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管理学案例分析,麻烦详细版谢谢了。 美国某信用卡案例 客户服务质量
1、该公司控制客户服务质量的计划是发生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是未来导向的,因此是前馈控制。
2、①控制客户服务质量的标准——“所建立的180多个标准反映了诸如申诉处理、信用卡发行、账单查询反应及账户服务费代理等服务项目的可接受的服务质量。”
②控制服务质量的计划的实施过程。
③控制实施过程在企业文化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该计划使整个公司都注重客户期望。各部门都以自己的客户服务记录为骄傲。而且每个雇员都对改进客户服务做出了贡献,使员工士气大增。”
3、控制的目的是保证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按既定计划和标准进行,使得公司的利润最大化。该公司将标准设立在经济可行的水平上是更加现实以及有更高可操作性的。首先,任何公司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该公司也不例外,组织自身资源不足将难以满足最高控制标准的设定。即使能够勉强满足,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以至于过多的关注控制的实施过程,造成公司利润的下降及对企业文化起到消极作用等。
❷ 金融的案例分析 大侠们 懂的进啊!!!
这题出的很可笑,出题人根本不理解金银复本位,建议骂他。人民币受到欢迎是因为中国资本项目不能自由流通,人民币存在低估且参照一揽子货币定价币值稳定,无法用格雷欣法则解释
❸ 这道国际金融实务案例分析题怎么做,需要详细过程
期权是对远期金融合约执行的权力,你提到的是欧式期权,这是只有在到期日当天才能行使的权力。如果你有兴趣学习的话可以看一下另外两种主要的期权:美式期权和百慕大期权。
1)在9月23日的时候,如果瑞士法郎市场汇率:USD1=CHF1.42 意味着美国进口商支付给瑞士出口商100万CHF需要支付1,000,000.00/1.42=704,225.35USD
差不多70万4千多美元就可以支付100万瑞士法郎
2)在9月23日的时候,如果瑞士法郎市场汇率:USD1=CHF1.35 意味着美国进口商支付给瑞士出口商100万CHF需要支付1,000,000.00/1.42=740,740.74USD
差不多74万7千多美元就可以支付100万瑞士法郎
3)在9月23日,如果选择手中执行该外汇期权,就可以以合同汇率:USD1=CHF1.4 意味着美国进口商支付给瑞士出口商100万CHF需要支付1,000,000.00/1.4=714,285.71USD
差不多71万4千多美元就可以支付100万瑞士法郎,再加上期权费用USD18,000.00实际费用为732,285.71
差不多73万2千多美元
因此,在第(1)种情况下,选择执行外汇期权是亏的;而在第(2)种情况下选择执行外汇期权可以节省约1万5千美元(74万7千减去73万2千)
成本为 美元
1)704,225.35+18,000.00= 722,225.35
2)714,285.71+18,000.00= 732,285.71
❹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外汇管制可以追溯到来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自时,当时马国政府为了防止国外货币炒家阻击马币而进一步限制马币在马国以外的流通性。
1997亚洲金融风暴时开始管制外汇。2005年开始放松管制。
一、外汇管制主要有三种方式:
1、数量性外汇管制2、成本性外汇管制3、混合性外汇管制
二、定义:
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三、利弊:
实施外汇管制的有利方面在于,政府能通过一定的管制措施来实现该国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奖出限入和稳定国内物价等政策目标。其弊端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由于人为地规定汇率或设置其他障碍,不仅造成国内价格扭曲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且妨碍国际经济的正常往来。一般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为振兴民族经济,多主张采取外汇管制,而发达国家则更趋向于完全取消外汇管制。
网上摘抄的,你看着写
❺ 美国怎么做金融业的
额,这样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依靠传统业务的市场占用率,一个是开拓新市场,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
1、这个就没什么好说了,传统的业务,融资,投资,比如某个公司要开展一个项目或者拓宽市场,需要进行融资,就去找投行,投行说,你开个价,卖多的部分算我们的收益(具体就比较复杂了,举个两个例子,公司举债投资,发行债券,和投行协商一个可以接受的债券收益率,投行则承诺保证某个最低出售价来保证公司最低限度的债务融资,另一个雷同,股权融资,也是相似),当然传统业务还包括但不限于:资产重组,兼并收购,金融融资投资咨询,证券发行承销等等等等。
2、金融创新,这个就是为客户开发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或者衍生品。一样我举个例子。
CDS知道不?07年金融海啸就因为这个,起源是什么那?
商业银行最简单的盈利方式是什么?长借短贷吃利差,简单点说,你寸的活期,利率低,企业问银行借钱,利率高,中介的差额,就是银行的利润,当然银行是能发越多债越好啦,赚钱啊,07年之前美国的房市不错,大家都贷款去买房,银行赚钱很开心,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大量的借款出去面临违约风险,第二,你不可能手里只有1块钱却放100万的贷款,这个比例由政府规定
银行想把手上那些抵押权证(买房者会定期还款给银行的凭证)变成现金然后再拿这些现金去放贷,这个时候投行就跑去找商业银行说,我帮你解决,然后把商业银行那里的抵押权证全拿来,然后给商业银行一笔现金,投资银行拿了这些权证,打包重组成为CDS,再放在市场上卖,卖的钱和付给商业银行之间的差额就是投行的利润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千千万对吧,不可能一一例举
❻ 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案例
2000年12月31日,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兼并第五大银行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一案终于尘埃落定。由于两家金融机构的显赫地位和交易金额的巨大,使得它被视做银行业并购的又一典范案例,并使得诸如银行“大就是美”(Big is Beautiful)、“强强合并”以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互补等命题似乎更无懈可击。然而,本文对这一案例的细节研究表明,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轰动过后,对这一案例作进一步深入的剖析和跟踪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中得到切实有益的启示,并真正把握全球金融服务业变革的逻辑、趋势与未来挑战。
一、举世瞩目的银行兼并
2000年9月13日,大通曼哈顿公司正式宣布与摩根公司达成了兼并协议。双方交易的条件是,大通将按照9月12日的收盘价,以3.7股去交换摩根的1股,交易价值高达360亿美元。12月11日,美联储理事会以全票通过批准了这项兼并计划,并发表声明:“美联储认为,在竞争及资源集中方面,该项兼并对大通和J.P.摩根直接竞争的银行业市场或其他相关的银行业市场而言,都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12月22日,双方股东大会顺利通过了兼并计划。12月31日,兼并正式完成。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J.P.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新公司的股票已于2001年1月2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开始交易。
据测算,新公司的收入将超过520亿美元,利润高达75亿美元,拥有9万员工,6600亿美元总资产,成为位于花旗集团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这笔交易还使其位列全球投资银行前列,与摩根斯坦利添惠、高盛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并驾齐驱。新公司的总部仍将设在先前两家公司共同的所在地纽约市。原摩根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道格拉斯·沃纳将出任新公司的总裁,而原大通总裁威廉·哈里森(Willam Harrison)则成为银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新公司的业务除了包括原摩根公司擅长的金融咨询、商业贸易以及债券发行外,银行抵押贷款、保险销售等方面的业务则是大通银行的强项。沃纳表示,两家银行的大规模合并是旨在组建一个全球范围的银行集团,这将有利于双方在业务上展开互补,预计新组建的公司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二、兼并背后的故事
(一)赢家和输家
从交易结果来看,这项交易导致摩根推动了独立性。在新董事会13个席位中,摩根只占了5席;从交易的过程看,大通的计划是基于战略的考虑,而摩根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放弃了主权。
表1:近几年大通并购情况一栏表
时 间
兼并或收购的对象
交易价格
1995年
化学银行
100亿美元
1999年
美国投资银行Hambrecht & Quist
13.5亿美元
2000年4月
英国投资银行 Robert Fieming 集团
77.5亿美元
2000年9月
J.P. Morgan
360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各有关报刊整理
(二)大通的策略
大通—摩根案安全的真正特色的价值,首先反映在媒体鲜为报道的大通发展策略上。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对大通和摩根的历史以及兼并的背景作一下简单的回顾。
1、大通的发展历史
大通的历史可追溯到18世纪未。1997年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和艾伦·伯福米德(Aaron Burrformed)在纽约成立曼哈顿公司,当时的目的是为纽约提供自来水,后改为银行。1877年,J.汤普森取林肯政府财政部长S.P.蔡斯(Chase:汉译“大通”)的姓创办了大通国民银行。1929年J.D.洛克菲勒夺得控制权,次年,将其并入自家的公平信括公司,名称仍沿用前者。1955年,大通国民银行与曼哈顿银行合并组成大通曼哈顿银行,资产额达到70亿美元。1965年参加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69年成立银行持股公司——大通曼哈顿公司,大通曼哈顿银行则为其主要子公司。截至1999年底,大通的资产总额达4061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三大银行,在1999年全球500强排名第二十三。
2、兼并背景
近年来,大通已连续进行了几次具有轰动效应的并购:1995年收购了化学银行,并在接下来几年建立并发展了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1999年买下了西海岸的投资银行Hambrecht & Quist---一家专门为高科技公司提供首次发行股票(IPO)服务的公司;2000年4月,收购了英国的投资银行罗伯特·弗莱明集团(Robert Fleming);5月,大通又购买了Beacom集团;9月大通宣布兼并摩根,交易金额达到大通曼哈顿所做一毓并购中最大的一笔。
大通为何要频频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是为了扩大规模,以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吗?或者为了实现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完美结合”吗?笔者提醒人们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就规模而言,如果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商业银行所关切的目标的确是资产规模与市场份额,然而这往往导致资产的盲目增长与不计效益的市场份额,这一扩张式发展模式的结果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近75%的成员国经历了严重的银行业问题。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商业银行业的战略目标已被重新定位,效率与收益已成为银行所追逐的首要目标,然后才在此基础上追求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从著名的《银行家》杂志对1999年世界大银行的排名表来看,即便是一级资本占第一位的花旗集团,也并非追求资产规模的第一位,而是致力于改善资本回报率、资产利润率和成本/收益比等收益和效率指标。大通的一级资本在世界排名第五位,资产规模排名第20位,但其平均资本利润率排在第78位,资产收益率排在第151位,成本收益比为55.04%。从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才是大通兼并行动最关注的指标。
第二,就业务而言,大通在并购投资银行的同时,已开始大力收购投资银行的同时,已开始大力收缩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2000年9月初,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的Manhattan信用卡公司以及它在香港地区的零售银行业务,尽管信用卡业务是大通的一大特色,尽管在1999年底,大通在香港的零售银行业务盈利高达8400万美元,资产净值达2.73亿美元(对“资产规模论”的再一次否定),大通仍然果断放弃。由此可见,大通的战略原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其用意非常明显:希望专注于批发业务,而并非刻意追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所谓“完美结合”。
实际上,大通并购投资银行的一系列行动,是一场根本性的股票价值革命。大通并购之举的最大压力,来自大通收购化学银行后股东乃至管理层对大通银行股票市场价值的严重不满。1998年,大通的股票虽然上涨了33%,但市盈率(PE)仅为15,而美国地区性银行达到21,其他中心银行也为19左右。表2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的任何时候,美国银行业的PE值都低于S&P500种股指;而在美国银行业股票价格最高时,大通的PE值仍位居未端。形成成上述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新经济”和投资银行业备受青睐的时代,投资者对“商业银行”概念的兴趣已大打折扣,而将资金投向具有前者背景的公司。在过去的5年中,投资银行业最高的PE值达到了34.18,最低的为11.80,均高于商业银行的对应值。尽管几年来大通一直度试图通过自建方式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但与老牌的投资银行相比,大通微不足道,特别是在利润率最高的股票承销业务上,大通都远远落后(参见表3和表4)。因此,大通银行要提高其市场价值,必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变,在这方面,花旗集团(Citigroup)已作出了典范,它在华尔街已被视为一家金融服务公司而非传统的商业银行,因而颇受投资者的青睐。
表2:大通公司的股票PE值对比(2000年8月25日)
PE值
大通公司
同业平均值
同业最高值
同业最氏值
S&P500
当日
12.5
12.6
114.2
0.4
35.6
5年来最高值
20.4
22.8
28.8
20.4
49.4
5年来最低值
10.6
9.4
10.6
8.4
16.7
❼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签订后美国的纺织业,案例分析(案例在一楼)
案例:
对于约翰马丁来说,1992年8月12日是真正不幸的一天。就在那一天,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宣布在原则上同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根据这一计划,这3个国家之间所有的关税将在今后10年—15年内取消,其中大部分关税将在5年内削减。而计划中最为困扰约翰的一项条款是,3个国家之间纺织品贸易的关税将在10年内取消。在协定草案中,还允许墨西哥和加拿大每年向美国出口一定数量的由外国原料制作的服装和纺织品,而且配额讲在协定签订之初的5年内逐步提高。“我的上帝!”约翰暗想,“现在我不得不决定是否把我的工厂迁移到墨西哥了。”
约翰是一家总部设在纽约的纺织品公司——马丁纺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家公司在马丁家族手中已经延续了4代,由其曾祖父在1910年创建。今天这家公司已经在纽约拥有3个生产棉制品的工厂和1500名员工,主要生产内衣。所有的一线员工都是工会会员,而且这家公司长久以来都有良好的劳资关系。这家公司从未有过劳资纠纷,约翰和在他之前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一样,将工人看作“马丁家族”的一部分。约翰引以为豪的是他不仅知道许多员工的名字,而且知道工龄较长的员工的许多家庭情况。
在过去的20年里,这家公司经受了日益严峻的竞争,包括来自海外和国内的竞争。80年代中期尤为困难。这段时期外汇市场中美元的走强使得亚洲的生产商能以很低的价位进入美国市场。自此以后,尽管美元相对许多主要货币处于弱势,叶舟的生产商却没有提高价格以对跌落的美元作出反应。在诸如服装制造业这样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里,成本收到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推动。毫不奇怪,地处美国东北部的约翰的大多数竞争者,对 激烈的成本竞争作出的反应是将工厂转移到南方,首先是如南卡罗来纳和密西西比等州,那里没有加入工会的劳动力比起工会化的东北部来说,雇佣成本要低的多;然后是墨西哥,那里纺织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低于每小时2美元。相反,马丁设在纽约的工厂的工资达到每小时12.50美元,而东南部各州没有组织工会的纺织厂的工资为每小时8美元—10美元。
过去的3年对于马丁纺织公司来说,形势尤为严峻。公司每年都有小规模的亏损,约翰明白公司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的主要客户,尽管赞赏公司产品的质量,也警告他说产品的价格太高,可能不会再继续与他进行业务往来。长期合作的银行曾告诉他必须将劳动力成本降下来。约翰同意这一点,但是他也知道只有一条成功之路,就是将生产移到南方去,甚至更南面,移到墨西哥。他一直不愿意这样做,但是现在他似乎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他担心5年之后美国市场将充斥着从亚洲、美国和墨西哥的公司进口的便宜货,而这些产品都是在墨西哥生产的。看起来马丁纺织公司的唯一生存之路就是关闭在纽约的工厂,将其迁移到墨西哥。留在美国的只有销售人员。
约翰的脑子里一团乱麻。抛弃忠诚的员工,使其失业,怎么能说是对国家有好处呢?政界人物声称这将对贸易有好处,对经济增长有好处,对3个国家都有好处。而约翰却不那么看。已经为马丁纺织公司工作了30年的玛丽怎么办?她现在已经54岁了。她和像她这样的其他人怎样找到其他工作?他对他的工人的道义责任呢?他的工人多年来对他家族的忠诚又怎么办?难道这就是回报的好方式吗?他怎样向那些为公司工作了10年—20年的雇员宣布这个消息呢?还有墨西哥的工人如何?他们能否像现在的雇员那样忠诚和高效呢?从在墨西哥监理生产厂的其他美国的组织公司那里,他听到了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拙劣的技能、频繁的跳槽以及大量的旷工。如果这一切是真的,他将怎样对付?约翰一直认为马丁纺织公司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家庭般的氛围,这有助于激励工人忠诚度、高效、注重质量,而这种氛围是经过4代人才建立起来的。在墨西哥的一群甚至连语言都听不懂的外国工人中间,他怎样才能复制这种气氛呢?
案例讨论题
对于马丁纺织公司来说,将工厂迁移到墨西哥的经济成本和收益各是什么?
对于马丁纺织公司来说,将工厂迁移到墨西哥的社会成本和收益各是什么?
工厂迁移后的经济和社会的成本和收益是否是相互独立的?
看起来最符合伦理观念的行为是什么?
如果你是约翰马丁,你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