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袁吉伟: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源于哪里
《金融研究》第九期刊登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署名长篇文章——《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称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较强、利润较高并非垄断造成的。周行长此话回答了近期有关我国银行业高利润问题的讨论,那就是中国银行业确实存在高利润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回答高利润的来源或原因。进一步探究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的来源十分有必要,这对于未来中国银行业改革有积极引导意义。 解构银行高利润 探究高利润来源问题,首先需要探究银行高利润的构成,然后才能找到形成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的制度、行业等深层次因素。通常,银行净利润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成本、拨备等。通过对上市银行2007年至2011年的净利润增速进行分解发现,信贷资产规模成为驱动银行利润高增速的关键动力。2007年至2011年,规模因素贡献了接近20%的增速,其次为净息差(除2009年),非息收入贡献了6%-10%左右的增速,除2009年外成本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发现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很多人都认为银行高利润主要是来源于银行较高的息差。而拨备和其他因素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同时还可以看到,规模与净息差的作用存在较大互补性,这也反映出了不同年份银行信贷经营策略的变化,或者以量补价,或者以价补量。 探究银行高利润的根本来源 首先,规模因素来自何处?主要来自旺盛的社会资金需求和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近10年我国GDP保持了10%的年均增速。即使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2009年GDP仍实现了9.2%的较快增长,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良好的外部经济政策环境支撑下,我国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不断增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消费金融需求增高,社会资金需求较为旺盛。 另一方面,与市场竞争有关。我国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体系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央行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近年银行信贷占比稳定在50%-60%。这种主导作用极大地服务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资项目建设。但是,这种主导地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中,企业融资途径少,对于银行信贷更为依赖,易导致银行在此过程中实施其他收费,提高企业融资成本。2011年,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政策调控限制,但银行通过加大信贷利率上浮幅度、搭售其他金融产品等措施,继续实现了较快的净利润增速。 其次,净息差因素来自何处?主要来自利率价格保护方面。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存贷款定价仍受到利率价格管制,银行可对存款利率向下浮动,对贷款利率进行上浮,这给予了银行业较大的存贷差。因此,银行可以在保证资金成本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信贷规模、信贷定价上浮程度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 最后,成本因素、非利息收入来自何处?主要来自银行业改革以及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3年,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剥离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注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措施,并逐步实现国有银行的上市。随着2010年农行上市,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商业银行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使得国有银行从“技术性破产”转变为国际化大银行。可以看到,2003年至2006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有银行改革初期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剥离的政策措施,而2007年至今银行业的高利润增长则更多体现在银行经营水平提升方面。 从我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看,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改革、银行经营水平提高、行业保护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经营水平都是合理的积极因素,而行业保护以及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独占地位则是不合理因素。综合来看,固然银行竞争力提升促进了高利润的实现,但是银行业保护、银行对于规模的依赖、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等是现阶段银行业高利润更为重要的驱动因素,银行业高利润的获得更多依靠制度、政策红利,而非自身竞争力或者创新金融服务,这也成为社会批评银行业高利润、呼吁改革的重要原因。银行业高利润是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现象,这一趋势或许不可持续,诸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银行固有的利润增长驱动因素,因而在明晰银行高利润问题的本质下,应该更多着眼于如何进一步通过改革措施实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国银行业改革方向 (一)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银行业高利润问题主要还是源于我国金融体系一些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这其中就包括社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独占地位等,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目前仍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因而,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降低社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这既有利于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打破银行在资金供给上的垄断地位,又有利于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更主要的是,如果银行业继续保持在社会融资体系的独占地位,那么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能会因银行较大的定价主导权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降低行业准入限制 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一方面,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实现存贷款定价市场化,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这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高利贷等问题;另一方面,降低银行准入门槛,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大中小银行机构数量的金字塔式分布以及市场份额的平衡。 (三)强化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 银行业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发展,必然是本末倒置、不可持续。银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银行业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真正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企业增加收入,实现银企共赢。从根本上讲,银行净利润增速要与实体经济增速、社会平均利润率趋势保持一致性。(袁吉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相关评论: 从汇金增持银行股看大股东多元化及价值投资 王璐:国内商业银行唯有主动转型才能早尝甜头 银行基本服务:锁定价格更要赋权于民 (责任编辑:年巍)
② 为什么银行市盈率低
银行股市盈率普遍偏低是全球现象,并非国内独有现象。次贷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对全球银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在提高资本充足率、严格资本扣除限制、扩大风险资产覆盖范围、引入杠杆率以及加强流动性管理等方面的进一步强化,这令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下降。
而美欧由于次贷危机后经济低迷,长期推行低利率与负利率,且银行的准备金率偏低,所以美欧中小银行的风险普遍偏高,因此全球银行股的市盈率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对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市场风险、银行业绩增长瓶颈期以及监管加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而国内银行股市盈率的偏低主要是我国经济降速、房地产业宏观调控、利率双轨制改革、监管让利、银行净息差收窄、行业竞争性加强以及解禁潮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由于国内房地产业长期以来在GDP中占比过大,形成了系统性风险,不仅令房价泡沫化,且将财政、地方债、企业负债、居民负债、银行信贷及表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风险捆绑在一起,牵一发动全身,将居民70%的财富都捆绑在了房地产上,这不仅令国内的长期债务问题日渐严重,同时还阻塞了消费,阻塞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局,因此国内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在住房原则与银行信贷上都限制流动性向房地产业高速流动。
而房地产业长期以来的高度金融化已经将银行业全面捆绑,银行的各种债务结构、表外、理财产品、利润等等都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所以当房地产业从系统性风险上冲击中国经济并有调整要求时,银行股的估值必然提前反映。
银行股的流通盘多属于超级航母,随着国内A股的快速扩容,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明显,原本推动市场走高的资金就不足,这种情况下主力资金介入银行股的意愿就不强。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的银行持仓市值减少了960亿元,持有的上市银行家数从36家减少到31家。单季度减持比例为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减持集中于龙头银行。由于一季度国内面临卫安问题冲击,机构对银行股的预期下降,导致银行股遭受减持,以至于令银行股的估值逐步跌入历史低位。
今年一季度,36家上市银行中22家银行营收实现双位数增长,18家银行盈利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市银行的利润长期占据全部A股上市公司利润的40%~50%之间,这令国内在宏观调控上加强了管理,在央行基准利率不动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压低银行贷款利率向市场让利,这会逐步压低银行业的净息差,会给银行业的利润增长带来一些压力。
而全球经济今年的衰退会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债务压力都在扩张过程之中,这令市场预期银行业的不良率会提高。
2019年,上市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1.52%下降至年末的1.46%。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则上升。而据银保监会数据,今年一季度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1.91%,比去年末上升5个基点。预期今年下半年银行的不良率会进一步提升,但总体还是处于可控范围内。
2019年,银行板块的整体市净率在0.72倍左右,大面积破净,今年这一情况并没有得以改变,虽然银行股目前估值偏低,且日前有所反弹,但还是缺乏市场资金面的有力支持,因此涨幅有限。投资者可根据市场资金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是否投资银行股,若未来市场资金情况有本质性的好转,银行股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③ 中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源于哪里
《金融研究》第九期刊登了央行行长周小川署名长篇文章——《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称中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较强、利润较高并非垄断造成的。周行长此话回答了近期有关我国银行业高利润问题的讨论,那就是中国银行业确实存在高利润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回答高利润的来源或原因。进一步探究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的来源十分有必要,这对于未来中国银行业改革有积极引导意义。解构银行高利润 探究高利润来源问题,首先需要探究银行高利润的构成,然后才能找到形成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的制度、行业等深层次因素。通常,银行净利润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生息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成本、拨备等。通过对上市银行2007年至2011年的净利润增速进行分解发现,信贷资产规模成为驱动银行利润高增速的关键动力。2007年至2011年,规模因素贡献了接近20%的增速,其次为净息差(除2009年),非息收入贡献了6%-10%左右的增速,除2009年外成本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发现可能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很多人都认为银行高利润主要是来源于银行较高的息差。而拨备和其他因素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同时还可以看到,规模与净息差的作用存在较大互补性,这也反映出了不同年份银行信贷经营策略的变化,或者以量补价,或者以价补量。探究银行高利润的根本来源 首先,规模因素来自何处?主要来自旺盛的社会资金需求和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近10年我国GDP保持了10%的年均增速。即使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全球,2009年GDP仍实现了9.2%的较快增长,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良好的外部经济政策环境支撑下,我国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种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不断增多;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消费金融需求增高,社会资金需求较为旺盛。 另一方面,与市场竞争有关。我国一直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银行体系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央行社会融资总量统计数据,近年银行信贷占比稳定在50%-60%。这种主导作用极大地服务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资项目建设。但是,这种主导地位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在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中,企业融资途径少,对于银行信贷更为依赖,易导致银行在此过程中实施其他收费,提高企业融资成本。2011年,银行信贷规模受到政策调控限制,但银行通过加大信贷利率上浮幅度、搭售其他金融产品等措施,继续实现了较快的净利润增速。 其次,净息差因素来自何处?主要来自利率价格保护方面。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但是存贷款定价仍受到利率价格管制,银行可对存款利率向下浮动,对贷款利率进行上浮,这给予了银行业较大的存贷差。因此,银行可以在保证资金成本稳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信贷规模、信贷定价上浮程度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 最后,成本因素、非利息收入来自何处?主要来自银行业改革以及银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 2003年,我国开始对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剥离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实施注资以及引进战略投资者措施,并逐步实现国有银行的上市。随着2010年农行上市,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商业银行的改革极大地改善了银行的公司治理状况,提升了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使得国有银行从“技术性破产”转变为国际化大银行。可以看到,2003年至2006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有银行改革初期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剥离的政策措施,而2007年至今银行业的高利润增长则更多体现在银行经营水平提升方面。 从我国银行业的高利润来看,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改革、银行经营水平提高、行业保护等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社会资金需求旺盛、银行经营水平都是合理的积极因素,而行业保护以及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独占地位则是不合理因素。综合来看,固然银行竞争力提升促进了高利润的实现,但是银行业保护、银行对于规模的依赖、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等是现阶段银行业高利润更为重要的驱动因素,银行业高利润的获得更多依靠制度、政策红利,而非自身竞争力或者创新金融服务,这也成为社会批评银行业高利润、呼吁改革的重要原因。银行业高利润是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现象,这一趋势或许不可持续,诸如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都在很大程度上冲击银行固有的利润增长驱动因素,因而在明晰银行高利润问题的本质下,应该更多着眼于如何进一步通过改革措施实现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银行业改革方向 (一)积极发展直接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银行业高利润问题主要还是源于我国金融体系一些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这其中就包括社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独占地位等,尤其是很多中小企业,目前仍面临严重的融资难问题。因而,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降低社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这既有利于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打破银行在资金供给上的垄断地位,又有利于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更主要的是,如果银行业继续保持在社会融资体系的独占地位,那么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能会因银行较大的定价主导权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降低行业准入限制 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一方面,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实现存贷款定价市场化,使利率真正反映资金供求状况,这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以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民间高利贷等问题;另一方面,降低银行准入门槛,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大中小银行机构数量的金字塔式分布以及市场份额的平衡。 (三)强化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 银行业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如果银行脱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和发展,必然是本末倒置、不可持续。银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各项要求,真正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银行业要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方式,真正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通过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企业增加收入,实现银企共赢。从根本上讲,银行净利润增速要与实体经济增速、社会平均利润率趋势保持一致性。
④ 什么是净息差
息差是利润的源泉
如果把融资融券业务限定为交易过程中的借贷行为,就需要明确借方与贷方,明确借贷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质押载体,这涉及到对作为质押载体的证券本身的托管。在美国,客户在开户时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只做现金账户和实名取券,则其所持有的所有证券都注册在券商名下,这就是业内所说的二级托管,又称“街名”。券商可以通过其清算行,获得可质押证券总额一倍以上的信用额度,间接对其客户的信用账户进行融资交易。资金或由其清算行提供,或通过其清算行进入联邦银行系统获得授信。这种贷款称为经纪公司贷款,同一笔钱,在客户方就被称为证券质押贷款,之间有1.75%以上的息差,证券公司从中得到的这笔收入,就是净息差利润。可以这样理解,银行信用做的是存贷差,证券融资做的是贷贷差。在美国和香港,融资融券所带来的息差收入,已经占到了证券公司业务收入的20%左右,融资融券业务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市场。
⑤ 为什么今年上市银行利润普遍下跌
今年上市银行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大方面:
第四,反洗钱、防范电信诈骗等压力巨大。随着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洗钱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不仅地下钱庄、电信诈骗、非法传销等经济犯罪活动高发,非法集资、虚拟币炒作、虚假注资、层层嵌套、控制金融机构、挪用套取资金等金融乱象尚未得到完全遏制。这也给今年银行业经营带来不少麻烦。
如今年5月,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召开全省金融机构攻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暨跨境赌钱事情推进会,对违规银行通报品评、暂停开户资格、追责相关机构和人员、降级。暂停了4家银行网点3个月的新开立单元银行账户业务,暂停18家银行网点1个月的新开立单元银行账户业务。除此之外,银行员工除了日常开展营销活动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核实企业开户的真实性,进一步加大了经营压力。
⑥ 央行降息对股市股票有什么影响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央行降准降息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股民来说,央行降准降息对股市的影响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那么如果央行降息,对于股市来说,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央行降息,一般来说对股市属于重大利好消息,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预期,提高股市回报预期来说,属于重大利好。主要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改善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预期,提高对股市回报预期。当企业的贷款利息降低后,企业的成本降低后,利润上升,经济效益上升,从而可能导致股价上涨。
2、央行降息后,银行存款利息,理财收益都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都投资者就跟愿意将手中的钱从银行拿出来投资股市,资金流向股市,购买收入更高的股票可以促使股价上涨。
3、央行降息会促成银行定期存款活期化,然后进入消费,从而会释放资金流动性,流动性增加会促使资金增长,从而对股市形成直接利好。
4、降息后企业贷款成本下降,会刺激企业进行投资的冲动,大量的投资对人力,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需求会增大,从而促使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后又可以促进生活资料的消费,同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有利于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股价上涨。
除了以上几种影响外,降息还会对股市造成许多其他影响,大家投资股市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股市信息,另外还需要关注国家政策,这些政策都可能是股市的导向,另外投资股市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且具备良好的心态,股市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大,所以大家投资需谨慎。
此回答由康波财经提供,康波财经专注于财经热点事件解读、财经知识科普,奉守专业、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财经内容,用生动多样的方式传递财经价值。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帮助。
⑦ 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9年,面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我国金融业总体稳健运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股票质押融资风险下降。
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
截至2019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282.51万亿元,同比增长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个百分点;负债总额258.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个百分点。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行业授信策略分析报告》。
⑧ 银行业金融机构贷存比情况反映什么问题
就是反映存款与贷款的多少即比率问题。从银行盈利的角度讲,存贷比越高越好,因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谓的资金成本,如果一家银行的存款很多,贷款很少,就意味着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银行的盈利能力就较差。
⑨ 银行净息差究竟怎么计算
由于银行生息资产不止是是储户存款,还有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间往来资金会产生收益,主要以债券形式产生回报,所以进一步分析银行赢利的指标是净息差(NIM),即在存贷利差基础上加上其他升息资产收益与成本的差,或用这个公式:(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存贷息差。这里你可以把银行的NIM理解成其他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净息差收入再加上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再减去坏账拨备变动等费用就构成了完整的银行税前利润。你可以到巨潮网调出一份银行的财报(可以到投资网络网的公司新闻资料夹,里面有财报链接),对照这个流程看,可以加深了解。
⑩ 当今金融业有那些新闻
宏观经济降温 金融业赚钱越来越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日 03:24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方俊 今年上半年,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步演化,全球金融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而在环球同此凉热的当今市场,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在A股上市的金融企业在此次危机中也有轻重不等的损失,更可怕的是,次贷危机现在还没有结束,谁也不知道,这个“地狱”还要下到多少层。 我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要在保持增长和控制通胀之间寻求平衡。作为上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金融业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之下,今年上半年,金融行业的三大子行业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影响,股价均出现了大幅下跌,但从已发布的中报来看,他们各自的表现可说是冷暖不均:银行业还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暂时处在春天;而股市的迅速降温让证券业的业绩急剧缩水,已经开始过冬;投资渠道缺乏的保险业也受到波及,与季节同步感受着秋意。 仔细分析这三大子行业各自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或许可以为投资者把握下半年的机会起到参考作用。 银行:盈利接近顶峰状态 随着中国银行(601988,收盘价3.70元)周五发布了2008年半年报,银行股中报披露尘埃落定。今年上半年各家银行虽然面临货币紧缩政策、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自然灾害等各方面不利因素,但是在规模、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依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利息净收入和中间业务同时增长 所有上市银行董事会在解释业绩大增的原因时几乎众口一词:生息资产稳步增长,净利差和净息差继续扩大使净利息收入快速提高;受信用卡、托管、咨询顾问等手续费快速提升影响,中间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所得税税率下调。 利息净收入仍然是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全世界最赚钱银行的工商银行(601988,收盘价4.93元)1~6月贷款利息总收入高达1484.17亿元,占利息总收入的69.0%。其中,对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的贷款利息收入分别为1126.33亿元和277.69亿元,同比增长了34.35%和42.19%。 浦发银行(600000,收盘价21.97元)利息净收入更是占到了其营业总收入的90%以上。 新增贷款多投向基建、能源行业 比贷款规模和利息收入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贷款结构的变化。在国家宏观调控趋紧的情况下,各家银行也“见风使舵”,将贷款更多的投向能源、交通、基建等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而对房贷则采取了谨慎态度,这方面大型国有银行一般比中小股份制银行更为谨慎。 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601939,收盘价5.48元)新投放的1779.48亿元公司类贷款中,基础设施贷款新增1036.26亿元,占公司类贷款新增额的58.23%。 浦发银行则对地质勘查与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与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电力与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采掘业进行了大力扶持。这几类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明显上升,分别较年初上升了0.26、0.27、0.76和0.34个百分点,达到了6.74%、6.78%、6.17%和2.21%;合计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20%。 多数银行房贷增速放缓 房贷业务仍然是各家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各家银行对待房贷的态度明显出现了分化。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个人住房贷款银行之一,建行的房贷业务一直引人关注。截至6月30日,建行个人住房贷款较上年末增加394.15亿元至5673.03亿元,增幅为7.47%,低于其贷款总额8.11%的增速。而对房地产业贷款为3331.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年初的9.71%下降至9.42%。 而交行对于房贷更是采取了明显的收缩政策。二季度末交行对房地产业贷款为767.81亿元,较年初减少了8.38亿元,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也由7.03%降至6.18%。 下半年净息差可能收窄 另外,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由于A股市场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许多资金开始从股市向银行回流。但是与此同时,定期存款增速过快也为上市银行资金成本上升埋下了隐忧。有不少机构和券商都在银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下半年净息差有可能收窄,从而影响银行业绩未来的提升。 深发展存款定期化最为明显。6月30日,深发展存款余额3431.40亿元,较年初增长22.0%。其中定期存款金额为2354.83亿元,占全部存款总额的68.63%。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定期存款比年初分别增加了31.40%和47.00%;而同期活期存款分别只增加了1.80%和6.70%。 近期公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金融机构贷款的平均实际利率在6月份出现了今年以来单月数据的首次下降。1~3年期贷款利率由11.99%降至8.41%,6个月~1年期贷款利率由9.72%降至8.47%,6个月以下则由7.66%降至7.28%。银行业自2006年以来享受的息差上升盛宴或许已告终结。 保险:暴利时代或已终结 受资本市场深幅调整影响,三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 (601318,收盘价45.93)、中国人寿(601628,收盘价26.35元)、中国太保(601601,收盘价18.84元)的中报表现并不理想。 除了太保半年报业绩同比增长44.2%外,平安和人寿业绩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平安上半年净利润71.02亿元,同比下降11.9%;人寿净利润107.72亿元,同比减少了36.16%。 保费收入较快增长 保费收入来看,三家公司都有较快增长,特别是寿险业务增幅明显。平安上半年保费收入达到692.2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5%;而其中寿险收入达到545.57亿元,同比上升29.14%;为公司贡献净利润61.81亿元。 平安将寿险业务具体划分为个人寿险、银行保险和团体保险三大类。今年上半年,寿险行业银行保险渠道销售增长迅猛。平安也加大了银行保险渠道的开拓,1~6月公司银行保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68.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6.5%。但是有不少分析师指出,因为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结构期限短,中间费用高昂,产品利润价值相对个险要低很多。 投资收益率出现下滑 在今年A股市场大幅下跌的背景下,三家保险公司都加强了稳健型品种的配置,降低了股票投资比例。 截至6月30日,平安投资资产合计4485.29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债券投资在公司投资组合中的比例明显上升,金额为496.22亿元和2351.84亿元,占投资资产总额的11.1%和52.4%;而2007年12月31日,公司定期存款和债券投资的比重分别为7.0%和40.2%。但是即使如此,权益类资产对业绩拖累仍然显而易见。1~6月公司实现投资收益234.45亿元,比去年291.08亿元下降19.46%;而同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更是高达-187.59亿元,这一数据在上年同期是30.94亿元。同时,公司还对部分计入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以及其它权益类投资计提了15.85亿元减值准备。经估算1~6月,公司投资资产共计给公司带来31.01亿元收益,而上年同期这一数据为322.02亿元。平安董事会指出,由于股票市场出现波动、寿险业务证券投资、基金分红收益减少等影响,公司寿险业务总投资收益率由上年同期的8.9%下降至4.2%,盈利能力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中金公司认为,由于加息以及竞争的白热化,保单资金成本逐渐上升将是各保险公司业绩增长面临的主要难题。而且目前来看国债遭遇了资金的疯狂抢购,其收益率自去年来成明显下滑趋势,这使得像中国平安这种寿险类公司目前不但面临由于股市暴跌造成的投资收益萎缩,更重要的是资金成本持续上涨的保单无法在债券市场上找到合理的利润空间。 券商:业绩分化将加剧 上半年以来,受市场持续调整因素影响,券商的经纪、投行和自营业务都受到较大影响。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上半年8家已上市券商净利润同比下降20%。其中,国金证券和中信证券净利润同比增长175.26%和13.33%,太平洋证券由于证券投资业务巨亏5.45亿元,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275.22%,下降幅度最大。 业绩整体下降2成经纪、投行业务整体下滑 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上半年8家上市券商的合计净利润同比下降20%。而业绩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股市的持续低迷影响,经纪、投行、自营等各项业务收入下滑。 资料显示,上半年股票等总成交量为21.17万亿,同比下降25.33%,而佣金率也由2007年末的0.16%下降到0.135%,受成交量和佣金率双重打压,券商经纪业务收入都出现了下降。另外,券商上半年保荐承销业务明显收缩,据wind统计,上半年A股市场有62个公司完成IPO,共募集资金1255亿元,同比发行数量增加13个,但募集资金额却下降51%,因此也造成了券商投行业务收入的下降。 不过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仍有小部分券商的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而那些自营业务收入占比较高,投资风格激进的券商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其中,行业龙头中信证券以47.69亿元净利润位于榜首,同比增长13.33%,海通证券以20.72亿元净利润位居第三位,同比下降0.22%,国金证券则同比大幅增长175.26%,三家券商跑赢了行业平均水平;而其他5家上市券商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40%,其中太平洋证券由于证券投资业务亏损5.45亿元,导致上半年公司继续亏损4.4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最大。 自营业务分化严重 股指的大幅下滑使得券商自营业务遭受重创,成为上半年拖累业绩的最大负面因素。据WIND资讯统计,上半年8家上市券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全部为负数,合计浮亏达到73.39亿元,但是,由于各券商投资风格不同,自营业务分化也比较严重。 上半年太平洋自营业务出现亏损5.45亿元,同比下降351.53%,而证券投资巨额亏损也是造成上半年净利润亏损4.4亿元的罪魁祸首。不过,行业龙头中信证券表现较为稳健,上半年自营业务净收益为24.19亿元,投资收益高达59.23亿元。其中,权证注销和变现证券投资是公司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1-6月公司注销权证 (交易性金融负债)获利34.53亿元,占投资收益58.30%;出售原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证券投资获利17.29亿元,占投资收益29.19%。 行业资源将逐步向龙头集中 从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来看,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步提高。公司半年报显示,中信证券市场份额增长0.38个百分点至8.26%;上半年公司债券的配置比例明显上升,股票资产大幅萎缩。分析人士指出,这反映出公司在整个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理念趋于谨慎,自营业务表现更为稳健。 天相投顾行业分析师张春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受市场持续回调影响,券商的经纪、投行和自营业务的确都受到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各个券商规模、抗风险能力不同因此受的影响也不一样,不过未来业绩分化肯定会加剧,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券商之间经纪、自营等业务水平上,还体现为业务多元化的程度上。因此行业资源将逐步向优质券商集中。国泰君安分析师董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