说法是:1928年由洛克菲勒财团的美国雷电华公司兼并美国电影票预售公司(兼营制片)和凯思—阿尔比—奥菲姆商业放映系统而成。由于新公司的组成部分中原先有两个公司是专营发行与放映的,所以新公司在这方面的力量较为强大,从成立开始,公司不仅发行自己摄制的影片并且长期发行W.迪斯尼等人的影片。雷电华影业公司存在的时间较短,1948年H.休斯买下雷电华公司,大约在1955年又卖给通用轮胎和橡胶公司,但把制片厂和将近30年所拍摄的影片于1957年转售给德西露制片公司。60年代,海湾与西方石油公司买下了德西露制片公司。雷电华公司从1929年拍出第一部影片《丽奥·丽泰》到1957年的最后一部影片《可能最大的女郎》为止,约拍摄、发行了1500部影片,其中绝大部分为低成本的娱乐片,特别是一些恐怖片、惊险片以及少数F.亚斯坦和G.罗吉丝合演的歌舞片。但是也有少数例外,例如 D.威尔斯的《公民凯恩》(1941)、《安倍逊大族》(1942)和A.希区柯克的《美人计》(1941)。
Ⅶ 关于金融类的电影有哪些 关于金融类的电影推荐
《大空头》
《监守自盗》
《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华尔街》
《大而不倒》
这几部是我自己看过的,很好看,影片节奏把握的很好,情节设置跌宕起伏,值得一看!!至于为什么不贴图,因为我懒
自己搜吧哈哈哈哈
Ⅷ 有什么关于金融的电影
华尔街之狼,窃听风云
Ⅸ 现如今哪家影视公司最好
在众多的影视公司中,拔得头筹的就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华谊兄弟三大家,这三家公司相比,无论是从市场份额,发行影片的数量还是全年的票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绝对是处于大哥大的地位。
华谊兄弟和博纳都不约而同选择了“龙”作为图腾。华谊的员工透露了华谊片头的设计理念:威武的龙头像一个守护神,这样一个东方龙的形象同时也在表达华谊兄弟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姿态,把中国传统与现代感进行融合,说明要有“中国元素,国际视野”!
中影公司能够做到居高不下的第一把座椅,跟他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兢兢业业努力付出有很大关系,跟他们作为伯乐识人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